一种治疗嗜酸性筋膜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xiaoxiao2020-10-23  46

一种治疗嗜酸性筋膜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嗜酸性筋膜炎的中药制剂,本发明 还涉及该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fasciitis)是主要以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硬化为 特征的疾病,本病病因尚未明了。目前多认为其发病与免疫异常有关,如一些患者中可出现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补体低下、类风湿因子阳性,筋膜间有免疫球蛋 白沉积或同时伴发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都支持本病系一种免疫性疾病。对于本病的 归属,有认为本病属硬皮病病谱中的一个类型,即介于局限性硬皮病与系统性硬皮病之间, 有些患者在病程中可转化为系统性硬皮病。但多数学者认为其不属于硬皮病,系一独立疾 病。
[0003] 嗜酸性筋膜炎主要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久为2 : 1。发病年龄30-60岁为多。发 病前常有过度劳累史,剧烈运动、外伤、受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等亦可能诱发本病。常以肢体 皮肤肿胀、绷紧、发硬起病,或兼有皮脸红斑及关节活动受限。病变初发部位以下肢尤以小 腿下部为多见,其次为前臂,少数从股部、腰腹部或足背等处起病。病程中累及四肢者约占 95 %,手足部占48 %,躯干部占43 %,面部通常不受及。损害特征为皮下深部组织硬肿,边 缘局限或弥漫不清。患肢上举时,病损表面凹凸不平,沿浅静脉走向部位可见坑道状凹陷。 患区皮脸可捏起,纹理正常,亦可伴不同程度色素沉着。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 伴关节或肌肉酸痛、乏力、低热等。病变累及关节附近时可致关节挛缩和功能障碍。亦可伴 纤维性外周性神经病变。有报道肺、食管、肝、脾、甲状腺和骨髓也可受累,超声心动图检出 心包积液病例,肺功能检查有显示阻塞为主的混合性通气障碍等。
[0004] 目前,口服糖皮质激素对本病有显著疗效,激素肌肉注射或局部注射,但是,这类 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较为严重,如骨质疏松、严重感染风险、肝、肾功能损伤等,这使得它 们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激素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停药后,复发症状加重。 因此,对于嗜酸性筋膜炎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仍有待开发。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嗜酸性筋膜炎的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对于嗜酸 性筋膜炎具有疗效好,治愈率高,价格低廉,不易反复的特点。
[0006]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治疗嗜酸性筋膜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0007] 发明人在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中,观察到嗜酸性筋膜炎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根据 该病症的发展规律,以及中药的配伍原则,并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反复探索总结出一种 治疗嗜酸性筋膜炎的中药制剂的新配方,本发明狗脊、黄芩、黄芪、桂枝、紫草、锦灯笼、制水 蛭、三颗针、木瓜、路路通、穿山龙、穿山甲、蒲公英、玄参、大血藤、川考、独活、羌活、老鹳草、 石楠叶、蚕沙、草果、生甘草进行组合,将这些药物组合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协同作用,使之 具有补肾强肝,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通络的功效,从而能够有效治疗嗜酸性筋膜炎。
[0008] 本发明中药物的作用:
[0009] 其中:
[0010] 狗脊:本品为鮮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ibotiumbarometz(L. )J.Sm.的干燥根莖。 性味:苦、甘,温。归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肝肾,强腰脊,祛风湿。用于腰膝酸软,下肢无力, 风湿痹痛。《本草经疏》:狗脊,苦能燥湿,甘能益血,温能养气,是补而能走之药也。肾虚则 腰背强,机关有缓急之病,滋肾益气血,则腰背不强,机关无缓急之患矣。周痹寒湿膝痛者, 肾气不足,而为风寒湿之邪所中也,兹得补则邪散痹除而膝亦利矣。老人肾气衰乏,肝血亦 虚,则筋骨不健,补肾入骨,故利老人也。失溺不节,肾气虚脱故也。《经》日,腰者肾之府,动 摇不能,肾将惫矣。此腰痛亦指肾虚而为湿邪所乘者言也。气血不足,则风邪乘虚客之也。 淋露者,肾气与带脉冲任俱虚所致也。少气者,阳虚也。目得血而能视,水旺则瞳子精明,肝 肾俱虚,故目闇。女子伤中,关节重者,血虚兼有湿也,除湿益肾,则诸病自寥,脊坚则俯仰自 利矣。
[0011] 黄零:为唇形科植物黄零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性味:苦, 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黄芩的 临床应用抗菌比较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本品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用治火热炽盛,迫血 妄行的吐血,崩漏,便血等。
[0012] 黄苗: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苗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 )Bge.var. mongholicus(Bge. )Hsiao或膜荚黄苗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 )Bge.的干燥根。 性味: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敛汗、利水消肿、托疮排脓、通调水 道。在《本草汇言》中有记载:"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 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 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 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 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本品在体外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 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 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黄芪擅长补中益气,为补气升阳的要药,并且补气利尿,以消肿。
[0013]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性味: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 痛;癥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长沙药解》载:"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经络而达荣郁。善 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散遏抑,止 痛楚,通经络,开痹涩,甚去湿寒。止奔豚,更安惊悸。"现代医学研宄证实,桂枝能有效扩张 血管、促进发汗,所含的桂皮醛、桂皮酸钠有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此外桂枝还有抗 菌、抗病毒的功效。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温通经络,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
[0014]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硬紫草)(Lithosper-mumerythorhizonsieb.et zucc.)和新疆紫草(软紫草)[Arnebiaeuchroma(Royle)Johnst.]的根。性味:寒、甘、咸。 归经:归心、肝经。功能:凉血,活血,解毒透瘆。用于血热毒盛、斑瘆紫黑、麻瘆不透、疮疡、 湿瘆、水火烫伤。清热凉血,用于麻瘆,热病癍瘆,湿瘆,尿血,血淋,血痢,疮疡,丹毒,烧伤, 热结便秘。
[0015] 锦灯笼:本品为前科植物酸衆PhysalisalkekengiL.var.franchetii(Mast.) Makino的干燥宿萼或带果实的宿萼。性味:苦,寒。归肺经。功效:清热解毒,利咽,化痰, 利尿。用于咽痛音哑,痰热咳嗽,小便不利;外治天疱疮,湿瘆。
[0016] 制水輕:为水輕科动物妈蟥WhitmaniapigraWhitman、水輕Hirudonipponica Whitman或柳叶妈蟥Whit-maniaacranulataWhitman的干燥体。性味:咸、苦、平,有小毒。 归肝经。具有破血,逐瘀,通经的功效,用于癥瘕痞块,血瘀经闭,跌扑损伤。水蛭咸苦入血 分,善于破血逐淤,且力峻效宏,近代临床用治血小板增多症,短时煎服,有一定的疗效,治 脑出血、颅内血肿,有较好的疗效。
[0017] 三颗针: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性味:苦;性 寒。归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痢利;腹泻;黄疸;湿瘆;疮疡; 口疮;目赤;咽痛。《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吐血劳伤,咽喉肿痛, 腹泻,齿痛,耳心痛,跌打损伤红肿。
[0018] 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Sweet)Nakai的干燥近成 熟果实。性味:酸、温。归肝、脾经。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木 瓜有较好的舒筋活络的 作用,又能除湿止痹痛,为治湿痹、筋脉拘急之要药。为治吐泻转筋之要药。用于暑湿霍乱, 吐泻转筋之症。
[0019] 路路通:为金缕梅科植物楓香树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的干燥成熟果序。 性味:苦,平。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活络,利水通经。用于关节痹痛,麻木拘挛,水肿胀满, 乳少经闭。《中药志》:通经利水,除湿热痹痛。治月经不调,周身痹痛、小便不利,水肿胀满 等证。
[0020] 穿山龙:为薯菌科植物穿龙薯菌DioscoreanipponicaMakino的根莖。性味:平; 苦。归肝;肺经。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咳。主风湿痹前;肢体麻木;胸痹心痛;慢 性气管炎;跌打损伤;虐疾;痈肿。
[0021] 穿山甲:本品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Linnaeus的鳞甲。性味: 咸、微寒。归肝、胃经。功效: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用于经闭癥瘕,乳汁不通,痈 肿疮毒,关节痹痛,麻木拘挛。用于血滞经闭,症瘕结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症。穿山甲 善于走窜,性专行散,能活血散瘀、通行经络,故可用治上述诸种症候。用于痈肿初起或脓成 不溃等症。穿山甲有消肿排脓的功效,能使痈肿未成脓者消,已化脓者速溃,在临床上常与 皂角刺、乳香、没药、金银花等同用;如痈疽已溃者忌用。
[0022] 蒲公英:蒲公英又称尿床草,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oraxacummongolicumHand. Mazz?、碱地蒲公英ToraxacumborealisinenseKitam.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性味: 甘、微苦、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蒲公英具有消炎、抗菌、抗肿瘤、清热 解毒的功效,现代临床上应用范围广,作用好。
[0023]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ningpoensisHemsl?的干燥根。性味: 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有轻微的降血糖作用。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热病伤阴之证。有清热凉血,解毒滋阴的功效。治温热病热入营血, 伤阴劫液所致的身热烦渴,夜寐不安,舌绛者,可与生地、犀角、丹参等药合用,如清营汤;治 温热病热陷心包之壮热,神昏谵语者,可与犀角、连翘心、麦冬等药合用,如清宫汤;治温热 病高热发斑者,可与石膏、犀角、知母等药合用,如化斑汤。
[0024] 大血藤: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cuneata(Oliv. )Rehd.etwils?的干 燥藤茎。性味:苦、平。归肝、大肠经。功效:败毒消痈,活血通络,祛风杀虫,抑菌作用。用 于治急、慢性阑尾炎,风湿痹痛,赤痢,血淋,月经不调,疳积,虫痛,跌扑损伤。清热解毒,活 血,祛风。用于肠痈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扑痛。临床上对急、慢性阑尾炎,阑尾脓 肿有较好疗效。
[0025] 川考:为伞形科植物川考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莖。性味:辛, 温。归肝、胆、心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本品辛散温通,能上行巅顶,下达血海,外 彻皮毛,旁通四肢,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 达、止痛等功能。川芎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抗菌作用等体外试验:川芎对大肠、痢疾(宋内 氏)、变形、绿脓、伤寒、副伤寒杆菌及霍乱弧菌等有抑制作用。川芎水浸剂(1 :3)在试管内 对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0026] 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pubescensMaxim,f.biserrataShah etYuan的干燥根。性味: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功效: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用于风 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临床上常用于祛风胜湿,通痹止痛,凡风寒湿痹,关节疼 痛,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尤以下部之痹痛、腰膝酸痛、两足瘘痹、屈伸不利等症为适宜。
[0027] 宪活:为伞形科植物宪活(背翅序)NotopterygiumincisumTingexH.T.Chang 或宽叶宪活NotopterygiumforbesiiBoiss.的干燥根莖及根。性味:辛、苦,温。归膀胱、 肾经。功效: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羌活辛温, 气雄而散,既能解表,又能胜湿止痛,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能祛风寒湿邪,又轻体 上达,故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可配防风、独活等同用。《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 拳挛,四肢赢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
[0028] 老鹳草:为栊牛儿苗科植物草原老鹳草的全草。性味:微辛,微温。入肝、脾经。功 效:疏风通络,强筋健骨。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肌肤麻木,肠炎,痢疾。
[0029] 石楠叶:为蔷薇科植物石楠PhotiniaserrulataLindl.的叶。性味:性平,味辛、 苦;有小毒。功效:祛风补肾。用于风湿筋骨痛、阳瘘遗精。
[0030] 蚕沙: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幼虫silkwormshit的干燥粪便。性味:味甘;辛;性 温。归肝;脾;胃经。功效: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瘆 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本草再新》:治风湿遏伏于脾家,筋骨疼痛,皮肤发肿,腰腿疼 痛,血瘀血少,痘科浆黡不起,亦宜用之。
[0031] 草果: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tsao-koCrevostetLemaire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辛、温。归脾、胃经。功效:燥湿温中,除痰截疟。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 疟疾寒热。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及呕吐腹泻等症,可与草豆蔻、厚朴、苍术等 同用。用于疟疾,对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尤为常用,可与常山、柴胡、知母等配伍。 《本草求真》:草果与草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 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0032] 生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莖。性味:甘,平。归心、 肺、脾、胃经。功效:补脾和胃,益气复脉。《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 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0033] 本发明的方解是:方中狗脊补肾强肝,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芪补气升阳、固 表敛汗,桂枝温经通脉,紫草凉血活血,锦灯笼清热解毒,以上六味共为君药,首先对进行活 血化瘀,疏通患者身体的血管,促进药效到达患处,并且有清热解毒、行气解郁的功效,缓解 患者炎症反应,另外还具有补肾强肝的功效,肾主骨、肝主筋,可以从根本上进行调理患者 的身体,加快患者的恢复。制水蛭逐瘀通经,三颗针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木瓜舒筋活络,路 路通、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穿山甲消肿排脓,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上七味 共为臣药,辅佐君药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同时,还具有消肿散结、活血通络的效果,儒养被 累及的器官和组织,调理患者身体,治疗疾病。玄参清热凉血,大血藤活血通络,川芎活血行 气,独活、羌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老鹳草疏风通络,石楠叶祛风补肾,蚕沙活血通经,草果 燥湿温中,以上几味共为佐药,可以治疗嗜酸性筋膜炎所引起的皮肤红肿、发热、肌痛等其 他并发症,从而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生甘草调和诸药、引药归经,在此方中共为使药。 方中诸药配伍、君臣协力、佐使共辅,使之具有补肾强肝,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通络的 功效,能够有效治疗嗜酸性筋膜炎。
[0034] 本发明药物原料用量是经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原料用量为在下述 重量份范围都具有较好的疗效:狗脊10-20份、黄芩7-17份、黄芪25-35份、桂枝10-20份、 紫草10-20份、锦灯笼7-17份、制水蛭4-14份、三颗针7-17份、木瓜15-25份、路路通10-20 份、穿山龙7-17份、穿山甲39份、蒲公英15-25份、玄参10-20份、大血藤19-29份、川芎 10-20份、独活13-23份、羌活13-23份、老鹳草15-25份、石楠叶7-17份、蚕沙4-14份、草 果7-17份、生甘草3-9份。
[0035] 其中优选为:狗脊15 份、黄芩12份、黄芪30份、桂枝15份、紫草15份、锦灯笼12 份、制水蛭9份、三颗针12份、木瓜20份、路路通15份、穿山龙12份、穿山甲6份、蒲公英 20份、玄参15份、大血藤24份、川芎15份、独活18份、羌活18份、老鹳草20份、石楠叶12 份、蚕沙9份、草果12份、生甘草6份。
[0036] 本发明药物可以采用中药制剂的常规制备工艺,可制成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 剂型,如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例如可以将这些原料药研成 粉末状混合均匀制成散剂冲服;可以用水煎,经过滤得滤液,加入防腐剂制成口服液;必要 时也可以直接服用汤剂。
[0037] 将上述各中药原料制成本发明中药汤剂优选的生产方法是:
[0038] 步骤一:按本发明重量配比,称取穿山甲放入非铁质容器中,加水漫过药物3-4厘 米,先用武火将水烧开,然后转为文火,煎煮20分钟,过滤,得滤液,照此方法反复熬煮3次, 合并3次滤液,备用;
[0039] 步骤二:按本发明重量配比,称取狗脊、黄芩、黄芪、紫草、三颗针、穿山龙、玄参、 独活、羌活放入非铁质容器中,加入4-5厘米的水,先用武火将水煎开,然后转为文火煎煮 约30分钟,过滤,得滤液,在剩余药渣中,加入3-4厘米的水,然后加入锦灯笼、制水蛭、路 路通、蒲公英、大血藤、木瓜、川芎、老鹳草、蚕沙、草果煎煮约20-30分钟,最后将桂枝、石楠 叶、生甘草加入水中,煎煮10-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滤过,得滤液,备用;
[0040] 步骤三:将步骤一和步骤二中的药液均匀混合,既得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嗜酸性筋 膜炎的中药汤剂。
[0041] 本发明药物具有补肾强肝,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通络的功效,且具有疗效好, 治愈率高,价格低廉,不易反复的特点。据对临床120例患者观察统计,使用本发明药物一 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0 %,两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7. 5 %。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实施例一、狗脊10份、黄芩7份、黄芪25份、桂枝10份、紫草10份、锦灯笼7份、 制水蛭4份、三颗针7份、木瓜15份、路路通10份、穿山龙7份、穿山甲3份、蒲公英15份、 玄参10份、大血藤19份、川考10份、独活13份、羌活13份、老鹳草15份、石楠叶7份、蚕 沙4份、草果7份、生甘草3份。
[0043] 实施例二、狗脊15份、黄芩12份、黄芪30份、桂枝15份、紫草15份、锦灯笼12份、 制水蛭9份、三颗针12份、木瓜20份、路路通15份、穿山龙12份、穿山甲6份、蒲公英20 份、玄参15份、大血藤24份、川芎15份、独活18份、羌活18份、老鹳草20份、石楠叶12份、 蚕沙9份、草果12份、生甘草6份。
[0044] 实施例三、狗脊20份、黄芩17份、黄芪35份、桂枝20份、紫草20份、锦灯笼17份、 制水蛭14份、三颗针17份、木瓜25份、路路通20份、穿山龙17份、穿山甲9份、蒲公英25 份、玄参20份、大血藤29份、川芎20份、独活23份、羌活23份、老鹳草25份、石楠叶17份、 蚕沙14份、草果17份、生甘草9份。
[0045] 下面是患者使用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统计资料:
[0046] -、一般资料
[0047] 收治嗜酸性筋膜炎的患者共120例,男性78例,女性42例,男女之比久为1.8 : 1。 发病年龄30-60岁。
[0048] 二、治疗方法:
[0049] 按照本发明药物实施例二,以及优选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汤剂,取一日剂量,水煎, 分两次服。15日为一个疗程。
[0050] 三、疗效评定标准:
[0051] 1、治愈:嗜酸性筋膜炎引起的皮损、皮肤肿胀、绷紧、红斑、关节受限等临床症状完 全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显示正常;
[0052] 2、好转:嗜酸性筋膜炎引起的皮损、皮肤肿胀、绷紧、红斑、关节受限等临床症状有 所好转,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有所改善;
[0053] 3、未愈:主要症状无改善。
[0054] 四、治疗结果统计
[0055]
[0056] 其中: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0057] 通过治疗结果的统计表明,本发明中药在治疗嗜酸性筋膜炎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 效果,能有效提高治疗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0058] 典型病例及疗效:
[0059] 病例一、李某,男,50岁,患者近出现皮肤肿胀、发硬兼有红斑,双下肢严重,有时候 还会出现活动受限的症状,患者去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为嗜酸性筋膜炎,采用本发明实施例 二中所制制剂,以及所优选的制备方法,患者自述活动受限等症状消失,为防止复发,患者 继续服用两个疗程,皮肤肿胀、红斑的现象彻底消失,患者去医院复查,身体状况比以前有 很大的好转,痊愈。
[0060] 病例二、胡某,男,32岁,患者近期参加比赛由于运动量剧烈,身体出现不适,关节 活动严重受限,皮肤出现发硬的症状,患者去多家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为嗜酸性筋膜炎,患 者不希望采用激素进行治疗,决定采用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所制 制剂,以及所优选的制备方法,服用两个疗程,患者感觉明显好转,关节活动自如,皮肤发硬 的现象逐渐消失,为防止复发,患者继续服用一个疗程,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患者去医院复 查,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痊愈。
【主权项】
1. 一种治疗嗜酸性筋膜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药 物制成:狗脊10-20份、黄芩7-17份、黄芪25-35份、桂枝10-20份、紫草10-20份、锦灯笼 7-17份、制水蛭4-14份、三颗针7-17份、木瓜15-25份、路路通10-20份、穿山龙7-17份、 穿山甲3-9份、蒲公英15-25份、玄参10-20份、大血藤19-29份、川芎10-20份、独活13-23 份、羌活13-23份、老鹳草15-25份、石楠叶7-17份、蚕沙4-14份、草果7-17份、生甘草3-9 份。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嗜酸性筋膜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 的药物制成:狗脊15份、黄芩12份、黄芪30份、桂枝15份、紫草15份、锦灯笼12份、制水 蛭9份、三颗针12份、木瓜20份、路路通15份、穿山龙12份、穿山甲6份、蒲公英20份、玄 参15份、大血藤24份、川考 15份、独活18份、宪活18份、老鹤草20份、石楠叶12份、蚕沙 9份、草果12份、生甘草6份。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嗜酸性筋膜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 制剂为汤剂。4. 一种用于嗜酸性筋膜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如下:步骤 一:按本发明重量配比,称取穿山甲放入非铁质容器中,加水漫过药物3-4厘米,先用武火 将水烧开,然后转为文火,煎煮20分钟,过滤,得滤液,照此方法反复熬煮3次,合并3次滤 液,备用;步骤二:按本发明重量配比,称取狗脊、黄芩、黄芪、紫草、三颗针、穿山龙、玄参、 独活、羌活放入非铁质容器中,加入4-5厘米的水,先用武火将水煎开,然后转为文火煎煮 约30分钟,过滤,得滤液,在剩余药渣中,加入3-4厘米的水,然后加入锦灯笼、制水蛭、路 路通、蒲公英、大血藤、木瓜、川芎、老鹳草、蚕沙、草果煎煮约20-30分钟,最后将桂枝、石楠 叶、生甘草加入水中,煎煮10-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滤过,得滤液,备用;步骤三:将步骤 一和步骤二中的药液均匀混合,既得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嗜酸性筋膜炎的中药汤剂。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嗜酸性筋膜炎的中药制剂,它是由狗脊、黄芩、黄芪、桂枝、紫草、锦灯笼、制水蛭、三颗针、木瓜、路路通、穿山龙、穿山甲、蒲公英、玄参、大血藤、川芎、独活、羌活、老鹳草、石楠叶、蚕沙、草果、生甘草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制成,具有补肾强肝,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通络的功效,能够有效治疗嗜酸性筋膜炎。
【IPC分类】A61K35/64, A61K36/9064, A61P19/04, A61K35/36, A61P37/00, A61K35/62
【公开号】CN104906497
【申请号】CN201510342166
【发明人】于霞
【申请人】于霞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5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