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液晶模组及其液晶电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视领域,尤其涉及ー种液晶模组及其液晶电视。
技术背景近年来,LED液晶电视因节能环保,重量轻,超薄等优点,逐渐占据了市场80%以上的份额。今年以来,窄边框的LED液晶电视逐渐也受到了市场的青睐。液晶电视边框的宽度主要取决于内部的液晶模组边框的宽度。随着液晶电视市场的发展,液晶模组的边框也由最初26_直到縮小到现在9. 9_。从发展势头来看,今后将会出现更大尺寸,超窄边框的LED液晶模组。參见图1,LED液晶模组50主要由金属前框10、Open-cell (液晶面板)20以及背光模组30三大部分组装而成。其中,侧入式LED背光模组30部分主要包括LED灯条33,散热片32,导光板35,光学膜片36,反射片37,金属背板34和塑胶中框31。对于LED窄边框液晶模组50,由于同一个尺寸的液晶模组50,因其液晶面板20显示区70尺寸不变,故只有通过缩小液晶模组50外形来实现边框窄化。液晶模组50的边框越窄,入光侧出现发黄,漏光等缺陷的风险越大。同时,在模组薄化,轻量化的趋势下,模组内部的导光板35厚度由原来的6mm,减薄到4mm,再到现在的3mm,甚至2. 5mm。导光板35厚度越薄,对液晶模组50亮度的贡献就越少。因此,液晶模组50对LED灯的发光功率需求越高,产生的热量也越大,LED灯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同一长度的灯条基板上排布的LED灯数量受限。这就要求液晶模组50设计提高LED灯的光线的利用率,尽可能使LED灯发出的光线完全进入到导光板35的入光面,光线经过导光板35,光学膜片36的反射和扩散作用,均匀混合。光线混合越均匀,到达液晶面板20显示区70边缘出现发黄,漏光等缺陷的风险就越小。參见图2,在现有技术中,较大功率的LED灯能批量供货的信号有WLED5630和WLED6030。对应的发光面的宽度尺寸均为3mm。与3mm厚的导光板35搭配,理论上需要两者的中心完全对位,LED灯光线才能更多的进入导光板35。实际上,液晶模组50设计上需要预留导光板35自身受热膨胀的间隙D1,且尺寸越大,间隙Dl越大。另外,LED灯自身有发光角度。这样就存在一部分光线不能进入导光板35。这部分光线有的经过光学膜片36端面后折射到显示区70,如光线2,有的直接从光学膜片36与塑胶中框31之间的间隙进入显示区70,如光线I。这样就造成了显示区70亮暗不均匀或漏光缺陷。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窄边框液晶模组50入光侧发黄或漏光问题,现在已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參见图3,在液晶模组50的塑胶中框31入光侧底面与光学膜片36之间,贴附黒色缓冲胶条38。黑色缓冲胶条38用来吸收从间隙漏出的光线。或者是使LED灯条33的中心低于导光板35入光面中心一个数值D2,若D2过大,LED灯部分光线会从导光板35底面下损失。这样可以使減少光线的损失量。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应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在塑胶中框31与光学膜片36之间贴黑色胶条38的方法,可以吸收漏光。但是,这样会使液晶模组50的入光侧偏暗,影响画面品质。另外,光学膜片36受热膨胀受到黒色胶条38的挤压。无法完全舒展,局部产生翘曲。这样易使液晶模组50画面产生高温WAVING缺陷。 參见图4, LED灯条33的中心低于导光板35入光面中心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LED灯条33的LED灯的宽度尺寸不能大于导光板35的厚度。若采用更薄厚度的导光板35, LED灯发光面总有一部分光线,如光线I或光线2不能进入导光板35。此方法仅适用于小尺寸的液晶模组50。液晶模组50尺寸越大,导光板35自身需要的膨胀空间就越大,间隙Dl越大,LED灯有发光角度,光线损失相对增多,部分光线不经过导光板35而到达显示区70。此方法对金属背板34,散热片32,LED灯条33结构件的平整度,翘曲度要求较高,且需保证产线作业装配要严格管控。尺寸越大,结构件的规格需要放大,且运输,组装中易出现局部变形,导光板35与反射片37之间局部有空隙,导致液晶模组50内局部LED灯条33的部分光线,如光线3、光线4或从光学膜片36横截面穿出而导致显示区70漏灯漏光缺陷,或先经过反射片37反射,再从导光板35底面网点下穿出而导致显示区70发黄缺陷。 综上可知,现有的液晶模组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液晶模组及其液晶电视,以遮挡LED灯条与光学膜片之间的间隙,使光线可以进入到导光板,防止漏光的产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ー种液晶模组,包括金属前框、液晶面板以及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LED灯条、散热片、导光板、光学膜片、金属背板和塑胶中框,所述LED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侧边,在所述塑胶中框入光侧的底面上设置有筋条,所述筋条位于所述LED灯条与光学膜片的端面之间。根据所述的液晶模组,在所述筋条上贴附缓冲胶条。根据所述的液晶模组,所述缓冲胶条贴附于所述筋条的底面。根据所述的液晶模组,所述缓冲胶条贴附于所述筋条的内侧面。根据所述的液晶模组,所述筋条的侧面及底面开设有凹槽,所述缓冲胶条贴附于所述筋条的凹槽内。根据所述的液晶模组,所述筋条的底面或者在所述筋条上贴附所述缓冲胶条后均接触于所述导光板的表面。根据所述的液晶模组,对应于所述筋条的位置,在所述塑胶中框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凹槽。根据所述的液晶模组,所述筋条呈长方体形。根据所述的液晶模组,所述筋条与所述塑胶中框一体成型。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另ー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 ー种包括上述任ー项所述的液晶模组的液晶电视。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液晶模组中的塑胶中框结构,在塑胶中框上设置筋条,通过该塑胶中框的筋条遮挡LED灯条与光学膜片之间的间隙,使光线可以进入到导光板,防止漏光的产生。进ー步优选的,还可以在筋条上增加缓冲胶条,进ー步达到遮挡LED灯损失光线的目的,使液晶模组内部LED灯光线完全进入到导光板入光面,改变大角度光线的传输路径,从而有效解决了窄边框模组入光侧漏光发黄的问题,且能预留一定的空间使光学膜片受热膨胀,而不产生翘曲。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模组能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通用性。并且具有该液晶模组结构的液晶电视的色彩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图I是现有技术中窄边框液晶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窄边框液晶模组的入光侧漏光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窄边框液晶模组的改善入光侧漏光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中窄边框液晶模组的局部变形造成导光板与反射片之间有间隙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A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B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C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D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歩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參见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ー种液晶模组100,包括金属前框10、液晶面板20以及背光模组40,背光模组40包括LED灯条41、散热片42、导光板43、光学膜片44、金属背板45、反射片46以及塑胶中框47,所述LED灯条41设置于导光板43的侧边,在塑胶中框47入光侧的底面上设置有筋条48,筋条48位于LED灯条41与光学膜片44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液晶模组100内部塑胶中框47局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背光模组40入光侧对应处增加一个筋条48,这个结构的位置处于光学膜片44端面与LED灯条41之间。采用该结构,可以完全封堵住LED灯大角度光线,使LED灯发出的光线进过多次反射最后完全进入导光板43。大大提高LED灯光线利用率。參见图6A 图6D,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筋条48上贴附缓冲胶条49。在筋条48上贴附缓冲胶条49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液晶模组100的具体设计要求而设置。塑胶中框47内侧的筋条48及缓冲胶条49的宽度及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缓冲胶条49有一定的压缩性,可以根据结构件组装的间隙大小,自动伸縮,填补局部变形而产生的空隙。另外,缓冲胶条49还有对导光板43入光面附近的光线有二次反射进入导光板43,重复利用光线,使光线在较窄的边框范围内,增强混合,快速达到均匀的效果。光线到达显示区70为图5中所述的混合光线5。图6A 图6D,缓冲胶条49可以贴附于筋条48不同的地方,例如图6A,在筋条48底面贴附缓冲胶条49。參见图6B,筋条48的侧面及底面开设有凹槽481,缓冲胶条49贴附于筋条48的凹槽481内。參见图6C,所述缓冲胶条49贴附于筋条48的内侧面。參见图6B,筋条48的底面或者筋条48上贴附缓冲胶条49后均接触于导光板43的表面。这样,就可以防止漏光的发生。參见图6D,对应于筋条48的位置,在塑胶中框47外侧面上设置有凹槽482。由此可见,在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液晶模组100的设计要求,可以在筋条48不同的位置开设凹槽和/或贴附缓冲胶条49。其适用范围较大。这种方法不受液晶模组100尺寸,导光板43厚度,结构件平整度的限制。其对窄边框液晶模组100向更大尺寸的延伸鉴定了基础。另外,这种结构不仅对窄边框液晶模组100入光侧漏光,发黄灯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提高了液晶模组100画面的品质。而且,这种结构对产线组装的精度要求大大降低,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对窄边框液晶模组100的进ー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使窄边框液晶模组100的批量生产有了良好的品质保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筋条48呈长方体形。并且,筋条48与塑胶中框47—体成型,这样可以方便制造,将筋条48作为塑胶中框47的一部分注塑制造。缓冲胶条49的顔色可以根据液晶模组100入光侧的光学需要选择白色,灰色,兰色,黒色等各种颜 色,其中深顔色的遮光效果好。在包括光学膜片44端面到LED灯条41之间的位置,采用任何遮挡光线的结构或材料,方式漏光的产生,保证了液晶电视的画面质量。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ー种包括上述任ー项液晶模组100的液晶电视。在上述多个实施例中,已经具体描述了液晶模组10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液晶模组中的塑胶中框结构,在塑胶中框上设置筋条,通过该塑胶中框的筋条遮挡LED灯条与光学膜片之间的间隙,使光线可以进入到导光板,防止漏光的产生。进ー步优选的,还可以在筋条上增加缓冲胶条,进ー步达到遮挡LED灯损失光线的目的,使液晶模组内部LED灯光线完全进入到导光板入光面,改变大角度光线的传输路径,从而有效解决了窄边框模组入光侧漏光发黄的问题,且能预留一定的空间使光学膜片受热膨胀,而不产生翘曲。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模组能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通用性。并且具有该液晶模组结构的液晶电视的色彩品质也得到了提高。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ー种液晶模组,包括金属前框、液晶面板以及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LED灯条、散热片、导光板、光学膜片、金属背板和塑胶中框,所述LED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侧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塑胶中框入光侧的底面上设置有筋条,所述筋条位于所述LED灯条与光学膜片的端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筋条上贴附缓冲胶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胶条贴附于所述筋条的底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胶条贴附于所述筋条的内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条的侧面及底面开设有凹槽,所述缓冲胶条贴附于所述筋条的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干,所述筋条的底面或者在所述筋条上贴附所述缓冲胶条后均接触于所述导光板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干,对应于所述筋条的位置,在所述塑胶中框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条呈长方体形。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条与所述塑胶中框一体成型。
10.ー种包括如权利要求I 9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模组的液晶电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电视领域领域,提供了一种液晶模组及其液晶电视,所述液晶模组包括金属前框、液晶面板以及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LED灯条、散热片、导光板、光学膜片、金属背板和塑胶中框,所述LED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侧边,在所述塑胶中框入光侧的底面上设置有筋条,所述筋条位于所述LED灯条与光学膜片的端面之间。借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模组实现了遮挡LED灯条与光学膜片之间的间隙,使光线可以进入到导光板,防止漏光的产生。
文档编号H04N5/64GK202394013SQ201120489469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0日
发明者常文强 申请人: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