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食品的自动化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物、食品的成型或加工,具体涉及一种制作块状食品的自动化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粗粮越来越被人们钟爱。其中,谷物类食品具有营养丰富、植物蛋白含量高的特点,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谷物类食品量随之加大,而天然的谷物类原料因其形状存在不规则或因末加工,难以提高人们的食欲。为了满足人们日常需求,享受美食之感。现在市售的块状食品多数是将蒸熟的谷物类原料去皮后压成泥,然后通过人手捏制成具有吸引人们眼球的各种形状的食品。此种做法,虽然能改变谷物类食品的形状和口感,但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产量低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使用简便、提高生产效率的食品的自动化加工设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食品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它包括模板和支架,模板固定在支架上,所述的模板上设置有若干模,底板设置在模板的下面,底板上设置有多个顶柱,每个顶柱的顶部与每个模的底部相吻合;所述的底板经活塞与汽缸相连接,汽缸通过导管与脚闸。所述的若干模为椭球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设置有若干模的模板,通过若干模将谷物泥做成形状统一的块状食品,可激发人们的食欲,增加销售量;通过汽缸带动活塞上下移动,带动各个顶柱的顶部的上下运动,便于制作和取出块状食品,从而实现制作块状食品的工业自动化,提
高产量。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制造简单的优点,采用它不但能够一次性制作形状统一的块状食品,而且还能增加一次制作块状食品的产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图I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食品的自动化加工设备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A-A向剖视图;图3是图I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食品的自动化加工设备作进一步说明;由图I、图2、图3可见,本实用新型一种食品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它包括模板I和支架5,模板I固定在支架5上,所述的模板I上设置有若干模2,底板3设置在模板I的下面,底板3上设置有多个顶柱4,每个顶柱4的顶部与每个模2的底部相吻合;所述的底板3经活塞6与汽缸7相连接,汽缸7通过导管与脚闸8。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模板I固定安装在支架5上,脚踩脚闸8,由汽缸7推动活塞6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底板3向下移动,设置在底板3上的多个顶柱4随之向下移动,这样顶柱4的顶部与每个模2的底部形成一定的空间容量,将谷物去皮后压成泥,也可以用料理机打成泥,放入在模板I上的模2内,用手抹平模板I的表面,即可制成块状食品;再次脚踩脚闸8,由汽缸7推动活塞6向上移动,进而使底板3向上移动,设置在底板3上的多个顶柱4随之向上移动,每个顶柱4的顶部向上将成形的块状食品顶出模2,进而脱离模板I。如此反复工作,可生产出大量的块状食品。在本实施例中,模板I上设置的模2为椭球形,也可设置为心形、方形、圆球形等,根据市场需求自定。根据日常生产需要,本实用新型可在生产车间的工作台上设置若干,同时作业,会大大提闻广量。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适合泥状食品制作加工,尤其适合各种泥状食品成形生产,具有劳动量小、工作效率、产量高的特点。
权利要求1.一种食品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模板(I)和支架(5),模板(I)固定在支架(5)上,所述的模板(I)上设置有若干模(2),底板(3)设置在模板(I)的下面,底板(3)上设置有多个顶柱(4),每个顶柱(4)的顶部与每个模(2)的底部相吻合;所述的底板(3)经活塞(6)与汽缸(7)相连接,汽缸(7)通过导管与脚闸(8)。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食品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模(2)为椭球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食品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它包括模板和支架,模板固定在支架上,所述的模板上设置有若干椭球形模,底板设置在模板的下面,底板上设置有多个顶柱,每个顶柱的顶部与每个椭球形模的底部相吻合;所述的底板经活塞与汽缸相连接,汽缸通过导管与脚闸。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制造简单的优点,采用它不但能够一次性制作形状统一的块状食品,而且还能增加一次制作块状食品的产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A23P1/10GK202653137SQ2012203081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9日
发明者吴文昌 申请人:安徽金隆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