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4  15

专利名称: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玉米收获机割台均采用链传动方式,在玉米收获过程中,通过拨未链、喂入链将玉 米植株喂入到玉米摘穗装置。因此割台存在对玉米种植行距适应性差,效率低、噪声大,易 堵塞、可靠性差等缺点。为解决行距适应性差,目前主要采用增大拨禾链之间的张角来提高 行距适应性,但效果不理想。收获机上茎秆粉碎装置大多为锤爪式或者甩刀式,功耗大,打 土严重且前置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结构简单,功耗小、安全稳定性好的、能实 现完全意义上的不对行玉米收获、并且可以实现茎杆切碎还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 置。其技术内容为
包括机架、分禾喂入机构、主变速箱和与其输出轴连接的摘穗机构,其中主变速箱安装 在机架上,其特征在于分禾喂入机构包括拨禾轮、多把切刀、分禾器、输入端与输出端位 于同侧的变速箱和螺旋喂入辊,螺旋喂入辊包括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内的t、下两根且平行布 置,增设有双输出端的切碎-拨未变速箱,其输入端与主变速箱的第三输出端固定连接,拨禾 轮套装固定在切碎-拨禾变速箱位于顶端的输出端,多把切刀固定在切碎-拨禾变速箱位于底 端的输出端,下螺旋喂入辊的一端与摘穗机构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变速箱的输入端固定连 接,变速箱的输出端与上螺旋喂入辊固定连接,分禾器贴近地面安装在机架上,其张口呈弧
线形,张口最前端的间距为玉米种植行距的1 :W咅。
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拨禾轮的周边设有3 8条拨禾指。
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两螺旋喂入辊的转向相同,且位于上方的螺旋喂 入辊其螺旋推进方向与玉米植株喂入方向相反,位于下方的螺旋喂入辊为双螺旋叶片,其螺 旋推进方向与喂入方向相同。
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两螺旋喂入辊的转向相反,其螺旋推进方向4^ 米植株喂入方向相同。
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ffl装置,安装在切碎-拨未变速箱底端的输出端上的切刀有 2 8把,每把切刀为平板刀,单面或两面有刃。
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摘穗机构包括两拉茎辊和两块摘穗板,其中两拉 茎辊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内,其端与主变速箱的输出轴连接,且远离切碎-拨未变速箱 的拉茎辊的另一端与位于F方的螺旋喂入辊的一端固定连接,两块摘穗板分别贴近并位干两 拉茎辊的上方。
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ra装置,摘穗机构包括两卧式摘穗辊,两卧式摘穗辊相互
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内,其一端与主变速箱的输出轴连接,远离切碎-拨禾变速箱的卧式摘穗 辊的另一端与位于下方的螺旋喂入辊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拨禾轮与切碎-拨禾变速箱之间装有安全离合器。 其工作原理为动力经由动力输入轴输入到主变速箱中,经主变速箱变速后分别输出到 摘穗机构和切碎-拨禾变速箱中,摘穗机构中的一拉茎辊与下螺旋喂入辊同轴安装,二者转速 相同,下螺旋喂入辊的另一端与变速箱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将动力传递到上螺旋喂入辊,切 碎-拨禾变速箱的作用是将动力变速后分别输入到上端的拨禾轮与下端的切刀上。在作业过程 中,由于分未器张口前端的间距为玉米种植行距的1 4倍,因此在收获机前进过程中可以一 次喂入单行或多行玉米,为保证玉米植株顺利喂入,分未器张口的内侧采用弧形设计,随着
收获机运动,玉米植株沿弧线滑向拨未轮,其下方的切刀将玉米植株切断,由拨未轮向摘穗 机构拨动,上螺旋喂入辊使玉米植株倾斜保证拉茎时植株与摘穗板垂直,下螺旋喂入辊与拨 禾轮共同推进玉米植株进入摘穗机构。随着两拉茎辊向下拉拽玉米植株并在摘穗机构处摘穗, 下方高速旋转的切刀将茎杆切碎还ffl。被摘下的玉米果穗被拨未轮拨到后方从而完成后续的 果穗收集工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是
1、 分未器张口前端的间距为:k米种植行距的1 3倍范围内,分未喂入机构的改变以及 切刀在喂入过程中起到的提前切断作用,使得本装置构成的割台工作幅宽增大,实现了完全 意义上的不对玉米行收获功能,适应性强;
2、 该装置摒弃所有链式结构,所有传动亦采用闭式齿轮传动方式,噪声小,结构轻巧, 安全可靠性更高。
:;、该装置传动简单,体积小巧,可根据所配动力源组装成单行或多行的玉米收获机割台。


图1是本发明采用摘穗板式摘穗机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摘穗板式摘穗机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卧辊式摘穗机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若干本发明组合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1、主变速箱2、动力输入轴 3、拨禾轮4、切刀 5、切碎拨未变速箱 6、 拉茎辊7、变速箱 8、螺旋喂入辊9、分禾器 10、安全离合器 11、摘穗板 12、 卧式摘穗辊 i3、机架 14、拨未指
在图1 3所示的实施例中主变速箱1安装在机架13上,其输入端经由动力输入轴2 S动力源相连,其两输出端对应与两拉茎辊6固定连接,其第三输出端4切碎-拨未变速箱5 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拨禾轮3套装固定在切碎-拨禾变速箱5位于顶端的输出端,其周边设有 6条拨禾指14,多把切刀4固定在切碎-拨禾变速箱5位于底端的输出端,每把切刀4为平板 刀,单面有刃,两拉茎辊6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内,两块摘穗板11分别贴近并位于两拉 茎辊6的上方,两螺旋喂入辊8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内,上、下平行布置,且位于下方的螺旋 喂入辊8的一端与远离切碎-拨未变速箱5的拉茎辊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变速箱 7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变速箱7的输入端、输出端位于同一侧,其输出端与位于上方的螺旋 喂入辊8固定连接,两螺旋喂入辊8的转向相同,且位于上方的螺旋喂入辊8其螺旋推进方 与玉米植株喂入方向相反,位于下方的螺旋喂入辊8为双螺旋叶片,其螺旋推进方向与喂入 方向相同,分禾器3贴近地面安装在机架13上,其张口呈弧线形,张口最前端的间距为玉米 种植行距的3倍,拨禾轮3与切碎-拨未变速箱5之间装有安全离合器l()。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摘穗机构包括两卧式摘穗辊12,两卧式摘穗辊12相互平行且 位P问 一平面内。
在阁5所示的实施例中机架13上并列安装有多台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fH装置,构成 作业幅宽较以往更大的玉米收获机割台。
权利要求
1、一种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包括机架(13)、分禾喂入机构、主变速箱(1)和与其输出轴连接的摘穗机构,其中主变速箱(1)安装在机架(13)上,其特征在于分禾喂入机构包括拨禾轮(3)、多把切刀(4)、分禾器(9)、输入端与输出端位于同侧的变速箱(7)和螺旋喂入辊(8),螺旋喂入辊(8)包括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内的上、下两根且平行布置,增设有双输出端的切碎-拨禾变速箱(5),其输入端与主变速箱(1)的第三输出端固定连接,拨禾轮(3)套装固定在切碎-拨禾变速箱(5)位于顶端的输出端,多把切刀(4)固定在切碎-拨禾变速箱(5)位于底端的输出端,下螺旋喂入辊(8)的一端与摘穗机构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变速箱(7)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变速箱(7)的输出端与上螺旋喂入辊(8)固定连接,分禾器(9)贴近地面安装在机架(13)上,其张口呈弧线形,张口最前端的间距为玉米种植行距的1~3倍。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其特征在于拨禾轮(3)的周 边设有3 8条拨禾指(14)。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其特征在于两螺旋喂入辊(8) 的转向相同,且位于上方的螺旋喂入辊(8)其螺旋推进方向与玉米植株喂入方向相反,位于 下方的螺旋喂入辊(8)为双螺旋叶片,其螺旋推进方向与喂入方向相同。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其特征在于两螺旋喂入辊(8) 的转向相反,其螺旋推进方向与玉米植株喂入方向相同。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在切碎-拨禾 变速箱(5)底端的输出端上的切刀(4)有2 6把,每把切刀(4)均为平板刀,单面或两 面有刃。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其特征在于摘穗机构包括两拉 茎辊(6)和两块摘穗板ni),其中两拉茎辊(6)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内,其一端与主 变速箱(1)的输出轴连接,且远离切碎-拨禾变速箱(5)的拉茎辊(6)的另一端与位于下 方的螺旋喂入辊(8)的—-端固定连接,两块摘穗板(11)分别贴近并位于两拉茎辊(6)的上方。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其特征在于摘穗机构包括两卧式摘穗辊(12),两卧式摘穗辊(12)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内,其一端与主变速箱(1) 的输出轴连接,远离切碎-拨禾变速箱(5)的卧式摘穗辊(12)的另一端与位于下方的螺旋 喂入辊(8)的一端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其特征在于拨禾轮(3)与切碎拨未变速箱(5)之间装有安全离合器(10)。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装置,包括机架、分禾喂入机构、主变速箱和与其输出轴连接的摘穗机构,其特征在于分禾喂入机构包括拨禾轮、多把切刀、分禾器、变速箱和螺旋喂入辊,螺旋喂入辊包括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内的上、下两根且平行布置,增设有双输出端的切碎拨禾变速箱,其输入端与主变速箱的第三输出端固定连接,拨禾轮套装固定在切碎-拨禾变速箱位于顶端的输出端,多把切刀固定在切碎-拨禾变速箱位于底端的输出端,下螺旋喂入辊的一端与摘穗机构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变速箱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变速箱的输出端与上螺旋喂入辊固定连接,分禾器贴近地面安装在机架上,其张口呈弧线形,张口最前端的间距为玉米种植行距的1~3倍。
文档编号A01D82/00GK101095389SQ200610045370
公开日2008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30日
发明者刁培松, 静 刘, 张道林, 李秀亭, 峰 董 申请人:山东理工大学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