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中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插在两个连接对象之间以使这些连接对象相互连接 的电连接器(下文中,电连接器将被称为"中间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电连接器在标题为"各向异性导电连接器"的日本待审专 利公开Tokkai (JP-A) No. H06-76876中有所披露。该各向异性导电连接 器包括绝缘膜、通过蚀刻形成在绝缘膜外表面上的多个精细导电图案、和 类似橡胶的弹性构件。绝缘膜被折叠成大致呈U形,从而导电图案暴露在 外且弹性构件插在绝缘膜的折叠部分之间。此外,绝缘膜和弹性构件相互 固定。该各向异性导电连接器能够随意地设定宽度、对准间距、或者导电 的精细平行线的图案,能够防止剪切时导线被去除或发生变形,作为接触 件具有高的可靠性,并能够承受重复的插入和拔出。
在上述各向异性导电连接器中,多个精细导电图案仅形成在绝缘膜的 外表面上。因此难以使精细导电图案的间距变窄。
在标题为"压触式连接器"的日本待审专利公开Tokkai (JP-A)中也 披露了这种类型的另一种电连接器。该压触式连接器包括绝缘弹性体、覆 盖该绝缘弹性体并通过粘合剂固定到其上的绝缘橡胶片、和沿着绝缘橡胶 片的外表面以预定间距排列的多个薄导线。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压触式连接 器中,两个电路板通过压触式连接器相互电连接。
在压触式连接器中,多个薄导线仅以预定间距形成在绝缘橡胶板的外表面上。因此,也难以使薄导线的间距变窄。除此以外,具有近似U形横 截面的导电橡胶片覆盖绝缘弹性体外围的一部分。因此难以使电连接器变 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间距更窄的情况下防止产 生短路的中间连接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连接器变薄的中间连接器。 随着描述的进行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将变得清晰。
对于本发明第一个方面的要点的描述,可以理解为,电连接器适于插 在第一和第二连接对象之间以使第一和第二连接对象互相连接。该电连接 器包括类似板形的基础构件,其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上下表面。 基础构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前后边缘。柔性导电膜安装在基础 构件上,其包括具有彼此相对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的柔性绝缘膜。柔性绝缘
膜在基础构件的后边缘附近被折成基本呈u形,同时外表面保持在外侧。
柔性导电膜包括用于使第一连接对象与第二连接对象电连接的薄膜导电 图案。上下弹性构件分别固定到基础构件的上下表面上。上下弹性构件插
在柔性导电膜与基础构件之间。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在上述电连接 器中,薄膜导电图案不仅形成在柔性绝缘膜的外表面上,还形成在柔性绝 缘膜的内表面上。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的要点的描述,可以理解为, 一种连接工具 用于使第一连接对象板与第二连接对象板通过插在第一连接对象板与第 二连接对象板之间的电连接器相连接。该连接工具包括安装在第二连接对 象板上的基底、用于覆盖基底的盖子、用于将盖子可转动地支撑在基底上 的轴、以及推动器,该推动器保持在盖子中,用于把第一连接对象板推向 电连接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连接工具还包括第一驱动构件和第 二驱动构件,该第一驱动构件用于驱动盖子以使盖子在推动推动器的方向 上绕轴转动,该第二驱动构件用于驱动推动器以使推动器离开电连接器。
对于本发明第三个方面的要点的描述,可以理解为, 一种连接装置, 包括插在第一连接对象板与第二连接对象板之间的电连接器,和用于使第一连接对象板与第二连接对象板通过电连接器相连接的连接工具。该连接 工具包括安装在第二连接对象板上的基底、用于覆盖基底的盖子、用于将 盖子可转动地支撑在基底上的轴、以及推动器,该推动器保持在盖子中, 用于把第一连接对象板推向电连接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在该连 接装置中,连接工具还包括第一驱动构件和第二驱动构件,该第一驱动构 件用于驱动盖子以使盖子在推动所述推动器的方向上绕轴转动,该第二驱 动构件用于驱动推动器以使推动器离开电连接器。
图l是相关电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相关电连接器的放大透视图; 图3是沿线III-III剖开图2所示相关电连接器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4A是用在图1所示相关电连接器中的柔性导电膜的外表面的局部 展开图4B是图4A所示柔性导电膜的内表面的局部展开图; 图5是表示连接状态的放大横截面图,在该状态下相关电连接器插在 柔性印刷电路与印刷电路板之间;
图6是部分柔性印刷电路的局部透视图; 图7是印刷电路板的透视图8是表示相关电连接器与柔性印刷电路之间的连接状态的平面图; 图9是图8中椭圆9内的连接状态的放大图; 图IO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1是沿图10的线XI-XI剖开得到的横截面图; 图12是沿图10的线Xn-XII剖开得到的横截面图; 图13是在图11中椭圆13内的电连接器的放大图; 图14是在图12中椭圆14内的电连接器的放大图; 图15A是用在图IO所示电连接器中的柔性导电膜的外表面的局部展 开图15B是图15A所示柔性导电膜的内表面的局部展开图16是表示电连接器与柔性印刷电路之间的连接状态的平面图;图17是在图16中椭圆17内的连接状态的放大图18A是用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的柔性导电膜的
外表面的局部展开图18B是图18A所示柔性导电膜的内表面的局部展开图19A是用在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的柔性导电膜的
外表面的局部展开图19B是图19A所示柔性导电膜的内表面的局部展开图20A是用在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的柔性导电膜的
外表面的局部展开图20B是图20A所示柔性导电膜的内表面的局部展开图21A是用在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的柔性导电膜的
外表面的局部展开图21B是图21A所示柔性导电膜的内表面的局部展开图22是用在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的上弹性构件的一
部分的局部透视图23A是用在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的柔性导电膜的
外表面的局部展开图23B是图23A所示柔性导电膜的内表面的局部展开图24是用在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的部分柔性印刷电
路的局部平面图25是用在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的部分印刷电路板 的局部平面图26是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连接工具的透视图,在该印刷电路板 上安装了接口连接器;
图27是图26所示连接工具的分解透视图28A是在柔性印刷电路还没有装配到电连接器的状态下沿图26的
线xxvni-xxvm剖幵得到的连接工具的横截面图28B是在柔性印刷电路装配到电连接器的状态下沿图26的线 XXVIII- XXVIII剖开得到的连接工具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29是在图28B中椭圆29内的连接状态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考图1、 2和3,将首先针对相关电连接器100进行说明以助于理解 本发明。图1是相关电连接器100的透视图。图2是相关电连接器100的
放大透视图。图3是沿线ni-m剖开图2所示相关电连接器ioo得到的放
大横截面图。
在所示的例子中,坐标系具有从一侧到另一侧或横向延伸的第一或x
方向、前后延伸的第二或Y方向、上下延伸的第三或Z方向。第一至第三 方向X、 Y和Z互相垂直。第一或X方向也称为横向或宽度方向。第二或 Y方向也称为前后方向。第三或Z方向也称为上下方向或厚度方向。
所示电连接器100用于针对液晶显示器(LCDs)、电荷耦合装置
(CCDs)等等的光检验或者集成电路(IC)芯片的检验的检验装置中。 如果是LCDs或CCDs,那么检验装置通过与连接到其上的柔性印刷电路
(FPC)相接触而执行LCDs或CCDs的检验。如果是IC芯片,那么检验 装置通过与球栅阵列(BGA)或槽脊栅阵列(land grid array, LGA)相接 触而执行检验。
电连接器100适于插在第一和第二连接对象板(未示出)之间以使这 些板互相电连接。因此,电连接器IOO被称为中间连接器。电连接器IOO 包括类似板状的基础构件120,其具有在厚度方向Z上彼此相对的第一和 第二表面120u和1201。第一表面120u被称为上表面,而第二表面1201 被称为下表面。板状基础构件120具有在前后方向Y上彼此相对的前后边 缘120f和120r。
电连接器100包括柔性导电膜或片130、用于将柔性导电膜130固定 到基础构件120上的第一和第二双面胶片140U和140L。第一双面胶片 MOU被称为上双面胶片,而第二双面胶片140L被称为下双面胶片。
确切地说,如图4A和4B所示,柔性导电膜或片130包括柔性绝缘 膜或片131和薄膜导电图案132。柔性绝缘膜131有彼此相对的外表面131o 和内表面131i。如图4A所示,薄膜导电图案132仅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 的外表面131o上。柔性绝缘膜131在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附 近沿折叠线FL折叠成基本呈U形,同时薄膜导电图案132(或外表面131o)保持在外侧,从而在厚度方向Z上薄膜导电图案132在柔性绝缘膜131的
外表面131o上延续。薄膜导电图案132由多个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132-1 和132-2组成,它们沿横向X排列。换句话说,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132-1 和132-2在前后方向Y上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且在横向X上以预定线间距 PI彼此间隔开。第一导电细线132-1和第二导电细线132-2沿横向X交替 排列。第一导电细线132-1和第二导电细线132-2中的每一条都从板状基 础构件120的前边缘120f附近向着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延伸, 并且从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附近折回到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前 边缘120f附近,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柔性绝缘膜131具有通过第一或上双面胶片140U固定 到基础构件120的第一或上表面120u上的第一或上端部131U,通过第二 或下双面胶片140L固定到基础构件120的第二或下表面1201上的第二或 下端部131L,和在第一和第二端部131U和131L之间基本呈U形地延伸 并且与基础构件120分隔开的弹性支撑部131S。
电连接器100还包括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150U和150L。第一弹性构 件150U被称为上弹性构件,而第二弹性构件150L被称为下弹性构件。第 一和第二弹性构件150U和150L固定到基础构件120的第一和第二表面 120u和1201上,并且面向弹性支撑部131S。因此,上弹性构件150U插 在弹性支撑部131S和基础构件120的上表面120u之间,而下弹性构件 150L插在弹性支撑部131S和基础构件120的下表面1201之间。
如图2所示,上弹性构件150U具有多个第一上突起151U和多个第 二上突起152U,它们从上弹性构件150U向上突出。第一上突起151U在 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附近沿横向X排成第一上行。第二上突起152U 远离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沿横向X排成第二上行。第一上突起151U 的第一上行和第二上突起152U的第二上行在前后方向Y上以预定距离彼 此相分离。换句话说,第一上突起151U的形状彼此相同,并在横向X上 以规则间隔排列。第二上突起152U的形状彼此相同,并在横向X上以规 则间隔排列。该规则间隔是线间距PI的两倍。即,第一上突起151U和第 二上突起151L这样排列使得在横向X上相互错开线一间距PI。换句话 说,第一上突起151U和第二上突起152U以交错方式沿横向X排列。类似地,下弹性构件150L具有多个第一下突起151L和多个第二下突 起152L,它们从下弹性构件150L向下突出。第一下突起151L在基础构 件120的后边缘120r附近沿横向X排成第一下行。第二下突起152L远离 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沿横向X排成第二下行。第一下突起151L的 第一下行和第二下突起152L的第二下行在前后方向Y上以预定距离相互 分隔开。换句话说,第一下突起151L的形状彼此相同,并在横向X上以 规则间隔排列。第二下突起152L的形状彼此相同,并在横向X上以规则 间隔排列。该规则间隔是线间距PI的两倍。艮卩,第一下突起151L和第二 下突起151L这样排列使得在横向X上相互错开一线间距PI。换句话说, 第一下突起151L和第二下突起152L以交错方式沿横向X排列。
第一上突起151U和第一下突起151L彼此相对地排列,同时基础构件 120被夹在两者之间,如图3所示。第二上突起152U和第二下突起152L 彼此相对地排列,同时基础构件120被夹在两者之间,如图3所示。第一 上突起151U和第一下突起151L形成在面向第一导电细线132-1的位置 处,而第二上突起152L和第二下突起152L形成在面向第二导电细线132-2 的位置处,如图l所示。
每一条第一导电细线132-1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一上突起151U之上 的第一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lu,和形成在对应的第一下突起151L之 上的第一下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11。类似地,每一条第二导电细线132-2 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上突起152U之上的第二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 132-2u,和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下突起152L之上的第二下电极焊盘或接触 部132-21。
如图5所示,电连接器100适于插在第一和第二连接对象板200和300 之间以使这些板相互电连接。在所示的例子中,第一连接对象板200是柔 性印刷电路(FPC),而第二连接对象板300是印刷电路板。除了图5以外 还参考图6,柔性印刷电路200具有下表面2001,其上形成有第一导电图 案210。第一导电图案210包括多个第一下焊盘或接触部211和多个第二 下焊盘或接触部212。第一下焊盘211在柔性印刷电路200的前边缘200f 附近沿横向X排成第一下行。第二下悍盘212远离前边缘200f沿横向X 排成第二下行。第一下焊盘211和第二下焊盘212在前后方向Y上相互分隔预定距离。换句话说,第一下焊盘211在横向X上以规则间隔排列,同
时第二下焊盘212在横向X上以规则间隔排列。该规则间隔是线间距PI 的两倍。即,第一下焊盘211和第二下焊盘212这样排列使得在前后方 向Y上相互错开预定距离。换句话说,第一下焊盘211和第二下焊盘212 沿横向X以交错方式排列。
除了图5以外再参考图7,印刷电路板300具有上表面300u,其上形 成有第二导电图案310。第二导电图案310包括多个第一上焊盘或接触部 311和多个第二上焊盘或接触部312。第一上焊盘311沿横向X排成第一 上行。第二上焊盘312沿横向X排成第二下行。第一上焊盘311和第二上 焊盘312在前后方向Y上相互分隔预定距离。换句话说,第一上焊盘311 在横向X上以规则间隔排列,同时第二上焊盘312在横向X上以规则间 隔排列。该规则间隔是线间距PI的两倍。即,第一上焊盘311和第二上 焊盘312这样排列使得在前后方向Y上相互错开预定距离。换句话说, 第一上焊盘311和第二上焊盘312沿横向X以交错方式排列。
以后文将说明的通过使用连接工具400的方式,柔性导电膜130的第 一和第二上电极焊盘132-lu和132-2u分别电连接到形成在柔性印刷电路 200下表面2001上的第一和第二下焊盘211和212,而柔性导电膜130的 第一和第二下电极焊盘132-11和132-21分别电连接到形成在印刷电路板 300上表面300u上的第一和第二上焊盘311和312。因此,柔性印刷电路 200和印刷电路板300通过电连接器100互相电连接。
图8是表示电连接器100和柔性印刷电路200之间的连接状态的平面 图。图9是在图8中椭圆9内的连接状态的放大图。电连接器100的第一 导电细线132-1的第一上电极焊盘132-lu以上述方式电连接到柔性印刷电 路200的第一下焊盘211,而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导电细线132-2的第二 上电极焊盘132-2u电连接到柔性印刷电路200的第二下焊盘212。由于柔 性印刷电路200的第一和第二下焊盘211和212以交错方式沿横向X排列, 因此当柔性导电膜130的导电图案132仅仅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 面131o上时很有可能导致短路。这是因为柔性印刷电路200的第一导电 图案210与电连接器100的薄膜导电图案132之间的距离dl变得更小, 如图9所示。参考图10至14,将要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IOOA。
图IO是电连接器100A的透视图。图ll是沿图IO的线XI-XI剖开得到的
横截面图。图12是沿图io的线xn-xn剖开得到的横截面图。图13是在
图11中椭圆13内的电连接器100A的放大图。图14是在图12中椭圆14 内的电连接器100A的放大图。
除了柔性导电膜以后述方式相对于图1-3中的柔性导电膜进行了修改 以外,所示电连接器100A在结构上与图1-3所示的电连接器相似。因此 该柔性导电膜以附图标记130A表示。相似的附图标记附属于与图1-3所 示的电连接器100相似的结构,并且省略了有关描述以简化说明。
除了薄膜导电图案以后述方式相对于图4A和4B所示结构进行了修 改以外,如图15A和15B所示,柔性导电膜130A在结构上类似于图4A 和4B所示结构。因此薄膜导电图案以附图标记132A表示。
在相关电连接器100的柔性导电膜130中,薄膜导电图案132仅形成 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如图4A和4B所示。另一方面,在 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00A的柔性导电膜130A中,薄膜导电图案132A 不仅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还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 的内表面131i上,如图15A和15B所示。
更确切地说,薄膜导电图案132A由多个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132A-1 和132A-2组成,它们沿横向X排列。换句话说,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 132A-1和132A-2相互平行地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并在横向X上以预定的 线间距PI分隔开。第一导电细线132A-1和第二导电细线132A-2沿横向X 交替排列。第一导电细线132A-1和第二导电细线132A-2中的每一条都从 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前边缘120f附近向着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 延伸,并且从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附近折回到板状基础构件 120的前边缘120f附近,如图11和12所示。
每一条第一导电细线132A-1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一上突起151U之上 的第一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A-lu,和形成在对应的第一下突起151L 之上的第一下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A-11。第一上电极焊盘132A-lu和第 一下电极焊盘132A-11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
每一条第一导电细线132A-1包括第一外导线部132A-lo和一对第一内导线部132A-li。第一外导线部132A-lo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 面131o上,并用于使第一上电极焊盘132A-lu与第一下电极焊盘132A-11 电连接。即,第一外导线部132A-lo作为第一连接构件以使第一上电极焊 盘132A-lu与第一下电极焊盘132A-11电连接。
成对第一内导线部132A-li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 成对第一内导线部132A-li中的一个通过通孔132A-U电连接到第一上电 极焊盘132A-lu,而成对第一内导线部132A-li中的另一个电连接到第一 下电极焊盘132A-11。
类似地,每一条第二导电细线132A-2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上突起 152U之上的第二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A-2u,和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下突 起152L之上的第二下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A-2K第二上电极焊盘 132A-2u和第二下电极焊盘132A-21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 上。
每一条第二导电细线132A-2包括第二内导线部132A-2i和一对第二 外导线部132A-2o。第二内导线部132A-2i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 面131i上并用于使第二上电极焊盘132A-2u通过通孔132A-2t与第二下电 极焊盘132A-21电连接。即,第二内导线部132A-2i与通孔132A-2t的组 合作为第二连接构件以使第二上电极焊盘132A-2u与第二下电极焊盘 132A-2i电连接。
成对第二外导线部132A-2o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 成对第二外导线部132A-20中的一个电连接到第二上电极焊盘132A-2u, 而成对第二外导线部132A-20中的另一个电连接到第二下电极焊盘 132A匿21。
无论如何,薄膜导电图案132A不仅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 131o上,还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
图16是表示电连接器100A与柔性印刷电路200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平 面图。图17是在图16中椭圆17内的连接状态的放大图。电连接器100A 的第一导电细线132A-1的第一上电极焊盘132A-lu电连接到柔性印刷电 路200的第一下焊盘211。电连接器100A的第二导电细线132A-2的第二 上电极焊盘132A-2u电连接到柔性印刷电路200的第二下焊盘212。尽管存在柔性印刷电路200的第一和第二下焊盘211和212以交错方式沿横向 X排列的事实,当柔性导电膜130A的薄膜导电图案132A不仅形成在柔 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而且通过通孔132A-lt和132A-2t等形成在 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时,也就可能防止电连接器100A导致短 路。这是因为柔性印刷电路200的第一导电图案210与电连接器100A的 薄膜导电图案132A之间的距离d2变得更大了,如图17所示。
参考图18A和18B,将要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除 了柔性导电膜以后述方式相对于图15A和15B所示柔性导电膜进行了修 改以外,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在结构上类似于图10-14所示 的电连接器。因此柔性导电膜以附图标记130B表示。相似的附图标记附 属于与图10-14所示电连接器IOOA相似的结构,并且省略了有关描述以 简化说明。
如图18A和18B所示,除了薄膜导电图案以后述方式相对于图15A 和15B所示结构进行了修改以外,柔性导电膜130B在结构上类似于图15A 和15B所示结构。因此薄膜导电图案以附图标记132B表示。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柔性导电膜130B中,薄膜导 电图案132B不仅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而且还形成在内 表面131i上,如图18A和18B所示。
更确切地说,薄膜导电图案132B由多个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132B-1 和132B-2组成,它们沿横向X排列。换句话说,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132B-1 和132B-2相互平行地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并在横向X上以预定的线间距 PI分隔开。第一导电细线132B-1和第二导电细线132B-2沿横向X交替 排列。
每一条第一导电细线132B-1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一上突起151U之上 的第一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B-lu,和形成在对应的第一下突起151L 之上的第一下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B-11。第一上电极焊盘132B-lu和第 一下电极焊盘132B-1I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
每一条第一导电细线132B-1包括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内表面131i 上的第一内导线部132B-li。第一内导线部132B-li用于使第一上电极焊盘 132B-lu通过第一通孔132B-lt与第一下电极焊盘132B-11电连接。即,第一内导线部132B-li与第一通孔132B-lt的组合作为第一连接构件以使第 一上电极焊盘132B-lu与第一下电极焊盘132B-11电连接。第一上电极焊 盘132B-lu和第一下电极焊盘132B-11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比第一内导线部 132B-li的宽度B更宽的宽度A。
类似地,每一条第二导电细线132B-2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上突起 152U之上的第二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B-2u,和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下突 起152L之上的第二下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B-21。第二上电极焊盘 132B-2u和第二下电极焊盘132B-21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 上。
每一条第二导电细线132B-2包括第二内导线部132B-2i。第二内导线 部132B-2i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并用于使第二上电极焊 盘132B-2u通过第二通孔132B-2t与第二下电极焊盘132B-21电连接。艮P, 第二内导线部132B-2i与第二通孔132B-2t的组合作为第二连接构件以使 第二上电极焊盘132B-2u与第二下电极焊盘132B-21电连接。第二上电极 焊盘132B-2u和第二下电极焊盘132B-21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比第二内导线 部132B-2i的宽度B更宽的宽度A。
无论如何,薄膜导电图案132B不仅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 131o上,还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
参考图19A和19B,将要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除 了柔性导电膜以后述方式相对于图15A和15B所示柔性导电膜进行了修 改以外,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在结构上类似于图10-14所示 的电连接器。因此柔性导电膜以附图标记130C表示。相似的附图标记附 属于与图10-14所示电连接器IOOA相似的结构,并且省略了有关描述以 简化说明。
如图19A和19B所示,除了薄膜导电图案以后述方式相对于图15A 和15B所示结构进行了修改以外,柔性导电膜130C在结构上类似于图15A 和15B所示结构。因此薄膜导电图案以附图标记132C表示。
更确切地说,薄膜导电图案132C由多个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132C-1 和132C-2组成,它们沿横向X排列。换句话说,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132C-1 和132C-2相互平行地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并在横向X上以预定的线间距PI分隔开。第一导电细线132C-1和第二导电细线132C-2沿横向X交替 排列。每一条第二导电细线132A-2都从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前边缘120f 附近向着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延伸并且从板状基础构件120 的后边缘120r附近折回到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前边缘120f附近,如图11 和12所示。
每一条第一导电细线132C-1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一上突起151U之上 的第一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C-lu,和形成在对应的第一下突起151L 之上的第一下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C-11。第一上电极焊盘132C-lu和第 一下电极焊盘132C-ll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每一条第 一导电细线132C-1包括第一外导线部132C-lo。第一外导线部132C-10 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并用于使第一上电极焊盘132C-lu 与第一下电极焊盘132C-11电连接。艮卩,第一外导线部132C-lo作为第一 连接构件以使第一上电极焊盘132C-lu与第一下电极焊盘132C-11电连接。
类似地,每一条第二导电细线132C-2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上突起 152U之上的第二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C-2u,和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下突 起152L之上的第二下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C-21。第二上电极焊盘 132C-2u和第二下电极焊盘132C-21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 上。
每一条第二导电细线132C-2包括内导线部132C-2i和一对第二外导线 部132C-2o。该内导线部132C-2i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 成对第二外导线部132C-20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内 导线部132C-2i在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前边缘120f附近的柔性绝缘膜131 两侧端处都电连接成对第二外导线部132C-20。从而,内导线部132C-2i 和成对第二外导线部132C-20的组合作为第二连接构件以使第二上电极焊 盘132C-2u与第二下电极焊盘132C-21电连接。
无论如何,薄膜导电图案132C不仅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 131o上,还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
参考图20A和20B,将要说明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除 了柔性导电膜以后述方式相对于图15A和15B所示柔性导电膜进行了修 改以外,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在结构上类似于图10-14所示的电连接器。因此柔性导电膜以附图标记130D表示。相似的附图标记附
属于与图10-14所示电连接器100D相似的结构,并且省略了有关描述以
简化说明。
如图20A和20B所示,除了薄膜导电图案以后述方式相对于图15A 和15B所示结构进行了修改以外,柔性导电膜130D在结构上类似于图15A 和15B所示结构。因此薄膜导电图案以附图标记132D表示。
更确切地说,薄膜导电图案132D由多个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B2D-1 和132D-2组成,它们沿横向X排列。换句话说,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 132D-1和132D-2相互平行地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并在横向X上以预定的 线间距PI分隔开。第一导电细线132D-1和第二导电细线132D-2沿横向X 交替排列。
每一条第一导电细线132D-1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一上突起151U之上 的第一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D-lu,和形成在对应的第一下突起151L 之上的第一下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D-11。第一上电极焊盘132D-lu和第 一下电极焊盘132D-11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每一条第 一导电细线132D-1包括外导线部132D-lo。外导线部132D-10形成在柔 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并用于使第一上电极焊盘132D-lu与第一 下电极焊盘132D-11电连接。即,第一外导线部132D-lo作为第一连接构 件以使第一 上电极焊盘132D-lu与第一下电极焊盘132D-11电连接。
类似地,每一条第二导电细线132D-2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上突起 152U之上的第二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D-2u,和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下突 起152L之上的第二下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D-21。第二上电极焊盘 132D-2u和第二下电极焊盘132D-21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 上。每一条第二导电细线132D-2包括内导线部132D-2i。内导线部132D-2i 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并用于使第二上电极焊盘132D-2u 通过通孔132D-2t与第二下电极焊盘132D-21电连接。即,内导线部132D-2i 与通孔132D-2t的组合作为第二连接构件以使第二上电极焊盘132D-2u与 第二下电极焊盘132D-21电连接。
无论如何,薄膜导电图案132D不仅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 131o上,还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参考图21A和21B,将要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除
了柔性导电膜以后述方式相对于图15A和15B所示柔性导电膜进行了修 改以外,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在结构上类似于图10-14所示 的电连接器。因此柔性导电膜以附图标记130E表示。相似的附图标记附 属于与图10-14所示电连接器IOOA相似的结构,并且省略了有关描述以 简化说明。
如图21A和21B所示,除了薄膜导电图案以后述方式相对于图15A 和15B所示结构进行了修改以外,柔性导电膜130E在结构上类似于图15A 和15B所示结构。因此薄膜导电图案以附图标记132E表示。
更确切地说,薄膜导电图案132E由多个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132E-1 和132E-2组成,它们沿横向X排列。换句话说,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132E-1 和132E-2相互平行地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并在横向X上以预定的线间距 PI分隔开。第一导电细线132E-1和第二导电细线132E-2沿横向X交替排
每一条第一导电细线132E-1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一上突起151U之上 的第一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E-lu,和形成在对应的第一下突起151L 之上的第一下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E-11。第一上电极焊盘132E-ln和第 一下电极焊盘132E-ll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每一条第 一导电细线132E-1包括外导线部132E-10。外导线部132E-lo形成在柔性 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并用于使第一上电极焊盘132E-lu与第一下 电极焊盘132E-11电连接。g卩,外导线部132E-lo作为第一连接构件以使 第一上电极焊盘132E-lu与第一下电极焊盘132E-11电连接。外导线部 132E-10的宽度比第一上电极焊盘132E-lu和第一下电极焊盘132E-li中 的每一个的宽度窄。
类似地,每一条第二导电细线132E-2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上突起 152U之上的第二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E-2u,和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下突 起152L之上的第二下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E-21。第二上电极焊盘132E-2u 和第二下电极焊盘132E-21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每一 条第二导电细线132E-2包括内导线部132E-2i。内导线部132E-2i形成在 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并用于使第二上电极焊盘132E-2u通过通孔132E-2t与第二下电极焊盘132E-21电连接。即,内导线部132E-2i与通 孔132E-2t的组合作为第二连接构件以使第二上电极焊盘132E-2u与第二 下电极焊盘132E-21电连接。
无论如何,薄膜导电图案132E不仅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 131o上,还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
参考图22、23A和23B,将要说明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连接器。 除了柔性导电膜以及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以后述方式相对于图15A、 15Bl、 ll和12所示的结构进行了修改以外,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 连接器在结构上类似于图10-14所示的电连接器。因此柔性导电膜以附图 标记130F表示。此外,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分别以附图标记170U和170L 表示。相似的附图标记附属于与图10-14所示电连接器IOOA相似的结构, 并且省略了有关描述以简化说明。
由于第二弹性构件170L在结构上类似于第一弹性构件170U,所以图 22中仅示出第一弹性构件170U。
第一弹性构件170U被称为上弹性构件,而第二弹性构件170L被称为 下弹性构件。第一和第二弹性构件170U和170L固定到基础构件120的第 一和第二表面120u和1201上。
如图22所示,上弹性构件170U具有从上弹性构件170U向上伸出的 多个上突起171U。上突起171U在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附近沿横 向X排成上行。每一个上突起171U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上突起171U 的形状彼此相同并在横向X上以规则间隔排列。该规则间隔是线间距PI 的两倍。
类似地,下弹性构件170L具有从下弹性构件170L向下伸出的多个下 突起171L。下突起171L在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附近沿横向X排 成第一下行。每一个下突起171L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下突起171L的 形状彼此相同并在横向X上以规则间隔排列。该规则间隔是线间距PI的 两倍。
如图23A和23B所示,除了薄膜导电图案以后述方式相对于图15A 和15B所示结构进行了修改以外,柔性导电膜130F在结构上类似于图15A 和15B所示结构。因此薄膜导电图案以附图标记132F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柔性导电膜130F中,薄膜导
电图案132F不仅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还形成在内表 面131i上,如图23A和23B所示。
更确切地说,薄膜导电图案132F由多个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132F-1 和132F-2组成,它们沿横向X排列。换句话说,第一和第二导电细线132F-1 和132F-2相互平行地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并在横向X上以预定的线间距 PI分隔幵。第一导电细线132F-1和第二导电细线132F-2沿横向X交替排 列。第一导电细线132F-1和第二导电细线132F-2中的每一条都从板状基 础构件120的前边缘120f附近向着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延伸, 并且从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附近折回到板状基础构件120的前 边缘120f附近。
每一条第一导电细线132F-1具有形成在对应的上突起171U之上的第 一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F-lu,和形成在对应的下突起171L之上的第一 下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F-ll。第一上电极焊盘132F-ln和第一下电极焊盘 132F-11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
每一条第一导电细线132F-1包括第一外导线部132F-lo和一对第一内 导线部132F-li。第一外导线部132F-10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 131o上并用于使第一上电极焊盘132F-lu与第一下电极焊盘132F-11电连 接。S卩,第一外导线部132F-10作为第一连接构件以使第一上电极焊盘 132F-lu与第一下电极焊盘132F-11电连接。
成对第一内导线部132F-li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 成对第一内导线部132F-li中的一个通过通孔132F-lt电连接到第一上电极 焊盘132F-lu,而成对第一内导线部132F-li中的另一个通过另一个通孔 132F-lt电连接到第一下电极焊盘132F-11。
类似地,每一条第二导电细线132F-2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上突起 171U之上的第二上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F-2u,和形成在对应的第二下突 起171L之上的第二下电极焊盘或接触部132F-21。第二上电极焊盘132F-2u 和第二下电极焊盘132F-21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
每一条第二导电细线132F-2包括第二内导线部132F-2i和一对第二外 导线部132F-2o。第二内导线部132F-2i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并用于使第二上电极焊盘132F-2u通过通孔132F-2t与第二下电极 焊盘132F-21电连接。艮卩,第二内导线部132F-2i与通孔132F-2t的组合作 为第二连接构件以使第二上电极焊盘132F-2u与第二下电极焊盘132F-21 电连接。
成对第二外导线部132F-2o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131o上。 成对第二外导线部132F-2o中的一个电连接到第二上电极焊盘132F-2u, 而成对第二外导线部132F-2o中的另一个电连接到第二下电极焊盘 132F-21。
如图23A所示,第一上电极焊盘132F-lu、第一下电机焊盘或接触部 132F-11、第二上电极焊盘132F-2u、以及第二下电极焊盘132F-21沿前后 方向Y相互对准。换句话说,第一外导线部132F-lo和成对第二外导线部 132F-20沿前后方向Y相互对准。
无论如何,薄膜导电图案132F不仅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外表面 131o上而且还形成在柔性绝缘膜131的内表面131i上。
参考图24,将要说明柔性印刷电路(FPC) 200A,其作为第一连接对 象板以用于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该柔性印刷电路200A 具有下表面2001,该下表面上形成了第一导电图案210A。
第一导电图案210A包括多个第一下焊盘或接触部211A和多个第二 下焊盘或接触部212A。第一下焊盘211A在柔性印刷电路200A的前边缘 200f附近沿横向X排成第一下行。第二下焊盘212A远离前边缘200f沿 横向X排成第二下行。第一下焊盘211A和第二下焊盘212A在前后方向 Y上相互分隔预定距离。换句话说,第一下焊盘211A在横向X上以规则 间隔排列,同时第二下焊盘212A在横向X上以规则间隔排列。该规则间 隔是线间距PI的两倍。即,第一下焊盘211A和第二下焊盘212A这样排 列使得在前后方向Y上相互对准。换句话说,第一下焊盘211A和第二 下焊盘212A沿横向X互相平行地排列。
参考图25,将要说明印刷电路板300A,其作为第二连接对象板以用 于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该印刷电路板300A具有上表面 3001,其上形成了第二导电图案310A。
第二导电图案310A包括多个第一上焊盘或接触部311A和多个第二上焊盘或接触部312A。第一上焊盘311A沿横向X排成第一上行,而第 二上焊盘312A沿横向X排成第二下行。第一上焊盘311A和第二上焊盘 312A在前后方向Y上相互分隔预定距离。换句话说,第一上焊盘311A 在横向X上以规则间隔排列,同时第二上焊盘312A在横向X上以规则间 隔排列。该规则间隔是线间距PI的两倍。即,第一上焊盘311A和第二上 焊盘312A这样排列使得在前后方向Y上相互对准。换句话说,第一上 焊盘311A和第二上焊盘312A沿横向X互相平行地排列。
以后文将说明的通过使用连接工具400的方式,柔性导电膜130的第 一和第二上电极焊盘132F-lu和132F-2u分别电连接到形成在柔性印刷电 路200A下表面2001上的第一和第二下焊盘211A和212A,而柔性导电膜 130F的第一和第二下电极焊盘132F-ll和132F-21分别电连接到形成在印 刷电路板300A上表面300u上的第一和第二上焊盘311A和312A。因此, 柔性印刷电路200A和印刷电路板300A通过电连接器互相电连接。
参考图26、 27、 28A和28B,将要说明用来使第一和第二连接对象板 200和300通过电连接器100A电连接的连接工具400。在所示的例子中, 第一连接对象板200包括柔性印刷电路(FPC),而第二连接对象板300 包括印刷电路板。
如图26所示,接口连接器320安装在第二连接对象板或印刷电路板 300的上表面300u上。如图28B所示,电连接器100A插在柔性印刷电路 200和印刷电路板300之间以使柔性印刷电路200和印刷电路板300相互 连接。
连接工具400包括安装在印刷电路板300的上表面300u上的基底 410、用于覆盖基底410的盖子420、用于将盖子420可转动地支撑在基底 410上的轴430、用于防止轴430分离的轴紧固件440、用于提升盖子420 的一对第一巻簧450、保持在盖子420中用于把柔性印刷电路200推向电 连接器100A的推动器460、用于提升推动器460的一对第二巻簧470、以 及安装在基底410内部基底410前侧处的内框架480。
基底410具有四个凹部411,其中每一个都具有通孔411a。内框架480 具有两个通孔481a。通过旋拧四个螺丝钉(未示出)使其穿过四个通孔 411a和两个通孔481a,基底410和内框架480固定到印刷电路板300的上表面300u上。
基底410包括具有一对圆柱形孔412a的背板412。成对第一巻簧450 插过成对圆柱形孔以使它们置于基底410的背板412上。盖子420包括在 其背面的推动板421 。成对第一巻簧450置于基底410的背板412和盖子 420的推动板421之间,如图28A和28B所示。因此,成对第一巻簧450 用作第一驱动构件以促使盖子420的推动板421向上。换句话说,第一驱 动构件450驱动盖子420以便驱动盖子420围绕轴430在推动推动器460 的方向上转动。
基底410在其中心部两侧有一对U形沟413a,还有与成对U形沟413a 连通的一对倒U形沟413b。另一方面,盖子420在其中心部有在横向X 上延伸的U形沟423a和与U形沟423a连通的一对倒U形沟423b。轴430 在横向X上延伸。轴430插在成对U形沟413a、成对倒U形沟413b、成 对倒U形沟423b以及U形沟423a中。轴紧固件440在其端部紧固轴430。 因此,盖子420以可绕轴430转动的方式支撑在基底410上。
基底410包括前板414,该前板具有一对矩形孔414a和一对凹部414b, 成对凹部形成在前板414下表面上且在成对矩形孔414a的两侧处。内框 架480包括从内框架480向上突出的一对钩部482和从内框架480向上伸 出的一对突起483。成对钩部482插在成对矩形孔414a中以将内框架480 锁在基底410内,且成对突起483插在成对凹部414b中以使内框架480 相对于基底410定位。
基底410包括在其前面两侧处的一对矩形凹部415。每一个矩形凹部 415都有突起(未示出)。推动器460包括在横向X上延伸的推动器主体 461和在横向X上延伸的位于推动器主体461上端两侧处的一对臂462。 内框架480在其前面两侧处有一对矩形槽425。盖子420包括具有在横向 X上延伸的凹部425a的前板425。推动器460的推动器主体461插在内框 架480的成对矩形槽485之间。推动器460的成对臂462插在成对矩形凹 部415中,同时成对第二巻簧470被夹在成对臂462与成对矩形凹部415 的底部之间。这样,成对矩形凹部415中的上述突起插在成对巻簧450中。 推动器460的上表面与盖子420的前板425的凹部425a相接合。
无论如何,成对第二巻簧470用作第二驱动构件以促使推动器470向上。换句话说,第二驱动构件470驱动推动器470以使推动器离开电连接 器IOOA。由于成对第一巻簧450具有大于成对第二巻簧470的第二驱动 力的第一驱动力,所以如果没有任何推动力施加在盖子420的推动板421 上,那么盖子430绕轴430在如图28A和28B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上转 动.
内框架480有开口 486,用于以后述方式容纳柔性印刷电路200和电 连接器IOOA。
此外,电连接器100A与连接工具400的组合用作连接装置以使柔性 印刷电路200与印刷电路板300以后述方式电连接。
除了图29以外再参考图28A和28B,将要说明通过使用连接工具400 使柔性印刷电路200与印刷电路板300经由电连接器100A电连接的方式。 图28A是在柔性印刷电路200还没有装配到电连接器100A中的状态下沿 图26的线XXVIII-XXVIII剖开得到的连接工具400的横截面图。图28B 是在柔性印刷电路200装配到电连接器100A中的状态下沿图26的线 XXVIII-XXVm剖开得到的连接工具400的横截面图。图29是在图28B 中椭圆29内的连接状态的放大图。
在图28A中,盖子420中的推动板421的上表面由手指(未示出)向 下推动。从而,盖子420绕轴430顺时针转动。这样,成对第一巻簧450 被压縮,而成对第二巻簧470延伸以提升推动器460。因此,推动器460 的上端与盖子420的前板425的内表面相接触。
在图28A的状态下,柔性印刷电路200被插入连接工具400中的内框 架480的开口 486内,以把柔性印刷电路200布置在电连接器100A上。 此后,手指释放盖子420中的推动板421的上表面。这样,通过成对第一 巻簧450施加驱动力,盖子420绕轴430逆时针转动。从而,推动器460 由盖子420的前板425向下推动以将柔性印刷电路200压靠着电连接器 IOOA,如图28B所示。
如图29所示,电连接器100A安装在内框架480内并安装在印刷电路 板300的上表面300u上。柔性印刷电路200安装在电连接器100A上,且 柔性印刷电路200以上述方式由推动器460压靠着电连接器IOOA。
在图29中,当推动器460向下推动柔性印刷电路100A的上表面时,形成在柔性印刷电路200的下表面2001上的第一和第二下焊盘211和212 与电连接器100A的上表面的第一和第二上电极焊盘132A-lu和132A-2u 相接触,而形成在印刷电路板300的上表面300u上的第一和第二上焊盘 311和312与电连接器100A的下表面的第一和第二下电极焊盘132A-11 和132A-21相接触。从而,柔性印刷电路200通过电连接器100A电连接 到印刷电路板300上。
虽然到目前为止结合几个优选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熟练技 术人员很容易将本发明付诸于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尽管在上述实 施例中使用双面胶片作为粘合构件将柔性绝缘膜固定到基底构件上,但粘 合构件不限于双面胶片。此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一对巻簧作为驱 动构件,但驱动构件不限于成对巻簧。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工具(400),用于使第一连接对象板(200;200A)与第二连接对象板(300;300A)通过插在所述第一连接对象板与所述第二连接对象板之间的电连接器(100A)相电连接,所述连接工具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对象板上的基底(410)、用于覆盖所述基底的盖子(420)、用于将所述盖子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基底上的轴(430)、以及推动器(460),该推动器保持在所述盖子中,用于把所述第一连接对象板推向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工具还包括第一驱动构件(450)和第二驱动构件(470),该第一驱动构件用于驱动所述盖子以使所述盖子在推动所述推动器的方向上绕所述轴转动,该第二驱动构件用于驱动所述推动器以使所述驱动器离开所述电连接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工具,其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基底内部的 内框架(480),所述内框架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连接对象板和所述电连 接器的开口 (486)。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工具,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构件包括置 于所述基底与所述盖子之间的一对第一巻簧(450)。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工具,其中所述第二驱动构件包括置 于所述基底与所述推动器之间的一对第二巻簧(470)。
全文摘要
在适于插在两个连接对象之间以使这两个连接对象互相电连接的电连接器(100A)中,安装在基础构件(120)上的柔性导电膜(130A)包括具有外表面(131o)和内表面(131i)的柔性绝缘膜(131)。该柔性绝缘膜(131)在基础构件(120)的后边缘(120r)附近折成基本呈U形,同时外表面(130o)保持在外侧。该柔性导电膜(130A)包括不仅形成在所述柔性绝缘膜的外表面(131o)上而且还形成在柔性绝缘膜的内表面(131i)上的薄膜导电图案(132A)。
文档编号H01R13/629GK101286612SQ200810074069
公开日2008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15日
发明者高桥威, 高桥拓也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