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8-1  5

【知识产权代理】【专利服务】Tel:18215660330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该电连接器对接端子组与子电路板相固持的结构。
背景技术
2003年6月4日公告的公告号为2554841的中国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设有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端子组及水平的子电路板,对接端子组包括设于电路板下侧的绝缘体及若干对接端子,对接端子包括位于子电路板上侧的触接部及自触接部延伸至子电路板下侧并焊接于子电路板下侧的连接部,连接部与绝缘体一体成型,子电路板的前部设有通孔,绝缘体向上延伸设有固持于通孔的固持部。如前所述此专利揭示了一种对接端子组与子电路板相固持的方案,而本发明提供了对接端子组与子电路板相固持的另一种方案。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组与子电路板配合简捷、稳定。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供对接连接器自前向后插入对接,并设有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第一对接端子组及水平设置的第一子电路板,所述第一对接端子组包括第一绝缘体及与第一绝缘体相固持的若干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第一对接端子,所述第一对接端子包括位于第一子电路板一侧并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第一触接部及自所述第一触接部延伸并直接电连接于第一子电路板相反另一侧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对接端子组形成有第一固持空间,所述第一子电路板的前端插入并固持于所述第一固持空间。本设计中第一对接端子组形成有第一固持空间,第一子电路板的前端插入并固持于所述第一固持空间,对接端子组与子电路板配合简捷、稳定。下面将结合图示对本设计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安装于外部设备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屏蔽壳体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图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沿图I中A-A线的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去除屏蔽壳体后的部分分解图。图7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立体视图。图8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模组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9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模组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图10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模组的分解图。图1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模组一视角的初步分解图。图1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模组另一视角的初步分解图。图1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模组的爆炸图。图1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对接模组一视角的分解图。图1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对接模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16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一对接端子组与第一子电路板相分离后的视图。图17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二对接端子组与第二子电路板相分离后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至图4所示,一种符合本发明的2XN型电连接器100,其为RJ45连接器,其可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自前向后插入对接并可安装于外部设备101,所述电连接器100形成有堆叠的上、下对接端口 102、103,所述电连接器100设有绝缘本体2、安装于绝缘本体2的竖直屏蔽体3、安装于绝缘本体2的端子模组5、安装于端子模组5底部的底部电路板6、导电衬垫(导电衬垫90及导电衬垫91)、设于电连接器100外部的屏蔽壳体7及套设于屏蔽壳体7前端的屏蔽圈组件8。请参阅图5及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设有前端壁20、两侧壁21、位于两侧壁21之间且并列设置的若干间隔壁22、顶壁23。前端壁20设有贯通前端壁20前后两侧并位于上对接端口 102与下对接端口 103之间的通口 200。导电衬垫90收容于所述通口 200。所述通口 200水平设置,呈前大后小的结构,通口 200包括自前端壁20前面向后延伸的第一槽部201及自第一槽部201向后延伸的第二槽部202。所述第一槽部201在上下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槽部202。所述顶壁23设有贯通顶壁23上下两侧的第二开槽230,所述第二开槽230自顶壁23的后端向前延伸。所述绝缘本体2的后部形成有收容空间24,绝缘本体2的前部形成有可收容对接连接器的上侧对接空间25及下侧对接空间26,所述间隔壁22将左右相邻的两对上、下侧对接空间25、26间隔开。请参阅图8至图10所示,所述端子模组5包括对接模组50、上侧屏蔽元件51、下侧屏蔽元件52及与对接模组50电性连接的电子模组53。端子模组5收容于绝缘本体2,对接模组50组装于电子模组53的前部,上、下侧屏蔽元件51、52也组装于电子模组53的前部。请参阅图14及图15所示,对接模组50包括第一对接端子组(未标号)、水平设置的第一子电路板541、第二对接端子组(未标号)、水平设置的第二子电路板543、绝缘载体544及前屏蔽片547。所述第一对接端子组及第一子电路板541对应上对接端口 102设置,所述第二对接端子组及第二子电路板543对应下对接端口 103设置,所述第一子电路板541承载于绝缘载体544的上侧,所述第二子电路板543承载于绝缘载体544的下侧。所述第一、二子电路板541、543皆位于上侧屏蔽元件51与下侧屏蔽元件52之间。绝缘载体544、第一、二对接端子组及第一、二子电路板541、543收容于绝缘本体2。请参阅图14至图16所示,第一对接端子组包括第一绝缘体545及与第一绝缘体545相固持的若干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第一对接端子540。第一对接端子组形成有第一固持空间548,所述第一子电路板541的前端插入并固持于所述第一固持空间548。所述第一对接端子540包括位于第一子电路板541 —侧并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第一触接部5400及自所述第一触接部5400延伸并直接电连接于第一子电路板541相反另一侧的第一连接部5401。第一触接部5400呈倾斜延伸的悬臂状。第一连接部5401自所述第一触接部5400延伸并绕过第一子电路板541的前端至第一子电路板541的相反另一侧。
请参阅图14至图17所示,第二对接端子组包括第二绝缘体546及与第二绝缘体546相固持的若干第二对接端子542。第二对接端子组形成有第二固持空间549,所述第二子电路板543的前端插入并固持于所述第二固持空间549。所述第二对接端子542包括位于第二子电路板543 —侧的第二触接部5420及自所述第二触接部5420延伸并直接电连接于第二子电路板543相反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5421。第二触接部5420呈倾斜延伸的悬臂状。第二连接部5421自所述第二触接部5420延伸并绕过第二子电路板543的前端至第二子电路板543的相反另一侧。所述第一、二子电路板541、543皆位于第一触接部5420与第二触接部5421之间。请参阅图14及图15所示,所述绝缘载体544包括主体部5441、自主体部5441向上延伸并分别设于主体部5441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侧栏5442、自主体部5441向上延伸的第一定位柱5443、自主体部5441向下延伸并分别设于主体部5441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二侧栏5444及自主体部5441向下延伸的第二定位柱5445。所述第一子电路板541设置于两个第一侧栏5442之间,所述第二子电路板543设置于两个第二侧栏5444之间。所述第一、二侧栏5442、5444的前部均设有向后凹的凹槽5446。请参阅图14至图16所示,所述第一绝缘体545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与第一固持空间548相邻设置的第一突出部5450,所述两个第一突出部5450夹持于第一子电路板541前部的左右两侧;第一突出部5450向后延伸设有限位于第一侧栏5442凹槽5446内的第一凸块5455。第一绝缘体545还设有两个与第一固持空间548相邻设置并与两个第一突出部5450 —一对应连接的第二突出部5451,所述第二突出部5451抵压于第一子电路板541的表面,所述第二突出部5451与第一触接部5400位于第一子电路板541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突出部5450与第二突出部5451连接构成“L”型。所述第一绝缘体545还设有与第一固持空间548相邻设置的第三突出部5453,所述第三突出部5453与第一触接部5400位于第一子电路板541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三突出部5453具有贴靠第一子电路板541的第一表面5454,所述第一连接部5401设有嵌于第三突出部5453内的第一部分5402及向后延伸突出于第三突出部5453外侧的第二部分5403,所述第一部分5402具有贴靠第一子电路板541并与第一表面5454平齐的第二表面5404,所述第二表面5404直接电连于第一子电路板541的表面,所述第三突出部5453及第一、二部分5402、5403位于第一子电路板541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部分5402与第二部分5403连接构成笔直的条状。请参阅图14至图17所示,所述第二绝缘体546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与第二固持空间549相邻设置的第四突出部5460,所述两个第四突出部5460夹持于第二子电路板543前部的左右两侧;第四突出部5460向后延伸设有限位于第二侧栏5444凹槽5446内的第二凸块5465。第二绝缘体546还设有两个与第二固持空间549相邻设置并与两个第四突出部5460 —一对应连接的第五突出部5461,所述第五突出部5461抵压于第二子电路板543的表面,所述第五突出部5461与第二触接部5420位于第二子电路板543的同一侧。所述第四突出部5460与第五突出部5461连接构成“L”型。所述第二绝缘体546还设有与第二固持空间549相邻设置的第六突出部5463,所述第六突出部5463与第二触接部5420位于第二子电路板543的相反两侧,所述第六突出部5463具有贴靠第二子电路板543的第三表面5464,所述第二连接部5421设有嵌于第六突出部5463内的第三部分5422及向后延伸突出于第六突出部5463外侧的第四部分5423,所述第三部分5422具有贴靠第二子电路板543并与第三表面5464平齐的第四表面5424,所述第四表面5424直接电连于第二子电路板543的表面,所述第六突 出部5463及第三、四部分5422、5423位于第二子电路板543的同一侧。所述第三部分5422与第四部分5423连接构成笔直的条状。请参阅图14及图15所示,前屏蔽片547呈水平设置,并设于第一子电路板541与第二子电路板543之间。主体部5441设有贯通主体部5441前后两侧的第四开槽5440,所述前屏蔽片547插入所述第四开槽5440,前屏蔽片547的前后两端皆超出第四开槽5440。前屏蔽片547设有位于前屏蔽片547左右两侧的止挡部5471及自前屏蔽片547的后端向前延伸形成且贯通前屏蔽片547上下两侧的第五开槽5470。所述前屏蔽片547插入第四开槽5440,前屏蔽片547左右两侧的止挡部5471被绝缘载体544的后部止挡,以控制前屏蔽片547的插入深度。前屏蔽片547处于第一触接部5400与第二触接部5420之间,可抑制第一触接部5400与第二触接部5420之间的电磁干扰。请参阅图14至图16所示,第一子电路板541设有电性连接于若干所述第一对接端子540与电子模组53 (容后详述)之间的若干导电线路(未标号)、屏蔽层(未图示)、第一导电边缘5412、用于接地的接地点5414、自第一子电路板541的后端向前延伸形成且贯通第一子电路板541上下两侧的第六开槽5415及第一通孔5416。第一子电路板541的导电线路包括与部分第一对接端子540对应电性连通的若干第一导电线路5410及与另一部分第一对接端子540对应电性连通的若干第二导电线路5411,第一导电线路5410位于第一子电路板541屏蔽层的上侧,第二导电线路5411位于第一子电路板541屏蔽层的下侧,第一子电路板541屏蔽层提供第一导电线路5410与第二导电线路5411之间的电磁干扰隔离。所述第一导电边缘5412的上下两侧均设有若干导电片5413,所述一导电边缘5412的导电片5413与第一子电路板541的导电线路电性连接。第一子电路板541屏蔽层与接地点5414电性连通,接地点5414接地后将第一子电路板541的屏蔽层接地。于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点5414设于第一子电路板541的上表面。第一定位柱5443穿入第一通孔5416。第一通孔5416在前后方向位于第一侧栏5442的凹槽5446的后侧。组装时,先将两第一突出部5450的两个第一凸块5455初步限位于两第一侧栏5442的凹槽5446内,然后第一对接端子组以两第一突出部5450的两个第一凸块5455为枢旋转,使第一定位柱5443穿入第一通孔5416。请参阅图14至图17所示,第二子电路板543设有电性连接于若干所述第二对接端子542与电子模组53 (容后详述)之间的若干导电线路(未标号)、屏蔽层(未图示)、第二导电边缘5432、用于接地的接地点5434、自第二子电路板543的后端向前延伸形成且贯通第二子电路板543上下两侧的第七开槽5435及第二通孔5436。第二子电路板543的导电线路包括与部分第二对接端子542对应电性连通的若干第三导电线路5430、与另一部分第二对接端子542对应电性连通的若干第四导电线路5431,第三导电线路5430位于第二子电路板543屏蔽层的下侧,第四导电线路5431位于第二子电路板543屏蔽层的上侧,第二子电路板543屏蔽层提供第三导电线路5430与第四导电线路5431之间的电磁干扰隔离。所述第二导电边缘5432的上下两侧均设有若干导电片5433,所述导电片5433与第二子电路板543的导电线路电性连接。第二子电路板543屏蔽层与接地点5434电性连通,接地点5434接地后将第二子电路板543的屏蔽层接地。于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点5434设于第二子电路板543的下表面。第二通孔5436在前后方向位于第二侧栏5444的凹槽5446的后侦U。组装时,先将两第四突出部5460的第二凸块5465初步限位于两第二侧栏5444的凹槽5446内,然后第二对接端子组以两第四突出部5460的第二凸块5465为枢旋转,使第二定位柱544穿入第二通孔5436。左、右电路板541、543皆延伸入上对接端口 102与下对接端口103之间,左、右电路板541、543所设的屏蔽层可抑制上对接端口 102与下对接端口 103之间的电磁干扰。请参阅图8至图13所示,电子模组53收容于收容空间24并位于第一、二触接部5400、5420后侧。电子模组53包括竖直并左右间隔设置的左、右电路板530、531、中间支架532、中间屏蔽片5323及组装于中间支架532底部的转接模组533。所述第一子电路板541电性连接于若干所述第一对接端子540与左电路板530之间,第二子电路板543电性连接于若干所述第二对接端子542与右电路板531之间。所述上侧屏蔽元件51沿着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向后投影与第一、二电路板530、531皆部分重合,所述下侧屏蔽元件52沿着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向后投影也与左、右电路板530、531皆部分重合,使得上、下侧屏蔽元件51、52的屏蔽面积较大。所述第一子电路板541与左电路板530相焊接,所述第二子电路板543与右电路板531相焊接。所述左、右电路板530、531均设有水平开槽5310及位于水平开槽5310上、下两侧的若干导电片5311。第一导电边缘5412延伸出左电路板530的水平开槽5310,第二导电边缘5432延伸出右电路板531的水平开槽5310,左电路板530的导电片5311对应与第一导电边缘5412的导电片5413焊接,右电路板531的导电片5311对应与第二导电边缘5432的导电片5433焊接。所述左电路板530组设于中间支架532左右两侧其中一侧,所述右电路板531组设于中间支架532左右两侧的其中另一侧。自所述中间支架532的前端向后延伸形成有开口 5320,所述对接模组50的后部固持于所述开口5320,绝缘载体544被夹持于开口 5320中。中间屏蔽片5323设置于所述中间支架532,中间支架532包括对应左电路板530的第一半绝缘支架5321及对应右电路板531的第二半绝缘支架5322,中间屏蔽片5323设置于第一半绝缘支架5321与第二半绝缘支架5322之间。所述第一半绝缘支架5321、第二半绝缘支架5322及中间屏蔽片5323组设在一起,所述左电路板530组设于第一半绝缘支架5321的外侧并与第一半绝缘支架5321之间收容有第一磁性元件5324,所述右电路板531组设于第二半绝缘支架5322的外侧并与第二半绝缘支架5322之间收容有第二磁性元件(未图示)。第一磁性元件5324与第一对接端子540电性连通,第二磁性元件与第二对接端子542电性连通;第一磁性元件5324设置于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的一侧,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的相反另一侧;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元件5324及第二磁性元件均为隔离变压器。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与左、右电路板530、531并列设置并位于左电路板530与右电路板531之间。
请参阅图8至图13所示,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竖直设置,其大体呈矩形,其后端与上端皆设有压接于第一、二半绝缘支架5321、5322外侧的翻边5325,以使中间屏蔽片5323与第一、二半绝缘支架5321、5322更好地相互固持;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部分收容于第二开槽230,中间屏蔽片5323的上端边沿向上超出第二开槽230 ;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的后端设有直接连接于左电路板530的第一接地臂5326及直接连接于右电路板531的第二接地臂5327,第一接地臂5326穿孔焊接于左电路板530,第二接地臂5327穿孔焊接于右电路板531 ;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的底部向下延伸设有若干第二接地脚5328,所述第二接地脚5328穿过底部电路板6并可安装于外部设备101 ;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的前部设有直接电连接第一子电路板541的接地点5414的上侧接地部550、直接电连接第二子电路板543的接地点5434的下侧接地部551、成型上、下侧接地部550、551而形成的屏蔽片开口552、第一连通部553、第二连通部554。所述上、下侧接地部550、551呈水平的片状,所述上侧接地部550向中间屏蔽片5323的一侧弯折并焊接于第一子电路板541的接地点5414,所述下侧接地部551向中间屏蔽片5323的相反另一侧弯折并焊接于第二子电路板543的接 地点5434。屏蔽片开口 552为开口 5320的一部分,中间屏蔽片5323部分暴露于开口 5320中,所述对接模组50插入所述开口 5320,中间屏蔽片5323暴露于开口 5320中的部分进入第五、六、七开槽5470、5415、5435,第五开槽5470的槽边夹持于中间屏蔽片5323暴露于开口 5320中的部分的左右两侧,第五、六、七开槽5470、5415、5435在上下方向大致对齐,以便中间屏蔽片5323的进入。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还设有固定臂555,所述固定臂555用于固定导电衬垫91。请参阅图10所示,转接模组533组装于中间支架532的底部,转接模组533设有直接电连接于左电路板530的若干第一转接端子5330、直接电连接于右电路板531的若干第二转接端子5331及承载第一、二转接端子5330、5331的转接承载体5332。第一、二转接端子5330、5331穿过底部电路板6并可安装于外部设备101。请参阅图8至图11所示,上侧屏蔽元件51呈垂直于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的片状,上侧屏蔽元件51位于若干所述第一对接端子540的后侧,且与若干所述第一对接端子540在上下方向的投影无重合,如此利于第一对接端子540与电子模组53之间的电磁干扰隔离。所述上侧屏蔽元件51设有贯穿上侧屏蔽元件51前后两侧的第一通槽510、设于上侧屏蔽元件51左右两侧并向前凹的第一凹部511,第一凹部511上设有第一缺角512。所述中间支架532的前端左右两侧形成有向前突出并收容于第一凹部511的第一定位部5536及向前超出第一定位部5536并延伸出第一缺角512的第二定位部5537。第一连通部553延伸入第一通槽510并电连接于上侧屏蔽元件51。第一、二定位部5536、5537皆用以定位上侧屏蔽元件51。下侧屏蔽元件52呈垂直于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的片状,下侧屏蔽元件52位于若干所述第二对接端子542的后侧,且与若干所述第二对接端子542在上下方向的投影无重合,如此利于第二对接端子542与电子模组53之间的电磁干扰隔离。所述下侧屏蔽元件52设有贯穿下侧屏蔽元件52前后两侧的第二通槽520、设于下侧屏蔽元件52左右两侧并向前凹的第二凹部521,第二凹部521上设有第二缺角522。所述中间支架532的前端左右两侧还形成有向前突出并收容于第二凹部521的第三定位部5538及向前超出第三定位部5538并延伸出第二缺角522的第四定位部5539。第二连通部554延伸入第二通槽520并电连接于下侧屏蔽元件52。第三、四定位部5537、5538皆用以定位下侧屏蔽元件52。底部电路板6具有屏蔽层(未图示),底部电路板6位于电子模组53的底侧,以提供电子模组53底部的电磁屏蔽;上、下侧屏蔽元件51、52皆垂直于底部电路板6,上、下侧屏蔽元件51、52提供电子模组53前部的电磁屏蔽。所述左电路板530至少与上、下侧屏蔽元件51、52中的一个接地焊接,所述右电路板531也至少与上、下侧屏蔽元件51、52中的一个接地焊接,例如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电路板530、531均设有的接地区域5312皆焊接于下侧屏蔽元件52。请参阅图I至图5所示,屏蔽壳体7包覆于绝缘本体2外侧,屏蔽壳体7由前壳体70与后壳体71组装而成。所述屏蔽壳体7设有壳前壁72、壳顶壁73、壳后壁74、壳两侧壁75及若干可安装于外部设备101的第三接地脚77。所述壳前壁72位于前屏蔽片547的前侦牝壳顶壁73位于中间屏蔽片5323的上侧,壳后壁74位于中间屏蔽片5323的后侧。屏蔽壳体7上还形成有配合槽76。壳 顶壁73由包含于前壳体70的壳顶壁前部分730及包含于后壳体71的壳顶壁后部分731组成。壳两侧壁75由包含于前壳体70的壳两侧壁前部分750及包含于后壳体71的壳两侧壁后部分751组成。所述壳前壁72可让对接连接器穿过以与电连接器100对接。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导电衬垫90包括导电棉900及包覆导电棉900的导电布901。所述导电衬垫90被抵压于前屏蔽片547的前端边沿与屏蔽壳体7的壳前壁72之间。导电衬垫90将前屏蔽片547与屏蔽壳体7的壳前壁72电性连接,导电衬垫90封堵了前屏蔽片547的前端边沿与屏蔽壳体7的壳前壁72之间的缝隙,有效抑制电磁辐射通过所述缝隙流窜。导电衬垫90呈长条状,其左右两端超出前屏蔽片547的前端边沿的左右两侧。导电衬垫91包括导电棉910及包覆导电棉910的导电布911。所述导电衬垫91被抵压于中间屏蔽片5323的边沿与屏蔽壳体7之间。导电衬垫91将中间屏蔽片5323与屏蔽壳体7电性连接,导电衬垫91封堵了中间屏蔽片5323的边沿与屏蔽壳体7之间的缝隙,有效抑制电磁辐射通过所述缝隙流窜。所述导电衬垫91贯通设有配合口 912,所述固定臂555穿过所述配合口 912至屏蔽壳体7的外侧并与屏蔽壳体7相固定,以对导电衬垫91准确定位与稳定固持。配合口 912与配合槽76对应设置,固定臂555先穿过配合口 912再穿过配合槽76而至屏蔽壳体7的外侧;固定臂555末端设有压接于屏蔽壳体7外侧的固定端556,以与屏蔽壳体7相固定;于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臂555设有一对固定端556,该对固定端556弯折方向相反。所述导电衬垫91呈“L”型并具有水平部分(未标号)和垂直部分(未标号),所述水平部分被抵压于中间屏蔽片5323的上端边沿与屏蔽壳体7的壳顶壁73之间,垂直部分被抵压于中间屏蔽片5323的后端边沿与屏蔽壳体7的壳后壁74之间。为了稳定地固定导电衬垫91,所述中间屏蔽片5323的上端边沿与后端边沿皆具有固定臂555,所述水平部分与垂直部分皆具有相应的配合口 912,壳顶壁73与壳后壁74皆具有相应的配合槽76。可按照以下步骤组装本电连接器100 :第一,将第一半绝缘支架5321、第二半绝缘支架5322及中间屏蔽片5323组设在一起,将上侧屏蔽元件51自前向后组装于中间支架532,中间屏蔽片5323的第一连通部553进入上侧屏蔽元件51的第一通槽510,将下侧屏蔽元件52自前向后组装于中间支架532,中间屏蔽片5323的第二连通部554进入下侧屏蔽元件52的第二通槽520,将第一连通部553焊接于第一通槽510处,将第二连通部554焊接于第二通槽520处;第二,将对接模组50自前向后组装于中间支架532的开口 5320处,中间屏蔽片5323部分进入第五、六、七开槽5470、5415、5435,将中间屏蔽片5323的上侧接地部550焊接于第一子电路板541的接地点5414,将中间屏蔽片5323的下侧接地部551焊接于第二子电路板543的接地点5434 ;将左、右电路板530、531安装于中间支架532,将左电路板530与第一子电路板541的第一导电边缘5412焊接,右电路板531与第二子电路板543的第二导电边缘5432焊接,接着将左、右电路板530、531的接地区域5312焊接于下侧屏蔽元件52 ;将竖直屏蔽体3插入绝缘本体2 ;将底部电路板6安装于端子模组5的底部形成插入组件4,将插入组件4安装于绝缘本体2,第一触接部5400收容于绝缘本体2的上侧对接空间25,第二触接部5420收容于绝缘本体2的下侧对接空间26,前屏蔽片547的前端自通口 200的第二槽部202进入通口 200的第一槽部201 ;将导电衬垫90置于所述通口 200的第一槽部201,将导电衬垫91初步定位于中间屏蔽片5323(此时中间屏蔽片5323的固定臂555所设有的固定端556尚未弯折);将前壳体70安装于绝缘本体2,导电衬垫91被抵压于前屏蔽片547的前端边沿与屏蔽壳体7的壳前壁72之间;将后壳体71组装于壳前壁72与绝缘本体2,固定臂555依次先穿过配合口 912与配合槽76而至屏蔽壳体7的外侧,接着固定臂555的固定端556压接于屏蔽壳体7外侧,导电衬垫91的水平部分被抵压于中间屏蔽片5323的上端边沿与屏蔽壳体7的壳顶壁73之间,导电衬垫91的垂直部分被抵压于中间屏蔽片5323的后端边沿与屏蔽壳体7的壳后壁74之间;将屏蔽圈组件8套设于屏蔽壳体7的前端外侧,如此即制成了电连接器100
权利要求
1.ー种电连接器,其可供对接连接器自前向后插入对接,并设有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第一对接端子组及水平设置的第一子电路板,所述第一对接端子组包括第一绝缘体及与第一绝缘体相固持的若干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第一对接端子,所述第一对接端子包括位于第一子电路板一侧并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第一触接部及自所述第一触接部延伸并直接电连接于第一子电路板相反另ー侧的第一连接部,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对接端子组形成有第一固持空间,所述第一子电路板的前端插入并固持于所述第一固持空间。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向后延伸与第一固持空间相邻设置的第一突出部,所述两个第一突出部夹持于第一子电路板前部的左右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还设有两个与第一固持空间相邻设置并与两个第一突出部一一对应连接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抵压于第一子电路板的表面,所述第二突出部与第一触接部位于第一子电路板的同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连接构成“じ,型。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形成有堆叠的上、下对接端ロ,电连接器还包括绝缘载体、第二对接端子组及水平设置的第二子电路板,所述第一对接端子组及第一子电路板对应上对接端ロ设置,所述第二对接端子组及第ニ子电路板对应下对接端ロ设置,所述第一子电路板承载于绝缘载体的上侧,所述第二子电路板承载于绝缘载体的下侧,所述第二对接端子组包括第二绝缘体及与第二绝缘体相固持的若干第二对接端子,所述第二对接端子包括位于第二子电路板ー侧的第二触接部及自所述第二触接部延伸并直接电连接于第二子电路板相反另ー侧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对接端子组形成有第二固持空间,所述第二子电路板的前端插入并固持于所述第二固持空间,所述第一、ニ子电路板皆位于第一触接部与第二触接部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ー个与第一固持空间相邻设置的第一突出部,所述两个第一突出部夹持于第一子电路板前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ー个与第二固持空间相邻设置的第四突出部,所述两个第四突出部夹持于第二子电路板前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绝缘载体包括主体部、向上延伸井分别设于主体部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侧栏及向下延伸井分别设于主体部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二侧栏,所述第一子电路板设置于两个第一侧栏之间,所述第二子电路板设置于两个第二侧栏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ー个与第一固持空间相邻设置的第一突出部,所述两个第一突出部夹持于第一子电路板前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ー个与第二固持空间相邻设置的第四突出部,所述两个第四突出部夹持于第二子电路板前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ニ侧栏的前部均设有向后凹的凹槽,第一突出部向后延伸设有限位于第一侧栏凹槽内的第一凸块,第四突出部向后延伸设有限位于第二侧栏凹槽内的第二凸块。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载体、第一、ニ对接端子组及第一、ニ子电路板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还设有与第一固持空间相邻设置的第三突出部,所述第三突出部与第一触接部位于第一子电路板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三突出部具有贴靠第一子电路板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嵌于第三突出部内的第一部分及向后延伸突出于第三突出部外侧的第二部分,所述的第一部分具有贴靠第一子电路板并与第一表面平齐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直接电连接于第一子电路板的表面,所述第三突出部及第一、二部分位于第一子电路板的同一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连接构成笔直的条状。
全文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供对接连接器自前向后插入对接,并设有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第一对接端子组及水平设置的第一子电路板,所述第一对接端子组包括第一绝缘体及与第一绝缘体相固持的若干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第一对接端子,所述第一对接端子包括位于第一子电路板一侧并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第一触接部及自所述第一触接部延伸并直接电连接于第一子电路板相反另一侧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对接端子组形成有第一固持空间,所述第一子电路板的前端插入并固持于所述第一固持空间,对接端子组与子电路板配合简捷、稳定。
文档编号H01R13/66GK102623820SQ201110031189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8日
发明者张志成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