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气设备的分支器连接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8-1  16

专利名称:用于电气设备的分支器连接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气系统的分流器连接器组件,特别是如下类型的电气系统包括主体,主体包括连接到各连接器的至少第一、第二和第三联接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联接部分彼此对齐并转到相反的方向,所述第三联接部分平行于第二联接部分被布置在所述第ニ联接部分旁边,并且每个所述联接部分具有多个触头。
背景技术
上述类型的连接器组件在不同的应用中使用,特别是在运行在16安培下的电气系统,例如为商店的设施或配件中的光源,或者商用冷藏柜中的光源,或者建筑应用、公共建筑物、学校和医院中的光源提供电カ的电气系统。
在这种类型的所有应用中,提供非常紧凑同时实用的,在安装过程中易于操作的,可在生产阶段通过简单、迅速的エ序组装的连接器组件将特别有利。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具有在本说明的开始时提到的特征的分流器连接器组件,该组件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联接部分的触头由接收在所述连接器组件的主体内部的具有圆截面的第一组金属针的相反端限定,所述第三联接部分的触头由与第一组针平行并间隔开地布置的具有圆截面的第二组金属针的第一端部限定,-所述第一组金属针的每根针与所述第二组金属针的相应的针通过金属桥接元件电连接,所述金属桥接元件呈平面薄片的形式,所述平面薄片基本上在包含被所述桥接元件连接的针的轴线的平面内延伸,并且在每个端部一体地结合有限定出围绕并夹紧相应金属针的可弾性变形开放衬套的向回弯曲部分。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针和第二组针被布置成围绕相应的中心轴成周向等距分布,使得成对连接所述两组针的桥接元件处在彼此平行的不同平面上。同样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组件的主体包括通过螺钉彼此连接的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以及布置在两者之间的密封环。所述第一壳体部分结合所述第ー联接部分,所述第二壳体部分结合所述第二和第三联接部分。上述第一和第二组圆截面的金属针一体地结合形成为插孔的一端和形成为插头的相反端,以及在其中间部分结合在插入所述组件的主体的相应空腔时形成过盈配合的多个轴环。上述桥接元件被接收在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部分的前表面中的相应承座内,所述承座被设置成平行且隔开的狭缝,并且具有由接收上述金属针并向上述前表面开放的空腔所限定出的加宽的端部,使得一旦所述桥接元件首先被定位到其承座中,所述金属针可被插入所述连接器组件的主体并保持在其中。同样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第二和第三联接部分具有截面呈圆形的几何形状。所述第一联接部分是圆柱体并且具有前表面,多个轴向的圆柱形空腔从所述前表面延伸,相应的金属针的插头端接收在所述圆柱形空腔中。所述第二和第三联接部分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圆柱形基部,多个轴向管状元件从所述圆柱形基部上延伸,相应的金属针的插孔端布置在所述多个轴向管状元件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中,成对连接两组金属针的上述桥接元件具有同时作为电导体和固定所述连接的弹簧机构的有源连接操作。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将在阅读下述说明并参照单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提供的附图更加明确,其中图I和2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优选实施例的透视图,图3是图I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4-11是图示用于装配图I的连接器组件的工序的相继阶段的透视图,图12是图I的连接器组件的正视图,图13和14是沿着图12中线XIII-XIII和XIV-XIV的剖视图,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中的一个部件的放大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附图中,附图标记I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能够在电气系统中使用的连接器组件的实施例整体,所述电气系统可用于例如为商店设施或配件中的光源,或商用冷藏柜中的光源,或建筑应用、公共建筑物、学校和医院中的光源提供电力。此处图示的示例为具有三个联接部分的类型的,可用作从一个输入端向两个输出端输送最高16安培和240伏交流电压的电流的分流器(shunt)或分支器(splitter)。所述连接器组件I包括通过附图标记2整体表示的主体,所述主体通过两个由塑料材料形成的壳体部分3、4限定,所述壳体部分3、4具有通过螺钉5彼此连接的前沿并置的法二 3a、4a。所述第一壳体部分3限定出用于连接相应的连接器(未示出)的基本上为圆柱形的第一联接部分6 (另见图3),而所述第二壳体部分4限定出用于连接到相应连接器(未示出)的第二和第三联接部分7、8。所述联接部分6、7彼此对齐并转到相反的方向,而所述联接部分8平行于联接部分7布置在联接部分7的旁边。由特别是图1、3、7、13和14可见,所述联接部分6是具有前表面6a的基本上为圆柱形的部分,三个轴向的圆柱形空腔D从所述前表面6a延伸并围绕所述圆柱形部分6的中心轴沿周向分布。由图13和14可见,所述圆柱形空腔D延伸在所述圆柱形部分6的轴向长度的一部分上,直径更小的圆柱形孔6c从每个圆柱形空腔D的基部一直延伸到所述壳体元件3的相反一端。此外,由例如图1、7和13可见,所述圆柱形部分6具有两个楔形齿T,这两个楔形齿T形成于所述部分6的外表面上沿直径方向相反的区域,用于与将被联接到所述部分6的连接器(未示出)的对应表面接合。由特别是图3、图4-7及图13和14可见,由所述壳体部分4限定出的所述第二和第三联接部分7、8各自包括安装在所述壳体部分4的圆柱形基部71和81上的具有薄壁的外部塑料材料管状壳体70、80。所述基部71、81具有联接到所述外壳70、80的端部边缘上的对应的凹陷部分Z的浮凸状外周部分R (图3),以便将所述外壳70、80保持在所述基部71、81上。所述基部在其外表面上在沿直径方向相反的区域中还具有楔形齿T,所述楔形齿T与所述壳体70、80中的孔W配合,以将所述壳体70、80固定在所述基部71、81上。从两个圆柱形基部71、81中的每一个开始,所述壳体部分4结合有围绕相应圆柱形基部的几何轴线周向等距分布的三个轴向管状元件C。由图13和14可见,所述管状元件C中的空腔F从各自的基部71或81伸出,以向所述壳体部分4的前表面4b开口(另见图6和7)。由附图可见,承座S在上述前表面4b上形成为平行且间隔开的槽,每个槽具有由上述空腔F中对应的一个所形成的加宽端部。所述承座S在其内部接收由导电金属材料形成的桥接元件B,例如镀锡铜合金,呈具有弯曲端部以形成可弹性变形的衬套M的平面薄片形式。连接到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联接部分6、7、8的金属触头由两组三根金属针Rl和R2 (详见图10)形成。每根所述金属针均由导电金属材料形成,并通过车削整体加工而成。每根金属针具有限定为插头式触头P的端部和限定为插孔式触头FE的相反端,所 述插孔式触头FE具有限定在可弹性变形的翅片G内部的端部插孔。第一组金属针Rl更长,并且更多地穿过对齐的联接部分6、7 (见图13和14)的整个长度,以使得所述插头端P形成布置在所述联接部分6内的圆柱形空腔D内部的公触头,而端部FE形成布置在所述联接部分7内的管状元件C内部的母触头。应注意的是,所述管状元件C具有一定的尺寸,以便能被容纳在相应联接连接器(未示出)中的空腔内,所述空腔与所述联接部分6的空腔D完全类似。相似地,所述空腔D适合于接收相应联接连接器的管状元件,所述管状元件与此处示出的所述连接器组件的管状元件C完全类似。第二组金属针R2比第一组金属针Rl短,因为所要利用的是其容纳在联接部分8中的相应管状元件C内部的插孔端FE。而所述针R2的相反的插头端P接收在所述壳体元件3的封闭部分8’中,并不用作触头。在此处示出的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具有三个连接到各个联接部分6、7、8的金属触头,分别形成接地触头、中性触头和相位触头。参照图13和14,两根金属针Rl限定出中性和相位触头,同时图14中的金属针Rl限定出接地触头。可以看出,图14中的金属针Rl以如下程度略微长于图13中的针Rl,即使得当连接到其它连接器时,所述接地触头必须在所述中性和相位触头之前连接,而在脱开时,所述接地触头最后被断开。再次参照图3,各自呈具有三个通孔的圆盘形式的密封垫片10被用在所述壳体部分4的管状元件C上,而0形环类型的密封环11被放置在所述壳体部分3的浮凸状前部3c的周向边缘12上(见图4和5)。由图7可见,上面布置有所述密封环11的浮凸状前表面3c被接收在与所述壳体4形成为一体的外周套筒12的内部,并与所述前表面4b接触。参照图15,每个桥接元件B将第一组针Rl之一电连接到第二组针R2之一。每个桥接元件B的平面薄片主体基本上在由对应的针Rl和R2的平行且隔开的轴线限定出的平面上延伸。具体由图6和12可见,两组针的周向布置使得所述针可经由布置在所述承座S所限定的平行且隔开的平面中的三个桥接元件B成对连接。各个桥接元件B的各个弹性衬套端M围绕并紧扣相应的针,因此所述桥接元件B同时充当电连接元件和固持弹簧。最后,图15清楚地显示出,每根针R1、R2都具有一组具有增大的直径R的轴环,以确保每根针Rl、R2在相应的空腔F内部的过盈配合(另见图13和14)。图4-11示出用于组装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步骤顺序。参照图4,所述密封环11围绕所述壳体部分3的浮凸状前部3a (图5)放置。一旦完成此步,将所述桥接元件B安装到所述壳体部分4的前表面4b中的承座S (图6)中。这样所述两个壳体部分3、4可组装(图7)并通过螺钉5 (图8)保持在适当位置。应注意,当所述两个壳体部分3、4联接后,所述桥接元件B通过接收在所述壳体部分4的承座S内部的片状突起S’(见图4和5)被保持在其承座中。一旦螺钉5被旋入(图9),通过利用所述插头端P作为引导端而将所述两组针Rl、R2插入所述联接部分7、8中的管状元件C内,将所述两组针Rl、R2引入到其相应的空腔中。将所述针插入直到所述插孔端FE接触到形成于所述管状元件C的内部空腔内的限位表面14 (图13和14)。在这种状态下,还 由于所述轴环13,每根针R1、R2通过在穿过所述基部部分71、81的孔的内部的过盈配合而被保持。同样在这种状态下,各桥接元件B的每一弹性衬套端M接收其相应的针,形成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因此每个桥接元件B都实现两个功能。此时,可组装所述密封圆盘10,因此所述壳体70、80可通过齿T在开孔W中的接合而被保持在所述基部71、81上。由上文显见,当所述金属针R1、R2插入时,由所述桥接元件B的端部形成的可弹性变形的衬套M发生变形,以围绕并容纳所述金属针,这样产生适合于确保与所述针的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的常态接触压力(normal contact force)。因此,一方面,这样的桥接元件的目的是为了将电流从一输入端分配到两个输出端,另一方面,是为了整体地结合保持所述连接的弹簧。当然,在不影响裁定(finding)原则的情况下,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对仅作为示例描述并图示的结构细节和实施例做出各种变型。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电气系统的分流器连接器组件,包括主体(2),所述主体(2)至少包括用于联接到相应连接器的第一联接部分(6)、第二联接部分(7)和第三联接部分(8),所述第一和第二联接部分(6、7)彼此对齐并转向相反的方向,所述第三联接部分(8)平行于所述第二联接部分(7)并布置在所述第二联接部分(7)旁边,每个所述联接部分(6、7、8)具有多个触头(P、FE),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联接部分(6、7)的触头(P、FE)由接收在所述连接器组件的主体(2)内部的具有圆截面的第一组金属针(Rl)的相反端限定,所述第三联接部分(8)的触头(P、FE)由与第一组针(Rl)平行并间隔开地布置的具有圆截面的第二组金属针(R2)的第一端部(FE)限定, -所述第一组金属针(Rl)的每根针与所述第二组金属针(R2)的相应的针通过金属桥接元件(B)电连接,所述金属桥接元件(B)呈平面薄片的形式,所述平面薄片基本上在包含被所述桥接元件连接的针(Rl、R2)的轴线的平面内延伸,并且在每个端部一体地结合有限定出围绕并夹紧相应金属针的可弹性变形开放衬套的向回弯曲部分(M)。
2.根据权利要求I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金属针(Rl)中的针和第二组金属针(R2)中的针被布置成绕相应的中心轴线周向等距分布,使得成对连接所述两组金属针(R1、R2)中的针的所述桥接元件(B)处在彼此平行的不同平面中。
3.根据权利要求2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2)具有通过螺钉(5)彼此连接的第一壳体部分(3)和第二壳体部分(4)、以及布置在两者之间的密封环(11),所述第一壳体部分(3 )结合所述第一联接部分(6 ),而所述第二壳体部分(4 )结合所述第二和第三联接部分(7、8)。
4.根据权利要求3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组金属针(R1、R2)中的具有圆截面的每根金属针一体地结合形成为插孔(FE)的一端和形成为插头(P)的相反端,并且每根所述针还一体地结合多个具有增大的直径的轴环(13),用于在插入所述主体(2)的相应空腔中时形成过盈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元件(B)被接收在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部分(4)的前表面(4b)的相应承座(S)内,所述承座(S)被设置成平行且隔开的狭缝的形式,并且具有由容纳上述金属针(Rl、R2)并向上述前表面开放的空腔(F)所限定出的加宽的端部,使得一旦所述桥接元件(B)首先被定位在其承座(S)内,所述金属针(Rl、R2)能够被插入所述连接器组件的主体(2)并保持在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5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接部分(6)是圆柱体并具有前表面(6a),多个轴向圆柱形空腔(D)从所述前表面(6a)延伸,相应的金属针(Rl)的插头端(P)接收在所述空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5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和第三联接部分(7、8)中的每一个包括圆柱形基部(71、81),多个轴向管状元件(C)从所述圆柱形基部(71、81)延伸,相应的金属针(Rl、R2)的插孔端(FE)布置在所述多个轴向管状元件(C)中,所述第二和第三联接部分(7、8)中的每一个还包括联接相应基部(71、81)的圆柱形管状壳体(70、80)。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电气系统的分流器连接器组件包括主体,该主体包括连接到相应连接器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联接部分(6、7、8)。第一和第二联接部分(6、7)的触头由接收在连接器组件主体(2)内的第一组圆截面的金属针(R1)的相反端限定。第三联接部分(8)的触头由与第一组针平行并间隔布置的第二组圆截面的金属针的第一端部限定。第一组针(R1)的每根针与第二组针(R2)相应的针通过金属桥接元件电连接,金属桥接元件呈平面薄片的形式,所述平面薄片基本上在包含由所述桥接元件连接的针(R1、R2)的轴线的平面内延伸,并在每个端部一体地结合有限定出围绕并夹紧相应金属针的可弹性变形开放衬套的向回弯曲部分。
文档编号H01R13/04GK102771016SQ201180010556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2日
发明者G.特科, M.朱卡, U.艾梅 申请人:泰科电子(Amp)意大利公司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