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咽炎的利咽袋泡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咽炎的利咽袋泡剂。
(二)
背景技术:
咽炎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两种。急性咽炎主要因为病毒、病菌感染,或多种物 理化学因素剌激引起咽粘膜、粘膜下组织、淋巴组织的急性充血肿胀,疼痛等炎性反应。慢 性咽炎是因为急性咽炎的反复发作,引起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淋巴组织弥漫性炎症。症 状为咽部不适,发干、异物感或轻度疼痛、干咳、恶心,咽部充血呈暗红色,咽后壁可见淋巴 滤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慢性咽炎患者,因咽分泌物增多,故常有清噪动作,吐白色痰液。目 前,市售治疗咽炎的药剂颇多,有丸剂,片剂,还有液态的喷雾剂。制作方法多较复杂,其制 备的药物有的有副作用,有的药物长期使用后,各种病毒细菌会产生耐药性,因此疗效不够 理想,治愈率不高。有些中成药也存在治标不治本,只治急性、不治慢性等不足。
(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疗效好、不复发、价格低的治疗咽炎 的利咽袋泡剂。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治疗咽炎的利咽袋泡剂,其特殊之处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
淫羊藿2-4份,罗布麻2-4份,剌猬皮2-4份,天麻1-3份,韭子1_3份,乌贼骨1_3份,金银
花2-4份,麦冬2-4份,胖大海1-2份,青果1-3份,桔梗1-2份,甘草1_3份。
本发明的治疗咽炎的利咽袋泡剂,优选方案为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淫
羊藿3份,罗布麻3份,剌猬皮3份,天麻2份,韭子2份,乌贼骨2份,金银花3份,麦冬3
份,胖大海1份,青果2份,桔梗1份,甘草2份。 以常规袋泡剂制备方法制备,每袋1. 6克。 用法用量每次1 2袋,每日3次。 临床研究总结资料 临床观察 —般资料 本发明为祖传秘方,经过四代临床验证。对23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其中男
性114例,女性116例,年龄10至70岁,均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咽炎,表现为咽部不适,
发干、异物感或轻度疼痛、干咳、恶心,咽部充血呈暗红色,吐白色痰液等。 (l)治疗方法 每次1 2袋,每日3次。(2)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咽部不适、干咳、恶心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显效咽部不适、干咳、恶心等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或大部消失。
有效咽部不适、干咳、恶心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好转。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3)治疗效果 临床治愈207例,占90% ;显效12例,占5% ;有效11例,占5% ;无效0例;总有
效率10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药理作用,清热解毒、利咽开音、生 津除烦、消积化滞。本发明制作简单,患者使用方便,疗效显著,治愈后不复发,而且造价低, 不含激素和化学物质,便于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的治疗咽炎的利咽袋泡剂,优选方案为由以下重量的原料制成淫羊藿3
克,罗布麻3克,剌猬皮3克,天麻2克,韭子2克,乌贼骨2克,金银花3克,麦冬3克,胖大
海1克,青果2克,桔梗1克,甘草2克。 以常规袋泡剂制备方法制备,每袋1. 6克。 用法用量每次1 2袋,每日3次。 实施例2 本发明的治疗咽炎的利咽袋泡剂,由以下重量的原料制成淫羊藿2克,罗布麻2 克,剌猬皮2克,天麻1克,韭子1克,乌贼骨1克,金银花2克,麦冬2克,胖大海1克,青果
l克,桔梗l克,甘草l克。
其余与实施例l相同。
实施例3 本发明的治疗咽炎的利咽袋泡剂,由以下重量的原料制成淫羊藿4克,罗布麻4 克,剌猬皮4克,天麻3克,韭子3克,乌贼骨3克,金银花4克,麦冬4克,胖大海2克,青果 3克,桔梗2克,甘草3克。
其余与实施例l相同。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咽炎的利咽袋泡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淫羊藿2-4份,罗布麻2-4份,刺猬皮2-4份,天麻1-3份,韭子1-3份,乌贼骨1-3份,金银花2-4份,麦冬2-4份,胖大海1-2份,青果1-3份,桔梗1-2份,甘草1-3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咽炎的利咽袋泡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 料制成淫羊藿3份,罗布麻3份,剌猬皮3份,天麻2份,韭子2份,乌贼骨2份,金银花3 份,麦冬3份,胖大海1份,青果2份,桔梗1份,甘草2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治疗咽炎的利咽袋泡剂,其特殊之处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淫羊藿2-4份,罗布麻2-4份,刺猬皮2-4份,天麻1-3份,韭子1-3份,乌贼骨1-3份,金银花2-4份,麦冬2-4份,胖大海1-2份,青果1-3份,桔梗1-2份,甘草1-3份。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药理作用,清热解毒、利咽开音、生津除烦、消积化滞。本发明制作简单,患者使用方便,疗效显著,治愈后不复发,而且造价低,不含激素和化学物质,便于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61K35/36GK101732584SQ20101001189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0日
发明者孙成春, 董玉波, 郝俊文 申请人:孙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