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用中药制剂,尤其是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中药透皮给药
制剂(或者巴布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内病外治法是中医的主要法则之一,敷药疗法属外 治法,中药透皮贴膏是外治法中膏贴疗法的主要剂型之一,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对人 体副作用小的优点。国内外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的生产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科学 技术的进步,贴膏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目前国内外中药贴膏的生 产工艺主要是溶剂展涂法,要使用大量汽油,生产成本高,易燃易爆,且容易使皮肤过敏,为 了克服这些缺点,国内外正在竟相研究新的剂型和生产工艺,无溶剂型透皮贴剂和水基型 透皮贴剂是研究的热门,水基型透皮贴剂虽然没有溶剂法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的这些 困难,但由于水的挥发问题、质量可控性较差,因此无溶剂型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更受 青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 及其制备方法。 透皮给药制剂(或者巴布剂)能够避免口服给药肝脏的首过效应,降低全身的血 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减少给药次数,使用方便,减少对皮肤过敏反应,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等特点。将痛肿灵制备成透皮给药制剂(或者巴布剂),可以克服以往剂型的不足,提高药 物使用的便利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痛肿灵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包括背衬层、药物储存层和防粘层,其特征在于药
物储存层由骨架材料、增粘剂、填充剂、润滑剂、中药浸膏组成。与现生产工艺与原溶剂法相
比,去掉了原配方中的溶剂,采用了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基材的形式,还加入了冰片、樟
脑和薄荷脑,使得透皮贴膏还具有一定的止痛、清凉、止痒、消炎、防腐,促进血液循环,减轻
浮肿等温和的作用,各原料的成分和重量份数具体如下 痛肿灵中药浸膏10-20 ; 骨架材料30-40 ; 增粘剂8-16 ; 润滑剂1-8 ; ±真充剂25-40; 冰片l-2; 樟脑l-8; 薄荷脑2-10。 以上所述的骨架材料是聚异丁烯。
以上所述的增粘剂是松香、松香加工产物或变性淀粉,松香加工产物是聚合松香 酯、氢化聚合松香酯等;变性淀粉可以选用羧甲基淀粉、酸解淀粉、氧化淀粉、交联淀粉或阳 离子淀粉。 以上所述的润滑剂是凡士林。
以上所述的填充剂是氧化锌。 以上所述的冰片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的加工品,其成分含右旋龙脑律草烯、 3-榄香烯、石竹烯等,冰片局部应用对感觉神经有较微剌激,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作 用。 以上所述的樟脑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咖camphora(L. )Presl的根、干、枝、叶, 经提炼制成的颗粒状结晶。樟脑涂於皮肤有温和的剌激及防腐作用.用力涂擦有发赤作 用.能剌激冷觉感受器而有清凉感,可止痒止痛。 以上所述的薄荷脑;为唇形科植物薄荷全草Mentha canadensis L.中提炼出的结 晶。无色针状或棱柱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有薄荷的特殊清凉气,外用可以消炎,止痛, 止痒,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浮肿等。
以上所述的中药浸膏是用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成 鸡血藤 过岗龙 山乌龟 地瓜藤 香附
豆叶九里香 大风艾 千斤拔 牛大力 防己
t组成如下0.
上述的中药原料最佳重 鸡血藤50g 过岗龙50g 山乌龟35g 地瓜藤25g 香附25g 豆叶九里香15g 大风艾15g 千斤拔5g 牛大力5g 防己10g 姜黄2. 5g。 上述中药浸
.15四方木皮5--15汉桃叶5--15
.15猪肚木皮5--15黑吹风3--12
10朱砂根1--8当归藤1--8
.8走马风1--8猪牙皂1--8
.8水泽兰1--8小风艾1--5
5木香1--5白芷1--5
5大驳骨0.3-1.5小驳骨0.3-1.5
3-1. 5桂枝0.3-1.5大头陈0.3-1.5
3-1. 5九里香0.3-1.5竹叶花椒0.5-3
5-3骨碎补0.5-3苏木0.3-1.5
1-0. 6。
四方木皮50g汉桃叶50g
猪肚木皮50g黑吹风40g
朱砂根25g当归藤25g
走马风25g猪牙皂25g
水泽兰25g小风艾15g
木香15g白芷15g
大驳骨5g小驳骨5g
桂枝5g大头陈5g
九里香5g竹叶花椒10g
骨碎补10g苏木5g
的制备方法是将豆叶九里香等三十一味分别粉碎成粗粉,用75%乙醇6000ml浸泡7天,渗漉,速度为5ml/分钟,收集渗漉液4000ml,回收乙醇,浓縮至相对 密度为1. 33 1. 35的稠膏,即是中药浸膏。 本发明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的制备方法为
①将已称量好的骨架材料投入混合机中,混合约50 60分钟,制成基质;
②加入润滑剂混合10 20分钟;
③加入增粘剂,混合30 40分钟; ④取浸膏投入混合10 30分钟,开机后通冷却水并开盖让水气蒸发;
⑤加入95%填充剂混合10 15分钟; ⑥加入剩余填充剂和冰片、樟脑、薄荷脑,混合5 10分钟,出料;⑦细炼胶料冷却后,上开炼机调节辊距至0. 3mm,滚压3次;辊距调至2mm,滚压2
次,置容器中存放不小于12小时; ⑧分盘将塑炼机辊距调至0. 5mm,滚压2次,在第二次滚压时,将胶料分成条块, 备用; ⑨涂膏将涂膏机冷却箱温度设定在20 25°C ,刮刀温度设定在110± l(TC ,底板 温度设定为90士1(TC,涂布速度设定为3 5m/min,调节刮刀与底辊之间的间隙至所需间 隙,过滤机加温至100± l(TC ,将炼好的胶料逐条加入过滤机中,乘热滤过50目 60目滤网 后,即可开始涂胶,涂至规定长度后下巻,分切,包装。
以下介绍各个药物原料的品名、功效等基本信息 豆叶九里香,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千里眼Murraya euchrestifolia Hayata(Murrayatetramera Huang)的干燥叶。性味与功用辛、微苦,温。祛风解表,行气止 痛,活血散瘀。用于感冒发热,支气管炎,哮喘,风湿麻木,筋骨疼痛,跌打肿痛,湿疹,皮肤瘙 痒,胃痛,水肿,疟疾,毒蛇咬伤等症。常用量6 12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功用祛风 解表,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用于感冒发热,支气管炎,哮喘,风湿麻木,筋骨疼痛,跌打肿痛,
湿疹,皮肤瘙痒,胃痛,水肿,疟疾,毒蛇咬伤等症。性味辛、微苦,温 四方木皮,
别名火焰木,
来源豆科无忧花属植物中国无忧花Saraca chinensis Merr. et Chun,以树皮和叶入药。树皮全年可采,切片晒干。叶秋季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 归经苦、涩,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树皮风湿骨痛,跌打肿痛。叶外用治 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树皮0. 5 1两,水煎或浸酒服;外用时用树皮研末,调酒炒热外敷。
鲜叶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汉桃叶,本品为五加科植物广西鹅掌柴Schefflera kwangsiensis Merr. ex Li的 干燥茎枝。出处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第三册,汉桃叶Caulis et Folium Schefflerae Kwangsiensis主产于广西,本品原以"七叶莲"名入药,汉桃叶为别名,广西、广东等省区民 间常作为祛风镇痛药。《广西中草药》与广州部队编写的《常用中草药手册》均有收载。70 年代初期,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与上海中药制药一厂等从广西民间发掘、生产片剂、注射液 等供临床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有一定疗效,性味和功用微苦、涩,温。祛风 止痛,舒筋活络。用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痛,毒蛇咬伤,跌打 损伤。常用量15 30克。功用祛风止痛,舒筋活络。用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坐骨 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常用量15 30克。性味微苦、涩,温。
山乌龟,为防己科植物广西地不容、桂南地不容、大叶地不容、荷苞地不容、马山地不容、小花地不容和黄叶地不容等的块根。学名St印hania erecat,富含生物碱,块根含多 量瑟法丹质和轮黄藤宁,能清热解毒、镇静、理气止痛。为云南著名传统中草药。全世界约 有50种,中国有30种,云南有18种。本属植物富含生物碱,有多种可药用。
黑风藤,别名吹风散、黑吹风、香青藤,黑吹风藤、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odes vitiginea(Hance)Hemsl. [Erythrostaphyle vitiginea Hance ;Iodes ovalis(nonBl.) Merr.ex Groff.],青藤科植物黑吹风的干燥藤茎。具有行气止痛功能,民间用于治疗风湿 骨痛,跌打损伤,肥大性脊椎炎。由于疗效好,而在民间广泛应用,近年医疗单位也用于临 床,并成为广西市场上商家经营的品种。广西是黑风藤主产地,生长分布于深山林下,
性 味辛;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主风寒湿痹;肾炎;劳伤。
苏木,为苏木科苏木属植物苏木(Caesalpinia sa卯an L.)的干燥心材。行血通 络,祛瘀止痛,散风和血。主产于云南等省。
英文名LIGNUM SAPPAN
别名苏方木
来 源本品为豆科云实属植物苏木Caesalpinia s即pan L.的干燥心材。多于秋季采伐,除去 白色边材,干燥。
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或对剖半圆柱形,长10 100cm,直径3 12cm。 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具刀削痕,常见纵向裂缝。横断面略具光泽,年轮明显,有的可见暗棕 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质坚硬。无臭,味微涩。性味甘、咸,平。
归经归心、肝、脾经。
功能主治行血祛瘀,消肿止痛。用于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腹剌痛,外伤肿痛。
过岗龙,
别名过江龙、扁龙、过岗扁龙、榼子藤、脊龙、扭龙、左右扭、扭骨风、眼镜 豆、猪腰子、牛肠麻、牛眼睛,
来源为豆科榼藤子属植物榼藤子Entada phaseoloides (L.) Merr.,以藤及种仁入药。藤全年可采,切片,蒸后晒干;种子冬春采,去外壳,煮熟或炒熟晒 干碾粉。
性味归经藤微苦、涩,平。种仁微甘、涩,平。
功能主治藤祛风除湿,活血 通络。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四肢麻木。种仁利湿消肿。用于黄疸,脚气,水肿。
大驳骨(《广西中药志》)
异名大还魂(《广州植物志》),龙头草(《广西药植 名录》),大驳骨消、大驳骨丹、大骨风、接骨木、大骨碎、大骨节草、大接骨(《广西中草药》)。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dhatoda vasica Nees
采集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性味辛,温。 《广西中药志》:"味辛,性温,无毒。"《广西中草药》:"味微酸辛,性平,无毒。"
功用主治活 血散瘀。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血瘀肿痛,月经不调。《广州植物志》"全株可以除痰和治 女人月经过多症。"②矿西中药志》:"通经活血,破瘀生新,止痛消肿,续绝伤。治跌打骨折, 血瘀肿痛,风湿痹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O. 3 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千斤拔,
别名土黄鸡、金鸡落地、老鼠尾、透地龙、牛大力、千里马、牛顿头、蔓 性千斤拔、为豆科千斤拔属植物千斤拔Moghania phili卯inensis (Merr. et Rolfe)Li[M. prostrate (Roxb.) Wang et Tang],以根入药。春、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也可鲜用。
性味 归经甘、微温,平。归肺;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腰膝。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 腿痛,腰肌劳损,白带,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 研末调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 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来源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皿amom咖 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中药学名] RamulusCi皿amomi。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 悸,奔豚。 小驳骨,别名小接骨,驳骨草,驳骨丹,裹篱樵。Gendarussa vulgaris,爵床科驳 骨草属植物。性味味辛,微酸,性平。功能活血祛瘀,续筋骨,祛风湿。
大头陈,来源为A玄参科植物球花毛麝香denosma india皿m(Lour. )Merr.的干 燥全草。出处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第一册
性味归经辛、微苦,微温。
功能主治疏风 解表,化湿消滞。用于感冒,发热头痛,消化不良,肠炎,腹痛。 牛大力,
别名猪脚笠、山莲藕、金钟根、倒吊金钟、大力薯
来源为豆科崖豆藤属
植物美丽崖豆藤Millettia specisoa Champ.,以根入药。全年可采,以秋季挖根为佳。洗 净,切片晒干或先蒸熟再晒。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肾经,
功能主治补虚润肺,强筋活 络。用于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治肺热,肺虚咳嗽,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遗 精,白带。 九里香,
拉丁学名,Murraya psniculata(L. ) Jacks,
别名石辣椒、九秋香、九 树香、七里香、千里香、万里香、过山香、黄金桂、山黄皮、千只眼、九里香的花、叶、果均含精 油,出油率为0. 25%,精油可用于化妆品香精、食品香精;叶可作调味香料;枝叶入药,有行 气止痛、活血散瘀之功效,可治胃痛、风湿痹痛,外用则可治牙痛、跌扑肿痛、虫蛇咬伤等。此 外,医药上还以之为强壮剂、健胃剂等。 竹叶花椒,拉丁学名Zanthoxylum armatum DC.分类地位竹叶花椒是被子植物 门、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芸香科、花椒属、花椒亚属的一种。简称竹叶椒。主要分布主 要分布于西南、华东、华中及华北,山地有少量栽培,或作花椒砧木。野花椒《杭州药植志》, 臭花椒、三叶花椒、山胡椒、玉椒《湖南药物志》,山花椒、鸡椒《浙江天目山药植志》,白总管、 万花针(江西),岩椒(四川)性热,味麻、辣;
性味归经冷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祛 蛔。胃寒,蛔虫,牙痛。 防己,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睥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印hania tetrandraS. Moore
性味味苦;辛;性寒
归经膀胱;肺;脾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祛 风止痛。主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脚气肿痛;疥癣疮肿;高血压病。
大风艾
别名艾纳香、冰片艾,
来源为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大风艾Blumea balsamiferaDC.,以根、嫩枝、叶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阴干。
性味归经辛、微苦,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消肿,活血散瘀。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产后风痛,痛经;外用治跌打损 伤,疮疖痈肿,湿疹,皮炎。
备注(1)本品为提制艾片(天然左旋龙脑,即冰片)的原料。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骨碎补,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苦,温。归肾、肝经。
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 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 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
小风艾,为菊科植物长叶阔苞菊Pluchea eupatorioides Kurz的干燥地上部分。 长叶阔苞菊(学名Pluchea eupatorioides)为菊科阔苞菊属的植物。分布在缅甸、中南 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1, 9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旷野或路旁, 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治跌打,刀伤
木香,是菊科植物云木香和川木香的通称。云木香(学名Saussurea costus),又 名广木香或青木香,属菊科风毛菊属。川木香(学名Dolomiaea souliei)是菊科川木香 属的植物,均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多生长在高山草 地和灌丛中,为野生植物, 木香,
别名云木香、蜜香、青木香、南木香、广木香,本品为菊科植物木香 Aucklandiala卯a Decne.的干燥根。云木香生产于我国云南丽江地区;川木香主产于四川 安县、阿坝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广木香过去曾由印度、缅甸等地经广州进口,故称 "广木香"。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须根,切段,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以香气浓 郁者为佳。生用或煨用,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芳香行散,可 升可降。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 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煨木香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功 能与主治1、行气止痛,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食少呕吐;2、理气疏肝,用于肝胆气 滞引起的胁痛;3、健脾消滞,可调胃肠滞气。治疗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本品辛温香散,能 升能降,通理三焦之气,尤其善行胃肠之气而止痛,兼有健脾消食之功,凡脾胃大肠气滞所 致诸证均为常用之品。 白芷,Baizhi,拉丁语学名A. dahurica(Fisch.)Benth. et Hook中文别名①兴安
白芷,又名达乌里当归,走马芹。②川白芷,又名异形当归。③杭白芷,又名浙白芷、台 湾当归。④云南牛防风,又名滇白芷、粗糙独活。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功效祛 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姜黄Rhizoma Curcumae Longae,
别名毛姜黄、姜黄。来源为姜科植物姜黄 Curcumalonga L.的根茎。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肝经。
功能主治破血行气,通经
止痛。用于胸胁剌痛,闭经,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
别名大罗伞,平地木,石青子,凉散遮金珠,紫 金牛科(Myrsinaceae)
性味归经苦、辛,平。
功能主治行血祛风,解毒消肿。用于上呼 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白喉,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跌打损伤,丹毒,淋 巴结炎;外用治外伤肿痛,骨折,毒蛇咬伤。 当归藤,
别名大力王、筛其藤、虎尾草、千里香、土当归、保妇藤、走马胎、土 丹桂、小箭赶风、米筛藤,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mbelia parviflora Wall. [Samara parviflorumKurz],归经肝;肾经功效补血;活血;强壮腰膝,考证出自广州空军《常用 中草药手册》科属分类紫金牛科,主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闭经;产后虚弱;腰腿酸痛; 跌打骨折通经,活血,补虚劳,强腰膝,益精壮阳。治月经不调,经闭,贫血,胃痛,白带。
地瓜藤
拉丁名Caulis Fici Tikouae (药材地石榴)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活 血,解毒。治风热咳嗽,痢疾,水肿,黄疸,风湿疼痛,痔疮出血,经闭,带下,小儿消化不良,跌 打损伤,无名肿毒。 走马风,
别名牛耳草、员钟黄、水马胎、赶风茜、牛耳三稔、飞山虎、羊耳三稔,
来 源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六耳铃Blumea laciniata (Roxb.) DC. [B. si皿ata(Lour. )Merr.],以 全草或叶入药。
性味归经辛、苦,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用于风湿骨痛,头 痛,跌打肿痛,湿疹,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0.5 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 国中草药汇编》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六耳铃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lumea
9laciniata (Roxb. ) DC. [Conyza laciniata Roxb. ;B. si皿ata auct. Non (Xoru. )Merr.]
性 味味辛;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主伤风感冒;头风头痛;风寒湿痹; 关节酸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疖;湿疹;蛇伤。 猪牙皂,
别名牙皂、小牙皂、眉皂.皂荚,鸡栖子,皂角,猪牙皂角,乌犀,小皂,小 皂荚,
来源豆科皂荚属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因受外伤等影响而结出的畸 形小荚果。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辛、成,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 能主治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喉痹痰阻,顽 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结;外治痈肿。 香附,原名"莎草",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唐本草》始称香附子。《本草 纲目》列入草部芳草类,名"莎草香附子〃 ,学名Rhizoma Cyperi (Nutgrass Galingale Rhizome),别名香头草、回头青、雀头香(《江表传》),莎草根(《别录》),香附子(《唐本 草》),雷公头(《纲目》),香附米(《本草求真》),猪通草茹(《陆川本草》),三棱草根(《中 药志》),苦羌头(《中药材手册》)。功能主治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 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水泽兰(《贵州民间药物》)药材基源为虎耳叶科植物扯根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 物矿物名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P. sedoides L. var. chinense (Pursh)Maxim.]
异
名扯根菜(《救荒本草》),水滓蓝(《天宝本草》),水杨柳(《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虎耳草科植物扯根菜的全草。
性味甘,温。①《救荒本草》 〃 味甘。 〃 ②《贵州民间 药物》 〃 味甘,性微温,无毒。
〃
功用主治活血,行水。治经闭,水肿,血崩,带下,跌打损伤。 猪肚木皮,为冬青科植物米碎木Ilex godajam(Colebr.)Wall.的干燥树皮。救必 应
别名白木香、羊不吃、土千年健、矮四陀、观音柴、消癀药、白银香、白银树、山熊胆、红子 儿、冬青柴、白皮冬青、白山叶、白沉香、白兰香、狗屎木、冬青仔、小风藤、白凡木、九层皮、红 熊胆、山冬青、白银木、过山风。
汉语拼音jiu bi ying
英文名0vateleaf Holly Bark
拉丁植物名Ilex rotunda Thunb.,
归经肺;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痛,主 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胃痛;署湿泄泻;黄疸;痢疾;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湿疹;疮疖。
鸡血藤(学名Millettia dielsiana)是豆科崖豆藤属的植物。分布在越南、老 挝以及中国大陆的湖北、甘肃、安徽、浙江、广东、云南、湖南、海南、陕西、贵州、四川、广西、 江西、福建等地,生长于海拔2, 5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溪沟、山坡杂木林与灌丛中、谷地及 路旁,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 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 本发明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贴剂,(痛肿灵透皮贴剂,或者痛肿灵巴布 剂)同原溶剂法生产工艺相比具有以下几大优点 (1)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由于生产取消了溶剂,所以生产成本下降约1/3 ;
(2)药效提高,减少对皮肤过敏反应。 痛肿灵贴膏生产方法取消了近30m长烘道涂布烘干(温度IO(TC ),从而使含挥发 性药物成分不易挥发损失,提高了药效。 痛肿灵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粘度适中,粘后不会引起皮肤物理性外伤。
痛肿灵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寿命长,即老化慢。
10
(3)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该生产方法是目前国内领先的方法,该贴膏中,完全取消了 120号汽油作溶媒,由 于取消了汽油,避免溶剂残留致敏和生产过程中大量溶剂挥发,避免了对空气造成污染。
(4)縮短工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溶剂法生产透皮贴膏整个制膏工序需耗时36小时,而无溶剂法生产透皮贴膏制 膏工序只需20小时,大大縮短了工艺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无溶剂法设备投资只是溶剂 法设备投资的2/3,取消了近30M长的烘道,占地面积大大减少。
(5)取消易燃易爆溶剂的使用,有利于安全生产。 (6)加入冰片、樟脑和薄荷脑以后使得透皮贴膏还具有一定的止痛、清凉、止痒、消 炎、防腐,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浮肿等温和的作用。 痛肿灵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只需在患处贴1次药物就可以维持两天至数天, 减少给药次数(水剂或酊剂每天要涂药3次以上,而且容易使皮肤过敏,还弄脏衣物),使用 方便,减少对皮肤过敏反应,提高患者的顺应性等特点。 综上所述,痛肿灵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生产工艺与溶剂法透皮贴膏比较,疗效 显著,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及与国际 社会接轨,本发明研究开发无溶剂法透皮贴膏生产工艺,完成了此发明,并逐步形成新的痛 肿灵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系列产品。
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例一 中药痛肿灵浸膏处方(单位为重量)豆叶九里香15g四方木皮50g汉桃叶50g山乌龟35g黑吹风40g苏木5g过岗龙50g大驳骨5g千斤拔5g桂枝5g小驳骨5g大头陈5g牛大力5g九里香5g竹叶花椒10g防己10g大风艾15g骨碎补10g小风艾15g木香15g白芷15g姜黄2.朱砂根25g当归藤25g地瓜藤25g走马风25g猪牙皂25g香附25g水泽兰25g猪肚木皮50g鸡血藤50g 痛肿灵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处方(单位为重量) 中药稠膏80g 聚异丁烯160g 松香50g 凡士林15g 氧化锌180g 冰片7g
樟脑15g
薄荷脑20g
制备方法 将豆叶九里香等三i^一味分别粉碎成粗粉,用75%乙醇6000ml浸泡7天,渗漉,速 度为5ml/分钟,收集渗漉液4000ml,回收乙醇,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 33 1. 35的稠膏,备用。 取骨架材料22% ;增粘剂25% ;填充剂30% ;润滑剂10% ;再添加10%的药物,所
述的该药物主要包括中药浸膏。 通过①将已称量好的骨架材料、药物一次性投入混合机中,混合约60分钟;②加 入润滑剂混合10分钟;③加入增粘剂,混合35分钟;④取浸膏投入混合10分钟,开机后通 冷却水并开盖让水气蒸发;⑤加入95%填充剂混合15分钟;⑥加入剩余填充剂混合10分 钟,出料;⑦细炼胶料冷却后,上开炼机调节辊距至0. 3mm,滚压3次;辊距调至2mm,滚压 2次,置容器中存放不小于12小时;⑧分盘将塑炼机辊距调至0. 5mm,滚压2次,在第二次 滚压时,将胶料分成条块,备用;⑨涂膏将涂膏机冷却箱温度设定在2(TC,刮刀温度设定 在ll(TC,底板温度设定为9(TC,涂布速度设定为4m/min,调节刮刀与底辊之间的间隙至所 需间隙,过滤机加温至IO(TC,将炼好的胶料逐条加入过滤机中,乘热滤过50目滤网后,即 可开始涂胶,涂至规定长度后下巻,分切,包装,即得。
0129] 实施例二
ono] 痛肿灵浸膏处方(单位为重量)豆叶九里香20g四方木皮40g汉桃叶45g山乌龟40g黑吹风30g苏木8g过岗龙40g大驳骨6g千斤拔6g桂枝6g小驳骨6g大头陈4g牛大力5g九里香6g竹叶花椒12g防己8g大风艾16g骨碎补12g小风艾15g木香12g白芷16g姜黄3g朱砂根28g当归藤26g地瓜藤30g走马风26g猪牙皂25g香附20g水泽兰20g猪肚木皮40g鸡血藤60g
0"2] 痛肿灵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处方(单位为重j
0143] 稠膏60g
0144] 聚异丁烯180g
0M5] 羧甲基淀粉50g
OH6] 凡士林15g
0147] 氧化锌180g
OH8] 冰片6g
0149] 樟脑13g
0150] 薄荷脑18g
制备方法将豆叶九里香等三i^一味分别粉碎成粗粉,用75%乙醇6000ml浸泡7 天,渗漉,速度为5ml/分钟,收集渗漉液4000ml,回收乙醇,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 33 1. 35 的稠膏,备用。 取痛肿灵透皮贴剂处方,通过①将已称量好的聚异丁烯材料、药物稠膏一次性投
入混合机中,混合约60分钟;②加入润滑剂混合18分钟;③加入增粘剂,混合40分钟;
④取浸膏投入混合14分钟,开机后通冷却水并开盖让水气蒸发; 加入95%填充剂混合 15分钟;⑥加入剩余填充剂混合5分钟,出料;⑦细炼胶料冷却后,上开炼机调节辊距至 0. 3mm,滚压3次;辊距调至2mm,滚压2次,置容器中存放不小于12小时;⑧分盘将塑炼
机辊距调至O. 5mm,滚压2次,在第二次滚压时,将胶料分成条块,备用;⑨涂,
将、〉
涂膏机冷
却箱温度设定在23°C ,刮刀温度设定在115°C ,底板温度设定为IO(TC ,涂布速度设定为3m/ min,调节刮刀与底辊之间的间隙至所需间隙,过滤机加温至ll(TC ,将炼好的胶料逐条加入 过滤机中,乘热滤过55目滤网后,即可开始涂胶,涂至规定长度后下巻,分切,包装,即得。 0153] 实施例三痛肿灵浸膏处方(单位为重量)豆叶九里香18g四方木皮45g汉桃叶50g山乌龟Mg黑吹风40g苏木6g过岗龙大驳骨4g千斤拔5g桂枝4g小驳骨8g大头陈5g牛大力6g九里香7g竹叶花椒10g防己6g大风艾18g骨碎补10g小风艾13g木香12g白芷15g姜黄4g朱砂根25g当归藤20g地瓜藤28g走马风23g猪牙皂25g香附20g水泽兰18g猪肚木皮45g鸡血藤Mg
0166] 0167] 0168] 0169] 0170] 0171] 0172] 0173] 0174] 0175]
痛肿灵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处方(单位为重j 稠膏60g 聚异丁烯180g 羧甲基淀粉50g 凡士林15g 氧化锌180g 冰片6g 樟脑13g 薄荷脑18g
制备方法将豆叶九里香等三十一味分别粉碎成粗粉,用75%乙醇6000ml浸泡7 天,渗漉,速度为5ml/分钟,收集渗漉液4000ml,回收乙醇,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 33 1. 35 的稠膏,备用。 取痛肿灵透皮贴剂处方,通过①将已称量好的聚异丁烯材料、药物稠膏一次性投
入混合机中,混合约60分钟;②加入润滑剂混合18分钟;③加入增粘剂,混合40分钟;④取浸膏投入混合14分钟,开机后通冷却水并开盖让水气蒸发; 加入95%填充剂混合 15分钟;⑥加入剩余填充剂混合5分钟,出料;⑦细炼胶料冷却后,上开炼机调节辊距至 0. 3mm,滚压3次;辊距调至2mm,滚压2次,置容器中存放不小于12小时;⑧分盘将塑炼 机辊距调至O. 5mm,滚压2次,在第二次滚压时,将胶料分成条块,备用;⑨涂膏将涂膏机冷 却箱温度设定在23°C ,刮刀温度设定在115°C ,底板温度设定为100°C ,涂布速度设定为3m/ min,调节刮刀与底辊之间的间隙至所需间隙,过滤机加温至ll(TC ,将炼好的胶料逐条加入 过滤机中,乘热滤过55目滤网后,即可开始涂胶,涂至规定长度后下巻,分切,包装,即得。
本发明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贴剂(痛肿灵浸膏处方、或者巴布剂)的临 床研究实施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试验 本发明于2009年3-5月由广西某省级医院进行试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之一,属中医痹症范畴。医院采用本发明中
药治疗15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本组156例中,门诊病人106例,住院病人50例,男45例,女111例; 年龄最大65岁,最小18岁,平均49岁;病程最短45d ;最长30年。均接受过中西药治疗, 其中激素治疗者占67% ,各类中成药治疗者占34% 。 1.2诊断标准采用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根据美国风湿学会标准结合1988年昆
明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 2. 1中药基本方(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组方得到的中药
浸膏做成透皮贴剂) 分两组交替使用,30d为1疗程。 3治疗结果 3. 1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步行活动正常、气候变化无疼痛发作,脉、
舌、血沉及抗"o"恢复正常,血清类风湿因子试验阴性,关节活动功能恢复,重返工作岗位,
追踪3个月病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好转,活动正常,主要症状消失脉、舌、 血沉及抗"0"正常,血清类风湿因子试验滴度降低或无变化,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 常工和劳动;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或基本消失,脉、舌可,血沉下降,抗"0"下降一个梯级 以上,工作能力所恢复或生活转为能自理;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脉、舌、血沉、抗"0"、类风
湿因子无进步。 3. 2治疗结果治疗时间最长4个月,最短15d,均治疗45d。 156例中,治愈49 例(30. 68%),显效例(45. 45% ),有效21例(14. 77 % ),无效II (9. 09 % );总有效率 90. 91%。
4体会 本发明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顽痹,乃正气不足肝肾虚损、气血凝滞、经脉不 通所致,治宜益气血、肝肾、调气血、通经脉,祛风、散寒、除湿,本病基本病理变化是经脉不 通,气血凝滞。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透皮贴剂(痛肿灵浸膏处方)能激发经络功能, 达到通经活络,通利气血之效在治疗本病过程中除了贴膏以外,还可以进行针灸,多选取环
14跳、委中、足三里、三交、太溪等腧穴以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疗效显著。
二、跌打损伤 跌打损伤是骨科中常见的疾病。特别是由于现代交通的拥挤和繁忙,车辆事故频 繁发生。骨创伤呈上升趋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病人受损部位长时间活动受限。常 常引发肌肉、肌腱及关节粘连,导致患者关节屈伸不利。僵直甚至关节功能丧失,有的病人 甚至需要再做2-3次松解手术,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复位纠正或术后尽早采用具有祛 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贴剂(痛肿灵浸膏处方、或者巴布剂)疗法。能有效防止上述并发 症的发生。并能较好改善各种后遗症,恢复受损肢体的功能,临床上常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30例患者中,男ll例,女19例;年龄24 68岁,平均42岁;病程小于1个月11 例,2 3个月9例,3 4个月7例,4个月以上3例。采用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 贴剂(痛肿灵浸膏处方、或者巴布剂)疗法,由于药物作用。引起皮肤和血管张,促进局部的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使新陈代旺盛,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功能,并且剌激经系统和血 管系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络的调节活动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方中鸡血藤、 四方木皮、桂枝、行气活血,舒筋止痛,大驳骨、小驳骨等活血止痛通络;全方配伍合理,能较 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较快地恢复功能。患者易于接受,且经济有效,无任何毒副作用。
1、治疗结果 缓解标准足跟疼痛缓解,可以快速着地无不适感,不影响行走。经1个疗程治疗 足跟疼痛症状缓解者5例,经2个疗程治疗症状缓解7例,经3个疗程治疗症状缓解7例, 经4个疗程治疗症状缓解6例,经5个疗程以上治疗症状缓解3例,症状未缓解2例。
典型病例1 刘X,男.42岁,农民。因上楼时不慎摔下,扭伤双踝,当即疼痛、肿胀、步行艰难。 经X线摄片未见骨折。诊断为双鲧关节急性软组织挫伤。给予采用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 痛的透皮贴剂(痛肿灵浸膏处方、或者巴布剂)疗法,治疗3天后,肿痛消散。井能下地行 走。治疗1周,双下肢行走自如。
典型病例2 隋某,男性,49岁,针剌样足跟着地疼痛,不能快速行走20天,经使用痛肿灵浸膏 处方贴剂6天后,足跟痛症状完全缓解,随访1年未复发。
2、体会 足跟痛常以足跟脂肪垫炎、足跟劳损,跟骨骨剌等原因引起。当足软弱,体重增加, 过度劳累时,跖腱膜起点可产生不正常的张力,早期有慢性纤维组织炎症,以后形成骨剌, 从而引起拇展肌和趾短肌及跖腱膜内侧部位的紧张。应用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透皮 贴剂(痛肿灵浸膏处方贴剂、或者巴布剂)疗法,除湿止痛,解除足跟痛的症状。
3讨论 跌打损伤多因运动不当、跌扑、殴打、扭挫所致,常以关节跌打损伤乃经络气血瘀 滞、血液循行受阻所致,临床主要或局部软组织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病 多表现为伤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所以治疗时宜通经络、行气以关节周围软组织受伤为 主,大多数患者无需住院治疗但疼痛难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2008年12月-2009年5 月进行临床治疗,发现痛肿灵浸膏处方贴剂、或者巴布剂能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如果能 使血液循行通畅,那么疼痛肿胀就痊愈。应用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贴剂(痛肿灵
15浸膏处方贴剂、或者巴布剂)疗法,治疗跌打损伤患者30例,并与对照组特定电磁波治疗仪 进行治疗比较(简称TDP治疗仪,是利用通电后产生的热能和产生的特定电磁波共同作用 于病变部位),临床证明本发明的痛肿灵浸膏处方贴剂具有消肿、消炎、止痛效果比TDP治 疗仪提高较多。
权利要求
一种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贴剂,包括背衬层、药物储存层和防粘层,其特征在于药物储存层由骨架材料、增粘剂、填充剂、润滑剂和中药浸膏组成,各原料的成分和重量份数具体如下痛肿灵中药浸膏10-20;骨架材料30-40;增粘剂8-16;润滑剂1-8;填充剂25-40;冰片1-2;樟脑1-8;薄荷脑2-10;所述的骨架材料是聚异丁烯所述的增粘剂是松香;所述的润滑剂是凡士林;所述的填充剂是氧化锌;所述的渗透剂是冰片、樟脑和薄荷脑;所述的中药浸膏是用以下中药原料制成的鸡血藤5-15四方木皮 5-15 汉桃叶5-15过岗龙5-15猪肚木皮 5-15 黑吹风3-12山乌龟2-10朱砂根1-8当归藤1-8地瓜藤1-8 走马风1-8猪牙皂1-8香附 1-8 水泽兰1-8小风艾1-5豆叶九里香1-5 木香 1-5白芷1-5大风艾1-5 大驳骨0.3-1.5小驳骨0.3-1.5千斤拔0.3-1.5 桂枝 0.3-1.5大头陈0.3-1.5牛大力0.3-1.5 九里香0.3-1.5竹叶花椒 0.5-3防已 0.5-3骨碎补0.5-3 苏木 0.3-1.5姜黄 0.1-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 药浸膏是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成的鸡血藤50g四方木皮50g 汉桃叶过岗龙50g猪肚木皮50g 黑吹风山乌龟35g朱砂根25g当归藤 25g地瓜藤25g走马风25g猪牙皂 25g香附25g水泽兰25g小风艾 15g豆叶九里香15g木香15g白芷 15g大风艾15g大驳骨5g小驳骨 5g千斤拔5g桂枝5g大头陈 5g牛大力5g九里香5g竹叶花椒10g防已10g骨碎补10g苏木 5g姜黄2. 5g,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① 将已称量好的骨架材料投入混合机中,混合约50 60分钟,制成基质;② 加入润滑剂混合10 20分钟;③ 加入增粘剂,混合30 40分钟;④ 取浸膏投入混合10 30分钟,开机后通冷却水并开盖让水气蒸发;⑤ 加入95%填充剂混合10 15分钟;⑥ 加入剩余填充剂混合5 10分钟,出料;⑦ 细炼胶料冷却后,上开炼机调节辊距至0. 3mm,滚压3次;辊距调至2mm,滚压2次,置容器中存放不小于12小时;⑧ 分盘将塑炼机辊距调至0. 5mm,滚压2次,在第二次滚压时,将胶料分成条块,备用;⑨ 涂膏将涂膏机冷却箱温度设定在20 25°C ,刮刀温度设定在110± l(TC ,底板温度 设定为90士1(TC,涂布速度设定为3 5m/min,调节刮刀与底辊之间的间隙至所需间隙,过 滤机加温至100± l(TC ,将炼好的胶料逐条加入过滤机中,乘热滤过50目 60目滤网后,即 可开始涂胶,涂至规定长度后下巻,分切,包装。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 在于稠膏的制备方法如下将所有的三i^一味中药原料分别粉碎成粗粉,合并后用50% -95%乙醇6000!111浸 泡5-10天,渗漉,速度为3-10ml/分钟,收集渗漉液4000ml,回收乙醇,浓縮至相对密度为 1. 33 1. 35的稠膏。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贴剂,其特征在于它作为制备 风湿骨痛和跌打损伤药物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透皮贴剂(或者巴布剂)及其制备方法。它是由背衬层、药物储存层和防粘层组成,该药物储存层由包括骨架材料20-30%;增粘剂22-32%;填充剂25-35%;润滑剂6-13%;再添加6-13%的药物,所述的该药物主要包括鸡血藤、四方木皮、汉桃叶、过岗龙、猪肚木皮、黑吹风等30多味中药制得的浸膏,按工艺步骤及比例混合后涂膏得到的痛肿灵透皮贴剂。由于生产取消了溶剂,所以生产成本下降约1/3;药效提高,而且减少给药次数,使用方便,减少对皮肤过敏反应,提高患者的顺应性等特点。痛肿灵透皮贴剂的功效为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临床上用于风湿骨痛和跌打损伤。
文档编号A61P29/00GK101745079SQ20101010229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8日
发明者杨进明, 王德武, 莫国飞 申请人:广西方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