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肝病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药品技术范围,涉及一种治疗肝病的药物。
背景技术:
肝病是一种常见病,治疗肝病的药物也比较多,其中最常使用的药物主要是复方益肝灵,另外还常同时配合肝利欣、VC、 VB6等保肝药治疗。复方益肝灵虽然具有治疗肝病作用和效果,但其治疗肝病的效果较差,肝功能复常及临床四大症状乏力、纳差、黄疸和肝区不适有效率低,并且常有反复,治疗疗程一般都比较长。 本发明药物是以如下原料药及其重〗以是汤剂、丸剂或者散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弊端,而提供一种治疗
:份组成、以常规制药方法制成的中成药,可
板蓝根10-30,白花蛇草10-60,田基黄10-15,山楂10-60, 茵陈20-60,柴胡5-15,
白芍10-30,枳壳10-20,
虎仗5-15,垂盆草10-20,
丹皮5-15, 大黄5-30,
丹参10-60,冬虫夏草6-15,乌梅5-10,
五味子5-10,甘草5-10。
优选的原料药及其重量份组成为
茵陈30-50,柴胡8-12, 板蓝根15-25,
白芍15-25,枳壳12-18, 白花蛇草20-50,
虎仗8-12,垂盆草12-18,田基黄10-15,
丹皮5-10,大黄10-20, 山楂20-50,
丹参20-50,冬虫夏草8-12,乌梅8-10,
五味子5-10,甘草5-10。
更优选的原料药及其重量份组成为
茵陈35-45,柴胡8-12, 板蓝根15-20,
白芍15-20,枳壳12-18, 白花蛇草30-40,
虎仗8-12,垂盆草12-18,田基黄10-15
丹皮5-10,大黄10-20, 山楂30-40,
丹参30-40,冬虫夏草8-12,乌梅8-10,
五味子5-10,甘草5-10。 肝病的病因是湿热疫毒,病机为气滞血瘀,病理基础为肝郁脾虚,病位在肝,清热解毒为治法之根本。上述方剂中白花蛇草、茵陈、板蓝根、虎仗、垂盆草、田基黄、丹皮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理性能;柴胡、丹参、山楂、枳壳、白芍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药理性能;冬虫夏草、甘草具有助运健脾,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理性能;乌梅、山楂、五味子、大黄具有降酶保肝,促使肝功能恢复正常的药理性能。以上诸药配伍,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疏肝健脾,保肝降酶的功效。因此,本发明药物可以实现对肝病的治疗,并且效果好,疗效可靠。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 :选用优质原料药,取原料药的重量份组成为 茵陈40克,柴胡10克,板蓝根18克, 白芍18克,枳壳15克,白花蛇草35克, 虎仗10克,垂盆草15克,田基黄12克, 丹皮8克,大黄15克, 山楂35克, 丹参35克,冬虫夏草10克,乌梅10克, 五味子8克,甘草8克。 将以上原料药常规煎制成汤剂。成人每天 实施例2 :选用优质原料药,取原料药的重 茵陈35克,柴胡12克, 板蓝根20克, 白芍15克,枳壳18克, 白花蛇草40克, 虎仗8克,垂盆草18克,田基黄10克, 丹皮5克,大黄20克, 山楂30克, 丹参30克,冬虫夏草12克,乌梅8克, 五味子5克,甘草10克。 将以上原料药常规煎制成汤剂。 实施例3 :选用优质原料药,取原料药的重量份组成为 茵陈45克,柴胡8克, 板蓝根15克, 白芍20克,枳壳12克,白花蛇草30克, 虎仗12克,垂盆草12克,田基黄15克, 丹皮10克,大黄10克, 山楂40克, 丹参10克,冬虫夏草8克,乌梅10克, 五味子10克,甘草5克。 将以上原料药常规煎制成汤剂。 实施例4 :选用优质原料药,取原料药的重量份组成为 茵陈50克,柴胡8克, 板蓝根25克, 白芍25克,枳壳12克,白花蛇草50克, 虎仗12克,垂盆草12克,田基黄10克, 丹皮10克,大黄10克, 山楂20克, 丹参50克,冬虫夏草8克,乌梅8克, 五味子10克,甘草5克。 将以上原料药常规煎制成丸剂。 实施例5 :选用优质原料药,取原料药的重量份组成为 茵陈30克,柴胡12克, 板蓝根15克, 白芍15克,枳壳18克, 白花蛇草20克, 虎仗8克,垂盆草18克,田基黄15克, 丹皮5克,大黄20克, 山楂50克, 丹参20克,冬虫夏草12克,乌梅10克,
一剂,分早、晚各一次服用,份组成为
五味子5克,甘草10克。将以上原料药常规煎制成丸剂。实施例6 :选用优质原料药,取原料药的重量份组成为茵陈60克,柴胡5克, 板蓝根30克,白芍30克,枳壳10克,白花蛇草60克,虎仗15克,垂盆草10克,田基黄10克,丹皮15克,大黄5克, 山楂10克,丹参60克,冬虫夏草6克,乌梅5克,五味子10克,甘草5克。将以上原料药常规煎制成散剂。实施例7 :选用优质原料药,取原料药的重量份组成为茵陈20克,柴胡15克, 板蓝根10克,白芍10克,枳壳20克, 白花蛇草10克,虎仗5克,垂盆草20克,田基黄15克,丹皮5克,大黄30克, 山楂60克,丹参10克,冬虫夏草15克,乌梅10克,五味子5克,甘草10克。将以上原料药常规煎制成散剂。临床资料本申请人自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期间,共收治慢性乙肝病人98例,其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18-68岁,病程3-15年,其中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肝胆湿热型58例,其它40例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血瘀阻络等类型。按照2000年西安第IO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肝炎防治诊断标准,根据病情轻重分,其中轻度24例,中度39例,重度35例。对上述病例,本申请人在收治过程中,以随机方法,用本发明药物治疗58例,用复方乙肝灵对照治疗40例,并以治疗大体1个月的复查结果为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治疗组肝功指标复常及临床四大症状乏力、纳差、黄疸、肝区不适有效率分别为93. 6%、89. 7%、90. 9%和90. 0%。对照组分别为61. 9%、70. 4%、65. 8%和74. 4%。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
具体病例 病例1 :宋继科,男,32岁,工人,山东省枣庄市人。
初诊日期2006年11月20日。 问诊右侧肝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半月,黄疸10天,近期加重入住枣庄市矿务局医院,。静脉点滴肝利欣、促肝细胞生长素茵栀黄注射液,口服复方益肝灵治疗。出院后一个月,病情反弹来本申请人所在中医肝病研究所治疗。右胁胀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纳差恶心,口苦干。
望诊面目倶黄,舌质红,苔黄腻。
闻诊口中有味。
切诊脉弦紧。 实验室检查ALT 1291. 0, AST 912,总胆红素97. 7,直接胆红素56. 8,间接胆红素40. 9,碱性磷酸酶175,谷氨酸转移酶87. 9,谷草同工酶273. 7。 乙肝五项HBsAg阳性,HbsAb阴性,HbeAg阳性,HbeAb阴性,HbcAb阳性,病毒DNA 1. 59Xl()6,其余(-)。 辨证诊断疫疠伤肝,湿热熏蒸,为病毒性肝炎。 治疗方法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本发明药物汤剂,每天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006年12月20日复诊,大部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部分指标恢复正常,其它少量指标也 有改善。继续服用本发明药物进行巩固治疗,2007年1月19日复诊,巩膜及皮肤黄染消 退,胁痛腹胀消失,食欲恢复。各种临床症状正常,肝功ALT IO,AST 25,总胆红素13.3,直 接胆红素3. 3,间接胆红素IO,碱性磷酸酶105,谷氨酸转移酶31. 9,谷草同工酶8. 33,病毒 DNA < 420。乙肝五项:HBsAg阳性,HbsAb阴性,HbeAg阴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本病例已完成血清转换,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2008年2月 对该病例进行回访, 一切正常。 病例2 :刘玉彤,女,20岁,学生,临沂市兰山区人。
初诊日期2008年3月19日。 问诊右胁部疼痛半月,黄疸5天。患者于半月前因家庭纠纷出现右胁部疼,近5 天加重,同时伴有黄疸,乏力,纳差,肝区不适临床症状,在某医院诊为病毒性肝炎住院。半 月后小便黄,皮肤黄疸,恶心呕吐,又赴中医门诊治疗,仍右胁疼,小便黄赤,巩膜黄染,大便 秘结,心中烦热,纳呆呕心,口苦干。
望诊面目及周身倶黄,如橘子色,舌质红,苔黄腻。
闻诊口中气味,秽臭难闻。
切诊脉弦滑数。 实验室检查乙肝五项:1、2、3阳性,大三阳。肝功:ALT 207.00, AST 120, GLO 37. 6,病毒DNA 1.010Xl()8,其余(-)。
辨证诊断湿热熏蒸,疫毒伤肝。 治疗采用本发明药物汤剂治疗,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共服用30齐U。 2008
年4月23日复查,肝功肝功ALT 20.00,AST 36.00,GL0 34. 5,其余(-),肝功正常。乙肝
五项1、4、5阳性,呈小三阳。病毒DNA HBV-DNA< 1000。临床上恶心,乏力,黄疸,腹胀,两
胁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已完成血清转换,临床治愈。后又给予本发明药物30齐U,守方巩
固治疗,经再次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停止用药。2009年5月回访, 一切均正常。 从复查结果可以看出,本病例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2008年2月对该病例进行
回访,一切正常。 病例3 :高晨,女,23岁,打工族,原籍安徽省怀南市凤台县。
初诊日期2007年10月27日。 问诊腹胀2个月,加重1个月,近几天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小便黄,乏力,肝区
不适,到苍山县人民医院就诊,当日入院。住院期间曾用肝利欣、促肝细胞生长素、茵栀黄注
射液、VC、VB6等静脉点滴,口服甘草二胺、复方益肝灵和核苷类药物治疗,但疗效不够显著。
出院来本申请人所在中医肝病研究所就诊。 望诊面部发现两颗蜘蛛痣,肝掌明显,舌质红,黄腻。
闻诊稍有秽臭之味。[cmo] 切诊脉弦数。 实验室检查ALT 2507.0, AST 1579. 0, GGT 85, TBIL 113. 5, DBIL74. 5, IBIL 39.00,余(-),肝功严重不正常。乙肝五项1,3,5阳性,病毒DNA 1.85X 104。
辩证诊断肝胆湿热,瘀血阻络。 治疗采用本发明药物汤剂治疗,每日l齐U,分早晚两次服用,另外加血府逐瘀汤
辅助。服用30剂后,于2007年11月23日复查,ALT 10, AST 31. 0, GGT 50. 0, ALP 78,
TBIL 17,DBIL 7。乙肝表面抗原(_),病毒DNA (-)。乙肝五项E抗原阳性,表面抗原阴性。
HBsAg (阴性)0, HbsAb (阳性)4. 67, HbeAg (阴性)0, HbeAb (阳性)2. 78, HbcAb (阳性)9. 24。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完全治愈。 一年后回访,一切正常。 病例41 :毕建东,男,20岁,企管干部,临沂市河东区人。初诊时间2009年7月30日。
问诊右侧胁下不适,恶心呕吐1个月,乏力10天,头身困重,肢体倦怠,胸脘痞满, 大便干。与临沂市某医院就诊,诊病毒性肝炎,收住传染科,给飞蓟宾、维生素、肝利欣、代丁 等药物治疗半月出院。20天后病毒出现反弹,来本发明人所在中医肝病研究所门诊就诊。
望诊面目轻度黄染,舌质淡红,苔黄腻。
闻诊无特殊气味。
切诊脉弦滑。 实验室检查:ALT 299. 3, AST 127. 5,余(-)。乙肝五项:HBsAg阳性,HbsAb阴性, HbeAg阳性,HbeAb阴性,HbcAb阳性。
辩证诊断肝胆湿热,湿重热。 治疗采用本发明药物汤剂以清热利湿方法治疗,每日1齐U,分早晚两次服用,另 外配以茵陈蒿汤辅助。服用20剂后,自身感觉良好,随于2009年8月21日复查,ALT 33.9, ASTM 4. 2, HBV-DNA< 1.0X10 恶心呕吐、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全部消失。此后继 续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巩固。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肝病的药物,该药物为以中草药为原料、以常规方法制成的中成药汤剂或丸剂,或散剂,其特征在于它的原料药及其重量份组成为茵陈20-60, 柴胡5-15,板蓝根10-30,白芍10-30, 枳壳10-20, 白花蛇草10-60,虎仗5-15, 垂盆草10-20, 田基黄10-15丹皮5-15, 大黄5-30,山楂10-60,丹参10-60, 冬虫夏草6-15,乌梅5-10,五味子5-10,甘草5-1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说原料药重量份组成为茵陈30-50,柴胡8-12, 板蓝根15-25,白芍15-25,枳壳12-18, 白花蛇草20-50,虎仗812, 垂盆草12-18,田基黄10-15丹皮5-10, 大黄10-20, 山楂20-50,丹参20-50,冬虫夏草8-12,乌梅8-10,五味子5-10,甘草5-10。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说原料药重量份组成为茵陈35-45,柴胡8-12,板蓝根15-20,白芍15-20,枳壳12-18,白花蛇草30-40,虎仗8-12, 垂盆草12-18,田基黄10-15丹皮5-10, 大黄10-20, 山楂30-40,丹参30-40,冬虫夏草8-12,乌梅8-10,五味子5-10,甘草5-10。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肝病的药物,该药物是根据肝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基础,从肝病的根本出发,采用白花蛇草、茵陈板蓝根等清热解毒;柴胡、丹参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冬虫夏草等助运健脾、提高免疫功能;乌梅、山楂等降酶保肝中草药组方常规制备而成。其原料配置合理,制备方法简单,对肝病疗效可靠,治疗效果好。
文档编号A61P1/16GK101766720SQ20101010255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2日
发明者吴清军 申请人:吴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