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化瘀降黄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治疗各型肝炎导致高黄疸的治疗药物。
背景技术:
病毒性肝炎常常表现为高黄疸,血清总胆红素高达171 mol/L以上,它来势汹 汹,如不及时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常累及肝、脑等重要脏器,最后导致肝、脑器官衰竭而死 亡。从祖国医学上看,多发于瘀证,又分阳黄、阴黄,脉象濡弦或涩或沉,临床上多呈巩膜黄 染(目黄)、身黄、舌下静脉曲张、舌边或瘀或有齿痕,腹胀有的显示振水音,血清总胆红素 高达171 ii mol/L以上,甚者达800 1000iimol/L以上。此类患者见于各型肝炎,尤以乙 肝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居多,现有治疗方法包括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人工肝治疗居多, 但临床疗效不确切,且血浆来源较少、供应紧张,临床应用并不广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应用化瘀、活血、降酶组合中药,以化脏器之血瘀,清热、降黄以达 到较好的退黄治疗效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是应用祖国医学的理论精髓,通过辨证论治而达到
目的,由下列组份及重量份组成三梭5 25g莪术5 25g桃仁5 25g红花3 15g丹参5 25g川芎3 15g当归5 25g赤芍10 90g桂枝3 15g炒该仁5 25g砂仁5 25g豆蔻仁5 25g生地5 25g丹皮10 30g所述的化瘀降黄汤,由下列组份及重量-份组成三棱10 --20g莪术10 20g桃仁10 20g花6 12g丹参10 --20g川芎6 12g当归10 20g赤芍20 80g桂枝6 12g炒该仁10 20g砂仁10 20g豆蔻仁10 20g生地10 --20g丹皮15 25g所述的化瘀降黄汤,由下列组份及重量-份组成三棱15g莪术15g 桃仁15g红花9g丹参15g川芎9g 当归15g赤芍50g桂枝9g炒苡仁15g 砂仁15g豆蔻仁15g生地15g丹皮20g 本发明的化瘀降黄汤选用了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当归、赤芍具有化 瘀、活血、凉血的作用。历代医家对血瘀、血热可引起黄疸的论述甚多,《诸病源侯论》中说 "血瘀在内,则时时低热而发黄"。《临证指南》中说"气血不行则发黄",血瘀、血热互结更是 黄疸之重要成因。因此活血、凉血则有降低血热,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且丹参、赤芍在活血 基础上有养阴提高细胞免疫的功能,桂枝、苡仁、砂仁、豆蔻仁具有益气养脾、健脾、舒肝胆之功效。生地、丹皮凉血、活血,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功效。现代研究证明,高黄疸患者大都伴 内毒素血症,上述药物亦有抑制内毒素的作用。 制作时,该药物主要是制成汤剂供高黄疸患者使用。取上述三棱、莪术、桃仁、红
花、丹参、川芎、当归、赤芍、桂枝、苡仁、砂仁、豆蔻仁、生地、丹皮等中药配方为剂量。煎法
每剂中药加水500 1000ml,文火煎至250 5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于黄疸型肝炎,尤其是血瘀血热型高黄疸患者,主张以现
代医学所研究的发病机理与祖国医学有关理论相结合,发挥祖国医学全身调理的独特之长
以解决问题,不拘泥于辨证、辨病,强调综合分析全面调治,因而疗效显著。针对高黄疸肝炎
病人,大多由肝炎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机体免疫功能失调,代谢紊乱,肝功能严重受损导
致全身多脏器功能紊乱,中医病因病机复杂,变化丛生等特点,提出以辨证为主,综合调理
之整合以达到化瘀降黄之效果。 以下结合实施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之化瘀降黄汤不局限于实施 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 本发明的化瘀降黄汤,采用制成汤剂的方式供高黄疸患者服用。取三 棱10g,莪术10g,桃仁10g,红花6g,丹参10g,川芎6g,当归10g,赤芍30g,桂枝6g,炒苡仁 10g,砂仁10g,豆蔻仁10g,生地10g,丹皮10g,一日一剂,水煎后分早晚两次服用。
实施例二 本发明的化瘀降黄汤,采用制成汤剂的方式供高黄疸患者服用。取三 棱15g,莪术15g,桃仁15g,红花9g,丹参15g,川芎9g,当归15g,赤芍50g,桂枝9g,炒苡仁 15g,砂仁15g,豆蔻仁15g,生地15g,丹皮15g,一日一剂,水煎后分早晚两次服用。
实施例三本发明的化瘀降黄汤,采用制成汤剂的方式供高黄疸患者服用。取三棱 20g,莪术20g,桃仁20g,红花12g,丹参25g,川芎12g,当归20g,赤芍80g,桂枝12g,炒苡仁 20g,砂仁20g,豆蔻仁20g,生地20g,丹皮20g, 一日 一剂,水煎后分早晚两次服用。
经过几十年的临床观察,以黄疸患者(血清总胆红素> 50 ii mol/L)就诊最多,有 的患者高达781iimol/L,这些患者服用本药后最快者二周内血清总胆红素降至200iimo1/ L以内,一个月内大部分降至17. lymol/L以内,临床治愈率较高。以下例举的是利用此方 治疗的三例病例。 朱某,女,23岁,2001年7月3日就诊,以发热、纳差、恶心4天后尿黄、眼黄47天 而就诊。患者于2001年5月16日无诱因出现发热(T39tO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色 如浓茶样,双目发黄,4天后体温降到正常,恶心、呕吐等症状减轻,查肝功能ALB 42g/L, TBIL 88. 7iimol/L,DBIL 50. 3 ii mol/L, ALT 250U/L,AST 230U/L。于5月22日在当地医院 诊断为甲型肝炎,给予中西医治疗两周,肝功TBIL升至417 i! mol/L而就诊我院。化验血常 规正常;肝功能ALB 33g/L, TBIL 430 ii mol/L, DBIL 220. 7 ii mol/L, ALT 50U/L, AST 65U/ L,HBsAg阴性;PT 16. 5S,PTA 56%。中药证见神志如常,双目、全身皮肤重度发黄,皮肤瘙 痒,尿黄自利,舌质红、略暗,舌下静脉轻度曲张,脉弦略滑,胃脘有振水音。中医辨证血瘀、 血热发黄,湿困脾阳。于2001年7月4日开始服用本中药方剂,水煎后分早晚两次服,十天 后黄疸降到178iimol/L,其它生化指标均正常,继续服用一个月后,症状消失,血生化正常, 随访至今均正常。
黄某,男,58岁,2004年4月8日就诊,主诉腹胀、纳差、目黄半个月余。因"腰椎骨 质增生"而服用"中成药丸剂"治疗,服药20天后出现腹胀、纳差、全身皮肤瘙痒、巩膜黄染, 尿黄呈浓茶样,且伴乏力、恶心、呕吐一次而停药。查肝功ALB 39g/L, TBIL 178. 7iimo1/ L, DBIL 91.3iimol/L, ALT 350U/L, AST 285U/L, HBsAg阴性。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经治 疗未见好转而转诊我院。查肝功能ALB 35g/L,TBIL 344. 0 y mol/L, DBIL 175. 9 y mol/L, ALT126U/L, AST 95U/L, GGT 65U/L, HBsAg阴性;PT 12. 5S, PTA 100%。中药证见神志如 常,面色晦暗,双目、全身皮肤重度发黄,舌质紫暗,苔黄腻,舌下静脉怒张,脉弦,胃脘部有 振水音。中医辨证血瘀、血热发黄。于2004年4月9日服用本中药方剂,水煎后分早晚两 次服,连服一个月后,症状消失,复查血生化各项指标正常。 龚某,男,21岁,于2005年10月6日就诊,主诉乏力、纳差、厌油、尿黄10天。 查体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部平坦,肝右肋下2cm,剑突下4. 5cm,质中边 锐,表面尚光滑,无叩击痛,脾左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入院查肝功 能ALB 37.5g/L,TBIL 306. 0 ii mol/L, DBIL 155. 1 ii mol/L, ALT 497U/L, AST 357U/L, GGT 75U/L ;乙肝五项: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IgG阳性。中医证见神志如常,双目、全 身皮肤重度发黄,舌质暗、边有齿痕,苔薄黄,舌下静脉增粗而延长,脉沉缓。中医辨证血 瘀、血热发黄,湿困脾阳。2005年10月7日服用本中药方剂,水煎后分早晚两次服,连服三 周,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明显消退,仍有轻度腹胀,再服一个月,诸症消失,血生化正常,复查 乙肝五项: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抗-HBcIgG阳性。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化瘀降黄汤,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实施 例,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纳 入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化瘀降黄汤,它由下列组份及重量份组成三棱5~25g莪术5~25g 桃仁5~25g红花3~15g丹参5~25g川芎3~15g 当归5~25g赤芍10~90g桂枝3~15g炒苡仁5~25g砂仁5~25g豆蔻仁5~25g生地5~25g丹皮10~30g。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瘀降黄汤,其特征在于它由下列组份及重量份组成: 三棱10 20g 莪术10 20g 桃仁10 20g 红花6 12g 丹参10 20g 川尊6 12g 当归10 20g 赤芍20 80g桂枝6 12g 炒苡仁10 20g 砂仁10 20g 豆蔻仁10 20g 生地10 20g 丹皮15 25g。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瘀降黄汤,其特征在于它由下列组份及重量份组成: 三棱15g 莪术15g 桃仁15g 红花9g 丹参15g 川芎9g 当归15g 赤芍50g桂枝9g 炒苡仁15g 砂仁15g 豆蔻仁15g 生地15g 丹皮20g。棱参枝地三丹桂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治疗各型肝炎导致高黄疸的药物,由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当归、赤芍、桂枝、苡仁、砂仁、豆蔻仁、生地、丹皮等中药组成,具有化脏器之血瘀,清热、降黄以达到较好的消退黄疸之功效。
文档编号A61P1/16GK101732672SQ20101011327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6日
发明者李树清, 许正锯 申请人:许正锯;李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