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破损水沟引排水转换预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破损水沟引排水转换预制装置,属于隧道水沟病害整治施工【技术领域】,解决隧道病害水沟整治过程中,现有采用圆形管道将破损水沟内流水引排至下游完整水沟时,存在的施工效率低、封堵效果低、且成本高的问题。一种隧道破损水沟引排水转换预制装置,包括一个上端开口的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中间位置固定有一个预留有圆孔的挡板,挡板的一侧固定有与圆孔直径相同的圆形管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施工速度快,封堵效果高。
【专利说明】一种隧道破损水沟弓I排水转换预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水沟病害整治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隧道破损水沟引排水转换预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来在一些软弱富水围岩,存在突水、突泥危险条件下进行的隧道施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于隧道自身围岩及富水特点,及运营过程中动荷载的反复作用等原因,在部分隧道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水沟边墙与底板出现一些裂隙,导致水沟内流水直接排至隧道底板,而长期流水作用会冲刷隧道底板的混凝土保护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底板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污染隧道内运营及养护环境,因此,需及时对病害及水沟破损区域进行整治。
[0003]在既有铁路隧道水沟整治过程中,需将水沟内流水合理引排,以保证水沟破损段修复施工的环境。引排过程中采取PVC等材质的管道将破损段的流水过渡至下游完整的水沟内,在该过程中需将原水沟矩形断面的流水转换至圆形管道内,目前施工中多采用速凝材料,临时封堵圆形管道与矩形水沟之间空隙的方法进行施工,但由于封堵施工是在动水状态下,封堵材料容易被水冲走,影响封堵效果,施工效率较低,尤其是在一些水沟病害较多的隧道中进行流水临时引排施工,效率较低,质量控制难度大,且水沟修复施工属于既有线施工,更不利于进行大规模的隧道内施工;同时由于封堵材料多数为速凝等特殊材料,也会增加该转换装置的成本。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隧道病害水沟整治过程中,现有采用圆形管道将破损水沟内流水引排至下游完整水沟时,存在的施工效率和封堵效果低、且成本高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隧道破损水沟引排水转换预制装置。
[000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隧道破损水沟引排水转换预制装置,包括一个上端开口的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中间位置固定有一个预留有圆孔的挡板,挡板的一侧固定有与圆孔直径相同的圆形管道。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矩形框架、挡板和圆形管道为混凝土一体结构。
[0008]所述的圆孔为棱台形状,可方便集中水流。
[0009]所述的矩形框架的两侧外侧和底板外侧固定有橡胶垫,橡胶垫厚度优选为5mm,这样可以保证预制装置与矩形水沟的密贴。
[0010]使用时,根据矩形水沟的宽度选择合适的该预制装置的矩形框架的宽度,保证矩形框架的两侧与水沟内断面有5mm的间隙,以方便施工密封橡胶垫片,矩形框架的高度低于水沟高度5?10cm即可,矩形框架的中间位置上预留塑料管道通过圆孔,挡板中圆形管道通过孔位置为棱台形状,方便集中水流,安装过程中棱台大直径方向朝向水流方向,同时,在矩形框架紧贴水沟两侧和底板三边加橡胶垫,可保证混凝土预制块与三边的密贴,然后在管道的另一端头将该装置对称布置,管道的长度依据现场需要进行连接。
[0011 ]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施工速度快,封堵效果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5]图4为图3的A-A的剖视图。
[0016]图中:1-矩形框架、2-挡板、3-圆孔、4-圆形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8]如图1、2、3、4所示的一种隧道破损水沟引排水转换预制装置,包括一个上端开口的矩形框架1,矩形框架I的中间位置固定有一个预留有圆孔3的挡板2,挡板2的一侧固定有与圆孔2直径相同的圆形管道4。
[0019]其中矩形框架1、挡板2和圆形管道4为混凝土一体结构;圆孔3为棱台形状,安装过程中棱台大直径方向朝向水流方向;矩形框架I的两侧外侧和底板外侧还可以再固定橡胶垫,橡胶垫厚度优选为5mm。
【权利要求】
1.一种隧道破损水沟引排水转换预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上端开口的矩形框架(1),矩形框架(I)的中间位置固定有一个预留有圆孔(3)的挡板(2),挡板(2)的一侧固定有与圆孔(2)直径相同的圆形管道(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破损水沟引排水转换预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矩形框架(I)、挡板(2)和圆形管道(4)为混凝土一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隧道破损水沟引排水转换预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孔(3)为棱台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隧道破损水沟引排水转换预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矩形框架(I)的两侧外侧和底板外侧固定有橡胶垫。
【文档编号】E21F16/02GK203383852SQ201320373841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27日
【发明者】郑保才, 张俊兵, 辛振省, 孙伯乐 申请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