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肠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肠瘤的中药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药的治疗
肠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肠瘤是指发生于小肠和大肠的良性、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因肿瘤发生的性质和部位而异。 一般来说,良性肿瘤可无症状或症状很轻,有的恶性肿瘤早期也无明显症状。腹内肿块不会一般活动度较大,位置多不固定,伴随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肠道出血等临床症状,严重者急性穿孔导致腹膜炎,慢性药品穿孔则形成肠瘘,危及生命,近年临床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肠瘤的病因至今不甚明确,现代医学在预防和治疗肠瘤的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贻误病情,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基于中医治疗肠瘤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标本兼治,虚实并治,内外通调,缓急兼收,筛选出扶正固本、软坚散结、散肿排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天然植物药,根据中医理论组方,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制备而成。提供一种疗效显著、成本低廉、毒副作用极小的治疗肠瘤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上述中药组合物加入制备不同的剂型时所需的各种常规辅料,例如崩解剂、润滑剂、黏合剂等以常规的中药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的口服制剂,例如可以是丸剂、胶囊剂、片剂、散剂、颗粒剂或口服液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什克服以上所述的缺憾,提供一种疗效显著、成本低廉、几乎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肠瘤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所要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途径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治疗肠瘤的中药组合物,主要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炙穿山甲1 100份、炙乳香1 50份、炙没药1 50份、薏苡仁1 300份、茯苓1 150份、三棱1 50份、莪术1 50份、天花粉1 100份、黄连1 60份、水蛭1 50份、三七1 100份、苦参1 100份、蒲公英1 120份、穿心莲1 60份、青黛1 100份、丹皮1 100份、陈皮1 150份、木香1 120份、香附子1 150份、白芍1 150份、侧柏叶炭1 120份、大黄1 150份、郁李仁1 100份、桃仁1 50份、红花1 50份、炒神曲1 300份、炒麦芽1 150份、炒槟榔1 100份、土鳖虫1 120份、佩兰1 50份、砂仁1 100份、白术1 100份、山药1 140份、地龙1 120份、当归1 300份、党参1 100份、熟地黄1 120份、炙鳖甲1 100份、炎龟板1 100份。
优选为炙穿山甲30份、炙乳香15份、炙没药15份、薏苡仁150份、茯苓60份、三棱15份、莪术15份、天花粉30份、黄连20份、水蛭15份、三七50份、苦参30份、蒲公英30份、穿心莲20份、青黛20份、丹皮20份、陈皮100份、木香50份、香附子100份、白芍50份、侧柏叶炭20份、大黄20份、郁李仁20份、桃仁15份、红花15份、炒神曲100份、炒麦芽30份、炒槟榔20份、土鳖虫20份、佩兰15份、砂仁20份、白术30份、山药50份、地龙20份、当归100份、党参30份、熟地黄30份、炙鳖甲20份、炙龟板20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各组分的重量份用量还可以是
丁香1 50份、花椒1 50份、生姜1 100份、莱菔子1 120份、芦荟1 120份、茜草1 100份、苍术1 50份、厚朴1 120份、檀香1 30份、乌药1 100份、九香虫1 100份、鸡内金1 120份、蒲黄1 100份、降香1 120份、白及1 100份、川芎1 120份、车前子1 100份、泽泻1 60份、枸杞子1 120份、藿香1 50份、草果1 50份、姜黄1 100份、王不留行1 120份、苏木1 50份、地榆炭1 100份、槐角1 120份。
优选为
丁香10份、花椒15份、生姜20份、莱菔子30份、芦荟20份、茜草30份、苍术20份、厚朴30份、檀香15份、乌药30份、九香虫20份、鸡内金30份、蒲黄20份、降香30份、白及20份、川芎30份、车前子20份、泽泻15份、枸杞30份、藿香15份、草果15份、姜黄15份、王不留行20份、苏木15份、地榆炭20份、槐角20份。 本发明的上述中药组合物加入制备不同剂型时所需的各种常规辅料,例如崩解剂、润滑剂、黏合剂等以常规的中药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的口服制剂,例如可以是丸剂、胶囊剂、片剂、散剂、颗粒剂或口服液等。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基于中医五脏阴阳辨证纲领的创新思路,结合泰一和浦创新理论体系"万病归宗理论"、"五脏阴阳辨证纲领"、"三维守恒调控法则"和临床治疗"双合原则"作为指导,结合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变的规律,按照创新药物体系进行分类,形成以"五脏基本功能调整、阴阳平衡协调方"为君,"五脏主要病机调整方"为臣,"重大疾病治疗方"为佐,"临床基本症状对症治疗方"为使的中药成药"创新药物体系"。
本发明所用的中草药原料药均可从中医药店购得,其规格符合国家医药标准。
用法用量本发明的用药量取决于具体剂型,病人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因素。作为指导内服l)胶囊剂每天三次,每次服2 5粒,每粒含药量0. 4克,温水送服。2)片剂每天三次,每次2 4片,每片含药量0. 5克,温水送服。3)丸剂每天三次,每次3 5克,温水送服。4)颗粒剂每天三次。每次3 5克,温水送服。5)散剂每天三次,每次2 4克,温水送服。 本发明针对肠瘤患者的治疗非常有效,各种原料药相互协调在一起能够起到最大程度发挥药效,可有效提高患者机体的自我协调能力,显著改善脏腑功能和临床自觉症状,此外还具有无毒副作用、费用较低等优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例证CN 101780254 A
[实施例1]胶囊剂的制备
按以下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炙穿山甲30份、炙乳香15份、炙没药15份、薏苡仁150份、茯苓60份、三棱15份、莪术15份、天花粉30份、黄连20份、水蛭15份、三七50份、陈皮100份、木香50份、香附子100份、白芍50份、侧柏叶炭20份、大黄20份、郁李仁20份、桃仁15份、红花15份、炒神曲100份、土鳖虫20份、砂仁20份、当归100份、党参30份、熟地黄30份、炙鳖甲20份、炙龟板20份、莱菔子30份、茜草30份、苍术20份、厚朴30份、九香虫20份、鸡内金30份、降香30份、白及20份、川芎30份、地榆炭20份。
将上述重量的各组分混合后碾成细粉过1500目筛后装入胶囊即得。
[实施例2]颗粒剂的制备
按以下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炙穿山甲30份、炙乳香15份、炙没药15份、薏苡仁150份、茯苓60份、三棱15份、莪术15份、天花粉30份、黄连20份、水蛭15份、三七50份、陈皮100份、木香50份、香附子100份、白芍50份、侧柏叶炭20份、大黄20份、郁李仁20份、桃仁15份、红花15份、炒神曲100份、土鳖虫20份、砂仁20份、当归100份、党参30份、熟地黄30份、炙鳖甲20份、炙龟板20份、莱菔子30份、茜草30份、苍术20份、厚朴30份、九香虫20份、鸡内金30份、降香30份、白及20份、川芎30份、地榆炭20份。
将上述重量分各原料混合,碾成细粉过1500目筛后,加入乙醇做黏合剂,加入淀粉做填充剂,压制成颗粒剂。
[实施例3]片剂的制备
按照以下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炙穿山甲30份、炙乳香15份、炙没药15份、薏苡仁150份、茯苓60份、三棱15份、莪术15份、天花粉30份、黄连20份、水蛭15份、三七50份、陈皮100份、木香50份、香附子100份、白芍50份、侧柏叶炭20份、大黄20份、郁李仁20份、桃仁15份、红花15份、炒神曲100份、土鳖虫20份、砂仁20份、当归100份、党参30份、熟地黄30份、炙鳖甲20份、炙龟板20份、莱菔子30份、茜草30份、苍术20份、厚朴30份、九香虫20份、鸡内金30份、降香30份、白及20份、川芎30份、地榆炭20份。
将上述重量份各原料混合,碾成细粉过800 1200目细筛后,制成片剂即得。
[实施例4]丸剂的制备
按照以下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炙穿山甲30份、炙乳香15份、炙没药15份、薏苡仁150份、茯苓60份、三棱15份、莪术15份、天花粉30份、黄连20份、水蛭15份、三七50份、陈皮100份、木香50份、香附子100份、白芍50份、侧柏叶炭20份、大黄20份、郁李仁20份、桃仁15份、红花15份、炒神曲100份、土鳖虫20份、砂仁20份、当归100份、党参30份、熟地黄30份、炙鳖甲20份、炙龟板20份、莱菔子30份、茜草30份、苍术20份、厚朴30份、九香虫20份、鸡内金30份、降香30份、白及20份、川芎30份、地榆炭20份。
将上述重量各原料混合,碾成细粉后过600 1000目筛后,制成丸剂即得。
[实施例5]口服液的制备
按照以下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炙穿山甲30份、炙乳香15份、炙没药15份、薏苡仁150份、茯苓60份、三棱15份、莪术15份、天花粉30份、黄连20份、水蛭15份、三七50份、陈皮100份、木香50份、香附子100份、白芍50份、侧柏叶炭20份、大黄20份、郁李仁20份、桃仁15份、红花15份、炒神曲100份、土鳖虫20份、砂仁20份、当归100份、党参30份、熟
5地黄30份、炙鳖甲20份、炙龟板20份、莱菔子30份、茜草30份、苍术20份、厚朴30份、九香虫20份、鸡内金30份、降香30份、白及20份、川芎30份、地榆炭20份。
将上述重量各原料混合,经三次煎煮后,将三次滤液混合,滤过,浓縮至规
定的浓度,放冷,原液灌封,辐照灭菌,检验后,包装成品,制成口服液即得。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肠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实验
一、 实验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共治疗63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最大者79岁,年龄最小者只有35岁。
二、 治疗方法
用法用量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制备的药剂,其用法与用量如下1)胶囊剂每天三次,每次服2 5粒,每粒含药量0. 4克,温水送服。2)片剂每天三次,每次2 4片,每片含药量0.5克,温水送服。3)丸剂每天三次,每次3 5克,温水送服。4)颗粒剂每天
三次。每次3 5克,温水送服。5)散剂每天三次,每次2 4克,温水送服。
疗程一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12疗程。
三、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瘤体消失,体征及症状完全改善,饮食及大便正常,心情舒畅,精神焕发。
显效瘤体显著縮小,体征及症状基本改善,饮食及大便正常,精神好转。
有效瘤体有所减小,体征及症状有改善。
无效体征无任何改变,症状如前。
四、 典型病例
1、邹某某,男,42岁,工程师。
患者于2月前觉大便不利,常用通便药物以缓解,后则发生胀坠,再用中药及西药通便剂均不见效,由于坠胀难出,须用灌肠剂大便始通,后经直肠镜检查,发现直肠上段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有一鸭蛋大小之肿块,诊断为直肠瘤。经用抗瘤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前来就诊。呈重病容,主要痛苦在大便胀坠难通,诊脉沉弦而缓,至数如常,精神饮食尚可,舌苔白厚,形体消瘦。 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15日,大便能自动解出,知饥能食,惟便时带血,又服用本
发明中药组合物l个月,直肠镜检查肿块较前显著减小,大便出血已止,现舌干口渴。继服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3个月,直肠镜检查肿块减至约前1/2大小,饮食尚可,腹中不痛,坠胀
减轻。继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6个月,直肠镜检查肿块基本消失,症状均消失,随访至今,
康复如常,坚持上班工作。 2、张某某,男,56岁,司机。 患者于2001年IO月感觉身体不适,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粘血,有排便不尽感,ll月4日到医院就诊,通过直肠指诊,直肠内超声扫描,发现肿块,作病变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直肠瘤,7.6X6.5cm。 2001年11月15日开始接受放疗,在放疗过程中反应过于强烈,曾一度中止。
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l个月,病灶大小6. 1X4.9cm,大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3个月,病灶大小4. 6X3. 2cm,大便偶见带粘血,症状大为改观。继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5个月余,病灶基本消失,患者恢复健康,无不适症状,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3、张某某,男,62岁,退休工人。 病史1999年11月因便血2周就诊于某医院,经直肠指检、乙状结肠镜、CT等检查,结肠镜见直肠处有2cmX3cm,大小边界不清溃疡,表面可见糜烂出血的肿块;CT,未见局部淋巴结肿大。确诊为直肠瘤,行手术。术后行局部放疗及全身化疗3个疗程。症见头晕且重,偶有左手麻木,动则心悸,纳差脘胀。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滑。 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l个月,病灶1. 5cmX2cm,心悸已定,余症渐缓。继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3个月,病灶基本消失,偶有便中带血,饮食增加,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症状大为改观。继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5个月,未见病灶,各项检查均正常,随访至今,情况稳定。
4、李某某,男,38岁,干部。 患者于2005年12月起,经常出现腹痛腹泻,按一般肠炎治疗,3个月不见好转。有一天偶然摸到腹部左侧有明显肿块,约鸡蛋大小,坚硬无痛。做B超检查发现为实质性包块,诊为肠道肿瘤。 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1个月,病灶显著较小,腹痛腹泻减轻。继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3个月,病灶较前显著减小,腹痛腹泻停止,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症状大为改观。继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6月余,病灶消失,各项检查均正常,恢复正常工作,至今未见复发。
5 、姚某,女,62岁,退休工人。 5月初反复腹胀腹痛,偶有便秘,曾到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肠梗阻"、"原因待查",行CT、超声等检查仍无法确诊,住院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后转到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以"肠梗阻查因"入院。经院内会诊和全科反复讨论,认为该患者高龄、病情复杂、危重,为患者行剖腹探查术,确诊肠道肿瘤。 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1个月,腹胀腹痛减轻。继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3个月,腹痛腹胀继续缓解,便秘止,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症状大为改观。继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6月余,症状消失,患者健康,活动如常,随诊至今未见复发。
6、吴某,女,47岁,教师。 主诉腹胀消瘦1月余。1个月前起腹胀,乏力,进行性加重,进食差,尿少,消瘦约20斤,排黏液血便。肠镜、CT :肠系膜下动脉造影,直肠有肿块,诊断直肠肿瘤。治疗直肠动脉灌注化疗,效果不显而出院。
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1个月,腹胀大为缓解,CT :肿块较前有减小。继服本发明
中药组合物2个月,病灶约为原1/2大小,偶有黏液血便,饮食增加,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症
状大为改观。继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5个月后,未见病灶,各项检查均正常,精神较好,体重
增加,随访至今,情况稳定。 7、钱某,男,52岁,工程师。 主诉反复腹泻伴里急后重1年。病来排稀便4-5次/日,伴里急后重,阵发性腹痛,便前加重,便后缓解。血管造影肠系膜下动脉见乙状结肠动脉供血区域血管增多,迂曲,浓染,符合肿瘤改变。病理诊断乙状结肠肿瘤。治疗行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半月后,因体力虚弱明显,恶心,呕吐,乃终止化疗,请求中医治疗。 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1个月,病灶显著较小,诸症缓解。继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3个月,病灶较前显著减小,腹痛腹泻停止,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症状大为改观。继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6月后,病灶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均正常,恢复工作,患者健康,至今未见复发。
8、赵某,男,49岁,经理。 主诉反复腹痛,腹泻3年,加重伴血便3个月。病来有阵发性腹痛,排黏液稀便3_4次/日,便后腹痛可缓解。化验便常规为稀便,红细胞满视野,潜血阳性。肠镜直肠肿瘤。血管造影直肠上动脉及乙状结肠动脉造影可见近椭圆形血管染色,直肠上动脉迂曲增粗,符合直肠肿瘤血供改变。
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1个月,腹痛腹泻减轻,血便有所减少,便1-2次/日,复查病灶较前有减小。继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3个月,病灶约为原1/3大小,大便成型,偶有黏液血便,饮食增加,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症状大为改观。继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5个月,各项检查均正常,病灶已基本消失,患者精神较好,随访至今,情况稳定。
9、包某某,男,56岁,教授。 由于半年来间歇性腹泻,时有血便,大便不成形等原因,在北京某大医院检查发现多发性肠瘤,大小共计11块。随要求其住院手术,由于患者担心身体原因,未能应允。
来诊时身体消瘦严重,体重在一个月内下降约10斤,并仍呈继续下降趋势,饮食、休息基本正常。服用本发明药物组合物1个月后,体重增加2. 2公斤,要求其复查,患者因工作因素未果。继服本发明药物组合物6个月后,复查发现肠瘤已不可见,大便完全正常,体重增至原样, 一切感觉良好。为巩固疗效,再服用本发明药物组合物4个月, 一切如常,此后近20年间,无有复发。
五、治疗结果
所收治的63例病例中,经12个月治疗,其中治愈19例,显效25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对治疗肠瘤患者有极其显著疗效。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肠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主要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炙穿山甲1~100份、炙乳香1~50份、炙没药1~50份、薏苡仁1~300份、茯苓1~150份、三棱1~50份、莪术1~50份、天花粉1~100份、黄连1~60份、水蛭1~50份、三七1~100份、苦参1~100份、蒲公英1~120份、穿心莲1~60份、青黛1~100份、丹皮1~100份、陈皮1~150份、木香1~120份、香附子1~150份、白芍1~150份、侧柏叶炭1~120份、大黄1~150份、郁李仁1~100份、桃仁1~50份、红花1~50份、炒神曲1~300份、炒麦芽1~150份、炒槟榔1~100份、土鳖虫1~120份、佩兰1~50份、砂仁1~100份、白术1~100份、山药1~140份、地龙1~120份、当归1~300份、党参1~100份、熟地黄1~120份、炙鳖甲1~100份、炙龟板1~100份。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各原料药的重量份是炙穿山甲30份、炙乳香15份、炙没药15份、薏苡仁150份、茯苓60份、三棱15份、莪术15份、天花粉30份、黄连20份、水蛭15份、三七50份、苦参30份、蒲公英30份、穿心莲20份、青黛20份、丹皮20份、陈皮100份、木香50份、香附子100份、白芍50份、侧柏叶炭20份、大黄20份、郁李仁20份、桃仁15份、红花15份、炒神曲100份、炒麦芽30份、炒槟榔20份、土鳖虫20份、佩兰15份、砂仁20份、白术30份、山药50份、地龙20份、当归100份、党参30份、熟地黄30份、炙鳖甲20份、炙龟板20份。
3.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中原料药还有丁香1 50份、花椒1 50份、生姜1 100份、莱菔子1 120份、芦荟1 120份、茜草1 100份、苍术1 50份、厚朴1 120份、檀香1 30份、乌药1 100份、九香虫1 100份、鸡内金1 120份、蒲黄1 100份、降香1 120份、白及1 100份、川芎1 120份、车前子1 100份、泽泻1 60份、枸杞子1 120份、藿香1 50份、草果1 50份、姜黄1 100份、王不留行1 120份、苏木1 50份、地榆炭1 100份、槐角1 120份。
4.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中各组分的重量份是丁香10份、花椒15份、生姜20份、莱菔子30份、芦荟20份、茜草30份、苍术20份、厚朴30份、檀香15份、乌药30份、九香虫20份、鸡内金30份、蒲黄20份、降香30份、白及20份、川芎30份、车前子20份、泽泻15份、枸杞30份、藿香15份、草果15份、姜黄15份、王不留行20份、苏木15份、地榆炭20份、槐角20份。
5. 按照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任意一项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可按照常规的中药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的口服制剂。
6. 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的口服制剂是丸剂、胶囊剂、片剂、散剂、颗粒剂或口服液。
7. 权利要求1 6所述的任意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肠瘤药物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的治疗肠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主要由以下原料药组成炙穿山甲、炙乳香、炙没药、三棱、莪术、天花粉、三七、水蛭、苦参、蒲公英、陈皮、木香、桃仁、红花、白芍、炒神曲、砂仁、山药、土鳖虫、当归、炙鳖甲、炙龟板、川芎、九香虫、苍术、厚朴、檀香等。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按照常规的中药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口服制剂。本发明可显著改善腹内肿硬、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肠道出血,便血或脓样便等症状,临床疗效确切,疗效显著,见效迅速。由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基本采用了国家药典规定的药食同源药物进行组合,所以具有费用低廉、基本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K36/9066GK101780254SQ20101011535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8日
发明者王峰 申请人:泰一和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