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排灌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用于滴灌系统中的排灌管。
背景技术:
现有排灌管的排水方式,都是由水分穿过分布在管壁的疏水孔ロ或过滤布的孔隙,从而进入去水管道内,再经主去水通道来排出至管道外面。这种方式容易堵塞疏水孔,而且当水分穿过疏水孔ロ或过滤布时,会带动附着的泥砂,在日积月累下,便会将穿过管壁的疏水孔ロ或过滤布的孔隙堵塞,不能再产生排水作用,然而如将在管壁的疏水孔ロ直径扩大,则会引致去水管的管体抗压强度減少,导致管体破裂,而且当有大粒体积的泥砂,经由扩大后的疏水孔ロ进入管道内时,便会在管道的底部积聚,減少管道的排水面积,致使管道堵塞。当排灌管用在斜坡时,现有疏水管道的出水位置,有植物落地生根,也会堵塞疏水管道的出水ロ,这是因为在疏水管道的出水位置,有大量泥砂被水冲积而聚集在管道内的底部,植物根部便会堵塞管道的出水ロ。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防止泥沙堵塞管道出水ロ的排灌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排灌管,包括外管,所述外管的管道内壁沿纵向间隔分布有水管,所述水管的顶部固接在管道内壁上,水管底部的排水孔设在外管底部的外壁上,在水管上部还设有排灌孔。本实用新型所述水管在每ー间隔截面上设有一条。本实用新型所述水管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梯形。本实用新型所述水管在每ー间隔截面上设有ニ条。本实用新型所述水管为圆形、椭圆形或方形。本实用新型所述ニ条水管并列设置或交叉设置。本实用新型所述排灌孔设有至少ニ个。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落差压カ減少排水时的泥砂颗粒,且清洁保养方便,结构更加可靠,能承受更大的压カ。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底部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截面示意图。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ニ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ニ的底部示意图。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ニ的截面示意图。图3-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0019]图3-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底部示意图。图3_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ニ的截面不意图。图4-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4-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底部示意图。图4-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截面示意图。图5-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图5-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底部示意图。图5-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截面示意图。图6-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图6-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底部示意图。图6-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截面示意图。图7-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图7-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底部示意图。图7-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截面示意图。图8-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的结构示意图。图8-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的底部示意图。图8-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的截面示意图。图9-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的结构示意图。图9-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的底部示意图。图9-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的截面示意图。图10-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的结构示意图。图10-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的底部示意图。图10-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的描述。如图1-1、1-2、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排灌管包括外管1,该外管I的管道内壁沿纵向间隔分布有水管3,水管3的顶部固接在管道内壁上,水管3底部的排水孔2设在外管I底部的外壁上,在水管3上部还设有排灌孔4。水管3在每ー间隔截面上设有一条,在图1-1至图4-1中,各实施例水管的形状分别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梯形。如图5-1、5_2、5_3所不,本实用新型排灌管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内壁有两条圆形水管交叉设置,一条水管用于排水之用,另一条支撑水管以增加外管抗压能力。在图6-1至图7-1中,各实施例水管的形状为椭圆形或方形。如图8-1、8-2、8_3所示,本实用新型排灌管实施例八与实施例五不同之处在于两条圆形水管并列设置,平行于外管管道。在图9-1至图10-1中,各实施例水管的形状为椭圆形或方形。本实用新型在排水使用的时候,由于将排灌管(外管)埋在土地里,当外管周围泥砂中的水分经过由水压的高低落差作用后,水分便由管道外的高水平位置,经由位于外管底部的排水孔,滲透入小的水管中,再经位于水管上部的细小水排灌孔引至外管主管中,在此渗透的过程中,水分经过包围在管道外的土壤及泥砂,才能够渗透入排水孔内,情形就如经过泥砂的自我过滤作用,能够将比较大体积或粒状的土壌泥砂,自我隔滤在外管底部的排水孔之外。而以上的渗透过程,亦使包围在管道外的土壌泥砂,不会直接被水分带动,而冲进入排水孔内,引起管道堵塞。且在实验中发现,当水分滲透入排水孔的孔道时,会发现水分有两段式的较明显分隔,即是水分如夹杂土壌成份较多的部份,会停留在排水孔孔道内的下游部份,而夹杂土壌成份较为少量的水分,因为受到体积和质量的影响位于上游,便会首先经排灌孔进入外管主引水道内,亦即所有经过排水孔,再流入小的水管内的细小排灌孔引入外管主水管道中的水分,只会夹杂极细小的土壌分子,不会附帯有大颗粒土壌或泥砂堵塞管道,从而令排水顺畅。当在管道外的土壌及砂石,经过泥砂的自我过滤作用后,便只有极细微的土壤成份才能混杂在水分中,而随之一起带进入外管主水管道中。而进入 外管中带动起的強大水流则会将细微的土壤冲刷出管道外,因此排灌管道亦具有自我清洁功能。本实用新型在灌溉使用的时候,当灌溉水分引进入外管内时,灌溉水分的水平位置亦会升高至在管道内接近水管上部细小的排灌孔,当外管管道内水分的水平位置高于水管的排灌孔的时候,便产生出由两个不同高低水平位置造成的落差压力,而此落差压カ,便会将管道内的灌溉水分,推进入在管道内水管上部的排灌孔内,灌溉水分再利用渗透压力,由外管主水道,经过内部水管的排灌孔,引流至水管底部排水孔附近的泥土里,直接让泥土吸收所需要的水分及养分,而不会被阳光蒸发及风化灌溉水分,达到节水及定时与定量的环保灌溉目的。而安置在农田里的灌溉管,还有另ー种用途,便是当有大降雨量时,就会令农田被水淹没,这时候便可将灌溉管变动为排水系统,水的流向刚好与灌溉时相反,从而帮助排出农田里的大量积水。这样,本实用新型即具有灌溉和排水的自动双向转换功能。另外,本实用新型可以用特制的高压水清洁工具,定期做保养清洁,加强管道的エ作效能及延续工作期限。除了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应用在挡土墙及草地面斜坡排水;或者机场跑道、公路及行车天桥的路面排水;也可以用于草地场所排水,如足球场、网球场;也可以在建筑物的内在渗漏监控方面起作用;也可作为水平的灌浆加压管道;也可以放置在垃圾堆填区及填海堆填区;以及作为土石坝主体排水设施安装在混凝土大坝底部;或用于农地高效能节水渗灌系统;或者是与活性炭一起作为过滤之用,活性炭可以置于管体外也可以置于管体内;以及箱型灌溉系统等方面。本实用新型将主排灌管道内的水管出入口设计在外管底部,当包围管道的泥土充满水分后,便会发现在管道外水分的水平位置高于在管道内接近中央水平位置的一条或两条小水管内上端的的排灌孔,因此便产生出由两个不同高低水平位置的落差压力,而此落差压力,便会把管道外的水分,被落差压カ及滲透力推进入在管道里一条小水管底部的排水孔中,经过内在一条小水管上端的排灌孔,再推动至主管水道里,再经由主管水道,而排流出管道外,从而极不容易发生堵塞的现像。因为在排水过程中,只是利用砂泥的自我过滤作用,落差压カ及滲透カ将水分,渗进入在管道一条水管底部的排水孔中,所以在排水运作期间,亦不会有冲水压カ的产生。因此自然不会带动大量的砂泥颗粒,进入排灌孔道管内,引发堵塞情形。由于外管内有一条或ニ条水管平均、并列或交叉分布以起支撑作用,因此外管可以比正常水管承受更多的压力。本实用新型排灌管可以在缺水的地方用一条内置水管,作灌溉之用以达至省水效果。相反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用两条内置水管,以增加排 水功能,或可按实际情况交叉互用,以最大限度发挥排灌效用。
权利要求1.一种排灌管,包括外管(1),其特征在干所述外管(I)的管道内壁沿纵向间隔分布有水管(3),所述水管(3)的顶部固接在管道内壁上,水管(3)底部的排水孔⑵设在外管(I)底部的外壁上,在水管(3)上部还设有排灌孔(4)。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3)在每ー间隔截面上设有ー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干所述水管(3)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梯形。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3)在每ー间隔截面上设有ニ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干所述水管(3)为圆形、椭圆形或方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ニ条水管(3)并列设置或交叉设置。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灌孔(4)设有至少ニ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灌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泥沙堵塞管道出水口的排灌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排灌管,包括外管,所述外管的管道内壁沿纵向间隔分布有水管,所述水管的顶部固接在管道内壁上,水管底部的排水孔设在外管底部的外壁上,在水管上部还设有排灌孔。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落差压力减少排水时的泥砂颗粒,且清洁保养方便,结构更加可靠,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文档编号E02D19/20GK202430693SQ20112055722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梁忠成 申请人:梁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