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水底吸泥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泥舱,具体是指一种用机械方法吸取水底淤泥的水底吸泥舱。
背景技术:
湖泊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湖泊水面开阔,水体流动性差,泥沙容易沉淀在水底形成淤泥,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环境质量,采用化学方法处理淤泥,会造成新的污染,目前常用的疏浚机械直接从水底吸泥或挖泥,会影响水环境或者受到水深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在不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和不降低水位的条件下清除水底淤泥,提出一种用机械方法吸取水底淤泥的水底吸泥舱,该吸泥舱沉入水底罩住水底淤泥,使舱室内的淤泥与水体隔离,然后用吸泥管将舱室内的淤泥吸出水面,逐步清除水底淤泥,减少水底淤泥的总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水底吸泥舱由舱室、防护圈、吸泥管、吸泥口、通气管、通气孔、闸阀和万向接头构成,舱室底边安装防护圈、吸泥管穿过舱壁连接舱室内的吸泥口,通气管连通舱室上部至少一个通气孔,吸泥舱下沉时通气孔经气管排出舱室内的空气,舱室沉至水底罩住水底淤泥,防护圈渐渐插进淤泥,使吸泥舱底边与淤泥表层密封,舱室与水体形成水底隔离区,吸泥管穿过舱壁通过吸泥口将吸泥舱罩住的淤泥吸出水面,同时也不影响舱室周围淤泥的稳定,然后通气管控制舱室罩住另一块水底淤泥,逐步清除水底淤泥。吸泥舱舱室至少有一种是伞型。因为伞型舱室呈上小下大的形状,使吸泥舱底边能在较大范围内罩住水底淤泥,伞型的空间也更方便吸泥口吸泥。吸泥舱底边的防护圈至少有一种是锯齿型,防护圈保护吸泥舱底边使其更加坚固,锯齿型的防护圈使底边也更容易插进淤泥之中,施工中还可以根据水下的地形和淤泥的性状换用不同的防护圈,使吸泥舱底边更好地与淤泥表层形成密封状态,将舱室与水体隔离,适应吸各种性状的水底淤泥。通气管上部安装闸阀,下部经过万向接头连通通气孔,根据水位的深浅,通气管由一节或多节组成,当吸泥管下沉或上升时,高出水面的通气管控制吸泥舱在水下的深度和移动的位置,通气管与通气孔连通经上部的闸阀与大气相通,保持舱室内排除空气或调节压力,通气管下部与舱室通过万向接头的连接形成活动关节,使舱室在水下根据地形自由调节姿势,保持同淤泥表层的密封,适应各种形状的水底淤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水底吸泥舱不受水体面积、水深及水下地形的限制,不破坏水体生态环境,不用降低水位,不造成新的污染,用机械的方法将水底淤泥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吸出水面,逐步清除水底淤泥,减少水底淤泥的总量,改善水质,修复水体生态环境。二、吸泥舱罩住水底淤泥,使舱室与水体在水底隔离,吸泥管将舱室内含水相对低的淤泥吸出水面,比直接从水底吸泥或挖泥的方法,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吸泥效率高,淤泥容易处置。 三、水底吸泥舱结构合理,操作简单,适应吸取各种性状的水底淤泥。
附图是水下吸泥舱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舱室2——防护圈3——吸泥管4——吸泥口5-通气管6-通气孔7——闸阀8——万向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水底吸泥舱作业前,先测量水深及水底淤泥的性状,根据水深安装合适长度的通气管(5),根据水底的地形和淤泥的性状安装适合的防护圈(2)及吸泥管(3),然后开启通气管(5)上部的闸阀(7)将吸泥舱沉入水中,舱室(I)中的空气经通气孔(6)通气管(5)排出水面、吸泥舱水下部分接触到水底泥淤泥表层后,因吸泥舱的自重和向下的压力,经万向接头(8)的活动关节,根据水下地形,自由调节舱室(I)与通气管(5)的角度,使舱室(I)底边同淤泥表层形式密封状态,舱室(I)底边的防护圈(2),渐渐的插入淤泥中,使舱室(I)罩住的淤泥与水体隔离,根据吸泥的需要开启或关闭闸阀(7)调节舱室(I)内的压力,舱室
(I)内的淤泥经吸泥管(3)和吸泥口(4)吸出水面,舱室(I)内的淤泥吸完后再移动吸泥舱,罩住另一块淤泥,重复上述的吸泥过程,逐步清除水底淤泥。
权利要求1.一种水底吸泥舱,由舱室⑴防护圈⑵吸泥管⑶吸泥口⑷通气管(5)通气孔(6)闸阀(7)和万向接头⑶构成,其特征在于舱室⑴底边安装防护圈(2)、吸泥管(3)穿过舱壁连接舱室(I)内的吸泥口(4),通气管(5)连通舱室(I)上部至少一个通气孔(6)。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水底吸泥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舱室(I)至少有一种是伞型。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水底吸泥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圈(2)至少有一种是锯齿型。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水底吸泥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5)上部安装闸阀(7)下部经过万向接头(8)连通通气孔(6)。
专利摘要一种用机械方法吸取水底淤泥的水底吸泥舱,由舱室(1)、防护圈(2)、吸泥管(3)、吸泥口(4)、通气管(5)、通气孔(6)、闸阀(7)、万向接头(8)组成,该吸泥舱在不影响水体生态环境,不降低水位的条件下,用舱室(1)罩住水底淤泥,使舱室内的淤泥与水体隔离,由吸泥管(3)将舱室(1)内的淤泥吸出水面,然后由通气管(5)控制舱室(1)罩住另一块淤泥,逐步清除水底淤泥,减少水底淤泥的总量,改善水质,修复水体生态环境。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吸泥效率高,不受水体面积、水深及水下地形的限制,适应吸取各种性状的水底淤泥。
文档编号E02F3/88GK202482907SQ201120560329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7日
发明者张武, 艾凯 申请人:张武, 艾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