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的方法

xiaoxiao2020-7-22  5

一种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的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提高非均质油藏采收率技术的设计方法是,对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根据“聚类分析”与相似性原理,打破原一套层系(单元)的时空界限,在突出单层开发理念的基础上,依据单油砂体(流动单元)分析与分类结果,对目前开发单元(层系)从纵向与平面上进行进一步细分与重组,把地质、开发特点相近的流动单元重新组合到一起,构成多套不同类型的开发单元,从而实现原一套层系(单元)整体差异化分类开发,减少层间干扰。以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达到最大限度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利用本发明方法设计和实施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法,层间干扰少或无干扰,更有效地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专利说明】一种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的方法,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 域。

【背景技术】
[0002] 根据国内外油田开发实践经验,任何一个新发现的油层井段长、层数多、厚度大的 非均质油田,由于油层多、厚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和层间干扰严重等原因,往往都会将油 田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为若干套开发层系(单元)。即将油层特性相近、平面叠合程度较高 的油层组合在同一开发层系;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主力油层一般为2-3个,应具有一定的 厚度和储量规模,以保证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指标;各开发层系间必须有良好的隔 层,同时要求,在分层开采工艺所能解决的范围内,开发层系不宜划分过细,以利减少钻井 和地面建设工作量,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从油田开发层系划分的原则与方法来看,目前国 内外大多进入开发后期的油田开发单元,在开发层系划分上和在现有的开发技术中,虽然 也考虑了将油层特性相近、平面叠合程度较高的油层组合在同一开发层系中,但是这种"油 层特性相近"的约束范围仍然很大,存在着以下技术问题:将面积、厚度、物性等大小不一的 主力层与非主力层划分在一套开发单元,没有分开开采,以至于层间渗透率级差较大(大于 3)、层间干扰严重;主力层主体区含水高、能量高、采出程度高,目前高含水关井多,导致动 态井网不完善,对剩余储量控制程度差;而主力层边缘及非主力层物性较差,由于井网不完 善、层间干扰严重,注水效果差,造成含水低、能量低、采出程度低。所有这些,究其原因主 要是受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工艺技术和当时原油价格等条件的限制,油田开发层系划分的 原则较"粗",没有实现或突出"单层开发、一层一策、层内一区一策"的精细开发理念,使物 性、面积、厚度、叠合程度、油水界面、开发状况等不同或大小不一的主力层与非主力层仍划 分在同一套开发单元中,造成单井生产层数多、厚度大,层间干扰严重,油田开发效果差,难 以进一步(或更大)提高油田开发后期采收率。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的方法,以解决目前国 内外大多进入开发后期的油田开发单元,由于将面积、厚度、物性等大小不一的主力层与非 主力层划分在一套开发单元,没有分开开采,以至于层间渗透率级差较大、层间干扰严重和 采出程度低的问题。
[0004]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的方法, 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0005] 1).根据油砂体的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对油砂体进行逐一评价;
[0006] 2).根据每个油砂体的动静态评价结果,采用相似性原则从三维空间重构开发单 元;
[0007] 3).如果判断出单层采出程度低,剩余油潜力大,具备单层开发条件,则将其单独 形成一套开发单元开采;
[0008] 4).对不能形成单层开发的层,将潜力类型相同或相近,叠合状况较好的储层重构 为一套开发单元;
[0009] 5).对重构后的开发单元进行分类,根据重构单元各自的特特征,采取提高采收率 的相应对策。
[0010] 所述步骤1)中油砂体的静态指标包括面积、储量、厚度、分布系数、孔隙度、渗透 率、非均质性和流体性质,动态指标包括采出程度、综合含水、剩余油大小与分布特征、注入 采出状况、能量状况、井网控制状况和注采对应状况。
[0011] 所述步骤2)重构开发单元的原则包括:
[0012] a.不同类型的油砂体潜力层应分开开采,以减少层间干扰;
[0013] b.重构的开发单元层数为3?5层,有效厚度为10米以内,层间渗透率级差为3 以内。
[0014] c.对叠合较差的小土豆状潜力层以兼顾为主,无法叠合具有一定产能的单独开 发。
[0015] 所述步骤5)中重构的开发单元包括主力层主体区、主力层边缘区、面积型非主力 层、条带状非主力层和土豆状非主力层。
[0016] 所述的五种类型重构单元的特征为:
[0017] 主力层主体区,特征是物性好(渗透率彡0.200μπι2),厚度大(单层厚度彡4m)、井 网完善(能形成较规则的五点法井网)、含水高0 95%)、采出程度高0 30%)、剩余油饱和度 低(< 20%)且高度分散;
[0018] 主力层边缘区,特征是物性中等偏差(渗透率0. 100?0. 200 μ m2)、厚度较薄(单层 厚度2?4m)、井距大(注采井距彡300m)、含水低(含水< 80%),采出程度中等(20?30%), 剩余油饱和度高(> 30%)相对富集;
[0019] 面积型非主力层,特征是物性中等偏差(渗透率0. 100?0.200 μ m2),井网不完善 (不能形成较规则的注采井网),含水较低(含水< 90%),采出程度较低(< 30%);
[0020] 条带状非主力层,特征是含油宽度窄(< 400m),井网不完善(多为有采无注),边水 突进严重,采出程度低(< 20%);
[0021] 土豆状非主力层,特征是面积小(< 0. 1km2),单层厚度薄(< lm),不能形成注采关 系(多为单井点或两个井点控制),动用差或未动用(采出程度< 10%)。
[0022] 所述针对五种类型重构单元所采取的提高采收率的措施分别为:
[0023] 主力层主体区采取井网调整,液流转向和提高驱替倍数的措施;
[0024] 主力层边缘区采用加密井网,适应的注水压力及水质以及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的措 施;
[0025] 面积型非主力层采用完善井网,适应的注水压力及水质和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的措 施;
[0026] 条带状非主力层充分利用边水能量,采用水平井实现单层开发的措施;
[0027] 土豆状非主力层采用注水吞吐的措施。
[002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对目前开发单元从纵向与平面上进行进一步 细分与重组,把地质和开发特点相近的流动单元重新组合到一起,构成多套不同类型的开 发单元,实现原一套层系整体差异化分类开发,从而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达到最大限度提 高采收率的目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某油田W 4-18层系重构4套开发单元平面分布图;
[0030]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某油田W 4-18层系重构4套开发单元纵向叠合图;
[0031]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某油田WIX油组开发井位图;
[0032]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WIX油组上倾区重构为9套开发单元平面分布图;
[0033] 图5是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WIX油组上倾区重构为9套开发单元油藏剖面示意 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结合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5] 油田开发后期,开发的对象精细到单层,为此在重构地质模型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深化流动单元地质开发特点研究,根据"聚类分析"与相似性原理,根据聚类分析与相似性 原理,打破一套层析的时空界限,在突出单层开发历年的基础上,依据单油砂体分析与分类 结果,以剩余分布为中心,对目前开发单元从纵向与平面上进行进一步细分与重组,把地质 开发特点相近的流动单元重新组合在仪器,构成多套不同类型的开发单元,从而实现一套 层系整体差异化分类开发,以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达到最大限度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这种 精细到单层的差异化分类开发技术,称之为重构开发单元技术。
[0036] 纵向上,根据细分重构政策界限结果,结合油砂体在空间展布、叠合状况、物性、动 用状况和潜力分布,将储层物性、动用状况及潜力状况相近的同类油层进行三维空间井网 细分重构,以实现高渗层与低渗透层的分注分采,减少层间干扰,平面上根据沉积微相及 物性变化、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利用直径、水平井与复杂结构井进行分区调整。
[0037] 1.对油砂体细化评价
[0038] 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油砂体进行逐一评价。油砂体的静态指标包括面积、储 量、厚度、分布系数、孔隙度、渗透率、非均质性和流体性质,动态指标包括采出程度、综合含 水、剩余油大小与分布特征、注入采出状况、能量状况、井网控制状况和注采对应状况。
[0039] 2.重构开发单元
[0040] 根据每个油砂体的动静态评价结果,采用相似性原则从三维空间重构开发单元, 其重构原则为:
[0041] (1)将不同类型油砂体潜力层分开开采,减少层间干扰。
[0042] (2)将采出程度低、剩余油潜力大,具有一定产能,且具备单层开发条件的单层单 独形成一套开发单元开采,不能形成单层开发的层,将潜力类型相同或相近、叠合状况较好 的储层重构为一套开发单元。
[0043] (3).重构后的开发单元层数一般控制在3?5层以内,有效厚度控制在10m以内, 层间渗滤率级差控制在3以内。
[0044] (4).对叠合较差的小土豆状潜力层以兼顾为主,无法叠合具有一定产能的可单独 开米。
[0045] 依据单油砂体(流动单元)分析与分类结果,以剩余分布为中心,对目前开发单元 (层系)从纵向与平面上进行进一步细分与重组,把地质、开发特点相近的流动单元重新组 合到一起,构成多套不同类型的开发单元,重构单元分为以下五种基本类型。
[0046] I类:平面上位于主力层主体区,主要特征是储层物性好(渗透率> 0. 200 μ m2),厚 度大(单层厚度> 4m)、井网完善(能形成较规则的五点法井网)、含水高(> 95%)、采出程度 高(彡30%)、剩余油饱和度低(< 20%)且高度分散;
[0047] II类:平面上位于主力层边缘区,主要特征是物性中等偏差(渗透率0. 100? 0. 200 μ m2)、厚度较薄(单层厚度2?4m)、井距大(注采井距> 300m)、含水低(含水< 80%), 采出程度中等(20?30%),剩余油饱和度高(> 30%)相对富集;
[0048] III类:面积型非主力层,主要特征是物性中等偏差(渗透率0. 100?0. 200 μ m2), 井网不完善(不能形成较规则的注采井网),含水较低(含水< 90%),采出程度较低(< 30%);
[0049] IV类:条带状非主力层,主要特征是含油宽度窄(< 400m),井网不完善(多为有采 无注),边水突进严重,采出程度低(< 20%);
[0050] V类:土豆状非主力层,特征是面积小(<0· 1km2),单层厚度薄(< lm),不能形成 注采关系(多为单井点或两个井点控制),动用差或未动用(采出程度< 10%)。
[0051] 3.提高不同重构单元的采收率
[0052] 针对不同的重构开发单元的特征,采取井网加密及完善、提高水驱倍数强化开采、 分质分压注水等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不同种类重构开发单元相应的提高采收率的对策如 下表所示。 I别I 重构单元类型 提高采收率对策 I__主力层主体区 井网调整,液流转向,提高驱替倍数强化开采 " -土士戶、士綠 tu密井网,采用?应的注水压力及水质,提高水 π__驱动用程度_
[0053] ~I 而#口?奸戸^完善井网,采用适应的注水压力及水质,提高水 __ 办、H 戸土乂^云 gggjjggg_ IV 条带状非主力层 无分利用边水能量,采用水平井实现单层开发胃 V 土豆状非主力层 注水吞吐
[0054] 实施例一
[0055] 某油田¥114-18层系含油面积11.61〇112,地质储量642.5\10\,孔隙度17.3%,渗 透率0. 374um2,自1977年投入开发,至2008年12月底,油井开井25 口,平均单井日产液 50. 1吨,日产油2. 7吨,综合含水94. 6% ;注水井开井24 口,平均单井日注水量58m3,月注 采比1. 14,采油速度0.39,采出程度37. 15%,标定采收率高42. 4%。该单元由21个单层叠 合而成,其中:主力油层6个(训63、训64、¥118、¥119、¥1110、¥1111、¥1113),非主力油层15个 (νΠ 4,νΠ 5,νΠ 6\νΠ 62,νΠ 12\ΥΠ 122,ΥΠ 15\ΥΠ 152,ΥΠ 16, ΥΠ 17\ΥΠ 172,ΥΠ 18\ΥΠ 182,ΥΠ 183, W 184),属非均质性油藏。按照重构开发单元的原则与方法,将W 4-18层系重构为四套开 发单元,见下表。
[0056] m ^ ^ |f A||翻I储量I捕厚I采出程度I渗透率I渗透率 類__开継 (;f (kB" 度 ω (?) (p2)级差 原单元原一套开发单元 W-18 合采 U4-13, 15-W1-2等 21 U? 642.5 9.8 3?. 15 0.3?2 3.5? 第-套开发单元 W3-4、8-11, 13 主力层 WW8、9、1M1、13 6 5J9 440,4 8,3 40.23 0,412 Π2 重构第二套开发单元W-6 醒型非主力层刪、5、6h 4 Π4 9Π 7.7 35.03 0.352 1.4i 开发----------- 单元第三套开发单元W1,1-2 麵型非主力层職H、16、171-2、18 h 9 3. S3 68.9 4,2 29.30 0,213 2.28 第四套开发单元?21, 122 条?非主力层?〖、12 2 0,18 4? 3.6 22.26 0.113 1.04
[0057] 在上述4套重构开发单元,如图1和图2所示,共调整部署新井12 口(其中采油 井10 口,注水井2 口);老井措施25 口(其中:转注4 口、复产2 口、复注2 口、补孔8 口, 水井酸化等9 口)。重构开发单元技术在某油田W 14-18层系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0058] 开发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原ΥΠ 14-18层系日产油由67t t 90t,含水由 94. 6%丨92. 6%,采油速度由0.39%丨0.51%,增加可采储量10. 54X 104t,提高采收率1.64 个百分点。
[0059] 实施例二
[0060] 本实施例是针对一套层系的某一区域进行的,某油田WIX油组含油面积 16. 82km2,地质储量1426. 28 X 104t,孔隙度16. 3%,渗透率0. 192um2。自1977年投入开发,至 2010年12月底,油井开井61 口,平均单井日产液23. 4吨,日产油1.8吨,综合含水92. 3%; 注水井开井83 口,平均单井日注水量28m3,月注采比1. 5,采油速度0. 36,采出程度32. 23%, 标定采收率高37. 03%。如图3所示,该单元由22个小层,50个单层叠合而成,其中:主力 单层10个,非主力单层40个,属非均质性油藏。
[0061] WIX油组上倾区与WIX油组主体区都属于WIX油组同一个开发单元,而WIX油组 上倾区含油面积7. 4km2,地质储量435. 56 X 104t,孔隙度13. 5%,渗透率0. 079um2。自1977 年投入开发,至2010年12月底,油井开井37 口,平均单井日产液18. 2吨,日产油2. 4吨, 综合含水86. 3% ;注水井开井29 口,平均单井日注水量22m3,月注采比0. 9,采油速度0. 59, 米出程度24. 11%,标定米收率商32. 5%。
[0062] WIX油组上倾区共有42个含油小层叠合而成,其中,主力层上倾区有10个含油小 层,非主力油层32个。(平均有效厚度8. 2m,局部区域有效厚度达到20m以上),属非均质性 油藏。按照重构开发单元的原则与方法,仅对WIX油组上倾区实施重构开发单元技术应用, 将WIX油组上倾区重构为9套开发单元,如图4所示,VIIIIX油组上倾区重构为9套开发 单元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 m |?s.| ? IimI st Br K 失甥 n*sn 况《〇4t}度(《)(个)率(》d)级差(?)距ω _____i____j____ 原组合总 I 套 主力层上倾区 ?W5n v δ'7'8K1'2 7.40 435.S6 8.2 42 79.62 3.K 24.11 3i2 、4、 5、 10 第1套断鼻下主力层上倾区(低渗透)Klh L 3Λ 42Λ 52's 1.55 68.97 6.8 8 63. 55 2.39 21.1 286 第_ 主力层上镇区(II渗透)爾 115s'* 3.15 54, 32 2.2 3 75.18 1.54 22.83 302 第3套面积 1 非主力层(《渗透)珊51-2、81's、12 SIX2S、3 2.63 85, 3? 4.6 6 64. 21 1.82 19. 63 336 |-〇〇63] 第4套臟辭主力屋(中渗透)職、82、3.2? 56. 30 2.8 3 71. 63 1.64 26.56 272 纖开第5套顧型非主力层(高渗透)Ww、f'83、 4 3.5i 82.57 3. 6 4 103. 35 1.46 30.22 282 发单元------1- ---- 第睹条带状非主力层(高渗透)I42-3、92- 3' 4 0.92 10. 11 3.0 3 83.75 1.23 34.40 319 第7套条带状非主力层(中高渗透)K2、101 2. 19 19. 55 2.2 2 80.12 1.4? 29.87 322 第8套条带状非主力层(低賴)141、96KWs 3.23 22. 12 U 3 68.34 2.12 18. 12 282 ?ji2-3 f1-2 fil-S 81, S, 4 第9套断鼻窄条状非主力层(申滲透)t 2、33、Ga 1,19 36.25 4.2 10 65. 2 2.37 22.2 257
[0064] 沿着图4中的PI箭头方向切一剖面,可看到部分重构开发单元油层纵向上的叠合 情况,如图5所示,在上述9套重构开发单元,共调整部署新井20 口(其中采油井17 口,注 水井3 口);老井措施49 口(其中:转注12 口、复产30 口、复注2 口、补孔5 口)。
[0065] 重构开发单元技术在WIX油组上倾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发效果得到 了显著改善:WIX油组上倾区日产油由88t丨142t,含水由86. 3%丨82. 1%,采油速度由 0. 74%丨1.19%,增加可采储量38. 21X 104t,提高采收率8. 77个百分点。
[0066] 实施例三
[0067] 某油田IV5-11层系含油面积4. 75km2,地质储量445. 7 X 104t,孔隙度21. 37%,渗 透率0. 714um2。自1977年投入开发,至2009年4月,油井开井35 口,平均单井日产液45. 2 吨,日产油1.4吨,综合含水96. 9%;注水井开井16 口,平均单井日注水量101m3,月注采比 1. 02,采油速度0. 4,采出程度50. 2%,标定采收率高55. 65%。
[0068] 该单元由14个单层叠合而成,其中:主力油层6个(IV51、IV52、IV7 1、IV71、IV91、 IV92),非主力油层 8 个(IV61、IV62、IV82、IV101、IV10 2、IV103、IV112、IV113),属非均质性油 藏。按照重构开发单元的原则与方法,将IV5-11层系重构为三套开发单元,见下表
[0069] 分类 类型 类_ 开米kk (m) (1〇4t^ 级差 (%) (%) 驱替力式 ITT;尚 ΠΖ? τ^5? -?- J·} 4 _隹 小半主力合 IV5-11 26.3 445.7 1.61 50.2 96.9 水? 7U 单 7C ^ 第……-寶 重构单 主力层 IV51-2、71、f 10 186.9 1.59 55. 71 97.46 二元驱 元_________ 重构第二套 开发重构单 主力层 IV91-2 5.7 191.7 49.39 96.38 二元驱 单 元_________ 第」套面积型 1〇1 ?〇= 重构单 非中.力i〇· 6 67. 1 2.92 36.8 94.86 水驱 _丨兀 I 层丨_I_I_I_1_I_I_
[0070] 在上述3套重构开发单元,共调整部署新井17 口(其中采油井10 口,注水井7 口);老井措施13 口(其中:油转注11 口、归层系复产2 口等),其中,第一、二两套重构单 元进行三元化学驱,第三重构单元进行常规水驱,油田IV5-11层系井网调整后井号如下表 所示。
[0071] 单元 复合驱注入井 采袖井 注水井 K4514. K4516, K4517, K4518. 4002、新 T476、泌 36、K433、 $ 、 、 Hf J 、fiT 、 、 二 第-_ F i必 35、K狐 K49S、祕 35、 f T f t; , L: V1: IT: UO ^ T478、M53、K4409、3-12、T474、T488、K4515、 J4b3, |ijK488,K470,J4oiaL18, T47〇、K44〇3、侧 T472、K472) K4b9) 小计(口) 23 (11) 30 (19) K4526、3-16、K4522、T234、4411、~~K4521、K4523、观 7、K4525、H492、双平 4-1、 wM97、H2-125、观 3、Κ452.? K.1527、 ( T484、T490、K.1513、J459、4.115、 CK48,1、5-15、5-17、T486、3-1.4、 K.157、H.495、T480、T478、M53、K4409、3-12、 ^兀 J.153、侧 K488、K470、J451、H218、T.474、T488、K4515、T.470、K4403、侧 T472、 __K459)__K472)__ 小计(口) 20 (11) 26 (19) 第三It构 4403、H2-135、T232、K407、K4072、K497、K4531、H.191、406、H208、 元___K4532__K406_ 小计(口)___8__4_ 总计 32 4B 4
[0072] 重构开发单元技术和三元化学驱(1800mg/L (P)) +3000mg/L (s) +8000mg/LNa2C03) 耦合效应在IV5-11层系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发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该层系于 2010年12月底开始陆续对32 口井调剖,22 口井转三元体系注入,IV5-11层系日产油 由49t丨92. 3t,含水由96. 9%丨95. 1%,采油速度由0. 4%丨0. 75%,预计增加可采储量 42. 3 X 104t,提高采收率9. 49个百分点。
【权利要求】
1. 一种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1) .根据油砂体的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对油砂体进行逐一评价; 2) .根据每个油砂体的动静态评价结果,采用相似性原则从三维空间重构开发单元; 3) .如果判断出单层采出程度低,剩余油潜力大,具备单层开发条件,则将其单独形成 一套开发单元开采; 4) .对不能形成单层开发的层,将潜力类型相同或相近,叠合状况较好的储层重构为一 套开发单元; 5) .对重构后的开发单元进行分类,根据重构单元各自的特特征,采取提高采收率的相 应对策。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步骤1)中油砂体的静态指标包括面积、储量、厚度、分布系数、孔隙度、渗透率、非均质性和 流体性质,动态指标包括采出程度、综合含水、剩余油大小与分布特征、注入采出状况、能量 状况、井网控制状况和注采对应状况。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步骤2)重构开发单元的原则包括: a. 不同类型的油砂体潜力层应分开开采,以减少层间干扰; b. 重构的开发单元层数为3?5层,有效厚度为10米以内,层间渗透率级差为3以内; c. 对叠合较差的小土豆状潜力层以兼顾为主,无法叠合具有一定产能的单独开发。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步骤5)中重构的开发单元包括主力层主体区、主力层边缘区、面积型非主力层、条带状非主 力层和土豆状非主力层。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五种类型重构单元的特征分别为: 主力层主体区,特征是物性好即渗透率彡0. 200 μ m2,单层厚度彡4m、能形成较规则的 五点法井网、含水> 95%、采出程度> 30%、剩余油饱和度低< 20%,且高度分散; 主力层边缘区,特征是物性中等偏差即渗透率0. 100?0. 200 μ m2、单层厚度为2?4m、 注采井距> 300m、含水< 80%,采出程度为20?30%,剩余油饱和度> 30%,相对富集; 面积型非主力层,特征是物性中等偏差即渗透率〇. 100?〇. 200 μ m2,不能形成较规则 的注采井网,含水< 90%,采出程度较低< 30% ; 条带状非主力层,特征是含油宽度< 400m,井网为有采无注,边水突进严重,采出程度 低 < 20%; 土豆状非主力层,特征是面积< 0. lkm2,单层厚度薄< lm,为单井点或两个井点控制, 动用差或未动用,采出程度< 10%。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针对五种类型重构单元所采取的提高采收率的措施分别为: 主力层主体区采取井网调整,液流转向和提高驱替倍数的措施; 主力层边缘区采用加密井网,适应的注水压力及水质以及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的措施; 面积型非主力层采用完善井网,适应的注水压力及水质和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的措施; 条带状非主力层充分利用边水能量,采用水平井实现单层开发的措施; 土豆状非主力层采用注水吞吐的措施。
【文档编号】E21B43/25GK104110242SQ201310389002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30日
【发明者】曾俊, 姜建伟, 周辉, 侯雪樱, 方越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