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玻璃固定用护孔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窗玻璃安装到安装物上时所用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
背景技术:
在将窗玻璃安装到安装物上时,例如,在将汽车的窗玻璃与窗玻璃升降机构连接时,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285987号公报所示,通常使用玻璃固定用护孔环。作为该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具备用于围绕具有孔的窗玻璃周边部的一个面的第1支持板和以与上述第1支持板对置的状态用于围绕该窗玻璃周边部的另一个面的第2支持板;在上述第1支持板上设互相可嵌合的内、外筒中的一个筒体,在上述第2支持板上设上述内、外筒中的另一个筒体;在使上述第1、第2支持板对置夹持上述窗玻璃周边部时,在该窗玻璃周边部的孔内,上述两个筒体呈嵌合状态;在该两个筒体的嵌合状态下,用于将夹持上述窗玻璃周边部的上述第1、第2支持板与升降机构(安装物)连接的固定件,穿过该嵌合状态的两个筒体内,跨在上述第1、第2支持板之间。
藉此,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安装在窗玻璃上,另一方面,该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借助于固定件与升降机构连接,窗玻璃随着升降机构动作而升降移动以开关窗的开口。
但是,在上述玻璃固定用护孔环中,作为固定件使用自攻螺钉,该自攻螺钉直接拧入第2支持板本身上,因其拧入不紧,不仅担心相对于作为安装物的升降机构的安装不稳定,而且该玻璃固定用护孔环要再次使用极其困难。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可以长期以稳定的状态维持对安装物的安装,同时能够再次使用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
为了完成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第一方案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具备用于沿着带有孔的窗玻璃周边部的一个面的第1支持板和用于以与上述第1支持板相对置的状态沿着该窗玻璃周边部的另一个面的第2支持板;在上述第1支持板上设有互相可嵌合的内、外筒中的一个筒体,在上述第2支持板上设有上述内、外筒中的另一个筒体;在使上述第1、第2支持板相对地夹持上述窗玻璃周边部时,在该窗玻璃周边部的孔内,上述两个筒体呈嵌合状态;在该两个筒体处于嵌合状态下,将夹持上述窗玻璃周边部的上述第1、第2支持板安装到安装物上时,用于与安装物连接的固定件穿过该嵌合状态的两个筒体内,跨过上述第1、第2支持板之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支持板上形成用于将螺栓插入上述一个筒体内的螺栓入口孔的同时,在上述第2支持板上形成用于使上述螺栓从上述另一个筒体内向外部突出的螺栓出口孔,将可与上述螺栓螺合的螺母构件保持在上述第2支持板上,从而使该螺母构件的内螺纹孔面向该第2支持板的上述螺栓出口孔。
本发明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的优选方案为第二至第十方案。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的特征是,上述第1、第2支持板借助于连接板可回转地连接,上述螺母构件相对于上述第2支持板以可变更姿势地保持。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的特征是,在上述第1、第2支持板上分别形成在上述一个筒体和上述另一个筒体嵌合的状态下互相结合并限制该第1、第2支持板离开的结合片。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的特征是,上述第2支持板是具有内板和与该内板对向配置、形成容纳空间的外板的双层结构,在上述容纳空间内容纳有上述螺母构件,可变形的支持构件介于上述螺母构件和上述外板之间。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的特征是,上述螺母构件由环状板部和与该环状板部的中央孔周边部连接并在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的筒部构成,上述环状板部容纳在上述容纳空间内,上述筒部以松配合的状态贯通上述外板。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的特征是,在上述内板和上述外板之间,形成用于将上述螺母构件的环状板部插入到上述容纳空间内的插入口的同时,在该外板上形成用于随着该环状板部插入上述容纳空间而允许该螺母构件的筒部移动的缺口。
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的特征是,上述第1、第2支持板的两个结合片的设计为,两个结合片的结合应使上述一个筒体和上述另一个筒体的嵌合状态处于该第1、第2支持板为平行的状态。
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的特征是,上述外筒在该筒体壁的一部分上形成可动片,上述可动片的内面设计成倾斜,其倾斜方向为上述外筒随着朝向所设置的支持侧板而进入上述内筒的进入区域。
本发明的第九方案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的特征是,在上述第1、第2支持板的至少任一个上,形成用于在夹持上述窗玻璃周边部的状态下与该窗玻璃的孔周边部呈非接触状态的凹部。
本发明的第十方案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的特征是,上述第1、第2支持板借助于连接板可回转地连接,在上述第1、第2支持板的至少任一个上在其内侧设置与上述窗玻璃接触的弹性片。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采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由于在第1支持板上形成用于将螺栓插入一个筒体内的螺栓入口孔的同时,在第2支持板上形成用于使螺栓从上述另一个筒体内向外部突出的螺栓出口孔,并将螺母构件保持在第2支持板上从而使该螺母构件的内螺纹孔面向该第2支持板的螺栓出口孔,所以如果准备作为用于与安装物连接的固定件的螺栓,通过螺栓入口孔、螺栓出口孔将该螺栓与螺母构件螺合,则可以用第1、第2支持板保持窗玻璃周边部的夹持状态,同时能可靠地使该窗玻璃与安装物连接,此时,与将自攻螺钉直接拧入第2支持板中的场合相比,通过螺栓和螺母构件的螺合关系可以提高紧固扭矩。因此,通过使用这样的护孔环,可以长期以稳定状态维持对安装物的安装。
另外,由于可以利用螺栓和螺母构件的可装卸关系,所以与自攻螺钉的情况不同,可以多次重复使用该玻璃固定用护孔环。
采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由于第1、第2支持板借助于连接板可回转地连接,所以可使第1、第2支持板相对地回转,仅以连接板的长度分开的状态使该第1、第2支持板呈相对置的状态,即使在借助于连接板连接第1、第2支持板的场合,该第1、第2支持板之间也可以确保能够容纳窗玻璃周边部的间隙。
而且在该场合,由于螺母构件相对于第2支持板可变更姿势地保持,所以第1、第2支持板夹持窗玻璃周边部时,即使在因窗玻璃的板厚不平行的情况下,根据螺母构件相对于第2支持板部的姿势的变更,也可以维持螺母构件的内螺纹孔的轴心和螺栓的进入轴心相一致的状态,使螺栓与该螺母构件顺利地螺。因此,在通过第1、第2支持板夹持窗玻璃的场合,即使是对于板厚不同的窗玻璃,也可以柔软地相对应。
采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由于在上述第1、第2支持板上分别形成在上述一个筒体和上述另一个筒体嵌合的状态下互相结合并限制该第1、第2支持板离开的结合片,所以两个结合片结合时,即使螺母构件的内螺纹孔的轴心相对于螺栓的进入轴心倾斜,在螺栓相对于螺母构件开始螺合时,从螺合方面考虑,可利用这时的螺栓的挤压力将螺母构件的姿势变更为所希望的姿势,螺栓赋予螺母构件的内螺纹孔的挤压力从开始直至螺合结束始终如一,从而可以顺利地实现螺栓和螺母构件的螺合关系。
采用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由于第2支持板是具有内板和与该内板相对配置、形成容纳空间的外板的双层结构,在容纳空间内容纳螺母构件,将可变形的支持构件介于螺母构件和外板之间,所以可利用可变形的支持构件,可靠并简单地将螺母构件保持在容纳空间中的同时,即使在窗玻璃的板厚比本来的板厚更薄、在第2支持板以由平行状态倾斜到第1支持板一侧的状态与该第1支持板合作而夹持窗玻璃的周边部的情况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螺栓对螺母构件的挤压力使可变形的支持构件变形,可将螺母构件的姿势维持在所希望的状态,从而可使螺栓与螺母构件可靠地螺合。
采用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由于螺母构件由环状板部和在与该环状板部的中央孔周边部连接并在内周面上形成内螺纹的筒部构成,环状板部容纳在容纳空间中,筒部以松配合的状态贯通外板,所以能以环状板部和可变形的支持构件将螺母构件具体地而可靠地保持在容纳空间中,同时在将螺栓与螺母构件螺合时,从螺合方面考虑可使螺母构件维持所希望的姿势,进而,能以筒部充分地确保螺栓和螺母的螺合距离。
采用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由于在内板和外板之间,形成用于将螺母构件的环状板部插入到容纳空间内的插入口的同时,在外板上形成随着环状板部插入容纳空间中用于允许螺母构件的筒部移动的缺口,所以可通过使螺母构件的环状板部滑动而将其容纳在容纳空间内,从而将螺母构件容纳于容纳空间中能简单地进行。
采用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由于上述第1、第2支持板的两个结合片的设计为,两个结合片的结合应使上述一个筒体和上述另一个筒体的嵌合状态处于该第1、第2支持板为平行的状态,所以在该结合状态下,在将螺栓开始与螺母构件螺合时,只要螺栓挤压螺母构件,第1、第2支持板就成为平行状态,其后,可以在该状态下开始将螺栓与螺母构件顺利地螺合。
当然,在该场合,即使在窗玻璃的板厚比第1、第2支持板之间的距离(连接板的距离)更短、第2支持板由平行状态倾斜到第1支持板一侧的状态下与该第1支持板合作而夹持窗玻璃的周边部的场合,可变形的支持构件也可通过螺栓对于螺母构件的挤压力而变形,从而使螺母构件的姿势维所希望的姿势,可使螺栓与螺母构件可靠地螺合。
采用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由于上述外筒在该筒体壁的一部分上形成可动片,上述可动片的内面设计成倾斜,其倾斜方向为上述外筒随着朝向所设置的支持侧板而进入上述内筒的进入区域,所以不管窗玻璃的孔是否有偏移,两者就可通过内、外筒的嵌合与窗玻璃的孔可靠地嵌合,从而可提高该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对窗玻璃的一体化。
采用本发明的第九方案,由于在上述第1、第2支持板的至少任一个上,形成用于在夹持上述窗玻璃周边部的状态下与该窗玻璃的孔周边部呈非接触状态的凹部,所以利用第1、第2支持板夹持窗玻璃时,可防止由第1、第2支持板产生的力直接作用于该窗玻璃的孔周边部,从而可防止窗玻璃的破损。
采用本发明的第十方案,由于在上述第1、第2支持板的至少任一个上在其内侧设置与上述窗玻璃接触的弹性片,所以即使在窗玻璃的板厚比第1、第2支持板之间的距离(连接板的距离)更短、第2支持板由平行状态倾斜到第1支持板一侧的状态下与第1支持板合作而夹持窗玻璃的情况下,也可利用由弹性片产生的缓冲性,通过第1、第2支持板可靠地夹持窗玻璃。
图1是表示将实施例的护孔环用于汽车门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护孔环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护孔环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护孔环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的护孔环的仰视图。
图6是图3的A-A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7是图3的B-B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8是图3的C-C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9是表示使用实施例的护孔环、安装托板和窗玻璃的状态的纵剖面图。
图10是图9的D-D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11是图10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的螺母构件的主视图。
图13是图12的俯视图。
图14是说明窗玻璃较薄、将螺母构件固定在第2支持板部上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5是说明在窗玻璃较薄的状况下实施例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另一种实施例的护孔环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另一种实施例的护孔环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另一种实施例的护孔环的仰视图。
图19是表示使用另一实施例的护孔环、安装托板和窗玻璃的状态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中符号1是汽车侧门,在该侧门1上设窗玻璃2。在该窗玻璃2的下部的前后2个地方,借助于本发明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3分别安装作为安装物的托板4,该两个托板4与构成升降机构的一部分的升降台5(以下,将符号5作为表示升降机构使用)连接。藉此,窗玻璃2可通过升降机构5在上下方向升降移动。
上述玻璃固定用护孔环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构成其本体必须具有作为第1支持板的第1支持板部6、作为连接板的连接板部7和作为第2支持板的第2支持板部8。它们可以用合成树脂以同一宽度而连续地成形为一体;第1支持板部6和连接板部7,通过使其两者的连接部分厚度减薄可回转地形成一体;连接板部7和第2支持板部8,以其连接板部7的板面相对于第2支持板部8的板面为直立的状态形成一体。
如图2~图8所示,上述第1支持板部6,由长方形状的板片构成。该第1支持板部6的长度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从夹持作为安装对象物的窗玻璃2的下部这点考虑决定,其长度要确保从形成于窗玻璃2的下部的孔(安装孔)12直至其窗玻璃2的下缘的距离以上的距离(参照图9)。
该第1支持板部6,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设弯曲部9、外筒(一个筒体)10、环状的凹处11。弯曲部9以在第1支持板部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向外侧弯曲成直角的状态连接起来,在使用该护孔环3时,该弯曲部9可以挡住上述托板4的上端面。
外筒10具有圆筒状,以从第1支持板部6的内面突出的状态一体地设在该第1支持板部6上。该外筒10,其位置考虑用于将该护孔环3安装到窗玻璃2上所用的该窗玻璃2下部的孔12而决定,同时其大小设定为能够与该窗玻璃2下部的孔12嵌合。该外筒10不仅其突出的端面向外部开口,而且即使在其根端侧,也借助于在第1支持板部6上所形成的螺栓入口孔13向外部形成开口,从螺栓入口孔13可以将用于安装到上述托板4上的螺栓16插入到外筒10内(参照图9)。
另外,该外筒10,其筒体壁的一部分用结合片14、可动片15形成。结合片14位于第1支持板部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在该结合片14的上部设卡住部14a(参照图6)。可动片15对称地配置在第1支持板部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该可动片15仅在外筒10的突出端侧与该外筒10其它构成部分连接成一体,该可动片15在外筒10的根端侧成为自由端而可以扩大缩小。该可动片15的内面随着朝向第1支持板部6而倾斜使其朝向外筒10的径向方向的内面(参照图3、图7)。
通过使第1支持板部6的厚度减薄,在上述外筒10的周围形成环状的凹处11,该环状的凹处11在将外筒10嵌合在窗玻璃2的孔12中时,在该环状的凹处11,使第1支持板部6与其孔12的周边部离开,其作用是使力不从该第1支持板部6直接作用于孔12的周边部(参照图9)。
如图2~图6、图9所示,上述连接板部7与上述第1支持板部6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连接成一体。因此,该连接板部7的作用是,通过相对于第1支持板部6回转,也使第2支持板部8回转,使第1、第2支持板部6、8成为相对置的状态的同时,在第1、第2支持板部6、8之间以确保用于容纳窗玻璃2下部的一定的间隔。该间隔可考虑窗玻璃2的板厚适当决定。
如图2、图3、图5所示,上述第2支持板部8按照必须能够夹持窗玻璃2的下部那样与上述第1支持板部6对应地形成长方形状。如图2~图6、图9所示,该第2支持板部8具有作为内板的内板部17和与其内板部17相对地配置的作为外板的外板部18,在其两者17、18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9。
第2支持板部8的内板部17,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与上述连接板部7连接成大致直角。如图2~图4、图6、图9所示,在该内板部17的内面上设内筒(另一个筒体)20、结合片21和环状的凹处22。内筒20的位置、大小的设置使得相对于第1支持板部6使第2支持板部8回转并使第1、第2支持板部6、8相对时、可以与第1支持板部6的外筒10嵌合;与此相应,在其外筒10和内筒20嵌合的状态下,内筒20推开外筒10的可动片15(参照图10)。该内筒20不仅其突出的端面侧向外部开口,而且即使在其根端侧,借助于在内板部17上所形成的螺栓出口孔23也向容纳空间21内形成开口,在外筒10和内筒20处于嵌合的状态时,通过利用内筒20、外筒10等的内部空间使上述螺栓16贯通第1支持板部6及内板部17可使其直至容纳空间19。
如图2~图4、图6、图9所示,第2支持板部8的结合片21的形成使其配置在比内筒20的其它构成部分更靠第2支持板部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并构成该内筒20的筒体壁的一部分。该结合片21在前端部还具有卡住部21a,外筒10和内筒20嵌合而第1、第2支持板部6、8对向时,其第1、第2支持板部6、8上的结合片14、21(卡住部14a、21a)结合。本实施例中,两结合片14、21互相结合的状态设定为,按使第1、第2支持板部6、8处于对向的状态,特别是使第1、第2支持板部6、8处于平行的状态。
如图3、图9所示,通过使第2支持板部8厚度减薄,在上述内筒20的周围形成上述第2支持板部8的环状凹处22,在窗玻璃2的孔12内使内筒20嵌合在外筒10中时,该环状的凹处22使第2支持板部8与其孔12的周边部离开,其作用是使力不从该第2支持板部8直接作用于孔12的周边部。在本实施例中,在第2支持板部8的内面,除了环状凹处22以外,还形成与该环状22的凹处连接的直线状的凹处24,该直线状的凹处24延长到第2支持板部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
第2支持板部8的外板部1 8与侧壁部27、底壁部28合作,在与上述内板部17之间形成扁平状(袋状)的上述容纳空间19的同时,在其第2支持板部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使该容纳空间19向外部开放的插入口30。在该外板部18上,形成与上述螺栓出口孔23相对的松配合孔25的同时,还形成缺口26以使该松配合孔25的一部分相对于外板部1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开放。
如图3~图6、图8~图11所示,在上述外板部18的上述容纳空间19内,一体地成形作为支持构件的一对支持部29。该一对支持部29的配置使其将松配合孔25夹在其间、并处于突出设置在外板部18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状态,该各支持部29在外板部18的长度方向上延长。该各支持部29由一定宽度的基础部29a和在其基础部29a的上面宽度进一步缩小的前端突出部29b构成,该支持部29根据其形状,在一体成形的情况下,根据所使用的与外板部18等相同的合成树脂等可进行压缩等变形。
如图5、图6、图8~图10所示,在上述容纳空间19内容纳有螺母构件31。如图12、图13所示,该螺母构件31由环状板部32和与该环状板部32的中央圆孔32a的周边部连接的筒部33构成,该螺母构件以刚性比上述一对支持部29强的材料(合成树脂、金属等)一体地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环状板部32的外形形成正方形状的板片,该环状板部32以被侧壁部27、底壁部28限制在容纳空间19内回转的状态(止动状态)被内板部17和一对支持部29夹持住。该场合,在安装时,虽将环状板部32从上述插入口30推入内板部17和一对支持部29之间,但在这时,一对支持部29被压缩,其反作用力将环状板部32推压到内板部17,则将环状板部32可靠地被保持在容纳空间19中。从充分确保与上述螺栓16的螺合距离考虑,筒部33在沿着筒部33的轴心方向的全长的内周面上形成可与螺栓16螺合的内螺纹,该筒部33内构成内螺纹孔34。在使环状板部32的中央圆孔32a朝向内板部17的螺栓出口孔23而安装该筒部33时,与松配合孔25成为松配合的状态,安装时,伴随环状板部32插入容纳空间,筒部33通过缺口26而可以不受干涉地直到松配合孔25。
为了使用这样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3将窗玻璃2安装到托板4上时,按照如下方法进行。
首先,将该护孔环3暂时固定在窗玻璃2的下部。在该暂时固定中,从其下侧用第1、第2支持板部夹住窗玻璃2的下部,将外筒10及内筒20推入窗玻璃2的孔12内,使其外筒10和内筒20嵌合。藉此,进入嵌合状态,当第1、第2支持板部6、8达到平行时,第1、第2支持板部6、8的结合片14、21结合,通过其结合关系,第1、第2支持板部6、8离开(第1、第2支持板部6、8的分开)受到限制,该护孔环3被暂时固定在窗玻璃2的下部(参照图9)。
这时,如图10所示,通过使内筒20嵌合在外筒10内,一对可动片15向外筒10的径向方向的外方推开,该一对可动片15与窗玻璃2的孔12的内周面接触。藉此,即使窗玻璃2的孔12存在偏移,内、外筒20、10的轴心也被定位于该孔12的中心上。
然后,将螺栓16穿过作为安装物的托板4的通孔35中后,再使该螺栓16从螺栓入口孔13插入到嵌合状态的内、外筒20、10内,使该螺栓16的前端部经过螺栓出口孔23与螺母构件31的内螺纹孔34挤压接触。然后,旋转螺栓16,使螺栓16与内螺纹孔34螺合。
该场合,使螺栓16开始螺合到螺母构件31的内螺纹孔34中时,螺栓16虽在离开第1支持板部6的方向挤压螺母构件31,但该挤压力因第1、第2支持板部6、8的结合片14、21互相结合而受阻,螺栓16的进入轴心方向和内螺纹孔34的轴心方向成为方向一致的状态。因此,将螺栓16开始螺合到螺母构件31中时,其移动可顺利地进行。
当将螺栓16与螺母构件31螺合时,由于螺母构件31的移动,第2支持板部8与窗玻璃2接近,第1、第2支持板部6、8则夹持住窗玻璃2的下部,被该第1、第2支持板部6、8夹持住的窗玻璃2的下部就可以安装到托板4上。该作业进行到螺栓16的紧固力达到规定的紧固力为止。
这时,伴随着螺栓16与螺母构件31的螺合,螺栓16穿过嵌合状态的内、外筒20、10中,内筒20的直径的缩小受到该螺栓16的限制。因此,由内筒20向径向方向的外方推开的外筒10的一对可动片15可以维持在与窗玻璃2的孔12的内周接触的状态,从而可以提高该护孔环3对窗玻璃2的一体化。
因此,用该护孔环3的场合,相对于设在该护孔环3上的螺母构件31,则可使用可与该螺母构件31螺合的螺栓16,与将自攻螺钉直接拧入第2支持板部等的场合相比,其紧固力可以提高。因此,使用该护孔环3的场合,可以使与托板4的安装不发生松动而长时间维持稳定状态。
无须说,由于在该护孔环3中设螺母构件31,可相对于螺母构件31使用螺栓16,所以可利用螺母构件31和螺栓16的可装拆的关系,可以重新操作并再次使用该护孔环3。
另外,该护孔环3中,不仅要考虑窗玻璃2的板厚达到规定板厚、第1、第2支持板部6、8的最终的夹持状态成为平行的情况,而且也要考虑由于误差、种类的不同,窗玻璃2的板厚比该护孔环3预定的板厚相对较薄的情况。即,在上述情况(窗玻璃2的板厚比本来的板厚更薄的场合)下,在上述第2支持板部8能够期待某程度的挠性等的情况下,即使只将螺母构件31固定在第2支持板部8上,也能将螺栓16螺合在螺母构件31上并利用第1、第2支持板部6、8夹持窗玻璃2的下部;但在第2支持板部8不能期待挠性等的情况下,只将螺母构件31固定在第2支持板部8上时,若将螺栓16螺合到螺母构件31上并利用第1、第2支持板部6、8夹持窗玻璃2的下部时,如图14所示,由于距第2支持板部的转动点越远的位置的第2支持板部8的部分,其移动圆弧的长度越长,所以随着第2支持板部8的回转,该第2支持板部8倒向第1支持板部6侧。因此,螺母构件31的内螺纹孔34的轴心L1方向相对于螺栓16的进入轴心L2方向倾斜,存在的问题是或者使螺栓16难以与螺母构件31螺合,或者极其困难。
与此相反,该护孔环3的结构为用内板部17和一对支持部29夹持螺母构件31的环状板部32。因此,当将螺栓16与螺母构件31螺合并使第2支持板部8转动到窗玻璃2一侧时,如图15所示,主要是在第2支持板部8中,环状板部32对由于回转而移动圆弧长度变短的部分(图15中,第2支持板部8的下侧部分)施加挤压力;而在第2支持板部8中,环状板部32对由于回动而移动圆弧长度的变长的部分(图15中,上侧部分)也不随动。因此,在第2支持板部8不能期待挠性等的情况(具有某种程度的刚性的场合)下,即使窗玻璃2的板厚比预定的板厚更薄时,只要使用该护孔环3,通过使螺栓16与螺母构件31螺合,就能以第1、第2支持板部6、8,可靠地进行窗玻璃2的下部的夹持。
图16~19表示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对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该实施例中,在内板部17上设有向其内侧突出的多个弹性片40。各弹性片40利用挠性确保其弹性,在本实施例中准备4个,并将它们配置在长方形状的内板部17的各角部附近。
另外,在内板部17的外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以一定的间隔设置一对保持导轨41,并能将螺母构件31的环状板部32可滑动地保持在该一对导轨41上。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只设1个侧壁部27,利用该侧壁部27外板部18设置成单臂状。该外板部18具有对筒部33进行定位的定位孔42,该定位孔42借助于缺口26向外板部18的宽度方向一侧的外方开放。另外,外板部18在缺口26的入口附近设置活动的限制片43,该限制片43在筒部33进入时通过挠曲而容许其进入,另一方面,一旦将筒部33收入定位孔42中时,该限制片43则可发挥限制该筒部33向宽度方向一侧的外方移动的功能。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螺母构件31的环状板部32从外板部18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嵌入一对保持导轨41中的同时,使筒部33进入缺口26内,只要使它们向内板部17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滑动,自然,就可以进行螺母构件31的内螺纹孔34相对于内板部17的螺栓出口孔23的定位和螺母构件31相对于内板部17的保持。
即使用这样的护孔环3进行窗玻璃2的安装,不仅基本上具有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功能,而且即使在窗玻璃2的板厚因误差、种类的不同等比原来的板厚更薄的情况下,各弹性片40也可以与窗玻璃2接触,防止晃动,同时具有适度的夹持力,第1、第2支持板部6、8就可以夹持窗玻璃2的下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不限于如上已明确记载的内容,实际上还包括提供与优选的或作为优点记载的内容相对应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
权利要求
1.一种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具备用于沿着带有孔的窗玻璃周边部的一个面的第1支持板和用于以与上述第1支持板相对置的状态沿着该窗玻璃周边部的另一个面的第2支持板;在上述第1支持板上设有互相可嵌合的内、外筒中的一个筒体,在上述第2支持板上设有上述内、外筒中的另一个筒体;在使上述第1、第2支持板相对地夹持上述窗玻璃周边部时,在该窗玻璃周边部的孔内,上述两个筒体呈嵌合状态;在该两个筒体处于嵌合状态下,将夹持上述窗玻璃周边部的上述第1、第2支持板安装到安装物上时,用于与安装物连接的固定件穿过该嵌合状态的两个筒体内,跨过上述第1、第2支持板之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支持板上形成用于将螺栓插入上述一个筒体内的螺栓入口孔的同时,在上述第2支持板上形成用于使上述螺栓从上述另一个筒体内向外部突出的螺栓出口孔,将可与上述螺栓螺合的螺母构件保持在上述第2支持板上,从而使该螺母构件的内螺纹孔面向该第2支持板的上述螺栓出口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2支持板借助于连接板可回转地连接,上述螺母构件相对于上述第2支持板以可变更姿势地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2支持板上分别形成在上述一个筒体和上述另一个筒体嵌合的状态下互相结合并限制该第1、第2支持板离开的结合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支持板是具有内板和与该内板对向配置、形成容纳空间的外板的双层结构,在上述容纳空间内容纳有上述螺母构件,可变形的支持构件介于上述螺母构件和上述外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其特征在于,上述螺母构件由环状板部和与该环状板部的中央孔周边部连接并在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的筒部构成,上述环状板部容纳在上述容纳空间内,上述筒部以松配合的状态贯通上述外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板和上述外板之间,形成用于将上述螺母构件的环状板部插入到上述容纳空间内的插入口的同时,在该外板上形成用于随着该环状板部插入上述容纳空间而允许该螺母构件的筒部移动的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2支持板的两个结合片的设计为,两个结合片的结合应使上述一个筒体和上述另一个筒体的嵌合状态处于该第1、第2支持板为平行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其特征在于,上述外筒在该筒体壁的一部分上形成可动片,上述可动片的内面设计成倾斜,其倾斜方向为上述外筒随着朝向所设置的支持侧板而进入上述内筒的进入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2支持板的至少任一个上,形成用于在夹持上述窗玻璃周边部的状态下与该窗玻璃的孔周边部呈非接触状态的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2支持板借助于连接板可回转地连接,在上述第1、第2支持板的至少任一个上在其内侧设置与上述窗玻璃接触的弹性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玻璃固定用护孔环能长期保持稳定并能再次使用。它具有夹持窗玻璃(2)下部的第1、第2支持板部(6、8),在第1支持板部(6)上设与窗玻璃(2)的孔(12)嵌合的外筒(10),在第2支持板部(8)上设与外筒(10)嵌合的内筒(20)。在第1支持板部上形成用于将螺栓(16)插入外筒内的螺栓入口孔(13),在第2支持板部上形成用于使螺栓从内筒筒内向外部突出的螺栓出口孔(23)。另外,将螺母构件(31)保持在上述第2支持板部上,从而使该螺母构件的内螺纹孔(34)面向该第2支持板的螺栓出口孔。这样,通过将螺栓与螺母构件螺合,就可以保持由第1、第2支持板部形成的对窗玻璃的夹持。
文档编号F16B5/02GK1607111SQ20041007399
公开日2005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2日
发明者横山繁治, 梶山智宏, 吉井博行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利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