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换挡杆限位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挡杆限位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手动变速器,也称手动挡,英文全称为manual transmission,简称MT,即用手拨动变速杆才能改变变速器内的齿轮啮合位置,改变传动比,从而达到变速的目的。一般的商用车的手动变速器的操纵系统大多采用软轴式远程操纵方式,即通过操纵驾驶室里带选换档软轴的换档机构来控制位于发动机舱内的变速箱,实现变速箱的变速功能。但由于这种操作模式中操纵杆比较长,换挡时的行程过大,并且选档或换档到位后,换档杆富余行程大,当频繁换挡时,会加快磨损,引起松动,降低操纵器的使用寿命及增加驾驶室内的干涉风险。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902542U,授权公告日2011年7月20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用手动换档器,它包括换档器壳体,壳体内设的支座体,支座体上连接卡圈,卡圈内设有可在卡圈内转动的转动球,转动球连接换档操作杆,转动球上连接有选档杆,选档杆与选档三角臂铰接连接,选档三角臂下设有连接软轴连接球轴,支座体下套设旋转轴;所述换档器壳体的顶面与车身地板下面连接;换档操作杆穿过车身地板;选档三角臂上连接旋转轴,旋转轴上连接有回位扭簧;选档三角臂上还设有限位销,回位扭簧两端杆插在限位销两侧。该实用新型运用支座体上的斜面限位结构和安装在转动球上的限位环可以对换档杆的最大摆角进行限位,可以有效的减小换档杆的富余行程提高换档手感与性能。由于换挡器是通过换挡杆的操作最终实现变速器内的齿轮啮合位置的改变,所以在拨动换挡杆时,必然会使用较大的力气,这样换挡杆在与斜面限位结构和限位环接触时,碰撞力度必然会很大,操作舒适性较差,而且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支座体和换挡杆造成损害,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换挡杆拨动时操作舒适性差、使用寿命短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增强换挡舒适度、延长换挡杆使用寿命的换挡杆限位减震装置。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换挡杆限位减震装置,包括换挡器壳体,所述换挡器壳体上安装有换挡杆,所述换挡器壳体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分别位于换挡杆的两侧,所述凸起上设置有减震块。所述凸起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减震块的拔柄穿过通孔,所述拔柄上设置有伞状凸块,所述伞状凸块的伞径大于通孔的孔径。所述减震块的制作材料为橡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好处:[0011]1、本实用新型在换挡器壳体上位于换挡器两侧的位置设置了凸起,并且在凸起上设置了减震块,这样做不仅可以将换挡杆的换挡行程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且在换挡时由于有了减震块的缓冲作用,可以将换挡时的冲撞力度降低到最小,不仅使得换挡时舒适度更好,也延长了换挡杆的使用寿命。2、本实用新型中将减震块的拔柄穿过通孔,这样连接不仅可以使得减震块和凸起连接更紧密,而且还节省了安装空间,在拔柄上设置突起,可以防止减震块由于震动而脱落,增强了设备的安全可靠性。3、本实用新型中减震块的材料为橡胶,橡胶为弹性材料,韧性好,可以很好的缓冲换挡杆与换挡器壳体之间的缓冲力度,而且橡胶耐磨性强,可以使用能够很长的时间,不至于因为使用次数过多而磨损失效。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爆炸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换挡器壳体I,换挡杆2,凸起3,减震块4,通孔5,拔柄6,伞状凸块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见图1,一种换挡杆限位减震装置,包括换挡器壳体1,所述换挡器壳体I上安装有换挡杆2,所述换挡器壳体I上设置有凸起3,所述凸起3分别位于换挡杆2的两侧,所述凸起3上设置有制作材料为橡胶的减震块4。为使得减震块4与凸起3的连接更紧密、减震块4在使用中更加安全可靠,所述凸起3上设置有通孔5,所述减震块4的拔柄6穿过通孔5,所述拔柄6上设置有伞状凸块7,所述伞状凸块7的伞径大于通孔5的孔径。
权利要求1.一种换挡杆限位减震装置,包括换挡器壳体(I),所述换挡器壳体(I)上安装有换挡杆(2),所述换挡器壳体(I)上设置有凸起(3),所述凸起(3)分别位于换挡杆(2)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3)上设置有减震块(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挡杆限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3)上设置有通孔(5 ),所述减震块(4 )的拔柄(6 )穿过通孔(5 ),所述拔柄(6 )上设置有伞状凸块(7 ),所述伞状凸块(7)的伞径大于通孔(5)的孔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挡杆限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块(4)的制作材料为橡胶。
专利摘要一种换挡杆限位减震装置,包括换挡器壳体,所述换挡器壳体上安装有换挡杆,所述换挡器壳体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分别位于换挡杆的两侧,所述凸起上设置有减震块。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换挡舒适度,延长了换挡杆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驾驶室内的干涉风险。
文档编号F16F15/08GK203009803SQ20122063531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7日
发明者黄志刚, 旷龙, 张常武, 谢浩, 黄遵国, 叶爱凤 申请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