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辊轧机齿轮箱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7-22  5

专利名称:二十辊轧机齿轮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十辊轧机齿轮箱。
背景技术
二十辊轧机齿轮箱是装设在电动机和二十辊轧机之间起传递转矩和匹配转速作用的主传动装置。其中一种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如图I和图2所示,其包括箱体、输入轴I’以及四根输出轴(2’、3’、4’、5’)。箱体设置有容腔,输入轴I’和四根输出轴(2’、3’、4’、5’ )装设于箱体上,贯穿容腔。输入轴I’以及四根输出轴(2’、3’、4’、5’ )通过齿轮传动。箱体由上箱盖6’、中箱体7’以及下箱体8’组成。这种结构的二十辊轧机齿轮箱的输入轴I’ 一端固定于容腔内,只起输入转矩的作用。四根输出轴2’、3’、4’、5’和输入轴I’采用Y形布置,即,四根输出轴(2’、3’、4’、5’)的相互接触的任意两输出轴轴线之间的间距相等。输入轴I’上的齿轮分别与输出轴(2’、4’ )上的齿轮啮合。输出轴(2’、4’ )上的齿轮再分别与输出轴(3’、5’ )上的齿轮啮合。加之输入轴I’布置在输出辊的外侧,因此,这种结构的齿轮箱由上箱盖6’、中箱体7’以及下箱体8’组成,体积大、结构笨重。此外,输出轴2’上的齿轮不仅要传递自身的扭矩还要承担输出轴5’的扭矩,为了满足使用上的要求,输出轴5’上的齿轮必有载荷富余,这样势必不利于降低设备的重量,也使得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二十辊轧机齿轮箱。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包括箱体、箱体设置有容腔;箱体上安装有输入轴以及三根输出轴;输入轴和输出轴贯穿容腔;所述输入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三个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三组从动齿轮,每组从动齿轮数目为一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两组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与三组从动齿轮按照正方形或长方形分布;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均位于容腔内。优选地是,所述输出轴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和第三输出轴;三组从动齿轮包括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分别设置于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和第三输出轴上;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位于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对角线上。优选地是,所述输入轴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大齿轮和至少一个小齿轮,大齿轮直径大于小齿轮直径;所述大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啮合;第一从动齿轮或第三从动齿轮与小齿、轮啮合。优选地是,所述小齿轮数目为两个,两个小齿轮分别设置于大齿轮两侧;第一从动齿轮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一从动齿轮分别与两个小齿轮啮合;所述的第二输出轴上设置有副从动齿轮,所述服从动齿轮与第三从动齿轮啮合。[0009]优选地是,副从动齿轮数目为两个,第三从动齿轮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三从动齿轮分别与两个副从动齿轮啮合。优选地是,所述的大齿轮数目为两个。 优选地是,所述第二从动齿轮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二从动齿轮分别与两个大齿轮Pw合。优选地是,所述输入轴两端皆伸出于所述箱体外,所述输入轴一端连接驱动电机,另一端可连接轧机。优选地是,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为人字齿。优选地是,所述主动齿轮通过键连接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从动齿轮通过键连接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输出轴上。
本实用新型二十辊轧机齿轮箱,通过改变输入轴和输出轴的位置安排,输入轴同时起输入和输出作用,使得本实用新型二十辊轧机齿轮箱结构紧凑、节约成本且提高了使用寿命。

图I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二十辊轧机齿轮箱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二十辊轧机齿轮箱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二十辊轧机齿轮箱正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二十辊轧机齿轮箱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3至图5所示二十辊轧机齿轮箱,用于连接驱动电机和二十辊轧机,其包括箱体6、箱体设置有容腔。输入轴5、第一输出轴I、第二输出轴2和第三输出轴3通过轴承可转动地设置于箱体6上。输入轴5、第一输出轴I、第二输出轴2和第三输出轴3均贯穿容腔。输入轴5上通过键连接可拆卸地安装有主两个大齿轮51和两个小齿轮52。两个大齿轮51位于两个小齿轮52之间。大齿轮51直径大于小齿轮52直径。第一输出轴I上通过键连接可拆卸地安装有两个第一从动齿轮11。第二输出轴2上通过键连接可拆卸地安装有两个第二从动齿轮21和副从动齿轮22。第三输出轴3上通过键连接可拆卸地安装有两个第三从动齿轮31。主动齿轮51与第一从动齿轮11、第二从动齿轮21和第三从动齿轮31按照正方形或长方形分布。主动齿轮51与第二从动齿轮21位于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对角线上。两个小齿轮52分别与两个第一从动齿轮11啮合。两个大齿轮51分别与两个第二从动齿轮21啮合。副从动齿轮22与第三从动齿轮31啮合。输入轴5两端皆伸出于所述箱体6外。输入轴5—端连接驱动电机(图中未不出),另一端可连接轧机(图中未示出),以将驱动电机的动力传送至轧机。本实用新型二十辊轧机齿轮箱的工作原理详述如下驱动电机将动力传递给输入轴5,输入轴5通过大齿轮51和第二从动齿轮21的啮合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输出轴2。输入轴5通过小齿轮52与第一从动齿轮11的哨合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输出轴I。通过副从动齿轮22与第三从动齿轮31的卩齿合,动力传送至第三输出轴3。输入轴5的另一端伸出于箱体外,起输出轴的作用,传递转速和扭矩。由于输入轴5同时起到了输入和输出的作用,输入轴5和三根输出轴传递的输出动力得到平均分配,与原有设计相比,原齿轮箱有齿轮轴五根十七个轴承,本实用新型只需四根齿轮轴八个轴承,大大节省了成本。原箱体分三层结构,现只需两层,这样使得本实用新型二十辊轧机齿轮箱结构紧凑;由于输入轴5和输出轴传递的动力均匀,使得输入轴5和输出轴上的齿轮和轴承的受力均匀,提高了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大齿轮51、小齿轮52、第一从动齿轮11、第二从动齿轮21、第三从动齿轮31齿轮和副从动齿轮22均为人字齿轮。这些人字齿轮的轮齿均分别对称布置,减小了人字齿加工难度,还可以减去人字齿退刀槽部分,使结构更加紧凑。
本实施例中,大齿轮51、小齿轮52、第一从动齿轮11、第二从动齿轮21、第三从动齿轮31齿轮和副从动齿轮22均通过键连接可拆卸地安装于对应的输入轴5和输出轴上,使得当需要更换单个齿轮时,无需更换相应的输入轴5或者输出轴,节约了成本。本实用新型二十辊轧机齿轮箱,主动齿轮51与第一从动齿轮11、第二从动齿轮21和第三从动齿轮31按照正方形或长方形分布。主动齿轮51与第二从动齿轮21位于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对角线上。输入轴5同时起输入和输出作用,使得本实用新型二十辊轧机齿轮箱结构紧凑、节约成本且提高了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箱体设置有容腔;箱体上安装有输入轴以及三根输出轴;输入轴和输出轴贯穿容腔;所述输入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三个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三组从动齿轮,姆组从动齿轮数目为ー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两组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与三组从动齿轮按照正方形或长方形分布;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均位于容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和第三输出轴;三组从动齿轮包括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分别设置于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和第三输出轴上;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位于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对角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大齿轮和至少ー个小齿轮,大齿轮直径大于小齿轮直径;所述大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啮合;第一从动齿轮或第三从动齿轮与小齿轮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齿轮数目为两个,两个小齿轮分别设置于大齿轮两侧;第一从动齿轮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一从动齿轮分别与两个小齿轮啮合;所述的第二输出轴上设置有副从动齿轮,所述副从动齿轮与第三从动齿轮ロ四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其特征在于,副从动齿轮数目为两个,第三从动齿轮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三从动齿轮分别与两个副从动齿轮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齿轮数目为两个。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二从动齿轮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二从动齿轮分别与两个大齿轮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两端皆伸出于所述箱体外,所述输入轴一端连接驱动电机,另一端可连接轧机。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为人字齿。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通过键连接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从动齿轮通过键连接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输出轴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十辊轧机齿轮箱,包括箱体、箱体设置有容腔;箱体上安装有输入轴以及三根输出轴;输入轴和输出轴贯穿容腔;所述输入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三个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三组从动齿轮,每组从动齿轮数目为一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两组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与三组从动齿轮按照正方形或长方形分布;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均位于容腔内。本实用新型二十辊轧机齿轮箱,通过改变输入轴和输出轴的位置安排,输入轴同时起输入和输出作用,使得本实用新型二十辊轧机齿轮箱结构紧凑、节约成本且提高了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16H57/023GK202441814SQ20122007244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8日
发明者陈青松 申请人:上海山弈冶金技术有限公司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