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烧烫伤速愈且不留疤痕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中成药及其制备工艺,是一种用于治疗各种因火灼、热液、电击及剌激性
化学品等引起的皮肤或肌肉烧伤、烫伤等体外伤的外敷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烧烫伤患者,常于瞬息之间病患临身,或头面、或四肢、或手足、或胸腹、或背脊、或 遍体鳞伤,轻则创面灼热红肿,重则燎泡迭起,体无完肤,患者呻吟呼叫痛不欲生。烧烫伤创 面组织坏死、水分蒸发、体液丢失、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极易造成创面感染,感染不仅加剧 了患者临床痛苦,导致败血症、并发症的发生,危及患者肌体健康甚至生命,而且感染将妨 碍创面愈合,延长创面修复时间,致使创面形成疤痕。 目前已有多种治疗烧烫伤的药液、膏剂等,其虽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 肌、促进创面愈合、縮短创面愈合时间等功效,特别适用于I度、浅II度烧烫伤创面的治疗,
但此类药物渗透能力差、疗效缓慢,对于深ii度、ni度及特重烧烫伤创面和已感染创面的
疗效以及减少创面疤痕组织形成的程度却大为吃力,得不到理想的康复效果,满足不了患 者的期望。用上述药物治疗烧烫伤前一般均需做消毒处理,以防感染,消毒清创时,烧烫伤 创面受到消毒药水浸润时,患者疼痛难忍,既增加了患者痛苦又增加了医疗费用,如消毒处 置不周,多半导致烧烫伤创面感染化脓,严重时还会引起其他并发症,伤愈后留下疤痕。另 外一些药方组方庞大、采用药物稀有贵重、药源有限、价格昂贵,不能大批量生产供临床使 用。 现代医院现有治疗烧烫伤的方法主要分为一种用西药抗生素、红外线放射灭菌 法;另一种是创面干性医疗技术,以多种方式保持创面干燥结痂,但多数易感染,加重创面 深度,延长治愈时间,愈后留下疤痕,患者痛苦较大。目前治疗烧烫伤存在易于感染、剧烈疼 痛、不易愈合、易留疤痕等四个方面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良好的治疗烧烫伤的纯中 药制剂及其制备工艺,这种中药制剂具有采用廉价中草药,无需对创面做任何消毒处理,止 痛快、疗程无痛苦,药效快、疗程短,愈合快、愈后无疤痕、不植皮,使用方便、对治疗环境条 件要求低,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同时克服了传统中药停留在处方阶段的缺陷,可以大批量生 产供临床使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中药制剂成分包括松香、地榆、芝麻油。其配方为松香45-55份,地榆 45-55份,芝麻油300-450份。 各原料的最佳选用量为松香50分,地榆50份,芝麻油350份。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粉碎按比例取用松香、地榆分别粉碎成细粉,混合放入广口玻璃瓶中,备用;
2、加入芝麻油取用上述中草药混合物总量3.5倍的芝麻油,加入上述广口玻璃 瓶中搅拌均匀;该中草药混合物即为本发明。
本发明纯中药制剂使用的中药材有 松香松香是松树树干内部流出的油经高温熔化成水状,干结后变成不规则块状, 为微黄至黄红色的半透明固体,大小不等,常有一层黄白色的霜粉。松香具结晶特性,常温 时质坚而脆,易碎,断面光亮,似玻璃状。有松节油臭气,味苦。加热则软化,然后溶化,燃烧 时产生棕色浓烟。以块整齐、半透明、油性大、气味浓厚者为佳。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湖 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中医药学上性苦甘,温,无毒;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 肌止痛,适用于痈疖疮疡,湿疹,外伤出血,烧烫伤等。 地榆别名黄瓜香、山地瓜、猪人参、血箭草。学名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inn。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无花瓣,聚生成头状或穗状花序。叶互生,羽状复 叶,根粗壮,本质化。单数羽状复叶,小叶片长圆状卵形至线状长椭圆形,基部微心形、截形 或宽楔形,边缘有带尖头的锯齿,无毛,有小托叶;托叶近镰刀状,有三角状齿,抱茎。萼片 花瓣状,暗紫红色;生于山坡、草地、林缘灌丛及田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 地榆含有大量鞣质,有较强的收敛性和收縮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 出,同时还有明显的消炎、杀菌、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中医药学上以根入药,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
芝麻油白芝麻炒熟后榨取的油。 以上三种成分属较为常用的中草药,其性状、药用价值均为已知,譬如芝麻油除了
药用价值还可食用,三种成分均无毒性和副作用,本发明经毒性试验、临床和实际应用没有
发现毒性和对人有不适的反应。 本发明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创面无需清创直接涂抹本发明,创面水泡及未脱离的坏死表皮组织待涂抹本发 明24小时后进行清理;创面如有化脓务请用医疗工具清理干净后再涂抹本发明;
2、外用,一日l-2次,直至创面愈合; 3、如之前已使用其他药品,务请用生理盐水将创面清理、晾干后再涂抹本发明,以 防发生药物反应; 本发明除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止血消肿、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等功效外,还具 有如下特点 1、止痛快、疗程无痛苦,创面首次使用本发明后10-15分钟左右即止痛,并从此彻 底消除患者痛疼。 2、药效快、疗程短,使用本发明后创面体液即停止外渗,进而防止创面水分蒸发和 体液丢失,为创面细胞提供所需物质,改善创面细胞呼吸功能,故创面愈合快;1度烧烫伤2 天即可痊愈,浅II度烧烫伤3-7天即可痊愈,深II度半月左右即可痊愈,III度烧烫伤30 天左右即可痊愈,特重烧烫伤50天左右即可痊愈。 3、抗感染力强,本发明具有抗炎消菌抑菌功能,使用本发明后创面能隔离外界细 菌侵入,同时形成不利于细菌生存繁殖的环境,并保持创面湿润,排除坏死组织,使残存组 织再生,快速修复皮肤上皮组织;对未及时治疗易感染的创面,本发明亦能清除坏死组织,
4修复上皮组织生理功能。经本发明治疗的各类烧烫伤,至此无一例发生感染或败血症。
4、愈后无疤痕,恢复创面伤前的外表和生理功能,本发明能促进创面处上皮组织 生理功能再生复,使纤维细胞活跃,生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以及基质成分,减少 肉芽增生,防止疤痕生成,即本发明能使创面自行修复至伤前的外表和生理功能,进而免除 患者植皮痛苦。 5 、无任何毒副作用,无过敏性反应,无依赖性、不伤肝肾。 6、组方简单,药源充足,价格低廉,制作工艺简单,临床使用方便,可大批量生产,
无需在无菌环境下操作,创面不需要包扎,更不需要手术;III度以内的烧烫伤可采取家庭
治疗,除大面积特重烧烫伤需要较少的抗生素及输液外,111度以内的烧烫伤无需使用抗生
素和输液。 典型病例 本发明治疗烧烫伤50余年,至今治疗烧烫伤临床经验极其丰富,已治愈各种程度 的烧烫伤患者近万人之多,包括各种因火灼、热水、热油、热气、炽热固体、电击或剌激性化 学品等引起的不同面积皮肤或肌肉的烧烫伤,治愈率达100%。 1、叶某,19岁,江苏常州一餐厅厨师,烧菜时不慎将起火油锅掉地上,燃烧的油将 其右前肢及右手烧伤,肘部以下至手指已无完肤,经诊断为III度烧伤,在市医院治疗五天 不见好转,后转至发明人处医治,发明人用生理盐水洗净创面,待创面晾干后涂抹本发明, 经过30余天治疗,患者痊愈,创面无疤痕。 2、刘某,私营企业主,因停电怕误工,私接高压电线,被高压电产生的火球击伤,造 成面部、上肢、前胸小面积烧伤双手、前胸创面已无皮肤,体液外渗,额头焦黑,左耳小部分 烧焦,诊断为III度烧伤。经本发明30余天治疗,患者痊愈,创面无疤痕,手指功能如常。
3、孙法英,幼儿,不慎跌入刚煮好的粥锅中,造成臀部、大腿、外阴等部位深II度
烫伤,臀部有水泡,经本发明io余天治疗,患者痊愈,创面无疤痕。 4、吴某,51岁,江苏南通某石灰窑职工,不慎掉入石灰池中,烧伤总面积超全身面 积60%以上,面积随大但创面不深,经本发明20余天治疗,患者痊愈,全身创面无疤痕。
5、黄胜远,中年,驾驶两轮摩托车不慎跌倒,右小腿内侧被摩托车排烟管烫伤,面 积如鹅蛋大小,属浅II度烫伤,经本发明5天治疗后,患者痊愈,创面无疤痕。
6、王振清,本发明持有人,11岁春节放烟花时,不慎被一烟花击中额头处,爆炸造 成本人面部焦黑、眉毛烧光、头发部分烧焦、额头部位皮肤开裂、体液血水外渗、创面疼痛剧 烈,属III度烧伤,幸闭眼及时未致盲。涂抹本发明20分钟即止痛,以后每日涂抹本产品 1-2次直至痊愈,经近40天治疗,创面痊愈无疤痕。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烧烫伤速愈且不留疤痕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制剂成分包括芝麻油、松香、地榆,配方为松香45-55份,地榆45-55份,芝麻油300-450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烧烫伤速愈且不留疤痕的中药制剂极其制备工艺, 其特征在于所用成分的最佳选用量为松香50份,地榆50份,芝麻油350份。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烧烫伤速愈且不留疤痕的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其 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 粉碎按比例取用松香、地榆分别粉碎成细粉,混合放入广口玻璃瓶中,备用;(2) 加入芝麻油取用上述中草药混合物总量3. 5倍的芝麻油,加入上述广口玻璃瓶中 搅拌均匀;该中草药混合物即为本发明。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中成药及其制备工艺,是一种用于治疗各种因火灼、热液、电击及刺激性化学品等引起的皮肤或肌肉烧伤、烫伤等体外伤的外敷中药制剂。使用中草药松香、地榆,经粉碎后加芝麻油均匀搅拌而得。本发明除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止血消肿、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等功效外,还具有止痛快、疗程无痛苦,药效快、疗程短,抗感染力强,愈后无疤痕、恢复创面伤前的外表和生理功能,无毒副作用,无过敏性反应,无依赖性、不伤肝肾,组方简单,药源充足,价格低廉,制作工艺简单,临床使用方便,可大批量生产等特点。
文档编号A61P17/02GK101766710SQ20101012587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6日
发明者王振清, 郝夕三 申请人:王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