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带密封圈的承插管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性管材的连接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密封圈的承插管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塑料管承插连接时,通常采用电、热熔技术将承口和插口管材连接并 密封。由于该技术在连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缺陷,如需另外配备特殊的热熔或电熔设备, 设备昂贵成本高并且操作复杂;熔合过程中容易出现溢出物过多而封堵管件的内孔或者出 现漏焊而出现漏液的情况,密封可靠性差;而且热熔或电熔承插连接一旦形成后不能拆卸, 随着使用时间增长会产生老化,承口和插口管材的连接处也会出现漏液等问题,密封的可 靠性下降,不适用于非开挖牵引的施工方式,使用寿命短。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整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密封性能好且使用寿命长的带 密封圈的承插管件。一种带密封圈的承插管件,包括同轴的承口端和插口端,其中,所述的承口端的内 壁设有绕轴线分布的第一凹槽,所述的插口端的外壁设有绕轴线分布的第二凹槽,所述的 第一凹槽和所述的第二凹槽为矩形截面的环形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所述的第二凹槽位置 相应、开口相对,围成用于放置所述的密封圈的环形腔体。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带密封圈的承插管件时,先将所述的密封圈放置于所述的第二 环形凹槽,再将所述的插口端插入所述的承口端,所述的第二环形凹槽与所述的第一环形 凹槽对齐,围成环形腔体,所述的密封圈填满所述的环形腔体,密封效果好。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承口端和所述的插口端的壁厚相等,所述的第一凹槽 和所述的第二凹槽的深度均为1/2壁厚,宽度均为壁厚。由所述的第一凹槽和所述的第二 凹槽围成的环形腔体体积大,所以密封圈与凹槽的接触面积大,密封效果好。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凹槽和所述的第二凹槽的个数相等,且均大于1, 这样可以在多个凹槽中相应放置多个密封圈,密封效果更好。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密封圈采用弹性材料,以方便安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将密封圈放置于由所述的矩形 截面的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围成的环形腔体内,密封圈嵌在环形腔体中的牢固度 非常好,不易脱出;同时密封圈与环形腔体的接触面的深度和宽度均可达到或超过壁厚的 一倍,密封的接触面积非常大,密封效果更好,可有效防止渗漏。
图1为带密封圈的承插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 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如图1所示的带密封圈的承插管件,包括同轴的承口端1和插口端2,承口端1的 内壁设有绕轴线分布的具有矩形截面的第一环形凹槽3,插口端2的外壁设有绕轴线分布 的具有矩形截面的第二环形凹槽4,第一环形凹槽3和第二环形凹槽4的形状和大小相同、 位置相应。当插口端2插入承口端1时,第一环形凹槽3和第二环形凹槽4位置相应、开口 相对,围成环形腔体,密封圈5放置于该环形腔体内。密封圈5采用弹性材料。非开挖牵引用的塑料管进行承插连接时,先将密封圈5放置于第二环形凹槽4,再 将插口端2插入承口端1,第二环形凹槽4与第一环形凹槽3对齐,密封圈5填满第一环形 凹槽3和第二环形凹槽4围成的环形腔体。承口端1和插口端2的壁厚相等,第一环形凹 槽3和第二环形凹槽4的深度均为1/2壁厚,宽度均为壁厚。在承插管件上按同样方式另外再设置3条第一环形凹槽3、3条第二环形凹槽4,并 放置3条密封圈5,形成3个这样的密封结构,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权利要求一种带密封圈的承插管件,包括同轴的承口端和插口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口端的内壁设有绕轴线分布的第一凹槽,所述的插口端的外壁设有绕轴线分布的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所述的第二凹槽均为矩形截面的环形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所述的第二凹槽位置相应、开口相对,围成用于放置所述的密封圈的环形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密封圈的承插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口端和所述的插 口端的壁厚相等,所述的第一凹槽和所述的第二凹槽的深度均为1/2壁厚、宽度均为壁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密封圈的承插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凹槽和所述的 第二凹槽的个数相等,且均大于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密封圈的承插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圈采用弹性材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密封圈的承插管件,包括同轴的承口端和插口端,其中,所述的承口端的内壁设有绕轴线分布的第一凹槽,所述的插口端的外壁设有绕轴线分布的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为矩形截面的环形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位置相应、开口相对,围成用于放置所述的密封圈的环形腔体。本实用新型的承插管件中,密封圈嵌在由具有矩形截面的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围成的环形腔体内的牢固度非常好,不易脱出;同时密封圈与环形腔体的接触面积非常大,密封效果更好,可有效防止渗漏。
文档编号F16L47/08GK201672202SQ20102020415
公开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6日
发明者傅依淼, 刘予阳, 陈敏, 鲍岳祥 申请人:浙江华丰管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