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头痛的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
背景技术: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包括西医脑供血不足、 高血压脑外伤后遗症、偏头痛、神经衰弱、颈椎病、颅内肿瘤等引起的头痛。头为"清阳之 府"、"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会于头,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此。故凡六 淫之邪外袭,或内伤诸证,或脏腑经络病变等诸多因素均可导致气血逆乱,脑络瘀阻,脑失 所养而致头痛。其致病原因虽属多端,但气血虚滞、肝风内动证候为临床所常见。入《素 问*五脏生成》篇所云"是以头痛颠疾,下虚上实。"《普济方《头痛论》"若人气血倶虚,风 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又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素 问 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清窍不利, 肝血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则头痛头晕,则头痛而眩。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平肝熄风,散瘀通络,解痉止痛之作用,用于治疗 肝阳上亢,瘀血阻络所致的头痛,背痛颈酸,烦躁易怒的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特点是在组分中按重量份含有高原丹参 147-375、珍珠母147-375、当归147_375、蒺藜110_300、夏枯草110_300、鸡血藤110-300、 白芍147-375、钩藤110-300、熟地黄147-375、川尊147-375、菊花110_300、细辛25-75 ;取 以上十二味药材,加85 %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 縮成浸膏;药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浓縮成浸膏;合并上述浸膏,在 60 8(TC的温度下干燥,粉碎,加入淀粉,混匀而成。
本发明的另一特点是所述的淀粉的加入量按重量份为25-75。
本发明的另一特点是在组分中按重量份含有高原丹参250、珍珠母250、当归 250、蒺藜200、夏枯草200、鸡血藤200、白芍250、钩藤200、熟地黄250、川芎250、菊花200、 细辛50 ;取上述12味药材,加入8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 收乙醇,浓縮成相对密度为1. 25-1. 30的浸膏;85%乙醇提取后的药渣再加水煎煮2次,每 次2小时,合并煎煮液,滤过,浓縮成密度为1. 20-1. 30的浸膏,合并上述醇提和水提浸膏, 在60 80°C的温度下干燥,粉碎,加入淀粉50份,混匀而成。
本发明的另一特点是将制成的药装入胶囊而成为胶囊剂。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效果本方以当归、川芎、白芍为君,当归甘补辛散,苦泄 温通,补血活血,行气止痛,为治血证之要药;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能上行头巅,下达血 海,为血中之气药,功善活血行气,散风止痛,为治头痛妙药;白芍苦酸微寒,补血平肝,柔肝 止痛,为治疗诸痛良药。辅以钩藤、菊花、白蒺藜、夏枯草、珍珠母疏达清汇,善散肝经风热, 既能清目,又能平潜肝阳,行气活血。佐细辛辛温性烈,上疏头风,开窍止痛;鸡血藤行血补 血,活络通经,以助活络止痛之功效。使以熟地滋阴养血填精、丹参活血祛瘀通络,以助补务
3调血,活血行滞之功效。方中当归(当更)、芍药(拉豆玛保)、川芎(责)、钩藤(琼代)、
蒺藜(赛玛)、珍珠母(尼阿西)、菊花均为藏医在治疗由隆、培根、赤巴、血液等紊乱所导致
的脑病、中毒症中习用之品,临床获效良好。全方补中有通,通中寓补,补而不滞,使脑络瘀
滞通畅,内动肝风得熄,共奏补养气血,活血行滞,平肝熄风,通络止痛之功效。
该药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散瘀通络,解痉止痛。用于肝阳上亢,瘀血阻络所致的头
痛,背痛颈酸,烦躁易怒。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 4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
规格每粒装O. 5g。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 :该药的组分中含有取高原丹参250g、珍珠母250g、当归250g、蒺藜 200g、夏枯草200g、鸡血藤200g、白芍250g、钩藤200g、熟地黄250g、川芎250g、菊花200g、 细辛50g ;上述12味药材,加入8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 收乙醇。浓縮成相对密度为1. 25-1. 30(6(TC时)的浸膏;85%乙醇提取后的药渣再加水煎 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煮液,滤过,浓縮成密度为1. 20-1. 30 (60°C时)的浸膏,合并上 述醇提和水提浸膏,在60 80°C的温度下干燥,粉碎,加入50g淀粉,混匀,装入胶囊(每粒 0.5克),包装既得。 实施例2 :该药的组分中含有高原丹参147g、珍珠母147g、当归147g、蒺藜110g、 夏枯草110g、鸡血藤110g、白芍375g、钩藤300g、熟地黄375g、川芎375g、菊花300g、细辛 75g ;取以上十二味药材,加入8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 乙醇。浓縮成相对密度为1.25-1. 30 (6(TC时)的浸膏;85%乙醇提取后的药渣再加水煎煮 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煮液,滤过,浓縮成密度为1.20-1. 30 (6(TC时)的浸膏,合并上述 醇提和水提浸膏,在60 80°C的温度下干燥,粉碎,加入60g淀粉,混匀,装入胶囊(每粒 0.5克),包装既得。 实施例3 :该药的组分中含有高原丹参375g、珍珠母375g、当归375g、蒺藜300g、 夏枯草300g、鸡血藤300g、白芍147g、钩藤110g、熟地黄147g、川芎147g、菊花110g、细辛 25g ;取以上十二味药材,加入8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 乙醇。浓縮成相对密度为1.25-1. 30 (6(TC时)的浸膏;85%乙醇提取后的药渣再加水煎煮 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煮液,滤过,浓縮成密度为1.20-1. 30 (6(TC时)的浸膏,合并上述 醇提和水提浸膏,在60 80°C的温度下干燥,粉碎,加入30g淀粉,混匀,装入胶囊(每粒 0.5克),包装既得。 实施例4 :高原丹参200g、珍珠母200g、当归200g、蒺藜150g、夏枯草150g、鸡血藤 150g、白芍300g、钩藤250g、熟地黄300g、川芎320g、菊花250g、细辛60g ;取以上十二味药 材,加入8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縮成相对密 度为1.25-1. 30 (6(TC时)的浸膏;85%乙醇提取后的药渣再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 并煎煮液,滤过,浓縮成密度为1.20-1. 30 (6(TC时)的浸膏,合并上述醇提和水提浸膏,在 60 8(TC的温度下干燥,粉碎,加入25g淀粉,混匀,装入胶囊(每粒0. 5克),包装既得。
实施例5 :高原丹参300g、珍珠母300g、当归300g、蒺藜250g、夏枯草120g、鸡血藤 150g、白芍120g、钩藤120g、熟地黄120g、川芎130g5、菊花150g、细辛30g ;取以上十二味药材,加入8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縮成相对密 度为1.25-1. 30 (6(TC时)的浸膏;85%乙醇提取后的药渣再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 并煎煮液,滤过,浓縮成密度为1.20-1. 30 (6(TC时)的浸膏,合并上述醇提和水提浸膏,在 60 8(TC的温度下干燥,粉碎,加入75g淀粉,混匀,装入胶囊(每粒0. 5克),包装既得。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头痛的药,其特征在于在组分中按重量份含有高原丹参147-375、珍珠母147-375、当归147-375、蒺藜110-300、夏枯草110-300、鸡血藤110-300、白芍147-375、钩藤110-300、熟地黄147-375、川芎147-375、菊花110-300、细辛25-75;取以上十二味药材,加85%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药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成浸膏;合并上述浸膏,在60~80℃的温度下干燥,粉碎,加入淀粉,混匀而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头痛的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淀粉的加入量按重量份 为25-75。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治疗头痛的药,其特征在于在组分中按重量份含有 高原丹参250、珍珠母250、当归250、蒺藜200、夏枯草200、鸡血藤200、白芍250、钩藤200、 熟地黄250、川芎250、菊花200、细辛50 ;取上述12味药材,加入85%乙醇回流提取2次, 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縮成相对密度为1. 25-1. 30的浸膏;85%乙醇 提取后的药渣再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煮液,滤过,浓縮成密度为1. 20-1. 30的 浸膏,合并上述醇提和水提浸膏,在60 80°C的温度下干燥,粉碎,加入淀粉50份,混匀而 成。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治疗头痛的药,其特征在于将制成的药装入胶囊而成 为胶囊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其特点是在组分中按重量份含有高原丹参147-375、珍珠母147-375、当归147-375、蒺藜110-300、夏枯草110-300、鸡血藤110-300、白芍147-375、钩藤110-300、熟地黄147-375、川芎147-375、菊花110-300、细辛25-75;以上十二味药材,加85%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药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成浸膏;合并浸膏,在60~80℃干燥,粉碎,加入淀粉,混匀而成。本发明具有平肝熄风,散瘀通络,解痉止痛之功效。
文档编号A61K36/804GK101773570SQ20101012765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4日
发明者师新伟, 忤博, 杨浩 申请人:青海益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