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防治感冒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特别涉及一种防治感冒的中药。
背景技术:
临床对感冒的治疗经常离不开抗菌素和激素,感冒是病毒所致,使用抗菌素破坏
了机体的共生菌群的平衡,为有害菌的猖獗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使用激素抑制了机体的免
疫机能,为病毒的肆虐拓宽了道路、扫除了障碍,如此恶性循环一发不可收拾。 在中药防治感冒方面,例如《伤寒论》一书中的玉屏风散,玉屏风散包含黄芪、防
风、白术三种药物,实验证实,玉屏风散的确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卫外防御能力,提高机体免
疫功能和抗病毒、抗感染能力,具有益气、固表、实卫功能。但防治效果稍显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的中药防治感冒效果不佳的缺陷,提供的一种防 治感冒的中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种防治感冒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组成生石膏 10-50,制附子10-15,肉桂5-10,干姜5-10,山萸肉5-10,生甘草10-15。
本发明中的生石膏取白虎汤之义以清火,附子"防治感冒的中药"的药物组成附 子、肉桂、干姜(附子无姜不热)皆为大热或极热之药以补阳,山萸肉滋阴敛气,生甘草解诸 热药燥烈之性,且斡旋脾胃中枢使后天立于不败之地;没有生石膏的清火,再多的阴阳也禁 不住淫火的损耗;阳成阴,阴寓阳,阴生阳,补阳清火为重中之重。如果仅以白虎汤清火,寒 凉药物在清火的同时,对机体的阳气也有损伤,毕竟二者性质相反;临床发现长期的单纯清 火,人体会出现怕冷、胸闷气短、口流清涎、大便稀溏、头晕乏力、血压低下、舌苔白腻、舌质 淡白胖大齿痕明显等一派阳虚的症状。如果仅以附子、干姜、生甘草(四逆汤)补阳,辛热 药物在补阳的同时,也助长体内的淫热;临床发现长期单纯的补阳,机体会出现口干舌燥、 口舌生疮、胃脘燥热、大便干结、血压升高、舌苔干黄、舌质潮红龟裂等一派火旺的表现。然 而单纯以山萸肉益气滋阴,临床发现机体没有明显向愈和恶化的表现,用这类药物治疗病 必将延误疾病的治疗,医者求稳之心遗害匪浅,病者命丧黄泉而浑然不觉医之过也。如果单 纯的滋阴,不但滋腻碍胃,而且造成阴盛阳虚。如果将补阳清火滋阴的药物正确配伍使用则 无上述缺点,并且长期服用有益而无害。正所谓有制之师不畏多,无制之师少也乱。
经对比试验,本发明防治感冒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其它感冒药。 将本发明的各材料,按照所述的配比,研磨成粉后,经常规消毒后分装于胶囊中, 每粒重约1克左右,每次口服5-10克,一天三次,感冒期间可以一天3-6次口服。
具体实施例方式取生石膏4500克,制附子1200克,肉桂800克,干姜800克,山萸肉800克,生甘草1200克。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后,经常规消毒后分装于胶囊中,每粒重1克。
临床资料一 选择经常好感冒的志愿者200例,其中对照组100例服用玉屏风散, 一天三次,每次5-10克。治疗组100例服用"防治感冒的中药", 一天三次,每次5-10克。 结果在服药三个月的期间,对照组仍有85%的自愿者感冒5-10次,且感冒不适症状明显, 而治疗组有10%的志愿者感冒3-5次,且无明显的感冒不适症状。 临床资料二 在2009年甲型H1N1流行期间收住此流感患者300例,其中150例常 规使用菌必治、病毒唑、地塞米松及口服快克胶囊;其中150例服用"防治感冒的中药",每 次5-10克,一天5次。结果服用"防治感冒的中药"的患者,在服药后30分钟即热退诸症 渐消,体温没有再出现升高,且无明显全身不适症状。而常规使用菌必治、病毒唑、地塞米松 及口服快克胶囊的患者,其中18例并发肺炎,且用药后2-5小时体温再升,全身不适症状明 显。
权利要求
一种防治感冒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组成生石膏10-50,制附子10-15,肉桂5-10,干姜5-10,山萸肉5-10,生甘草10-15。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感冒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组成生石膏10-50,制附子10-15,肉桂5-10,干姜5-10,山萸肉5-10,生甘草10-15。将本发明的各材料,按照所述的配比,研磨成粉后,经常规消毒后分装于胶囊中,每粒重约1克左右,每次口服5-10克,一天三次,感冒期间可以一天3-6次口服。经对比试验,本发明防治感冒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其它感冒药。
文档编号A61P11/00GK101780264SQ20101014995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4日
发明者吴敬龙 申请人:吴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