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础垫层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7-8  4

【知识产权代理】【专利服务】Tel:18215660330

专利名称:一种基础垫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地基部分,具体是指一种用于承托建筑物的基础垫层。
背景技术
基础垫层,是指设于建筑物基础与地基土之间的中间结构层,当地基土的表层为软弱土体时,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可能满足不了建筑物的要求,实际工程中通常是将处于建筑物基础所处范围的软弱土层的部分或全部挖去形成一基坑,然后于基坑内部分层换填强度较大的砂、碎石、灰土、粉煤灰、高炉干渣材料,并对其进行压实、夯实或振实,由此形成所述的基础垫层,其具有隔水、排水、防冻等作用,并起到改善基础和地基土的工作条件。然而,所述基础垫层在受到上部建筑物基础的较大荷载时,或基础垫层密实度欠佳时,在上部应力作用下基础垫层会产生一定的水平向变形,竖向上产生压缩沉降,从而导致建筑物基础沉降过大;基础垫层内部土体产生一定程度的相对滑移,甚至可能产生滑动破坏,也导致了建筑物基础的不稳定缺陷;此外,垃圾焚烧发电厂产生的大量垃圾焚烧灰渣通常作填埋处置,目前尚未实现资源化利用,然而垃圾焚烧灰渣具有类似于粗骨料和水泥的工程性质,简单填埋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基础垫层和垃圾焚烧灰渣简单处置的上述缺陷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高、承载力大、变形小的基础垫层,避免了传统技术中基础垫层不能满足高承载力和低变形的要求而造成破坏问题。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种基础垫层,包括填料,还包括由土工格栅形成、铺设在基坑内部的包裹体,上述填料密实填筑于上述包裹体内。上述包裹体包括呈“ U ”型的包裹本体和呈片状的包裹盖体,该包裹盖体与上述包裹本体相互适配连接形成一供上述填料密实填筑的包裹体。上述包裹体还包括由土工格栅形成的包裹侧体,其设于上述呈“U”型的包裹本体的两侧边的开口处。上述包裹本体内还设有由土工格栅形成、用于分隔此包裹本体内部的上述填料的分隔层。上述分隔层设有若干层,每相邻两层间的间距为20-30cm。上述填料包括有碎石、灰土、垃圾焚烧灰渣及自来水。上述包裹体的长和宽为其上部的建筑物基础的长和宽的1. 2-1. 5倍。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采用土工格栅形成一铺设在基坑内部的包裹体,填料密实填筑于该包裹体内,由此形成一具有整体系统性的基础垫层,其充分地利用了土工格栅的高强度和低应变的特性,以对填料进行有效地包裹及约束作用,加大了垫层的强度, 减小了垫层的变形,使整个基础垫层具有稳定性高、承载力大和变形小的特性;另外,所述填料可以包括有碎石、灰土、垃圾焚烧灰渣及自来水,借由垃圾焚烧灰渣具有类似于粗骨料和水泥的工程性质,将其利用于地基基础垫层的填料上,其不仅解决了大量垃圾的繁琐填埋外,还实现了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为地基加固和垃圾焚烧灰渣处置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包裹体1包裹本体 11包裹盖体 12分隔层 2填料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础垫层,其包括包裹体1和填料3,包裹体1由土工格栅形成,其铺设在基坑的内部,填料3密实填筑于包裹体1内。作为包裹体1的一较佳实施例,如图1所示,其包括呈“U”型的包裹本体11和呈片状的包裹盖体12,包裹本体11和包裹盖体12均由土工格栅形成,呈“U”型的包裹本体 11可由三片呈片状的土工格栅相互加筋连接形成,本实用新型采用一呈片状的土工格栅的一相对两端垂直向上弯折形成,上述包裹盖体12适配地加筋连设在包裹本体11上,由此共同形成一供填料3密实填筑的包裹结构体;为了加强包裹体1的包裹性,以减少当受到上部基础竖向荷载时水平方向的变形,还可于呈“U”型的包裹本体1的两侧边的开口处连设有一包裹侧体(图中未示出),该包裹侧体同样由土工格栅形成。上述包裹本体1内还设有由土工格栅形成的分隔层2,其用于分隔包裹本体1内部的填料3,分隔层2根据包裹体1在沿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大小,可以设有若干层,每相邻两层间的间距为20-30cm。本实用新型所述填料3,其具体包括有碎石、灰土、垃圾焚烧灰渣及自来水,特别地,所述填料1各材料的重量组份可以为碎石3-5份、灰土 2-3份、垃圾焚烧灰渣3-5份、 自来水1-2份,施工时,首先制作所述填料3,先利用磁选设备将垃圾焚烧灰渣中的金属清除,清除的金属可回收利用;再采用破碎机将灰渣进行破碎,使得粒径均小于3cm ;然后采用有机氯化物水溶液对筛分的灰渣进行喷洒消毒和杀菌;最后将上述碎石、灰土、垃圾焚烧灰渣、自来水按上述重量进行配比混合,充分搅拌后形成填料3。构造基础垫层时,在预先开挖好的基坑底部水平铺设一层形成包裹本体11的土工格栅,然后在土工格栅上部铺设填料3约20-30cm厚度,并采用机器进行压实;在填料3 上部再铺设一层形成分隔层2的土工格栅,再铺设填料3并压实,如此重复直至基础垫层厚度达到设计厚度,基础垫层最上部再铺设一层形成包裹盖体12的土工格栅,最后,将位于底层的形成包裹本体11的的土工格栅的两端呈向上垂直折起,与最上部铺设的形成包裹盖体12的土工格栅加筋连接固定,由此形成一具有整体系统性的基础垫层,该基础垫层的长和宽(即包裹本体11的长和宽)比其上部的建筑物基础的长和宽要大,具体基础垫层的长和宽可为其上部的建筑物基础的长和宽的1. 2-1. 5倍。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基础垫层,利用土工格栅对填料3密实包裹作用形成一具有整体系统性的基础垫层,其充分地利用了土工格栅的高强度和低应变的特性,以对填料3进行有效地包裹及约束作用,加大了基础垫层的强度,减小了基础垫层的变形,从而使整个基础垫层具有稳定性高、承载力大和变形小的特性,设置基础垫层的长和宽比其上部的建筑物基础的长和宽要大,能够进一步分担上部基础传来的应力;另外,所述填料可以包括有垃圾焚烧灰渣,借由垃圾焚烧灰渣具有类似于粗骨料和水泥的工程性质,将其利用于地基基础垫层的填料上,其不仅解决了大量垃圾的繁琐填埋外,还实现了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为地基加固和垃圾焚烧灰渣处置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基础垫层,包括填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土工格栅形成、铺设在基坑内部的包裹体,上述填料密实填筑于上述包裹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础垫层,其特征在于上述包裹体包括呈“U”型的包裹本体和呈片状的包裹盖体,该包裹盖体与上述包裹本体相互适配连接形成一供上述填料密实填筑的包裹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础垫层,其特征在于上述包裹体还包括由土工格栅形成的包裹侧体,其设于上述呈“ U,,型的包裹本体的两侧边的开口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础垫层,其特征在于上述包裹本体内还设有由土工格栅形成、用于分隔此包裹本体内部的上述填料的分隔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础垫层,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层设有若干层,每相邻两层间的间距为20-30c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础垫层,其特征在于上述包裹体的长和宽为其上部的建筑物基础的长和宽的1. 2-1. 5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础垫层,包括填料,还包括由土工格栅形成、铺设在基坑内部的包裹体,填料密实填筑于上述包裹体内;本实用新型采用土工格栅及填料形成一具有整体系统性的基础垫层,其充分地利用了土工格栅的高强度和低应变的特性,以对填料进行有效地包裹及约束作用,加大了垫层的强度,减小了垫层的变形,使整个基础垫层具有稳定性高、承载力大和变形小的特性;另外,所述填料可以包括有碎石、灰土、垃圾焚烧灰渣及自来水,借由垃圾焚烧灰渣具有类似于粗骨料和水泥的工程性质,将其利用于地基基础垫层的填料上,其不仅解决了大量垃圾的繁琐填埋外,还实现了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为地基加固和垃圾焚烧灰渣处置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文档编号C09K103/00GK202298595SQ20112031522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5日
发明者常方强 申请人:华侨大学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