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3  258

专利名称:一种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及其该药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傣族传统医药学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两千多年来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总结积累了大量的防病治病的经验和方药,逐步形成了以傣医“四塔、五蕴理 论”、“风病论”、“解毒理论”、“三盘理论”为核心的一门学科。在解毒理论的指导下傣族人民 总结了许许多多单方和复方的解药,在民族医药学中独具特色、独树一帜。解药种类很多,有的也会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大多数中草药组方存在安全可靠 较差的问题,有的还有较大毒副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药效高、成本低、疗程较短、使用方便的具有解毒作用的 药物,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这种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由下述药物组成勐腊大解药15-90g,百样解15-70g,傣百解5_25g,葛根5_25g,蓬莱葛15_30g,白 花臭牡丹根5-60g,大黄藤5-35g,定心藤15-30g,甘草5_10g。组方中勐腊大解药、百样解、傣百解、蓬莱葛、葛根性凉,味苦,入火、风、土、水塔, 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解除人体五脏、六腑、七管、九窍之毒以及热毒、酒毒、菌毒、虫毒等 各种毒素,保护脏腑功能,为主药,其中蓬莱葛还长于解蛇毒、蜈蚣毒,葛根长于解酒毒;白 花臭牡丹根性平,味淡,入水、风、土塔,具有调节气血,除风解毒之功,可解除血中之风热邪 毒长于解月子病(产后病)而治气血病、肝肾病等,大黄藤、定心藤具有很强的清热解毒, 定心安神之功能,共同助主药发挥强力的清热解毒作用而解热毒;甘草,性平,味甘淡,入四 塔,可调和诸药,使之苦寒解毒而不伤正气,为调和药。全方合用以达清热解毒、定心安神之 目的而具有广泛解毒之功能。在上述组方一的基础上还可加入红花臭牡丹根、山大黄药材形成组方二,这2味 药具有很强的清热解毒,调理气血之功能,可增强解血液中的热毒而治疗痤疮、疔疖、颜面 黑斑而达解毒美容之目的,组方二既有方一的功能,又增强了清解热毒之作用,扩大了适应 范围。在上述两组方的基础上还可加入龙胆草、台乌、没食子、羊耳菊形成组方三。其中 龙胆草性寒凉,味苦,入中盘肝胆而具有很强的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之功,可增强清肝利胆、 解肝毒之作用而治疗肝病。加入的台乌,没食子2药,其具有解食物毒、药物毒的功能,加入 该2药可增强解食物毒、药物毒的功能。方中羊耳菊具有调合诸药的功能,为调合药。本发明是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傣医解毒理论的治疗原则,从傣医传统解毒药物 和清热解毒,活血调经处方中筛选研究加减发展而来,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在原汤药基础上、 研制了散剂、胶囊剂、片剂和颗粒剂等现代剂型,使其既具傣医药传统特色,又有现代制剂特点。通过临床反复应用观察,尚未发现毒副反应,急性毒性试验、长毒试验也证明,其疗效 确切、安全可靠。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保护肝肾功能,解毒养颜,解酒毒、烟毒和各种毒素。因 此,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开发前景。一、临床疗效观察(一)、解热毒1、面部热疖161例,显效95例、有效5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2. 5% .2、面部黄褐癍43例,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9. % .3、热咳150例,显效108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1. 3% ·4、过敏性呛咳188例,显效131例、有效4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3. 6%05、口腔溃疡53例,显效26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1. 1%.6、急性咽炎140例,显效87例、有效4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2. 1%0(二)、解食物毒1、解酒毒用于解除因过度饮酒而致的不良反应。160例,显效81例、有效63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0% ·2、解除因误食霉坏变质或受污染的不洁食品或药物引起的的不良反应。144例,显效62例、有效6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0. 9%。二、本品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毒试验疗效安全可靠,试验结果如下实验目的观察小鼠口服药物的急性毒性反应;实验材料(1)药物取本品药物细粉,加水配制成0. 29g/ml的混悬液供实验用; (2)动物清洁级ICR小鼠,18-22g,雌雄各半,由昆明医学院提供。合格证号云动管第 9806 号。实验方法本品经预试测不出经药的LD5tl,故进行最大耐受量测定。取体重20士2g 小鼠,雌雄各半,禁食12小时后,用上述药灌胃0. 4ml/10g 二次,间隔6小时,然后连续观察 7天。实验结果按最高浓度(0.29g/ml)及小鼠最大灌胃量0. 4ml/10g计算剂量为 23. 2g/Kg,按公斤体重计算,相当于成人每日常用量0. 05523. 2g/Kg的421倍;按动物体表 面积系数折算,相当于70Kg体重成人每日常用量的46倍以上,20只小鼠7天内无一死亡及 中毒。小鼠灌胃本品的最大耐受量为23. 2g/Kg,证明本品口服的安全性较高。三、药效学研究1.保肝作用用颗粒剂,高(10 15粒)、中(8 10粒)、低(3 5粒)剂量均 能显著增加肝损伤大鼠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含量,其中对TP、GLB的影响有显著 量效关系;高(10 15粒)、中(8 10粒)、低(3 5粒)剂量均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红 素及直接胆红素含量、降低ALT活性;高(10 15粒)、中(8 10粒)剂量分别能显著降 低血清AST及GGT活性,表明药物对四氯化碳致大鼠肝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2.保肾作用用颗粒剂,高剂量(10 15粒)能显著降低硫酸庆大霉素致肾损伤 大鼠的血清肌酐、尿素氮含量,中(8 10粒)、低(3 5粒)剂量无显著影响。3.解酒毒用颗粒剂,高剂量(10 15粒)能显著降低乙醇致小鼠急性中毒的死 亡率,中(8 10粒)、低(3 5粒)剂量对小鼠死亡率无显著影响。4.解食物毒用颗粒剂,高(10 15粒)、中(8 10粒)剂量均能显著延长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低剂量(3 5粒)的雅解沙把未能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5.解热毒用颗粒剂,高(10 15粒)、中(8 10粒)剂量能显著抑制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低剂量(3 5粒)则无显著影响。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一种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制成勐腊大解药15-90g,百样解15-70g,傣百解5_25g,葛根5_25g,蓬莱葛15_30g,白 花臭牡丹根5-60g,大黄藤5-35g,定心藤15-30g,甘草5_10g。药物的制备工艺步骤如下1)、取勐腊大解药、百样解、蓬莱葛、白花臭牡丹根、定心藤和甘草,加水煮提三次, 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 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三次滤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 1.3 1.35,得浸膏,备用;2)、取大黄藤、葛根和傣百解药材,分别粉碎至过100目筛的细粉,混勻备用;3)、将步骤1)所得的浸膏与步骤2)所得的混勻细粉混合,用60°C的温度干燥,粉 碎过100目筛,制粒、灭菌后与相应药用辅料制成胶囊剂、片剂、丸剂、散剂或颗粒剂。实施例2、一种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制成勐腊大解药10_15g,百样解10_15g,傣百解15_30g,蓬莱葛10_30g,葛根5_25g,白 花臭牡丹根15_30g,红花臭牡丹根20-30g,大黄藤15-30g,山大黄15_30g,定心藤15_30g, 甘草5-10g。药物的制备工艺步骤如下取勐腊大解药、百样解、傣百解、蓬莱葛、白花臭牡丹 根、红花臭牡丹根、大黄藤、山大黄、定心藤和甘草,加温开水至淹没药10公分左右,浸泡半 小时后,煎煮三次,第一次,煮沸30分钟,第二、三次均加开水至平药渣,各煮沸30分钟,合 并三次煎液,得到汤剂。服用方法温服,每次服200ml,每日三次。还可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制成其它的剂型,制备工艺步骤如下1)取勐腊大解药、百样解、蓬莱葛、白花臭牡丹根、红花臭牡丹根、山大黄、定心藤 和甘草,加水煮提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 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三次滤液,滤 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 3 1. 35,得浸膏,备用;2)取余药大黄藤和傣百解,分别粉碎至过100目筛的细粉,混勻备用;3)将步骤1)所得的浸膏与步骤2)的混勻细粉混合,用60°C的温度干燥,粉碎过 100目筛,制粒、灭菌后与相应药用辅料制成胶囊剂、片剂、丸剂、散剂或颗粒剂。实施例3、一种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由下述重量份药材组成勐腊大解药15-30g,百样解10-15g,傣百解10_30g,蓬莱葛15_30g,葛根10_50g, 白花臭牡丹根10-30g,红花臭牡丹根10-30g,大黄藤10-30g,山大黄10_30g,定心藤 10-30g,龙胆草 5-10g,台乌 10-30g,没食子 10_30g,羊耳菊 15_30g,甘草 5_15g。药物的制备工艺步骤如下取勐腊大解药、百样解、傣百解、蓬莱葛、葛根、白花臭 牡丹根、红花臭牡丹根、大黄藤、山大黄、定心藤、龙胆草、台乌、没食子、羊耳菊和甘草,加温 开水至淹没药10公分左右,浸泡半小时后,煎煮三次,第一次,煮沸30分钟,第二、三次均加 开水至平药渣,各煮沸30分钟,合并三次煎液,得到汤剂。
服用方法温服,每次服200ml,每日三次。还可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制成其它的剂型,制备工艺步骤如下1)取勐腊大解药、百样解、傣百解、蓬莱葛、葛根,白花臭牡丹根、红花臭牡丹根、山大黄、定心藤、龙胆草、羊耳菊和甘草,加水煮提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 5小时,第三 次1小时,合并三次滤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 3 1. 35,得浸膏,备用;2)取余药大黄藤、傣百解、台乌和没食子,分别粉碎至过100目筛的细粉,混勻备 用;3)将步骤1)所得的浸膏加入步骤2)的混勻细粉中混合,用60°C的温度干燥,粉 碎过100目筛,制粒、灭菌后与相应药用辅料制成胶囊剂、片剂、丸剂、散剂或颗粒剂。
权利要求
一种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制成勐腊大解药15-90g,百样解15-70g,傣百解5-25g,葛根5-25g,蓬莱葛15-30g,白花臭牡丹根5-60g,大黄藤5-35g,定心藤15-30g,甘草5-10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取勐腊大解药、百样解、蓬莱葛、白花臭牡丹根、定心藤和甘草,加水煮提三次,第一 次2小时,第二次1. 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三次滤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 3 1.35,得浸膏,备用;2)、取大黄藤、葛根和傣百解药材,分别粉碎至过100目筛的细粉,混勻备用;3)、将步骤1)所得的浸膏与步骤2)所得的混勻细粉混合,用60°C的温度干燥,粉碎过 100目筛,制粒、灭菌后与相应药用辅料制成胶囊剂、片剂、丸剂、散剂或颗粒剂。
3.一种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制成勐腊大解药10-15g,百样解10-15g,傣百解15-30g,蓬莱葛10_30g,葛根5_25g,白花臭 牡丹根15_30g,红花臭牡丹根20-30g,大黄藤15-30g,山大黄15_30g,定心藤15_30g,甘草 5-10g。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取勐 腊大解药、百样解、傣百解、蓬莱葛、白花臭牡丹根、红花臭牡丹根、大黄藤、山大黄、定心藤 和甘草,加温开水至淹没药10公分左右,浸泡半小时后,煎煮三次,第一次,煮沸30分钟,第 二、三次均加开水至平药渣,各煮沸30分钟,合并三次煎液。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取勐腊大解药、百样解、蓬莱葛、白花臭牡丹根、红花臭牡丹根、山大黄、定心藤和甘 草,加水煮提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 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三次滤液,滤过,滤 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 3 1. 35,得浸膏,备用;2)取余药大黄藤和傣百解,分别粉碎至过100目筛的细粉,混勻备用;3)将步骤1)所得的浸膏与步骤2)的混勻细粉混合,用60°C的温度干燥,粉碎过100 目筛,制粒、灭菌后与相应药用辅料制成胶囊剂、片剂、丸剂、散剂或颗粒剂。
6.一种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药材组成勐腊大解药15-30g,百样解10-15g,傣百解10-30g,蓬莱葛15_30g,葛根10_50g,白花 臭牡丹根10_30g,红花臭牡丹根10_30g,大黄藤10-30g,山大黄10_30g,定心藤10_30g,龙 胆草5-10g,台乌10-30g,没食子10-30g,羊耳菊15_30g,甘草5_15g。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取勐 腊大解药、百样解、傣百解、蓬莱葛、葛根、白花臭牡丹根、红花臭牡丹根、大黄藤、山大黄、定 心藤、龙胆草、台乌、没食子、羊耳菊和甘草,加温开水至淹没药10公分左右,浸泡半小时 后,煎煮三次,第一次,煮沸30分钟,第二、三次均加开水至平药渣,各煮沸30分钟,合并三 次煎液。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取勐腊大解药、百样解、傣百解、蓬莱葛、葛根,白花臭牡丹根、红花臭牡丹根、山大 黄、定心藤、龙胆草、羊耳菊和甘草,加水煮提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 5小时,第三次 1小时,合并三次滤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 3 1. 35,得浸膏,备用;2)取余药大黄藤、傣百解、台乌和没食子,分别粉碎至过100目筛的细粉,混勻备用;3)将步骤1)所得的浸膏加入步骤2)的混勻细粉中混合,用60°C的温度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制粒、灭菌后与相应药用辅料制成胶囊剂、片剂、丸剂、散剂或颗粒剂。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由下述药物组成勐腊大解药15-90g,百样解15-70g,傣百解5-25g,葛根5-25g,蓬莱葛15-30g,白花臭牡丹根5-60g,大黄藤5-35g,定心藤15-30g,甘草5-10g;本发明从傣医传统解毒药物和清热解毒,活血调经处方中筛选研究加减发展而来,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在原汤药基础上,研制了散剂、胶囊剂、片剂和颗粒剂等现代剂型,使其既具傣医药传统特色,又有现代制剂特点。通过临床反复应用观察,尚未发现毒副反应;急性毒性试验、长毒试验也证明,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保护肝肾功能、解毒养颜、解酒毒、烟毒和各种毒素。
文档编号A61K36/59GK101810677SQ201010171218
公开日2010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3日
发明者刀会仙, 刀红英, 刘志强, 刘扬扬, 岩罕单, 廖瑞玲, 曾君, 林艳芳, 段立纲, 潘玉秀, 玉腊波, 王孝蓉, 肖丽香, 谭志刚, 赵应红, 邓群, 陈亚梅 申请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