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傣药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风湿病的药物及其该药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风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祖国传统医学称之为“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 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筋骨、肌肉、关节发生酸痛、麻木、屈伸不 利或关节肿大等主要表现的病症。据统计,全球风湿骨病患者约4亿,是医学领域中最为庞 大的一类疾患。在中国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股骨头坏死患者占人口 总数的18%,其发病率高达27%。其中有5600万重病患者。风湿病患者多受此顽症折磨, 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多数屡治不愈,以致有的病情恶化而瘫痪甚至死亡,据国家卫生部调查 统计,每年因风湿、类风湿、骨病,直接或间接死亡人数约达150万人。对于这类疾病的治 疗,到目前为止,具有显著疗效的药物尚未见更多的报道。因此,从传统民族医药中寻找治 疗风湿、类风湿、骨关节病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傣族所居住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 条件的特殊性,这类疾病的发病率不低于全国水平。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 总结积累了大量的治疗这类疾病的经验和方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药效高、成本低、疗程较短、使用方便的治疗风湿病的药 物,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这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制成黑皮跌打3. 6,桂枝1.6,钩藤1,苏木1,伸筋草2. 4,绿包藤1.2,定心藤3. 2。组方中黑皮跌打、桂枝、苏木,具有除风活血,温通止痛之功,为主药,具有祛风活 血,通痹止痛之功能,体现了傣医“除风先活血,血行风自出”的特色。傣族医学认为,风湿 病的发生与寒、热风邪关系密切,风湿病分为两大类冷风湿病、热风湿病,而在临床上还往 往可见寒热加杂的风湿病,因此,必须寒热并治。本组方中所配伸筋草、钩藤、绿包藤、定心 藤其性寒凉,既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活血作用,又可抑制主药的热性,全方合用,寒 热相配,其特点为,祛风活血,温通止痛而不热,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而不寒,故适宜于治疗各 型风湿病。在上述组方一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还可加入蔓荆子根、黑心树心、通血香和红花药 物形成组方二,增强了清热活血,除风止痛的功能而长于治疗偏于热重的、瘀血内停的风湿病。在组方一、二的基础上还可加入姜黄、扁担藤、山大黄形成组方三,更加强了清热 解毒,活血消肿,除风止痛的作用,并对风湿病中以红肿热痛或痉挛剧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病症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本发明是用于治疗冷热风湿痛,肢体关节、肌肉、筋骨酸麻胀痛或红肿热痛的药 物,具有祛风活血,通痹止痛之功能;是从傣医治疗风湿病的众多处方中筛选后,根据傣药的配伍原则应用现代制药新技术研究而得,结合现代制药技术研制了散剂、胶囊剂、片剂和颗粒剂等现代剂型,使其既具傣医药传统特色,又有现代制剂特点;根据国家药品管理法医 院制剂注册的要求,完成了相应的研究工作,经临床疗效观察和急毒试验研究证明,未发现 毒副反应,疗效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和市场竞争力。对158例风 湿病患者进行了疗效观察,总有效率为91 %。其中风湿热痹67例,显效47例、有效13例、 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9. 5% ;风寒湿痹81例,显效6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 为 92. 5%。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制成黑皮跌打3. 6,桂枝1.6,钩藤1,苏木1,伸筋草2. 4,绿包藤1.2,定心藤3. 2。按上述组方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制成各种剂型,制备工艺步骤如下①、取黑皮跌打、钩藤、苏木和伸筋草加水煮提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 5小 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三次滤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 3 1. 35,得浸膏,备用;②、再取定心藤、桂枝和绿包藤分别粉碎成过100目筛的细粉,混勻备用;③、将步骤①所得的浸膏加入步骤②细粉中混勻,在60°C 士5°C的温度中干燥后, 粉碎过100目筛,用70% 90%乙醇制粒、灭菌后与相应药用辅料制成胶囊剂、片剂、丸剂、 散剂或颗粒剂。实施例2、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制成黑皮跌打3. 6,桂枝1.6,通血香3,苏木1,红花1,钩藤1,蔓荆子根1.5,伸筋草 2. 4,定心藤3. 2,绿包藤1. 2,黑心树心1. 5。药物的汤剂制备工艺步骤如下取黑皮跌打、桂枝、通血香、苏木、红花、钩藤、蔓荆子根、伸筋草、定心藤、绿包藤和 黑心树心,加温开水至淹没药10公分左右,浸泡半小时后,煎煮三次,第一次煮沸10-15分 钟,第二、三次均加开水至平药渣,各煮沸5-10分钟,合并三次煎液。服用方法温服,每次服200ml,每日三次。按上述组方采用现代制药技术还可制成各种剂型,制备工艺步骤如下①、先取黑皮跌打、通血香、苏木、钩藤、蔓荆子根、伸筋草和黑心树心加水煮提三 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 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三次滤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 度1.3 1.35,得浸膏,备用;②、再取余药定心藤、桂枝、绿包藤和红花,分别粉碎成过100目筛的细粉,混勻备 用;③、将步骤①所得的浸膏加入步骤②细粉中混勻,在60°C 士5°C的温度中干燥后, 粉碎过100目筛,用70% 90%乙醇制粒、灭菌,与相应药用辅料制成胶囊剂、片剂、丸剂、 散剂或颗粒剂。实施例3、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制成黑皮跌打3. 6,桂枝1. 6,通血香3,姜黄2,苏木1,红花1,扁担藤3,伸筋草2. 4,钩 藤1,蔓荆子根1. 5,黑心树心1. 5,绿包藤1. 2,定心藤3. 2,山大黄1。药物的汤剂制备工艺步骤如下
取黑皮跌打、桂枝、通血香、姜黄、苏木、红花、扁担藤、伸筋草、钩藤、蔓荆子根、黑心树心、绿包藤、定心藤和山大黄,加温开水至淹没药材10-12公分,浸泡半小时后,煎煮三 次,第一次,煮沸10-15分钟,第二、三次均加开水至平药渣,各煮沸5-10分钟,合并三次煎 液。服用方法温服,每次服200ml,每日三次。按上述组方采用现代制药技术还可制成各种剂型,制备工艺步骤如下①、先取黑皮跌打、通血香、苏木、红花、扁担藤、伸筋草、钩藤、蔓荆子根和黑心树 心,加水煮提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 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三次滤液,滤过,滤 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 3 1. 35,得浸膏,备用;②、再取余药定心藤、桂枝、绿包藤、山大黄和姜黄分别粉碎成过100目筛的细粉, 混勻备用;③、将步骤①所得的浸膏加入步骤②细粉中混勻,在60°C 士5°C的温度中干燥后, 粉碎过100目筛,用70% 90%乙醇制粒、灭菌后与相应药用辅料制成胶囊剂、片剂、丸剂、 散剂或颗粒剂。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制成黑皮跌打3.6,桂枝1.6,钩藤1,苏木1,伸筋草2.4,绿包藤1.2,定心藤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①、取黑皮跌打、钩藤、苏木和伸筋草加水煮提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第 三次1小时,合并三次滤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 3 1. 35,得浸膏,备用;②、再取定心藤、桂枝和绿包藤分别粉碎成过100目筛的细粉,混勻备用;③、将步骤①所得的浸膏加入步骤②细粉中混勻,在60°C士5°C的温度中干燥后,粉碎 过100目筛,用70% 90%乙醇制粒、灭菌后与相应药用辅料制成胶囊剂、片剂、丸剂、散剂 或颗粒剂。
3.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制成黑皮跌打3. 6,桂枝1. 6,通血香3,苏木1,红花1,钩藤1,蔓荆子根1. 5,伸筋草2. 4,定 心藤3. 2,绿包藤1. 2,黑心树心1. 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取黑皮跌打、桂枝、通血香、苏木、红花、钩藤、蔓荆子根、伸筋草、定心藤、绿包藤和黑心树心,加温开水至淹没药10公分左右,浸泡半小时后,煎煮三次,第一次煮沸10-15分钟,第 二、三次均加开水至平药渣,各煮沸5-10分钟,合并三次煎液。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①、先取黑皮跌打、通血香、苏木、钩藤、蔓荆子根、伸筋草和黑心树心加水煮提三次, 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 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三次滤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 1.3 1.35,得浸膏,备用;②、再取余药定心藤、桂枝、绿包藤和红花,分别粉碎成过100目筛的细粉,混勻备用;③、将步骤①所得的浸膏加入步骤②细粉中混勻,在60°C士5°C的温度中干燥后,粉碎 过100目筛,用70% 90%乙醇制粒、灭菌,与相应药用辅料制成胶囊剂、片剂、丸剂、散剂 或颗粒剂。
6.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制成黑皮跌打3. 6,桂枝1. 6,通血香3,姜黄2,苏木1,红花1,扁担藤3,伸筋草2. 4,钩藤1, 蔓荆子根1. 5,黑心树心1. 5,绿包藤1. 2,定心藤3. 2,山大黄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取黑皮跌打、桂枝、通血香、姜黄、苏木、红花、扁担藤、伸筋草、钩藤、蔓荆子根、黑心树心、绿包藤、定心藤和山大黄,加温开水至淹没药材10-12公分,浸泡半小时后,煎煮三次, 第一次,煮沸10-15分钟,第二、三次均加开水至平药渣,各煮沸5-10分钟,合并三次煎液。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①、先取黑皮跌打、通血香、苏木、红花、扁担藤、伸筋草、钩藤、蔓荆子根和黑心树心,力口 水煮提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 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三次滤液,滤过,滤液浓缩 至相对密度1.3 1.35,得浸膏,备用;②、再取余药定心藤、桂枝、绿包藤、山大黄和姜黄分别粉碎成过100目筛的细粉,混勻 备用;③、将步骤①所得的浸膏加入步骤②细粉中混勻,在60°C士5°C的温度中干燥后,粉碎过100 目筛,用70% 90%乙醇制粒、灭菌后与相应药用辅料制成胶囊剂、片剂、丸剂、散剂或颗粒剂。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制成黑皮跌打3.6,桂枝1.6,钩藤1,苏木1,伸筋草2.4,绿包藤1.2,定心藤3.2;本发明是用于治疗冷热风湿痛,肢体关节、肌肉、筋骨酸麻胀痛或红肿热痛的药物,具有祛风活血,通痹止痛之功能;根据傣药的配伍原则,应用现代制药新技术研究而得,结合现代制药技术研制了散剂、胶囊剂、片剂和颗粒剂等现代剂型,使其既具傣医药传统特色,又有现代制剂特点;经临床疗效观察和急毒试验研究证明,未发现毒副反应,疗效且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A61P19/00GK101810709SQ20101017130
公开日2010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3日
发明者刀会仙, 刀红英, 刘志强, 刘扬扬, 岩罕单, 廖瑞玲, 曾君, 林艳芳, 段立纲, 潘玉秀, 玉腊波, 王孝蓉, 肖丽香, 谭志刚, 赵应红, 邓群, 陈亚梅 申请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