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单元和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7-2  35

专利名称:光学单元和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摄像设备的光学单元和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安装在蜂窝电话上和个人电脑(PC)等上的摄像设备,对高分辨率、 低成本和小型化有着很强的需求。要求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图像传感器和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CMOS)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器件的单元间距要极小,并且在光学系统中,需要比普通光学系统具有更小光学像差、具体是轴向色差的高摄像性能。另外,对于成本方面的要求,已知一项通过在晶片中同时形成大量透镜来削减成本的技术。此外,专利文件1披露了一项关于双合透镜(doublet lens)的技术。这里,在一个位置处对仿形透镜(r印lica lens)进行再涂覆来实现高的ΝΑ。专利文件1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 2005-517984专利文件2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 2003-1550

发明内容
上述专利文件1仅公开了凸凸结构。该结构用于物镜和准直透镜的情况。然而,由于在凸凸结构的情况下作为预定用途的摄像光学系统不能消除像差,因而该摄像光学系统不是有用的。此外,仅公开了在单个玻璃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形成透镜的示例,且未示出具体的设计示例。尽管上述专利文件2披露了单元结构的光学设计,但像散为士0. 5mm,球面像差也较大且约为士0.5mm。此外,F值!^0较暗且为6. 6,且有效像圈的半径较小且为士0. 25mm, 因而该光学设计不能用于任何相机模块标准。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高分辨率和高性能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学单元和摄像装置。本发明还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减小单元结构的像差并实现对VGA标准等来说最佳的透镜的光学单元和摄像装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单元,该光学单元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元件、第二透镜元件、第一透明体和第三透镜元件, 所述第一透镜元件和所述第二透镜元件形成双合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四透镜元件、第二透明体和第五透镜元件。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包括摄像器件和光学单元,所述光学单元使物体图像在所述摄像器件上成像并且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元件、第二透镜元件、第一透明体和第三透镜元件,所述第一透镜元件和所述第二透镜元件形成双合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四透镜元件、第二透明体和第五透镜元件。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光学单元,该光学单元包括透镜组,在所述透镜组中, 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有透镜,所述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元件、透明体和第二透镜元件。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光学单元,该光学单元包括透镜组,在所述透镜组中, 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有透镜,所述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元件、缓冲层、透明体和第二透镜元件。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包括摄像器件和光学单元, 所述光学单元使物体图像在所述摄像器件上成像并且包括透镜组,在所述透镜组中,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有透镜,所述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元件、透明体和第二透镜元件。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通过采用称作晶片镜片的双合透镜能够实现高分辨率和高性能摄像的光学系统。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对VGA标准等为最佳的透镜,即能够具有晶片级镜片的优点并充分减小单元结构中的像差。


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透镜的结构示例的图。图2是示意性示出了该实施例的第四透镜元件的表面形状示例的图。图3是示出了分配给构成该实施例摄像透镜的透镜组的透镜和基板以及构成摄像部的防护玻璃的表面编号的图。图4是分别示出了示例1中的球面像差、像散和失真的像差图。图5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摄像透镜的结构示例的图。图6是分别示出了示例2中的球面像差、像散和失真的像差图。图7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摄像透镜的结构示例的图。图8是分别示出了示例3中的球面像差、像散和失真的像差图。图9是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摄像透镜的结构示例的图。图10是示出了分配给构成该实施例摄像透镜的透镜组的透镜和基板以及构成摄像部的防护玻璃的表面编号的图。图11是分别示出了示例4中的球面像差、像散和失真的像差图。图12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摄像透镜的结构示例的图。图13是分别示出了示例5中的球面像差、像散和失真的像差图。图14是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晶片级镜片的图。图15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七实施例采用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结构示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说明1.第一实施例(采用光学单元的摄像透镜的第--结构示例)
2.第二实施例(采用光学单元的摄像透镜的第二二结构示例)
3.第三实施例(采用光学单元的摄像透镜的第三Ξ结构示例)
4.第四实施例(采用光学单元的摄像透镜的第四结构示例)
5.第五实施例(采用光学单元的摄像透镜的第五结构示例)
6.第六实施例(晶片镜片的一般概念)
7.第七实施例(摄像装置的结构示例)
<1.第一实施例>图1是示出了采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单元的摄像透镜的结构示例的图。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00包括从物体侧OBJS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110、第二透镜组120、防护玻璃130和像面140。摄像透镜100形成为单焦点透镜。此外,由第一透镜组110和第二透镜组120形成光学单元。第一透镜组110和第二透镜组120各自由包括夹着透明体的多个透镜元件的接合体构成。 具体地,第一透镜组110由包括从物体侧OBJS至像面140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元件111、第二透镜元件112、第一透明体113和第三透镜元件114的接合体构成。第一透镜元件111和第二透镜元件112形成双合透镜200。第二透镜组120由包括从物体侧OBJS至像面140侧依次布置的第四透镜元件 121、第二透明体122、缓冲层123和第五透镜元件124的接合体构成。缓冲层123是透镜的一部分,且由与透镜相同的材料形成。在确定不能获得如缓冲层的精度的部分之后,再设计并制造缓冲层123。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透镜组110和第二透镜组120各自由包括透镜元件和透明体的接合体构成,因此摄像透镜100的透镜表面作为一个整体包括第一表面SF1、第二表面 SF2、第三表面SF3和第四表面SF4。第一表面SFl由第一透镜元件111的物体侧表面形成,第二表面SF2由第三透镜元件114的像面侧表面形成。第三表面SF3由第四透镜元件121的物体侧表面形成,第四表面SF4由第五透镜元件124的像面侧表面形成。该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00基本上形成为第一透镜组110和第二透镜组120中的一个具有正焦强(power),而另一个具有负焦强。在作为单焦点透镜的摄像透镜100中,假设诸如CCD传感器和CMOS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器件的成像区域(图像接受区域)设置在像面140上。防护玻璃130夹在第四表面SF4与像面140之间。在第四表面SF4与像面140之间不仅可以设置由树脂或者玻璃形成的防护玻璃130、红外截止滤光器和低通滤光器,还可以设置光学部件。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的图1中,左手侧是物体侧(前),右手侧是像面侧 (后)。此外,从物体侧进入的光束在像面140上成像。下面,说明该实施例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及其操作。摄像透镜100具有2组7层结构。在第一透镜组110中,由第一透镜元件111和第二透镜元件112形成的双合透镜 200是在物体侧凸出而在像面侧平坦的平凸透镜。另外,第三透镜元件114是在物体侧平坦而在像面侧凹入的平凹透镜。在第二透镜组120中,第四透镜元件121是在物体侧凹入而在像面侧平坦的平凹透镜。第五透镜元件IM是在物体侧平坦而在像面侧凸出的平凸透镜。例如,如以下将说明的,第五透镜元件IM是在物体侧平坦而在像面侧凸凹的平凸凹透镜。具体地,在第一透镜组110中,第一透镜元件111由非球面透镜形成,该非球面透镜在物体侧形成第一表面SFl的表面是凸出状的并具有较大的Abbe数vu。第二透镜元件112由具有较小Abbe数vL2的透镜形成。第一透明体113由具有例如较小Abbe数Vgl和较高折射率ngl的平板状玻璃基板 (透明基板)形成。第三透镜元件114由非球面透镜形成,该非球面透镜在像面侧形成第二表面SF2 的表面是凹入状的。在第一透镜组110中,双合透镜200是通过在第一透明体(第一玻璃基板)113的物体侧上形成第二透镜元件112并在物体侧OBJS上将第一透镜元件111接合到第二透镜元件112上形成的。此外,第三透镜元件114接合在第一透明体(第一玻璃基板)113的像面侧表面上。此外,在物体侧上贴合有光阑(diaphragm),以作为例如铬膜等具有遮光作用的材料。在第二透镜组120中,第四透镜元件121是通过非球面透镜形成的,该非球面透镜在物体侧形成第三表面SF3的表面是凹入状的。第二透明体122是通过平板状玻璃基板形成的,该玻璃基板具有较大的Abbe数Vgl 和较小的折射率ng2。第四透镜元件121接合在第二透明体(第二玻璃基板)122的物体侧表面上。第二缓冲层123形成在第二透明体(第二玻璃基板)122的像面侧表面上,并且第五透镜元件1 接合在第二缓冲层123的像面侧上。第五透镜元件IM是由非球面透镜形成的,该非球面透镜在像面侧形成第四表面 SF4的表面是凸出状的或者凸凹状的。图2是示意性示出了该实施例的第五透镜元件124的表面形状示例的图。在图2中,省略了第二透镜组120中的第二缓冲层。
图2所示的第五透镜元件IM是由在物体侧平坦而在像面侧凸凹的平凸凹透镜形成的。第五透镜元件IM包括凹部1241和凸部1M2,凹部1241在包括光轴OX的光轴的周边部处是凹入状的,凸部1242在凹部1241外侧的周边部处是凸出状的。第五透镜元件IM还包括平坦部1M3,该平坦部1243在凸部1242外侧的周边部处是平坦的。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描述中,可以用与第一透明体113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第一玻璃基板,并可以用与第二透明体122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第二玻璃基板。第一透镜元件111、第二透镜元件112、第三透镜元件114、第四透镜元件121和第五透镜元件124由紫外光固化树脂、热固化树脂或者塑料等形成。这里,缓冲层123基本上是透镜的一部分且由与透镜材料相同的玻璃材料形成。 在限定出没有如另一缓冲层的精度的部分的同时,设计并制造缓冲层123。没有精度的原因是,在紫外光固化树脂、热固化树脂或者塑料等固化期间会出现 5% 7%的收缩,因而由于相对于基板的接合,不能预测该收缩行为。此外,缓冲层用于吸收透明体(透明基板)的厚度误差。尽管该实施例示出了缓冲层布置在第二透镜组120中的示例,但必要时缓冲层也可以布置在第一透镜组110中。如上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00具有2组7层结构。第一透镜组110由从物体侧至像面侧布置的凸出状且具有较大Abbe数Vgl的非球面透镜的第一表面SFl、具有较小Abbe数Vgl和较高折射率ngl的第一透明体(第一玻璃基板)113以及凹入状的非球面透镜的第二表面SF2形成。第二透镜组120由从物体侧至像面侧布置的凹入状的非球面透镜的第三表面 SF3、具有较大Abbe数vg2和较低折射率ng2的第二透明体(第二玻璃基板)122以及非球面透镜的第四表面SF4形成。作为单焦点透镜的该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00被构造为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1) (14)。在条件表达式⑴中,限定了形成双合透镜200的第一透镜元件111的折射率nu。[表达式1]1. 4 ≤ nL1 ≤ 1. 65 …(1)当第一透镜元件111具有较大的光学折射率时,它校正更大的像差,但由于材料的物理性质受到限制,选择范围也受限制。该条件是条件表达式(1)。在条件表达式O)中,限定了形成双合透镜200的第一透镜元件111的Abbe数 vu。在条件表达式⑶中,限定了形成双合透镜200的第二透镜元件112的Abbe数\2。[表达式2]38 ≤ vL1 ≤ 80 . . . (2)[表达式3]18 ≤ vL2 ≤ 45 . . . (3)第一透镜元件111和第二透镜元件112具有通过具有较大Abbe数的第一透镜元件111和具有较小Abbe数的第二透镜元件112消除色差的功能。因此,最佳条件是条件表达式(2)和(3)。在条件表达式中,限定了双合透镜200的焦距fU2。[表达式4]1 ≤ fL12 ≤ 10 . . . (4)与以下将说明的条件表达式(7)和(8)相同,为了通过协同效应校正像差,优选的是第一透镜组110和第二透镜组120中的一个具有正焦强而另一个具有负焦强。这里,由于要求总光程短,因此期望第一透镜组110具有正焦强,而第二透镜组 120具有负焦强。此外,作为整体,当第三透镜元件114和第四透镜元件121以负焦强彼此面对时, 能更多地校正像差。因此,由第一透镜元件111和第二透镜元件112构成的双合透镜200需要具有足够的正焦强。该条件是条件表达式G)。在条件表达式(5)中,限定了由双合透镜200的第一透镜元件111与第二透镜元件112之间的接合面形成的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径R2。[表达式5]- c≤ R2 ≤-0. 5 ... (5)对于双合透镜200的接合面,存在便于进行像差校正的最佳值。基本上,当第二透镜元件112具有越大的负焦强时,越能满足正弦条件。最佳条件是条件表达式(5)。在条件表达式(6)中,限定了第一透明体113的CTE值CTCgl与第二透明体122的 CTE值CTEg2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Δ CTE0[表达式6]Δ CTE 三 I CTCg「CTCg2ACTE < 1. Oe-6 · · · (6)该实施例的光学单元的制造包括第一透镜组110和第二透镜组120的接合步骤, 并且在那时或多或少地升高温度。这时,如果第一透镜组110和第二透镜组120的基板(透明体)的膨胀系数不同, 就会在透镜中引起失真。最佳条件是条件表达式(6)。在条件表达式(7)和(8)中,限定了第一透镜组110的焦距fgl和第二透镜组120 的焦距fg2的条件。[表达式7]1. 2 ≤ fgl ≤ 8 …(7)[表达式8]-10 ≤ fg2 ≤ -1. 2 . . . (8)如上所述,为了通过协同效应校正像差,优选的是第一透镜组110和第二透镜组 120中的一个具有正焦强而另一个具有负焦强。这里,由于要求总光程短,因此期望第一透镜组110具有正焦强,而第二透镜组 120具有负焦强。然而,如果上述条件变得太过严格,即使极小的组间偏心(inter-groupdecentering)也会对特性造成很大影响,并且会使制造容差降低。因此,最佳条件是条件表达式(7)和⑶。在条件表达式(9)和(10)中,限定了第二透明体122的折射率ng2和Abbe数Vg2。[表达式9]1.3 彡 ng2 彡 1.82 . . . (9)[表达式10]35 彡 vg2 彡 90 …(10)与第一透镜组110相反,由于第二透镜组120需要更多地校正像散和彗形像差,因而玻璃基板的折射率越小越好。由此,确定了上限,并基于对上述材料的限制来确定下限。最佳条件是条件表达式 ⑶。第二透镜组120通过具有较大Abbe数的第二透明体(第二基板)122而具有最佳的总消色差性。较小的Abbe数、即较大的散射导致到那时本应已消除的色差,这是不利的。 此外,基于上述关于材料的限制来确定上限。因此,最佳条件是条件表达式(10)。在条件表达式(11)中,限定了第五透镜元件1 在像面侧的凸面的曲率半径Rs5。[表达式11]Rs5 彡-3 或者 Rs5 彡 5 · · · (11)当第五透镜元件IM在像面侧的凸面(第四表面SF4)的曲率在极限情况下为正时,在像面侧上,周边表面比在光轴附近的表面凸出得多,并且由摄像器件反射的光被第四表面SF4再反射,结果就容易出现重影,这是不利的。同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周边处出现更多的周边光,相对于传感器的入射角变得尖锐,这是不利的。另外,还存在由于凸起使后焦距变短的问题。此外,如果负曲率变得太大,则像面的曲率变成负的,结果会使进行校正变得困难。用于确保充足的后焦距、满足期望的成像器入射角并获得期望的照相机性能的最佳条件是条件表达式(11)。在条件表达式(12)中,限定了第一透明体113的厚度Tgl。[表达式12]0. 2 彡 Tgl 彡 0. 7 [mm] · · · (12)为了减小第一透镜组110中引起的像散和彗形像差,最好使第一透明体(第一玻璃基板)113较薄,由此产生上限。另外,当第一透明体113太薄时,会在基板中引起变形而使制造受到制约。因此,存在下限。这样,最佳条件是条件表达式(12)。在条件表达式(13)中,限定了第二透明体122的厚度Tg2。[表达式I3]0.2^ Tg2 ^2.5 [mm] . . . (13)与第一透镜组110相反,由于第二透镜组120需要更多地校正像散和彗形像差,因此最好将第二透明体(第二玻璃基板)122的厚度设定在不会导致太大的像差的厚度。另外,厚度还取决于总光程。如果厚度太大,尤其会导致彗形像差太大,结果就会使特性劣化。如果厚度太小,则不能充分校正像差。或者,如上所述在基板中引起变形,从而使制造受到制约。因此,最佳条件是条件表达式(13)。由于存在边缘宽度,因此将厚度Tgl和Tg2的下限设定为0. 2[mm]。在没有边缘宽度的情况下,约0. 1 [mm]在容许范围之内。在条件表达式(14)中,限定了缓冲层123的厚度Tbuf。[表达式14]0. 005 ≤Tbuf ≤0. 20 [mm] ... (14)在周边是凸出状或者近似凸出状的情况下,缓冲层变得必要。这是因为当将透镜贴合到基板上时很难获得基板附近的透镜的形状精度。如果厚度太大,则出现像差,并且光学特性、具体是像散和彗形像差劣化。如果厚度太小,则不能获得边界附近的形状精度。因此,最佳条件是条件表达式(14)。上述条件表达式(1) (14)对下面的示例1 3是通用的,并且通过在必要时适当地采用这些条件表达式,能够实现适合于各摄像器件或者摄像装置的更佳的摄像性能和紧凑型光学系统。需要说明的是,用以下的表达式表示透镜的非球面形状,其中,从物体侧至像面侧的方向为正方向,k代表锥形常数,并且A、B、C和D各自代表非球面常数,r代表中心曲率半径。y代表来自光轴的光束的高度,并且c代表中心曲率半径r的倒数(1/r)。需要说明的是,X代表相对于非球面形状的顶点距正切面的距离,A代表四次非球面常数,B代表六次非球面常数,C代表八次非球面常数,D代表十次非球面常数,E代表十二次非球面常数,并且F代表十四次非球面常数。[表达式I5]非球面方程式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学单元,其包括 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 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元件、第二透镜元件、第一透明体和第三透镜元件,所述第一透镜元件和所述第二透镜元件形成双合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四透镜元件、第二透明体和第五透镜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折射率nu、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Abbe数vu和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Abbe数^2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1. 4 彡 nL1 彡 1. 65, 38 彡 vL1 彡 80, 18 彡 vL2 彡 4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由所述第一透镜元件和所述第二透镜元件形成的所述双合透镜是平凸透镜,所述平凸透镜在物体侧是凸出状的,在像面侧是平坦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所述第三透镜元件是平凹透镜,所述平凹透镜在物体侧是平坦的,在像面侧是凹入状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元件是平凹透镜,所述平凹透镜在物体侧是凹入状的,在像面侧是平坦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所述第五透镜元件是平凸透镜,所述平凸透镜在物体侧是平坦的,在像面侧是凸出状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所述第五透镜元件是平凸凹透镜,所述平凸凹透镜在物体侧是平坦的,在像面侧是凸凹状的。
8.如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透明体和所述第二透明体中的至少一个由玻璃形成。
9.如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所述第二透镜元件、所述第三透镜元件、所述第四透镜元件和所述第五透镜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由紫外光固化树脂或者热固化树脂形成。
10.一种摄像装置,其包括 摄像器件;和光学单元,所述光学单元使物体图像在所述摄像器件上成像并且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元件、第二透镜元件、第一透明体和第三透镜元件,所述第一透镜元件和所述第二透镜元件形成双合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四透镜元件、第二透明体和第五透镜元件。
11.一种光学单元,其包括透镜组,在所述透镜组中,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有透镜,所述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元件、透明体和第二透镜元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Abbe数vu和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Abbe数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30 ≤vL1 ≤80,18 ≤vL2 ≤45。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是平凹透镜,所述平凹透镜在物体侧是凹入状的,在像面侧是平坦的。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元件是平凸透镜,所述平凸透镜在物体侧是平坦的,在像面侧是凸出状的。
15.如权利要求11 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所述透明体由玻璃形成。
16.如权利要求11 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和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由紫外光固化树脂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1 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和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由热固化树脂形成。
18.一种光学单元,其包括透镜组,在所述透镜组中,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有透镜,所述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元件、缓冲层、透明体和第二透镜元件。
19.一种摄像装置,其包括摄像器件;和光学单元,所述光学单元使物体图像在所述摄像器件上成像并且包括透镜组,在所述透镜组中,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有透镜,所述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至像面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元件、透明体和第二透镜元件。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摄像装置,其还包括信号处理器,所述信号处理器处理来自所述摄像器件的输出信号并且包括校正失真的功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高分辨率和高性能摄像系统的光学单元和摄像装置。摄像透镜(100)包括从物体侧(OBJS)至像面(140)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110)和第二透镜组(120)。第一透镜组(110)包括从物体侧(OBJS)至像面(140)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元件(111)、第二透镜元件(112)、第一透明体(113)和第三透镜元件(114)。第二透镜组(120)包括从物体侧(OBJS)至像面(140)侧依次布置的第四透镜元件(121)、第二透明体(122)、第二缓冲层(123)和第五透镜元件(124)。第一透镜组(110)的第一透镜元件(111)和第二透镜元件(112)形成双合透镜。
文档编号G02B13/18GK102576143SQ20108004379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6日
发明者马场友彦 申请人:索尼公司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