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7-2  31

专利名称:光学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连接器,该光学连接器连接有具有护套和抗拉纤维的光纤软线(optical cord)0
背景技术
作为常规的光学连接器,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一种光学连接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光学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插芯,其附接有短光纤;插塞框架,其容纳连接器插芯;保护套筒,其覆盖位于短光纤与光纤软线的光纤之间的熔接部;后部壳体,其与插塞框架接合并覆盖保护套筒;以及防护套,其配合在后部壳体的后端部并保护光纤软线。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凯夫拉)借助垫环夹压并固定在后部壳体的后端。〈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08-197622。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然而,上述现有技术利用垫环来固定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因而需要填隙工具。因此,当要在现场而不是在工厂中组装光学连接器时,必须确保将填隙工具带到现场。因此,需要如下的光学连接器能不使用额外的工具将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固定到壳体上。<技术方案>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光学连接器是如下的光学连接器,其具有光纤接合部, 所述光纤接合部使插芯所保持的内置光纤与通过移除光纤软线的护套而露出的光纤彼此相连,所述光学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其用于容纳所述插芯和所述光纤接合部;第二壳体,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后方;护套按压部件,其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并用于将所述光纤软线的护套按压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以及固定部件,其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以容纳所述护套按压部件,并用于将置入所述光纤软线中的抗拉纤维和所述护套一起固定到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以限定用于容纳所述光纤接合部的空间。当在组装如此构造的光学连接器期间固定所述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时,在从所述光纤软线的前端部分移除所述护套之后,将所述护套按压部件安装到第二壳体上, 以便将所述护套按压到所述第二壳体上。然后,在这种状态下,将所述固定部件安装到所述第二壳体上,以便将所述护套按压部件容纳在所述固定部件中,从而将所述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固定到所述第二壳体上。因此,具体地说,可以在不采用需要填隙工具的填隙结构的情况下将所述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固定到所述第二壳体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可以具有第一管状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管状部后方的第二管状部,所述第二管状部的外径比所述第一管状部的外径小;所述护套按压部件可以具有环状部,其适于配合到所述第二管状部上;以及一对按压臂,其设置成在所述环状部后方延伸,并用于将处于分叉状态的所述护套按压到所述第二管状部上;并且所述固定部件可以具有抗拉纤维固定部,其适于配合到所述第一管状部上,以将所述抗拉纤维保持并固定在所述第一管状部上;以及护套固定部,其设置在所述抗拉纤维固定部后方,并用于借助所述按压臂将处于分叉状态的所述护套保持并固定在所述第二管状部上。所述环状部可以配合到所述第二管状部上,从而将所述第二管状部设置在所述环状部的内孔中。所述按压臂可以将所述护套按压在所述第二管状部的外周面上。所述固定部件可以附接到所述第一管状部的外周面上,而所述抗拉纤维固定部可以将所述抗拉纤维保持在所述抗拉纤维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管状部之间。所述护套固定部可以将所述按压臂按压到所述第二管状部的外周面上,从而利用所述按压臂将所述护套保持在所述护套固定部与所述第二管状部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当将所述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固定到所述第二壳体上时,首先将所述光纤软线的护套撕扯成分叉的状态。然后,将所述护套按压部件的环状部配合到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管状部上,从而用一对按压臂将处于分叉状态的所述护套按压到所述第二管状部上。然后,在这种状态下,在用所述按压臂将处于分叉状态的所述护套保持并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的护套固定部与所述第二管状部之间时,将所述固定部件的抗拉纤维固定部配合到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一管状部上,以便将所述光纤软线的抗拉纤维保持并固定在所述抗拉纤维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管状部之间。因此,可以容易并可靠地将所述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固定到所述第二壳体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护套固定部可以具有渐缩区,所述渐缩区朝所述固定部件的后侧变细而渐缩。在本实施例中,当将所述固定部件的抗拉纤维固定部配合到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一管状部上时,所述护套按压部件的每个按压臂顺着所述固定部件的护套固定部的渐缩区向所述第二管状部弯曲。这样可以将处于分叉状态的所述护套稳固地固定到所述第二管状部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的前端部分可以设置有支撑突部,所述支撑突部用于在多个位置支撑弹簧以向前推压所述插芯。用于推压所述插芯的所述弹簧非常小。这使得操作者难以用手指抓住所述弹簧,从而可能在操作期间使所述弹簧掉落。当所述弹簧掉落时,所述弹簧可能滚远并难以被找到。因此,用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前端部分处的所述支撑突部来支撑所述弹簧可以防止操作者在组装所述光学连接器期间由于失误而使所述弹簧掉落并丢失。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芯可以包括凸缘,所述凸缘具有竖向上不对称的形状;而所述第一壳体中用于容纳所述插芯的插芯容纳空间可以具有与所述凸缘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当所述插芯的前端面被倾斜抛光时,例如,为了通过使所述插芯的前端面彼此抵靠来实现光学连接器的连接,所述插芯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竖直取向是重要的。因此,使所述插芯的凸缘部分形成竖向上不对称的形状,并且使所述第一壳体的插芯容纳空间形成与所述凸缘部分相对应的形状,这样在组装所述光学连接器时可以更容易设置所述插芯相对于第一壳体的竖直取向。〈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以将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固定到壳体上而无需使用额外的工具。这样可以减少操作者准备填隙工具等并将它们带到现场的麻烦。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是图1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图1中的(a)所述的光学连接器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如下状态的剖视图其中,图2所示的插芯部件被容纳在插塞壳体中;图5是图1所示的带弹簧的后部壳体、护套按压部件和固定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图5所示的带弹簧的后部壳体的正视图;图7是沿着图6中的线VII-VII截取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是如何被图5所示的护套按压部件和固定部件固定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组装图1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步骤的示意图;图10是示出组装图1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步骤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组装图1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步骤的示意图;图12是示出组装图1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步骤的示意图;图13是示出组装图1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步骤的示意图;图14是示出组装图1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步骤的示意图;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连接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16是图15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图17是图15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8是示出组装图15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步骤的示意图;图1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连接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剖视图;图21是示出将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固定到图19所示的后部壳体上的步骤的透视图;图22是示出将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固定到图19所示的后部壳体上的步骤的透视图;图23是示出将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固定到图19所示的后部壳体上的步骤的透视图;以及图M是示出将光纤软线的护套和抗拉纤维固定到图19所示的后部壳体上的步骤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1中的(a)和(b)分别示出处于具有防尘盖和不具有防尘盖的状态下的光学连接器。图2和图3分别是图1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和剖视图。在本说明书中,“后”用作表示后部壳体(即,第二壳体)相对于插塞壳体(即,第一壳体)所处的方向的术语。竖直方向用作表示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预定方向的术语。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光学连接器1是组装有光纤软线2的熔接的LC型连接器。光纤软线具有涂层光纤3 ;护套4,其覆盖涂层光纤3 ;以及抗拉纤维(凯夫拉)5,其具有非常小的直径并介于涂层光纤3与护套4之间。抗拉纤维5在被聚集成束的情况下置入光纤软线2中(参见图9)。光学连接器1包括插芯部件6 ;插塞壳体7,其容纳插芯部件6 ;后部壳体8,其设置在插塞壳体7后方并与插塞壳体7连接;护套按压部件9和固定部件10,其安装在后部壳体8上;以及防护套11,其附接在固定部件10上。插芯部件6具有插芯主体13,其用于保持短的内置光纤12;以及凸缘14,其固定在插芯主体13上。插芯主体13的前端面(前方端面)被以预定的角度(例如,8° )抛光。内置光纤12从插芯部件6向后伸出预定的长度。通过从光纤软线2的前端部分将护套4移除而使涂层光纤3的前端露出,该前端与内置光纤12的一端(即,后端)熔接。用熔合保护套筒15保护内置光纤12与涂层光纤3之间的熔接部S。凸缘14具有如图4所示的大致矩形形状。位于凸缘14的上侧或下侧的两个角部形成有被切成平坦表面或弯曲表面的切断表面14a。因此,凸缘14具有竖向上不对称的形状。当不使用光学连接器1(不使光学连接器与对置的光学连接器相连)时,用防尘盖16覆盖插芯主体13,以保护插芯主体13不受灰尘、污物等的影响(参见图1中的(a))。防尘盖16具有大致圆筒形形状。插塞壳体7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贯通孔17。从插塞壳体7的后侧将插芯部件6容纳在插塞壳体7中。插塞壳体7的前侧部分中的内壁面设置有壁部7a,壁部7a用于接纳插芯部件6的凸缘14。从插塞壳体7的后端延伸至贯通孔17中的壁部7a处的区域形成用于容纳插芯部件6的插芯容纳空间17a。插塞壳体7的前侧部分(与壁部7a相对应的区域)中的贯通孔17的直径稍大于防尘盖16的外径。插芯容纳空间17a的尺寸大于插塞壳体7的前侧部分中的贯通孔17的直径。这样允许防尘盖16穿过贯通孔17。如图4所示,插芯容纳空间17a的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横截面呈与插芯部件6的凸缘14的形状相对应的大致长方形形状。也就是说,形成插芯容纳空间17a的插塞壳体7的内壁的上部的角部形成有与凸缘14的切断表面1 相对应的两个斜面7b。这样,当插芯部件6容纳在插塞壳体7中时,绝对地限定了插芯部件6相对于插塞壳体7的竖直取向。因此,当在光学连接器与对置的光学连接器相连的情况下插芯部件6的前端面彼此抵靠时,插芯部件6相对于插塞壳体7的竖直取向不会出错。后部壳体8借助接合装置与插塞壳体7的后端部分结合。后部壳体8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贯通孔8a。熔合保护套筒15容纳在插塞壳体7和后部壳体8中。如图5所示,后部壳体8的前端部分设置有用于支撑弹簧18的四个支撑突部19,弹簧18向前推压插芯部件6。弹簧18布置在插塞壳体7的插芯容纳空间17a中。设置这个弹簧18可以建立与对置的光学连接器的物理接触(PC)。如图5至图7所示,支撑突部19在从后部壳体8向前突出的情况下以相等的间距设置在周向上。也就是说,四个支撑突部19可以围绕插芯主体13的中心轴线或内置光纤 12的中心轴线以相等的间距设置。这种结构例如允许弹簧18与四个支撑突部19中相对的两个支撑突部19的内壁表面相接触以便简单且可靠地被后部壳体8的前端部分支撑。支撑突部19的数量不具体地限于四个,只要弹簧18在多个位置得到支撑即可。后部壳体8具有较大管状部20和设置在大管状部20后方的较小管状部21。较小管状部21的直径小于较大管状部20的直径。较大管状部2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 22。较小管状部2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用于引导护套按压部件9的一对导轨23。另外,较小管状部2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一对刃部M,刃部M用于固定光纤软线2的护套4。每个刃部M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凸部。刃部M形成在较小管状部21的外周面上的一对导轨23之间的区域中。护套按压部件9和固定部件10安装在如此构造的后部壳体8上。护套按压部件 9具有环状部25,其适于配合在较小管状部21上;以及一对按压臂沈,其与环状部25形成为一体并沿环状部25的轴向延伸。环状部25可以配合在较小管状部21上,从而将较小管状部21设置在环状部25的内孔中。一对按压臂沈中的每个按压臂沈的前端均与环状部25连接,并且一对按压臂沈中的每个按压臂沈的后端可以都是自由端。环状部25的内周面形成有一对凸部27,凸部27适于与较小管状部21的对应导轨23接合。凸部27在环状部25的内周面上形成在按压臂26之间的区域中。固定部件10具有大致管状形状。固定部件10具有抗拉纤维固定部观,其用于将光纤软线2的抗拉纤维5 (参见图9)固定到后部壳体8的较大管状部20上;以及护套固定部四,其设置在抗拉纤维固定部观后方,以便借助按压臂沈将光纤软线2的护套4固定到较小管状部21上。抗拉纤维固定部观的内周面形成有与较大管状部20的外螺纹22啮合的内螺纹 30。抗拉纤维固定部观可以附接到较大管状部20的外周面上。在外螺纹22与内螺纹30 之间设置有预定的间隙,从而可以将抗拉纤维5保持在较大管状部20和抗拉纤维固定部观之间。护套固定部四具有渐缩区^a,渐缩区29a朝固定部件10的后侧变细而渐缩。因此,固定部件10在后端处的孔径小于在前端处的孔径。具体地说,固定部件10在后端处的孔径小于护套按压部件9的外径。当使用如此构造的护套按压部件9和固定部件10将光纤软线2的护套4和抗拉纤维5固定到后部壳体8上时,首先将光纤软线2的前端部分的护套4撕扯成图8中的(a) 所示的分叉状态。然后,将处于分叉状态的护套4安装到后部壳体8的较小管状部21的刃部24上。然后,将护套按压部件9配合到较小管状部21上,使得按压臂沈位于环状部25 后方。也就是说,使护套按压部件9与较小管状部21接合。这里,环状部25配合到较小管状部21上,使得环状部25的凸部27沿着较小管状部21的对应导轨23延伸。这样允许刃部M咬入护套4中,从而将护套4暂时地固定到较小管状部21上。
接下来,在将光纤软线2的抗拉纤维5 (未示出)安装到后部壳体8的较大管状部20上时,将固定部件10的抗拉纤维固定部观拧到较大管状部20上,如图8中的(b)所示。也就是说,将固定部件10的抗拉纤维固定部观附接或螺纹安装到较大管状部20上。从而,抗拉纤维5 (未示出)被保持并固定在较大管状部20与抗拉纤维固定部观之间。这样也使后部壳体8的较小管状部21被固定部件10的护套固定部四覆盖。由于护套固定部四具有朝固定部件10的后侧变细而渐缩的渐缩区^a,护套按压部件9的按压臂26被护套固定部四按压并向较小管状部21弯曲。结果,处于分叉状态的护套4被按压臂26保持并固定在护套固定部四与较小管状部21之间。再参考图1至图3,防护套11安装在护套固定部四上。防护套11保护光纤软线2,以便后部壳体8后方的光纤软线2不发生急剧的弯曲。防护套11预先附接有增强管31。下面将描述组装如此构造的光学连接器1的步骤。首先,如图9中的(a)所示,使光纤软线2穿过防护套11、固定部件10、护套按压部件9和后部壳体8,其中,防护套11预先附接有增强管31,后部壳体8安装有弹簧18。接下来,如图9中的(b)所示,从光纤软线2的前端部分移除护套4,以使涂层光纤3和抗拉纤维5露出。然后,将抗拉纤维5的多余部分切除。接下来,如图9中的(c)所示,将护套4的前端部分撕扯成分叉状态。然后,如图9中的(d)所示,将抗拉纤维5和处于分叉状态的护套4折回。接下来,如图10中的(a)所示,使涂层光纤3穿过熔合保护套筒15。然后,如图10中的(b)所示,从涂层光纤3的前端部分移除涂层,以使裸光纤3a露出并随后对裸光纤3a进行清洁。接下来,如图10中的(c)所示,将光纤软线2的前端部分设置在熔合光纤夹持器32中。然后,如图10中的(d)所示,将裸光纤3a的前端部分切除。然后,将熔合光纤夹持器32设置在熔接器(未示出)中。另外,如图11中的(a)所示,准备带线防尘盖16A。带线防尘盖16A是具有与防尘盖16的前端附接的线16a的防尘盖。接下来,如图11中的(b)所示,用带线防尘盖16A覆盖保持有内置光纤12的插芯部件6的插芯主体13。考虑到可操作性,插芯主体13通常在被带线防尘盖16A覆盖的状态下从工厂运输。接下来,如图11中的(c)所示,将安装有带线防尘盖16A的插芯部件6设置在插芯夹持器33中。然后,将插芯夹持器33设置在熔接器(未示出)中。然后,熔接器将内置光纤12的前端与涂层光纤3的裸光纤3a的前端彼此熔接。接下来,如图12中的(a)所示,将设置在熔合光纤夹持器32和插芯夹持器33中的产品(中间产品)从熔接器中取出。然后,如图12中的(b)所示,将熔合保护套筒15移动到内置光纤12与涂层光纤3之间的熔接部S的位置并使熔合保护套筒15在这种状态下热收缩。这样防止熔合保护套筒15从熔接部S移位。然后,如图12中的(c)所示,使折回的护套4和抗拉纤维5恢复到初始状态。接下来,如图13中的(a)所示,准备插塞壳体7。然后,如图13中的(b)所示,使带线防尘盖16A穿过插塞壳体7,以便将插塞壳体7结合至后部壳体8。然后,如图13中的(c)所示,在将处于分叉状态的护套4安装到较小管状部21上时,将护套按压部件9配合到后部壳体8的较小管状部21上(如上文中所详细描述的)。也就是说,使护套按压部件9与较小管状部21接合。
接下来,在将抗拉纤维5安装到后部壳体8的较大管状部20上时,将固定部件10 拧紧并安装到较大管状部20上,如图14中的(a)所示(如上文中所详细描述的)。也就是说,固定部件10被附接或螺纹安装到较大管状部20上。这样将护套4和抗拉纤维5固定到后部壳体8上。接下来,如图14中的(b)所示,将附接有增强管31的防护套11安装到固定部件 10的护套固定部四上。然后,如图14中的(c)所示,用手指将带线防尘盖16A的线16a切除。以上操作完成了如图1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1。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护套按压部件9将光纤软线2的护套4按压在后部壳体8的较小管状部21上时,固定部件10被拧紧到后部壳体8的较大管状部20上,也就是固定部件10被附接或螺纹安装到后部壳体8的较大管状部20上,从而,固定部件10通过将光纤软线2的护套4和抗拉纤维5与后部壳体8保持在一起来固定护套4和抗拉纤维5,因而可以容易地将护套4和抗拉纤维5固定在后部壳体8上而无需机械地夹压垫环。因此,不需要填隙工具,从而,当在工厂之外的现场组装光学连接器1时,不需要麻烦操作者携带填隙工具到现场。因此,操作者无需不必要地确保携带填隙工具,从而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由于固定部件10的护套固定部分四设置有渐缩区^a,所以当固定部件10被拧紧到后部壳体8的较大管状部20上时,也就是当固定部件10被附接或螺纹安装到较大管状部20上时,使得护套按压部件9的每个按压臂沈向较大管状部20弯曲而顺着渐缩区 ^a,从而可以将护套4足够稳固地固定到后部壳体8上。由于弹簧18被设置在后部壳体8的前端部分处的支撑突部19保持,所以防止操作者在组装光学连接器1的操作期间由于失误而将弹簧18掉落。这样可以省去操作者寻找掉落的弹簧18的麻烦。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连接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15中的(a) 和(b)分别示出处于具有防尘盖和不具有防尘盖的状态下的光学连接器。图16和图17分别是图15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和剖视图。在这些附图中,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和前面的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或相当的部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不对和前面的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或相当的部件进行说明。图15至图17所示的实施例的光学连接器40是组装有光纤软线2的熔接的SC型连接器。光学连接器40包括插塞壳体41和后部壳体42,来代替前面的实施例中的插塞壳体7和后部壳体8。插塞壳体41的内部结构与插塞壳体7的内部结构大致相同。与后部壳体8相同,后部壳体42包括较大管状部20、较小管状部21和用于支撑弹簧18的四个支撑突部19。后部壳体42的内部结构与后部壳体8的内部结构大致相同。光学连接器40还包括覆盖插塞壳体41和后部壳体42的夹持件43。当组装如此构造的光学连接器40时,如图18中的(a)所示,在使光纤软线2穿过防护套11、固定部件10、护套按压部件9和后部壳体42时,用带线防尘盖16A覆盖插芯部件6的插芯主体13,其中,防护套11安装有增强管31,后部壳体8附接有弹簧18。接下来, 在这种状态下,与前面的实施例相同,将插芯部件6所保持的内置光纤12与光纤软线2的涂层光纤3彼此熔接。然后,如图18中的(b)所示,使带线防尘盖16A穿过插塞壳体41,以便将插塞壳体41结合到后部壳体42上。然后,如图18中的(C)所示,与前面的实施例相同,利用护套按压部件9和固定部件10将光纤软线2的护套4和抗拉纤维5 (未示出)固定到后部壳体42上,并且将防护套11安装到固定部件10上。接下来,如图18中的(d)所示,将夹持件43附接到插塞壳体41上,然后用手指将带线防尘盖16A的线16a切除。以上操作完成如图14中的(a)所示的光学连接器40。图1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连接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而图20是图19所示的光学连接器的剖视图。在这些附图中,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和前面的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或相当的部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不对和前面的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或相当的部件进行说明。图19和图20所示的实施例的光学连接器50是组装有光纤软线2的机械接合的SC型连接器。光学连接器50包括机械接合部51 ;插塞壳体52,其用于容纳机械接合部51 ;后部壳体53,其设置在插塞壳体52后方并与插塞壳体52结合;夹持件M,其覆盖插塞壳体52 ;以及如上所述的护套按压部件9、固定部件10和防护套11。机械接合部51包括可开闭的基部和按压部以及保持基部和按压部的U形夹紧弹簧(没有具体地示出)。保持有短的内置光纤12的插芯55 —体地固定到机械接合部51的基部的前端。机械接合部51使插芯55所保持的内置光纤12与通过从光纤软线2的前端部分移除护套4而露出的涂层光纤3机械地接合。可以用楔形部件58(参见图21)将机械接合部51的基部和按压部打开。插塞壳体52的前端部分形成有用于容纳插芯55的插芯容纳空间56。与后部壳体42相同,后部壳体53具有较大管状部20和较小管状部21。在机械接合部51与后部壳体53之间设置有用于向前推压插芯55的弹簧57。当组装如此构造的机械接合光学连接器50时,首先如图21所示地将机械接合部51、插塞壳体52、后部壳体53和夹持件M组装在一起。接下来,将楔形部件58安装到得到的结构上,并且将楔形部件58的楔形部(未示出)插入机械接合部51的基部与按压部之间的边界中,以便打开机械接合部51。在使光纤软线2穿过固定部件10和护套按压部件9时,从光纤软线2的前端部分移除护套4,以使涂层光纤3和抗拉纤维5露出,并且将护套4的前端部分撕扯成分叉状态。接下来,从涂层光纤3的前端部分移除涂层,以使裸光纤3a露出并随后对裸光纤3a进行清洁,然后将裸光纤3a的前端部分切除。接下来,使涂层光纤3从后部壳体53的后侧穿过后部壳体53,以便插入机械接合部51中,从而抵靠并连接至插芯55所保持的内置光纤12。然后,如图22所示,将楔形部件58移除,而将楔形部件58的楔形部从机械接合部51中抽出。这样将机械接合部51闭合,从而将处于连接状态的涂层光纤3和内置光纤12固定到机械接合部51上。接下来,在将防护套11附接到固定部件10上时,将处于分叉状态的护套4安装到后部壳体53的较小管状部21的刃部M上。然后,如图23所示,将护套按压部件9配合到较小管状部21上,也就是使护套按压部件9与较小管状部21接合,以便用护套按压部件9暂时固定护套4。然后,在将光纤软线2的抗拉纤维5置于后部壳体53的较大管状部20上时,如图24所示,将安装有防护套11的固定部件10的抗拉纤维固定部28拧紧到较大管状部20上,也就是将抗拉纤维固定部观附接或螺纹安装到较大管状部20上,从而利用固定部件10将抗拉纤维5和处于分叉状态的护套4固定到后部壳体53上。以上操作完成机械接合光学连接器50。如上所述,同样在本实施例中,护套按压部件9和固定部件10将光纤软线2的护套4和抗拉纤维5固定到后部壳体53上,从而可以容易地固定护套4和抗拉纤维5而无需机械地夹压垫环。尽管本实施例的光学连接器50是具有机械接合部51的机械接合的SC型连接器, 但也可以将上述LC型连接器转换成机械接合型的。尽管以上对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连接器的一些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例在后部壳体8、42、53中的较大管状部20的外周面上形成外螺纹22并且在固定部件10的抗拉纤维固定部观的内周面上形成内螺纹30,但用于将固定部件10安装到后部壳体8、42、53中的较大管状部20上的方法不具体限于螺纹连接。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插芯部件6的凸缘14呈在两个角部处具有切断表面14a的大致矩形形状,但也可以具有任意的形状,只要该形状竖向上不对称即可。在这种情况下, 插座壳体7的插芯容纳空间17a也具有与凸缘14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附图标记列表〉
1光学连接器2光纤软线3涂层光纤4护套5抗拉纤维;6插芯部件(插芯)7插塞壳体(第一壳体)8后部壳体(第二壳体)9护套按压部件10固定部件12内置光纤14凸缘17a插芯容纳空间18弹簧
19支撑突部20较大管状部(第一管状21较小管状部(第二管状部)25环状部26按压臂28抗拉纤维固定部29护套固定部29a渐缩区40光学连接器41插塞壳体(第一壳体)42后部壳体(第二壳体)50光学连接器51机械接合部(光纤接合部)52插塞壳体(第一壳体)53后部壳体(第二壳体)55插芯56插芯容纳空间S熔接部(光纤接合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学连接器,其具有光纤接合部,所述光纤接合部使插芯所保持的内置光纤与通过移除光纤软线的护套而露出的光纤彼此相连,所述光学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其用于容纳所述插芯和所述光纤接合部;第二壳体,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后方;护套按压部件,其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并用于将所述光纤软线的护套按压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以及固定部件,其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以容纳所述护套按压部件,并用于将置入所述光纤软线中的抗拉纤维和所述护套一起固定到所述第二壳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一管状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管状部后方的第二管状部,所述第二管状部的外径比所述第一管状部的外径小;所述护套按压部件具有环状部,其适于配合到所述第二管状部上;以及一对按压臂,其设置成在所述环状部后方延伸,并用于将处于分叉状态的所述护套按压到所述第二管状部上;并且所述固定部件具有抗拉纤维固定部,其适于配合到所述第一管状部上,以将所述抗拉纤维保持并固定在所述第一管状部上;以及护套固定部,其设置在所述抗拉纤维固定部后方,并用于借助所述按压臂将处于分叉状态的所述护套保持并固定在所述第二管状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连接器,其中,所述护套固定部具有渐缩区,所述渐缩区朝所述固定部件的后侧变细而渐缩。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壳体的前端部分设置有支撑突部,所述支撑突部用于在多个位置支撑弹簧以向前推压所述插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连接器,其中,所述插芯包括凸缘,所述凸缘具有竖向上不对称的形状;并且所述第一壳体中用于容纳所述插芯的插芯容纳空间具有与所述凸缘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学连接器,该光学连接器设置有插芯,其保持与光纤软线的涂层光线相连的内置光纤;第一壳体,其容纳插芯;第二壳体,其设置在第一壳体后方;以及护套按压部件和固定部件,它们安装在第二壳体上。护套按压部件将光纤软线的护套按压到第二壳体上。固定部件将光纤软线的抗拉纤维固定到第二壳体上以容纳护套按压部件。
文档编号G02B6/38GK102576133SQ20108004824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8日
发明者为国芳享, 横町之裕, 铃木裕司 申请人:Sei光学前沿株式会社,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