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7-2  5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使用于液晶电视等液晶显不装置的液晶面板不自发光,因此作为对该液晶面板提供照明光的外部光源需要背光源装置。在这样的背光源装置中已知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那样具有并列配置的多个冷阴极管和覆盖该冷阴极管的端部的灯架的背光源装置。现有技术文献_4]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I :特开2006-3446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_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上述的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灯架具有覆盖冷阴极管的端部并且从表侧按压该端部进行保持的功能。另ー方面,在近年,为了实现低成本化,要求減少冷阴极管的使用根数并且在某程度上维持显示画面的亮度、使显示画面的亮度进ー步提高,为应对该情況,需要提高每个冷阴极管的亮度。为了提高冷阴极管的亮度,实现冷阴极管的低气压和管电流的增大是有用的,但这样的话,有如下倾向来自配置于冷阴极管的端部的电极部的发热变大,电极部为更高温。因此,如上述的专利文献I那样,当利用灯架覆盖冷阴极管中配置有电极部的端部吋,由于来自电极部的发热,灯架内的温度过度上升,在某些情况下,灯架有可能熔融。因此,本发明人提出了如下构成通过在灯架中形成在冷阴极管的中央侧开ロ的开ロ部,实现灯架内外的空气的流通,由此难以充满热。但是,当为了提高散热性能而增大开ロ部的开ロ面积时,来自冷阴极管的光更多地进入到开ロ部内,因此向液晶面板侧的出射光量減少,有可能招致亮度降低,这种结果很难应对。本发明是鉴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亮度降低并且保证散热性倉^:。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其在端部具有电极部;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以及盖部件,其沿着上述底座的ー边延伸并且覆盖上述光源的端部,在上述盖部件中形成有在上述光源的中央侧开ロ的开ロ部,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在上述盖部件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方端部比在中央部大。如果这样,利用沿着底座的ー边延伸的盖部件覆盖光源中具有电极部的端部。光源的端部具备当被施加电压时发热的电极部,因此容易变为高温,特别是在实现高亮度化的情况下该倾向变得显著。因此,在本发明,通过在盖部件中形成在光源的中央侧开ロ的开ロ部,实现盖部件的内外的空气的流通,由此防止在盖部件内充满热。在此,当在盖部件中形成上述的开ロ部时,越増大该开ロ面积,空气的流通量越增カロ,散热性能越提高,但来自光源的光通过开ロ部进入到盖部件内,因此有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倾向,反之,越减小开ロ面积,光越难以进入到开ロ部,所以光的利用效率提高,但有空气的流通量降低且散热性能降低的倾向。鉴于上述方面,在本发明中,设为开ロ部的开ロ面积在盖部件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方端部比中央部更大,所以在至少一方端部能得到高的散热性能,作为整体也能得到充分的散热性能。由此,在盖部件内难以充满热,难以产生盖部件熔融的事情。另ー方面,因为光的利用效率在盖部件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提高,所以能将该照明装置的中央部的出射光的亮度维持得高,与假如在端部提高了光的利用效率的情况比较,能有效地抑制整体的亮度降低。因此,在具备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也可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能得到良好的视认性。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下面的构成。(I)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从上述中央部侧朝向至少上述一方端部侧变大。如果这样,能使散热性能和光的利用效率在盖部件的延伸方向从中央部侧朝向至少一方端部侧均平缓地变化,所以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2)在上述盖部件的朝向上述光源的中央侧的面,残留壁部并且在上述盖部件的延伸方向断续地形成有多个上述开ロ部,该多个上述开ロ部包括开ロ面积不同的开ロ部。如果这样,通过使在盖部件的朝向光源的中央侧的面形成多个的开ロ部包含开ロ面积不同的开ロ部,能使开ロ面积在延伸方向变化。另外,与假如在盖部件中仅形成I个开ロ部、并使该开ロ面积变化的情况相比,能根据壁部残留的程度将盖部件的強度保持得高。(3)相邻的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不同。如果这样,能在盖部件的延伸方向使散热性能和亮度均平缓地变化,所以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4)开ロ面积不同的上述开ロ部的在上述盖部件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不同。在假如通过使与盖部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不同而使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不同的情况下,从光源朝向该照明装置的光出射侧的光相对于各开ロ部的进入量容易产生差。在这一点,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盖部件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不同而使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不同,所以从光源朝向该照明装置的光出射侧的光相对于各开ロ部的进入量难以产生差,因此能提高亮度。(5)沿着上述盖部件的延伸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上述光源,上述开ロ部包括跨越相邻的上述光源的范围而形成的开ロ部。如果这样,通过在跨越相邻的光源的范围所形成的开ロ部能促进盖部件内外的空气的流通,所以散热性优良。(6)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在上述一方端部和与该一方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另一方端部均比在上述中央部大。如果这样,通过使开ロ部的开ロ面积在盖部件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比中央部増大,能得到更高的散热性能。另ー方面,能充分保证中 央部的亮度。(7)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从上述中央部侧朝向上述一方端部侧和上述另一方端部侧分别变大。如果这样,能使散热性能和光的利用效率在盖部件的延伸方向从中央部侧朝向一方端部侧和另一方端部侧均平缓地变化,所以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8)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在上述一方端部和上述另一方端部大致相等。如果这样,散热性能在盖部件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大致相等,所以更难以产生散热不均。(9)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相对于通过上述延伸方向的中央的对称轴为对称形状。如果这样,盖部件的散热性能和光的利用效率可大致对称地发挥,所以更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另外,因为能使该照明装置在盖部件的延伸方向反转而使用,所以便利性优良。(10)上述光源在两端部分别具有上述电极部,而上述盖部件相对于通过上述延伸方向的中央的对称轴为对称形状,并且与上述光源的上述两端部对应地对上述底座安装一对。如果这样,通过将与光源的两端部对应地安装的一对盖部件设为同一部件,因此能实现低成本化。(11)上述盖部件配置成上述延伸方向沿着垂直方向,并且上述一方端部为上述垂直方向的上端部。在配置成延伸方向沿着垂直方向的盖部件内,伴随来自光源的端部的发热而产生上升气流。通过使垂直方向的上端部的开ロ部的开ロ面积比中央部増大,能利用上述的上升气流促进空气从盖部件内部的流出,因此能得到高的散热性能。(12)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从上述中央部侧朝向上述上端部侧变大。如果这样,能使散热性能和光的利用效率在盖部件的延伸方向从中央部侧朝向垂直方向的上端部侧均平缓地变化,所以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13)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在上述中央部比在上述垂直方向的下端部大。如果这样,通过使中央部的开ロ部的开ロ面积比垂直方向的下端部大,能利用在盖部件内产生的上升气流更加促进空气的流出,因此得到更高的散热性能。此外,开ロ部的开ロ面积在中央部比垂直方向的上端部小,所以能充分确保亮度。(14)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从上述下端部侧朝向上述中央部侧变大。如果这样,能使散热性能和光的利用效率在盖部件的延伸方向从垂直方向的下端部侧朝向中央部侧平缓地变化,所以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15)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从上述下端部侧朝向上述上端部侧变大。如果这样,能使散热性能和光的利用效率在盖部件的延伸方向从垂直方向的下端部侧朝向上端部侧均平缓地变化,所以进ー步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16)上述盖部件形成为在上述开ロ部的开ロ边缘与上述光源之间保留有余隙。如果这样,从在开ロ部的开ロ边缘与光源之间保留的余隙也能实现散热。能避免光源与开ロ部的开ロ边缘直接接触,所以能防止开ロ部的开ロ边缘由于从光源发出的热而熔融。(17)在上述盖部件中设有光源按压部,该光源按压部向上述光源的中央侧突出,按压上述光源中比上述电极部更靠中央侧的部分。如果这样,光源通过利用设于盖部件的光源按压部按压而实现其保持。在此,光源的端部具备通过被施加电压而发热的电极部,因此与中央侧部分相比容易成为高温,特别是在实现高亮度化的情况下该倾向显著。因此,本发明的光源按压部设为向光源的中央侧突出而按压光源中比电极部更靠中央侧的部分,该 中央侧部分与配置有电极部的端部相比相对地为低温,所以可避免按压光源的光源按压部熔融等,因此能适当发挥保持光源的功能。
(18)上述光源按压部包括基部,其从上述盖部件向上述光源的中央侧突出,覆盖上述光源的上述中央侧部分的一部分;以及按压部,其从上述基部向上述光源侧突出而与上述光源的上述中央侧部分抵接。如果这样,基部从盖部件向光源的中央侧突出而覆盖光源的中央侧部分的一部分,从基部向光源侧突出的按压部与光源的中央侧部分抵接,由此能实现光源的保持。(19)上述按压部设为其顶端部的与上述光源的接触面积比其它部分的与上述光源的重叠面积小。如果这样,与假如将按压部的顶端部的与光源的接触面积设为和其它部分的与光源的重叠面积相同的情况相比,能降低将要从光源出射的光照到按压部的顶端部而直接返回到光源内的概率。返回到光源内的光有可能被光源自身吸收,但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返回到光源内的光量自身变少,结果是能提高光的取出效率,能实现亮度的提高。(20)上述按压部形成为顶端变细状。如果这样,与假如通过将按压部形成为阶梯状而使顶端部的接触面积比其它部分的与光源的重叠面积小的情况相比,难以利用按压部遮挡从光源出射的光,能使出射光的利用效率提高。(21)上述基部与上述开ロ部的开ロ边缘形成为大致同一面的形状。如果这样,当制造盖部件时,能容易形成基部和开ロ部。(22)上述基部设为覆盖于上述按压部的大致伞形状。如果这样,因为大致伞形状的基部覆盖于按压部,所以按压部难以在该照明装置的光出射侧露出,因此难以产生亮度不均。另外,与假如将基部设为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基部的刚性高,难以产生挠曲等变形,所以与光源抵接的按压部难以产生位移,因此能稳定地保持光源。(23)在上述光源的端部设有连接到上述电极部并且向外部突出的外引线,具备连接到上述外引线的连接器。如果这样,通过利用光源按压部按压光源,能稳定地保持外引线和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由此,能使光源稳定地发光。(24)上述连接器具有与上述外引线接触的端子金属件,上述外引线相对于上述端子金属件的插拨方向与上述光源按压部和上述光源的排列方向大致一致。如果这样,通过利用光源按压部按压光源,能适当防止与端子金属件接触的外引线沿着插拨方向被拔出。(25)上述盖部件具有光反射性。如果这样,能由盖部件的表面有效地反射光,因此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在盖部件的中央部,设为开ロ部的开ロ面积比至少一方端部小,所以能将中央部的亮度保持得高。 (26)上述盖部件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向上述光源的中央侧伸出且朝向上述底座的底面傾斜。如果这样,能由倾斜部有效地反射光,使其朝向光出射侧。(27)在上述底座中形成有用于使光出射的底座开ロ部,对此,具备以与上述光源相对而覆盖上述底座开ロ部的形式配置的光学部件,在上述盖部件中设有能载置上述光学部件的光学部件载置部。如果这样,能利用盖部件的光学部件载置部支撑光学部件,能将光学部件和光源的距离保持为大概恒定。(28)上述光源呈沿着与上述盖部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轴线延伸的线状,并且在上述底座内使上述轴线并行的情况下并列地配置有多个上述光源,上述盖部件将多个上述光源的端部一井覆盖。如果这样,因为利用盖部件将多个光源的端部一并覆盖,所以组装该照明装置时的操作性优良。(29)上述光源为冷阴极管。如果这样,能实现长寿命等,另外能容易进行调光。、
接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照明装置能抑制亮度降低并且能保证光源保持功能,所以能实现显示质量优良的显示。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例示液晶面板。这样的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应用于种种用途、例如电视、个人电脑的显示器等,特别是作为大型画面用适合。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抑制亮度降低并且保证散热性能。


图I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冷阴极管及灯架与底座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图5是灯架的俯视图。图6是背光源装置的图3的vi-vi线截面图。图7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截面图。图9是示出光源按压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切开立体图。图10是示出冷阴极管和光源按压部的主要部分的配置构成的放大俯视图。图11是实施方式I的变形例I的灯架的俯视图。图12是实施方式I的变形例2的灯架的俯视图。图13是实施方式I的变形例3的灯架的俯视图。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灯架的俯视图。图15是示出沿着背光源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16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I的灯架的俯视图。图17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灯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利用图I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X轴、Y轴以及Z轴,以各轴方向为各附图所示的方向的方式进行绘制。其中,Y轴方向与垂直方向一致,X轴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另外,除非另有说明,关于上下的记载,以垂直方向作为基准。另外,将图2和图3所示的上侧作为表侧,将图2和图3所示的下侧作为里侧。如图I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以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方式进行收纳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作为整体呈横长的方形(矩形形状、长条状),以纵置状态被收纳。此外,该电视接收装置TV由作为支撑部件的台座S以使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沿垂直方向(Y轴方向)的状态支撑。此外,本实施方式所说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沿垂直方向”不限于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与垂直方向平行的状态,是指与沿水平方向的方向相比相对地设置成沿垂直方向的方向,是指如下情况包含例如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0° 45°、优选倾斜0° 30。在内。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这些由框状的外框13等一体地保持。接着,关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依次地进行说明。
液晶面板11俯视呈矩形形状,如图3所示设为如下构成ー对玻璃基板IlaUlb以隔开规定空隙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玻璃基板IlaUlb间封入液晶层(未图示)。在一方玻璃基板Ila设有开关元件(例如TFT),其连接到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像素电极,其连接到该开关元件;以及取向膜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Ilb设有R (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以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其中,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基板对源极配线、栅极配线以及相对电极等提供显示图像所需的图像数据、各种控制信号。此外,在两玻璃基板IlaUlb的外侧分别配置有偏振板llc、lld。如图2和图3所示,背光源装置12是在液晶面板11的背面正下方配置光源而成的、所谓的直下型的背光源,具有底座14,其形成在表侧(光出射侧,液晶面板11侧)开ロ的大致箱型;反射片15,其铺设于底座14内;多片光学部件16,其以覆盖底座14的底座开ロ部14b的形式配置;框架17,其能保持光学部件16 ;多根冷阴极管18 (光源),其以并列的状态收纳于底座14内;灯夹19,其保持冷阴极管18的中央部分;以及灯架20,其对冷阴极管18的各端部进行遮光,并且自身具备光反射性。而且,该背光源装置12具备逆变器基板21 (电源电路基板),其配置于底座14的里侧;以及连接器22,其用于电连接逆变器基板21和冷阴极管18。底座14为铝等金属制的,与液晶面板11同样,设为从俯视呈矩形形状的底板14a的外周端立起的构成。该底板14a的长边方向与各附图的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其Y轴方向一致。底板14a呈相对状配置于冷阴极管18的里侧,換言之,配置干与冷阴极管18的光出射侧相反的ー侧。反射片15为光的反射性优良的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的,并且以覆盖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形式铺设,具有将来自冷阴极管18的光向光学部件16侧(光出射侧)反射的功能。光学部件16与底座14的底板14a、液晶面板11同样,俯视呈矩形形状,设为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制的,并且介于里侧的冷阴极管18与表侧的液晶面板11之间。光学部件16从里侧起按顺序包括例如扩散板、扩散片、透镜片、以及增亮片,具有将从作为线状光源的各冷阴极管18发出的光转换成均匀的面状光等的功能。框架17呈沿着液晶面板11、光学部件16的外周缘部的框状。框架17配置于光学部件16的表側,并且能在框架17与底座14的侧板以及后述的灯架20之间夹持光学部件16的外周缘部。另外,框架17能从里侧收纳液晶面板11,能在框架17与配置于液晶面板11的表侧的外框13之间夹持液晶面板11。冷阴极管18是线状光源(管状光源)的ー种,如图4所示,以使其轴线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一致的姿势安装于底座14内,使多个冷阴极管18相互的轴线大致平行,且以相互之间空出规定间隔的状态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并列配置。因此,各冷阴极管18的两端部18E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沿着短边方向并列地配置。相邻的冷阴极管18间的间隔、即排列间距设为大致相等。该冷阴极管18是放电管的ー种,如图7所示,具备截面为圆形的细长玻璃管18a,其两端部被密封;一对电极部18b,其被封入玻璃管18a的两端部的内侧;以及ー对外引线18c,其从玻璃管18a的两端部突出到外部。该冷阴极管18设为如下的所谓的直管型玻璃管18a呈一直线状,并且电极部18b分散配置于两个方向(图3和图4所示的右方和左方)。玻璃管18a在内部被封入作为发光物质的水银等,并且在其内壁面涂敷有荧光体(与水银一起未图示)。电极部18b和外引线18c均包含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其中,特别是关于电极部18b,优选耐溅射性优良的合金制的。电极部18b沿着玻璃管18a的轴线方向(X轴方向,长度方向)呈细长的大致杯状,收纳于玻璃管18a的端部内。外引线18c贯 穿玻璃管18a的密封端缘,并且呈沿着玻璃管18a的轴线方向突出到外部的细长的大致圆柱状,其内端部连接到玻璃管18a内的电极部18b,由此设为与电极部18b相同的电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冷阴极管18以电极部18b的与外引线18c侧相反的ー侧的端缘位置(中央侧的端缘位置)为界被区分为比电极部18b更靠中央侧的中央侧部分18C和比中央侧部分18C更靠端部的一对端部18E,其中,中央侧部分18C设为恒定、稳定地得到亮度的稳定发光部,而两端部18E设为与中央侧部分18C相比为低亮度或者具有亮度不均的非稳定发光部。端部18E之所以成为非稳定发光部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于端部18E内的电极部18b从外部被视觉识别为暗部。此外,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部分18C和端部18E的边界位置设为比后述的灯架20更靠冷阴极管18的中央的位置,換言之,电极部18b的一部分从灯架20朝向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突出。灯夹19为光的反射性优良的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的,如图2所示,相对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以规定的分布分散配置。灯夹19固定于底座14的底板14a,并且能保持各冷阴极管18的除了两端部18E之外的中央侧部分18C。由此,能将冷阴极管18与底座14的底板14a之间的间隔维持为恒定。灯架20为光的反射性优良的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的,如图2和图4所示,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延伸,并且具有里侧的面开ロ的呈大致箱型的主体部20a。灯架20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安装一対,由此能在该位置将并列配置的各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 (非稳定发光部)一井覆盖。如图3所示,在该灯架20的主体部20a的表侧的面形成有台阶部,此处设为能载置光学部件16的光学部件载置部20b。另外,灯架20的主体部20a具有从光学部件载置部20b朝向底座14的底板14a倾斜的倾斜部20c。此外,关于灯架20的详细构成将在后面再次说明。逆变器基板21在合成树脂制(例如苯酚纸制或者玻璃环氧树脂制等)的基板上形成有规定的电路图案,并且安装有变压器等各种电子部件(与电路图案一起未图示)。该逆变器基板21与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源P连接,具有如下功能使从该电源P输入的输入电压升压,将比输入电压高的输出电压向冷阴极管18输出等来控制冷阴极管18的点亮/熄灭。如图3所示,逆变器基板21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里侧的面(与冷阴极管18的设置面相反的ー侧的面)利用一对小螺钉安装于长边方向的两端位置。在逆变器基板21的端部形成有连接器连接部21a,连接器连接部21a相对于下述的连接器22单独地嵌合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器22相对于底座14在与冷阴极管18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即底板14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位置每对ー组地配置,且沿着底板14a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冷阴极管18的并列方向)各并列配置多个(冷阴极管18的个数)。各连接器22的排列间距与各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大致相等。各连接器22的在Y轴方向的设置位置被对齐为与各冷阴极管18大致相同。如图7所示,连接器22具备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的、整体呈大致块状的壳体23 ;以及收纳于壳体23内的端子金属件24,以贯穿底座14的底板14a的状态安装。在壳体23中,配置于底座14内的部分设为接纳冷阴极管18的端部的光源接纳部23a,配置于底座14外的部分设为接纳逆变器基板21的连接器连接部21a的基板接纳部23b。在光源接纳部23a形成有沿冷阴极管18的端部的圆弧状槽部(图8)。在基板接纳部23b设有基板插入ロ 23c,基板插入ロ 23c沿X轴方向朝向逆变器基板20侧开ロ。另ー方面,端子金属件24中配置于上述光源接纳部23a内的端部设为与冷阴极管18的外引线18c接触的光源接触部24a,而配置于上述基板接纳部23b内的端部设为与连接器连接部2Ia接触的基板接触部24b。光源接触部24a和基板接触部24b分别具有弾性,设为能与外引线18c及连接器连接部21a弾性接触。特别是,光源接触部24a关于Y轴方向呈相对状具备ー对,在中间弹性 地夹着外引线18c。外引线18c相对于光源接触部24a的插拨方向与Z轴方向大致一致,而连接器连接部21a相对于基板接触部24b的插拨方向与X轴方向大致一致。从逆变器基板21输出的输出电压能通过该连接器22输入到冷阴极管18的外引线18c和电极部18b。但是,如上所述,使得灯架20覆盖冷阴极管18中配置有电极部18b的端部18E。对此,在点亮时从配置于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内的电极部18b施加驱动电压,伴随于此而发热。特别是,当为了提高冷阴极管18的亮度而増大流过冷阴极管18的管电流、或者使冷阴极管18内的气压为低气压时,有来自电极部18b的发热变得更多的倾向。因此,担心如下事情由于来自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的发热,灯架20内的温度过度上升,在某些情况下灯架20熔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散热,灯架20形成有在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开ロ的开ロ部26。下面,关于开ロ部26的构成与灯架20的主体部20a的构成一起详细地进行说明。先说明主体部20a的构成的详情。如图4和图5所示,主体部20a具有与底座14的短边尺寸等同的长度尺寸,并且具有沿着其延伸方向(Y轴方向)的一对侧壁20al、20a2。如图7所示,这ー对侧壁20al、20a2中、内侧即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的侧壁20al具有已描述的光学部件载置部20b和倾斜部20c,而其相反侧的外侧的侧壁20a2遍及全长呈沿着Z轴方向大致笔直的纵壁状。并且,在该内侧的侧壁20al形成有开ロ部26,开ロ部26用于使冷阴极管18插通并且使主体部20a内外的空气流通。该开ロ部26通过将侧壁20al中具有光学部件载置部20b和倾斜部20c的表侧部分残留并遍及规定范围切开里侧部分而形成,朝向内侧(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和里侧(底座14的底板14a侧)开ロ。该开ロ部26沿着Y轴方向、即主体部20a的延伸方向断续地并列配置有多个,侧壁20al的里侧部分的一部分相对于底座14的底板14a作为支撑主体部20a的支撑壁部27被残留。利用该开ロ部26,主体部20a内的热向外部释放,并且在主体部20a内难以充满热。但是,对于进ー步提高灯架20的散热性能,増加空气的流通量是重要的,因此优选尽量增大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但是,当增大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时,能得到散热效率提高的效果的反面是引起如下问题来自冷阴极管18的光通过开ロ部26容易进入到主体部20a内,因此朝向光学部件16侧的光量变少,使光的利用效率降低。即,当仅仅增大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时,有可能招致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量、即亮度的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关于灯架20的主体部20a的侧壁20al中的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为如下设定比较灯架20中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的两端部20A、20B和中央部20C,在中央部20C相对小,在两端部20A、20B相对大。下面,主要对各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灯架20在其延伸方向被三等分地划分为第I端部20A ;位于与第I端部20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20B ;以及被夹在这些第I端部20A及第2端部20B之间的中央部20C。这些第I端部20A、第2端部20B、以及中央部20C设为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的尺寸(长度尺寸)相等。其中,第I端部20A构成垂直方向的上端部,第2端部20B构成垂直方向的下端部。开ロ部26在主体部20a中的内侧的侧壁20al沿着Y轴方向与支撑壁部27交替地并列配置有多个。具体地,彼此交替地配置有8个开ロ部26、9个支撑壁部27。各开ロ部26的形状和配置关于通过灯架20中的Y轴方向的中央的对称轴L设为对称。由此,对于灯架20自身也关于上述对称轴L设为对称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便于说明上,关于各开ロ部26,从灯架20的延伸方向的端部朝向中央(对称轴L)依次地设为第I开ロ部26A、第2开ロ部26B、第3开ロ部26C、第4开ロ部26D。该灯架20上形成有开ロ部26A 26D各2个。此外,下面在区别各开ロ部26的情况下,对第I开ロ部的附图标记标注尾标A,对第2开ロ部的附图标记标注尾标B,对第3开ロ部的附图标记标注尾标C,对第4开ロ部的附图标记标注尾标D,在不进行区别而统称的情况下,设为对附图标记不标注尾标。各开ロ部26的高度尺寸(在Z轴方向的尺寸)和宽度尺寸(在Y轴方向(延伸方向)的尺寸)均设为比各冷阴极管18的外径尺寸大。各开ロ部26的高度尺寸全部为大致相等的设定,但宽度尺寸设为相互不同的尺寸。因此,各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设为依赖于宽度尺寸,根据宽度尺寸的增减同样地增減。并且,各开ロ部26的宽度尺寸、即开ロ面积设为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随着从中央侧靠近两端侧(随着从中央的对称轴L远离)逐渐地变大,随着从两端侧靠近中央侧逐渐地变小。具体地,第2开ロ部26B、第3开ロ部26C以及第4开ロ部26D的宽度尺寸W2 W4均是跨越I个冷阴极管18的大小,不会跨越2个冷阴极管18,但设为相互略有不同的大小。设为这些开ロ部26B 26D的宽度尺寸W2 W4按第4开ロ部26D的宽度尺寸W4、第3开ロ部26C的宽度尺寸W3、第2开ロ部26B的宽度尺寸W2的顺序变大,在全部开ロ部26A 26D中,位于最靠近中央(最靠近对称轴L)的第4开ロ部26D的宽度尺寸W4设为最小。这些开ロ部26B 26D的宽度尺寸W2 W4间的差设为微小,设为比各宽度尺寸W2 W4和冷阴极管18的外径尺寸小。另ー方面,位于最靠近端部(离对称轴L最远)的第I开ロ部26A的宽度尺寸Wl设为跨越3个冷阴极管18的大小,比其它的开ロ部26B 26D的宽度尺寸W2 W4中的任一个都大,设为最大。详细地,第I开ロ部26A的宽度尺寸Wl设为比将其它的开ロ部26B 26D的宽度尺寸W2 W4全部加在一起、以及将第2开ロ部26B及第3开ロ部26C间的支撑壁部27的宽度尺寸与第3开ロ部26C及第4开ロ部26D间的支撑壁、部27的宽度尺寸加在一起的大小还大。而且,第I开ロ部26A的宽度尺寸Wl设为比将第3开ロ部26C及第4开ロ部26D的宽度尺寸W3、W4加在一起的大小的2倍的大小还大。可以说第I开ロ部26A的宽度尺寸Wl和其它的开ロ部26B 26D的宽度尺寸W2 W4的差与其它的开ロ部26B 26D的宽度尺寸W2 W4间的差相比极其大。另外,对于从各开ロ部26A 26D的沿着Z轴方向的开ロ边缘(开ロ侧边缘)到冷阴极管18的距离(间隔)也设为相互不同,在第I开ロ部26A中为最大,而在第4开ロ部26D中为最小(图6)。此外,与各开ロ部26A 26D相邻的各支撑壁部27的宽度尺寸设为根据上述的各开ロ部26A 26D的宽度尺寸Wl W4分别不同,随着从灯架20的延伸方向的中央侧向两端侧靠近而逐渐地变小,随着从两端侧向中央侧靠近而逐渐地变大。即,支撑壁部27的宽度尺寸、即表面积设为相邻的开ロ部26的宽度尺寸(开ロ面积)越大则越小、反之越小则其越大的倾向。因此,各支撑壁部27中、最靠近端部的支撑壁部(在端部侧与最大宽度的第I开ロ部26A相邻的支撑壁部)的宽度尺寸(表面积)为最小,中央的支撑壁部(介于最小宽度的第4开ロ部26D间的支撑壁部,与对称轴L重叠的支撑壁部)的宽度尺寸为最大。灯架20的在延伸方向的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分别具有I个第I开ロ部26A和I个第2开ロ部26B,而中央部20C具有2个第3开ロ部26C和2个第4开ロ部26D。此外,第I端部20A和中央部20C的边界位置以及第2端部20B和中央部20C的边界位置分别设为配置于第2开ロ部26B与第3开ロ部26C之间的支撑壁部27的大致中间位置。并且,第I端部20A及第2端部20B与中央部20C相比保留的开ロ部26的数量少,但具有作为最大的开ロ面积的第I开ロ部26A和作为其次的开ロ面积的第2开ロ部26B,因此开ロ面积设为比中央部20C大。这由如下情况可明了 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保留的第I开ロ部26A的宽度尺寸Wl设为比将中央部20C保留的第3开ロ部26C和第4开ロ部26D的宽度尺寸W3、W4加在一起的大小的2倍的大小还大。因此,在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中,与中央部20C相比,主体部20a的内外的空气的流通量相对变多,能得到高的散热性能。另外,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的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设为相互相等,所以散热性能也设为相互大致相等。另ー方面,中央部20C与两端部20A、20B相比,开ロ面积相对小,但残留的支撑壁部27的表面积设为相对大。详细地,中央部20C与两端部20A、20B相比开ロ部26的数量多,与此相应,隔开相邻的开ロ部26间的支撑壁部27的数量多,因此当与两端部20A、20B比较时,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变小,另ー方面,支撑壁部27的表面积变大。因此,在中央部20C,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相对小,因此通过开ロ部26进入到主体部20a内的光量变少,另一方面,支撑壁部27的表面积相对大,因此由支撑壁部27的表面所反射的光量变多。由此,在中央部20C中,能使来自冷阴极管18的光更多地朝向表侧、即光出射侧(光学部件16侧),能使光的利用效率、以及亮度提高。但是,对于各开ロ部26的沿着Y轴方向的开ロ边缘(开ロ顶部边缘)中、与冷阴极管18对应的部分,仿照冷阴极管18的外形形成为圆弧状凹陷,形成凹状部26a(图7和图8)。在该凹状部26a与冷阴极管18之间保留有余隙,由此允许空气的流通,并且避免开ロ边缘与冷阴极管18直接接触。但是,那样的话,不能利用主体部20a从表侧按压冷阴极 管18的端部。冷阴极管18通过外引线18c与连接器22的端子金属件24接触而实现电连接,所以为了使连接状态稳定,需要相对于连接器22将冷阴极管18在Z轴方向保持为防脱状态。另外,在点亮时漏电流从冷阴极管18流到底座14的底板14a,在使该漏电流稳定上,也优选将冷阴极管18和底座14的底板14a的在Z轴方向的位置关系维持为恒定,因此,仍然需要在Z轴方向将冷阴极管18保持于恒定的位置。因此,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灯架20设有光源按压部25,光源按压部25朝向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突出,从表侧按压冷阴极管18。该光源按压部25设为如下构成其按压冷阴极管18中比电极部18b更靠中央侧的中央侧部分18C。冷阴极管18中比电极部18b更靠中央侧的中央侧部分18C与配置有电极部18b的端部18E相比相对地为低温,所以能避免按压此处的光源按压部25熔融等的事情。下面,对光源按压部25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ロ部26全部设为相同高度尺寸,凹状部26a与冷阴极管 18之间的余隙全部设为恒定,所以能将光源按压部25全部设为相同形状。光源按压部25与灯架20的主体部20a的内侧的侧壁20al —体形成。如图7和图8所示,光源按压部25包括遮檐状的基部28,其从主体部20a的侧壁20al沿着X轴方向向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突出,覆盖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部分18C的一部分;以及按压部29,其从基部28沿着Z轴方向向冷阴极管18侧突出,与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部分18C抵接。其中,基部28的沿着与从侧壁20al起的突出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的Y轴方向和作为厚度方向的Z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与上述的凹状部26a同样,设为弯曲为大致圆弧状的形状。基部28中均设为圆弧状面的朝向里侧的内面28a(与冷阴极管18的相对面)和朝向表侧的外面28b(与冷阴极管18侧相反ー侧的面,与光学部件16的相对面)设为仿照冷阴极管18的外形的形状。因此,基部28的厚度尺寸遍及整个宽度设为大致恒定。基部28的内面28a和开ロ部26的凹状部26a形成为同一面的形状。另外,从冷阴极管18到基部28的内面28a为止的距离遍及基部28的整个宽度设为大概恒定。基部28的从侧壁20al起的突出顶端位置设于比电极部18b和按压部29进ー步靠近冷阴极管18的中央的位置。基部28的宽度尺寸、即Y轴方向(与从灯架20起的基部28的突出方向以及从基部28起的按压部29的突出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的尺寸设为比按压部29的该尺寸大,设为如被按压部29覆盖的大致伞形状。利用这样的形状的基部28,按压部29从表侧看被隐藏,因此按压部29难以被视觉识别为暗部。而且,基部28的宽度尺寸设为比电极部18b的该尺寸和冷阴极管18的外径尺寸大,所以基部28相对于包含电极部18b在内的冷阴极管18在Y轴方向遍及整个区域在俯视时重叠。利用这样的基部28,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中从灯架20的主体部20a(支撑壁27)向中央侧突出的部分从表侧看被隐藏,因此避免作为非稳定发光部的端部18E(包含电极部18b)遍及整个区域在表侧露出。如图7至图9所示,按压部29形成为随着从基部28侧向冷阴极管18侧靠近而粗度渐减的、所谓的顶端变细状,具体地,形成为大致四棱锥状。按压部29的顶端部如带倒角的形状,顶端面29a包括具有规定面积的大致平面。S卩,按压部29的顶端部设为非尖鋭形状,设为大致四棱截锥形状。该按压部29的顶端面29a设为相对于冷阴极管18的接触面。另外,按压部29的基端部与基部2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相连。按压部29的基端部的X轴方向的尺寸和Y轴方向的尺寸均设为最大,而顶端部的X轴方向的尺寸和Y轴方向的尺寸均设为最小。按压部29的在基端部与突出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截面积为最大,而顶端面29a的面积为最小。因此,如图10所示,按压部29的相对于冷阴极管18的接触面积(顶端面29a的面积)设为比按压部29的其它的任一部分的截面积、即与冷阴极管18的重叠面积小。另外,按压部29的在Y轴方向(与从灯架20起的基部28的突出方向和从基部28起的按压部29的突出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的最大尺寸、即基端部的在Y轴方向的尺寸设为比基部28的该尺寸小且比冷阴极管18的外径尺寸小。如图7所示,在X轴方向的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部分18C中的靠近端部18E的位置、即从电极部18b离开(偏移)规定距离的位置,按压部29的顶端面29a从表侧抵接于冷阴极管18。如图8所示,在Y轴方向的冷阴极管18的中央位置、即在Y轴方向与外引线18c大致相同的位置,按压部29的顶端面29a从表侧抵接于冷阴极管18。換言之,按压部 29的中心和冷阴极管18的中心在Y轴方向大致一致,按压部29和外引线18c沿着Z轴方向井列为大致一直线状。这样,冷阴极管18 (外引线18c)和按压部29的排列方向与Z轴方向、即针对连接器22的外引线18c的插拨方向大致一致。因此,当利用按压部29从表侧按压冷阴极管18时,能防止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外引线18c)从连接器22拔出,因此能适当实现防脱。本实施方式是如上所述的结构,接着说明其作用。为制造液晶显示装置10,将分别另行地制造的液晶面板11、背光源装置12以及外框13等组装。下面,对背光源装置12的制造顺序进行说明。在进行在底座14安装各连接器22和各灯夹19并且铺设反射片15的操作后,将各冷阴极管18收纳于底座14内。当安装冷阴极管18吋,使各端部18E沿着Z轴方向分别进入到各连接器22的壳体23的光源接纳部23a内,并且将各外引线18c夹入在端子金属件24的光源接触部24a之间并弹性接触(图7)。如果收纳了全部的冷阴极管18,接着进行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安装灯架20的作业(图4)。当安装灯架20时,在主体部20a内收纳连接器22的整个区域和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的大部分(图7)。此时,光源按压部25的按压部29与冷阴极管18抵接,由此冷阴极管18从表侧被按压,所以冷阴极管18被保持为防止从连接器22脱离的状态,并且与底座14的底板14a之间的距离维持为恒定(图7和图8)。由此,能稳定地保持外引线18c相对于端子金属件24的接触状态,并且能使点亮时流过底板14a的漏电流稳定。特别是,按压部29和冷阴极管18的中央位置在Y轴方向大致一致,相对地靠表侧的按压部29和相对地靠里侧的外引线18c设为沿着Z轴方向呈大致一直线状并列的配置,所以可靠地防止如下事情外引线18c从与端子金属件24的光源接触部24a接触的状态朝向表侧位移而偏离。如果灯架20的安装完成,当接着以覆盖底座14的底座开ロ部14b的形式安装光学部件16时,光学部件16的外缘部载置于灯架20的光学部件载置部20b。其另一方面,当在底座14的里面侧相对于连接器22的基板接纳部23b的基板插入口 23c插入逆变器基板21的连接器连接部21a时,连接器连接部21a的端子与端子金属件24的基板接触部24b接触(图7)。由此,逆变器基板21通过连接器22与冷阴极管18电连接。如上所述,组装好背光源装置12 (图3)。
当使具备以上述的顺序组装的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源导通吋,背光源装置12的各冷阴极管18点亮,并且针对液晶面板11提供图像信号。当使冷阴极管18点亮时,如图7所示,来自逆变器基板21的输出电压通过连接器22的端子金属件24和外引线18c施加于电极部18b。于是,从电极部18b飞出的电子与玻璃管18a内的水银分子碰撞,伴随于此,从水银分子释放紫外线,该紫外线由荧光体变换为可见光线,因此可见光线向玻璃管18a的外部放射。从冷阴极管18出射的光在直接照射到光学部件16、或者由反射片15和灯架20的倾斜部20c以及支撑壁部27等反射后间接地照射到光学部件16。所照射的光在透射过光学部件16的过程中变换为均匀的面状光,所以照射到液晶面板11,因此在显示面显示规定的图像。但是,在冷阴极管18的电极部18b,伴随点亮而被施加高电压,因此发热,该热容易充满于覆盖端部18E的灯架20的主体部20a内。来自该电极部18b的发热量由于为了实现高亮度化使冷阴极管18内的气压为低气压、或者使管电流增大而有变得更多的倾向。在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因为在主体部20a的内侧的侧壁20a I形成开ロ部26,所以主体部20a的内外的空气通过该开ロ部26流通而实现散热。特别是,在主体部20a中的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设为比中央部20C大,所以空 气的流通量变多,因此能得到更高的散热性能。详细地,在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具有跨越3个冷阴极管18的宽度尺寸Wl的第I开ロ部26A,与其它的开ロ部26B 26D相比可确保特别大的开ロ面积,所以散热性能进ー步提高。而且,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的开ロ面积大致相等,所以难以产生散热不均。由此,在主体部20a内难以充满热。其另一方面,在主体部20a中的中央部20C,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设为比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小,而关于支撑壁部27 (灯架20的朝向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的面)的表面积,设为比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大。因此,在中央部20C,当与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相比时,通过开ロ部26进入到主体部20a内的光量变少,并且由支撑壁部27的表面向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主体部20a外)反射的光量变多。进入到主体部20a内的光在主体部20a的内面反复反射的过程中被主体部20a吸收,不能作为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被利用,这种情况很多,所以通过减少进入到主体部20a内的光量,并增多由支撑壁部27的表面反射的光量,由此能使作为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被利用的比率、即光的利用效率提高。由此,能充分高地维持中央部20C的亮度。在此,在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增大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因此当与中央部20C相比时,光的利用效率和亮度相对地降低,但通过对在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显示图像上最重要的中央部20C的亮度选择性地維持得高,由此能有效地抑制作为液晶显示装置10 (背光源装置12)整体的亮度降低。因此,能将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质量維持得高。另外,在冷阴极管18的电极部18b,伴随点亮而被施加高电压,因此发热,由此端部18E与中央侧部分18C相比相对容易成为高温。因此,如图7和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灯架20具有光源按压部25,光源按压部25当保持冷阴极管18时,按压相对成为低温的中央侧部分18C,所以与利用主体部20a直接按压相对成为高温的端部18E的情况相比,能难以发生光源按压部25熔融的事情。假如在产生熔融的情况下,对冷阴极管18的按压有可能失效,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按压部25中,难以产生熔融,所以能随时间经过而稳定地保持冷阴极管18。
在此,如图7、图8以及图10所示,光源按压部25的按压部29的顶端面29a与冷阴极管18的表面接触,因此当将要从冷阴极管18出射到外部的光照到顶端面29a吋,容易直接返回到冷阴极管18内。返回到冷阴极管18内的光有可能被内部的水银等再次吸收,那样的话,成为光的取出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在这一点,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29形成为顶端变细状,与冷阴极管18的接触面积设为比按压部29的其它部分的与冷阴极管18的重叠面积小。因此,与假如将接触面积设为与其它部分的冷阴极管18的重叠面积相同的情况相比,将要从冷阴极管18出射的光照到按压部29的顶端面29a而直接返回到冷阴极管18内的概率变低,能提高冷阴极管18的光的取出效率、即亮度。 而且,光源按压部25的基部28从表侧覆盖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电极部18b)中从主体部20a向中央侧突出的部分和中央侧部分18C的靠近端部18E的部分,并且其宽度尺寸设为比电极部18b的该尺寸和冷阴极管18的外径尺寸大,所以可避免包含电极部18b在内的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遍及大致整个区域在表侧露出。该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因为内置电极部18b,因此与中央侧部分18C相比,设为具有低亮度或者亮度不均的非稳定发光部,而如上所述,利用基部28从表侧覆盖大致整个区域,由此难以从表侧外部视觉识别,因此能防止产生亮度不均。而且,基部28设为如下形态其宽度尺寸比按压部29的该尺寸更大且比按压部29更向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突出,所以可避免按压部29露出于表側。由此,难以从表侧外部视觉识别按压部29,因此进一歩难以产生亮度不均。此外,基部28的朝向表侧的外面28b为仿照冷阴极管18的外形的形状,所以能利用外面28b的反射光使基部28作为疑似光源执行功能,更适合于亮度不均的防止。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冷阴极管18,其在端部18E具有电极部18b ;底座14,其收纳冷阴极管18 ;以及作为盖部件的灯架20,其沿着底座14的ー边(短边方向)延伸并且覆盖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在灯架20上形成有在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开ロ的开ロ部26,灯架20形成为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方端部(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比中央部20C大。如果这样,由沿着底座14的ー边延伸的灯架2覆盖冷阴极管18中具有电极部18b的端部18E。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因为具备当被施加电压时发热的电极部18b,因此容易成为高温,特别是在实现高亮度化的情况下,该倾向变得显著。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灯架20上形成在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开ロ的开ロ部26,使得实现灯架20的内外的空气的流通,由此防止灯架20内充满热。在此,当在灯架20上形成上述的开ロ部26时,越増大该开ロ面积,空气的流通量越増加,散热性能越提高,但来自冷阴极管18的光通过开ロ部26进入到灯架20内,因此有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倾向,反之,越减小开ロ面积,光越难以进入到开ロ部26,所以光的利用效率提高,空气的流通量降低,有散热性能降低的倾向。鉴于上述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方端部(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比中央部20C大,所以至少在一方端部(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能得到高的散热性能,作为整体也能得到充分的散热性能。由此,难以在灯架20内充满热,难以发生灯架20熔融的事情。另ー方面,因为光的利用效率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20C提高,所以能将该背光源装置12的中央部20C的出射光的亮度维持得高,与假如在端部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的情况比较,能有效地抑制整体的亮度降低。因此,在具备该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也可确保显示中央部的亮度,因此能得到良好的视认性。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抑制亮度降低并且保证散热性能。另外,灯架20形成为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从中央部20C侧朝向至少一方端部(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侧变大。如果这样,能使散热性能和光的利用效率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从中央部20C侧朝向至少一方端部(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侧均平缓地变化,所以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
另外,在灯架20的朝向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的面,残留支撑壁部27并且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断续地形成有多个开ロ部26,上述多个开ロ部26包含开ロ面积不同的开ロ部26。如果这样,在灯架20的朝向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的面形成多个的开ロ部26包含开ロ面积不同的开ロ部,由此能在延伸方向使开ロ面积变化。另外,与假如灯架20仅形成I个开ロ部、并使该开ロ面积变化的情况相比,能根据支撑壁部27残留的程度将灯架20的強度保持得高。另外,相邻的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设为不同。如果这样,能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使散热性能和亮度均平缓地变化,所以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另外,开ロ面积不同的开ロ部26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的尺寸设为不同。假如通过使与灯架2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不同而使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不同的情况下,从冷阴极管18朝向该背光源装置12的光出射侧的光相对于各开ロ部26的进入量容易产生差。在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灯架20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不同而使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不同,所以从冷阴极管18朝向该背光源装置12的光出射侧的光相对于各开ロ部26的进入量难以产生差,因此能将亮度保持得高。另外,冷阴极管18沿着灯架20的延伸方向并列配置多个,开ロ部26包含在跨越相邻的冷阴极管18的范围所形成的开ロ部。如果这样,能通过在跨越相邻的冷阴极管18的范围所形成的开ロ部26促进灯架20内外的空气的流通,所以散热性优良。另外,灯架20形成为在作为一方端部的第I端部20A和与其相反ー侧的作为另一方端部的第2端部20B,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均比中央部20C变大。如果这样,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20A、20B,使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比中央部20C増大,由此得到更高的散热性能。其另一方面,能充分保证中央部20C的亮度。另外,灯架20形成为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从中央部20C侧朝向作为一方端部的第I端部20A侧和作为另一方端部的第2端部20B侧分别变大。如果这样,使散热性能和光的利用效率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上从中央部20C侧朝向作为一方端部的第I端部20A侧和作为另一方端部的第2端部20B侧均平缓地变化,所以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另外,灯架20形成为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在作为一方端部的第I端部20A和作为另一方端部的第2端部20B大致相等。如果这样,散热性能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20A、20B大致相等,所以更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另外,灯架20形成为开ロ部26相对于通过延伸方向的中央的对称轴L为对称形状。如果这样,灯架20的散热性能和光的利用效率大致对称地发挥,所以更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另外,能使该背光源装置12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上反转地使用,所以便利性优良。另外,冷阴极管18在两端部18E分别具有电极部18b,而灯架20关于通过延伸方向的中央的对称轴L设为对称形状,并且与冷阴极管18的两端部18E对应地对底座14安装有一対。如果这样,能将与冷阴极管18的两端部18E对应地安装的一对灯架20设为同一部件,因此能实现低成本化。另外,灯架20形成为在开ロ部26的开ロ边缘与冷阴极管18之间保留有余隙。如果这样,从在开ロ部26的开ロ边缘与冷阴极管18之间保留的余隙也能实现散热。因为可避免冷阴极管18与开ロ部26的开ロ边缘直接接触,所以能防止由于从冷阴极管18发出的热使开ロ部26的开ロ边缘熔融。另外,在灯架20中设有光 源按压部25,光源按压部25向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突出,按压冷阴极管18中比电极部18b靠中央侧的中央侧部分18C。如果这样,冷阴极管18通过被设于灯架20的光源按压部25按压而实现该冷阴极管18的保持。在此,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具备电极部18b,电极部18b通过被施加电压而发热,因此与中央侧部分18C相比容易成为高温,特别是在实现高亮度化的情况下,该倾向显著。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光源按压部25设为向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突出并按压冷阴极管18中比电极部18b靠中央侧的中央侧部分18C,该中央侧部分18C与配置有电极部18b的端部18E相比相对地为低温,所以可避免按压冷阴极管18的光源按压部25熔融等,因此能适当发挥保持冷阴极管18的功能。另外,光源按压部25包括基部28,其从灯架20向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突出,覆盖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部分18C的一部分;以及按压部29,其从基部28向冷阴极管18侧突出,与冷阴极管18中的中央侧部分18C抵接。如果这样,从基部28向冷阴极管18侧突出的按压部29与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部分18C抵接,该基部28从灯架20向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突出,覆盖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部分18C的一部分,由此能实现冷阴极管18的保持。另外,按压部29设为其顶端部的与冷阴极管18的接触面积比其它部分的与冷阴极管18的重叠面积小。如果这样,与假如将按压部的顶端部的与冷阴极管18的接触面积设为与其它部分的与冷阴极管18的重叠面积相同的情况相比,能降低将要从冷阴极管18出射的光照到按压部29的顶端部而直接返回到冷阴极管18内的概率。返回到冷阴极管18内的光有可能被冷阴极管18自身吸收,但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返回到冷阴极管18内的光量自身少,所以结果是能提高光的取出效率,能实现亮度的提高。另外,按压部29形成为顶端变细状。如果这样,与假如通过将按压部形成为阶梯状而使顶端部的接触面积比其它部分的与冷阴极管18的重叠面积小的情况相比,从冷阴极管18出射的光难以被按压部29遮挡,能提高出射光的利用效率。另外,基部28与开ロ部26的开ロ边缘形成为大致同一面的形状。如果这样,当制造灯架20时,能容易形成基部28和开ロ部26。另外,基部28设为如被按压部29覆盖的大致伞形状。如果这样,大致伞形状的基部28覆盖于按压部29,所以按压部29在该背光源装置12的光出射侧难以露出,因此难以产生亮度不均。另外,与假如将基部设为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设为基部28的刚性高,难以产生挠曲等变形,所以在与冷阴极管18抵接的按压部29难以产生位移,因此能稳定地保持冷阴极管18。另外,在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设有连接到电极部18b并且突出到外部的外引线18c,并具备连接到外引线18c的连接器22。如果这样,利用光源按压部25按压冷阴极管18,由此能稳定地保持外引线18c和连接器22的连接状态。由此,能使冷阴极管18稳定地发光。另外,连接器22具有与外引线18c接触的端子金属件24,外引线18c相对于端子金属件24的插拨方向(Z轴方向)与光源按压部25和冷阴极管18的排列方向(Z轴方向)大致一致。如果这样,利用光 源按压部25按压冷阴极管18,由此能适当防止与端子金属件24接触的外引线18c沿着插拨方向被拔出。另外,灯架20具有光反射性。如果这样,能由灯架20的表面有效地反射光,因此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在灯架20的中央部20C,开ロ部26的开ロ面积设为比至少ー方端部(第I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小,所以能将中央部20C的亮度保持得高。另外,灯架20具有倾斜部20c,倾斜部20c向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伸出,且朝向底座14的底面傾斜。如果这样,能由倾斜部20c有效地反射光,使其朝向光出射侧。另外,在底座14形成有用于使光出射的底座开ロ部14b,对此,具备以与冷阴极管18相对而覆盖底座开ロ部14b的形式配置的光学部件16,在灯架20中设有能载置光学部件16的光学部件载置部20b。如果这样,能利用灯架20的光学部件载置部20b支撑光学部件16,能将光学部件16和冷阴极管18的距离保持为大概恒定。另外,冷阴极管18呈沿着与灯架2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轴线(X轴方向)延伸的线状,并且在底座14内使轴线并行且并列配置有多个,灯架20将多个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一井覆盖。如果这样,因为利用灯架20将多个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 —并覆盖,所以组装该背光源装置12时的操作性优良。另外,光源为冷阴极管18。如果这样,能实现长寿命等,另外能容易进行调光。上面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含如下的变形例。此外,在下面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部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也有省略图示和说明的。[实施方式I的变形例I]使用图11对实施方式I的变形例I进行说明。在此,示出了从上述的实施方式I变更开ロ部26-1的数量和宽度尺寸。如图11所示,开ロ部26-1在主体部20a的侧壁20a I沿着延伸方向(Y轴方向)断续地并列配置6个。详细地,开ロ部26-1包括延伸方向的最端部侧的第I开ロ部26A-1、最中央(对称轴L)侧的第3开ロ部26C-1、以及配置于第I开ロ部26A-1与第3开ロ部26C-1之间的第2开ロ部26B-1。在主体部20a中相对于对称轴L对称配置有各2个各开ロ部26A-1 26C-1。其中,第I开ロ部26A-1的宽度尺寸Wl-I以跨越3个冷阴极管18(光源按压部25)的大小设为最大,而第2开ロ部26B-1的宽度尺寸W2-1以跨越2个冷阴极管18的大小设为第2大,而且第3开ロ部26C-1的宽度尺寸W3-1以跨域I个冷阴极管18的大小设为最小。因此,相互相邻的第I开ロ部26A-1的宽度尺寸Wl-I和第2开ロ部26B-1的宽度尺寸W2-1的差与相互相邻的第2开ロ部26B-1的宽度尺寸W2-1和第3开ロ部26C-1的宽度尺寸W3-1的差设为大概相同程度的大小,第I开ロ部26A-1、第2开ロ部26B-1、以及第3开ロ部26C-1的各宽度尺寸Wl-I W3-1 (开ロ面积)设为各相差大概相同的大小。第I端部20A-1和第2端部20B-1分别具有第I开ロ部26A-1的整个区域和第2开ロ部26B-1的一半程度各I个,而中央部20C-1具有第2开ロ部26B-1的一半程度和第3开ロ部26C-1的整个区域各2个。在此,第I开ロ部26A-1的宽度尺寸Wl-I设为比第3开ロ部26C-1的宽度尺寸W3-1的2倍大。因此,第I端部20A-1和第2端部20B-1的开ロ部26-1的开ロ面积设为比中央部20C-1的开ロ部26C-1的开ロ面积大。[实施方式I的变形例2]使用图12对实施方式I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在此,示出从上述的变形例I变更了各开ロ部26-2的宽度尺寸。如图12所示,形成开ロ部26-2的第I开ロ部26A-2、第2开ロ部26B-2以及第3开ロ部26C-2的宽度尺寸W2-2 W3-2均是跨越2个冷阴极管18 (光源按压部25)的大小,但是设为相互略有不同的大小。设为这些开ロ部26A-2 26C-2的宽度尺寸W1-2 W3-2 (开ロ面积)按第3开ロ部26C-2的宽度尺寸W3-2、第2开ロ部26B-2的宽度尺寸W2-2、第I开ロ部26A-2的宽度尺寸W1-2的顺序变大。这些开ロ部26A-2 26C-2的宽度尺寸W1-2 W3-2间的差设为微小,设为比各宽度尺寸W1-2 W3-2和冷阴极管18的外径尺寸更小。第I端部20A-2和第2端部20B-2分别具有第I开ロ部26A-2和第2开ロ部26B-2各I个,而中央部20C-2具有2个第3开ロ部26C-2。在此,第3开ロ部26C-2的宽度尺寸W3-2最小,因此第I端部20A-2和第2端部20B-2的开ロ部26_2的开ロ面积设为比中央部20C-2的开ロ部26-2的开ロ面积大。但是,第I端部20A-2及第2端部20B-2和中央部20C-2的开ロ部26-2的开ロ面积的差是第I开ロ部26A-2和第3开ロ部26C-2的开ロ面积的差与第2开ロ部26B-2和第3开ロ部26C-2的开ロ面积的差加在一起的大小,为比上述的实施方式I和变形例I记载的大小更小。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关于散热性能和亮度,设为在第I端部20A-2及第2端部20B-2和中央部20C-2更缓慢地变化。[实施方式I的变形例3]利用图13对实施方式I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在此,示出变更了开ロ部26-3的构成。如图13所示,开ロ部26-3包括多个(6个)主开ロ部30,其在主体部20a的侧壁20al残留支撑壁部27-3并且在延伸方向(Y轴方向)断续地形成;以及辅助开ロ部31,其形成于侧壁20al。主开ロ部30的宽度尺寸Wl'在跨越2个冷阴极管18 (光源按压部25)的大小的方面与上述的变形例2的开ロ部26-2同样,但在各宽度尺寸Wl'(开ロ面积)设为相互相等的大小的方面不同。另ー方面,辅助开ロ部31形成于侧壁20al中除了中央的支撑壁部27-3 (与对称轴L重叠的支撑壁部27-3)之外的各支撑壁部27_3,形成于延伸方向的最靠近端部的支撑壁部27-3的部分设为第I辅助开ロ部31A,其次靠近端部的支撑壁部27-3的部分设为第2辅助开ロ部31B,形成于次于中央的支撑壁部27-3地靠近中央的支撑壁部27-3的部分设为第3辅助开ロ部31C。各辅助开ロ部31A 31C的在Y轴方向的尺寸、即宽度尺寸相互相等,但Z轴方向的尺寸、即高度尺寸Hl H3不同,设为按第3辅助开ロ部31C的高度尺寸H3、第2辅助开ロ部31B的高度尺寸H2、第I辅助开ロ部31A的高度尺寸Hl的顺序、即随着从中央侧向端部侧去而变大。即,各辅助开ロ部31A 31C中最靠近端部的第I辅助开ロ部31A的开ロ面积为最大,而最靠近中央的第3辅助开ロ部31C的开ロ面积为最小。第I端部20A-3和第2端部20B-3具有2个主开ロ部30、第I辅助开ロ部3IA的整个区域、第2辅助开ロ部31B的整个区域、以及第3辅助开ロ部31C的一部分,而中央部20C-3具有2个主开ロ部30和第3辅助开ロ部31C的大部分。因此,第I端部20A-3和第2端部20B-3中的开ロ部26-3的开ロ面积设为比中央部20C-3中的开ロ部26_3的开ロ面积大。〈实施方式2>利用图14或者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以垂直方向作为基准使灯架120的各部120A 120C的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不同。此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I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则省略重复的说明。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4和图15所示的左侧设为垂直方向的上侧,该图的右侧设为垂直方向的下侧,因此,灯架120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的第I端部120A构成垂直 方向的上端部,第2端部120B构成垂直方向的下端部。开ロ部126在主体部120a的侧壁120al残留支撑壁部127并且沿着Y轴方向断续地并列配置6个。并且,各开ロ部126的宽度尺寸、即开ロ面积设为在垂直方向(延伸方向)从上端侧朝向下端侧(从上端侧朝向中央侧,从中央侧朝向下端侧)逐渐地变小,从下端侧朝向上端侧(从下端侧朝向中央侧,从中央侧朝向上端侧)逐渐地变大。此外,关于与各开ロ部126相邻的支撑壁部127,也设为根据开ロ部126宽度尺寸、即表面积在垂直方向从上端侧朝向下端侧逐渐地变大,从下端侧朝向上端侧逐渐地变小(但是,最下侧的第7支撑壁部127G除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便于说明上,关于各开ロ部126,从垂直方向的上端朝向下端依次设为第I开ロ部126A、第2开ロ部126B、第3开ロ部126C、第4开ロ部126D、第5开ロ部126E、第6开ロ部126F。同样,关于各支撑壁部127,从垂直方向的上端朝向下端依次设为第I支撑壁部127A、第2支撑壁部127B、第3支撑壁部127C、第4支撑壁部127D、第5支撑壁部127E、第6支撑壁部127F、第7支撑壁部127G。各开ロ部126中配置于垂直方向的最上侧(上端)的第I开ロ部126A的宽度尺寸Wll以跨越4个冷阴极管18 (光源按压部25)的大小设为最大。在第I开ロ部126A的垂直方向的下侧相邻的第2开ロ部126B以宽度尺寸W12跨越3个冷阴极管18 (光源按压部25)的大小设为第2。在第2开ロ部126B的垂直方向的下侧相邻的第3开ロ部126C以宽度尺寸W13跨越2个冷阴极管18 (光源按压部25)的大小设为第3。因此,相互相邻的第I开ロ部126A的宽度尺寸Wll和第2开ロ部126B的宽度尺寸W12的差与相互相邻的第2开ロ部126B的宽度尺寸W 12和第3开ロ部126C的宽度尺寸W13的差设为大概相同程度的大小,第I开ロ部126A、第2开ロ部126B、以及第3开ロ部126C的各宽度尺寸Wll W13(开ロ面积)设为各相差大概相同的大小。对此,配置于比第3开ロ部126C更靠垂直方向的下侧的第4开ロ部126D 第6开ロ部126F的宽度尺寸均是跨越I个冷阴极管18 (光源按压部25)的大小,但设为相互略有不同的大小。这些开ロ部126D 126F的宽度尺寸W14 W16(开ロ面积)设为按第4开ロ部126D的宽度尺寸W14、第5开ロ部126E的宽度尺寸W15、第6开ロ部126F的宽度尺寸W16的顺序变小。这些开ロ部126D 126F的宽度尺寸W14 W16间的差设为微小,设为比各宽度尺寸W14 W16和冷阴极管18的外径尺寸小。另外,第I支撑壁部127A 第6支撑壁部127F的宽度尺寸W21 W26以第I支撑壁部127A为最小、第6支撑壁部127F为最大的方式在垂直方向一点点地变化。
灯架120的作为垂直方向的上端部的第I端部120A具有第I支撑壁部127A的整个区域、第I开ロ部126A的整个区域、以及第2支撑壁部127B的一半程度,而中央部120C具有第2支撑壁部127B的一半程度、第2开ロ部126B的整个区域、第3支撑壁部127C的整个区域、以及第3开ロ部126C的一半程度。在此,第I支撑壁部127A的宽度尺寸W21比第3支撑壁部127C的宽度尺寸W23小,所以第I端部120A的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设为比中央部120C的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大。另ー方面,灯架120的作为垂直方向的下端部的第2端部120B具有第3开ロ部126C的一半程度、第4开ロ部126D 第6开ロ部126F的整个区域、以及第4支撑壁部127D 第7支撑壁部127G的整个区域。因此,第I端部120A和中央部120C的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设为均比第2端部120B的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大。由上述的构成能得到下面的作用和效果。即,当以使Y轴方向(延伸方向)与垂直方向一致的姿势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时,灯架120的主体部120a内的空气由于从各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发出的热而变暖,由此在垂直方向朝上流动,在主体部120a内产生所谓的上升气流。即,主体部120a内的空气从第2端部120B侧朝向第I端部120A侧流动。并且,在位于该空气流的下风头的第I端部120A,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在灯架120中为最大,所以能使主体部120a内的空气有效地向外部流出(排出)。而且,在垂直方向的下侧与第I端部120A相邻的中央部120C设为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比位于垂直方向的最下端的第2端部120B大,所以与第I端部120A相辅地使主体部120a内的空气有效地向外部流出。由此,能得到高散热性能。此外,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在中央部120C比第I端部120A小且支撑壁部127的表面积大,所以能将光的利用效率和亮度维持得高,因此能得到良好的显示质量。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灯架120以延伸方向沿着垂直方向的方式配置,并且第I端部120A(—方端部)设为垂直方向的上端部。在以延伸方向沿着垂直方向的方式配置的灯架120内,伴随来自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的发热而产生上升气流。通过使作为垂直方向的上端部的第I端部120A的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比中央部120C大,能利用上述的上升气流促进来自灯架120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出,因此能得到高散热性能。另外,灯架120形成为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从中央部120C侧朝向作为上端部的第I端部120A侧变大。如果这样,能使散热性能和光的利用效率在灯架120的延伸方向从中央部120C侧到作为垂直方向的上端部的第I端部120A侧均平缓地变化,所以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另外,灯架120形成为在中央部120C,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比作为垂直方向的下端部的第2端部120B变大。如果这样,通过使中央部120C中的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比作为垂直方向的下端部的第2端部120B大,能利用在灯架120内产生的上升气流更加促进空气的流出,从而得到更高的散热性能。此外,在中央部120C,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比作为垂直方向的上端部的第I端部120A小,所以能充分确保亮度。另外,灯架120形成为开ロ部126的开ロ面积从作为下端部的第2端部120B侧朝向中央部120C侧变大。如果这样,能使散热性能和光的利用效率在灯架120的延伸方向从作为垂直方向的下端部的第2端部120B侧到中央部120C侧均平缓地变化,所以难以产 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
另外,灯架120形成为开口部126的开口面积从作为下端部的第2端部120B侧朝向作为上端部朝向第I端部120A侧变大。如果这样,能使散热性能和光的利用效率在灯架120的延伸方向从作为垂直方向的下端部的第2端部120B侧到作为上端部的第I端部120A侧均平缓地变化,所以进一步难以产生散热不均和亮度不均。上面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能包含如下的变形例。此外,在下面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部件也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图示和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I]使用图16对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I进行说明。在此,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2变更了开口部126-1的宽度尺寸。如图16所示,形成开口部126-1的第I开口部126A-1 第6开口部126F-1的宽度尺寸Wll-I W16-1均是跨越2个冷阴极管18 (光源按压部25)的大小,但是设为相互略有不同的大小,设为越往垂直方向的上侧越大,越往下侧越小。这些开口部126A-1 126F-1的宽度尺寸Wll-I W16-1间的差设为微小,设为比各宽度尺寸Wll-I W16-1和冷阴极管18的外径尺寸小的尺寸。另外,关于支撑壁部127-1,第2支撑壁部127B-1 第6支撑壁部127F-1的宽度尺寸W22-1 W26-1也设为相互略有不同的大小,也设为越往垂直方向的上侧越小,越往下侧越大。作为垂直方向的上端部的第I端部120A-1具有第I开口部126A-1和第2开口部126B-1的整个区域,而中央部120C-1具有第3开口部126C-1和第4开口部126D-1的整个区域。因此,设为第I端部120A-1中的开口部126-1的开口面积比中央部120C-1中的开口部126-1的开口面积大。另一方面,作为垂直方向的下端部的第2端部120B-1具有第5开口部126E-1和第6开口部126F-1的整个区域。因此,设为第I端部120A-1和中央部120C-1中的开口部126-1的开口面积均比第2端部120B-1中的开口部126-1的开口面积大。[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使用图17对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在此,示出了从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I将开口部126-2的构成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I的变形例3同样的方式变更的构成。如图17所示,开口部126-2包括多个(6个)主开口部130,其在主体部120a的侧壁120al残留支撑壁部127-2并且在延伸方向(Y轴方向)断续地形成;以及辅助开口部131,其形成于侧壁120al。主开口部130在宽度尺寸Wll'是跨越2个冷阴极管18 (光源按压部25)的大小的方面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I的开口部126-1同样,但在各宽度尺寸Wll'(开口面积)设为相互相等的大小的方面不同。另外,关于各支撑壁部127-2的宽度尺寸W21'也设为相互相等。另一方面,辅助开口部131形成于侧壁120a I中除了垂直方向的最下端的第7支撑壁部127G-2之外的各支撑壁部127A-2 127F-2。详细地,形成于垂直方向的最上端的第I支撑壁部127A-2的辅助开口部设为第I辅助开口部131A,形成于第2支撑壁部127B-2的辅助开口部设为第2辅助开口部131B,形成于第3支撑壁 部127C-2的辅助开口部设为第3辅助开口部131C,形成于第4支撑壁部127D-2的辅助开口部设为第4辅助开口部131D,形成于第5支撑壁部127E-2的辅助开口部设为第5辅助开口部131E,形成于第6支撑壁部127F-2的辅助开口部设为第6辅助开口部131F。各辅助开口部131A 131F的Y轴方向的尺寸、即宽度尺寸相互相等,但Z轴方向的尺寸、即高度尺寸Hll H16不同,按第6辅助开口部131F的高度尺寸H16、第5辅助开口部131E的高度尺寸H15、第4辅助开口部131D的高度尺寸H14、第3辅助开口部131C的高度尺寸H13、第2辅助开口部131B的高度尺寸H12、第I辅助开口部131A的高度尺寸Hll的顺序、即随着从垂直方向的下端侧向上端侧去而变大。即,各辅助开口部131A 131F中、垂直方向的最上端的第I辅助开口部131A的开口面积为最大,而垂直方向的最下端的第6辅助开口部131F的开口面积为最小。作为垂直方向的上端部的第I端部120A-2具有2个主开口部130、第I辅助开口部131A的整个区域、第2辅助开口部131B的整个区域、以及第3辅助开口部131C的一半程度,而中央部120C-2具有2个主开口部130、第3辅助开口部131C的一半程度、第4辅助开口部131D的整个区域、以及第5辅助开口部131E的整个区域。因此,第I端部120A-2的 开口部126-2的开口面积设为比中央部120C-2的开口部126-2的开口面积大。另一方面,作为垂直方向的下端部的第2端部120B-2具有2个主开口部130和第6辅助开口部131F的整个区域。因此,第I端部120A-2和中央部120C-2的开口部126-2的开口面积设为均比第2端部120B-2的开口部126-2的开口面积大。〈其它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利用上述记述和

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I)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中示出了如下在灯架的延伸方向的第I端部和第2端部,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均比中央部变大,但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也可以使得第I端部比中央部大,而第2端部比中央部小。与此相反,关于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也能使得第2端部比中央部大,而第I端部比中央部小。(2)除上述的⑴以外,关于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也可以使得第I端部比中央部大,而第2端部与中央部大致相同。与此相反,关于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也能使得第2端部比中央部大,而第I端部与中央部大致相同。(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中示出了如下在灯架的延伸方向并列的开口部中,与靠近中央的开口部相比靠近端部的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变大,但可以使得在靠近端部的开口部包含开口面积比靠近中央的开口部小的开口部。(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如下在灯架的延伸方向并列的开口部中,与靠近中央(靠近下端)的开口部相比靠近上端(靠近中央)的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变大,但可以使得在靠近上端(靠近中央)的开口部包含开口面积比靠近中央(靠近下端)的开口部小的开口部。(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中示出了如下各开口部关于通过灯架的延伸方向的中央的对称轴设为对称形状,但将各开口部设为非对称形状也包含于本发明。(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中示出了如下灯架相对于通过延伸方向的中央的对称轴设为对称形状,但将灯架设为非对称形状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该情况下,关于各开口部, 也能相对于上述对称轴设为对称形状。(7)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全部不同的情况,但也能包含相同开口面积的开口部。在该情况下,也能配置成设为相同开口面积的开口部不相邻,另外也能使设为相同开口面积的开口部相邻地配置。(8)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将开口部的高度尺寸设为全部大致相同,使宽度尺寸不同,由此使开口面积变化,反之,也能将开口部的宽度尺寸设为全部大致相同,使高度尺寸不同,由此使开口面积变化。除此之外,也能通过使开口部的高度尺寸和宽度尺寸均不同而使开口面积变化。(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的变形例3和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中,示出了将主开口部的开口面积设为全部大致相同,使辅助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全部不同,但反之可以使主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全部不同,使辅助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全部大致相同。另外,通过使主开口部和辅助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均不同,也能使整体的开口面积变化。此外,可以采用上述的
(7)记载的手法,使得具有开口面积相同的多个主开口部、具有开口面积相同的多个辅助开口部,而且,可以采用上述的(8)记载的手法,当使主开口部和辅助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变化时,使高度尺寸和宽度尺寸中的至少任一方不同。(1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的变形例2和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I中,示出了全部开口部分别具有跨越2个冷阴极管的宽度尺寸的情况,但全部开口部分别具有跨越I个冷阴极管的宽度尺寸、全部开口部分别具有跨越3个以上的冷阴极管的宽度尺寸也包含于本发明。(11)除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适当变更灯架的开口部的设置数量/配置/宽度尺寸/高度尺寸等具体的数值。同样,能适当变更冷阴极管的设置数量/配置(排列间距)等。(1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灯架的延伸方向与底座的短边方向一致、冷阴极管的轴线与底座的长边方向一致的配置,但灯架的延伸方向与底座的长边方向一致、冷阴极管的轴线与底座的短边方向一致的配置也包含于本发明。(13)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光源按压部的基部设为截面圆弧状、将按压部设为四棱锥状的情况,但基部和按压部的具体的形状能适当变更。例如,也能将基部设为笔直的平板状等、或者将按压部设为圆锥状/棱柱状/圆柱状等。(14)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光源按压部的基部的宽度尺寸设为比电极部和冷阴极管两者大的情况,但例如基部的宽度尺寸设为与冷阴极管或者电极部大致相同大小的情况、比电极部大而比冷阴极管小的的情况、以及比电极部和冷阴极管两者都小的的情况也包含于本发明。(1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光源按压部的基部的宽度尺寸比按压部大的情况,但例如将基部的宽度尺寸设为与按压部大致相同的大小也包含于本发明。(16)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开口部的开口边缘与冷阴极管之间保留有余隙,但也能设为开口部的开口边缘与冷阴极管直接接触的O余隙的设定。在该情况下,也能省略光源按压部。(17)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直管型的冷阴极管,但也能使用U字管型、W字管型等冷阴极管。(1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在玻璃管内收纳电极部的内部电极型的冷阴极管的情况,但也能使用在玻璃管的端部的外部装载电极部的外部电极型的冷阴极管。、
(19)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冷阴极管的端部与连接器嵌合连接,但通过将电线的末端焊接于例如冷阴极管的外引线而实现针对逆变器基板的电连接也包含于本发明。(20)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冷阴极管作为光源(线状光源)的情况,但也能使用例如热阴极管。而且,也能使用除此以外的荧光管和放电管(汞灯等)。(2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液晶面板和底座设为使其短边方向与垂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但液晶面板和底座设为使其长边方向与垂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也包含于本发明。(2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也能应用于采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23)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附图标记说明10 :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 :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 :底座;14b :底座开口部;16 :光学部件;18 :冷阴极管(光源);18b:电极部;18c :外引线;18C :端部;18E :中央侧部分;20、120 :灯架(盖部件);20b :光学部件载置部;20c :倾斜部;20A 第I端部(一方端部);20B :第2端部(另一方端部);20C :中央部;22 连接器;24 :端子金属件;25 :光源按压部;26、126 :开口部;27、127 :支撑壁部(壁部);28 基部;29 :按压部;120A :弟I端部(上端部);120B :弟2端部(下端部);120C :中央部;L 对称轴;TV 电视接收装置
权利要求
1.ー种照明装置,具备 光源,其在端部具有电极部; 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以及 盖部件,其沿着上述底座的ー边延伸并且覆盖上述光源的端部, 在上述盖部件中形成有在上述光源的中央侧开ロ的开ロ部,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在上述盖部件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方端部比在中央部大。
2.根据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从上述中央部侧朝向至少上述一方端部侧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I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盖部件的朝向上述光源的中央侧的面,残留壁部并且在上述盖部件的延伸方向断续地形成有多个上述开ロ部,该多个上述开ロ部包括开ロ面积不同的开ロ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 相邻的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 开ロ面积不同的上述开ロ部的在上述盖部件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沿着上述盖部件的延伸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上述光源, 上述开ロ部包括跨越相邻的上述光源的范围而形成的开ロ部。
7.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在上述一方端部和与该一方端部相反ー侧的另一方端部均比在上述中央部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从上述中央部侧朝向上述一方端部侧和上述另一方端部侧分别变大。
9.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在上述一方端部和上述另一方端部大致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相对于通过上述延伸方向的中央的对称轴为对称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在两端部分别具有上述电极部,而上述盖部件相对于通过上述延伸方向的中央的对称轴为对称形状,并且与上述光源的上述两端部对应地对上述底座安装一対。
12.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盖部件配置成上述延伸方向沿着垂直方向,并且上述一方端部为上述垂直方向的上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从上述中央部侧朝向上述上端部侧变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在上述中央部比在上述垂直方向的下端部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从上述下端部侧朝向上述中央部侧变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盖部件形成为上述开ロ部的开ロ面积从上述下端部侧朝向上述上端部侧变大。
17.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盖部件形成为在上述开ロ部的开ロ边缘与上述光源之间保留有余隙。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盖部件中设有光源按压部,该光源按压部向上述光源的中央侧突出,按压上述光源中比上述电极部更靠中央侧的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按压部包括基部,其从上述盖部件向上述光源的中央侧突出,覆盖上述光源的上述中央侧部分的一部分;以及按压部,其从上述基部向上述光源侧突出,与上述光源的上述中央侧部分抵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按压部设为其顶端部的与上述光源的接触面积比其它部分的与上述光源的重叠面积小。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按压部形成为顶端变细状。
22.根据权利要求19至权利要求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基部与上述开ロ部的开ロ边缘形成为大致同一面的形状。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基部设为覆盖于上述按压部的大致伞形。
24.根据权利要求18至权利要求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源的端部设有连接到上述电极部并且向外部突出的外引线, 具备连接到上述外弓I线的连接器。
25.根据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连接器具有与上述外引线接触的端子金属件,上述外引线相对于上述端子金属件的插拨方向与上述光源按压部和上述光源的排列方向大致一致。
26.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盖部件具有光反射性。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盖部件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向上述光源的中央侧伸出且朝向上述底座的底面倾斜。
28.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座中形成有用于使光出射的底座开ロ部,对此,具备以与上述光源相对而覆盖上述底座开ロ部的形式配置的光学部件,在上述盖部件中设有能载置上述光学部件的光学部件载置部。
29.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呈沿着与上述盖部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轴线延伸的线状,并且在上述底座内使上述轴线并行的情况下并列地配置有多个上述光源, 上述盖部件将多个上述光源的端部一井覆盖。
30.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为冷阴极管。
31.一种显示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3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不面板为在ー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33.—种电视接收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31或权利要求32所述的显示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目的在于在照明装置中抑制亮度降低并且保证散热性能。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冷阴极管(18),其在端部(18E)具有电极部(18b);底座(14),其收纳冷阴极管(18);以及作为盖部件的灯架(20),其沿着底座(14)的一边(短边方向)延伸并且覆盖冷阴极管(18)的端部(18E),在灯架(20)上形成有在冷阴极管(18)的中央侧开口的开口部(26),灯架(20)形成为开口部(26)的开口面积在灯架(20)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方端部(第1端部(20A)和第2端部(20B))比中央部(20C)大。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2667328SQ20108004840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2日
发明者黑水泰守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