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7-2  9

专利名称:便携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两个显示器如一个画面一样使用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按层叠状态具备设有显示器的两个以上的面板壳体,上述面板壳体进行滑动以使上述显示器相互连接成0.以内,从而如一个显示器一样使用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在便携式显示装置上增大画面,相互连接两个显示器,而具备如使用一个画面一样的效果。作为此时使用的平板显示面板,可使用IXD、OLED, FED、TOP、电子纸(Electric Paper)等,S卩、只要具备平板显示器结构均可使用。 并且,为此具备能够滑动的另外的面板壳体,并在上述面板壳体上分别安装显示器,且形成显示器相互邻接的结构。并且,有效设计显示器的一边,最大限度减少显示器之间发生的画面不显示区即、连接部。为此,相互邻接布置有效设计一边的显示器,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连接部。然而,在显示器相互滑动移动时,为使层叠状态的显示器位于相同高度,不仅需要提供有效的滑动件,而且还需要提供上下移动件,然而以前没有这样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当上下层叠的面板壳体展开,那么两个显示器就相互连接而形成一个画面,目的在于为使层叠状态的显示器位于相同高度,而提供左右方向的滑动件和上下方向的移动件。本发明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具备至少两个面板壳体而在上部和下部层叠,且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分别装有显示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相互朝着左右方向滑动,且朝着上下方向移动,以使安装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的显示器相互邻接,其特征在于,当上述显示器相互邻接时,上述显示器之间的距离是0.以内,在上述显示器连接部具备盖子。并且,具备用于支撑上述面板壳体的支撑部,上述支撑部通过上部面板壳体和弹簧复合件移动,并且当施加力时进行压缩或膨胀,且在施加的力消失时就复原,具备在上述下部面板壳体上用于覆盖下部显示器的连接部侧面的下部盖,上述下部盖能够朝上下方向移动。另外,特征在于,上述显示器直接安装在框架壳体,并且在上述框架壳体的下端具备显示装置本体部件,在上述框架壳体具备用于连接显示器的连接部,具备用于支撑上部面板壳体的支撑部,并且上述支撑部突出到下部面板壳体边界外。并且,便携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两个面板壳体中一个面板壳体的高度更薄,又一特征在于,设在显示器上端的输入装置之间的距离也是0.以内。


图I是显示本发明的便携式显示装置的图。图2是显示显示器相互叠加层叠的状态的图。图3是显示显示器滑动移动的状态的图。图4是显示除去保护盖的面板壳体的图。图5是在显示器上方设有输入装置的图。 图6是在显示器2、4上端装有输入装置250的状态的图。图7是扩大显示器的连接部的图即、扩大图5的A部分的图。图8是扩大输入装置的图即、扩大图5的B部分的图。图9是显示显示器的截面的图。图10是装有输入装置的显示器被安装在面板壳体的图。图11是显示器和输入装置个别安装在面板壳体的图。图12是具有输入装置的显示器安装在面板壳体上时的剖视图。图13是显示器和输入装置分开后分别安装在面板壳体上时的剖视图。图14是具有输入装置的显示器安装在面板壳体侧壁上的图。图15是显示显示器和输入装置个别分开后,分别安装在面板壳体上的图。图16至图18是显示显示器和输入装置个别分开后,分别安装在面板壳体上的图。图19是显示显示器和输入装置之间的支撑件的图。图20至图22是显示显示器和输入装置的中间板形状的另一支撑件的图。图23是显示附着有连接器的显示器的图。图24至图26是显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器面板的形状的图。图27至图30是显示本发明的方块图的图。图31是显示本发明的顺序图的图。图32至图37是显示滑动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图。图38至图40是下部面板壳体进行滑动移动的实施例的图。图41至图52是滑动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图。图53是两个面板壳体的剖视图。图54是两个面板壳体的厚度相似时的剖视图。图55至图57是具备框架壳体的实施例的图。图58是显示显示器相互邻接的结构的图。图59至图62是显示安装显示器的方法的图。图63是作为移动电话使用时的实施例的图。图64是作为输入文字等用途使用时的实施例的图。图65是显示根据结合传感器的输入键盘模式的顺序的图。图66是显示根据结合传感器的顺序图的图。图67至图70是图49和图52的又一实施例的图。图71至图73是显示又一实施例的下部面板壳体和突起板的图。图74和图75是显示突起板滑动移动的原理的图。图76是突起板滑动移动的又一实施例的图。图77和图78是显示通过移动杆的移动原理的图。
图79至图81是显示上部面板壳体的下部的图。图82至图84是具备侧面突起板的实施例的图。图85是显示降低保护盖的高度的实施例的图。图86至图88是图85的实施例的突起板移动的原理的图。图89至图91是变更保护盖的形状的实施例的图。图92和图93是显示下部面板壳体的图。图94是在图46的底板结合弹簧组合件的又一实施例的图。图95是显示图94的滑动原理的结构图。图96是显示盘子和衬托板的图。图97是显示图96的滑动原理的图。图98是显示在衬托板上具备的侧面板的图。图99是显示下部面板壳体的结合突起的图。图100是通过突起头使面板壳体移动的原理图。图101至图103是显示上部面板壳体和下部面板壳体朝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移动的原理的图。图104是显示底板的截面形状的图。图105和图106是显示通过弹簧突起面板壳体移动的路径的原理的图。图107是显示上下部面板壳体的移动的图。图108至图111是显示对弹簧组合件的实施例的图。图112至图118是滑动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图。图119和图120是具备延伸部的实施例的图。图121是显示结合件的一例的图。图122和图123是下部面板壳体移动的又一实施例的图。附图标记20、40 :面板壳体2、4 :显示器
50 :壳体45 :手柄43 :保护盖20a、40a :侧壁16 :机架250 :输入装置2n:邻接像素2f:隔壁2g:界线250n:电极线250f:隔壁8 :连接部51、52:基板16d:掩膜曝光26a、26b、26c、26d :衬托部 20c :台阶部20d:突出部24:上部盖件20b:保护膜30:中间衬托部30a、30b:中间板2k :驱动器2i :供应线200、400 :输入装置250-1、250_2 :输入装置105 :本体控制部130、140:驱动部135 :传感器
110:控制部51 :盖子50a:滑动凹槽51a:内部侧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提供一种相互连接至少两个平板显示器而获得如一个画面一样的效果的折叠式便携式显示装置。作为平板显示器面板可以使用IXD、OLED、FED、PDP,电子纸(Electric Paper)等,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平板显示器均可使用。并且,特征在于,当上下层叠的面板壳体展开,两个显示器相互连接成0.
以内,而形成一个画面。 下面,参照附图以及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优先实施例。《实施例I》图I是显示本发明的便携式显示装置的图。图I是显示显示器2、4相互展开的状态的图,在上部面板壳体20设有上部显示器2,而在下部面板壳体40设有下部显示器4,并且上述上部和下部面板壳体20、40设在壳体50。图2是显示显示器相互叠加层叠的状态的图。如图所示,在装有上部显示器2的上部面板壳体20的下侧,具备设有下部显示器4的下部面板壳体40。即、上部面板壳体20和下部面板壳体40相互叠加层叠。并且,具有用于固定上下部面板壳体20、40的壳体50。因此,能够抓住手柄45朝着水平(箭头)方向滑动移动下部面板壳体40。图3是显示显示器滑动移动的状态的图。如图所示,下部面板壳体40和下部显示器4被展开,而扩张画面。此时保护盖43和下部面板壳体4相连,从而一同移动。并且,下部面板壳体40能够朝上下(箭头)方向滑动移动,若往上提,就如图I所示下部显示器4和上述显示器2相互邻接,而形成一个画面。此时上下部显示器2、4的高度相同。若按压保护盖43,就朝着下部面板壳体40的内侧收进。即、上部显示器20和下部显示器40展开后,就如图I所示保护盖43被收进。图4是显示除去保护盖的面板壳体的图。如图所示,形成显示器2、4侧面靠近面板壳体的侧壁20a而安装的结构。图5是在显示器上方设有输入装置的图。通常在显示器2、4上端具备输入装置250的情况很多,因此本发明中图示了在显示器2、4上端具备输入装置250的实施例。并且,显示器2、4安装在机架16的状态下,安装在面板壳体20、40。因此,在机架16上端具有输入装置250。为此在机架16侧面具备附着部16c,用于附着输入装置。在此附着部16c可使用双面胶带,当然也可以使用粘贴胶等粘贴剂。并且,在两侧具备固定部16b。另外,不用分别设置输入装置和显示器,而可以在显示器各像素内作为传感器设置,此时当然也能够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此时,传感器可以使用光传感器或电阻传感器等微传感器,多样的方法。图6是在显示器2、4上端装有输入装置250的状态的图。图7是扩大显示器的连接部的图即、扩大图5的A部分的图。如图所示,当最邻接在连接部8的像素是2n时,上述邻接像素2n和隔壁2f之间的距离J是Imm以内,并且最近时可以在0. Olmm以内。当然像素2n的界线和隔壁2f的界
线可以完全一致。并且,隔壁2f的厚度K设计成Imm以内,最小0.05mm。因此,最邻接在连接部的像素2n和显示器2、4边缘的界线2g之间距离最小0. 06mm以上,且2mm以内。同时,机架16的厚度在0. Imm以上,且在Imm以内。然而最有效的机架16的最大 厚度不超过0. 5mm。因此从最邻接在连接部8的像素2n到机架16界线的距离最大2. 5mm,最小0. 16臟以上。当然,连接部8的界线2g和隔壁2f的界线没有必要完全一致,从界线2g相隔0. OOlmm-O. 5mm的范围内,可以具备隔壁。此时,从最邻接在连接部8的像素2n到机架16外廓界线16g的距离最大3. Omm或者3. 5mm。图8是扩大输入装置的图即、扩大图5的B部分的图。通常输入装置安装在显示器上端,发挥输入或选择信息的功能。因此在本发明的便携式显示装置上还可以具备输入装置250。然而,不能直接使用以前的输入装置,而应当使用设计变更的输入装置250。S卩、在输入装置上用于读取静电容量值或电阻值的电极线,设在输入装置的各边,此时,应对设在连接部的电极线250n的位置进行设计变更。并且,也能够具备隔壁250f。当然根据方式,也可以省略隔壁250f。设在连接部8的电极线250n和隔壁之间的间隔M是最小0. 005mm-lmm以内,并且隔壁250f的厚度L是0. 05mm-lmm以内,或者2mm以内。因此,在连接部8从电极线250n到输入装置250界线250g的距离是0. 0055mm-2mm以内,或者3mm以内。当然,连接部3的界线250g和隔壁250f的界线没有必要完全一致,从界线250g相隔0. 5mm以内的范围内可以具备隔壁250f。此时,从电极线250n到界线250g的最大值是 2. 5mm 或 3. 5mm。另外,如静电容量方式一样,根据输入装置的类型没有必要必须存在隔壁。此时,界线250g和电极线250n之间的距离设计成0. Olmm(从0. 06mm减除隔壁的最小厚度0. 05mm的值)至2mm或3mm以内。附图标记250a显示输入装置的信息输入部,在输入装置中可以称得上是工作区(Active area)。该结构根据电阻膜方式和静电容量方式不同,虽然使用通常的方法,但输入装置具有平板的结构,只要是通过输入装置的表面输入信息的输入装置,那么任何种类均包含在本发明的设计结构。图9是显示显示器的截面的图。作为显示器可使用IXD,也可以使用OLED或电子纸等。不管使用哪一种显示器,在连接部8和显示器界线2g最邻接的像素2n之间的距离很重要,当然本发明中设计的设计值,可直接适用于全部平板显示器上。
本发明的便携式显示装置使用了 OLED方式,该结构的截面如图9所示。显示器2、4在基板51上设有绝缘层53、电极54、涂层电极58、有机多层膜55等,相隔分离膜57还可具备吸水层56。然后用盖板52覆盖基板51。此时,隔壁2f可使用通过粘贴剂等形成的密封剂,当然上述基板也可以起隔壁2f的功能。S卩、利用蚀刻工程部分去除基板表面而在基板表面内侧形成空间后,形成绝缘层和有机多层膜或电极等,那么在蚀刻工程中留下的基板边缘部分就会起到隔壁2f的功能。如图所示,在连接部8邻接的像素2n应当更加接近,接近的程度如图7所示实施
例一样。另外,机架16部分覆盖显示器2、4的上端的画面不显示区,但应在连接部3设定该值(附图中“P”值)。S卩、若在连接部8中覆盖画面不显示区的部分称为“P”,那么P值如图7所示实施例一样设定为2mm或3mm以内。当然最少值是0. 06mm以上。从而不应覆盖显示器像素2n。当然在连接部上机架16不应覆盖显示器2、4像素。图10是装有输入装置的显示器被安装在面板壳体的图。具备输入装置250的显示器2、4的连接部8,安装在面板壳体的一个侧壁20a上端。并且,在外部“凹”字形盖子24设在面板壳体20的上端,从而覆盖显示器2、4的画面不显示区的边缘。图11是显示器和输入装置个别安装在面板壳体的图。如图所示,显示器2和输入装置250各自分别安装在面板壳体20,不具备如图10 所示盖子24。因此,输入装置250发挥在便携式显示装置上保护显示器2表面的外部保护板功倉泛。此时,在输入装置200形成“凹”字形的掩膜曝光(Mask Printing)16d。并且上述掩膜曝光16d遮挡显示器2、4边缘的画面不显示区。此时遮挡的效果在视觉上很有意义。当然如原始申请一样,作为掩膜曝光16d使用的别的实施例,此时,掩膜曝光16d虽然具有“口”字形,但连接部设计得很薄,此时,连接部设计得很薄的原因,和设定图9的“P”值的原理一样。图12是具有输入装置的显示器安装在面板壳体上时的剖视图。在面板壳体20内部具有电池或电路本体29,还具备衬托部26a。并且上述衬托部26a用于支撑显示器2、4。并且,连接部8的面板壳体侧壁20a如图所示,设有台阶部,从而在上述台阶部20c安装显示器2、4。并且设有突出部20d而支撑输入装置250。通常在显示器2、4上端具备输入装置250时,显示器和输入装置25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为了补充这些间隔设有突出部20b。因此,突出部20d的厚度Y和、显示器和输入装置之间的间隔相同。同时,考虑到显示器2的画面不显示区和机架16的厚度,突出部20d突出的长度W不应超过2. 5mm或3. 5mm。并且,考虑到支撑输入装置250,突出部20d的长度W最小应在0. Imm以上。
图13是显示器和输入装置分开后分别安装在面板壳体上时的剖视图。如图所示,省略上部盖件24的结构,因此输入装置250发挥上部盖件的功能。此时,分别具备用于支撑显示器2的第一衬托部26a和用于支撑输入装置250的第二衬托部26b。然而,显示器2和输入装置安装在连接部8的结构和图12类似。因此,侧壁20a的台阶部20c用于支撑显示器2,而侧壁20a的突出部20d用于支撑输入装置250。此时,突出部20d的长度W也不应超出显示器的画面不显示区,而应设计成0. Imm以上,2. 5mm以下,或者3. 5mm以下。图14是具有输入装置的显示器安装在面板壳体侧壁上的图。图15是显示显示器和输入装置个别分开后,分别安装在面板壳体上的图。此时,还具备保护膜20b,从而保护显示器2侧面和输入装置250侧面。此时,保 护膜20b与其缓冲物理冲击的功能,密封效果的功能更优秀。因此厚度没有必要很厚,而在0. Olmm以上,0. 5mm以内。当然,只用保护膜缓冲外部冲击时,保护膜20a的厚度最大可以设计成1mm。并且,当显示器2、4设在面板壳体20、40的侧壁上端时,可以设计成省略保护膜20b的结构。此时,增厚机架16的厚度,而发挥保护膜的功能。并且,图中在界线“B”部分涂抹粘贴剂,就能够获得密封效果(不使用保护膜,也能够用粘贴剂代为发挥密封效果)。另外,图15中显示器2和输入装置250之间的间隔更加增大,因此具备中间衬托部30用于支撑输入装置250。并且,上述中间衬托部30位于显示器2连接部8的画面不显示区内。因此,上述中间衬托部30如图8所示,具有最小0. 16mm,最大2. 5mm或3. 5mm的宽度。图16显示具备输入装置250的显示器2安装在面板壳体20,图17和图18是显示显示器2和输入装置250个别分开后,分别安装在面板壳体20上的图。面板壳体20在邻接显示器的侧壁20a具备第三衬托部26c,上述第三衬托部26c支撑显示器2,上述显示器2则支撑输入装置250。然而如图17所示,当输入装置250和显示器2分开后,分别安装在各个面板壳体20上时,在面板壳体20的侧壁20a还具备第四衬托部26d,而支撑输入装置250。当然,上述第四衬托部26d的宽度最小0. 16mm,最大2. 5mm,或者3. 5mm。S卩、上述第四衬托部26d在显示器2连接部上位于画面不显示区内。此时,上述画面不显示区是一个显示器(安装在机架)中的不显示区,因此两个显示器相互邻接时的画面不显示区是5mm或6mm以内。并且,如图16所示,显示器2紧靠在面板壳体20的连接部侧壁上时,考虑到可信度,面板壳体20连接部侧壁的厚度可以是最大I. 5mm,机架16的厚度可以是Imm左右。因此,包绕显示器2连接部侧面的机架16的厚度和面板壳体20的连接部侧壁的厚度加起来就是2. 5mmo因此,当两个面板壳体20、40相互紧靠时,两个显示器2、4之间的相互间距就是上述2. 5mm的两倍即、5mm。另外,如图18所示,若面板壳体的侧壁20a、40a的厚度分别是0.5mm (两个侧壁合起来1_),那么即使机架16的厚度也分别是0. 5_,两个显示器2、4之间的距离也低于5mm。S卩、此时显示器之间的距离是2mm。
然而,如图18的实施例所示,为使面板壳体侧壁20a、40a和显示器2、4(安装在机架的形状的显示器)相隔稍远,显示器2、4之间的距离当然可以是5_。同样即使面板壳体侧壁20a、40a更薄,机架16也更薄,显示器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5mm。输入装置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显示器之间的距离而定。即、显示器之间的距离和输入装置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相同。同时,在本发明中机架是用铝材形成,并包绕显示器的部件,但根据情况也可以采用塑料构件形状。并且机架和构件也可以一同使用,上述各种情况下,覆盖连接部上端的原理也以本发明为准。图19是显示显示器和输入装置之间的支撑件的图。显示器2、4和输入装置250相隔一定间隔,该距离是O. 5mm至5mm左右,可根据终端机特征多祥设计。因此,需要另外支撑输入装置,图19中显示了这种支撑件。中间衬托部30和第四衬托部26d的形状虽然相同,但中间衬托部发挥在显示器2上端支撑输入装置250的功能,第四衬托部26d设在面板壳体20的侧壁20a,发挥支撑输入装置250的功能。并且,图7至图18中,为了便于说明,图示并说明了一个显示器2、4和面板壳体20、40,但以连接部8即界线为中心,在左右対称的位置,当然还可以具备相同原理的其它显不器和面板壳体。图19是显示中间衬托部30的形状的图,可以说和第四衬托部26d的形状很相似。并且中间部分的宽度“W”作为本发明的画面不显示区,设定为2. 5mm或着3. 5mm 以内。图20、图21、图22是显示显示器和输入装置的中间板形状的另ー支撑件的图。上述支撑件使用透明的塑料板。作为透明的塑料板可以举例如PC (PolyCarbonate)> PEΓ (Polyetnylene terephthalateノ 等。S卩、可以使用从显示器2 (或者机架16)到输入装置250的距离相同的厚度的透明塑料板,制作中间支撑板,如图19所示具备波形的中间板30a安装在显示器2和机架之间,发挥支撑功能。图20中“I”是指波形的一个波宽,可以具备波高“H”的O. 2倍至10倍的长度。并且波高“H”是和显示器2、4和输入装置250之间的间距相对应的高度。并且,连接部8能够具备,具有一定厚度且其他部分很薄的如图21所示中间板30b。此时,波高“ H”和显示器2、4和输入装置250之间的间隔相对应,所定宽“Z”是指在连接部能够有效支撑输入装置的宽度。通常“Z”值设定为“H”的O. 2倍至20倍以内。并且,如图22所示,可以具备只支撑连接部8部分的中间板16c,“H”、“Z”的大小跟图20的情况相同。图23是显示附着有连接器的显示器的图。通常显示器和输入装置具备用于连接终端机本体的连接器。在本发明中设计变更了连接器的位置。如图所示,以连接部8为中心相互对称地具备显示器2、4和输入装置250。在此,具备将上述显示器装置和输入装置连接于连接器2d、250d的挠性印制电路(FlexablePrinted Circuit) 2c、4c、250c,此时,上述连接器2d、250d和挠性印制电路2c、4c、250c安装在连接部相反侧。此时,输入装置250的连接器250d通过钎焊等方式和显示器2、4的结合部2e、4e电连接。那么,通过显示器2、4的连接器2d、4d和本体的连接,就能够解决输入装置250和本体的连接。即、显示器连接器2d、4d包含输入装置连接器的功能。并且,在显示器和输入装置的一边连接外部信号线(FPC),在图12至图18中的各附图中图示的连接部的相反侧的ー边,连接外部信号线。当然,显示器2、4和输入装置250分开后,个别安装在面板壳体20、40上时(图13、图15、图17的实施例),在输入装置250上连接外部信号线(FPC)时,可以选择除连接部8以外的其他三个边中的任意ー边。图24至图26是显示另ー实施例的显示器面板的形状的图。图24中当第一边是连接部时,设有驱动器2k (驱动IC半导体芯片)的部分成为第四边。即、当连接部在右侧(根据情况可以是左側),驱动器2k所处的位置就在上侧或下側。为了在第四边安装驱动器2k,将第一边或第三边的面板电极2f相连的供应线2i连接到第四边。即、将供应线2i分为第一边和第三边连到第四边。此时,供应线2i是和驱动器2k相连而供应信号线的配电线。并且,虽然在本发明中简称为电极2f,但实际上也可以是朝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er)发送驱动信号的像素电极。因此,此时在如图7所示“J”值、“k”值的合2mm上,可以多加1.5mm。S卩、在上述
I.5_以内保留供应线2i能够经过的距离。因此从最邻接于显示器连接部8的像素到显示器2、4界线的距离不超过3. 5mm,为佳。图25是对连接供应线进行变更的又一实施例的图。当第一边是连接部,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连接部,在第一边上不经过供应线2i。并且,连接部8相反侧的第三边上经过供应线2i,上述供应线2i和驱动器2k相接。如此,在第一边上,从最邻接于连接部8的像素到显示器2、4界线的距离最大可以是2. 0mm。当然根据设计条件,可以在三个边经过更多供应线2i,在第一边上较少经过。SP、供应线2i经过的比率,在第三边和第一边上按一定比率分配。图26是布置两个显示器时的图。附图中图示了在显示器2、4上端安装输入装置200、400的0n_cell方式,若连接部8在右侧(根据情况可以是左側),那么和驱动器相连的挠性印制电路2c、4c或外部连接器2d、4d就位于下侧(根据情况可以是上側)。同样,输入装置连接用挠性印制电路250c和连接器250d也位于下側。当然,当显示器2、4和输入装置200、400相隔一定间隔的状态下进行安装,那么输入装置连接器可以安装在除连接部以外的三个边上。图27至图30是显示本发明的方块图的图。本发明具备两个显示器2、4并具有两个输入装置250-1、250_2,在上述显示器上端具备输入装置。因此,本发明具备用于控制两个显示器2、4的控制部,从而控制通过两个输入装置250-1、250-2输出的信号。
如图27所示,在本体控制部105内具备控制部110、内存(Memory) 120、时控机构(Time Controller) 125、显示器驱动部130以及输入装置驱动部140。
S卩、如在本体控制部105内具有发挥控制部110、内存120、时控机构125、显示器驱动部130以及输入装置驱动部140的功能的各个元件的形状一祥,能够制作成ー个部件。并且,在显示器驱动部130分割画面而向第一显示器2与第二显示器4分别发送数据。并且,输入装置驱动部140分别校正并调整自第一输入装置250-1与第二输入装置250-2输出的信号。进而,为了表示显示器2、4的画面,具有用于提供数据信号的源极(Source)部2b、4b和用于提供行数选择信号的栅极(Gate)部2c、4c。并且,传感器(SenSOr)135是用于感知面板壳体20、40的结合状态的传感器。即、感知上下部面板壳体20、40是否按层叠状态结合。图28和图29显示了显示器驱动部130,上述驱动部130由一列(Column)数据处理部131和一行(Row)数据处理部132构成。 此时,两分一个显示器画面的方法有分割源极数据的方法与分割栅极信号的方法。如图28所示,供应源极数据(画面的数据信号)的一列数据处理部131,向第一显示器2和第二显示器4供应相同的数据信号,而ー行数据处理部(栅极信号)132则分割信号而分别供应到第一显示器2与第二显示器4。此时分割的程度通常是I :1 (若整个画面有240行,在第一、第二显示器上各分为120行),但根据終端机的设计,当然可以调节该比率。例如在第一显示器上140行而在第二显示器上100行等,可以进行多祥的比率调整。在图29的方块图中,一行数据处理部(Gate信号)132向第一显示器2与第二显示器4供应相同的数据信号,而供应源极数据(画面的数据信号)的一列数据处理部131,则分割信号而发送到第一显示器2与第二显示器4。图30是详细显示输入装置驱动部140的图。首先,校正功能执行部141在系统最初运行时执行对输入装置250的校正(calibration)功能。根据在校正功能执行部141执行的校正功能,选择对输入装置250的对应于正确坐标值的面板(在输入装置上直接输入信息的部分)信号。S卩、根据显示器2、4分辨率(Source与Gate的各个行数)选择对应于坐标值的输入装置250信号,上述选择的信号供应到控制部110。据此上述控制部110保存并管理对应于上述面板信号的上述坐标值。并且,平均值检测次数调整部143,基于自控制部110接收的显示器装置2、4的画面分辨率信息,对自输入装置250输出的面板信号的平均值检测次数进行调整。当上述画面分辨率变更为高分辨率,上述平均值检测次数则调整为比以前设定的值更大。相反若上述画面分辨率变更为低分辨率,上述平均值检测次数则调整为比以前设定的值更小。并且,平均值检测部142基于通过平均值检测次数调整部143进行调整的平均值检测次数,检测自输入装置250传送的面板信号的平均值。检测的平均值传送到已调整的面板信号发生部144。利用自控制部110提供的显示器装置2、4的已变更的画面分辨率或虚拟滚动条而变更的显示器画面位置信息以及目前输入的面板信号的平均值,调整的面板信号发生部144产生调整的面板信号。
此时,本发明具备第一输入装置250-1和第二输入装置250-2,因此在上述输入装置驱动部140进行对第一输入装置250-1的信号控制和对第二输入装置250-2的信号控制。S卩、通过时控机构125与控制部110的控制,开关元件145使第一输入装置250_1与第二输入装置250-2交替和输入装置驱动部140相连。交替相连是指处理在第一输入装置250-1产生的信号后再处理在第二输入装置产生的信号,分时间交替处理各个输入装置250-1、250_2的信号。并且这种时间分割是指分割为十分之一秒至万分之一秒或百万分之一秒等非常小的时间,因此人们用手输入信息时,足够对付。
当然如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祥,能够交替处理输入装置的信号,也可以分别具备输入装置250-1、250-2控制部,而同时控制并处理输入装置的信号。图31是显示本发明的顺序图的图。起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本体控制部105的功能被起动,从而驱动各个装置-步骤400。本体控制部105内的控制部110分割保存在内存120的画面显示数据或收到的画面显示数据,此时这种功能是显示器驱动部130和时控机构125在控制部105的控制下执行的。(參照图28以及图29的说明)因此,本体控制部105分割画面,而向第一显示器和第二显示器分别传送对应的画面数据信息-步骤302。然后,通过图30中所示的开关元件145,输入装置驱动部140则驱动第一输入装置250-1。即、控制自第一输入装置输出的信息-步骤404。接着,控制自第一输入装置输出的信息从而和第一显示器2的画面显示信息相符合-步骤406。进而,这种控制输入装置而符合显示器信息的方法以图30的方法为准。同样,通过开关元件145,输入装置驱动部对第二输入装置发出的输出信号进行控制-步骤408。控制第二输入装置的信息而符合第二显示器的画面显示信息-步骤410。此步骤也同样以图30的方法为准。并且,若没有停止指令,本体控制部就继续分割画面,并驱动各个输入装置,但若 有停止指令,就会结束这一系列执行功能-步骤412以及414。S卩、在本发明中输入装置驱动部对应于第一显示器的画面信息而控制自第一输入装置输出的信息,且对应于第二显示器的画面信息而控制自第二输入装置输出的信息,通过重复输入装置驱动部的上述控制,就可以如一个输入装置一样控制上述两个输入装置。《实施例2》图32至图37是显示滑动结构的另ー实施例的图。图32是显示滑动而扩大画面之前的状态的图。如图所示,在位于上部的面板壳体20上安装的显示器2看不见。并且,为了用上述状态发挥移动电话的功能,装有通话时使用的扩音器101和通电话时使用的麦克风102等。同时还装有选择按钮100等。当然为将本发明的便携式显示装置作为多媒体装置使用,而需要増大声音时,在附图标记100的位置可以安装另外的扩音器。并且,具备发挥保护上述显示器2的连接部8侧面的盖子功能的保护盖51。图33是显示朝左右方向滑动的状态的图。如图所示,朝左右方向滑动上部面板壳体20,就会出现安装在下部面板壳体40的下部显示器4。并且,滑动移动通过设在壳体50内侧面的滑动凹槽50a实现的。尤其,在上部面板壳体20上在连接部8相反侧具有另ー盖子23,上述保护盖23用于保护下部显示器4的连接部8侧面。S卩、设在上部面板壳体20的外壁形状构成的盖子23,保护下部显示器4的侧面,设在下部面板壳体40的盖子51则保护上述显示器2的连接部侧面。图中,盖子或外壁51内侧面51a用于保护上部显示器2的连接部侧面。因此,在上下部显示器层叠的状态下,保护盖23、51保护显示器2、4的连接部侧面,当上下部显示器滑动移动时,就不保护显示器2、4的连接部侧面。S卩、随着显示器滑动移动,用于保护显示器2、4连接部侧面的保护盖23、51也随之移动。图34是显示朝上下方向滑动移动的状态的图。朝左右方向滑动移动上部面板壳体20后,再朝上下方向滑动移动时,上下显示器2、4的高度就会相同并相互邻接。图35和图36是显示上下部面板壳体分离的状态的图。图35显示上述面板壳体20,图36是显示壳体50和下部面板壳体40的图。如图所示,设在上部面板壳体20的滑动突起21结合在滑动凹槽50a,从而结合并滑动移动上下部面板壳体20、40。另外,下部面板壳体40的两个侧面即、设在壳体50内侧壁上的凹槽50a在连接部8部分具有曲线形状。因此,当上下部面板壳体20、40上下移动时,就会曲线移动。图37是显示滑动移动结构的图。图37中位于箭头上面的图是上下部显示器2、4层叠的状态的图,位于箭头下面的图是显示器展开的状态的图。如图所示,滑动凹槽50a在连接部8部分具有曲线形状,因此当面板壳体20、40朝左右移动时,进行直线移动,然而当上下移动时,则进行曲线移动。并且,盖子50的内侧面51a或设在上部面板壳体上的盖子23内侧面也具有曲面形状,因此和盖子51、23的内侧面邻接的面板壳体20、40的侧壁20a、40a,也具有曲面形状。当然,上述侧壁20a、40a是设有连接部的部分。图38至图40是下部面板壳体滑动移动的实施例的图。图38是上下部面板壳体20、40相互层叠的状态的图。为了在层叠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用移动电话,具有通话时是使用的扩音器101和麦克风102。并且,在用于保护上部显示器2的连接部8侧面的保护盖43上具有手柄45。上述手柄45在盖子43表面具有长突起或长槽形状,用手握住外壁或盖子43的状态下,滑动移、动时便于手握。进而,用和下部面板壳体40相连的盖子43保护上部显示器2的连接部8。图39是滑动移动下部面板壳体40的状态的图。如图所示,滑动移动下部面板壳体40后,保护盖43就不保护上部显示器的连接部8侧面。
并且,设在壳体50内侧面的滑动突起50a也具有曲线形状。即、当下部面板壳体40左右移动时,进行直线运动,而在上下方向移动时,则进行曲线运动。因此,如图37所示,盖子43的内侧面具有曲面形状,和盖子43的内侧面相邻的面板壳体20的连接部侧壁也具有曲面形状。另外,虽然在附图中进行了省略,当显示器2、4上下层叠时,用壳体50或在上部面板壳体20延伸而成的保护盖,对下部显示器4的连接部侧面进行保护。图40是完全展开显示器的状态的图。即、在上下部面板壳体20、40层叠的状态(图38)下,下部面板壳体40朝左右方向滑动移动后(图39),还朝上下方向曲线移动,从而完全展开两个显示器2、4,最终两个显示器2、4的高度完全相同(图40)。《实施例3》图41至图50是又ー实施例的图。 图41是面板壳体层叠状态的又一实施里的图。上部面板壳体朝箭头A方向滑动移动,此时,用盖子43保护上部显示器2的连接部8。图42是上部面板壳体滑动移动而扩张的状态。当面板壳体20、40扩张,盖子43不能覆盖连接部8,因此安装在下部面板壳体40的下部面板壳体4就显露。图43是两个显示器完全扩张的状态的图。图42中上部面板壳体20朝箭头B方向即朝下移动,就成为图43的状态。在本发明中,下部盖43a具有在下部面板壳体40的侧面朝上下方向移动的结构。即、下部盖43a朝下部方向滑动移动,那么位于下部盖43a上端的上部面板壳体20也朝下移动。S卩、下部盖43a设在下部面板壳体40的侧面,从而保护下部显示器4的连接部8。然而当下部盖43a朝下移动,那么就不保护下部显示器4连接部。最終具有上下部显示器
2、4相互邻接的结构。图44、图45是显示除去上部面板壳体的状态的图。如图所示,在下部盖43a上端作为滑动件设有突起板71。上述突起板71支撑上部面板壳体20,并滑动移动上部面板壳体20,滑动移动中突起72发挥功能。S卩、用金属、合金或者强化塑料等制成的板状的构件,支撑并移动上部面板壳体。这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并且,上述突起板71通过板固定部75牢固地固定在下部盖43a上端。此时,固定部75通过设在突起板71的突起板凹槽73进行固定,并且上述突起板凹槽73设在凹陷部74。凹陷部74比突起板71表面设计得低,从而固定在突起板71的固定部75,不比突起板71的表面尚。此时,构成滑动件的突起板71和固定部75用金属或合金等制成,具有耐久性。图46是显示上部面板壳体的下部的图。在上部面板壳体20的下部具有桥部20b,从而比上部面板壳体的底面更高。因此,在上部面板壳体20的底面形成突起板71能够滑动移动的空间。
并且,在上部面板壳体20底面设有底面凹槽80,在上述底面凹槽80插入突起板71的突起72进行滑动移动。并且,上述底面凹槽80通过底板81形成。图47和图48是在上部面板壳体上除去底板的状态的图。在上部面板壳体的底面形成台阶部84,从而形成一定空间,并在形成的空间设有挂件83,设在底板81后的钩子82牢固地固定在挂件83。图49和图50是除去下部盖的状态的图。在下部面板壳体40除去下部盖43a,就会出现设在下部面板壳体40连接部的上下移动件。上述上下移动件在下部面板壳体40上朝上下方向滑动移动下部盖43a。
并且,上述上下移动件由支撑板90构成,在上述支撑板90两侧还具有弹簧装置91。在支撑板90两侧设有内部凹槽90a,并且还具有内部底面92。图51和图52是显示下部盖的结合部的图。图中,可以看出下部盖43a的侧面和面板壳体40的侧面结合的结构。在下部盖43a的两个侧面设有盖子空间94,并在上述盖子空间94具备接合部95。上述结合部95具备头部95a和附着部95b,通过上述附着部95b在内部空间94固定结合部95 (在用圆形表示的部分通过粘结剂、螺丝、结合突起等进行固定)。因此,上述结合部95和支撑板90两侧的内部凹槽90a相吻合进行移动。并通过内部底面92限制结合部95的移动。即、防止下部盖43a过分朝下移动。并且,通过弹簧91能够简易使下部盖43a移动到原来状态。《实施例4》图53是两个面板壳体的剖视图。如图所示,当然面板壳体20、40的厚度可以不同。前面实施例的图32至图34是上部面板壳体20可以设计得更薄的实施例的结构。在本发明中面板壳体20、40在便携式显示装置上发挥壳子功能。在设计得薄的面板壳体20的底面部分(附图中用箭头“O”表示)的上部,直接具备显示器2以及输入装置200。并且,在设计得更厚的面板壳体40的显示器下部所具备的本体部件部25上,具备电池或本体控制部等部件。当然还可以具备用于支撑显示器2等的衬托部26、46。图54是两个面板壳体的厚度相似时的剖视图。图12至图18中图示的情况,为了便于图示,显示了ー个面板壳体20的剖视图。该原因是另一面板壳体40的结构也类似,形成对称结构。图54是显示这种对称结构的一例的实施例图。这种对称结构当然可适用于图12至图18。然而虽说形成对称结构,但没有必要安装在各面板壳体的部件都相同。即、在两个面板壳体20、40上都具备显示器2、4和输入装置200、400以及关于显示器和输入装置的部件等。然而,没有必要在两个面板壳体上都具备如图27中图示的本体控制部105或电池(为便于说明省略了图示)一祥的部件。即、在部件部25、45中一侧部件部25装有电池,而在另ー侧部件部45装有本体控制部105。另外,如图53和图54所示,展开面板壳体时在两个显示器2、4之间可以具备保护膜14,但如前实施例,在显示器2、4之间当然可以具备面板壳体的侧壁20a、40a。此时,面板壳体侧壁的厚度不超过I. 5mm为宜。图55至图57是具备框架壳体的实施例的图。如图55所示,在下部面板壳体20安装电池或本体电路部,在其上端安装框架本体20-1或托架(bracket) 200-1 此时,在上述框架本体20_1安装显示器。并且,当上述显示器2安装在上述框架壳体20-1吋,更邻接于连接部8进行安装。在此连接部是显示器2、4相连的部分。即、若在上述显示器2中显示画面的部分称为工作区(active area)2_l,上述工作区2_1与其框架壳体20_1的连接部相反侧,更加邻接于连接部8。并且,在其上端装有保护板或输入装置200。并且在输入装置200中用于输入信息的面积称为工作区(Active Area) 2_1,在图55中用附图标记200白色图示的部分。并且,上述输入装置的工作区2-1与其连接部相反侧,更邻接于连接部进行安装。图55中沿L-L方向的截面是图56,并且沿K-K方向的截面是图57。如图所示,在框架壳体20-1的周围装有保护板或输入装置。并且,显示器2和框架壳体之间安装衬托部30-1,发挥支撑显示器或吸收冲击的功能。附图中框架本体20-1的下部能够进行部分切开(能够切开到图56和图57的下面用D表不的部分)。图58是显示显示器相互邻接的结构的图。两个面板壳体20、40相互邻接时,一个面板壳体的高度比另ー个面板壳体的高度更高的实施例的图。附图中在高度低的面板壳体20的下部直接安装显示器20,此时在面板壳体下部 和显示器20之间可以具备衬托部30-1。并且上述衬托部发挥用于吸收冲击的保护板的功能。上述衬托部30-1能够在整个面板壳体和显示器之间具备,也能够在一部分显示器和面板壳体之间具备。并且,上述面板壳体20下部和显示器2之间的距离是2mm以内。并且,从上述面板壳体的下部到保护板或输入装置200的距离Hl也是IOmm以内。然而若实现薄化,而显示器在I. 5_以内、面板壳体的厚度在Imm以内、包括保护板的输入装置的厚度在I. 5mm以内,那么Hl可以在4mm以内至5mm以内。即、根据使用对象是手机,还是平板电脑,Hl的大小也会不同。另外,在面板壳体20的下部直接接触安装显示器也可以。此时面板壳体下部和显示器之间的距离就是0mm。进而,高度更厚的面板壳体的高度H2是8-12mm以内或,根据情况可以是16-25mm。若Hl 是 3-5mm,而 H2 是 7_15mm,那么 Hl 和 H2 的比例是 O. 21 (3/15) MO. 71 (5/7)。并且,在显示器相连的部分具备保护件14,上述保护件可以是另外的保护板或保护膜,也可以是和面板壳体20、40相连的侧壁。也可以是和框架壳体40-1相连的侧壁。并且,在显示器连接的部分,上述保护板、侧壁的厚度、显示器和输入装置的布置,以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为准。
图59至图62是显示安装显示器的方法的图。在显示器2上用玻璃或塑料构成用于显示画面的部件称之为显示器面板2a,并且若在显示器面板2a背面具备背光2b,那么若是OLED元件就没有背光2b。并且附图中为了便于图示省略了驱动部电路。此时,若上述显示器设在面板壳体20或框架壳体20-1时,如图59和图60所示可以在机架或构筑物上安装显示器。此时,若显示器是IXD,那么具备显示器面板2a和背光2b,若是0LED,就只有显示器面板2a (驱动部是共同部件,在说明中省略)。另外,如图61和图62所示,显示器也能够直接安装在面板壳体20或框架壳体20-1。
此时,显示器2和面板壳体20或框架壳体20-1之间的间隔是2mm以内,根据情况可以没有间隔,也就是0mm。并且在上述间隔之间具备衬托板30-1。并且,若显示器2直接安装在面板壳体20或框架壳体20-1,可以想到OLED元件的其他实施例。即、图62的箭头上面的附图中显示了,在壳体20、20-1上直接安装OLED元件。然而,图62的箭头下面的附图中显示了另ー实施例。即、面板壳体20或框架壳体20-1 (箭头下面的附图中画斜线部分)能够代替OLED下部基板(图9中附图标记52)的功能。根据情况,可使用金属材料制作面板壳体基板或框架壳体基板,此时上述面板壳体20或框架壳体20-1能够代替OLED的ー侧基板。如此显示装置的厚度能够设计得更薄。《实施例5》图63是作为移动电话使用时的实施例的图。通话时会使用扩音器101和麦克风102,但在输入电话号等时在画面显不输入键盘256。在画面中设计成多个盒子(Box)形状,在上述盒子内当然可以显示数字、文字、记号
坐寸ο并且当然可以具备简单的按钮100,而在按钮100的位置也可以具备发出大声的另外的扩音器。图64是作为输入文字等用途使用时的实施例的图。扩张两个显示器2、4,使用数据通讯以及信息利用等多祥的内容时,可以只在ー侧画面显示输入键盘255。此时,输入键盘255是显示韩国语字母或英文字母等的具有键盘输入功能的键盘形状的画面。使用者触及所需文字的部分,输入装置200、400就会感知信息。另外,本发明中举例了静电容量方式和电阻膜方式的输入装置,在平板形状的板上输入信息的输入装置上,当然也可以适用本发明的原理。图65是显示根据结合传感器的输入键盘模式的顺序的图。当本发明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启动,图27的传感器135就会判断面板壳体20、40的结合状态。在此结合状态是指上部面板壳体20和下部面板壳体40进行上下层叠的状态。并且,选择在画面显示输入键盘的标记-步骤455,传感器135就会判断结合状态与否-步骤460。若面板壳体是结合状态就在画面出现A型键盘-步骤470。此时A型键盘是如图63所示的实施例。若不是结合状态就在画面出现B型键盘-步骤465。此时B型键盘是如图64所示的实施例。
当使用者选择结束,系统就会结束-步骤475。如上所述,根据上下面板壳体20、40的结合状态,自动控制在画面显示的状态。图66是显示根据结合传感器的顺序图的图。当本发明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启动,如图27的方块图所示,传感器135就会判断面板壳体20、40的结合状态-步骤485 。
若结合,安装在上部面板壳体的显示器就被 启动。并选择用于驱动一个显示器的画面格式(Format)-步骤490。若没有结合,两个显示器都被驱动,而选择用于驱动两个显示器的画面格式(Format)-步骤495。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可以作为ー个画面使用,并且可以作为两个画面使用。因此,在如图27所示的本体控制部105的内存120,保存用于显示ー个画面的画面格式和用于显示两个画面的画面格式。并且通过传感器135的感知,使控制部110选择适当的画面格式。当选择画面,就根据选择的画面,使控制部110控制画面显示。S卩、显示ー个画面时的控制模式和显示两个画面时的控制模式互不相同。《实施例6》图67至图70是图49和图52的又一实施例的图。S卩、图67是弹簧装置的又一实施例的图。S卩、如图所示,在支撑板90两侧的内部凹槽90a中可以具备板弹簧形状的弾性支撑板91a。图68是显示别的形状的支撑板的图。如图所示,设在支撑板90下部的内部底面92能够朝下方部分移动。S卩、在内部底面92下部还具有底面支撑板93,并且在底面支撑板93具有底面凹槽93a。并且,在上述凹槽93a内部制作底面弹簧93b。随之,内部底面能够朝下移动图70所示的所定值(β )。此时β值不超过I. 5mm为佳。因此上下部面板壳体20、40能够完全展开,显示器高度有可能相同,但容许I. 5mm左右的误差,从而减轻在显示装置移动时发生的冲击或外部冲击,而维持稳定性。图69是显示又一形式的结合部的图。结合部头部95a的形状转变成突起形状的。SP、设有结合突起95c,该结合突起95c和图67的弾性支撑板91相结合。通过结合突起95c和弾性支撑板91的结合,能够有效固定上下部面板壳体20、40的上下位置。即、为使上下部面板壳体20、40简易固定在上下位置上,而不固定在中间的位置。图70是显示上下部面板壳体的上下误差的图。即、显示如图68所示具备底面支撑板93时的实施例的图。原则上当上下部面板壳体20、40展开,显示器2、4或面板壳体20、40的高度就会相同。然而,上下高度也可以相差β值。此时β值不超过2mm或2. 5mm为佳。S卩、上下面板壳体20、40在上下移动时,更加上升或更加下降I. 5mm或2mm以内后,高度才相同。图71至图73是显示又一实施例的下部面板壳体和突起板的图。在本实施例中,下部面板壳体20支撑上部面板壳体40进行移动时,为了牢固性另外还具备板状的移动支架。S卩、具备ー移动件,其设在下部面板壳体40而支撑上部面板壳体20,并使下部面板壳体20能够朝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移动。并且,本发明中作为上述移动件具备突起板76。并且,上述突起板使用钢铁、不锈钢或合金等金属材料制作,从而提高牢固性。如图所示,在下部盖43a上端具备滑动件的另ー实施例即、突起板76。因此,在上述突起板76上端安装上部面板壳体20,并且在上述突起板76可以具备ー个或两个固定突起76a,根据情况可以具备最多三个。图71中突起板76朝外侧方向滑动移动的状态就是图72。S卩、突起板76具有下部盖43a的幅(宽度)更加宽的结构。在本发明中突起板76实际上支撑上部面板壳体20,因此突起板76的幅比下部盖43a的幅更宽,从而更牢固地支撑上部面板壳体20。图73是显示突起板76的图,在突起板下部还具备固定突起76b。通过上述固定突起76b下部盖43支撑突起板76。图71至图73是面板壳体相互朝左右方向滑动移动的原理的实施例,上下方向的移动如图41至图43的实施例,通过保护盖的移动而实现。图74和图75是显示突起板滑动移动的原理的图。如图所示,在下部盖43a具有四角凹槽77,在上述四角凹槽内部如图所示具有板弹黃77a。图74是显示固定突起76b滑动移动的状态的图。由于具备板弹簧77a,因此突起板76在下部盖43a上端滑动移动时,不位于中间位置而位于开始位置和最終位置。图75是详细图示四角凹槽77的图,在设在下部盖43a的四角凹槽77两侧具备板弹簧77a,并且在其之间突起板76的固定突起76b滑动移动。附图中图示了突起板76的下侧部分。并且,图71至图75的实施例中说明的下部面板壳体40,当然可以直接适用于图41至图52并且图67至图70中说明的上下部面板壳体20、40的实施例中。图76是突起板滑动移动的又一实施例的图。如图所示,在突起板76下部具备移动杆78和移动轴78a。因此通过上述移动杆78和移动轴78a,突起板76能够在下部盖43a上部移动。 图77和图78是显示通过移动杆的移动原理的图。图77是显示具备移动杆78的突起板76的图,图78是显示突起板76的移动的图。如图所示,作为第一阶段显示朝左右方向的移动,作为第二阶段显示朝上下方向的移动。左右移动通过移动杆78和移动轴78a进行移动,并通过移动弹簧78b的弹カ能够移动。并且附图中虽然进行了省略,但为了防止突起板76过多朝面板壳体40的外侧方向脱离,当然具有挂接件。作为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挂接件,可使用图74和图75的实施例。上下移动也通过移动杆78和移动轴78a进行移动,并通过移动弹簧78b的弹カ进行移动。在此,移动轴78a当然包括用于连接移动杆和移动杆78的轴、在突起板76固定移动杆78的轴、在面板壳体40固定移动杆78的轴。图79至图81是显示上部面板壳体的下部的图。如图所示,在上部面板壳体20的下部具备底面凹槽80,并且在上述底面凹槽80的前方和后方还具备各ー个固定弹簧81a。上述固定弹簧当然可以使用板弹簧的形状。通过上述固定弹簧81a的作用,固定上述面板壳体20的位置。S卩、前面的实施例图41的状态下布置上部面板壳体20时,通过紧靠E的固定弹簧而固定上部面板壳体20,前面实施例的图42和图43的状态下,通过紧靠在连接部8设置的固定弹簧,固定上部面板壳体20。即、当上部面板壳体20和下部面板壳体40 —起移动时,通过弹簧的作用能够确实固定在所需位置。并且,若在突起板76上端有两个固定突起76a时,在两个固定突起76a之间布置固定弹黃81a,从而进一步提闻牢固性。另外,用E表示的部分可以说是底面凹槽80的尽端,上述底面凹槽80的尽端(用E表示的部分)不仅发挥推挤固定突起76a的功能,而且还发挥对上部面板壳体20和下部 面板壳体40以及突起板76的相互位置进行決定的功能。因此各个设计值应考虑这种位置关系进行设计。此时,随着面板壳体的大小和规格该值改变,因此在本发明中没有必要一一显示各个设计值,而只显示原理。图80是用移动支撑板81b替换图79中用E显示的部分的图。如图所示,在移动支撑板81b的后面具备支撑弹簧81c,并具备安装在上述支撑弹簧81c的支撑凹槽81d。并且如图55所不在固定弹簧81a和移动支撑板81b之间布置固定突起76a (附图中用点线表示的圆显示固定突起76a的位置)。然而,此时移动支撑板81b有可能推向箭头方向。这是为了提供在两个面板壳体20、40之间能够调节紧贴程度的误差范围,从而耐受各种冲击等。S卩、图81中两个面板壳体20、40完全紧贴的状态,转变成在图80中移动支撑板81b没有推向箭头方向的状态。并且,图81中两个面板壳体20、40相互隔开的状态,转变成在图80中移动支撑板81b推向箭头方向的状态。进而,若两个面板壳体最大限度隔开时的值是a,那么上述a值在2. 5mm以内为佳。即、上述a值表示两个面板壳体20、40在上下移动中能够隔开的距离的范围。图82至图84是具备侧面突起板的实施例的图。图82是显示具备侧面突起79a的侧面突起板79的图。即、在下部面板壳体40上支撑上部面板壳体20的又一形式的突起板。如图所示,在侧面具有用于支撑上部面板壳体20的突起,因此在侧面突起板79上具备侧面突起79a。图83是显示侧面突起板79的幅比下部盖43a的幅设计得更宽的形状的图。此时,虽然在附图中进行了省略,但如图74至图75的实施例,固定突起76b设在侧面突起板79下部。并且通过上述固定突起,侧面突起板79从下部盖43a的上端朝着左右方向移动。图83中为便于图示省略了固定突起76b,只用点线显示了其位置。图84是显示具有侧面凹槽的上部面板壳体20的图。为了和侧面突起79a相吻合,在上部面板壳体20具备侧面凹槽86a。S卩、如图所示,在上部面板壳体20的下部形成侧面突起板能够移动的空间-下部空间85,且在设在上述下部空间85的两侧面的底侧面86具备侧面凹槽86a。此时,在上述侧面凹槽86a还具备如前实施例中板弹簧ー样的弹簧,确定上部面板壳体和下部面板壳体的相互位置。
《实施例7》图85是显示降低保护盖的高度的实施例的图。如图所示,保护盖23、43的高度降低,对和上述保护盖23、43相吻合的部分也适当
调节高度。附图中显示了滑动移动的原理,显示了上下移动面板20层叠的状态下,朝左右方向滑动移动,且再朝上下方向滑动移动的原理。
当两个面板壳体层叠时,具有覆盖保护盖23、43并相互支撑的结构。据此,降低保护盖23、43的高度,设计上更美观,并且在两个面板壳体20、40展开时,能够更为牢固地支撑上部面板壳体20。图86至图88是图85的实施例的突起板移动的原理的图。如图所示,突起板76通过移动杆78和移动轴78a朝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移动。如图86所示,若移动杆78从折叠的状态,转变成如图87所示的展开的状态,那么突起板76就朝着外侧方向移动。并且如图88所示,当移动杆78朝下移动,那么突起板76也跟着朝下移动。并且,通过汽缸78b调节移动杆78的移动。如前实施例中所说,突起板76的幅比保护盖43a或盖子衬托部43b更宽的原因是,为使突起板76更有效支撑上部面板壳体20。本发明中上面图示的突起板76、移动杆78以及附属于其形成一体的部件,都用金属合金制成,从而增强牢固性。上面说明了下部面板壳体20支撑上部面板壳体40进行移动时,为了牢固性而具备另外的板状移动支架的结构。《实施例8》图89至图91是变更保护盖的形状的实施例的图。如图所示,上部面板壳体20具有加长两个边缘的结构。据此,设在下部面板壳体40上的保护盖43的长度就会缩短。图89是显示上下部面板壳体20、40层叠的状态的图,朝箭头方向移动上部面板壳体20就变成图90。此时,图90中显示了上部面板壳体20的两个边缘进ー步加长的程度。即、若加长的程度是S,那么上述S值相当于保护盖43的幅。当然,S值也能够设计成比保护盖的幅更小。此时设计制作保护盖的形状符合该值。图中省略了多祥的设计变更。从图90中朝下移动的状态转变成图91的两个面板壳体完全展开的状态。图92和图93是显示下部面板壳体的图。即、本图是符合图89至图91的实施例的下部面板壳体的结构。即、突起板76的两个边缘进一歩延伸成“凹”字形的形状。据此固定突起76a的位置也朝内侧移动。另外,下部盖43a的两个边缘也进一歩延伸而成“凹”字形。图89是图92的状态,在此突起板75朝外侧移动,就成为图90的状态即、图93。即、如前实施例一祥,突起板76的固定突起76a支撑并移动上部面板壳体20。《实施例9》图94是在图46的底板上结合弹簧组合件的又一实施例的图。
如图所示,具备底板330 (在图46中相当于标记81),在上述底板330具备滑动突起332和合页孔331。并且还具备盘子310,上述盘子310通过弹簧组合件320和底板330
相结合。在上述盘子310两侧具备固定凹槽311,而在上述固定凹槽311中插入导向架314。在上述导向架314具备导向凹槽314b和导向台阶部314a。并且导向台阶部314a防止导向架314从固定凹槽311中脱离。进而,上述弹簧组合件320是能够压缩和复原的弾性件。即、施加外力就被压缩,施加的外力消失就会复原的结构。根据情况也可以制成能够膨胀和复原的结构。即、施加外力就会膨胀,外力消失就会复原。并且用于通常的滑动移动电话的多祥的弹簧复合件,可以在本发明的弹簧组合件上使用。并且,上述弹簧组合件320通过合页313a和盘子310的合页孔312结合,并且通过另ー合页313b和底板330的合页孔331相结合,此时弹簧组合件320的合页钩321和合页 313a,313b 结合。另外,在盘子310的固定凹槽311内插入的导向架314的导向凹槽314b,插入底板330的滑动突起332。图95是显示图94的滑动原理的结构图。如图所示,盘子310在滑动盘子330 (图46中相当于标记81,下面称之为底板)的两侧面进行滑动移动。此时弹簧组合件320在中间发挥功能。图95的左侧图示的状态是,弹簧组合件320被压缩的状态的图,在右侧图示的状态是膨胀的状态(复原的状态)。即、当施加外力就移动而压缩弹簧组合件320,盘子310就位于底板330的ー侧尽端。并且,当外力消失,弹簧组合件320就膨胀,盘子310就位于底板330的另ー侧尽端。图96是显示盘子和衬托板的图。附图中衬托板300位于在图41、图82、图83、图89等中图示的衬托部43a的上端。并且,上述衬托板300通过盘子310和另一形状的弹簧组合件325进行相互滑动移动,滑动移动的原理和图94以及图95类似。因此,如图所示弹簧组合件325通过合页305a、305b和各个合页孔304、316,分别和盘子310和衬托板300结合。此时合页钩326发挥功能。并且,如图所示在盘子310两侧具备滑动支架315和凹槽支架317。在滑动支架315上部形成突起部315a。在凹槽支架317内侧安装导向架306,并且在上述导向架306具备突出部306a和导向凹槽306b。并且,在衬托板300的一侧具备固定凹槽301,在上述固定凹槽301安装导向架302。当然在上述导向架302具备导向凹槽302b和突出部302a。此时,上述突出部302a防止导向架302从固定凹槽301脱离。另外,在衬托板300的另ー侧具备滑动突起部303。此时突起部303通过曲折部303a进行曲折。 从而,盘子310的突起部315a能够插进衬托板300的导向凹槽302b进行滑动,衬托板300的突起部303插进盘子310的导向凹槽306b进行滑动。图97是显示图96的滑动原理的图。
如图所示,衬托板300在盘子310上滑动移动。此时弹簧组合件325在中间发挥功能。图97的左侧图示的状态是弹簧组合件325压缩的状态,右侧图示的状态是显示复原的状态(施加在弹簧的外力消失时的状态)。即、当施加压力,就会移动而压缩弹簧组合件325,衬托板300就位于盘子310的ー侧尽端。并且,当压力消失,弹簧组合件325进行膨胀(复原),衬托板300位于盘子310的另ー侧尽端。图98是显示在衬托板上具备的侧面板的图。如图所示,在衬托板300的一个侧面具备侧面板307,在上述侧面板307上具备弹簧突起307b和插入口 307a。在附图中设在侧面板307的内侧,通过另外的扩大示了弹 簧突起307b和插入口 307a。并且在侧面板307上用点线圆形,显示了弹簧突起307b和插入口 307a的位置。上述弹簧突起307b通过合页或螺栓等部件,和侧面板307结合。并且还具备围绕上述弹簧突起307b和插入ロ 307a的曲面壳体308,上述曲面壳体308通过结合板308a,和侧面板307结合。此时,上述结合板308a通过螺栓或合页钉等结合部308b进行结合。并且,上述弹簧突起307b具有曲面形状,象弹簧一祥具备弹カ的金属或塑料等制成,根据施加的カ或压カ可进行略微形状改变。图99是显示下部面板壳体的结合突起的图。如图所示,在下部面板壳体40的侧面具备结合突起97和突起头97a,上述结合突起97插进侧面板307的插入ロ 307a,并且上述突起头97a位于弹簧突起307b和曲面壳体308之间。图100是通过突起头使面板壳体移动的原理图。本发明中弹簧突起307b如图所示具有曲面形状,并用具有弾力的金属或塑料材料制成。并且,关起头97a位于上述弹黃关起307b和曲面壳体308之间,从而上述关起头97a沿着曲面形状进行上下移动。即、曲面壳体308、弹簧突起307b、侧面板307、衬托部43a都朝下移动,但突起头97a和下部面板壳体40的侧面部不朝下移动。并且,随着上述突起头97a的移动,上部面板壳体20和下部面板壳体40也沿着曲线进行上下移动。附图中显示了突起头97a朝箭头方向移动的,当然也能够朝箭头相反方向移动。另外,结合突97设在下部面板壳体40的侧壁内側,如图所示被弹簧装置97b包绕。并具备突缘97c用于防止结合突97从下部面板壳体40的侧壁脱离。并且,由于上述弹簧装置97b,突起头97a能够在曲面形状的弹簧突起307b的表面进行移动。即、上述结合突97能够以下部面板壳体40的侧壁为中心左右移动。图101至图103是显示上部面板壳体和下部面板壳体朝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移动的原理的图。底板330结合在上部面板壳体20的下部,为使底板330的滑动突起332插进盘子310的导向凹槽314b,具备滑动凹槽80。图101中为了便于图示省略了凹槽,但可以參照本发明图46的凹槽80。并且,在上述底板330的下部具备盘子310,当然在上述底板330和盘子310之间具备弹簧组合件320。并且,在上述盘子310下部具备衬托板300,同样在上述盘子310和衬托板300之间具备另ー弹簧组合件325。此时,上述衬托板300牢固地固定在下部面板壳体40的衬托部43a的上端。当然本发明的附图中虽然省略了,但在上述衬托板300和衬托部43a结合时,当然能够采用象利用螺钉、合页、凹槽和突起等一祥的多样的结合形式。并且,如图101所示,在上部面板壳体20和下部面板壳体40完全层叠而闭合的状态下,弹簧组合件320、325是膨胀(复原)的状态。S卩、如图95和图97中所说明,弹簧组合件320、325成为膨胀的状态。并且,如图102所示,当上部面板壳体20和下部面板壳体40朝左右方向滑动移动,根据图94和图96中说明的原理,分别进行滑动移动。即、底板330和盘子310进行滑动移动,衬托板300和盘子310进行滑动移动。并且各个弹簧组合件320、325就成为如图95和图97所示的压缩状态。并且,各个弹簧组合件320、325如图95和图97所说明成为压缩状态。 左右方向的滑动移动是通过底面凹槽80使固定凹槽311移动而实现。另外,最大限度推上部面板壳体20而朝着左右方向滑动移动,最终上部面板壳体20还朝着上下方向移动,而形成图103的状态。这样移动的原因是,如图100所示突起头97a在弹簧突起307b和曲面壳体308之间移动。S卩、施加外力,然后通过弹簧突起307b的弾力,上部面板壳体20朝下移动而成为和下部面板壳体40紧贴的状态,其结果两个显示器2、4如图33所示相互邻接。图104是显示底板的截面形状的图。如图所示,底板330和上部面板壳体20的下部相连,直接安装在上部面板壳体20的下面。因此底板330用金属等材料结识地制作。并且在底板330两端设有滑动突起332,并设有底面凹槽80从而插入并结合上述滑动突起332和盘子310的固定凹槽311而移动。图105和图106是显示通过弹簧突起使面板壳体移动的路径的原理的图。图105中,上部面板壳体20朝着在右侧图示的曲线形状(箭头)的相反方向,相对于下部面板壳体40进行上下移动。即、上部面板壳体20和下部面板壳体40进行上下移动吋,不进行直线运动而进行曲线运动,其结果上部面板壳体20和下部面板壳体40在相互移动时相互间距,隔开后又紧贴。此时,隔开的距离不宜过大,通常O. 5mm为宜,最多可以在Imm至3mm。并且这种隔开距离根据弹簧突起307b的左右幅的大小而定。图106中,显示了具有突出的曲面形状的弹簧突起307b,因此上部面板壳体20和下部面板壳体40朝相反方向移动。S卩、当上部面板壳体40朝下部面板壳体40下侧移动时,上部面板壳体20从比下部面板壳体40稍微高的位置,再朝下移动。最终上部面板壳体和下部面板壳体高度相同并紧靠。此时,朝较高的位置隔开的距离,通常是O. 5mm,也可以在3mm以内。相反,当下部面板壳体20复原本来位置时,沿着相反的路径移动。另外,如图所示突出部307d可以设计成添加另外的弹簧装置而容易收缩的设计结构。图107是显示上下部面板壳体的移动的图。
如图所示,上下面板壳体20、40朝左右方向滑动移动(附图中A的状态),而成为进行上下方向移动之前的状态(附图中B的状态)。这种移动是施加外力压缩弹簧组合件320、325的过程中发生的。并且,进ー步施加移动压カ,上部面板壳体20上升到比下部面板壳体40稍微高的位置(附图中C的状态),此时稍微高时隔开的距离是O. 05mm,因此很小,也可以在O. 5mm至3mm左右,上述距离根据图106中突出部307d的大小而定。上部面板壳体20稍微上升后,再朝下移动(附图中D的状态),此时上部面板壳体20和下部面板壳体40也在略微隔开的状态下移动。此时也有适当的隔开距离,可以是很小的O. 05mm,也可以在O. 5mm至3_左右。并且,经过上述过程,显示器就成为相互邻接的状态(附图中E的状态)。并且施加压カ就可以返回该过程。在附图中比较这种情况,图105和图106中突起头97a位于下方的状态(图35和图36中用实线图示了位于下方的突起头)是图107中B的状态,突起头97a位于上方的状态(图35和图36中用点线图示了位于上方的突起头)是图107中E的状态。这种过程随着压カ施加和消失重复进行。图108至图111是显示对弹簧组合件的实施例的图。在本发明中图示并说明了,施加外力就被压缩,外力消失就重新复原,或者施加外力就膨胀,外力消失就复原的通常的弹簧复合件,除了本实施例以外,当然可以使用能够压缩和复原或者能够膨胀和复原的多祥的弹簧复合件。图108中通过线圈弹簧320a相结合的两个滑动杆320b、320c,通过滑动件320d相互滑动,此时通过线圈弹簧320a两个滑动杆320b、320c能够压缩和膨胀。当然滑动杆320b、320c的一侧结合在底板330,而另ー侧结合在盘子310。图109是利用倾斜杆327a和压缩弹簧327使盘子310移动的原理。S卩、对盘子310施加外力,朝上推,就通过倾斜杆327a对压缩弹簧327进行压缩,当外力消失,压缩弹簧327进行膨胀,盘子310通过滑动凹槽以及滑动杆335复原到原来的位置。图110和图111是连接具有半圆形状的铁丝形状的多个弹簧,从而能够压缩和膨胀的弹簧组合件。即、用旋转合页329c连接半圆形状的多个铁丝弹簧32%,从而形成能够旋转的关节后,在两端设有固定部329a、329b。当然在固定部329a、329b中ー个固定在盘子310、而另ー个固定在底板330。并且,对盘子310和底板330施加外力而滑动移动,铁丝弹簧32%被压缩,并且外力消失,铁丝弹簧329c就膨胀,而盘子310和底板330复原本来的位置。另外,半圆形状的弹簧结构的又一实施例-图111是两个面板壳体的移动距离较大时使用的弹簧结构的一例。《实施例10》图112至图118是滑动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图。
其中,图112至图115是显示滑动移动的原理的图。和盘子310相连的弹簧复合件320,和上部面板壳体20的底板(附图中省略了和上部面板壳体的底板连接的过程,可以适用图94至图103的实施例的原理)相连,上述面板壳体20和下部面板壳体40朝左右方向滑动移动。
此时,弹簧复合件重复膨胀后复原、收缩后复原的过程,并用弹簧等部件构成,从而利用弹カ进行滑动移动。并且还具备衬托盘340,并且衬托盘340和盘子310能够一体形成而一起移动。上述衬托盘340的形状是应用前面实施例的图92和图93中图示的突起板76的功能而进行变形的。衬托盘340安装在下部面板壳体40的内部,具有从下部面板壳体滑动移动而一部分露在外部的结构。此时衬托盘340从下部面板壳体40内部朝外滑动移动的原理,也能够适用上述盘子310和弹簧复合件320移动的原理,或者能够利用通常的导向结构和弹簧装置。只是,在本实施例中没有另外说明衬托盘320移动的原理的原因是,能够适用前 面实施例的原理。此时,衬托盘340从下部面板壳体朝外露出一部分时,能够形成支撑衬托盘340的结构,这种结构能够适用前面实施例的图85至图88的下部面板壳体的结构。当显示装置的使用者在相互层叠的上下部面板壳体(图112)上,推上部面板壳体20那么盘子310就会移动,因此弹簧复合件320进行压缩或膨胀,上下部面板壳体朝着左右方向展开(图113)。并且,继续推,衬托盘340露在外部,随之和衬托盘相连的盘子310也露出下部面板壳体的界线外(图114)。在此,衬托盘340露在面板壳体外时,安装在衬托盘340上的弹簧是压缩或膨胀的状态。然后,使用者朝下推上部面板壳体,上部面板壳体和下部面板壳体形成相同高度(图115)。为此衬托盘340在下部面板壳体40内朝下移动,随之盘子310也朝下移动,因此通过盘子310进行支撑的上部面板壳体20也朝下移动。此时,衬托盘340朝下移动的原理,可通过弹簧的压缩或膨胀以及移动导向部件等而实现。另外,当上下部面板壳体的高度相同,就利用相互结合件或挂接件,維持高度相同的状态。并且,当显示装置使用者解开结合件或挂接件,使衬托盘340朝下移动的弹簧就会复原,从而上部面板壳体上升到下部面板壳体上面,用于朝着左右方向移动的衬托盘340和盘子310的弹簧也复原,最終上下部面板壳体层叠成原来的形状。图116是说明通过侧面的移动以使上下部面板壳体移动的原理的图。在此,具备用于支撑衬托盘340的衬托部43c和,衬托盘340相互移动时使用的移动件341。上述移动件341可使用通过弹簧复合件可使盘子和底板移动的部件。另外,面板壳体20、40展开后朝上下方向移动时,为了缩短上下移动距离,有必要一侧面板壳体的高度设计得更薄。这种更薄的面板壳体的结构可适用图53和图58的实施例。图117和图118是显示下部面板壳体的状态的概要的图,可以看作是前面实施例的图92和图93图示的突起板76的形状的应用。图117通过ー个部件连接盘子310和衬托 盘340,并且由于衬托部43c朝下移动,因此衬托盘340看起来也象朝下移动。只是图117中没有图112的23c的中间部分。
因此,没有23c的中间部分的图117,在上部面板壳体上具备图37中说明的盖子23,该用途和图37的盖子23相同。图118是显示衬托盘340和盘子310朝着下部面板壳体的界线外移动的图。具有朝外移动的结构,因此上部面板壳体能够朝下移动。图119和图120是具备延伸部的实施例的图。这是应用前面实施例的图32至图40的,还具备露出到面板壳体界线外的延伸部345,从而在上下部面板壳体的高度相同的状态下,进ー步牢固支撑。此时,上述延伸部345通过弹簧装置和导向件等能够在上部面板壳体20两侧面的内部进行滑动移动。因此在上部面板壳体和下部面板壳体层叠的状态下,延伸部345尚在 上部面板壳体20内,而在展开的状态下上述延伸部345露出在外。图121是显示结合件的一例的图。上部面板壳体和下部面板壳体展开后高度相同的状态下,用于维持该状态的结合件55、55a或挂接件55、55a的一例。附图中,当上下部面板壳体相同高度展开,在相邻接的位置具备突起或凹槽,从而具有结合支撑力。图121是显示结合件或挂接件55、55a的位置的图,实际上只要是上部面板壳体和下部面板壳体相邻接的位置,那么任何位置都没有关系。并且,只要是具有凹槽和突起的结构并相互吻合的形状,都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图122和图123是下部面板壳体移动的又一实施例的图。图122是显示位于壳体50内部的下部面板壳体40朝着左右方向滑动移动,并朝上部方向移动,而两个面板壳体展开的原理的图。图123是显示这种移动的原理的图,在上部面板壳体下部具有底板81-1,通过上述底板81-1的两侧突起,固定凹槽350移动。并且,在一体设有上述固定凹槽350的支撑板351上,具备延伸支撑板352。S卩、上述延伸支撑板352更加展开,因此下部面板壳体40露出到上部面板壳体20的界线外。并且,通过弹簧装置353、353a,下部面板壳体40朝上移动。此时,移动件352a是使支撑板351和延伸支撑板352朝着左右移动的弹簧复合件。S卩、下部面板壳体40朝着左右方向移动时,使用底板81-1和固定凹槽350。并且,下部面板壳体40露出到上部面板壳体20界线外时,使用支撑板351和延伸支撑板352。并且,当朝外突出的下部面板壳体40朝上移动时,使用弹簧装置353、353a。此时,图112至图118的实施例中,面板壳体20、40相同高度展开的状态时(图115),弹簧是压缩或膨胀状态,当面板壳体是层叠的状态(图112)时,弹簧是复原状态。相反,图122和图123中面板壳体是层叠的状态时,弹簧是膨胀或压缩状态,面板壳体是展开的状态时,弹簧是复原状态。随之,图112至图118的实施例中,面板壳体20、40是相同高度展开的状态时,应具备挂接件或结合件(图121的说明),才能维持该状态。然而图122和图123的两个面板壳体层叠时,应具备挂接件或结合件(图121的说明),才成维持该状态。当然,能够相反进行弹簧的压缩、膨胀或复原,在图112和图118的实施例是展开的状态时,弹簧是复原的状态。即、上述挂接件或结合件是在弹簧压缩或膨胀的状态时,设在上下部面板壳体的相邻接的位置,发挥止锁功能。结合件或挂接件的作用通过图107的两个面板壳体的移动就能够明白。即、当两个面板壳体相邻接时,稍微隔开后 再邻接,此时同时发生挂接件或结合件的止锁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具备至少两个面板壳体而在上部和下部层叠,且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分別装有显示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相互朝着左右方向滑动,且朝着上下方向移动,以使安装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的显示器相互邻接,其特征在干, 当上述显示器相互邻接时,上述显示器之间的距离是O.以内, 在上述显示器连接部具备盖子。
2.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具备至少两个面板壳体而在上部和下部层叠,且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分別装有显示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相互朝着左右方向滑动,且朝着上下方向移动,以使安装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的显示器相互邻接,其特征在干, 当上述显示器相互邻接时,上述显示器之间的距离是O.以内, 具备用于支撑上述面板壳体的支撑部,上述支撑部通过上部面板壳体和弹簧复合件移动,并且当施加カ时进行压缩或膨胀,且在施加的力消失时就复原。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干, 具备在上述下部面板壳体上用于覆盖下部显示器的连接部侧面的下部盖,上述下部盖能够朝上下方向移动。
4.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具备至少两个面板壳体而在上部和下部层叠,且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分別装有显示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相互朝着左右方向滑动,且朝着上下方向移动,以使安装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的显示器相互邻接,其特征在干, 当上述显示器相互邻接时,上述显示器之间的距离是O.以内, 上述显示器直接安装在框架壳体,并且在上述框架壳体下端具备显示装置本体部件,在上述框架壳体具备用于连接显示器的连接部。
5.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具备至少两个面板壳体而在上部和下部层叠,且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分別装有显示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相互朝着左右方向滑动,且朝着上下方向移动,以使安装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的显示器相互邻接,其特征在干, 当上述显示器相互邻接时,上述显示器之间的距离是O.以内, 具备用于支撑上部面板壳体的支撑部,并且上述支撑部突出到下部面板壳体边界外。
6.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具备至少两个面板壳体而在上部和下部层叠,且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分別装有显示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相互朝着左右方向滑动,且朝着上下方向移动,以使安装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的显示器相互邻接,其特征在干, 在两个面板壳体中一个面板壳体的高度更薄。
7.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具备至少两个面板壳体而在上部和下部层叠,且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分別装有显示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相互朝着左右方向滑动,且朝着上下方向移动,以使安装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的显示器相互邻接,其特征在干, 当上述显示器相互邻接时,上述显示器之间的距离是O.以内, 设在显示器上端的输入装置之间的距离也是O.以内。
8.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具备至少两个面板壳体而在上部和下部层叠,且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分別装有显示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相互朝着左右方向滑动,且朝着上下方向移动,以使安装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的显示器相互邻接,其特征在干, 当上述显示器相互邻接时,上述显示器之间的距离是O.以内, 设在显示器上端的输入装置之间的距离也是O.以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特征在于,上下层叠状态的面板壳体被展开,两个显示器相连,而形成一个画面,并且能够有效提供为使层叠状态的显示器布置成相同高度,而朝左右方向的滑动件和朝上下方向的移动件。为此,本发明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具备至少两个面板壳体而在上部和下部层叠,且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分别装有显示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相互朝着左右方向滑动,且朝着上下方向移动,以使安装在上述上下部面板壳体上的显示器相互邻接,其特征在于,当上述显示器相互邻接时,上述显示器之间的距离是0.1mm-5mm以内,在上述显示器连接部具备盖子。
文档编号G02F1/1333GK102667584SQ201080051902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6日
发明者金时焕 申请人:金时焕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