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纺织机械用吊锭架的轧辊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7-2  22

专利名称:制造纺织机械用吊锭架的轧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轧辊,具体为一种制造纺织机械用吊锭架的轧辊。
技术背景现有的纺织机械上使用的一些长尺寸零件,如细纱机中的拉杆、车面板、 吊锭架、气环支杆、托板、滑轨等。这些零件的加工工艺均是通过剪床对原料 钢板多次剪切落料后,再通过折弯机或油压机根据产品形状要求多次冲压弯曲 变形后成型。这种方法所需要的大型设备投入量大,且工艺流程长,劳动强度大,产品成本高,能耗高;而且生产中安全隐患多。且存在着所生产出来的产 品在一致性、稳定性方面的缺陷。现有的工艺和使用的设备在制造一些纺织机 械上使用的零件在要求尺寸不长、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较.为合适。但是 对于断面复杂的薄壁零件(如高速弹力丝机中的热轨、热箱门、冷轨、细纱机 中的铁皮下销等)就显得工艺过程繁杂,投入设备多,甚至产品达不到质量要 求。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利用冲压技术和设备制造纺织机械 零件工艺复杂、成本高及精度低等问题而提供了一种制造纺织机械用吊锭架的 轧辊。本实用新型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制造纺织机械用吊锭架的轧辊, 包括至少一组初压辊轮、至少一组再压辊轮、至少一组定型辊轮,.每组初压辊轮由压辊轮和托辊轮构成,它们的外周侧面相邻排列,轴平行, 托辊轮的外周侧面的两側设有侧凸环,两侧凸环之间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三 个环面,分别为左环面、中环面、右环面,其中左环面和中环面之间横截面的 夹角的补角为0 90。,中环面和右环面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9(T ,压辊轮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三个环带,分别为左环带、中环带、右环带,其 中左环带和中环带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90° ,中环带和右环带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90。,每组再压辊轮由压辊轮和托辊轮构成,它们的外周侧面相邻排列,轴平行, 托辊轮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三个环面,分别为左环面、中环面、右环面,其 中左环面和中环面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40° ,中环面和右环面之间的 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40° ,压辊轮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三.个环带,分别 为左环带、中环带、右环带,其中左环带和中环带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 0 40° ,中环带和右环带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40° ,其中初压辊轮的 压辊轮的中环带的宽度和托辊轮的中环面的宽度分别大于再压辊轮的压辊轮的 中环带的宽度和托辊轮的中环面的宽度。每组定型辊轮由压辊轮和托辊轮构成,它们的外周侧面相邻排列,轴平行, 托辊轮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四个环面,分别为左环面、中左环面、中右环面、 右环面,其中左环面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0~90° ,中左环面的横截面和轴 向的夹角为-5~35° ,中右环面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 35° ,右环面的横截 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0 90。;压辊轮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两个环带,左环带和 右环带,其中左环带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10 45° 。初压辊轮的托辊轮的左环面和右环面相对中环面对称,初压辊轮的压辊轮 的左环带、和右环带相对中环带对称;再压辊轮的托辊轮的左环面和右环面相 对中环面对称,再压辊轮的压辊轮的左环带、和右环带相对中环带对称;定型 辊轮的托辊轮的左环面和右环面相互对称,中左环面和中右环面相互对称,定 型辊轮的压辊轮的左环带和右环带相互对称。这里的对称是指各个环带或环面 之间的角度和长度对称。这种对称的设计能使金属带在加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都保持对称状态,从而使最终产品的形状质量有保证。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设备得的滑车轨道如图1所示意,其截'面的上部有一 组对称的直角状弯曲、中部有一组对称的钝角弯曲和最下端的一个钝角。其中 位于上部的一组直角状弯曲由初压辊轮压制成型,位于中部的一组钝角状弯曲 由再压辊轮压制成型,下端的钝角由定型辊轮压制成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如附图15所示意,本实用新型所述轧辊需要和冷弯
辊压成型机配合使用,根据需要选择若干组初压辊轮和再压辊轮及定型辊轮安 装在车床上,每组初压辊轮选择具有代表性角度的压辊轮和托辊轮,并调整好 压辊轮和托辊轮之间狭缝的距离,每组再压辊轮选择具有代表性角度的压辊轮 和托辊轮,并调整好压辊轮和托辊轮之间狭缝的距离;每组定型辊轮选择具有代表性角度的压辊轮和托辊轮,并调整好压辊轮和托辊轮之间狭缝的距离;然后将确定了宽度的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带送入初压辊轮的压辊轮和,托辊轮之间, 压辊轮和托辊轮在冷弯辊压成型机的带动下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将金属带逐渐压制出截面为u形状的产品,然后再送到再压辊轮中压制成U状产品,最后在定型辊轮压制下成型。产品的形状是由初压辊轮和再压辊轮的压辊轮和托 辊轮的周侧面的宽度及环带之间的角度确定。金属带的长度足够长,则能够连 续加工出具有相同断面形状的产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流水线式的尺寸渐变的轧辊,将定制 好尺寸的金属薄板带逐渐加压变形的安装设计,通过尺寸渐变的轧辊逐渐挤压 将原材料加工为特定的形状。很好地解决了各种防止机械中外形纵长,批量较 大,断面复杂,精度要求高的产品加工制造的难题。该装置能够连续生产,所以效率高,而且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传统加工方法材料利用率为91%,而采 用本实用新型可达到96%,而且由于轧辊和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冲压折弯设备 相比结构相对简单,成本投入少。所以综合效果十分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工得到的产品-吊锭架的结构示意图(横断面)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初压辊轮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初压辊轮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初压辊轮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初压辊轮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初压辊轮第五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再压辊轮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再压辊轮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再压辊轮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IO为本实用新型的再压辊轮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型辊轮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型辊轮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型辊轮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型辊轮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在冷弯辊压成型机上总装结构示意图图中l-压辊轮,3-侧凸环,4-托辊轮,5-侧凸环,6-压辊轮,'7-卡环带,8-托辊轮,9-压辊轮,10-整型环带,11-整型环带,12-托辊轮,13-传动支架,14-传动支架,15-传动支架,16-冷弯辊压成型机,17-卡环带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制造纺织机械用吊锭架的轧辊,包括至少一组初压辊轮、至少一组再 压辊轮、至少一组定型辊轮,每组初压辊轮由压辊轮1和托辊轮4构成,它们的外周侧面相邻排列,轴 平行,托辊轮4的外周侧面的两侧设有侧凸环3、 5,两侧凸环之间的周侧面按 照纵向分为三个环面,分别为左环面a、中环面b、右环面c,其,中左环面a和 中环面b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90。,中环面b和右环面c之间的横截 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90。,压辊轮1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三个环带,分别为 左环带e、中环带f、右环带g,其中左环带e和中环带f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 角为0~90° ,中环带f和右环带g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90。,其中压辊轮1和托辊轮4分别安装在冷弯辊压成型机16的传动支架13上。每组再压辊轮由压辊轮6和托辊轮8构成,它们的外周侧面相邻排列,轴 平行,托辊轮8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三个环面,分别为左环面h、中环面i、 右环面j,其中左环面h和中环面i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40。,中环面 i和右环面j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40。,压辊轮6的周邻j面按照纵向 分为三个环带,分别为左环带m、中环带o、右环带n,其中左环带m和中环带 o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40。,中环带o和右环带n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40° ,其中初压辊轮的压辊轮1的中环带e的宽度和托辊轮4的中 环面b的宽度分别大于再压辊轮的压辊轮6的中环带o的宽度和托辊轮8的中 环面i的宽度。再压辊轮的压辊轮6的两侧设有卡环带7、 17,卡环带7、 17分别与右环带 n、左环带m之间形成卡槽。作用是限制金属带的位置和固定金属带两侧折起的 边的角度在压制过程中不发生变化。其中压辊轮6和托辊轮8分别安装在冷弯辊压成型机16的传动支架14上。每组定型辊轮由压辊轮9和托辊轮12构成,它们的外周侧面相邻排列,轴 平行,托辊轮12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四个环面,分别为左环面p、中左环面 q、中右环面r、右环面s,其中左环面p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0 90。,中 左环面q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 35。,中右环面r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 为-5~35° ,右环面s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0 90。;压辊轮9的周侧面按 照纵向分为两个环带,左环带x和右环带y,其中左环带x的橫截面和轴向的夹 角为-5~35° ,右环带y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 35。。定型辊轮的压辊轮9两侧还设有整型环带10、 11。作用是控制金属带的位 置不偏离以及控制金属带已经在处压辊轮中巻制好的形状不发生变化。其中压辊轮9和托辊轮12分别安装在冷弯辊压成型机16的传动支架15上。初压辊轮的托辊轮4的左环面a和右环面c相对中环面b对*,初压辊轮的 压辊轮1的左环带e和右环带g相对中环带f对称;再压辊轮的托辊轮8的左环 面h和右环面j相对中环面i对称,再压辊轮的压辊轮6的左环带m和右环带n 相对中环带o对称;定型辊轮的托辊轮12的左环面p和右环面s相互对称,中 左环面q和中右环面r相互对称,定型辊轮的压辊轮9的左环带x和右环带y 相互对称。这里的对称是指各个环带或环面之间的角度和长度对称。具体实施例如下实施例1:初压辊轮的托辊轮4的左环面a和中环面b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30 ° (20° ),中环面b和右环面c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K30。
(20° ),
压辊轮1的左环带e和中环带f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30° (20° ),中 环带f和右环带g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30。 (20° );扩'号中所示角度 如图1所示。再压辊轮的托辊轮8的左环面h和中环面i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15 ° (10° ),中环面i和右环面j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15。
(10° ), 压辊轮6的左环带m和中环带o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15。
(10° ), 中环带o和右环带n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K15。
(10° ),扩号中所示角 度如图7所示。每组定型辊轮的托辊轮12的左环面p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0~65° (50 ° 、 65° ),中左环面q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10° (-5° 、. 10° ),中右 环面r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 10。 (-5° 、 10° ),右环面s的横截面和轴 向的夹角为50 65。 (50° 、 65° );压辊轮9的左环带x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 角为-5~10° (-5° 、 10° ),右环带y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 10。 (-5° 、 10° )。扩号中所示角度如图IO、 ll所示。实施例2:初压辊轮的托辊轮4的左环面a和中环面b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 31 60° (40° 、60° ),中环面b和右环面c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31 60 ° (40° 、 60° ),压辊轮l的左环带e和中环带f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 31~60° (40° 、60° ),中环带f和右环带g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31 60 ° (40° 、 60° );扩号中所示角度如图3、 4所示。再压辊轮的托辊轮8的左环面h和中环面i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 16 30° (25° ),中环面i和右环面j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16 30° (25 ° ),压辊轮6的左环带m和中环带o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16 30。 (25 ° ),中环带o和右环带n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16 30° (25° ),扩号中 所示角度如图8所示。每组定型辊轮的托辊轮12的左环面p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66~75° (75 ° ),中左环面q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11 25° (20° ),中右环面r的横截 面和轴向的夹角为11~25° (20° ),右环面s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66~75 ° (75° );压辊轮9的左环带x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11~25° (20° ), 右环带y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11~25° (20° )。扩号中所示角度如图12所 示。实施例3:初压辊轮的托辊轮4的左环面a和中环面b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 61~卯° (80° 、90° ),中环面b和右环面c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61-90 ° (80° 、 90° ),压辊轮l的左环带e和中环带f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 61 90° (80° 、卯° ),中环带f和右环带g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61 90 ° (80° 、卯° );扩号中所示角度如图5、 6所示。再压辊轮的托辊轮8的左环面h和中环面i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 31~40° (40° ),中环面i和右环面j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31 40。 (40 ° ),压辊轮6的左环带m和中环带o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31 40。 (40 ° ),中环带o和右环带n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31 40。 (40° ),扩号中 所示角度如图9所示。每组定型辊轮的托辊轮12的左环面p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76~90° (85 ° 、 90° ),中左环面q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26 35。 (30° 、 35° ),中右 环面r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26 35。 (30° 、 35° ),右环面s的横截面和 轴向的夹角为76 90。 (85° 、 90° );压辊轮9的左环带x的横截面和轴向的 夹角为26~35° (30° 、 35° ),右环带y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26 35。 (30 ° 、 35° )。扩号中所示角度如图13、 14所示。
权利要求1、 一种制造纺织机械用吊锭架的轧辊,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组初压辊 轮、至少一组再压辊轮、至少一组定型辊轮,每组初压辊轮由压辊轮(1)和托辊轮(4)构成,它们的外凋侧面相邻排列,轴平行,托辊轮(4)的外周侧面的两侧设有侧凸环(3、 5),两侧凸环之 间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三个环面,分别为左环面(a)、中环面(b)、右环面(c),其中左环面(a)和中环面(b)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卯° ,中 环面(b)和右环面(c)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90。,压辊轮(1)的 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三个环带,分别为左环带(e)、中环带(f)、右环带(g), 其中左环带(e)和中环带(f)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卯° ,中环带(f) 和右环带(g)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90° ,每组再压辊轮由压辊轮(6)和托辊轮(8)构成,它们的外周侧面相邻排 列,轴平行,托辊轮(8)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三个环面,分别为左环面(h)、 中环面(i)、右环面(j),其中左环面(h)和中环面(i)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 补角为0 40° ,中环面(i)和右环面(j)之间的橫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40 ° ,压辊轮(6)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三个环带,分别为左环带(m)、中环带(o)、右环带(ii),其中左环带(m)和中环带(o)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 为0~40° ,中环带(o)和右环带(n)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40。,其 中初压辊轮的压辊轮(1)的中环带(e)的宽度和托辊轮(4)的中环面(b) 的宽度分别大于再压辊轮的压辊轮(6)的中环带(o)的宽度和托辊轮(8)的 中环面(i)的宽度;每组定型辊轮由压辊轮(9)和托辊轮(12)构成,它们的外周侧面相^5排 列,轴平行,托辊轮U2)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四个环面,分别为左环面(p)、 中左环面(q)、中右环面(r)、右环面(s),其中左环面(p)的横截面和轴向 的夹角为50 90° ,中左环面(q)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35° ,中右环面(r)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35° ,右环面(s)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 50~90° ;压辊轮(9)的周侧面按照纵向分为两个环带,左环带(x)和右环带(y),其中左环带(x)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35° ,右环带(y)的横截面 和轴向的夹角为-5 35° 。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制造纺织机械用吊锭架的轧辊,其特征在于初 压辊轮的托辊轮(4)的左环面(a)和中环面(b)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 0~30° ,中环面(b)和右环面(c)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30° ,压 辊轮(1)的左环带(e)和中环带(f)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30。,中 环带(f)和右环带(g)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30。;再压辊轮的托辊轮(8)的左环面(h)和中环面(i)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 补角为0 15° ,中环面(i)和右环面(j)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15 ° ,压辊轮(6)的左环带(m)和中环带(o)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15 ° ,中环带(o)和右环带(n)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0 15。;每组定型辊轮的托辊轮(12)的左环面(p)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0~65 ° ,中左环面(q)的橫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10° ,中右环面(r)的横截面 和轴向的夹角为-5~10° ,右环面(s)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0 65。;压辊 轮(9)的左环带(x)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5 10° ,右环带(y)的横截面 和轴向的夹角为-5~10° 。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制造纺织机械用吊锭架的轧辊,其特征在于 初压辊轮的托辊轮(4)的左环面(a)和中环面(b)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31 60° ,中环面(b)和右环面(c)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31 60 ° ,压辊轮(1)的左环带(e)和中环带(f)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31 60 ° ,中环带(f)和右环带(g)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31 60。;再压辊轮的托辊轮(8)的左环面(h)和中环面(i)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 补角为16~30° ,中环面(i)和右环面(j)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16~30 ° ,压辊轮(6)的左环带(m)和中环带(o)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16~30 ° ,中环带(o)和右环带(n)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16~30° ;每组定型辊轮的托辊轮(12)的左环面(p)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66~75 ° ,中左环面(q)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11 25° ,中右环面(r)的横截面 和轴向的夹角为11~25° ,右环面(s)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66~75° ;压 辊轮(9)的左环带(x)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11 25° ,右环带(y)的横截 面和轴向的夹角为11~25° 。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制造纺织机械用吊锭架的轧辊,其特征在于-初压辊轮的托辊轮(4)的左环面(a)和中环面(b)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61~90° ,中环面(b)和右环面(c)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61 卯 ° ,压辊轮(1)的左环带(e)和中环带(f)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61 卯 ° ,中环带(f)和右环带(g)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61 90。;再压辊轮的托辊轮(8)的左环面(h)和中环面(i)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 补角为31~40° ,中环面(i)和右环面(j)之间的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31-40 ° ,压辊轮(6)的左环带(m)和中环带(o)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31~40 ° ,中环带(o)和右环带(n)之间横截面的夹角的补角为31 40。;每组定型辊轮的托辊轮(12)的左环面(p)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76~90 ° ,中左环面(q)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26 35。,中右环面(r)的横截面 和轴向的夹角为26 35° ,右环面(s)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76~90° ;压 辊轮(9)的左环带(x)的横截面和轴向的夹角为26 35。,右环带(y)的横截 面和轴向的夹角为26 35。。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制造纺织机械用吊锭架的轧辊,其 特征在于再压辊轮的压辊轮(6)的两侧设有卡环带(7、 17),卡环带(7、 17)分别与右环带(n)、左环带(m)之间形成卡槽。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制造纺织机械用吊锭架的轧辊,其 特征在于定型辊轮的压辊轮(9)两侧还设有整型环带(10、 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轧辊,具体为一种制造纺织机械用吊锭架的轧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利用冲压技术和设备制造纺织机械零件工艺复杂、成本高及精度低等问题。包括至少一组初压辊轮、至少一组再压辊轮、至少一组定型辊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流水线式的尺寸渐变的轧辊,将定制好尺寸的金属薄板带逐渐加压变形的安装设计,通过尺寸渐变的轧辊逐渐挤压将原材料加工为特定的形状。很好地解决了各种防止机械中外形纵长,批量较大,断面复杂,精度要求高的产品加工制造的难题。
文档编号B21B27/02GK201036789SQ20072010146
公开日2008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4日
发明者刘利春, 王盛华 申请人:王盛华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