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吸收式无尘黑板擦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6  21

专利名称:湿吸收式无尘黑板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黑板擦,特别是涉及一种湿吸收式无尘黑板擦。
背景技术
黑板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用具应用越来越多,而多年以来一直困扰大家的问题是粉笔灰满天飞,这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有害师生身体健康。目前,无尘黑板擦不是很多, 大多数学校用的是普通版擦。普通板擦大概有两类。第一类有毛式的,此类板擦清理黑板时会产生大量灰尘,前三排课桌以及教师讲台会落满灰尘;第二类无毛式的,此类板擦清理黑板时产生较少的灰尘,但是表面极易沾满,擦不净黑板,而且清理板擦时又会产生大量灰尘。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几种无尘黑板擦,但其灰尘回收方式基本是干吸收,利用一些大功率机械结构工作,体积大,造价高,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吸收式无尘黑板擦,为一种靠湿棉纱吸收粉笔灰尘的装置,湿吸收式无尘黑板擦成本低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只需打开开关便可像使用普通黑板擦一样进行清理。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湿吸收式无尘黑板擦,包括镂空毛刷,小型直流引风机,湿式吸收器,防尘带,导流罩的下部设置有湿棉纱,直流引风机、装设在湿棉纱与毛刷之间,毛刷上开有条状镂空的通风条形孔,在黑板擦边沿设置柔性的防尘带,木质底板上制有刷毛单元及镂空条形孔,毛刷单元与镂空条形孔均勻分布。所述的湿吸收式无尘黑板擦,其所述的防尘带6为带状的柔性材料包裹在黑板擦四周,防尘带高度略低于毛刷高度。所述的湿吸收式无尘黑板擦,其所述的湿棉纱2为片状的多孔棉纤维。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是
本发明吸收棉纱可清洗后重复使用,黑板擦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成本低廉。


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毛刷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能够靠风力作用定向运载粉笔灰,并以水为第二介质吸收粉笔灰。在普通毛刷的基础上开有条状镂空的通风孔,边沿设置柔性的防尘带,在通风孔的后部加直流引风机,间隔一定的距离设置棉纱吸尘装置。通过直流引风机把毛刷在清理黑板的过程中产生的灰尘经条形孔吸出,吹向湿棉纱,之后以湿棉纱进行粘附,多余的风经整流罩排出。设计充分考虑了灰尘侧漏,板擦清洗,并采用有效措施提高吸收效果。本装置制造工艺简单, 使用方便,只需使用者按下开关,便可像使用普通黑板擦一样清理黑板,擦除效果好并且擦拭过程无灰尘。本发明黑板擦在普通毛刷的基础上开有条状镂空的通风孔,边沿设置柔性的防尘带,在通风孔的后部加直流引风机,间隔一定的距离设置棉纱吸尘装置。通过直流引风机把毛刷在清理黑板的过程中产生的灰尘经条形孔吸出,吹向湿棉纱,之后以湿棉纱进行粘附,多余的风经整流罩排出。如图1所示,湿吸收式无尘黑板擦,包括导流1罩、毛刷3、直流引风机4、湿棉纱2 和防尘带6。在工作时,所述毛刷3擦落漂浮的灰尘由所述直流引风机4吸引经由条形孔 5流入板擦体内,之后由另一端流出至所述湿棉纱2处,其混合物经棉纱过滤剩余空气由所述导流罩1流出,灰尘由所述湿棉纱吸附住,湿棉纱可以随时拆卸清洗,在一端设有小水箱保持其湿度。在黑板擦的边缘设置有防尘带6,所述防尘带6为高分子柔性材料制作,用来防止工作时灰尘侧漏。如图2所示,黑板擦毛刷的基本结构包括为镂空条形孔7、刷毛单元8、木质底板9。 所述毛刷单元8与所述镂空条形孔7均勻分布。
权利要求
1.湿吸收式无尘黑板擦,包括镂空毛刷,小型直流引风机,湿式吸收器,防尘带,其特征在于,导流罩(1)的下部设置有湿棉纱(2),直流引风机(4)、装设在湿棉纱(2)与毛刷(3) 之间,毛刷上开有条状镂空的通风条形孔(5),在黑板擦边沿设置柔性的防尘带(6),木质底板(9)上制有刷毛单元(8)及镂空条形孔(7),毛刷单元(8)与镂空条形孔(7)均勻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吸收式无尘黑板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尘带(6)为带状的柔性材料包裹在黑板擦四周,防尘带高度略低于毛刷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吸收式无尘黑板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湿棉纱(2)为片状的多孔棉纤维。
全文摘要
湿吸收式无尘黑板擦,包括镂空毛刷,小型直流引风机,湿式吸收器,防尘带,其特征在于,导流罩(1)的下部设置有湿棉纱(2),直流引风机(4)、装设在湿棉纱(2)与毛刷(3)之间,毛刷上开有条状镂空的通风条形孔(5),在黑板擦边沿设置柔性的防尘带(6),木质底板(9)上制有刷毛单元(8)及镂空条形孔(7),毛刷单元(8)与镂空条形孔(7)均匀分布。防尘带(6)为带状的柔性材料包裹在黑板擦四周,防尘带高度略低于毛刷高度。所述的湿棉纱(2)为片状的多孔棉纤维。本发明吸收棉纱可清洗后重复使用,黑板擦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文档编号B43L21/02GK102367032SQ20111032517
公开日2012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4日
发明者刘希敏, 张坤, 王树强 申请人:沈阳化工大学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