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显示装置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关于显示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公开涉及通过在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可被改变的构造中,将显示器的下表面上与保持构件接触的位置和附接保持构件的支架的下侧附接部定位成前后分开,而在无关于倾斜角度的情况下实现显示器的保持状态的稳定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显示装置例如电视接收装置中,存在利用支架和保持构件保持显示器的一类装置。在这类显示装置中,例如,支架的下边缘部附接到放置在载置表面上的保持构件,支架的上边缘部附接到显示器的后表面(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 2009-58916)。
因此,显示器由保持构件和支架保持于定位在保持构件上方的状态。
然而,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 2009-58916中所描述的显示装置中,因为该显示器被保持于定位在保持构件上方的状态,所以保持构件中作为用于保持显示器的支承点的一部分,是支架的下边缘部与保持构件结合之处的一部分的一个位置。
因此,显示器的保持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且需要考虑以下情况显示器可能摇晃, 可能存在显示于显示表面上的图像的扭曲,以及施加到支架的负载大从而支架可能发生变形。
另外,作为该显示装置,有一种类型,其中,可改变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 并且可将显示器保持在期望的倾斜角度,以及将显示在显示表面上的图像设定到易于观看的角度。
即使对于这种类型,也必须确保显示器的稳定的保持状态而无论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如何,并且防止出现缺陷,例如图像扭曲。发明内容
因此,期望实现无关于倾斜角度的显示器保持状态的稳定化。
一种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设置有显示器,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表面,并且其中下边缘部设置成接触部;保持构件,放置在载置表面上,从上方接触显示器的接触部并且保持显示器;和支架,其中上边缘部设置成附接到显示器的上侧附接部,下边缘部设置成附接到保持构件的下侧附接部,其中显示器相对于支架的倾斜角度能够改变成多个不同的角度,并且显示器的接触部接触保持构件的位置和支架的下侧附接部被定位成前后分开。
因此,在该显示装置中,显示器的下表面的与保持构件接触的位置以及支架的下侧附接部起着支承点的作用,所述支承点支承显示器而无关于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支架中设置有具有上侧附接部的基板、具有下侧附接部的支承底座、和连接到基板与支承底座的角度变更底座;在角度变更底座中设置有沿倾侧CN 102542918 A方向的定向不不相同的多种类型的结合部;并且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通过所述多个结合部可选择地与基板结合而得以改变。
通过将多个结合部可选择地结合至基板来改变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所述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由于角度变更底座的与基板结合的位置的改变而得以改变。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被设置作为结合部。
通过被设置作为结合部的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由于基板与第一结合部或第二结合部的结合位置的改变而得以改变。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基板连接到角度变更底座,从而能够沿倾侧方向旋转。
通过将基板连接到角度变更底座以使之能够沿倾侧方向旋转的,基板在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发生改变时相对于角度变更底座旋转。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基板中设置有具有支承孔的连接突部;角度变更底座中设置有具有插入孔的连接部;基板连接到角度变更底座以能够通过沿水平方向延伸并插入所述支承孔和插入孔中的旋转轴而沿倾侧方向旋转,所述插入孔形成上下延伸的长形形状;并且当与基板结合的结合部的类型改变时,旋转轴相对于插入孔的位置沿上下方向改变,并且基板与显示器一体化且沿上下方向移动。
通过在与基板结合的结合部的类型改变时旋转轴相对于插入孔的位置沿上下方向被改变并且基板与显示器一体化且沿上下方向移动,而改变显示器的倾斜角度时显示器沿上下方向运动。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由左右延伸的基部和从基部的左右边缘部分别向前延伸的一对侧部形成的轴状构件被设置作为保持构件,并且支架的下侧附接部附接到基部沿左右方向的中央部。
通过将支架的下侧附接部附接到基部沿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确保了支架相对于保持构件的良好平衡。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显示器的接触部与保持构件在两个位置处接触。
通过使显示器的接触部与保持构件在两个位置处接触,则连同支架的下侧附接部一起,显示器在三个位置处被支承。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显示器的接触部与保持构件接触的位置被定位成沿左右方向分开。
通过使显示器的接触部与保持构件接触的位置定位成沿左右方向分开,则连同下侧附接部一起,显示器在形成三角形的角的三个位置处被支承。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设定成使得显示表面面向前方的0°、或使得显示表面面向前方且向上的另一角度。
通过使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设定成使得显示表面面向前方的0°、或使得显示表面面向前方且向上的另一角度,使得显示在显示表面上的图像的可视性在任何倾斜角度下得以改善。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显示器能够沿水平方向旋转。
通过使显示器能够沿水平方向旋转,显示器能够旋转到一定位置,在该位置显示在显示表面上的图像的可视性较高。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角度变更底座由支承底座支承以便沿水平方向自由旋转。
通过使角度变更底座由支承底座支承以便沿水平方向自由旋转,显示器的沿水平方向的旋转和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的改变通过角度变更底座这一相同部件而得以实现。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设置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在角度变更底座与支承底座之间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当显示器沿水平方向旋转时,角度变更底座与滑动板一体化且相对于支承底座旋转。
通过在显示器沿水平方向旋转时使角度变更底座与滑动板一体化且相对于支承底座旋转,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滑动板随支承底座滑动。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设置有旋转板,所述旋转板处于在角度变更底座的对立侧与支承底座接触而支承底座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并且角度变更底座与所述旋转板在旋转支承点以螺钉构件结合,而同时支承底座介于其间。
通过使角度变更底座与旋转板在旋转支承点以螺钉构件结合而同时支承底座介于其间,构成一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通过角度变更底座和旋转板在旋转支承点以螺钉构件结合而使显示器沿水平方向旋转。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设置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在角度变更底座与支承底座之间由树脂材料形成;所述旋转板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当显示器沿水平方向旋转时,角度变更底座、滑动板与旋转板一体化并且相对于支承底座旋转。
通过由树脂材料形成旋转板并且当显示器沿水平方向旋转时使角度变更底座、滑动板与旋转板一体化并且相对于支承底座旋转,滑动板和旋转板随支承底座滑动。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设置有遮盖基板和角度变更底座的盖体。
通过设置遮盖基板和角度变更底座的盖体,减小了进入盖体内部的灰尘的量。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多个结合部利用变更用附接螺钉而可选择地与基板结合;设置有遮盖基板和角度变更底座的盖体;并且形成有螺钉紧固孔,使得所述变更用附接螺钉可插入盖体中或从盖体移除。
通过设置遮盖基板和角度变更底座的盖体并且形成螺钉紧固孔使得所述变更用附接螺钉可插入盖体中或从盖体移除,可在基板和角度变更底座被盖体遮盖的状态下改变角度变更底座的与基板结合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设置有显示器,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表面,并且其中下边缘部设置成接触部;保持构件,放置在载置表面上,从上方接触显示器的接触部并且保持显示器;和支架,在所述支架中,上边缘部设置成附接到显示器的上侧附接部,下边缘部设置成附接到保持构件的下侧附接部,其中显示器相对于支架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能够改变成多个不同的角度,并且显示器的接触部接触保持构件的位置和支架的下侧附接部被定位成前后分开。
因此,显示器的接触部与保持构件接触的位置和支架的下侧附接部定位成前后分开且常态地用作支承显示器的支承点,可实现无关于显示器的倾斜角度的显示器保持状态的稳定。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支架中设置有具有上侧附接部的基板、具有下侧附接部的支承底座、和连接到所述基板与所述支承底座的角度变更底座;角度变更底6座中设置有沿倾侧方向的定向不相同的多种类型的结合部;并且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通过使所述多个结合部可选择地与基板结合而得以改变。
因此,由于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仅通过改变角度变更底座的与基板结合的位置而得以改变,所以可容易地执行显示器的倾斜角度的改变。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可设置作为结合部。
因此,由于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仅通过将角度变更底座的与基板结合的位置改变成第一结合部或第二结合部而得以改变,所以可容易地执行显示器的倾斜角度的改变。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基板可连接到角度变更底座以便能够沿倾侧方向旋转。
因此,当改变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时,可以在基板与角度变更底座的结合没有被解除的情况下,容易地且迅速地实现显示器的倾斜角度的改变。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基板中可设置有具有支承孔的连接突部,角度变更底座中可设置有具有插入孔的连接部,基板可连接到角度变更底座以能够借由沿水平方向延伸并插入支承孔和插入孔中的旋转轴沿倾侧方向旋转,所述插入孔可形成为上下延伸的长形形状,并且当与基板结合的结合部的类型改变时,旋转轴相对于插入孔的位置可沿上下方向被改变,并且基板与显示器可一体化且沿上下方向移动。
因此,由于当显示器的倾斜角度改变时基板和显示器随旋转轴沿上下方向运动, 所以显示器的接触部可与保持构件可靠地接触而无论显示器的倾斜角度如何。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由左右延伸的基部和从基部的左右边缘部分别向前延伸的一对侧部形成的轴状构件可被设置作为保持构件,并且支架的下侧附接部可附接到基部沿左右方向的中央部。
因此,可实现显示器的保持状态的稳定。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显示器的接触部可与保持构件在两个位置处接触。
因此,由于连同支架的下侧附接部一起,显示器在三个位置处被支承,所以可实现显示器的保持状态的进一步稳定。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显示器的接触部与保持构件接触的位置可定位成沿左右方向分开。
因此,连同下侧附接部一起,显示器在形成三角形的角部的三个位置处被支承,从而可实现显示器的保持状态的进一步稳定。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可设定成使得显示表面面向前方的0°、或使得显示表面面向前方且向上的另一角度。
因此,可选择使显示在显示表面上的图像的可视性较高的角度并观看。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显示器可制成能沿水平方向旋转。
因此,可选择使显示在显示表面上的图像的可视性较高的角度并观看。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角度变更底座可由支承底座支承以便沿水平方向自由旋转。
因此,显示器的沿水平方向的旋转和倾斜角度沿倾侧方向的改变由角度变更底座这一相同的部件实现,可实现简化的结构和零部件数量的减少。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可设置在角度变更底座与支承底座之间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滑动板,并且当显示器沿水平方向旋转时,角度变更底座与滑动板一体化并且相对于支承底座旋转。
因此,由于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滑动板随支承底座滑动,所以可确保滑动板相对于支承底座的良好的可滑动性并且可沿水平方向顺滑地旋转显示器。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可设置旋转板,所述旋转板处于在角度变更底座的对立侧与支承底座接触而支承底座介于其间的状态,并且角度变更底座与所述旋转板可在旋转支承点利用螺钉构件结合,而同时支承底座介于其间。
因此,由于构成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通过角度变更底座与旋转板在旋转支承点以螺钉构件结合而使显示器沿水平方向旋转,所以可利用该旋转机构实现简化的构造和零部件数量的减少。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可设置在角度变更底座与支承底座之间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滑动板,旋转板可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当显示器沿水平方向旋转时,角度变更底座、滑动板与旋转板可一体化并且相对于支承底座旋转。
因此,可确保滑动板与旋转板相对于支承底座的良好的可滑动性并且可使显示器沿水平方向更平顺地旋转。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可设置遮盖基板和角度变更底座的盖体。
因此,可防止灰尘附着到基板和角度变更底座。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多个结合部可利用变更用附接螺钉而可选择地与基板结合,可设置将基板和角度变更底座遮盖的盖体,并且可形成螺钉紧固孔使得所述变更用附接螺钉可插入盖体中或从盖体移除。
因此,可实现结合位置的改变而无需将盖体移离显示器,并且可容易地且迅速地执行角度变更底座的与基板结合的位置的改变。
图1是透视图,与图2至图20 —起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
图2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后表面侧的透视图3是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4是示出显示装置的保持构件和支架的分解透视图5是示出支架附接到显示器和保持构件时的状态的放大透视图6是示出基板和角度变更底座的放大分解透视图7是角度变更底座的放大截面图8是示出角度变更底座的第一结合部结合到基板并且基板被保持在第一旋转位置时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9是示出角度变更底座的第二结合部结合到基板并且基板被保持在第二旋转位置时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10是盖体的放大透视图;8
图11是示出基板和角度变更底座被盖体遮盖时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12是示出角度变更底座的第一结合部结合到基板时的状态的放大分解透视图13是示出角度变更底座的第一结合部已结合到基板时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14是示出显示器被保持在倾斜状态时的状态的侧视图15是示出角度变更底座的第二结合部结合到基板时的状态的放大分解透视图16是示出角度变更底座的第二结合部已结合到基板时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17是示出显示器被保持在水平状态时的状态的侧视图18是透视图,示出下述状态,S卩,在基板与角度变更底座被盖体遮盖时的状态下进行角度变更底座的与基板接触的位置的改变;
图19是示出显示器沿水平方向在一个方向旋转时的状态的透视图;和
图20是显示器沿水平方向在另一个方向旋转时的状态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根据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
以下所示实施例是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的作为电视接收装置的一种应用。此处,本公开的应用范围不限于电视接收装置,例如,本公开可广泛地应用到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器的各种类型的显示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或电子相框。
[显示装置的构造]
显示装置1设置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器2 ;放置在载置表面100例如平台或地板上的保持构件3 ;和将显示器2保持在如图1和图2所示的预定的角度的支架4。
显示器2具有壳体5,沿横向长度从前到后形成呈例如平坦的矩形形状;和显示表面6,面向前方以便显示图像。壳体5的下边缘部设置成厚度厚于其它部分的接触部5a。 在接触部fe的下表面,设置接触表面部(未示出),所述接触表面部利用具有良好的可滑动性的树脂材料等形成。
在壳体5的后表面,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朝向下边缘的部分形成为附接部恥(参考图3)。在附接部恥中,形成向后方开口的多个螺钉紧固孔5c,5c,...。
保持构件3由例如下述构件形成,所述构件是由被弯曲成预定形状的金属所形成的圆轴(参考图3和图4)。保持构件3从左右延伸的基部7和从基部7的左右边缘部分别向前延伸的侧部8和8形成。
在基部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如图4所示,形成呈左右分开的向上开口的螺钉孔 7a和7a,并且在螺钉孔7a和7a之间形成向上开口的定位孔7b。
在保持构件3的下表面的预定位置,例如,附接由橡胶材料等形成的接触片9, 9,...。接触片9,9,...防止保持构件3相对于载置表面100的滑移或振颤(rattling)。
支架4由基板10、角度变更底座11、支承底座12、滑动板13和旋转板14形成(参考图3至图5)。
如图6所示,基板10由形成为具有大致面向前后方向的横长形状的附接部15和从附接部15向后突出并一体地形成的接触突部16和16而形成。
附接部15设置成下侧附接部,显示器2的附接部恥被附接至该下侧附接部,并且在附接部15中,形成贯穿前后且向上开口的螺钉插入切口 1 和15a以及贯穿前后的螺钉插入孔15b、15b、和15b。在附接部15中,分别贯穿前后的上侧螺孔15c和15c左右分开地形成在朝向上边缘的位置,并且贯穿前后的下侧螺孔15d和15d左右分开地形成在朝向下边缘的位置。
连接突部16和16定位成左右分开并且具有分别贯穿左右的支承孔16a和16a。
角度变更底座11由连接表面部17、第一结合部18、和第二结合部19形成。
连接表面部17由被支承表面部20和连接部21和21形成,其中被支承表面部20 形成为面向上下方向的板状,连接部21和21从被支承表面部20的前边缘部的左右边缘分别向上突出。
贯穿上下的凸台插入孔20a形成在被支承表面部20的大致中央部,并且贯穿上下的螺孔20b,20b,和20b形成在凸台插入孔20a附近的位置以沿周向方向分开。被支承表面部20形成为使得除前边缘之外的外部周向边缘是弧形的。在被支承表面部20中,分别贯穿上下的定位孔20c和20c形成在螺孔20b,20b,和20b之间。
分别贯穿左右的插入孔21a和21a形成在连接部21和21中。插入孔21a和21a 形成为纵长的长形形状。
第一结合部18和第二结合部19形成为使得沿倾侧方向(即左右延伸的轴作为支承点的旋转方向)的定向是不同的。
第一结合部18具有第一结合孔18a和18a,第一结合孔18a和18a从被支承表面部20的前边缘部大致向上地突出并且贯穿前后。第一结合孔18a和18a定位成左右分开的。
在被支承表面部20面向上下方向时的状态下,第一结合部18处于沿在垂直方向上稍向后方变位的方向倾斜的状态(参考图7)。即,在被支承表面部20面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第一结合部18处于相对于垂直方向H以角度α向后倾斜的状态。所述角度α设定在例如6°。
第二结合部19处于从被支承表面部20的前边缘部向下突出的状态,并且左右边缘部分别比被支承表面部20更多地向左右突出(参考图6)。贯穿前后的第二结合孔19a 和19a形成在第二结合部19,并且第二结合孔19a和19a分别定位在第二结合部19的左右边缘部。
基板10经由旋转轴22和22连接到角度变更底座11以便能够旋转(参考图4至图6)。旋转轴22和22分别插入支承孔16a和16a以及插入孔21a和21a中,所述支承孔 16a和16a形成在基板10的连接突部16和16中,所述插入孔21a和21a形成在角度变更底座11的连接部21和21中,并且旋转轴22和22用作基板10相对于角度变更底座11的旋转支承点。
在基板10连接到角度变更底座11以能够旋转的状态下,基板10能够在第一旋转位置(参考图8)和第二旋转位置(参考图9)之间旋转,其中在所述第一旋转位置,附接部 15的后表面的上边缘部与角度变更底座11的第一结合部18的前表面形成接触,而在所述第二旋转位置,附接部15的后表面的下边缘部与角度变更底座11的第二结合部19的前表面形成接触。
在基板10相对于角度变更底座11的旋转过程中,因为如上所述,连接部21和21 的插入孔21a和21a形成为纵长的长形形状,所以旋转轴22和22分别能够沿上下方向在插入孔21a和21a中运动,并且根据旋转轴22和22的运动,基板10相对于角度变更底座 11沿上下方向移动。
支承底座12形成为使得上下延伸的直立部23、从直立部23的上边缘部向前延伸的支承表面部对、和设置在直立部23的下边缘部的下侧附接部25利用金属材料例如铝一体地形成(参考图3和4)。
贯穿上下的通孔2 和定位在通孔2 附近的凸台通孔Mb,Mb,和24b形成在支承表面M上,以沿周向方向分开。凸台通孔Mb J4b,和24b形成为圆弧形状,所述圆弧在以通孔Ma为中心的周向位置上延伸。
向下开口且左右延伸的附接槽2 形成在下侧附接部25。贯穿上下的螺钉孔2 和2 形成在下侧附接部25以左右分开,并且各螺钉孔2 和25b的开口的下侧与附接槽 2 连通。向下突出的定位销25c设置在下侧附接部25中,并且定位销25c定位在附接槽 ^a中。
在支承底座12中,基部7插在附接槽25a中,定位销25c插在定位孔7b中,并且下侧附接部25由分别插入螺钉孔2 和2 且拧入螺钉孔7a和7a中的第一附接用螺钉 101和101附接到保持构件3。此时,通过将定位销25c插入定位孔7b中,支承底座12相对于保持构件3沿前后和左右的定位得以执行,并且支承底座12附接到保持构件以呈下述状态直立部23在基部7沿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是大致垂直的;并且支承表面部M是水平的。
滑动板13被支承成能够在支承底座12中支承表面M的上表面上沿水平方向自由旋转。滑动板13由具有良好的可滑动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由面向上下方向呈板状的滑动表面部26和从滑动表面部沈的除前侧之外的周向边缘向上突出的周向表面部27形成。周向表面部27形成呈弧形。
向上突出的呈圆柱状的上侧凸台部^a和向下突出的呈圆柱状的下侧凸台部26b 设置在滑动表面部26中,并且上侧凸台部26a和下侧凸台部26b设置在相同的轴上。定位在上侧凸台部26a附近的凸台插入孔,和26c形成在滑动表面部沈以沿周向方向分开。分别向上突出的定位轴26d和26d设置在滑动表面部沈的凸台插入孔^c,^c,和 26c之间。
滑动板13由支承表面部M支承成能够在下侧凸台部26b插入通孔2 中的状态下以下侧凸台部26b作为支承点自由旋转。
旋转板14由支承底座12中的支承表面部M的下表面支承成能够沿水平方向自由旋转。旋转板14利用具有良好的可滑动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为板状。贯穿上下的螺钉构件插入孔Ha形成在旋转板14中。定位在螺钉构件插入孔14a附近的插入用凸台14b,14b, 和14b设置在旋转板14中以沿周向方向分开。插入用凸台14b,14b,和14b形成为圆柱状并且向上突出。
旋转板14由支承表面部M支承成能够在插入用凸台14b,14b,和14b分别依次插入支承表面部M的凸台通孔Mb,Mb,和24b和滑动板13的凸台插入孔^cJ6c,和26c 中的状态下以螺钉构件插入孔Ha作为支承点沿水平方向自由旋转。
分别插入滑动板13的凸台插入孔^c J6c,和26c中的旋转板14插入用凸台14b, 14b,和14b,滑动板13和旋转板14结合并且相对于支承表面部M沿水平方向一体地旋转。
基板10和角度变更底座11利用盖体28而被遮盖(参考图3和图11)。盖体28 形成为使得第一遮盖部四和第二遮盖部30 —体地形成,第一遮盖部四形成为横长的矩形形状,第二遮盖部30从第一遮盖部四向后突出。
向前方开口的浅的第一遮盖凹部29a形成在第一遮盖部四中。贯穿前后的螺钉紧固孔^bJ9b,...和贯穿前后的附接孔^c,^c,和29c形成在第一遮盖部四中。
向下开口的浅的第二遮盖凹部29b形成在第二遮盖部30中。
连通孔29d形成在第一遮盖部四中,位于与第二遮盖部30连续的部分中,并且第一遮盖凹部29a和第二遮盖凹部30a因连通孔29d而连通。
基板10由于被容纳在第一遮盖凹部中而从后方被第一遮盖部四遮盖,而角度变更底座11从遮盖孔29d插入并且由于被容纳在第二遮盖凹部30a中而从上方被第二遮盖部30遮盖。
借助于以此方式被盖体28遮盖的基板10和角度变更底座11,可防止灰尘附着到基板10和角度变更底座11。
在滑动板13与旋转板14结合而支承表面部M介于其间的状态下,角度变更底座 11的被支承表面部20附接到滑动板13 (参考图3、图5和图11)。通过分别从下方插入定位孔20c和20c中的定位轴26d和沈山从下方插入凸台插入孔20a中的上侧凸台部^a,以及分别插入旋转板14的插入用凸台14b,14b,和14b且拧入螺孔20b,20b和20b中的第二附接用螺钉102,102,和102,被支承表面部20附接到滑动板13。因此,滑动板13、旋转板 14、角度变更底座11、和基板10相对于基部12的支承表面部M沿水平方向一体地旋转。
在被支承表面部20附接到滑动板13的状态下,螺钉构件200依次插入穿过旋转板14的螺钉构件插入孔1 和滑动板13的下侧凸台部26b并且拧入滑动板13的上侧凸台部^a。在被支承表面部20附接到滑动板13的状态下,周向表面部27沿被支承表面部 20的外周表面的外侧定位。
通过分别插入螺钉插入切口 1 和1 且拧入形成在壳体5的附接部恥中的螺钉紧固孔5c和5c中的第三附接用螺钉103和103,基板10附接到显示器2。
另外,通过分别插入附接孔^c,^c,和29c且拧入形成在壳体5的附接部恥中的螺钉紧固孔5c,5c,和5c中的第四附接用螺钉104,104和104,盖体观附接到显示器2,并且基板10和角度变更底座11被盖体观遮盖(参考图3和图11)。此时,第四附接用螺钉 104,104,和104在已分别贯穿角度变更底座11的螺钉插入孔15b,15b,和15b的状态下拧入螺钉紧固孔5c,5c,和5c中。因此,盖体28利用第四附接用螺钉104,104,和104而附接到显示器2,并且同时,基板10利用第四附接用螺钉104,104,和104而附接到显示器2。
[显示装置的操作等]
在如上所述构造成的显示装置1中,可以通过改变角度变更底座11的以此方式与基板10结合的位置而改变显示器2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
例如,如图12和图13所示,可以通过将变更用附接螺钉300和300分别插入形成在角度变更底座11的第一结合部18中的第一结合孔18a和18a并且拧入基板10的上侧螺孔15c和15c,实现第一结合部18到基板10的附接,从而可将显示器2保持在第一倾斜角度(参考图14)。此时,基板10被保持在第一旋转位置。第一倾斜角度,是在显示器2的显示表面6面向前方并且向上斜的情况下的角度,并且是相对于垂直方向以例如6°倾斜的角度。
另外,利用变更用附接螺钉300和300,第一结合部18相对于基板10的结合被解除,并且基板10以旋转轴22和22作为支承点相对于角度变更底座11旋转直到第二旋转位置。在基板10已旋转直到第二旋转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5和图16所示,可以通过将变更用附接螺钉300和300分别插入形成在角度变更底座11的第二结合部19中的第二结合孔19a和19a且拧入基板10的下侧螺孔15d和15d中,实现第二结合部19到基板10的附接,从而可将保持显示器2保持在显示表面6面向水平方向的角度(参考图17)。
在显示装置1中,即使在当显示器2被保持在上述两个角度时的任一状态下,显示器2的接触部fe的左右两侧的部分都处于在支架的下侧附接部25的前方分别与保持构件 3的侧部8和8形成接触的状态(参考图13、图14、图16和图17)。
如上述,当倾斜角度沿显示器2的倾侧方向被改变时,因为基板10以旋转轴22和 22作为支承点相对于角度变更底座11旋转,所以接触部fe的位置相对于保持构件3沿上下方向改变。然而,在显示装置1中,如上述,因为连接部21和21的插入孔21a和21a形成纵长的长形形状,所以基板10能够连同旋转轴22和22 —起沿上下方向运动。因此,在基板10相对于角度变更底座11的旋转过程中,旋转轴22和22、基板10、和显示器2变成一体的并且相对于角度变更底座11沿上下方向运动,并且接触部fe处于与保持构件3的各侧部8和8形成接触的状态而无关于显示器2的倾斜角度。
在显示装置1中,如上述,因为接触部fe与保持构件3形成接触而无关于显示器 2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所以接触部fe的与保持构件3接触的位置和支架4的下侧附接部25被定位成前后分开且常态地用作支承显示器2的支承点,因而可实现无关于显示器2 的倾斜角度的显示器2的保持状态的稳定。
另外,通过将角度变更底座11的第二结合部19和第一结合部18选择性地结合到基板10,显示器2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得以改变。
因此,因为显示器2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仅通过改变角度变更底座11的与基板 10结合的位置而得以改变,所以可容易地执行显示器2的倾斜角度的改变。
此处,在以上描述中,示出一示例,其中,通过设置在角度变更底座11中的第二结合部19和第一结合部18这两个结合部,显示器2能够被改变到两个不同的倾斜角度,但通过设置在角度变更底座11中的具有沿倾侧方向的不同定向的三个或更多个结合部,显示器2可能够被改变到三个或更多个不同的倾斜角度。
此外,因为基板10与角度变更底座11连接成能够沿倾侧方向旋转,所以,当改变显示器2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时,在基板10与角度变更底座11的结合没有被解除的情况下,可容易且迅速地执行显示器2的倾斜角度的改变。
此处,在显示装置1中,因为基板10与角度变更底座11连接成能够沿倾侧方向旋转,并且螺钉紧固孔^bJ9b,...形成在盖体观中,所以,在基板10和角度变更底座11被盖体观遮盖的状态下,可改变角度变更底座11的与基板10结合的位置。
在基板10和角度变更底座11被盖体观遮盖的状态下,角度变更底座11的与基板10结合的位置的改变可通过利用紧固工具400例如螺丝刀使变更用附接螺钉300,300,...相对于螺钉紧固孔^bJ9b,...被插入或被移除而得以执行(参考图18)。
具体地,紧固工具400插入螺钉紧固孔29b和^b中,变更用附接螺钉300, 300,...相对于附接部15的下侧螺孔15d和15d或上侧螺孔15c和15c的螺纹结合被解除,从而变更用附接螺钉300和300被移除到盖体观的外部。然后,通过将变更用附接螺钉300,300,…插入其它的螺钉紧固孔29b和29b并将变更用附接螺钉300,300,…相对于附接部15的下侧螺孔15d和15d或上侧螺孔15c和15c的螺纹结合,可改变角度变更底座11的与基板10结合的位置。
在基板10和角度变更底座11以此方式被盖体观遮盖的状态下,通过改变角度变更底座11的与基板10结合的位置,可实现结合的位置的改变而无需从显示器2移除盖体观。因此,可容易且迅速地改变角度变更底座11的与基板10结合的位置。
另外,因为连接部21和21的插入孔21a和21a形成呈纵长的长形形状,并且当改变显示器2的倾斜角度时基板10连同旋转轴22和22 —起沿上下方向运动,所以可使显示器2的接触部fe与保持构件3可靠地接触而无关于显示器2的倾斜角度。
此外,因为由左右延伸的基部7和从基部7的左右边缘部向前延伸的一对侧部8 和8形成的轴状构件被设置作为保持构件3,并且支架4的下侧附接部25附接到基部7沿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所以可实现显示器2的保持状态的稳定。
另外,此外,因为显示器2的接触部fe与保持构件3在两个位置处接触,并且因为连同支架4的下侧附接部25,显示器2在三个位置处被支承,所以可实现显示器2的保持状态的进一步稳定。
另外,因为显示器2的接触部fe的与保持构件3接触的位置被定位成沿左右方向分开,所以,连同下侧附接部25,显示器2在形成三角形的角的三个位置处被支承,可实现显示器2的保持状态的进一步稳定。
另外,因为显示器2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设定成使得显示表面6面向前方的 0° ;或使得显示表面6面向前方且向上的另一角度例如6°,所以可以选择使得显示在显示表面6上的图像的可视性较高的角度并观看。
此处,显示器2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不限于0°和6°而能够被设定成任意角度。
在显示装置1中,滑动板13、旋转板14、角度变更底座11、和基板10被一体化并且能够相对于支承底座12的支承表面部M沿水平方向旋转。因此,当滑动板13、旋转板14、 角度变更底座11、和基板10旋转时,附接到基板10的显示器2也沿水平方向旋转,并且可改变显示表面6沿水平方向的定向(参考图19和图20)。
显示器2沿水平方向的旋转可在下述位置之间执行旋转板14的插入用凸台 14b,14b,和14b分别与形成在支承底座12的支承表面部M中的凸台插入孔Mb,Mb,和 24b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个边缘接触时所在的位置(参考图19),和插入用凸台14b,14b,和 14b分别与凸台插入孔Mb,Mb,和24b的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个边缘接触时所在的位置(参考图20)。
因为以此方式显示器2能够沿水平方向旋转,所以可以选择使得显示在显示表面 6上的图像的可视性较高的角度并观看。
另外,因为角度变更底座11由支承底座12支承成沿水平方向自由旋转,所以,显示器2的沿水平方向的旋转和沿倾侧方向的旋转(倾斜角度的改变)通过角度变更底座11 这同一个部件实现,可实现零部件数量的减少和简化的结构。
此外,配置了在角度变更底座11和支承底座12之间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滑动板13, 并且,当显示器2沿水平方向旋转时,角度变更底座11和滑动板13被一体化并且相对于支承底座12的支承表面部M旋转。
因此,因为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滑动板13随支承表面部M滑动,所以,可确保滑动板13相对于支承表面部M的良好的可滑动性,并且可使显示器2沿水平方向顺滑地旋转。
此外,另外设置了旋转板14,所述旋转板14配置在角度变更底座11的对立侧使得支承底座12的支承表面部M被间插在中间,从而,角度变更底座11和旋转板14利用在旋转支承点处的一个螺钉构件200结合而同时将支承表面部M间插在中间。
因此,因为构造了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通过利用旋转支承点处的螺钉构件200 而结合的角度变更底座11与旋转板14,使显示器2沿水平方向旋转,所以利用该旋转机构可实现零部件数量的减少和简化的构造。
另外,配置在角度变更底座11与支承表面部M之间的滑动板13、和配置在滑动板 13的对立侧而使得支承表面部M介于其间的旋转板14,都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一体化成一起旋转。因此,可确保滑动板13和旋转板14相对于支承表面部M的良好的可滑动性, 并且可使显示器2沿水平方向更平顺地旋转。
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各部分的具体的形状和构造仅是在应用本公开时的一个具体示例,因此,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不应解释成受限的。
本公开包括于2010年12月3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10-270785中所公开的内容相关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在随附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型、组合、子组合和替代。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表面的显示器,其中下边缘部设置成接触部; 保持构件,放置在载置表面上,由上方接触所述显示器的接触部,并且保持显示器;和支架,其中,上边缘部被设置作为附接到所述显示器的上侧附接部,并且下边缘部被设置作为附接到所述保持构件的下侧附接部,其中,显示器相对于支架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能够被改变成多个不同的角度,并且所述显示器的接触部的接触所述保持构件的位置和所述支架的下侧附接部被定位成前后分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支架中设置有具有所述上侧附接部的基板;具有所述下侧附接部的支承底座;和连接所述基板和所述支承底座的角度变更底座,所述角度变更底座中设置有倾侧方向的定向不相同的多种类型的结合部,并且所述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通过将所述多个结合部可选择地与所述基板结合而得以改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被设置作为所述结合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基板连接到所述角度变更底座,从而能够沿倾侧方向旋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基板中设置有具有支承孔的连接突部, 所述角度变更底座中设置有具有插入孔的连接部,所述基板连接到所述角度变更底座,从而能够通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插入在所述支承孔和所述插入孔中的旋转轴而沿倾侧方向旋转, 所述插入孔形成为上下延伸的长形形状,并且当与所述基板结合的结合部的类型改变时,所述旋转轴相对于所述插入孔的位置沿上下方向被改变,并且所述基板与显示器一体化且沿上下方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由左右延伸的基部和从基部的左右边缘部分别向前延伸的一对侧部形成的轴状构件被设置作为保持构件,并且所述支架的下侧附接部附接到基部沿左右方向的中央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器的接触部在两个位置上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器的接触部的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的位置定位成沿左右方向分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设定成使得所述显示表面面向前方的0°、或使得显示表面面向前方且向上的另一角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器被制成能够沿水平方向旋转。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角度变更底座由支承底座支承,从而能够沿水平方向自由旋转。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设置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在所述角度变更底座与支承底座之间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当所述显示器沿水平方向旋转时,所述角度变更底座与滑动板一体化并且相对于所述支承底座旋转。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设置有旋转板,所述旋转板处于在所述角度变更底座的对立侧与所述支承底座接触以使得支承底座介于其间的状态,并且所述角度变更底座与所述旋转板在旋转支承点利用螺钉构件结合,而同时所述支承底座介于两者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设置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在所述角度变更底座与支承底座之间由树脂材料形成,所述旋转板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当所述显示器沿水平方向旋转时,所述角度变更底座、滑动板与旋转板一体化并且相对于所述支承底座旋转。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遮盖所述基板和角度变更底座。
1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结合部利用变更用附接螺钉而可选择地与所述基板结合,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遮盖所述基板和角度变更底座,并且形成有螺钉紧固孔,使得所述变更用附接螺钉能够插入所述盖体中或从盖体移除。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器,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表面,并且其中,下边缘部设置成接触部;保持构件,放置在载置表面上,从上方接触显示器的接触部,并且保持显示器;和支架,在所述支架中,上边缘部设置成附接到显示器的上侧附接部,下边缘部设置成附接到保持构件的下侧附接部,其中显示器沿倾侧方向的倾斜角度能够改变成多个不同的角度,并且显示器的接触部接触保持构件的位置和支架的下侧附接部被定位成前后分开。
文档编号G09F9/00GK102542918SQ20111037715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日
发明者田中克昌 申请人:索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