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6  23

专利名称: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支撑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用于显示器
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专利M263727号揭露一种能回转及升降的转轴机构 (可称为一种支撑装置),用以支撑显示器,让显示器上下移动时不 会影响到显示器的转动角度。中国台湾专利M263727号的代表图请 参阅图1。如图1所示,支撑装置1包含面板底座12、底座10、支 撑架16以及连軒14。支撑架16连接面寺反底座12以及底座10,提 供支撑装置1之支撑力。面板底座12与显示器的面板(未显示)相连 接,底座10与显示器的底座(未显示)相连接。连杆14枢接于面板 底座12与底座10。当面4反底座12相对底座IO上下移动时,多个 连杆14可相对移动及转动,致4吏面板底座12之转动角度不受影响 (亦即,面才反底座12与底座10的夹角固定不变)。
以液晶屏幕的支撑装置而言,传统的"i殳计采用压铸片以加上4失 片方式或是多片沖压铁片方式。若能降低支撑装置的零件数量且同 时不会降低功效,就能省去零件的开才莫成本以及组装成本。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能以较少的零件及较简化的 结构达成与先前4支术相同的功效,用以满足上述选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 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可用以支撑显示器(例
如液晶面板),使其能上下移动但不会改变显示器的设置角度。根 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支撑装置包含底座、固定支架、设置在底 座和支架之间的第 一连杆组以及第二连杆组。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杆组包含第一上连杆、与第一上连 杆间隔开的第二上连杆以及连接杆。连接杆固定地连接第一上连杆 以及第二上连杆。第一上连杆包含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第一上连杆 经由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枢接至固定支架。第二上连杆包含第三端以 及第四端。第二上连杆经由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枢接至底座。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连杆组包含第 一下连杆以及第二下连 杆。第一下连杆包含第五端以及第六端,第二下连杆包含第七端以 及第/\端。第一下连斥干经由第五端才区^妾至固定支架并且经由第六端 枢接至底座。第二下连杆经由第七端枢接至固定支架并且经由第八 端枢^妻至底座。
藉此,本发明之支撑装置可以用较少的零件以及较简化的结构 达到与先前冲支术相同的功效。
关于本发明之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附图得 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1是根据先前技术的支撑装置在示意图。
图2A是根据本发明一较佳具体实施例在支撑装置的示意图。图2B是图二 A的前^L图。 图2C是图二 A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阅图2A、图2B及图2C。图2A是根据本发明一较佳具体 实施例的支撑装置2的示意图。图2B是图2A的前^L图。图2C是 图2A的侧一见图。如图2A所示,支撑装置2包含底座20、固定支 架22、第 一连牙干纟且24、第二连4干纟且26以及弹性构l牛28。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杆组24包含第一上连杆240、第二 上连杆242以及连才妄杆244。连4妻杆244固定地连一妻第 一上连杆240 以及第二上连杆242。第一上连杆240包含第一端2400以及第二端 2402,第一上连4干240经由第一端2400以及第二端2402才区4妻至固 定支架22。第二上连杆242包含第三端2420以及第四端2422。第 二上连才干242纟至由第三》离2420以及第四端2422才区4妄至底座20。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连杆组26包含第一下连杆260以及 第二下连杆262 。第 一 下连杆260包含第五端2600以及第六端2602 , 第二下连杆262包含第七端2620以及第乂V端2622。第一下连杆260 经由第五端2600才区4妻至固定支架22并且经由第六端2602枢4妻至 底座20。第二下连杆262经由第七端2620枢4妻至固定支架22并且 经由第/\端2622枢4妻至底座20。
固定支架22包含專争^由纟且4牛222、固定4反220以及面才反底座224。 第一端2400、第二端2402、第五端2600以及第七端2620分别枢 4妻至转轴组件222。固定才反220与转轴组件222枢冲妻。面—反底座224 与显示器的面板(未显示)相连接。另夕卜,请参阅图2A、图2B及图 2C。定义第一平面FP通过第一端2400、第二端2402、第五端2600以及第七端2620;定义第二平面SP通过第三端2420、第四端2422、 第六端2602以及第/\端2622。第一平面FP大致平4亍第二平面SP, 致佳乂人第 一连杆组24与第二连杆组26的侧面XC察,形成一平4亍四 边形动作才几构。因J:匕当面寺反底座224上下移动时,第一连岸干组22 与第二连杆组24虽会移动及转动,使得面板底座224可上下移动, 寸旦不影响固定支架22与底座20的垂直夹角(亦即,固定支架22不 转动)。
另外,弹性构件28连接第一连杆组24以及第二连杆组26。对 此实施例,弹性构件28为两条对称设置的弹簧,可提供用以维持 第一连杆组24与第二连杆组26—定相对距离(亦即,沿图2B及图 二 2所示箭头方向的相对距离)的回弹力。藉此,弹性构件28可增 加支撑装置2的整体强度(亦即,减少支撑装置2受到外力时的不当 形变),进而减少损坏可能性。
此外,连接杆244是圆柱形锻件,第一上连杆240呈开口朝上 的U形,第二上连杆242呈开口朝下的U形。才艮据该具体实施例 中,虽然第一上连杆240以及第二上连杆242是以板材折弯成型, 但于实际i殳计上,第一上连杆240以及第二上连杆242的截面也可 呈U形以增强第一上连杆240以及第二上连杆242的强度。此外, 第一下连杆260或第二下连杆262的截面呈L形,也能增强其本身 的强度。需注意的是,前述截面的形状并不受限,截面成一特定形 状以及第 一连杆组24成I字形皆是为了在减少制造材料的用量下, 能保持一定的应力强度。此外,第一上连杆240、第二上连杆242 以及连接杆244可一体成形(当然,也可焊接、4提接或锁固)以形成 第一连杆组24。
请参阅图1及图2A,先前技术的支撑装置1用四片连杆14互 相移动及^争动(可称为连动),以达到面纟反底座12能上下移动且不影 响转动角度的功能,但是需要支撑架16提供支撑力。本发明的支撑装置2用第 一连杆组24与第二连杆组26除了提供连动作用外, 其结构还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另外,相较于图1,本发明的第一连 杆组24及第二连杆组26所需要的制造原料比较少。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支撑装置可以用较少的零件以及较 简化的结构达到与先前冲支术相同的功效。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 明之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 明的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 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因此,本发明权利要求 的范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 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主要组件符号i兌明
1、 2:支撑装置10、 20:底座
12、 224:面一反底座14:连杆
16:支撑架22:固定支架
24:第一连杆组26:第二连沖干纟且
28:弹性构件220:固定板
222:转轴组件240:第一上连杆
242:第二上连杆244:连接杆
260:第一下连才干262:第二下连详干
2400:第一端2402:第二端
2420:第三端2422:第四端
2600:第五端2602:第六端
2620:第七端2622:第^\端
FP:第一平面SP:第二平面
权利要求
1. 一种支撑装置,包含底座;固定支架;第一连杆组,其设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架之间,包含第一上连杆、与所述第一上连杆间隔开的第二上连杆,以及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固定地连接所述第一上连杆以及所述第二上连杆,所述第一上连杆包含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一上连杆经由所述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端枢接至所述固定支架,所述第二上连杆包含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所述第二上连杆经由所述第三端以及所述第四端枢接至所述底座;以及第二连杆组,包含第一下连杆以及第二下连杆,所述第一下连杆包含第五端以及第六端,所述第二下连杆包含第七端以及第八端,所述第一下连杆经由所述第五端枢接至所述固定支架并且经由所述第六端枢接至所述底座,所述第二下连杆经由所述第七端枢接至所述固定支架并且经由所述第八端枢接至所述底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定义一第一平面通过所 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五端以及所述第七端,定义一 第二平面通过所述第三端、所述第四端、所述第六端以及所述 第八端,所述第一平面大致平^f于所述第二平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还包含弹性构件,连接所述 第一连杆组以及所述第二连杆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上连杆、所述 第二上连杆以及所述连4妻杆是一体成型。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支架包含转轴 组件以及固定板,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五端以及 所述第七端分别枢接至所述转轴组件,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转轴 组件枢接。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上连杆以及所 述第二上连杆的截面均呈U形。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下连杆或所述 第二下连杆的截面呈L形。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连接杆是一圓柱形 锻件。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上连杆以及所 述第二上连杆均呈U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披露一种支撑装置,包含底座、固定支架、第一连杆组以及第二连杆组。第一连杆组包含第一上连杆、第二上连杆以及连接杆。连接杆固定地连接第一上连杆以及第二上连杆。第一上连杆枢接至固定支架,第二上连杆枢接至底座。第二连杆组包含第一下连杆以及第二下连杆。第一下连杆分别枢接至固定支架及底座。第二下连杆分别枢接至固定支架以及底座。该支撑装置可用以支撑显示器,可以用较少的零件以及较简化的结构达到与先前技术相同的功效。
文档编号G09F9/35GK101419847SQ20071016565
公开日2009年4月2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23日
发明者苏永俊 申请人: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