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驱动方法

xiaoxiao2020-6-26  28

专利名称: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具有发光部分的显示元件和具有这种显示元件的显示设备是公知的。例如,作为能够通过低压DC驱动以高亮度发光的显示元件,具有使用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在下文中,也缩写为EL)的有机电致发光部分的显示元件(在下文中,也简单地缩写为有机EL显示元件)已经引起了关注。与液晶显示器类似地,例如,在包括有机EL显示元件的显示设备(在下文中,也简单地缩写为有机EL显示设备)中,作为驱动类型,简单矩阵型和有源矩阵型是公知的。有源矩阵型具有结构复杂的缺点,但具有可以增强图像的亮度的优点。通过有源矩阵驱动方法驱动的有机EL显示元件包括由包含发光层的有机层构造的发光部分以及驱动该发光部分的驱动电路。作为驱动有机电致发光部分(在下文中,也简单地缩写为发光部分)的电路,例如,根据JP-A-2007-310311等,包括两个晶体管和一电容器的驱动电路(称为2Tr/lC驱动电路)是公知的。2Tr/lC驱动电路包括写晶体管和驱动晶体管TRd这两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器C1,如图3所示。下面将简要描述包括2Tr/lC驱动电路的有机EL显示元件的操作。如图32的时序图中所示,在时段TPO)3和时段TPO)5中执行阈值电压取消处理。然后,在时段TPO)7 中执行写处理,并且从驱动晶体管TRd的漏极区流向源极区的漏极电流Ids在时段TPQ) 8中在发光部分ELP中流动。基本上,有机EL显示元件以一亮度发光,该亮度对应于发光部分 ELP的发射效率与在发光部分ELP中流动的漏极电流Ids的值的乘积。稍后将参照图32以及图33Α到图38详细描述包括2Tr/lC驱动电路的有机EL显示元件的操作。总的来说,在显示设备中,随着操作时间变得更长,亮度变得更低。在使用有机EL 显示元件的显示设备中,观察到发光部分的发射效率由于时间变化引起的亮度的下降。因此,在显示设备中,当长时间显示单一图案时,可能出现所谓的老化(burn-in)现象(其中, 观察到由于显示的图案而引起的亮度的变化)等。例如,如图41A所示,使得显示设备在如下状态下长时间操作在有机EL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EA的右上部分(以白色)显示字符而字符以外的所有区域以黑色显示。其后,当以白色显示整个显示区域EA时,如图41B所示,在显示区域EA中已经显示了字符的右上部分的亮度相对较低,这被识别为不必要的图案。这样,当出现老化现象时,显示设备的显示质量降低。

发明内容
当在出现老化现象的区域中驱动显示元件时,由于老化现象而引起的显示设备的显示质量的下降可以通过控制显示元件以便补偿由于老化现象而引起的亮度的下降来解决。然而,例如,除了显示图像的亮度和操作时间的历史之外,有机EL显示元件的发光部分的发射效率的下降还取决于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例如,在一个帧时段中发光时段占据的比例)的历史等。在预先多次测量操作历史的时间变化数据并参照存储时间变化数据的表格来补偿由于老化现象而引起的亮度的下降的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在于控制电路的规模增大且控制复杂。因此,期望提供可以在不单独地存储显示图像的亮度历史、操作时间的历史和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的历史作为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反映历史来补偿由于老化现象而引起的亮度下降的显示设备,或期望提供可以通过反映历史来补偿由于老化现象而引起的亮度下降的显示设备驱动方法。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包括具有电流驱动发光部分的显示元件,其中显示元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以二维矩阵排列,并且所述显示面板基于视频信号来显示图像;以及亮度校正单元,通过校正输入信号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来校正当在显示面板上显示图像时各显示元件的亮度,其中亮度校正单元包括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在基准操作时间中,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特定占空比的状态下当相应的显示元件基于视频信号操作了预定单位时间时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等于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当假设相应的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而操作时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存储通过累积由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对于每一显示元件计算的基准操作时间的值而获得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基准曲线存储器,存储表示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当相应的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时每一显示元件的操作时间与相应的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曲线;灰度校正值保持器,参照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和基准曲线存储器,计算用以补偿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的灰度值的校正值,并保持与各个显示元件对应的灰度值的校正值,以及视频信号产生器,基于由灰度校正值保持器保持的灰度值的校正值来校正与各个显示元件对应的输入信号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涉及显示设备驱动方法,其使用具有包括含有电流驱动发光部分的显示元件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设备,在显示面板中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以二维矩阵排列各显示元件,并且显示面板基于视频信号来显示图像,所述显示设备还具有亮度校正单元,通过校正输入信号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灰度值作为视频信号来校正当在显示面板上显示图像时各显示元件的亮度。所述显示设备驱动方法包括通过基于亮度校正单元的操作校正输入信号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来校正当在显示面板上显示图像时显示元件的亮度。所述校正包括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在该基准操作时间中,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特定占空比的状态下当相应的显示元件基于视频信号操作了预定单位时间时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等于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当假设相应的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时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存储通过累积对于每一显示元件计算的基准操作时间的值而获得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基于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参照基准曲线来计算用以补偿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的灰度值的校正值,所述基准曲线表示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当相应的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时每一显示元件的操作时间与相应的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 并保持与各个显示元件对应的灰度值的校正值;以及基于灰度值的校正值来校正与各个显示元件对应的输入信号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中,可以不单独地存储显示图像的亮度的历史、 操作时间的历史和每一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的历史作为数据,而是通过反映该历史来补偿由于老化现象引起的亮度的下降。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驱动方法中, 可以不通过单独地存储显示图像的亮度的历史、操作时间的历史和每一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的历史作为数据,而是通过反映该历史来补偿由于老化现象引起的亮度的下降。


图1是图示根据示例1的显示设备的概念图。图2是示意性地图示亮度校正单元的配置的框图。图3是组成显示面板的显示元件的等效电路图。图4是示意性地图示组成显示设备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图示图1中所示的电源线的电压改变时间与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之间的关系的时序图。图6A是图示在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具有值DRM。deQ的状态下,初始状态下显示元件中视频信号电压的值与显示元件的亮度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6B是图示在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具有值DRfcdetl的状态下,出现时间变化的显示元件中视频信号电压的值与显示元件的亮度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7是示意性地图示在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具有特定值tl且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具有值DRfcdetl的状态下,当使得显示元件基于各种灰度值(gradation value) 的视频信号而操作时的累积操作时间与由于时间变化而引起的显示元件的相对亮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8是示意性地图示在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具有特定值tl且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具有值DRM(kMI的状态下,当使得显示元件操作同时改变视频信号的灰度值时的操作时间与由于时间变化而引起的显示元件的相对亮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9是示意性地图示由图8中的附图标记CLpCI^CLyCLpCL5和CL6指示的曲线图部分与图7中所示的曲线图之间的对应性的图。图10是示意性地图示在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具有特定值tl且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具有值DRfcdetl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显示元件基于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由于时间变化而引起的显示元件的相对亮度变化达到特定值“ β ”为止的累积操作时间与视频信号的灰度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1是示意性地图示将当使得显示元件基于图8中所示的操作历史操作时的操作时间转换为当假设使得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时的基准操作时间的方法的曲线图。图12是图示在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是tl且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具有值DRM(KM1的状态下测量的视频信号的灰度值与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3是示意性地图示在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具有值tl且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具有值DRM。del( < DRMode0)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显示元件基于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由于时间变化引起的显示元件的相对亮度变化达到特定值“ β ”为止的累积操作时间与视频信号的灰度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4是将图10中所示的灰度值500的曲线图叠加到图13中所示的与灰度值对应的曲线图上的曲线图。图15是图示当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是tl且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具有值 DRMODEO、DRmodei、DRMODE2 禾口 DRmode3 时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的曲线图。图16是图示在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具有值tl的状态下占空比与占空比加速因子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7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中所示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的曲线图。图18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中所示的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的曲线图。图19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中所示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的曲线图。图20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中所示的基准曲线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的曲线图。图21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中所示的灰度校正值保持器的灰度校正值计算器的操作的曲线图。图22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中所示的灰度校正值保持器的灰度校正值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的图。图23是图示根据示例2的显示设备的概念图。图M是示意性地图示亮度校正单元的配置的框图。图25是组成显示面板的显示元件的等效电路图。图沈是示意性地图示在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具有特定值t2 (其中t2 > tl)且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具有值DRmotei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显示元件基于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由于时间变化引起的显示元件的相对亮度变化达到特定值“ β ”为止的累积操作时间与视频信号的灰度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27是将图10中所示的灰度值500的曲线图叠加在与图沈中所示的灰度值对应的曲线图上的曲线图。图观是图示在显示元件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具有值DRmoteci的状态下,当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是40°C时和当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是50°C时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的曲线图。图四是示意性地图示显示面板的操作期间的温度条件与温度加速因子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30是示意性地图示图M中所示的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的图。图31是示意性地图示图M中所示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的图。图32是示意性地图示根据示例1或2的显示设备驱动方法中显示元件的操作的时序图。图33A和图3 是示意性地图示在显示元件的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的0N/0FF状态的图。图34A和图34B是在图3 之后,示意性地图示显示元件的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的 0N/0FF状态的图。图35A和图35B是在图34B之后,示意性地图示显示元件的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的 0N/0FF状态的图。图36A和图36B是在图35B之后,示意性地图示显示元件的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的 0N/0FF状态的图。图37A和图37B是在图36B之后,示意性地图示显示元件的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的 0N/0FF状态的图。图38是在图37B之后,示意性地图示显示元件的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的0N/0FF状态的图。图39是包括驱动电路的显示元件的等效电路图。图40是包括驱动电路的显示元件的等效电路图。图41A和图41B是图示显示设备中的老化现象的显示区域的示意性前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本公开不限于这些示例,且实施例中的各种数值和材料仅为示例。将以如下顺序进行描述。1.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驱动方法的总体说明2.示例1 (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驱动方法)3.示例2 (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驱动方法)[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驱动方法的总体说明]从数字控制的视角来看,优选地输入信号和视频信号的值以2的幂表示的步长变化。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驱动方法中,视频信号的灰度值可以大于输入信号的灰度值的最大值。例如,输入信号可以经历8位灰度控制,并且视频信号可以经历大于8位的灰度控制。例如,可以考虑视频信号经历9位控制的配置,但本公开不限于该示例。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或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驱动方法中使用的显示设备(在下文中,也总的称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中,亮度校正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其存储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基于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与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的比值,作为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以及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当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不同于预定基准占空比的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基于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与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的比值限定为第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时,存储第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与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的比值作为占空比加速因子。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可以通过参照在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中存储以对应于视频信号的灰度值的值以及在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中存储以对应于操作期间发光时段的占空比的值并将单位时间的值乘以存储的值来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在具有上述优选配置的显示设备中,随着单位时间变得更短,老化补偿的精度变得进一步提高,但是亮度校正单元的处理负荷也变得更大。可以根据显示设备的规格适当地设置单位时间。例如,作为显示帧速的倒数给出的时间(S卩,所谓的一帧时段占据的时间)可以设置为单位时间。可替代地,可以将包括预定数量的帧时段的时段占据的时间设置为单位时间。在后一情况下,在单位时间中将各种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提供到一个显示元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仅需要配置为仅参照单位时间的第一帧时段中的灰度值。具有上述配置的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温度传感器,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中存储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可以是当每一显示元件在预定温度条件下操作时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亮度校正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当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不同于预定温度条件的温度条件下的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基于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与在将预定温度条件下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的比值限定为第三操作时间转换因子时,存储第三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的比值作为温度加速因子,并且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可以通过参照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中存储以对应于视频信号的灰度值的值、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中存储以对应于操作期间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的值、以及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中存储以对应于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的值并将单位时间的值乘以存储的值来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显示设备的规格可以适当地确定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并且优选地是,从显示元件的温度条件的观测的视角来看,基本上将温度传感器放置在显示面板中。根据显示设备的设计可以适当地确定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从显示设备的配置简化的视角来看,当在整个显示面板中显示设备的操作期间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基本一致时, 优选地仅安装一个温度传感器。另一方面,当在显示面板的上下部分之间或其左右部分之间温度条件变化时,优选地安装多个温度传感器,以便根据温度传感器的值执行控制。温度传感器可以是接触型或非接触型。并不特别地限制温度传感器的配置,并且可以使用诸如热敏电子或半导体传感器(其使用半导体元件的温度特性)之类的广泛已知的温度传感器。当温度传感器独立于显示面板时,可以优选地将温度传感器放置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之外。可以将温度传感器放置在与显示区域对应的显示面板的后表面的部分中。另一方面,当温度传感器由与组成显示元件的半导体元件(例如,组成驱动发光部分的驱动电路的晶体管)相同类型的半导体元件形成时,可以将温度传感器放置在围绕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部分中或者可以将其放置在显示元件中。
在具有上述各种优选配置的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中,亮度校正单元的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基准曲线存储器、灰度校正值保持器、视频信号产生器、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和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可以由公知电路元件来构造。对于稍后描述的诸如电源电路、扫描电路和信号输出电路之类的各种电路来说同样如此。具有上述各种配置的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可以具有所谓的单色显示配置或彩色显示配置。在彩色显示配置的情况下,一个像素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并且例如一个像素可以包括发红光的子像素、发绿光的子像素和发蓝光的子像素这三个子像素。可以配置除了这三种类型的子像素之外还包括一个或多种类型的子像素的组(如额外地包括发白光的子像素以提高亮度的组、额外地包括发互补色光的子像素以扩展彩色再现范围的组、额外地包括发黄光的子像素以扩展彩色再现范围的组以及额外地包括发黄光和青光的子像素以扩展彩色再现范围的组)。 显示设备中像素值的示例包括几个图像显示分辨率,如VGA (640,480)、 S-VGA (800, 600)、XGA (1024,768)、APRC (1152,900)、S-XGA (1280,1024)、U-XGA (1600, 1200)、HD-TV(1920,1080)和 Q-XGA(2048,1536)、(1920,1035)、(720,480)和(1280,960),
但是像素值不限于这些值。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中,组成显示元件的电流驱动发光部分的示例包括有机电致发光部分、LED发光部分和半导体激光发光部分。这些发光部分可以使用公知材料或方法形成。从平板显示设备的构建的视角来看,发光部分优选地由有机电致发光部分形成。有机电致发光部分可以是顶发射型或底发射型。有机电致发光部分可以包括阳极电极、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阴极电极。在特定平面中(例如,在基底上)形成显示面板的显示元件,并且在驱动相应的发光部分的驱动电路以上形成各个发光部分,例如层间绝缘层插入其间。组成驱动发光部分的驱动电路的晶体管的示例是n沟道薄膜晶体管(TFT)。组成驱动电路的晶体管可以是增强型或耗尽型。n沟道晶体管可以具有在其中形成的 LDD (Lightly Doped Drain:轻掺杂漏极)结构。在某些情况下,LDD结构可以是不对称的。 例如,由于在相应的显示元件的发光时驱动晶体管中流动大电流,因此可以仅在用作发光时的漏极区的一个源极/漏极区中形成LDD结构。例如,可以使用p沟道薄膜晶体管。组成驱动电路的电容器可以包括一个电极、另一电极和插入电极间的介电层。例如,当层间绝缘层插入其间时,在特定平面中(例如,在基底上)形成组成驱动电路的晶体管和电容器,并且在组成驱动电路的晶体管和电容器以上形成发光部分。驱动晶体管的另一源极/漏极区例如经由接触孔连接到发光部分的一端(如,发光部分的阳极电极)。可以在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晶体管。稍后描述的基底或衬底的材料示例除了玻璃材料(如,高应变点玻璃、钠玻璃 (Na2O CaO SiO2)、硼硅玻璃(Na2O B2O3 SiO2)、镁橄榄石(2Mg0 SiO2)和焊接用玻璃 (Na2O PbO SiO2))之外,还包括具有柔性的聚合体材料(如,聚醚砜(PES)、聚酰亚胺、聚碳酸酯(PC)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可以各种各样地涂覆基底或衬底的表面。 基底和衬底的材料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当使用由具有柔性的聚合体材料形成基底和衬底时,可以构造柔性显示设备。在显示设备中,各种线(如,扫描线、数据线和电源线)可以具有公知配置或结构。在一个晶体管的两个源极/漏极区中,术语“一个源极/漏极区”可以用以表示连接到电源的源极/漏极区。如果晶体管处于ON(导通)状态,则意味着在源极/漏极区之间形成沟道。不考虑电流是否从晶体管的一个源极/漏极区流向另一源极/漏极区。另一方面,如果晶体管处于OFF (关断)状态,则意味着在源极/漏极区之间未形成沟道。源极/ 漏极区可以由半导体材料(如,包含杂质的多晶硅或无定形硅)形成,或者可以由金属、合金、导电粒子、其堆叠结构、或包括有机材料(导电聚合体)的层形成。在该说明书中各种表达式中的条件在表达式基本成立以及表达式在数学上严格成立时满足。关于表达式的成立,设计或制造显示元件或显示设备引起的各种不平整是可允许的。在下面描述中使用的时序图中,表示各种时段的水平轴的长度(时间长度)是示意性的,并且未示出时段的时间长度的比值。对于垂直轴同样如此。时序图中的波形是示意性的。[示例 I]示例I涉及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驱动方法。图I是图示根据示例I的显示设备I的概念图。根据示例I的显示设备I包括 显示面板20,其中每个均具有电流驱动发光部分的显示元件10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以二维矩阵排列,并且显示关于视频信号VDsig的图像;以及亮度校正单元110,通过校正输入信号VDsig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VDsig来在显示面板20上显示图像时校正显示元件10的亮度。在示例I中,发光部分由有机电致发光部分构造。第一方向(图I中的X方向,也称为行方向)上的N个显示元件和第二方向(图I 中的Y方向,也称为列方向)上的M个显示元件总计NXM个显示元件10以二维矩阵排列。 显示元件10的行数是M,且每一行中显示元件10的数量是N。在图I中示出了 3X3个显示元件10,这仅为示例。显示面板20包括连接到扫描电路101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多条(M)扫描线 SCL、连接到信号输出电路102且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多条(N)数据线DTL以及连接到电源单元100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多条(M)电源线PSl。第m行(其中m= 1,2,...,M)中的显示元件10连接到第m条扫描线SCLm和第m条电源线PSlm,并且组成显示元件行。第n 列(其中n = 1,2, . . . , N)中的显示元件10连接到第n条数据线DTLn。从外界向电源单元100和亮度校正单元110提供用以设置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例如,一个帧时段中发光时段的比)的占空比设置信号dRM()de。稍后将参照图 5详细描述“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占空比设置信号dRMe是用于将图像显示模式切换到正常显示模式或影院模式等的信号,并且例如通过观众的选择可以将其设置为适当的值。通过改变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可以调整整个屏幕的亮度而不影响图像的灰度表示。具体来说,随着发光时段的占空比降低,屏幕整体地变暗,并且可以显示在低亮度环境中适合观看的图像。为了便于说明的目的,假设占空比设置信号dRMe(其为2位信号)可以在四种类型dR— 、dRjviodel、dR]V[c)de2 和 dRj^odeS 之中切换。当占空比设置信号dRMe是
dR]V[odeO 时,假设显示
模式是正常显示模式并且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例如是0.8。当占空比设置信号dRM6是 dR]V[odel、^-^Mode2 或 dR]y[ode3 时,假设显示模式是影院模式并且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例如对于信号 dR]V[odel
是0. 4,对于信号
dRMode2
是0.3,且对于信号
dR]V[ode3
是 0. 2。与占空比设置信号dR—对应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由附图标记DRsfode表示。在上述示例中,设置占空比dRM(xM = 0. 8,占空比dRMel = 0. 4,占空比ClRsfodel = 0. 3,且占空比 dR|fode3 一 0. 2。切换的占空比设置信号dRMe的数量不限于四个。占空比DRsfode不限于上述值。根据显示设备的设计可以适当地设置这些。电源单元100根据占空比设置信号dRMe的值改变图I中所示的电源线PSl中的电压改变时间,并且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控制为上述值。电源单元100和扫描电路101可以具有公知配置或结构。信号输出电路102包括 D/A转换器或锁存电路(未示出),基于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产生视频信号电压Vsig,保持与一行对应的视频信号电压VSig,并将视频信号电压Vsig提供到N条数据线DTL。信号输出电路102包括选择器电路(未示出),并且通过选择器电路的切换在将视频信号电压Vsig 提供到数据线DTL的状态与将稍后描述的基准电压Vtjfs提供到数据线DTL的状态之间切换。 电源单元100、扫描电路101和信号输出电路102通过使用公知电路元件等构造。根据示例I的显示设备I是包括多个显示元件10 (例如,NXM = 640X480)的单色显示设备。每一显示元件10组成一像素。在显示区域中,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以二维矩阵排列各像素。通过来自扫描电路101的扫描信号逐行线顺序地扫描显示设备I。在下文中将位于第M行第n个位置的显示元件10称为第(n,m)显示元件10或第(n,m)像素。与第(n, m)显示元件10对应的输入信号 yDsig 由 VDsig(n,m) 表示,并且与第(n,m)显示元件10对应的由亮度校正单元110校正的视频信号 VDsig 由 VDSig(n,m) 表不。基于视频信号VDSig(n,m)的视频信号电压由
Vsig(n,m)表示。
如上所述,亮度校正单元110校正输入信号VDsig的灰度值,并将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VDsig输出。为了便于说明的目的,假设输入信号VDsig的灰度位数是8位。根据待显示的图像的亮度,输入信号VDsig的灰度值是0到255之一。这里,假设待显示的图像的亮度随着灰度值变得越大而变得越高。为了便于说明的目的,假设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位数是9位。根据显示元件10的时间变化和输入信号VDsig的灰度值,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是0到511之一。向初始状态下的显示元件10(即,未出现由于时间变化而引起的亮度变化的显示元件10)提供与来自亮度校正单元110的输入信号VDsig的灰度值相同灰度值的视频信号VDSig。图2是示意性地图示亮度校正单元110的配置的框图。稍后将参照图17到图22 详细描述亮度校正单元110的操作。如下将示意性地描述亮度校正单元110。亮度校正单元110包括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 基准曲线存储器117、灰度校正值保持器116和视频信号产生器111,并且进一步包括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和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这些通过计算电路或存储器件(存储器)来构造,并且可以通过公知电路元件来构造。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在所述基准操作时间中,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特定占空比的状态下当相应的显示元件10基于视频信号VDsig 操作了预定单位时间时每一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等于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当假设相应的显示元件10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 VDsig而操作时相应的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稍后将描述“预定单位时间”、“预定基准占空比”和“预定基准灰度值”。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存储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10基于各种灰度值的视频信号VDsig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与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相应的显示元件10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VDsig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的比,作为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具体来说, 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预先将表示图17的曲线图中所示的关系的函数fes。存储为表格。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可以通过诸如所谓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之类的存储器件来构造。对于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或基准曲线存储器117来说同样如此。当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不同于预定基准占空比的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10基于各种灰度值的视频信号VDsig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每一操作时间的值与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10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VDsig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的比限定为第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时,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存储第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的比,作为占空比加速因子。具体来说,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预先存储由图18的曲线图中所示的函数fDK。表不的占空比加速因子的表格。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通过参照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中存储以对应于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的值以及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中存储以对应于操作期间发光时段的占空比的值并将单位时间乘以存储的值来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存储通过累积由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对于每一显示元件10计算出的基准操作时间的值而获得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是反映显示设备I的操作历史的值,并且不通过关闭显示设备I等而复位。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由可重写非易失性存储器件(包括与显示元件10对应的存储区域) 来构造,并且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存储图19中所示的数据。基准曲线存储器117存储表示每一显示元件10的操作时间与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当相应的显示元件10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VDsig操作时、相应的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基准曲线。具体来说,基准曲线存储器117预先将表示图20中所示的基准曲线的函数fKEF存储为表格。基于通过使用具有相同规格的显示设备而测量的数据等预先确定函数fes。、函数 fDRC和函数fREF。在示例I中,将“预定单位时间”限定为所谓的一帧时段占据的时间,并将“预定基CN 102542970 A
准占空比”设置为与占空比设置信号dRMMM对应的占空比DRsfodetl ( = 0.8),并且将“预定基准灰度值”设置为500,但是本公开不限于这些设置值。根据显示设备的设计,可以选择期望的值作为这些设置值。灰度校正值保持器116参照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和基准曲线存储器117, 计算用以补偿每一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的灰度值的校正值,并保持与每一显示元件10对应的灰度值的校正值。灰度校正值保持器116包括灰度校正值计算器116A和灰度校正值存储器116B。灰度校正值计算器116A由计算电路构造。灰度校正值存储器116B 包括与显示元件10对应的存储区域,由可重写存储器件构造,并且存储图22中所示的数据。视频信号产生器111基于由灰度校正值保持器116保持的灰度值的校正值来校正与每一显不兀件10对应的输入信号vDSig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 VDsig。至今,已经示意性地描述了亮度校正单元110。下面将描述显示设备I的配置。图3是组成显示面板20的显示元件10的等效电路图。每一显示元件10包括电流驱动发光部分ELP和驱动电路11。驱动电路11至少包括具有栅极电极和源极/漏极区的驱动晶体管TRd和电容器Q。电流经由驱动晶体管TRd 的源极/漏极区在发光部分ELP中流动。尽管稍后参照图4详细描述,但是显示元件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堆叠驱动电路11和连接到驱动电路11的发光部分ELP。除了驱动晶体管TRd之外,驱动电路11进一步包括与晶体管TRW。驱动晶体管TRd 和写晶体管TRw由11沟道TFT形成。例如,写晶体管TRw可以由p沟道TFT形成。驱动晶体管11进一步包括另一晶体管,例如,如图39和图40所不。电容器C1用于维持栅极电极关于驱动晶体管TRd的源极区的电压(所谓的栅源电压)。在这种情况下,“源极区”意味着当发光部分ELP发光时用作“源极区”的源极/漏极区。当显示元件10处于发光状态时,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连接到图3 中的电源线PSl的区域)用作漏极区,而另一源极/漏极区(连接到发光部分ELP的一端 (即,阳极电极)的区域)用作源极区。电容器C1的一个电极和另一电极分别连接到另一源极/漏极区和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写晶体管TRw包括连接到扫描线SCL的栅极电极、连接到数据线DTL的一个源极/ 漏极区以及连接到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的另一源极/漏极区。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构成第一节点ND1,其中写晶体管TRw的另一源极/漏极区连接到电容器C1的另一电极。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源极/漏极区构成第一节点ND2, 其中电容器C1的一个电极连接到发光部分ELP的阳极电极。发光部分ELP的另一端(具体地说,阴极电极)连接到第二电源线PS2。如图I所示,第二电源线PS2对于所有显示元件10是公共的。将稍后描述的预定电压Veat从第二电源线PS2提供到发光部分ELP的阴极电极。 发光部分ELP的电容值由附图标记Ca表不。发光部分ELP发光所需的阈值电压由Vthi表示。即,当在发光部分ELP的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两端施加等于或高于Vthi的电压时,发光部分ELP发光。例如,发光部分ELP具有包括阳极电极、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阴极电极的公知配置或结构。以电压设置图3中所示的驱动晶体管TRd,以便当显示元件10处于发光状态时在饱和区中操作,并且驱动其以便流动如表达式I所表示的漏极电流Ids。如上所述,当显示元件10处于发光状态时,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用作漏极区,而其另一源极 /漏极区用作源极区。为了便于说明,可以将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简称为漏极区,并且可以将另一源极/漏极区简称为源极区。附图标记定义如下。U :有效迁移率L :沟道长度W :沟道宽度Vgs :栅极电极关于源极区的电压Vth:阈值电压Cox (栅绝缘层的特定介电常数)X (真空的介电常数)/(栅绝缘层的厚度)k = (1/2) (W/L) CoxIds = k U (Vgs-Vth) 2. . . (I)通过使得漏极电流Ids在发光部分ELP中流动,显示元件10的发光部分ELP发光。 根据漏极电流Ids的量值来控制来自显示元件10的发光部分ELP的光强度(亮度)。由连接到写晶体管TRw的栅极电极的扫描线SCL的扫描信号(即,来自扫描电路 101的扫描信号)来控制写晶体管TRw的0N/0FF状态。根据信号输出电路102的操作,将各种信号或电压从数据线DTL施加到写晶体管 TRw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具体地说,从信号输出电路102向其提供视频信号电压Vsig和预定基准电压Vtjfs。除了视频信号电压Vsig和基准电压Vtjfs之外,还可以向其施加其他电压。通过来自扫描电路101的扫描信号以行线顺序地扫描显示设备I。在每一水平扫描时段中,首先将基准电压Vtjfs提供到数据线DTL,并向其提供视频信号电压VSig。图4是示意性地图示显示设备I的显示面板20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在基底 21上形成驱动电路11的晶体管TRd和TRw以及电容器C1,并且在驱动电路11的晶体管TRd 和TRw以及电容器C1之上形成发光部分ELP,例如,其中在其之间插入层间隔离层40。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源极/漏极区经由接触孔连接到发光部分ELP的阳极电极。在图4中, 仅示出了驱动晶体管TRd。其他晶体管未示出。更具体地说,驱动晶体管TRd包括栅极电极31、栅绝缘层32、半导体层33中形成的源极/漏极区35和35、与源极/漏极区35和35之间的一部分半导体层33对应的沟道形成区34。另一方面,电容器C1包括另一电极36、由栅绝缘层32的延伸形成的介电层和一个电极37。在基底21上形成电容器C1的栅极电极31、一部分栅绝缘层32和另一电极36。 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35连接到布线38 (与电源线PSl对应),并且另一源极/漏极区35连接到一个电极37。以层间隔离层40覆盖驱动晶体管TRd和电容器C1,并且在层间隔离层40上形成包括阳极电极51、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阴极电极53 的发光部分ELP。在图中,不出了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作为单一层52。在未提供有发光部分ELP的层间绝缘层40上形成第二层间隔离层54,并且将透明衬底22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层54和阴极电极53上,并且将从发光层发出的光经由衬底22输出到外部。 一个电极37和阳极电极51经由层间绝缘层40中形成的接触孔彼此连接。阴极电极53经由第二层间绝缘层54和层间绝缘层40中形成的接触孔56和55连接到在栅绝缘层32的延伸上形成的布线39 (对应于第二电源线PS2)。下面将描述制造包括图4中所示的显示面板20的显示设备I的方法。首先,通过使用公知方法在基底21上适当地形成各种布线(如扫描线SCL)、组成电容器C1的电极、由半导体层形成的晶体管、层间绝缘层、接触孔等。还在围绕显示区域(其中通过使用晶体管形成工艺来排列显示元件10)的部分中形成温度检测晶体管。通过使用公知方法执行膜形成和图案化处理,形成以矩阵排列的发光部分ELP。已经经历了上述处理的基底21和衬底 22彼此放置,封装其外围,并且内部连接到外部电路,由此获得显示设备I。下面将描述驱动根据示例I的显示设备I的方法(在下文中,也简称为根据示例 I的驱动方法)。将显示设备I的显示帧速设置为FR (/sec)。同时驱动组成第m行中排列的N个像素的显示元件10。换言之,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N个显示元件10中,以显示元件所属的行为单位控制其发光/不发光时间。当以行线顺序地扫描显示设备I时每一行的扫描时段(即,一个水平扫描时段(所谓的IH))小于(1/FR) X (1/M)sec0在下面的描述中,电压或电位值如下。然而,这些值仅为示例,并且电压或电位不限于这些值。Vsig :视频信号电压,0伏(灰度值0)到10伏(灰度值511)Vofs :施加到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第一节点ND1)的基准电压,0伏VCC_H :使得电流在发光部分ELP中流动的驱动电压,20伏VCC_L :用于初始化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源极/漏极区(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的初始化电压,-10伏Vth :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3伏Vcat :施加到发光部分ELP的阴极电极的电压,0伏Vth_EL :发光部分ELP的阈值电压,4伏稍后将参照图32到图38详细描述第(n,m)显示元件10的操作。首先,将描述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如在背景技术中所述并且如在图32的时序图中所示,在时段TP(2)3和时段TP(2)5 中执行阈值电压取消处理。然后,在时段TP(2)7中执行写处理,并且在时段TP(2)8中在发光部分ELP中流动从驱动晶体管TRd的漏极区向源极区流动的漏极电流Ids,由此发光部分 ELP发光。将发光部分ELP的发光保持到时段TP(2)8的结束(下一帧的时段TP(2)_i的结束)。因此,时段TP (2) 8对应于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根据电源线PSl从驱动电压VCC_H 改变为初始化电压V。。+的时间来确定时段TP (2)8的结束。图5是示意性地图示图I中所示的电源线PSl的电压改变时间与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之间的关系的时序图。图I中所示的电源单元100根据占空比设置信号dRMe的值来改变将电源线PSl 的电压从驱动电压Vcmi改变为初始化电压的时间(即,发光时段的结束(=时段 TP⑵》。由于显示巾贞速是FR (/sec),因此可以建立Tf = l/FR(sec),其中Tf表示由所谓的一帧时段占据的时间,如图5所示。假设当占空比设置信号dRMmte是信号dRM(KMI时发光时段的长度由附图标记LTM(kMI表示,则通过DRM(kMI = LTMode0/TF计算占空比DRM(kMI(参见图5中所示的时序图的上侧)。类似地,假设当占空比设置信号ClRsfode是信号ClRsfodel时发光时段的长度由附图标记LTltodd表示,则通过DRltodejl = LTModd/TF计算占空比DRlfodejl (参见图5中所示的时序图的下侧)。占空比设置信号ClRltode是信号(IRltode2和(IRltode3的情况在图5中未不出,但是可以适当地改变上述表达式,因此将不重复其描述。如从图5的时序图可以清楚看到的那样,随着占空比DRsfode增大,在一帧时段中显示元件10发光的时段延长,并且屏幕整体地变得更亮。相反,随着占空比DRMe降低,在一帧时段中显示元件10发光的时段缩短,并且屏幕整体地变得更暗。因此,通过减小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可以在低亮度环境中显示适于观看的图像。至今已经描述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下面将描述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的原理以及补偿亮度的时间变化的方法。在时段TP (2) 8中,在第(n,m)显示元件10的发光部分ELP中流动的漏极电流Ids 可以由表达式5表示。稍后将参照图32到图38详细描述表达式5的导出。Ids = k U (Vsig ni-V0fs-AV)2. (5)在表达式5中,“VSigJ/’表示第(n,m)显示元件10的视频信号电压Vsig m,并且“ A V” 表示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增量A V(电位校正值)。稍后将参照图37B详细描述电位校正值 AV。为了便于说明,假设“ A V”的值充分小于Vsig m。如上所述,由于Vtjfs是0伏,因此表达式5可以修改为表达式5’。Ids = k U Vsigjl2. (5,)如可以从表达式5’看到的那样,漏极电流Ids正比于视频信号电压VSig(n,m)的值的平方。显示元件10以一亮度发光,该亮度对应于发光部分ELP的发光效率和发光部分ELP 中流动的漏极电流Ids的值之积。因此,将视频信号电压Vsig的值基本上设置为正比于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的平方根。图6A是图示在将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值DRsfodetl的状态下,初始状态下显示元件10中视频信号电压Vsig的值与显示元件10的亮度值LU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6A中,水平轴表示视频信号电压Vsig的值。在水平轴中,在[]内描述相应的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对于稍后描述的图6B同样如此。在其他图中,[]内描述的数值表示灰度值。当与系数“k”和“ U ”一起,将根据发光部分ELP的初始状态下的发光效率而确定的系数定义为a Ini时,亮度LU可以由诸如LU = (VDsig-AD) X a Ini之类的表达式表示。 这里,“ AD”表示所谓的黑灰度,并且根据显示设备I的规格或设计来确定。当VDsig < AD 时,表达式中的LU的值稍为负(_),但是认为这种情况下的LU为“O”。为了便于说明,假设AD的值为O。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表达式LU = VDsigX a Ini。 例如,当假设a Ini = I. 2并且基于初始状态下显示设备I中灰度值500的视频信号VDsig来显示图像时,图像的亮度基本上为600cd/m2。在示例I中,显示设备I的规格中的最大亮度值为 255 X aIni0图6B是图示在将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值DRsfodetl的状态下,出
18现时间变化的显示元件10中视频信号电压Vsig的值与显示元件10的亮度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出现时间变化的显示元件10在亮度方面低于初始状态下的显示元件10。具体地说,如图6B所示,时间变化之后的特性曲线慢于初始特性曲线。随着时间变化的推进,特性曲线变得更缓慢。当与系数“k”和“ U ”一起,将根据发光部分ELP中时间变化之后的发光效率而确定的系数定义为a Td。时,亮度LU可以由诸如LU = VDsigX a Td。之类的表达式表示。这里, aTdc< aIni成立。为了补偿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显示元件10只需要通过将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乘以a Ini/ a Tdc来操作。至今,已经描述了补偿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的方法的原理。除了显示设备I显示的图像的亮度和操作时间的历史之外,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取决于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的历史。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根据显示元件10而变化。因此,为了补偿显示设备I的老化现象,必须控制每一显示元件10的视频信号VDsig 的灰度值。将参照图2示意性地描述显示设备I中的老化现象的补偿。基于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中存储的数据,参照基准曲线存储器117来计算与每一显示元件10对应的灰度值的校正值。基于灰度值的校正值来校正输入信号VDsig的灰度值,并且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VDSig。这里,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存储通过累积由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计算的基准操作时间值的值而获得的值。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通过参照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中存储以对应于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的值以及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 中存储以对应于操作期间发光时段的占空比DRsfode的值,并将单位时间的值乘以存储的值, 来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下面将详细描述显示设备I中老化的补偿。首先,将参照图7到图12描述当发光时段的占空比恒定时(为了便于说明,将其假设为基准占空比DRmJ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方法。然后将参照图13到图16描述当将占空比改变为各种值时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方法。其后,将参照图2以及图17到图22描述用于补偿显示设备I中的老化的驱动方法。图7是示意性地图示在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具有特定值tl (例如,40°C )且将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值DRsfodeci的状态下,当使得显示元件10基于各种灰度值的视频信号VDsig操作时的累积操作时间与由于时间变化而引起的显示元件10的相对亮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将详细描述图7中所示的曲线图。通过使用初始状态下的显示设备1,使得显示区域中包括的第一到第六区域基于灰度值50、100、200、300、400和500的视频信号VDsig而操作,并且测量累积操作时间的长度以及组成第一到第六区域的显示元件10的时间变化之后的亮度与初始状态下的亮度之比。将累积操作时间的长度绘制为水平轴的值,并且将划分为第一到第六区域的显示元件10的时间变化之后的亮度与初始状态下的亮度之比绘制为垂直轴的值。由于必须将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维持在上述灰度值,因此使得图I中所示的亮度校正单元110不操作,由特定电路产生灰度值的视频信号VDsig,并将其提供到信号输出电路102,然后执行测量。图7中所示的曲线图中的垂直轴的值对应于系数aTd。与系数aIni之比。如可以从曲线图中清楚看到的那样,随着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增大,亮度与初始状态下的亮度的相对变化增大。类似地,随着累积操作时间增大,亮度与初始状态下的亮度的相对变化增大。因此,显示元件10中的亮度变化取决于当显示元件10操作时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以及操作时间的长度。下面将参照图8描述当使得显示元件10操作并同时改变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时的时间变化。图8是示意性地图示在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具有值tl且将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值DRsfodetl的状态下,操作时间与当使得显示元件10操作并同时改变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时由于时间变化而引起的显示元件10的相对亮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具体地说,图8中所示的曲线图是这样的曲线图,其中通过使用初始状态下的显示设备1,基于当使得显示元件10基于操作时间DT1的灰度值50、操作时间DT2的灰度值 100、操作时间DT3的灰度值200、操作时间DT4的灰度值300、操作时间DT5的操作时间400 以及操作时间DT6的灰度值500的视频信号VDsig而操作时的数据,将累积操作时间的长度绘制为水平轴的值,并且将显示元件10的时间变化之后的亮度与初始状态下的亮度之比绘制为垂直轴的值。如参照图7中所述,使得图I中所示的亮度校正单元110不操作,由特定电路产生灰度值的视频信号VDsig,并将其提供到信号输出电路102,然后执行测量。在图8中,附图标记PVPTyPI^PTpPTdPPTe表示在该时间处累积操作时间的值。时间PT6是操作时间DT1到操作时间DT6的长度的总和。在图8中,与PI\、PT2、PT3、PT4、PT5和PT6对应的垂直轴的值分别由RA(PT1)、 RA(PT2)、RA(PT3)、RA(PT4)、RA(PT5)和RA(PT6)表示。在图8中所示的曲线图中,从时间0 到时间PT1的部分、从时间PT1到时间PT2的部分、从时间PT2到时间PT3的部分、从时间PT3 到时间PT4的部分、从时间PT4到时间PT5的部分和从时间PT5到时间PT6的部分分别由附图标记CLpCLyCI^CLp CLjP CL6表示。可以说,通过适当地连接图7中所示的曲线图中的各部分来获得图8中所示的曲线图。图9是示意性地图示由图8中的附图标记CL1XL2'CL3、CL4、CLjPCL6表示的曲线图部分与图7中所示的曲线图之间的对应性的图。如图9所示,由图8中的附图标记CL1表示的曲线图部分对应于图7中灰度值50 的曲线图中当垂直轴的值为从I到RA(PT1)的范围时的部分。由图8中的附图标记CL2表示的曲线图部分对应于图7中灰度值100的曲线图中当垂直轴在RA(PT1)到RA(PT2)的范围中时的部分。由图8中的附图标记CL3表示的曲线图部分对应于图7中灰度值200的曲线图中当垂直轴的值为从RA(PT2)到RA(PT3)的范围中时的部分。类似地,由图8中的附图标记CL4表示的曲线图部分对应于图7中灰度值300的曲线图中当垂直轴的值为从RA(PT3)到RA(PT4)的范围中时的部分。由图8中的附图标记 CL5表示的曲线图部分对应于图7中灰度值400的曲线图中当垂直轴的值为从RA(PT4)到 RA(PT5)的范围中时的部分。由图8中的附图标记CL6表示的曲线图部分对应于图7中灰度值500的曲线图中当垂直轴的值为从RA(PT5)到RA(PT6)的范围中时的部分。
另一方面,图8中所示的时间PT6处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对应于当假设使得显示元件10基于从时间0到时间PT6’的灰度值500的视频信号VDsig而操作时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时间PT6’表示图7中所示的灰度值500的曲线图中当垂直轴的值是RA(PT6)时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因此,当可以基于图8中所示的操作历史来计算时间PT6’ (累积基准操作时间) 的值时,可以基于时间PT6’的值以及图7中所示的灰度500的曲线来计算图8中所示的时间PT6处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可以基于图8中所示的操作时间DT1到DT6的长度以及反映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的预定系数(操作时间转换因子)来计算累积基准操作时间pt6’。下面将参照图10到图12描述操作时间转换系数。图10是示意性地图示在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具有值tl的状态下以及在将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值DRsfodetl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显示元件10基于视频信号VDsig操作而直到由于时间变化而引起的显示元件10的相对亮度变化达到特定值“ 3 ” 为止的累积操作时间与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与灰度值对应的曲线图与图7中所示的曲线图相同。另外,满足I > @ > O。在图10中,附图标记ETtl 5(KIJfodetl表示当垂直轴的值在灰度值500处是“ @ ”时的累积操作时间,而附图标记ETtl 4TO M(kMI表示当垂直轴的值在灰度值400处是“ P ”时的累积 t呆作时间。对于附图标记 ETtl—3(l(l—Jfodetl、ETtl 2oo_i0(ieo> ETtl loo_i0(ieo 和 ETtl—5(l—M()de(l 冋样如此。累积操作时间
ETtl—500—ModeO,ETtl 4OO ModeOj ETtl 3OO ModeOj ETtl 2OO ModeO J ETtl—100—Mode0,ETtl—50—
ode0的相互比值基本恒定,而不论“ P ”的值如何。相反,考虑显示元件10随着时间而变化以满足这种条件。图11是示意性地图示将当使得显示元件基于图8中所示的操作历史操作时的操作时间转换为当假设使得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即,灰度值500)的视频信号VDsig 操作时的基准操作时间的方法的曲线图。图11中所示的基准操作时间DT/ ,DT2',DV,DV,DT5'和DT6'对应于图8 中所示的操作时间DT1, DT2, DT3, DT4, DT5和DT6所转换为的值。例如,基准操作时间DT/可以通过DT1'=DT1 .(ETtl 5ticijfodecZETtl 5tl M J来计算。 (ETtL500J(ode0/ETtl_50J(ode0)对应于灰度值50处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类似地,基准操作时间DT2'可以通过 DT2' = DT2 (ETtL500_Mode0/ETtlJ00J(ode0)来计算。(ETtl 5tltljfo JETtl-)对应于灰度值100处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基准操作时间DT3',DT/ ,DT5'和DT6'可以以如上所述相同的方式计算。即,基准操作时间DT3' , DT4/ ,DT5'和 DT6'可以分别通过 DT3 (ETtl 5QQ M()de(l/ ETtl—200—Modeo),DT4 (ETtl—500—Mode0/ETtl—300—Mode0),DT5 (ETtl—500—Mode0/ETtL400Jllode0)和 DT6 (ETtl—500— Modeo/ETtl_5oo_IodeO )来计算。将灰度值200、300、400和500处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给出为 (ETtl—500—Mode0/ETtl—200—Mode0),(ETtl—500—Mode0/ETt^300Jllode0)和(ETtl—500—Mode0/ETt^400Jllode0),(ETtl—500— Mode0/ETtl—500—Mode0)。累积基准操作时间PT6'可以计算为基准操作时间DT/,DV,DV, DT/ ,DT5'和 DT6'的总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根据灰度值而变化。图12是图示在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具有值tl且将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值DRsfodetl的状态下测量的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与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以上已经描述了当发光时段的占空比恒定时的基准操作时间计算方法。下面将参照图13到图16描述当将占空比改变为各种值时的基准操作时间计算方法。如参照图5所述的,当操作时间相同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减小时,显示元件10实际发光的时段的总长度减小。因此,随着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减小,时间变化变得更缓慢。相反,随着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增大,时间变化变得更加显著。图13是示意性地图示在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具有值tl且将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值DRmtom ( < DRMode0)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显示元件10基于视频信号 VDsig操作而直到由于时间变化引起的显示元件的相对亮度变化达到特定值“ P ”为止的累积操作时间与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为了便于与图10比较,所述曲线图由虚线表示。在图13中,附图标记ETtl 5(KI M(kM表示当在灰度值500处垂直轴的值是“ ^ ”时的累积操作时间,而附图标记ETtl 4TO M(kM表示当在灰度值400处垂直轴的值是“ P ”时的累积操作时间。附图标记ETtl ■ Mmtel表示当在灰度值300处垂直轴的值是“ P ”时的累积操作时间,而附图标记ETtl ■ M(kM表示当在灰度值200处垂直轴的值是“ @ ”时的累积操作时间。 由于由ETtl—1TO—M()d6l和附图标记ETtl—5(1—M()d6l表示的累积操作时间与曲线图分离,因此它们未示出在图13中。如从图13与图10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的那样,直到垂直轴的值达到“ ^ ” 为止的累积操作时间随着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减小而变得更短。因此,即使当灰度值恒定时,随着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减小,显示元件10的亮度对于更长的操作时间随时间而变化。相反,即使当实际操作时间的长度恒定时,基准操作时间随着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减小而变得更短。这将在下面参照图14描述。图14是在图13中所示的灰度值所对应的曲线上叠加图10中所示的灰度值500 的曲线的曲线图。为了便于绘制,图14将垂直轴和水平轴放大为图13和图10的两倍。当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具有值DRmtom时,将灰度值500处的第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给出为(ETtl 5TO
ETtl 500jodel),并且将灰度值400处的第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给出为(ETtl—5(I(LMe(l/ETtl—4Q(L 。&1)。类似地,将灰度值300、200、100和50处的第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分别给出为(ETtl 5(I(L Modeo/ETt2—3oo—Model),(ETtl—500—Modeo/ETt2—200—Model),(ETtl—500—Mode0/ETt2—100—Model)和(ETtl—500—Mode0/ETt2—50—
Model)。图15是图示当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具有值tl且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具有值 DRmodeo、DRmodei、DRmode2 和 DRmode3 时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的曲线图。如图15所示,当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增大时曲线图的斜度增大,并且当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减小时曲线图的斜度减小。因此,通过将与当发光时段的占空比是预定基准占空比时的灰度值对应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乘以与操作期间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对应的常数(占空比加速因子),可以计算与当发光时段的占空比不同于预定基准占空比时的灰度值对应的第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当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值DRsfodel时的占空比加速因子是第二操作时间转换
因子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之比,并且例如可以通过(ETtl 5cicijfodVETtl 5ticijfodJ/(ETtl 5cicijfodetl/ ETtl 500_Mode0) 一 (ETtl—500—ModeCI/ETt2—500—Model )来计算。例如,上述计算可以对于灰度值执行,并且其平均值可以用作占空比加速因子。图16是图示在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具有值tl的状态下占空比DRsfode与占空比加速因子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从质量方面看,当发光时段的占空比是基准占空比DRmtomi的一半时,基准操作时间的长度减小到大约一半。当发光时段的占空比是基准占空比DRmtomi的四分之一时,基准操作时间的长度减小到大约四分之一。因此,通过将图12中所示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乘以占空比加速因子的值“DRMyDRM(KMI”,基本上可以计算基准操作时间。图16是图示在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具有值tl的状态下占空比DRsfode与占空比加速因子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如上所述,通过将实际操作时间乘以与发光时段的占空比对应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以及占空比加速因子,可以计算基准操作时间。下面将参照图2以及图17到图22描述补偿显示设备I的老化的驱动方法。图17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中所示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中存储的数据的曲线图。以上已经简要地描述了图2中所示的亮度校正单元110,并且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预先将表示图17的曲线图指示的关系的函数fes。存储为表。该表示出了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与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之间的关系,这在图12中示出。图18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中所示的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中存储的数据的曲线图。图2中所示的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预先将表示图18的曲线图指示的关系的函数fDKC存储为表。该表示出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与占空比加速因子之间的关系,这在图16中示出。图19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中所示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中存储的数据的图。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包括与显示元件10对应的存储区域,并且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由可重写非意识性存储器件构造,并存储指示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且在图19中示出的数据SP(1,I)到SP(N,M)。图20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中所示的基准曲线存储器117中存储的数据的曲线图。基准曲线存储器117预先将表示图20中所示的基准曲线的函数fKEF存储为表。该基准曲线指示当在图10中灰度值500处tl = 40°C时的曲线。图22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中所示的灰度校正值保持器116的灰度校正值存储器 116B中存储的数据的图。灰度校正值存储器116B包括与显示元件10对应的存储区域,并且灰度校正值存储器116B由可重写存储器件构造,并存储指示灰度值的校正值且在图22中所示的数据 LC (I,I)到 LC (N,M)。根据示例I的驱动方法包括亮度校正步骤,通过基于亮度校正单元110的操作来校正输入信号VDsig的灰度值并将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VDsig输出,来校正当在显示面板20上显示图像时显示元件10的亮度,并且亮度校正步骤包括基准操作时间值计算步骤,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其中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特定占空比DRsfode的状态下当相应的显示元件10基于视频信号VDsig操作预定单位时间时每一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等于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DRsfode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DRsfodetl的状态下假设相应的显示元件10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VDsig而操作时每一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存储步骤,存储通过累积对于每一显示元件10计算出基准操作时间而获得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灰度校正值保持步骤,基于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参照基准曲线来计算用以补偿每一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的灰度值的校正值, 所述基准曲线表示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DRsfode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DRsfodetl的状态下,每一显示元件10的操作时间与当相应的显示元件10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VDsig而操作时相应的显示元件10的亮度的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保持与各个显示元件10对应的灰度值的校正值;以及视频信号产生步骤,基于灰度值的校正值来校正与各个显示元件 10对应的输入信号VDsig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VDSig。这里,下面将描述当第一到第(Q-I)帧的显示从显示设备I的初始状态累积地结束并且执行显示第Q(其中,Q是等于或大于2的自然数)帧的写处理时的第(n,m)显示元件10的亮度校正步骤。第(n,m)显示元件10的第q帧(其中,q= 1,2,......,Q)中的输入信号VDsig
和视频信号VDsig由VDsigfcmItl和VDsig(n,m)—q表示。当显示第q巾贞时,表示与第(n,m)显示元件10对应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的数据由SP(n,m),表示。如上所述,由所谓的一帧时段占据的时间由附图标记Tf表示。在初始状态下,在数据SP(1,1)中预先存储“0”作为初始值,并且在数据LC(1,I)到LC(N,M)中预先存储“I”作为初始值。在第(Q-I)显示帧中,图2中所示的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基于根据占空比设置信号dRM(Kte而设置的操作期间的占空比DRmm^和视频信号VDSig(n,m) M,来执行基准操作时间值计算步骤。具体地说,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基于视频信号
VDsig(n,m)—Q—I, 参照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来计算函数值^c(VDsigfcm)I1)。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基于操作期间的占空比DRsfode,参照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来计算函数值fDKC (DRsfode)。对于第(Q-I)显示帧执行基准操作时间=Tf fDEC(DRMode) fcsc(VDSig(n,m) q-j)的计算。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执行存储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步骤,所述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通过累积对于每一显示元件10由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计算的基准操作时间值来得到。具体地说,在第(Q-I)显示帧中,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将第(Q-I)显示帧中的基准操作时间加到前一数据SP (n, m)—Q_2。具体地说,执行SP (n, ItOjm = SP (n, m)—Q_2+T F -W(DRM0de) -fcsc(VDSig(n,的计算。因此,将通过累积对于每一显示元件10由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计算的基准操作时间值而获得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存储在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中。灰度校正值保持器116执行存储与每一显示元件10对应的灰度值的校正值的灰度校正值存储步骤。图21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中所示的灰度校正值保持器116的灰度校正值计算器 116A的操作的曲线图。具体地说,灰度校正值计算器116A基于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中存储的数据SP (n,HO jm,参照基准曲线存储器117 (图21)来计算函数值fKEF(SP(n,m) ^1)。将函数
24值fKEF(SP(n,m) ^1)的倒数存储为灰度校正值存储器116B的数据LC (n,m)#中的灰度值的校正值。视频信号产生器111执行视频信号产生步骤,该步骤基于灰度值的校正值来校正与每一显不兀件10对应的输入信号vDSig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 VDsig。S卩,刚好在第Q帧之前,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存储数据SP(1,D jm到 SP (IM) jm,并且灰度校正值保持器116的灰度校正值存储器116B存储数据LC (I,I) 到 LC(N,M) o视频信号产生器111参照灰度校正值存储器116B中的输入信号
vDsig(n,m)_Q 和数据
LC (n,m) 来执行视频信号
VDsig(n,m)—Q ^DSig(n, m)_Q
LC(n,m)n的计算,并将产生的视频信
号VDSig(n,M) Q提供到信号输出电路102。然后,执行第Q帧显示。其后,在第(Q+1)帧或其后的帧中重复地执行上述操作。在根据示例I的显示设备I中,参照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和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来计算基准操作时间值,并将计算出的值存储为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并且基于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参照基准曲线存储器117来计算灰度值的校正值。在基准操作时间值中除了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之外,还反映发光时段的占空比所对应的占空比加速因子。因此,在累积基准操作时间的值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中,除了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的历史之外,还反映发光时段的占空比的历史。因此,考虑发光时段的占空比的历史来补偿由于时间变化引起的亮度变化,从而以良好的质量显示图像。以上已经陈述了显示设备I是单色显示设备,但是可以使用彩色显示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当显示元件10的时间变化的趋势根据发光颜色而变化时,图2中所示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和基准曲线存储器117仅需要对于每一发光颜色而单独提供。在上文中已经详细地描述了显示设备I中老化的补偿。在示例I和稍后描述的示例2中,除了第(n,m)显示元件10的老化补偿之外的操作细节相同。为了便于说明,在示例2的第二部分中将详细描述第(n,m)显示元件10的老化补偿之外的操作。[示例2]示例2涉及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驱动方法。在示例I中,在计算基准操作时间时不考虑操作期间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在实践中,显示元件的亮度的下降受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影响。在示例2中,由于可以考虑操作期间显示面板的温度条件来计算基准操作时间,因此可以考虑温度条件的历史来补偿由于时间变化弓I起的亮度变化,从而以高质量显示图像。图23是图示根据示例2的显示设备2的配置的概念图。根据示例2的显示设备2包括显示面板20,其中在显示面板20中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以矩阵排列显示元件10 (其每个均具有电流驱动发光部分),并且显示面板20 基于视频信号VDsig来显示图像;以及亮度校正单元210,其通过校正输入信号VDsig的灰度值来校正当在显示面板20上显示图像时显示元件10的亮度,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VDSig。
根据示例2的显示设备2进一步包括温度传感器220。将温度传感器220放置在显示面板20中。温度传感器220由在围绕显示区域的部分中形成的温度检测晶体管构造, 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在制造显示面板20时通过使用晶体管形成工艺来排列显示元件10。在示例2中,温度传感器220的数量为一个,但是本公开不限于该数量。除了提供温度传感器220之外,显示面板20的配置与示例I中所述的相同。显示面板20的组成元件由与示例I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和符号表示。组成元件的描述与示例I 中相同,因此将不重复。图24是示意性地图示亮度校正单元210的配置的框图。图25是显示面板20中显示元件10的等效电路图。稍后将参照图30和图31详细描述亮度校正单元210的操作。这里,将简要描述亮度校正单元210的配置。与示例I中所述的亮度校正单元110相比,亮度校正单元210进一步包括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214。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中存储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是当显示元件10在预定温度条件下操作时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稍后将描述“预定温度条件”。当将在不同于预定温度条件的温度条件下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10基于各种灰度值的视频信号VDsig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每一操作时间的值与在预定温度条件下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相应的显示元件10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VDsig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之比定义为第三操作时间转换因子时,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214存储第三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与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之比作为温度加速因子。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214由诸如所谓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之类的存储器件来构造, 并且可以由公知的电路元件来构造。图24中所示的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212通过参照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 中存储以对应于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的值、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中存储以对应于操作期间发光时段的占空比的值以及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214中存储以对应于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的值,并将单位时间的值乘以存储的值来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除了亮度校正单元210进一步包括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214并且参照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214中存储以对应于温度信息的值且在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212中计算基准操作时间时额外地乘以该值之外,亮度校正单元210的配置等同于示例I中所述的亮度校正单元110的配置。与亮度校正单元110相同的元件将由与示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和符号表示。 这些组成元件的描述与示例中所述的相同,因此将不重复。在示例2中,假设“预定温度条件”的“温度”是40°C,但是温度不限于该温度值。 在示例2中,将“预定单位时间”限定为所谓的一帧时段占据的时间,并且将“预定基准灰度值”限定为500,但是本公开不限于这种限定。下面将参照图26和图27描述当实际温度条件与预定温度条件不同时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方法。由于显示元件10的操作引起的亮度的时间变化取决于操作期间的温度条件。总的来说,随着操作期间温度条件变得更高,时间变化变得更显著。
图26是示意性地图示在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具有特定值t2 (其中t2 > tl) 且将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值DRmqdeq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显示元件10基于视频信号VDsig操作而直到由于时间变化引起的显示元件10的相对亮度变化达到特定值 “ ^ ”为止的累积操作时间与视频信号VDsig的灰度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为了便于与图 10比较,该曲线图由虚线表示。当温度条件改变时,图26中所示的曲线图对应于图10中所示的曲线图。在图26中,附图标记ETt2 5(KIJfodetl表示当在灰度值500处垂直轴的值为“ @ ”时的累积操作时间,而附图标记ETt2 4TO M(kMI表示当在灰度值400处垂直轴的值为“ P ”时的累积操作时间。对于附图标记 ETt2—300—ModeO,ETt2_200_Mode0 ETt2」00—Mode0 矛口 ETt2—50—Mode0 来说同样如此。 如从图26与图10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的那样,直到垂直轴的值达到“ P ”为止的累积操作时间随着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变得更高而变得更短。因此,即使当灰度值恒定时,随着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变得更高,显示元件10 的亮度对于更短的操作时间随时间而变化。相反,即使当实际操作时间的长度恒定时,基准操作时间随着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变得更高而变得更长。这将在下面参照图27描述。图27是在图26中所示的灰度值所对应的曲线图上叠加图10中所示的灰度值500 的曲线的曲线图。为了便于绘制,图27将垂直轴和水平轴放大为图26和图10的两倍。当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具有值t2时,将灰度值50处的第三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给出为(ETtl 5QQ Modeo/ETt2—50—ModeO ),并且将灰度值100处的第三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给出为(ET tl—500—Modeo/ETu joo— ode0)。类似地,分别将灰度值200、300、400和500处的第三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给出为
(ETU—500—Mode0/ETt2—200—Mode0),(ETt 150o_i0(ieo/ETt2_3oo_iodeo),(ETtl—500—Mode0/ETt2—400—Mode0)和(ETU—500—
Mode(|/ETt2—500—ModeO)。图28是图示在将显示元件10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值DRm_的状态下,当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是40°C (其为示例2中的预定温度条件)时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和当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是50°C时的第三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的曲线图。在图28中,当温度条件低于40°C时的曲线图示意性地由虚线表示,而当温度条件高于50°C时的曲线图示意性地由点划线表示。如图28所示,当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变得更高时曲线图的斜度增大,并且当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变得更低时曲线图的斜度减小。当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是50°C时第三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的曲线图具有通过将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是40°C时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的曲线图沿着垂直轴放大常数倍而获得的形状。对于其他温度条件同样如此。相反,认为显示元件10具有满足这种条件的温度依赖性。因此,当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不同于预定温度条件时与灰度值对应的第三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可以通过将显示面板20具有预定温度条件时与灰度值对应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乘以与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对应的温度加速因子来计算。当温度条件是50°C时的温度加速因子是第三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与操作时间转
换因子之比,并且例如可以通过(ETtl—5Q(l—M()de(l/ETt2—5(l(l—Jfodetl) / (ETtl—5Q(l—M()de(l/ETtl—5(l(l—Jfodetl)— (ETtL500_Mode0/ETt2_500Jode0)来计算。顺便提及,上述计算可以对于灰度值执行,并且其平均值可以用作加速因子。图29是示意性地图示显示面板20的操作期间的温度条件与加速因子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通过使用当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是40°C (示例I中的预定温度条件)时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的曲线图作为参考,当显示面板20的温度条件是50°C时加速因子约为
I.45。在图29中,当温度条件低于40°C时的曲线由虚线表示,而当温度条件高于50°C时的曲线由点划线表示。如上所述,当实际温度条件不同于预定温度条件时,可以通过将实际操作时间的预定温度条件下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乘以与温度条件对应的加速因子来计算基准操作时间。下面将参照图24、图30和图31描述补偿显示设备2的老化的驱动方法。除了在计算基准操作时间时乘以温度加速因子之外,根据示例2的驱动方法等同于根据示例I的驱动方法,因此描述将以基准操作时间的计算为中心。与示例I类似,第(n,m)显示元件10的第q帧(其中q = 1,2,......,Q)中的
输入信号vDSig和视频信号VDsig由vDSig(n,m)—q和VDSig(n,m)—q表不。当显不第q巾贞时,表不与第 (n,m)显示元件10对应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的数据由SP(n,m),表示,并且当显示第q帧时来自温度传感器220的温度信息由WPT_q表不。如上所述,由所谓的一巾贞时段占据的时间由附图标记Tf表示。在初始状态下,预先在数据SP(I,I)到SP(N,M)中存储“0”作为初始值,并且预先在数据LC(I,I)到LC(N,M)中存储“I”作为初始值。图30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4中所示的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214中存储的数据的曲线图。图24中所示的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214预先将表示图30的曲线图指示的关系的函数fTA。存储为表。该表示出了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20的操作期间的温度条件与加速因子之间的关系,这在图29中示出。图31是示意性地图示图24中所示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中存储的数据的图。在第(Q-I)显示帧中,图24中所示的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212基于视频信号 VDSig(n, m) M、基于占空比设置信号ClRsfode设置的操作期间的占空比DRsfode、以及来自温度传感器220的温度信息WPTjm来执行基准操作时间值计算步骤。具体地说,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212基于视频信号VDSig(n, m)#参照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计算函数值Q(VDsigfcm) M)。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基于操作期间的占空比DRMe,参照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来计算函数值fDK (DRmtoJ。基于温度信息WPT M,参照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214来计算函数值Fm(WPTjm)。对于第(Q-I)显示帧执行基准操作时间=Tf fDEC(DRfcde) fcsc(VDsigfmffl)^1) ^ac(WPV1)的计算。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执行存储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步骤,所述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通过累积对于每一显示元件10由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计算的基准操作时间值而获得。具体地说,在第(Q-I)显示帧中,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将第(Q-I)显示帧中的基准操作时间加到前一数据SP (n, m)—Q_2。具体地说,执行SP (n, ItOjm = SP (n, m)—Q_2+T F * W(DRiode) *fcsc(VDsigfe,,,)^!) ^tac(WPV1)的计算。因此,将通过累积对于每一显示元件10由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112计算的基准操作时间值而获得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存储在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115中。灰度校正值保持器116执行存储与每一显示元件10对应的灰度值的校正值的灰度校正值存储步骤,并且视频信号产生器111执行基于灰度值的校正值来校正与每一显示元件10对应的输入信号VDsig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VDsig的视频信号产生步骤。这些步骤与示例I中所述的相同,因此将不重复描述。以上已经详细地描述了显示设备2中老化的补偿。根据示例2,由于补偿老化以便除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之外还反映操作期间温度条件的历史,因此可以以更高的质量显示图像。以上已经陈述了显示设备2是单色显示设备,但是也可以使用彩色显示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当显示元件10的时间变化的趋势根据发光颜色而变化时,图2中所示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113、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114、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214和基准曲线存储器117仅需要对于每一发光颜色而单独地提供。下面将参照图32、图33A和图33B、图34A和图34B、图35A和图35B、图36A和图 36B、图37A和图37B以及图38描述除了第(n,m)显示元件10的老化补偿之外的操作细节。 在附图或下面的描述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与第(n,m)显示元件10对应的视频信号VSig(n,m) 定义为VSigJ1。[时段TP(2) _J (参见图32和图33A)例如,时段TP(2)_i指示前一显示帧中的操作,并且是在前一处理结束之后第(n, m)显示元件10处于发光状态的时间段。即,基于表达式5’的漏极电流Ids’在第(n,m)像素的显示元件10的发光部分ELP中流动,并且第(n,m)像素的显示元件10的亮度具有与漏极电流Ids’对应的值。这里,写晶体管TRw处于OFF状态,并且驱动晶体管TRd处于ON状态。紧接在第(m+m’ )行中的显示元件10的水平扫描时段开始之前维持第(n,m)显示元件10的发光状态。如上所述,向数据线DTLn提供基准电压Vtjfs和视频信号电压Vsig以对应于各个水平扫描时段。然而,写晶体管TRw处于OFF状态。因此,即使当数据线DTLn的电位(电压) 在时段TP(2)_i中变化时,第一节点ND1和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也不变化(在实践中可能引起由于寄生电容器等的电容耦合引起的电位变化,但是一般而言可以忽略)。在时段TP(2)q 中同样如此。图32中所示的时段TP (2) 0到TP (2) 6是在前一处理结束然后发光状态结束之后紧接在执行下一写处理之前的操作时段。在时段TP(Z)c^Ij TP(2)7*,第(n,m)显示元件10 处于不发光状态。如图32所示,在第m水平扫描时段Hm中包括时段TP (2) 5、时段TP (2) 6和时段TP⑵7。在时段TP (2) 3到TP (2) 5中,在将基准电压Vtjfs从数据线DTLn经由通过来自扫描线 SCL的扫描信号而导通的写晶体管TRw施加到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的状态下,执行将驱动电压Vcmi从电源线PSl施加到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源极/漏极区且因此使得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源极/漏极区的电位接近通过从基准电压Vtjfs中减去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而获得的电位的阈值电压取消处理。在示例I或示例2中,陈述了在多个水平扫描时段中(即,在第(m-1)水平扫描时段Hnri和第m水平扫描时段Hm中)执行阈值电压取消处理,这并不限制本公开。在时段TP (2) i中,将初始化电压(其与基准电压Vtjfs的差大于驱动晶体管TRd 的阈值电压)从电源线PSI施加到驱动晶体管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并且将基准电压V-从数据线DTLn经由通过来自扫描线SCLm的扫描信号而导通的写晶体管TRw施加到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由此初始化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的电位和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源极/漏极区的电位。在图32中,假设时段TP(2)j#应于第(m_2)水平扫描时段Hm_2中的基准电压时段 (将基准电压Vtjfs施加到数据线DTL的时段),时段TP(2)3对应于第(m-1)水平扫描时段 Hnrl中的基准电压时段,并且时段TP (2) 5对应于第m水平扫描时段Hm中的基准电压时段。下面将参照图32等描述时段TP (2) ^到时段TP (2) 8中的操作。[时段TP(2)。](参见图32和图33B)例如,时段TP (2) C1中的操作是从前一显示帧到当前显示帧的操作。S卩,时段TP (2)。 是从前一显示帧中第(m+m’ )水平扫描时段Hnrtn,的开始到当前显示帧中第(m-3)水平扫描时段的结束的时段。在时段TP^tl*,第(n,m)显示元件10基本上处于不发光状态。在时段TP (2) 0的开始,将从电源单元100提供到电源线PSlm的电压从驱动电压Vrc_H改变为初始化电压V。。+。结果,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低于V。。+并且将后向电压施加在发光部分ELP 的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两端,从而将发光部分ELP改变为不发光状态。处于浮置状态的第一节点ND1 (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的电位降低以跟随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的降低。[时段TP(2) J (参见图32和图34A)开始当前显示帧中的第(m-2)水平扫描时段氏_2。在时段TP (2)工中,将扫描线SCLni 改变为高电平,并且将显示元件10的写晶体管TRw改变为ON状态。从信号输出电路102提供到数据线DTLn的电压是基准电压V&。结果,第一节点ND1的电位是Vtjfs(0伏)。由于通过电源单元100的操作将初始化电压Vm从电源线PSlm施加到第二节点ND2,因此将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保持在VCC_L (-10伏)。由于第一节点ND1和第二节点ND2之间的电位差是10伏,并且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是3伏,因此驱动晶体管TRd处于ON状态。第二节点ND2与发光部分ELP的阴极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是-10伏(其不大于发光部分ELP的阈值电压Vthi)。因此,初始化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和第二节点ND2的电位。[时段TP(2)2](参见图32和图34B)在时段TP (2) 2中,将扫描线SCLm改变为低电平。将显示元件10的写晶体管TRw改变为OFF状态。第一节点ND1和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基本上维持在前一状态。[时段TP(2)3](参见图32和图35A)在时段TP(2)3*,执行第一阈值电压取消处理。将扫描线SCLm改变为高电平以导通显示元件10的写晶体管TRW。从信号输出电路102提供到数据线DTLn的电压是基准电压V0fso第一节点ND1的电位是Vofs (0伏)。从电源单元100提供到电源线PSl111的电压从电压Vm切换到驱动电压V_。结果,第一节点ND1的电位未改变(维持Vtjfs = 0),但是第二节点ND2的电位改变为通过从基准电压Vtjfs中减去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而获得的电位。即,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升高。
当时段TP(2)3S够长时,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与另一源极/源极区之间的电位差达到Vth,并且驱动晶体管TRd改变为OFF状态。S卩,第二节点ND2的电位接近 (Vtrfs-Vth),并且最终变为(Vtjfs-Vth^然而,在图32中所示的示例中,时段TP(2)J^长度不足以改变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并且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在时段TP (2) 3的末尾达到满足关系 Vcc-L < V1 < (V0fs-Vth)的特定电位[时段TP⑵4](参见图32和图35B)在时段TP(2)4中,将扫描线SCL1^i变为低电平以关断显示元件10的写晶体管 TRW。结果,第一节点ND1处于浮置状态。由于将驱动电压Vrc_H从电源单元100施加到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 因此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从电位V1升高到特定电位V2。另一方面,由于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处于浮置状态并且存在电容器C1,因此在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中出现自举操作。因此,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升高以跟随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变化。作为时段TP(2)5中操作的前提,在时段TP(2)5的开始,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应该低于(Vtjfs-Vth^基本上确定时段TP (2) 4的长度,以便满足V2 < (V0fs-L-Vth)的条件。[时段TP(2) 5](参见图32以及图36A和图36B)在时段TP(2)5*,执行第二阈值电压取消处理。显示元件10的写晶体管TRw通过来自扫描线SCLm的扫描信号而导通。从信号输出电路102提供到数据线DTLn的电压是基准电压V&。第一节点ND1的电位从由于自举操作而升高的电位再次返回到Vtjfs(0伏)(参见图36A)。这里,电容器C1的值由C1表不,并且发光部分ELP的电容器Ca的值由Ca表不。 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与另一源极/漏极区之间的寄生电容器的值由Cgs表示。当第一节点ND1与第二节点ND2之间的电容由附图标记cA表示时,建立cA = C^Cgs0当第二节点 ND2与第二电源线PS2之间的电容由附图标记cB表示时,建立cB = Celo附加电容器可以并联连接到发光部分ELP的两端,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将附加电容器的电容值与cB相加。当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变化时,第一节点ND1与第二节点ND2之间的电位差变化。 即,基于第一节点ND1和第二节点ND2之间的电容值以及第二节点ND2与第二电源线PS2之间的电容值来分布基于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变化的电荷。然而,当值cb( = cEL)充分大于值 cA( = Cl+Cgs)时,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变化小。一般而言,发光部分ELP的电容器Ca的值 cEL大于电容器C1的值C1和驱动晶体管TRd的寄生电容器的值cgs。在下面的描述中,不考虑由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变化引起的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变化。在图32中所示的驱动时序图中,不考虑由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变化引起的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变化。 由于将驱动电压Vrc_H从电源单元100施加到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 因此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变化到通过从基准电压Vtjfs中减去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 而获得的电位。即,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从电位V2升高,并且变化到通过从基准电压Vtjfs中减去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而获得的电位。当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与另一源极/漏极区之间的电位差达到Vth时,驱动晶体管TRd截止(参见图36B)。在这种状态下, 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约为(Vtjfs-Vth)。这里,当保证表达式2时,即当选择电位并确定其满足表达式2时,发光部分ELP不发光。(V0fs-Vth) < (Vth_EL+VCat) …⑵
在时段TP (2) 5中,第二节点ND2的电位最终达到(Vtjfs-Vth)。即,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仅根据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和基准电压Vtjfs来确定。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独立于发光部分ELP的阈值电压Vth_EIj。在时段TP (2) 5的末尾,基于来自扫描线SCLm的扫描信号,将写晶体管TRw从ON状态改变为OFF状态。[时段TP⑵6](参见图32和37A)在将写晶体管TRw维持在OFF状态的状态下,将视频信号电压Vsig 而非基准电压 Vtjfs从信号输出电路102提供到数据线DTL1J^—端。当在时段TP (2) 5中驱动晶体管TRd处于OFF状态时,第一节点ND1和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在实践中不变化(在实践中可能引起由于寄生电容器等的电容耦合而导致的电位变化,但是一般而言可以忽略)。当在时段TP(2)5 中执行的阈值电压取消处理中驱动晶体管TRd未达到OFF状态时,在时段TP(2)6中引起自举操作,因此第一节点ND1和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略有升高。[时段TP⑵7](参见图32和图37B)在时段TP (2) 7中,通过来自扫描线SCLm的扫描信号,显示元件10的写晶体管TRw 改变为ON状态。视频信号电压Vsig m从驱动晶体管DTLn施加到写晶体管TRw的栅极电极。在上述写处理中,在将驱动电压Vcmi从电源单元100施加到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的状态下,将视频信号电压Vsig施加到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因此, 如图32所示,在时段TP (2) 7中,显示元件10中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变化。具体地说,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升高。电位的增量由附图标记AV表示。当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第一节点ND1)的电位由Vg表示且驱动晶体管TRd 的另一源极/漏极区(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由入表示时,Vg的值和入的值如下,而不考虑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升高。第一节点ND1和第二节点ND2之间的电位差,即驱动晶体管TRd 的栅极电极与用作源极区的另一源极/漏极区之间的电位差Vgs可以由表达式3表示。Vg = VsigjlVs ^ V0fs-VthVgs ^ Vsigjl-(V0fs-Vth) (3)S卩,关于驱动晶体管TRd在写处理中获得的Vgs仅取决于用以控制发光部分ELP的亮度的视频信号电压Vsig m、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以及基准电压V-。Vgs独立于发光部分ELP的阈值电压Vth_a。下面将描述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的增量(A V)。在根据示例I或示例2的驱动方法中,在将驱动电压^㈣施加到显示元件10的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的状态下执行写处理。因此,一起执行改变显示元件10的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源极/漏极区的电位的迁移率校正处理。当驱动晶体管TRd由薄膜晶体管等构造时,难以避免各晶体管之间迁移率U的不均匀性。因此,即使当将具有相同值的视频信号电压Vsig施加到具有迁移率i!的不均匀性的多个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时,具有大迁移率ii的驱动晶体管TRd中流动的漏极电流Ids与具有小迁移率U的驱动晶体管TRd中流动的漏极电流Ids具有差异。当出现这种差异时,损害显示设备I的屏幕一致性。在上述驱动方法中,在从电源单元100向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提供驱动电压Vrc_H的状态下,将视频信号电压Vsig施加到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因此,如
32图32所示,在写处理中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升高。当驱动晶体管TRd的迁移率y大时,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源极/漏极区中的电位(即,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的增量AV(电位校正值)增大。相反,当驱动晶体管TRd的迁移率y的值小时,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源极 /漏极区中电位的增量AV减小。这里,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与用作源极区的另一源极/漏极区之间的电位差Vgs从表达式3修改到表达式4。Vgs ^ Vsigjl- (V0fs-Vth) -AV …⑷写入视频信号电压Vsig的扫描信号时段的长度可以根据显示元件10或显示设备I 的设计确定。假设确定扫描信号时段的长度以时段在那时的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源极/ 漏极区中的电位(Vtjfs-Vth+ A V)满足表达式2’。在显示元件10中,发光部分ELP在时段TP(2)7中不发光。通过该迁移率校正处理,同时执行系数k(= (1/2) (ff/L) .CJ的绝对偏差。(V0fs-Vth+ AV) < (Vth_EL+VCat) (2’)[时段TP⑵8](参见图32和图38)维持这样的状态其中向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提供来自电源单元 100的驱动电压V^H。在显示设备10中,通过写处理将与视频信号电压Vsig ni对应的电压存储在电容器C1中。由于结束来自扫描线的扫描信号的提供,因此写晶体管TRw关断。因此, 通过停止向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施加视频信号电压Vsig m,与通过写处理在电容器C1 中存储的电压值对应的电流经由驱动晶体管TRd在发光部分ELP中流动,由此发光部分ELP 发光。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显示元件10的操作。维持这样的状态其中,从电源单元100 向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施加驱动电压Vrc_H,并且第一节点ND1与数据线DLTn 电分离。因此,作为结果,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升高。如上所述,由于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处于浮置状态且存在电容器C1,因此在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中出现与所谓的自举电路中出现的现象相同的现象,并且第一节点ND1的电位也升高。结果,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与用作源极区的另一源极/漏极区之间的电位差Vgs保持为表达式4所表示的值。由于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升高并且变得大于(Vthi+VCat),因此发光部分ELP开始其发光。此时,由于发光部分ELP中流动的电流是从驱动晶体管TRd的漏极区向源极区流动的漏极电流Ids,因此该电流可以由表达式I表示。这里,在表达式I和4中,表达式I可以修改为表达式5。Ids = k * U * (Vsigjl-V0fs-AV)2 (5)因此,当将基准电压Nofs设置为0伏时,发光部分ELP中流动的电流Ids正比于通过从用以控制发光部分ELP的亮度的视频信号电压Vsig m的值中减去基于驱动晶体管TRd的迁移率U的电位校正值AV的值而获得的值的平方。换言之,发光部分ELP中流动的电流 Ids不取决于发光部分ELP的阈值电压Vthi和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S卩,发光部分ELP的发光强度(亮度)不受发光部分ELP的阈值电压Vthi和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影响。第(n,m)显示元件10的亮度具有与电流Ids对应的值。另外,随着驱动晶体管TRd的迁移率U变得更大,电位校正值A V增大,因此表达式4的左侧Vgs的值减小。因此,在表达式5中,由于(Vsig m-Vws-AV)2的值随着迁移率U的值增大而减小,因此可以校正由于驱动晶体管TRd的迁移率U的不均匀(k中的不均匀) 而引起的漏极电流Ids的不均匀。结果,可以校正由于迁移率U的不均匀(以及k中的不均匀)而引起的发光部分ELP的亮度的不均匀。将发光部分ELP的发光状态维持到第(m+m’ -I)水平扫描时段。第(m+m’ -I)水平扫描时段的结束对应于时段TP (2) 的结束。这里,“m’”满足关系I <m’<M,并且是在显示设备I中预先确定的值。换言之,从时段1 (2)8开始到紧接在第(m+m’ )水平扫描时段Hm+m,之前驱动发光部分ELP,并且该时段用作发光时段。尽管已经参照优选示例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所述示例。这里描述的显示设备的配置、制造显示设备的方法的步骤和驱动显示设备的方法的步骤仅为示例,并且可以适当地修改。例如,在示例I或示例2中已经陈述了驱动晶体管TRd是n沟道型。然而,当驱动晶体管TRd是p沟道型时,仅需要互换发光部分ELP的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在该配置中, 由于改变了漏极电流流动的方向,因此可以适当地改变向电源线PSl等提供的电压值。如图39所示,显示元件10的驱动电路11可以包括与第一节点ND1连接的晶体管 (第一晶体管TR1)。在第一晶体管TR1中,向一个源极/漏极区提供基准电压Vtjfs,而另一源极/漏极区连接到第一节点ND115将来自第一晶体管控制电路103的控制信号经由第一晶体管控制线AZl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R1的栅极电极,以控制第一晶体管TR1的0N/0FF状态。 因此,可以设置第一节点ND1的电位。除了第一晶体管TR1之外,显示元件10的驱动电路11还可以包括另一个晶体管。 图40示出了额外地提供第二晶体管TR2和第三晶体管TR3的配置。在第二晶体管TR2中, 向一个源极/漏极区提供初始化电压并且另一源极/漏极区连接到第二节点ND2。将来自第二晶体管控制电路104的控制信号经由第二晶体管控制线AZ2施加到第二晶体管 TR2的栅极电极,以控制第二晶体管TR2的0N/0FF状态。因此,可以初始化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第三晶体管TR3连接在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与电源线PSl之间,并且将来自第三晶体管控制电路105的控制信号经由第三晶体管控制线AZ3施加到第三晶体管 TR3的栅极电极。本公开包含与于2010年12月15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文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10-279002中公开的主题有关的主题,将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合并在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能出现各种修改、组合、部分组合和变更,只要它们落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价物的范围内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包括具有电流驱动发光部分的显示元件,其中显示元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以二维矩阵排列,并且所述显示面板基于视频信号来显示图像;以及亮度校正单元,通过校正输入信号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所述视频信号,来校正当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显示图像时各显示元件的亮度, 其中所述亮度校正单元包括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在所述基准操作时间中,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特定占空比的状态下当相应的显示元件基于视频信号操作了预定单位时间时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等于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当假设相应的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时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存储通过累积由所述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对于每一显示元件计算的基准操作时间的值而获得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基准曲线存储器,存储表示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当相应的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时每一显示元件的操作时间与相应的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基准曲线,灰度校正值保持器,参照所述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和所述基准曲线存储器来计算用以补偿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的灰度值的校正值,并保持与各个显示元件对应的灰度值的校正值,以及视频信号产生器,基于由所述灰度校正值保持器保持的灰度值的校正值来校正与各个显示元件对应的输入信号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亮度校正单元进一步包括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存储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基于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与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之比,作为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以及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当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不同于预定基准占空比的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基于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与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之比被定义为第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时,存储所述第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之比作为占空比加速因子,以及其中,所述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通过参照在所述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中存储以对应于视频信号的灰度值的值以及在所述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中存储以对应于操作期间发光时段的占空比的值,并将单位时间的值乘以所存储的值来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进一步包括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中存储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是当每一显示元件在预定温度条件下操作时的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其中,所述亮度校正单元进一步包括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当在不同于预定温度条件的温度条件之下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基于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与在将预定温度条件之下的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每一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而直到亮度的时间变化达到特定值为止的操作时间的值之比被定义为第三操作时间转换因子时,存储所述第三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和操作时间转换因子之比作为温度加速因子,以及其中,所述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通过参照在所述操作时间转换因子存储器中存储以对应于视频信号的灰度值的值、在所述占空比加速因子存储器中存储以对应于操作期间发光时段的占空比的值以及在所述温度加速因子存储器中存储以对应于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的值,并将单位时间的值乘以所存储的值,来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发光部分由有机电致发光部分形成。
6.一种显示设备驱动方法,使用具有显示面板的显示设备,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具有电流驱动发光部分的显示元件,在所述显示面板中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以二维矩阵排列各显示元件,并且所述显示面板基于视频信号来显示图像,所述显示设备还具有亮度校正单元,通过校正输入信号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来校正当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显示图像时各显示元件的亮度,所述显示设备驱动方法包括通过基于所述亮度校正单元的操作来校正输入信号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来校正当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显示图像时显示元件的亮度,其中所述校正包括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在所述基准操作时间中,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特定占空比的状态下当相应的显示元件基于视频信号操作了预定单位时间时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等于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当假设相应的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时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存储通过累积对于每一显示元件计算的基准操作时间的值而获得的基准操作时间值;基于累积的基准操作时间值、参照基准曲线来计算用以补偿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的灰度值的校正值,所述基准曲线表示在将发光时段的占空比设置为预定基准占空比的状态下当相应的显示元件基于预定基准灰度值的视频信号操作时每一显示元件的操作时间与相应的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保持与各个显示元件对应的灰度值的校正值;以及基于灰度值的校正值来校正与各个显示元件对应的输入信号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
7.—种显示设备驱动方法,包括通过校正输入信号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来校正当在显示面板上显示图像时显示元件的亮度,其中所述校正包括计算基准操作时间的值,在所述基准操作时间中,在操作期间的一占空比处的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等于预定基准占空比处的每一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 存储通过累积每一显示元件的基准操作时间的值而获得的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 基于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值、参照基准曲线来计算灰度值的校正值,所述基准曲线表示当相应的显示元件以预定基准占空比操作时每一显示元件的操作时间与相应的显示元件的亮度的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保持与各个显示元件对应的灰度值的校正值;以及基于灰度值的校正值来校正输入信号的灰度值。
全文摘要
提供了显示设备和显示方法。该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包括具有电流驱动发光部分的显示元件,其中显示元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以二维矩阵排列,并且该显示面板基于视频信号来显示图像;以及亮度校正单元,通过校正输入信号的灰度值并输出经校正的输入信号作为视频信号,来校正当在显示面板上显示图像时各显示元件的亮度。亮度校正单元包括基准操作时间计算器、累积基准操作时间存储器、基准曲线存储器、灰度校正值保持器和视频信号产生器。
文档编号G09G3/20GK102542970SQ20111040522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5日
发明者内野胜秀, 山下淳一 申请人:索尼公司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