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图书装订器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在小册子上形成折叠线的装订器和具有这种装订 器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经公知一种装订器,该装订器把从复印机和打印机等成 像设备的主体输出的纸张对折,然后把书的内侧装订起来。
曰本专利申请特开第61-2671号中公开了这样一种装订器的构 造。此外,图16示出了传统成像设备10和装订器11在其横截面上的 示意性框图。JP-A第61-2671号中公开了该成像设备10和装订器11。
如图16所示,装订器ll设置有用作纸张叠放部分的叠放盘12、 用作折叠部分的折叠刀15和用作折叠线形成部分的折叠辊对16。
在叠放盘12上有一个开口部分14位于其中间部分, 一个把纸张 挡在固定位置的止挡13位于叠放盘12的端部。此外,折叠刀15设在 堆放盘12的开口部分14的上部,从而能够升起和落下。
当纸张从成像设备10的主体传送到装订器11时,传送来的纸张 被按顺序叠放在叠放盘12上。
之后,设在叠放盘12上方的折叠刀15落在叠放在叠放盘12上的 纸张上面,接着折叠刀15冲击纸张的中间部分,使纸张折叠并将纸张 推进叠放盘12的开口部分14中。在随后的解释中,叠放在叠放盘12 上的多张纸张被折起来后,称为小册子。
推进叠放盘12的开口部分14内的纸张被折叠起来以制成小册子。 之后,小册子被供给折叠辊对16而被折叠起来。折叠辊对16通过在 传送所供给的小册子的同时从相反的两侧夹小册子,在小册子的中间 部分上折叠线。由于折叠辊对16的转动,在盘17上传送上面形成有
折叠线的小册子而将其叠放在盘17上。
然而,当释放由该折叠辊对16施加的压力时,小册子会在其自身 弹性的作用下张开,因此,通过传统装订器ll形成的小册子的折叠线 偶尔会回复到原始状态。结果,小册子的外观看起来很差,折叠线张 开了。
在张开量大的纸张用作构成小册子的纸张的情形下,与折叠线张 开相关的问题最为明显。张开量大的纸张指的是折叠后容易张开的纸 张,包括刚性高的纸板和刚性虽然低但是在湿度低的环境中边缘水量 少的薄纸等纸张。
当通过把张开量原本小的纸张弯向垂直于纸张纤维取向的方向 时,这些纸张容易张开得很大。因此,这些纸张被认为是张开量大的 纸张。
即使增大由折叠辊对16施加的压力,也不能将与纸张张开相关的 问题消减到低于一定程度。由于这个原因,需要除用于增大由折叠辊 对16施加的压力的方法之外的解决手段。作为这种解决手段的一个例 子,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11- 157247号公开了一种方法,使用润湿装 置润湿纸张,因此易于形成纸张的折叠线。
图17是具有JA-A第11 - 157247号所公开的润湿单元装置的装 订器11在其横截面上的示意性框图。
图17所示的装订器11设置有作为润湿装置的润湿腔18、润湿喷 嘴19、 20以及作为加热部分的加热辊对30。
在图17中,润湿腔18在叠放盘12上游侧润湿正在被传送中的纸 张。润湿喷嘴19在折叠辊对16的上游侧润湿小册子要被折叠的部分。 润湿喷嘴20在折叠辊对16的下游侧润湿小册子要被折叠的部分。
当这些润湿装置18、 19、 20润湿小册子要被折叠的部分时,即使 使用张开量大的纸张,在用折叠辊对16形成折叠线之前,也能够减小 纸张的张开量。所以能够容易地用折叠辊对16来形成折叠线,因而能 够提供没有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然而,在具有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11 - 157247号所公开的润湿装
置的装订器ll中,没有根据要形成折叠线的纸张来改变潮湿条件。由 于这个原因,在小册子用诸如表面经过专门处理的纸张的难以渗水的 特殊纸张制造的情形下,纸张会向着小册子张开的方向巻曲,因此, 小册子的外观不佳。
在传统的润湿单元装置中,由于润湿腔18构造成还会润湿纸张不 折叠的部分,所以这种不必要的润湿造成这种器具的效率差。
如图17所示,由于润湿喷嘴19、 20只是润湿构成小册子的纸张 中最外侧位置上的一张纸,所以很难润湿小册子里面位置上的纸张。
结果,小册子里面位置上的纸张相对于外面位置上的纸张,其张 开量不能被充分减小,因此,在发生张开时,小册子的外观可能不佳。
此外,纸张被润湿喷嘴19润湿的部分从叠放盘12的开口部分暴 露到外面。因此,润湿喷嘴19给予的水在这个区域周围蒸发,直到小 册子在里面由折叠辊对16折叠起来。
结果,由于纸张的张开量没有充分减小,在发生张开时,小册子 的外观可能不佳。
参照图18A、图18B和图18C描述了从纸张润湿到发生巻曲的现象。
图18A、图18B和图18C是模型示意图,表示的是润湿的纸张的 横截面。在这些附图中,被润湿装置润湿的部分(图中的阴影部分) 在刚刚润湿后,曾是伸展的,但是,当纸张重新干了时,就会产生如 图中箭头所示的力,这些力沿着相对于润湿以前进一步收缩的方向。
另一方面,没有润湿的部分几乎不受润湿和干燥的影响,因此, 不会伸展或者收缩。所以润湿的部分和没有润湿的部分之间的收缩量 是不同的。结果,当纸张被润湿时,纸张容易朝着纸张润湿表面收缩 的方向巻曲。
如图18C所示,表示的情形是,由于小册子内侧被润湿,小册子 内侧收缩,纸张朝着小册子闭合的方向巻曲。结果,纸张不会张开, 因而小册子的外观不会不佳。
但是,如图18A所示,由于润湿喷嘴19、 20润湿小册子的外侧,
所以小册子的外侧收缩。所以纸张朝着小册子张开的方向的巻曲,发 生了展开,因而小册子的外观可能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书装订器和具有这种图书装订器的成 像设备,其中,这种图书装订器能够有效地润湿纸张而装订出没有张 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上面叠放纸张的叠放装置;对 叠放在叠放装置上的纸张进行折叠的折叠装置;润湿装置,在利用折 叠装置进行折叠之前,用来润湿纸张上做成小册子折叠线的部分;控 制装置,用于在润湿装置进行润湿时控制润湿条件。润湿条件对应于 构成小册子的各纸张是可改变的。
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包括上面的图书装订器以及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的成像单元。
根据本发明,润湿装置设置有控制润湿条件的控制器,使要成为 小册子折叠线的部分得到润湿。结果,能够提供可装订出没有张开的 外观良好的小册子的图书装订器以及具有这种图书装订器的成像设 备。
参照下面结合附图所进行的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进 一步的优点。在附图中
图l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书装订器的示意性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4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 一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4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 一 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5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5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6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6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7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 一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7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 一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8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8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9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 一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9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10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IO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11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11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1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13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13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纸张润湿控制的模型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折叠刀和折叠辊对的斜透视图; 图16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图书装订器和成像设备主体的示意性框
图17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图书装订器的示意性框图; 图18A是表示发生纸张巻曲的模型图; 图18B是表示发生纸张巻曲的模型图; 图18C是表示发生纸张巻曲的模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所有图 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根据应用本发明的设备构造以 及各种条件,可以适当地改变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尺寸、材料、形状 以及相对位置,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图2、图4A、图4B、图7A、图7B、图8A、图8B、
图9A、图9B,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书装订器和具有这 种图书装订器的成像设备。
图l是成像设备主体在其横截面上的示意性框图,图2是装订器 在其横截面上的示意性框图。
(成像设备主体的结构)
如图1所示,成像设备1000设置有设于成像设备主体1内部的成 像部分9003和装订器2。作为一种按照这种方式构建的成像设备,例 如,可以考虑数字式复印机等。下面将描述里面有成像部分9003的成 像设备主体1的构成和操作。
此外,成像设备主体1设置有打印机部分103、布置在打印机部 分103上面的扫描器102以及用来向扫描器102供给文档的文档供给 器101。
进一步,用于读取文档图像的扫描器102设置有扫描器单元904、 反射镜卯5到907、透镜908和图像传感器909等。
然后,当由这个扫描器102读取文档D时,首先,将文档D放在 文档供给器101的文档盘900a上。在这种情形下,假定文档D以面 朝上的条件放置,即在文档盘900a上的文档D上形成有图像的表面 位于上面。
接着,由文档供给器101从扉页开始按顺序一张一张地传送文档 D,之后,文档D经从左向到右向的弯曲路径被传送到平板玻璃902 上面,将被排放到排放盘912上。
当读取由文档供给器101传送的原件上的图像时,扫描器单元904 被保持在预定位置,这时,原件D沿着扫描器单元904从左向右通过, 而在原件D上执行读取过程。
在读取过程,当原件D经过平板玻璃902时,扫描器单元904的 灯照亮原件D,其反射光经反射镜905到907和透镜908到达图像传 感器909。 图像传感器909按行读取的原件的图像数据被送给啄光器910。 此外,每当通过使文档供给器101传送的文档D停止在平板玻璃
902上,可以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从左到右移动扫描器单元904来进行
读取过程。
进一步,在不用文档供给器101读取文档的情形下,用户可以抬 起文档供给器101,将文档放在平板玻璃902上。之后,用户可以进 行文档的读取过程。
另外,除了上面描述的器具外,成像设备主体l还设置有用来供 给装在纸盒914、 915中的纸张P的供纸部分9002和用来将图像转印 在由供纸部分9002供给的纸张P上的成像部分卯03。
这里,成像部分卯03设置有感光鼓911、显影单元913和转印充 电器916等。当形成图像时,通过将来自爆光器910的激光照射在感 光鼓911上,在感光鼓911上形成静电潜像。
然后,这个静电潜像由显影单元913成像为色粉图像。进一步, 沿着传送方向在成像部分9003的下游侧,布置有定影单元917和成对 的排放辊104等。
在成像设备主体1的上面设有操作显示单元400,显示单元400 具有多个用来设定各种成像功能的键和用来显示表示设定状态等信息 的显示单元。
接着,将描述按上述构成的成像设备主体l的成像操作。
首先,如已经描述的那样,在进行了预定成像过程后,扫描器 102的图像传感器909读取的文档D的图像数据被送给啄光器910。 之后,曝光器910可响应于这个图像信号而输出激光。
然后,该激光照射在感光鼓911上,同时由多面镜进行扫描。于 是,响应于扫描的激光而在感光鼓911上形成静电潜像。
接下来,在感光鼓91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显影单元913显影, 使得静电潜像可视化成为色粉图像。
另一方面,纸张P从纸盒914、 915、手动供纸部分925和双面传 送路径924中的任何一个向成像部分9003传送,在成像部分9003上,
感光鼓911上的可视化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P上。然后,定影单元 917对转印后的纸张P施以定影过程。
图像定影在上面的纸张P由排放辊104排放到作为装订器的完成部2。
例如,当将纸张P在形成色粉图像的面翻向下(即,面向下)的 情况下从成像设备主体1排出时,经过了定影单元917的紙张P由活 动挡板921引向路径922。
然后,经过活动挡板921后,纸张P的后端被转回去。接着,纸 张P再次由活动挡板921传送到排放辊104,以从成像设备主体1排 出。
由此,纸张P从成像设备主体1排出,形成有色粉图像的面朝上。 通过这种翻转后排出的方法在面朝上的条件下排出纸张P,在按顺序 从小册子扉页开始进行成像过程的情形下,即在例如使用文档供给器 101进行成像过程的情形下,可以排列页序。
此外,在针对来自计算机的图像数据进行成像过程的情形下,也 可以排列页序。
此外,在从手动进纸部分925传送诸如OHP纸张的硬纸P的同 时进行成像过程的情况下,不把纸张P引导到路径922。纸张P可以 在形成色粉图像的面朝上的条件下由排放辊104从成像设备主体1排 出。
进一步,在纸张P的反面上进行成像过程的情形下,直接沿着排 放辊104的方向从定影单元917对纸张P进行引导。
然后,在纸张P的后端刚好经过活动挡板921后,将纸张P转回 去,而由活动挡板921导向双面传送路径924。
接着,参见图3,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0 的控制器。图3是表示成像设备1000的控制器的框图。
如图3所示,成像设备1000的控制器由下列部分构成自动文档 供给控制部分153,图像输入控制单元154,图像信号控制单元155, 图像输出控制单元156,完成部控制单元157,以及外部I/F158。然
后,根据存储在ROM 151中的控制程序和对操作面板152的设定, 成像设备主体1中作为控制器件的CPU电路单元150可以控制这些相 应控制单元。
然后,自动文档供给控制部分153控制文档供给器101,图像输 入控制单元154控制扫描器102,图像输出控制单元156控制啄光器 910,完成部控制单元157控制装订器(完成部)2。此外,操作面板 152具有多个用来设定多种成像功能的键和显示设定状态等的显示单 元。这个操作面板152响应用户对各个键进行的操作而向CPU电路单 元150输出键信号,并基于从CPU电路单元150输出的信号而将信息 显示在显示单元上。
RAM 159用作暂时保持控制数据的区域以及根据控制进行计算 的区域。外部I/F 158是与成像设备1000和外部计算机160的接口 , 并且外部I/F 158将来自计算机160的打印数据提取成为位像,并 将该位像作为图像数据输出到图像信号控制单元155。
此外,由图像传感器(未示出)读取的文档图像从图像输入控制 单元154输出到图像信号控制单元155。图像输出控制单元156将来 自图像信号控制单元155的图像数据输出到啄光单元(未示出)。
(图书装订器的构造)
接下来,参见图2,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装订器2的构造。 在图2中,从成像设备主体l输出的纸张由传送辊对21—张一张
地传送进装订器2,叠放在作为叠放装置的叠放盘22上。在叠放盘22
上,止挡23活动地布置在沿着纸张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边缘上。
止挡23根据要使用的纸张的尺寸进行定位,使要叠放在叠放盘
22上的纸张的中心部分与形成在叠放盘22上的开口部分24的中心部
分重合。
每当将各纸张供给在叠放盘22上时,对于每一张纸,纸张的前端 利用拖曳滑动件(pulling-over skid)撞在止挡23上,并利用码齐板 (未示出)进行传送方向和正交方向的匹配。
当所有构成小册子的纸张都叠放在叠放盘22上时,布置在开口部
分24的上部作为折叠装置的折叠刀25会落下。然后,折叠刀25进一 步下落经过开口部分24,同时撞击叠放在叠放盘22上的纸张的中心 部分,将纸张从开口部分24向下推同时折叠纸张的中心部分。
纸张由折叠刀25折叠,从而利用折叠刀25将从开口部分24向下 推到叠放盘22下面的纸张作为小册子传送到作为折叠线形成装置的 折叠辊对26。然后,折叠辊对26从相反的两侧夹住纸张。在这种情 形下,小册子形成了折叠线。进一步,本实施例可以构建成将弹簧(未 示出)连接到折叠辊对26上,因此可以吸收小册子的厚度。
另一方面,在撞击纸张中心部分的折叠刀25底端边缘部分上,设 有用来通过止卡(订书机的针)装订小册子的订书机27。进一步,在 折叠辊对26的下方,设有订书机的沖击板28,冲击板28能够针对纸 张传送路径进行移动。
所以所构造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书装订器2能够通过订书机27 和冲击板28进行鞍形订合,同时用折叠辊对26形成小册子的折叠线。
针对小册子折叠出折叠线并进形鞍形订合后,折叠刀25从折叠辊 对26的辊隙位置离开并同时上升。然后,通过进一步转动折叠辊对 26,沿着盘30的方向传送形成有折叠线的小册子。
进一步,在图2所示的装订器2中,叠放盘22被描述为水平布置 的构造。然而,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装订器2的构造并不限制于此。如 果装订器2被构造成对于水平面成0。 ~ 85°范围内的角度,那么纸张能 够叠放在叠放盘22上。
另外,订书机27被描述为一体设置在折叠刀25前端部分的构造, 然而,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装订器2的构造不限于此。例如,订书机27 可以作为不同于折叠刀25的主体,和冲击板28—起i殳置在折叠刀25 的上游侧。
根据这种构造,由于止挡23和拖曳滑动件(未示出)的操作,在 叠放盘22上提供了纸张的两个停止位置,并首先在叠放盘22上进行 鞍形订合过程,因而能够为小册子形成折叠线。
此外,这些对纸张的控制是基于从操作面板152或者外部计算机160输入的对各种过程模式的设定,经由装订器2 —侧的完成部控制 单元157,由成像设备主体1 一侧的CPU电路单元150进行的。
此外,将完成部控制单元157设成和成像设备主体1 一侧的CPU 电路单元150为一体,纸张可以由成像设备主体l直接控制。
(润湿装置的构造)
接下来,参见图4A和图4B,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润 湿装置的构造。
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装订器2上,在叠放 盘22的开口部分24的上部布置有作为润湿部分的润湿喷嘴31。
润湿喷嘴31可以润湿在被传送到叠放盘22的纸张上形成小册子 折叠线的部分。当润湿纸张时,纸张的刚性降低。当纸张的刚性降低 时,就能够更可靠地形成小册子的折叠线,就可能获得张开量小、外 观良好的纸张。
也就是说,根据上述构造,纸张上作为小册子折叠线的折叠线刚 度可以降低,因而增加折叠辊对26产生的折叠效果,并可能获得张开 量小、外观良好的纸张。此外,因为在不需要折叠的部分上没有进行 润湿而仅在必要的部分上进行润湿,所以这种构造是高效的。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 一 实施例的润湿喷嘴31被构造成从成为小册 子内侧的一侧对叠放在叠放盘22上的叠放纸张进行润湿。
当如上所述润湿纸张时,润湿后水被蒸发干,使润湿侧收缩。然 后,纸张向润湿侧巻曲。
如图18A所示,当从小册子外侧润湿纸张时,纸张向小册子张开 的方向巻曲,因而发生张开,于是提供的是外观不佳的小册子。
如图18B所示,当对纸张进行润湿而使水均勻地分布在整个厚度 方向上时,纸张不发生巻曲。然而,需要花费时间来使水均匀地分布 在整个厚度方向上,于是,降低了小册子的生产效率。
但是,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8C所示,由于在小册子的内侧开 始润湿,所以小册子内侧的纸张收缩,因此小册子向着小册子闭合的 方向巻曲。也就是说,在第一实施例中,即使纸张发生巻曲,它们也
不会向小册子张开的方向巻曲。结果,能够提供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装订器2的润湿喷嘴31被构造成 从叠放盘22的上部润湿小册子。根据上面的构造,可以一张一张地润 湿叠放在叠放盘22上的纸张。
因此,由于能够润湿构成小册子的所有纸张的折叠线,所以能够 充分地减小小册子的张开量,而同时在小册子中不会发生不均匀的润 湿。
进一步,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润湿喷嘴31,可以采用通 过压电器件注射液滴的润湿喷嘴以及利用加热产生的气泡来注射液滴 的润湿喷嘴,这些喷嘴用作喷墨打印机的喷头。
此外,可以横跨形成折叠线的整个区域设置固定的润湿喷嘴31, 或者可以将固定的润湿喷嘴31设置成使其能够沿着内折叠线的方向 扫过形成折叠线的部分。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润湿装置不限于润湿喷嘴3,相 反显而易见的是,甚至通过辊子、刷子等施加水的构造也能够获得相 同的优点。
此外,诸如水、乙醇的挥发性成分和喷墨打印机的透明墨水等可 以用作润湿溶液。
润湿溶液不限于室温的溶液,可以使用热的水蒸气。在这种情况 下,由于在热和湿气的作用下纸张的张开量能够进一步减小,所以能 够在纸张上可靠地形成折叠线,因此能够提供张开更小的外观良好的 小册子。
(叠放装置的构造)
在第一实施例中,纸张按顺序叠放在叠放装置上,使其润湿的表 面朝上。由于叠放的纸张的润湿部分由要叠放在其上的纸张覆盖,所 以纸张润湿部分不会暴露到环境中。
因此,在折叠辊对26在小册子上形成折叠线时,能够防止供送给 纸张的水分蒸发,由此满意地保持润湿状态。
(对润湿控制的描述)
下面参照图4A、 4B、 7A、 7B、 8A、 8B、 9A、 9B来描述在第一 实施例 中 的润湿控制 。 通过成像设备主体 1的CPU电路单元150和图 书装订器2的完成部控制单元157之间的通信,来进行润湿控制。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设有控制装置。当作为润湿装置的润湿 喷嘴31对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进行润湿时,控制装置可变 化地控制润湿宽度。润湿宽度指的是,沿着纸张折叠线形成的润湿区 域在与折叠线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
当张开量不太大的纸张被润湿时,按照图4A所示的润湿宽度润 湿要形成小册子折叠线的部分,由此,充分地减小纸张的张开量。
但是,当张开量大的纸张被润湿时,需要充分减小纸张的张开量 而如图4B所示那样增加润湿宽度,并润湿要形成小册子折叠线的部 分。
当纸张的张开量更大时,要控制润湿宽度使其变大。结果,即使 使用张开量大的纸张,折叠线也能够可靠地形成在纸张上,因此能够 装订出不发生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如图7A、 7B所示,可以针对构成小册子的每一张纸,可变地控 制润湿宽度。
如图7A所示,对润湿宽度进行控制,使得在小册子里面位置上 的纸张P2的润湿宽度X2小于外面位置上的纸张P1的润湿宽度X1。 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针对每张纸改变润湿宽度。
利用这种构造,如图7B所示,当由折叠辊对26形成小册子的折 叠线时,可以根据构成小册子的每张纸的折叠区域,将润湿宽度设定 为合适的量。
结果,可以防止小册子里面位置上的折叠区域小的纸张被过度润 湿,并防止小册子外面位置上的折叠区域大的纸张被润湿得不充分。
也就是说,可以可靠地润湿要形成小册子折叠线的部分,同时不 会有浪费,因此能够装订出更少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如图8A、 8B、 9A、 9B所示,可以沿着要形成小册子折叠线的部 分,可变地控制一张纸的润湿宽度。
图8A表示的是,当控制润湿宽度而使纸张中心部分的润湿宽度 大于纸张端部时的润湿模型。
当纸张数量大并在厚的小册子上形成折叠线时,折叠辊对26容易 发生偏离。由于发生偏离,折叠辊对26作用在纸张中心部分上的压力 偶尔减弱。结果,纸张的中心部分不能可靠地折叠,因此会提供发生 张开的外观不佳的小册子。
然而,如图8A所示,当控制润湿宽度使纸张中心部分的润湿宽 度变大时,能够在更靠近纸张中心部分的位置上减小纸张刚度。即使 是压力减弱,也能在纸张的中心部分上可靠地形成折叠线。
因此,即使当折叠辊对26施加到纸张中心部分上的压力减弱,也 能够可靠地折叠纸张。因为这个原因,能够装订出更少张开的外观良 好的小册子。
图8B表示的是,当控制润湿宽度而使纸张中心部分的润湿宽度 小于纸张端部时的润湿模型。
在使用水分容易从纸张端部蒸发的纸张的情况下,当用折叠辊对 26折叠小册子时,纸张的端部可能会变干。结果,纸张端部处于没有 充分润湿的状态,并且难以可靠地形成折叠线,因此会提供发生张开 的外观不佳的小册子。
然而,如图8B所示,当控制润湿宽度而使纸张端部的润湿宽度 大于纸张中心部分的润湿宽度时,即使水分从纸张端部蒸发,所述端 部也不太可能处于没有充分润湿的状态。
由于要形成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从中心部分到端部被可靠地 润湿,所以能够在小册子上可靠地形成折叠线。结果,能够装订出更 少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在图8A、 8B中,按顺序可变地控制在沿着小册子要被折叠的部 分的方向上的润湿宽度。本发明的润湿控制不限于此,如图9A、 9B 所示,毋庸赘言,按照台阶形式可变控制润湿宽度的构造也能够产生 类似效果。
在第 一 实施例中的润湿控制是基于与如上所述的纸张张开量相关
的信息进行的。与纸张张开量相关的信息包括例如纸张刚度、构成小 册子的纸张数量以及纸张的纤维取向。
就这些信息而言,纸张刚度、构成小册子的纸张数量以及纸张的
纤维取向,可以用设置于成像设备主体1或者图书装订器2的检测装 置直接检测。按照另一种方式,这些信息可以由用户通过操作面板152 事先输入。结果,能够根据纸张的张开量有效地进行润湿,因此,能 够装订出没有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5A、 5B、 IOA、 10B,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图书 装订器和具有该图书装订器的成像设备。
在第一实施例中,可变控制的是小册子要被折叠的部分上的润湿 宽度。但是,在第二实施例中,可变控制的是小册子要被折叠的部分 上的润湿量。
由于在第二实施例中,成像设备主体的构造、图书装订器的构造、 润湿装置的构造以及叠放装置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所以不 再对其进行描述。只对作为第二实施例特征的润湿控制构造进行描述。
(润湿控制构造)
参见图5A、 5B、 IOA、 IOB,描述第二实施例中的润湿控制构造。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设置有控制装置。当作为润湿装置的
润湿喷嘴31润湿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时,控制装置可变地
控制润湿量。
当使用张开量不是很大的纸张时,如图5A所示,即使将要成为 小册子折叠线的部分上的润湿量设定成小的数值,也能够充分地减小 纸张的张开量。
当使用张开量大的纸张时,需要为了充分减小纸张的张开量而增 加所述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部分上的润湿量,如图5B所示。
当由于纸张的张开量更大而控制润湿量使其变大时,即使用张开 量大的纸张来装订小册子,也能够可靠地折叠纸张,因而能够获得没 有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可以针对构成小册子的每张纸来可变地控制润湿量。当将厚纸张 用于小册子的封面时,增加润湿量,但减小内侧纸张上的润湿量,因 而能够形成满意的折叠线。
对于小册子内侧的纸张,使润湿量变得更大,对于外侧的纸张, 使润湿量变得更小,因而形成满意的折叠线。 *
也就是说,由于水分从里面向外面运动,并从最外面的纸张表面 蒸发,于是相应地控制润湿量,使整个小册子能够均匀地润湿。
如图IOA、 IOB所示,可以沿着一张纸上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 部分,可变地控制润湿量。
图IOA表示的是,当控制润湿量使纸张中心部分的润湿量大于纸 张端部润湿量时的润湿模型。
当纸张数量大并针对厚的小册子形成折叠线时,折叠辊对26容易 发生偏离,由于发生偏离,折叠辊对26作用在纸张中心部分上的压力 偶尔减弱。结果,纸张的中心部分不能折叠,因此可能得到的是发生 张开的外观不佳的小册子。
如图IOA所示,当控制润湿量以使纸张中心部分的润湿量更大时, 能够在更靠近纸张中心部分的位置上减小纸张刚度。因此,即使利用 减弱的压力,也能在纸张的中心部分上可靠地形成折叠线。
即使当折叠辊对26作用到纸张中心部分的压力减弱,也能够可靠 地折叠纸张。结果,能够装订出更少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图IOB表示的是,当控制润湿量以使纸张中心部分的润湿量小于 纸张端部润湿量时的润湿模型。
在使用水分容易从纸张端部蒸发的纸张时,当用折叠辊对26在小 册子上形成折叠线时,纸张的端部可能会变干。结果,纸张端部处于 没有充分润湿的状态,并且难以可靠地形成折叠线,因此得到的是可 能发生张开的外观不佳的小册子。
如图IOB所示,当控制润湿量而使纸张端部的润湿量大于纸张中 心部分的润湿量时,即使水分从纸张端部蒸发,所述端部也不太可能 处于没有充分润湿的状态。
由于要形成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从中心部分到端部被可靠地 润湿,所以能够在小册子上可靠地形成折叠线。结果,能够装订出更 少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在第二实施例中的润湿控制是基于与如上所述的纸张张开量相关 的信息进行的。与纸张张开量相关的信息包括例如纸张刚度、构成小 册子的纸张数量以及纸张的纤维取向。
这些信息可以用设置于成像设备主体1或者图书装订器2的检测 部分装置检测,或者由用户通过操作面板152事先输入。结果,能够 根据纸张的张开量有效地进行润湿,因此,能够装订出没有张开的外 观良好的小册子。
(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6A、 6B、 12,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图书装订器 和具有该图书装订器的成像设备。
在第一实施例中,可变控制的是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 上的润湿宽度。在第二实施例中,可变控制的是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 的纸张部分上的润湿量。
相反,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有选择地控制是否润湿要成为 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
由于成像设备主体的构造、图书装订器的构造、润湿装置的构造 以及叠放装置的构造与第一、二实施例中的相同,所以不再对其进行 描述。只对作为第三实施例特征的润湿控制构造进行描述。
(润湿控制构造)
参见图6A、 6B、 12,描述第三实施例中的润湿控制。 在第三实施例中,作为润湿装置的润湿喷嘴31具有控制装置,该
控制装置能够有选择地进行开关,以润湿或者不润湿要成为小册子折
叠线的纸张部分。
当构成小册子的纸张的张开量不是很大并且没必要润湿构成小册
子的所有纸张时,如图6A所示,可以对每隔一张构成小册子的纸张
或者每隔几张纸进行润湿。
当被润湿并因此其张开量应减小的构成小册子的纸张,同无需润 湿的纸张混在一起时,只对需要被润湿的纸张进行润湿,不润湿其他 的纸张。
当根据纸张的张开量控制是否润湿构成小册子的每张纸时,能够 有效率地装订出更少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而同时不会发生过度 润湿或者不充分润湿。
如图6B所示,可以进行控制,使得只有小册子最里面位置上的 纸张和最外面位置上的纸张不润湿,而润湿夹在二者之间的纸张。
这种控制构造的适用场合是,为形成小册子外观表面而使用特殊 的纸张,在这些特殊纸张中,由于润湿在表面上会发生小皱紋、波浪 和颜色改变,例如表面经过特殊涂敷的涂料纸和纤维粗的日本纸。
利用这种控制构造,由于不润湿要成为小册子外观表面的纸张, 所以在要成为小册子外观表面的纸张表面上不会发生小皱紋、波浪和 颜色改变。由于这个原因,不会使小册子的视量变差。
由于润湿了小册子内侧的纸张上要成为折叠线的部分,所以能够 可靠地减少纸张的张开量。因此,利用这种控制构造能够装订出更少 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如图12所示,可以有选择地控制是否润湿一张纸上要成为小册子 折叠线的部分。
图12表示的是,当控制是否润湿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部分并且 只润湿纸张中心部分时的润湿模型。
即使在纸张的张开量小到不必进行润湿的情形下,当纸张的数量 大时,小册子变厚。当折叠辊对26夹住这种厚度大的小册子以进行折 叠时,折叠辊对26会发生偏离,因而作用在小册子中心部分上的压力 由于偏离而减弱。
当折叠辊对26的压力减弱时,难以可靠地形成折叠线,因此得到 的可能是张开的外观不佳的小册子。
然而,如图12所示,当对压力减弱处的纸张中心部分进行润湿时, 即使折叠辊对26的压力减弱,也能够可靠地折叠纸张的中心部分。 因此,由于能够可靠地折叠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所 以能够装订出更少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在第三实施例中的润湿控制是基于与如上所述的纸张张开量相关 的信息进行的。与紙张张开量相关的信息包括例如纸张刚度、构成小 册子的纸张数量以及纸张的纤维取向。
这些信息可以用设置于成像设备主体1或者图书装订器2的检测 装置检测,或者由用户通过操作面板152事先输入。结果,能够根据 紙张的张开量有效地进行润湿,因此能够装订出没有张开的外观良好
的小册子。
(第四实施例)
参见图IIA、 IIB,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图书装订器和 具有该图书装订器的成像设备。
在第一实施例中,可变控制的是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 上的润湿宽度。在第二实施例中,可变控制的是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 的纸张部分上的润湿量。在第三实施例中,有选择地控制是否润湿要 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
相反,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针对是否润湿要成为小册子折 叠线的纸张部分和润湿宽度的组合,进行润湿控制。
由于成像设备主体的构造、图书装订器的构造、润湿装置的构造 以及叠放装置的构造,与第一、二、三实施例中的相同,所以不再对 其进行描述。只对作为第四实施例特征的润湿控制构造进行描述。
(润湿控制构造)
参见图IIA、 IIB,描述第四实施例中的润湿控制。
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作为润湿单元的润湿喷嘴31具有控制 装置,该控制装置针对是否润湿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紙张部分和润 湿宽度的组合,进行控制。
图IIA表示是在用装订工具(订书机)27装订小册子时,局部润 湿一张纸上除了被装订工具27刺穿部分之外的区域时的润湿模型。
由于被润湿喷嘴31润湿的纸张部分处强度变差,所以当装订工具
27刺穿被润湿的部分时,这个部分可能会撕裂。
在这种情形下,对是否润湿和润湿宽度进行控制,从而润湿在要 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部分中装订工具27没有刺穿的部分。结果,能够 装订出更少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同时不会由于装订过程而发生 纸张撕裂。
图IIB表示的是,当要被润湿的纸张上不与折叠刀25接触的区 域被部分润湿时的润湿模型,
折叠刀25可以是大致笔直的形状,在沿着形成于纸张上的折叠线 的整个区域上具有均匀的横截面。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折叠辊对 26和折叠刀25为台阶式形状,可以布置成梳齿形的形式。
结果,当折叠刀25下降,并且小册子被推进折叠辊对26的辊隙 中或者折叠刀25重新升起而分开的时候,能够减小负荷阻力和滑动阻 力。
当接触折叠刀25的纸张部分被润湿时,纸张强度在要润湿的部分 上是不够的。由于这个原因,纸张可能会在折叠刀25的接触范围上开 始撕裂。
在这种情形下,如图IIB所示,接触折叠刀25的范围没有被部 分润湿,于是能够允许折叠刀25与接触部分接触,或者从该接触部分 分离,而同时保持纸张的强度。
可以对是否润湿要成为折叠线的部分和润湿宽度的组合进行控 制,从而润湿与折叠刀25不接触的部分。
根据这种润湿控制,能够防止由于接触折叠刀25造成的纸张撕 裂,因此能够提供更少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在第四实施例中的润湿控制是基于与如上所述的纸张张开量相关 的信息进行的。与纸张张开量相关的信息包括纸张刚度、构成小册子 的纸张数量以及纸张的纤维取向。
这些信息可以用设置于成像设备主体1或者图书装订器2的检测 装置检测,或者由用户通过操作面板152事先输入。结果,能够根据 纸张的张开量有效地进行润湿,因此能够装订出没有张开的外观良好
的小册子。
(第五实施例)
参见图13A、 13B,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图书装订器和 具有该图书装订器的成像设备。
在第四实施例中,针对是否润湿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 和润湿宽度的组合进行控制。相反,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对于 是否润湿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和润湿量的组合进行控制。
由于成像设备主体的构造、图书装订器的构造、润湿装置的构造 以及叠放装置的构造与第一、二、三、四实施例中的相同,所以不再 对其进行描述。只对作为第五实施例特征的润湿控制构造进行描述。
(润湿控制构造)
参见图13A、 13B,描述第五实施例中润湿装置的润湿控制构造。 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作为润湿装置的润湿喷嘴31具有控制
装置,该控制装置针对是否润湿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和润
湿量的组合进行控制。
如图13A所示,当小册子由张开量不同的多种类型的纸张构成时,
进行控制使得不对张开量小到无需润湿的纸张进行润湿。对于张开量
大的纸张,可以根据张开量控制润湿量,使得在张开量越大的纸张上,
润湿量越大。
即使当小册子由张开量不同的多种类型的纸张构成时,也可以根 据张开量来控制是否润湿。当进行润湿时,控制润湿量,由此,有效 地减小纸张的张开量。
因此,能够在小册子上可靠地形成折叠线,于是能够装订出没有 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如图13B所示,可以沿着一张纸上要形成小册子折叠线的部分, 控制是否润湿以及可变地控制润湿量。
图13B表示的是,不润湿纸张的端部,但是沿着要形成小册子折 叠线的部分来润湿端部以外的部分,并控制润湿量以使润湿量越靠近 纸张的中心部分就越大的润湿模型。
即使当使用张开量小到不必进行润湿的纸张时,如果纸张数量大,
就会得到厚的小册子。当折叠辊对26夹住厚的小册子时,折叠辊对 26会偶尔偏离。
当折叠辊对26偏离时,折叠辊对26作用在小册子中心部分上的 压力可能会减弱。结果,不能可靠地折叠小册子的中心部分,因此得 到的可能是张开的外观不佳的小册子。
然而,如图13B所示,在压力减弱处,当将润湿量设定成在纸张 中心部分上大时,即使折叠辊对26的压力减弱,也能够可靠地折叠纸 张的中心部分。由于折叠辊对26能够可靠地挤压纸张的端部,因此不 需要润湿。所以不进行不必要的润湿,并且因此这种情况是有效率的。
根据这种润湿控制,由于能够减小纸张的张开量,因此能够装订 出更少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润湿控制是基于与如上所述的纸张张开量相关 的信息进行的。与纸张张开量相关的信息包括纸张刚度、构成小册子 的纸张数量以及纸张的纤维取向。
这些信息可以用设置于成像设备主体1或者图书装订器2的检测 装置检测,或者由用户通过操作面板152事先输入。结果,能够根据 纸张的张开量有效地进行润湿,因此能够装订出没有张开的外观良好 的小册子。
(第六实施例)
参见图14,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图书装订器和具有该图 书装订器的成像设备。
在第四实施例中,针对是否润湿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 和润湿宽度的组合进行控制。在第五实施例中,对于是否润湿要成为 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和润湿量的组合进行控制。
相反,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对于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纸 张部分上的润湿量和润湿宽度的组合进行控制。
由于成像设备主体的构造、图书装订器的构造、润湿装置的构造 以及叠放装置的构造与笫一、二、三、四、五实施例中的相同,所以
不再对其进行描述。只对作为第六实施例特征的润湿控制构造进行描 述。
(润湿控制构造)
参见图14,描述第六实施例中润湿装置的润湿控制构造。
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作为润湿装置的润湿喷嘴31具有控制 装置,该控制装置针对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上的润湿量和 润湿宽度的组合进行控制。
图14表示的是,当润湿宽度和润湿量受到控制并且构成小册子的 纸张S1到S4被润湿时的润湿模型。
对于张开量不是很大的紙张Sl,控制润湿宽度和润湿量使其具有 小的数值,于是可对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部分进行润湿。
当润湿量增加时,张开量大的纸张S2因为其强度会由于润湿量大 而变差,所以可能会发生撕裂。对于S2,可以对润湿进行控制,使润 湿宽度变大,而不增加润湿量。
当润湿宽度增加时,张开量大的纸张S3因为水分被给予由成像设 备主体l在上面形成图像的部分,所以可能会外观不佳。对于S3,可 以对润湿进行控制,使润湿量增加,而不增加润湿宽度。
在张开量特别大的纸张S4上,不会由于大润湿量造成撕裂,也不 会由于增加润湿宽度而对形成了图像的部分给予水分。对于S4,可以 对润湿进行控制,使润湿量和润湿宽度增加。
对构成小册子的每张纸的润湿宽度和润湿量进行控制,使要成为 小册子折叠线的部分润湿。结果,能够减小构成小册子的纸张的张开 量,因此能够装订出没有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
在第六实施例中的润湿控制是基于与如上所述的纸张张开量相关 的信息进行的。与纸张张开量相关的信息例如包括纸张刚度、构成小 册子的纸张数量以及纸张的纤维取向。
这些信息可以用设置于成像设备主体1或者图书装订器2的检测 装置检测,或者由用户通过操作面板152事先输入。结果,能够根据 纸张的张开量有效地进行润湿,因此能够装订出没有张开的外观良好
的小册子。
第四到第六实施例描述的控制装置,对于包括润湿宽度、润湿量 以及是否润湿的润湿条件中的任何两个条件的组合进行控制。但是, 毋庸赘言,对于所有这三个润湿条件的组合进行控制,能够获得类似 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图书装订器,包括叠放装置,上面用于叠放纸张;折叠装置,用于折叠被叠放在所述叠放装置上的纸张;润湿装置,用于在由所述折叠装置进行折叠前,润湿要被制成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润湿装置进行润湿时的润湿条件,其中,相应于构成所述小册子的每张纸,所述润湿条件是可变的。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书装订器,其中,所述润湿条件是要 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所述纸张部分上的润湿宽度。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书装订器,其中,所述润湿条件是要 成为所述小册子折叠线的所述紙张部分上的润湿量。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书装订器,其中,所述润湿条件是是 否润湿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所述纸张部分。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书装订器,其中,所述润湿条件是润 湿宽度、润湿量、是否润湿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所述纸张部分中至 少两项的组合。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书装订器,其中,所述润湿装置对于 叠放于所述叠放装置上的每张纸上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所述纸张部 分进行润湿。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书装订器,其中,所述润湿装置从所 述小册子的内侧,对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所述纸张部分进行润湿。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书装订器,其中,所述润湿装置按顺 序从所述小册子的外侧开始润湿纸张。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书装订器,其中,纸张被按顺序叠放 在所述叠放装置上,使叠放在所述叠放装置上的纸张的由所述润湿装 置润湿的表面朝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书装订器,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基于与要被润湿的纸张的张开量相关的信息,控制所述润湿条件。
11.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成像装置,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如权利要求1到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书装订器,所述图书装订器 对由所述成像装置在上面形成图像的紙张进行装订。
12. —种成像设备,包括 成像装置,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叠放装置,用于在该叠放装置上叠放纸张; 折叠装置,用于折叠被叠放在所述叠放装置上的纸张; 润湿装置,用于在由所述折叠装置进行折叠前,润湿要制成小册子折叠线的纸张部分;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润湿装置进行润湿时的润湿条件, 其中,相应于构成所述小册子的每张纸,所述润湿条件是可变的。
全文摘要
为了提供一种图书装订器,其有效地润湿纸张并装订出没有张开的外观良好的小册子,以及为了提供一种具有这种图书装订器的成像设备,在图书装订器中具有上面叠放纸张的叠放盘、对叠放在叠放盘上的纸张进行折叠的折叠刀、在由折叠刀折叠的纸张所构成的小册子上形成折叠线的折叠辊以及在由折叠辊对折叠前对纸张上要成为小册子折叠线的部分进行润湿的润湿喷嘴,润湿喷嘴具有用于控制润湿条件的控制装置。
文档编号B42C3/00GK101168334SQ20071016781
公开日2008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26日
发明者关口肇, 渡边洁, 藤田启子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