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6  13

专利名称: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可变轴向之纤维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纤维笔,特别是指一种利用机构设计使本实用新型随需要调整书写轴向的构思。
背景技术
一般纤维笔(一般是使用在记号标记或美术领域)种类繁多,一般纤维笔有诸多场合使用,使用上需要根据使用者在不同位置,以各种不同握持角度使用,由于一般纤维笔呈直线状,因此使用者往往需要在不同场合以不符合人体工学的姿势使用一般纤维笔,因而造成不便及肢体上的难受,例举下列1、以大众经常(站立)书写为例〔请参照图1〕一般纤维笔Tl,由于握持角度的原因,该笔只要手握超过该使用者胸部,该笔的握持将会以较为倾斜的角度使用,由于墨水受流体力学的地心引力牵引,将会使该笔内的墨水呈倒流状Si,使得该笔便不易顺畅书写,尤其使用速干墨水纤维笔更容易因墨水干涠而
写不出字。2、以大众经常(蹲下)书写为例〔请参照图2〕一般纤维笔Tl,将会因为该笔呈直线,使用者在蹲下时手掌关节不能做较大的弯曲,除了会让书写不容易外,手腕关节S2更深感不适。3、以幼童最常使用的彩色笔为例〔请参照图3〕由于小幼童肌肉神经系统及骨骼尚在发育,因此不容易将笔握住,比较容易不正确握笔并且更让视野(Ql及Q2)及光线不好S3,如此将养成不良握笔姿势,当不正确握笔姿势养成后要真正进入小学,就不容易改正握笔姿势。4、以手指的指缝与手掌结构关系为例〔请参照图4及图5〕由于传统纤维笔都是直式状,经常以不同角度握持使用,使用时往往是利用手腕关节配合不同场合使用,因此常见手腕关节过度弯折而造成不舒适的情形,〔请参照图4〕尤其观察手指的间隙,与手掌虎口间隙,发现该等轴线Wl至W4都非在同一轴线上,因此在不同场合需要以各种不同角度使用一般纤维笔Tl时,〔请参照图5〕就常产生不便利,使得该笔便不易顺畅书写(墨水倒流 Si)及不舒适的情形(手腕关节过度弯折S2更深感不适)。经上述,本案发明人经多年观察并体查人们的需要,并了解一般纤维笔仍有许多缺失极待改善,并根据各手指的间隙,与手掌虎口间隙于不同轴线关系,特别发明本案(可变轴向之纤维笔)让纤维笔因此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轴向之纤维笔,可供应不同场合及适用于各种使用姿势,而且便于生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可变轴向之纤维笔,包括笔杆,笔杆呈中空具有二端状;
3[0014]弯折总成,弯折总成由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组成,该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上分别设有一凹一凸相互配合的弧状构造,该二构造分别衔接笔杆的一端及装入书写部;书写部,书写部由纤维材料制作而成。前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中,笔杆呈中空,并具有二端之条状;主要是提供手部支撑及供应油墨储藏,其中笔杆的中空内设有一可蓄墨水机构,该蓄墨水机构呈条状,系由可蓄藏墨水的纤维所构成,可蓄墨水机构与书写部连接。前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中,该弯折总成的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上分别设有一凹一凸相互配合的弧状构造,该弧状构造呈圆球状,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通过一凹一凸的弧状构造相互套合在一起,该第一机构一端与笔杆一端衔接方式为锁合、套合或卡合。这种弧状结构,使得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二者在相互套合后,具有三维调整角度的机能。前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中,该弯折总成的第一机构的一端与笔杆的一端衔接锁合,另一端的弧状构造设有呈三维正圆的圆弧凹槽,该圆弧凹槽在设计上大于180度;弯折总成的第二机构上设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二端呈弧状构造,弧状构造设有呈三维正圆的圆弧凸槽,该圆弧凸槽在设计上也大于180度。这种设计使得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二者在相互套合后,除了具有三维调整角度的机能外,也相互不会脱离。前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中,该书写部穿透弯折总成中的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的内部后,再与笔杆内的蓄墨纤维衔接。前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中,其中弯折总成的第二机构上增设环状迫紧螺环,及在第二机构外增设一配合该迫紧螺环的螺牙。这种结构使得迫紧螺环具有锁紧装入其内的第一机构弧状一端的条件,使得弯折总成在改变角度后可被锁紧固定。前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中,弯折总成第二机构的一端的内部呈中空凹球状的开口处设计有数个缺口。这种结构使得第二机构呈中空凹球状的开口处具有被调整缩放的机能。前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中,该书写部呈具有二端之条状,第二端穿透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的内部后,再与笔杆内的可蓄墨水机构衔接。前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中,该书写部第一端再增设一记号工具,本记号工具由具有曲绕特性的蓄墨材质构成。本记号工具使用材料可由具有蓄墨含水材质特性构成, 如动物毛、塑胶化合物、橡胶化合物、长纤维及具有蓄墨含水纤维等构成。前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中,其中该笔杆的中空内设有一可蓄墨水机构;该可蓄墨水机构由可蓄藏墨水的纤维构成,而其外围设有护环。前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中,其中为使本实用新型更具多样性,因此特别将弯折总成第一机构及第二机构中的弧状构造相互对调,如此设计也有助于弯折总成其中弧状构造二者产生较大的摩擦面积,使本实用新型中的书写部与笔杆互呈角度后,能较为稳固该角度使用。前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中,其中为了避免学童误吞食其笔盖而影响孩子呼吸气道安全,特别将本实用新型中的笔盖,设计在该笔盖周缘设计足够产生通气量的复数个通槽,藉以防止孩子因误食而卡在气管而不能换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用途更佳于一般传统直式的纤维笔外,本实用新型更依需求区分若干组件,各组件构造简单,容易制造,在大量生产时可大降低成本其各组件拆装、组合容易,固容易进行维护、更替组装,维持产品的堪用性,减少资源上的浪费;其具有巧妙的设计,仅需要调整少数零件,即可由单书写部改变,即可提供不同场合使用于记号或美术所用;其各组件更可依造型设计,使本实用新型外型更具美观,并发展出独一无二的风格。

[0028]图1 为一般纤维笔第1比较示意图;[0029]图2:为一般纤维笔第2比较示意图;[0030]图3:为一般纤维笔第3比较示意图;[0031]图4 为手掌示意图;[0032]图5:为一般纤维笔第4比较示意图;[0033]图6 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实施例之分解图;[00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实施例之组合后剖视图;[0035]图8 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实施例之示意部份剖视图[0036]图9 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实施例外观视图;[003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实施例第1示意图;[0038]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实施例第2示意图;[0039]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实施例第3示意图;[0040]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实施例第4示意图;[0041]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二实施例示意图;[0042]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三实施例部份剖视图;[0043]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四实施例部份剖视图;[0044]图17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五实施例部份零件剖视图[0045]图18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五实施例第1示意图;[0046]图19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五实施例第2示意图;[0047]图20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五实施例外观视图;[0048]图21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六实施例部份剖视图;[0049]图22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六实施例外观视图;[0050]图23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七实施例部份剖视图;[0051]图24为本实用新型可变轴向之纤维笔第七实施例外观视图。[0052]主要组件符号说明[0053]10笔杆101中空[0054]102 —-端(位于笔杆10)03 --端(位于笔杆10)[0055]1031螺牙(位于笔杆10)04蓄墨纤维[0056]1041一端(位于蓄墨纤维104)042一端(位于蓄墨纤维104)[0057]1043护环20弯折总成[0058]201第一机构2011 —-端(位于第一机构201)[0059]2012另一端(位于第一机构201)2013圆弧凹槽[0060]2013R圆弧凸槽(位于图第一机构201)2014槽孔(位于弯折总成20)[0061]2015螺牙(位于第一机构201)2016锯齿状(位于弯折总成20)[0062]2017较厚状2018若干缺口[0063]202第二机构2021第一端(位于第二机构202)[0064]2022第二端(位于第二机构202)2023圆弧凸槽[0065]2023R圆弧凹槽(位于图第二机构202)2024槽孔(位于图第二机构202)[0066]30书写部301第一端(位于书写部30)[0067]302第二端(位于书写部30)40笔盖[0068]401定位槽孔402固定槽[0069]403复数个通槽50笔杆盖[0070]501螺牙(位于笔杆盖50)502锯齿状边缘(位于笔杆盖50)[0071]503凸块60记号工具[0072]602 一端(位于记号60)601书写端(位于记号工具60)[0073]70迫紧螺环701锯齿状(位于迫紧螺环70)[0074]Tl 一般纤维笔 Sl墨水倒流[0075]S2过度弯折 S3光线不好[0076]Bl填充墨水瓶 Kl开放[0077]K2收缩 H通气量[0078]W1、W2、W3、4、轴线 Yl大于180度(位于第一机构201)[0079]Y2大于180度(位于第二机构20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请参照图6及图7)如图所示一种可变轴向之纤维笔(以下简称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笔杆10 ;该笔杆10呈中空101,并具有二端102及103之条状;主要系提供手部支撑及供应油墨储藏;其中笔杆10的中空101内设有一可蓄墨水机构,该蓄墨水机构系由系由可蓄藏墨水的蓄墨纤维104所构成该蓄墨纤维104呈具有二端1041及1042状,而其外围被一塑胶化合物材质的护环1043所包围,其作用是利于聚集墨水及组装,此外在笔杆一端102衔接弯折总成20 ;该弯折总成20由塑胶化合物制成,并具有第一机构201和第二机构202 ;其中该第一机构和第二机构分别提供一凹一凸相互配合的弧状构造;该第一机构201 —端2011与笔杆一端102衔接锁合,该第一机构201另一端弧状构造2012设有呈三维正圆的一圆弧凹槽2013,该圆弧凹槽2013在设计上是大于180度Yl ;弯折总成20的第二机构202设有第一端2021和第二端2022,其中第二端弧状构造2022外观呈三维正圆的一圆弧凸槽2023,该圆弧凸槽2023在设计上也是大于180度Y2,并强制迫入由塑胶化合物制成的第一机构201 —端圆弧凹槽2013内,促使第二机构202与第一机构201产生三维活动转折机能(如图8所示);书写部30,由可弯曲的蓄水纤维材料构成,呈条状也具有第一端301及第二端302,其中第二端302是穿入弯折总成20中的20M及2014槽孔后,插入蓄墨纤维104 —端1041,如此将可以导引蓄墨纤维104的墨水至第一端301供应标示记号使用,此外另设一笔盖40并呈凹槽状,内设有一定位槽孔401,并往第二机构202 —端2021
6套合,藉以防止书写部30在未使用状态下与环境接触并避免墨水干固。(请参照图9)如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完整外观图。(请参照图10及图11)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创作出可变轴向之纤维笔,本实用新型利用弯折总成20,成功的将书写部30与笔杆10相互调成所需角度,让使用者可以应付不同场合需要,并且符合手手指的指缝与手掌虎口轴线结构,提供使用者选择更为舒适的握持方式使用如图10与图5比较,其中传统(直式)一般纤维笔Tl将因为姿势问题, 除了让该墨水倒流Sl导致书写不顺外,也容易让使用者手腕过度弯折S2而造成不舒适,反观本实用新型因书写部30与笔杆10相互呈现至所需角度,因此避免墨水倒流Sl和手腕角度过度弯折S2所产生的不舒适〔如图10及图11所示〕,另外弯折总成20更可根据需要的使场合做不同角度的安排。(请参照图12及图13)如图12所示有鉴于学龄前孩子,经常使用彩色纤维笔涂鸦及画画,这段时期的学龄前孩子,肌肉神经系统及骨骼尚未发育完成,因此很容易握不住笔,以致手指阻碍视线并且遮住了光线(如图3所示),如此将养成不良握笔姿势及有碍视力健康;而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此一阶段的孩童合宜的使用,由于本实用新型在调整书写部30与笔杆10相对角度后(如勾形状态),使本实用新型合于儿童手指的间隙与手掌虎口间隙等轴线(如图4说明),当孩子握持时,孩子手指Fl最终仅能顶弯折总成20间,手指无法滑到书写部30 (笔尖),因此成功避免孩子握不住笔并清楚位置;尤其此时的孩子大多是仿画学习,因此当在着色画画时一般彩色纤维笔只能提供Ql视野,而本实用新型则提供了较佳的Ql及Q2视野,因此解除了一般彩色纤维笔所挡住视线的去处,此外也更有利于左手使用者(请参照图13)。(请查照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如图所示为让本实用新型能具有长期重复使用,特别将其上的笔杆10 —端103设计呈开口状,其上并设有螺牙1031,藉以提供笔杆盖50上的螺牙501锁入其中,藉此供应填充墨水瓶Bl对本实用新型提供墨水补充,其中笔杆盖设有锯齿状边缘502,如此将便利于手旋开或锁紧,另又加设一凸块503提供笔盖 40上的固定槽402安置其上,好让笔盖不易遗失。(请参照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如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备更多元使用,特别加设一记号工具60 ;本记号工具60可由具有曲绕特性的蓄墨材质所构成;该记号工具60 —端602与书写部30之第一端301契接,藉此导引墨水至该记号工具60书写端 601上使用;本记号工具60使用材料可由具有可蓄墨的含水材质特性构成,如动物毛、塑胶化合物、橡胶化合物、及具有可蓄墨的含水纤维等各种材料构成。(请参照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如图所示为使本实用新型中弯折总成 20具备角度定位机能,特别在第一机构201上增设呈环状的一迫紧螺环70,及在第一机构 201外增设一配合该迫紧螺环70的螺牙2015,使得迫紧螺环70具有锁紧弯折总成20中装入其内的第二机构202 —端圆弧凸槽2023的条件,使得弯折总成20在改变角度后可被锁紧固定;另,为使迫紧螺环70方便锁入第一机构201 —端2012,特别分别在其上设有增加摩擦力的锯齿状2016及701 ;此外将第一机构201 —端2012外缘设计呈较厚状2017,如此将有助于迫紧螺环70锁入后,将弯折总成20中的第二机构202 —端圆弧凸槽2023锁定。(请参照图17、图18及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如图17所示为使本实用新型中弯折总成20具备角度定位机能更具效能,特别在弯折总成20的第一机构201 — 端2012外缘上设计若干缺口 2018,使得第一机构201呈中空圆弧凹槽2013状的开口外缘具有被调整开放Kl及收缩K2的机能(如图18及图19所示),如此将藉由迫紧螺环70更紧实的将中弯折总20成中的第二机构202被锁的较为牢固。(请参照图20)如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整视图。(请参照图21及图22)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如图所示即,为使本实用新型更具多样性,因此特别将弯折总成20第一机构201及第二机构中的弧状构造O013及 2023)相互对调成圆弧凸槽2013R及圆弧凹槽2023R,如此设计也有助于弯折总成20弧状构造二者产生较大的摩擦面积,使本实用新型中的书写部与笔杆互呈角度后,能较为稳固该角度使用。(请参照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如图所示为了避免学童误吞食其笔盖而影响孩子呼吸气道安全,特别将本实用新型中的笔盖40,设计在该笔盖周缘设计足够产生通气量H复数个通槽403。(请参照图24)如图所示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笔盖40,除了可以盖再前端弯折总成20之第二机构202的第一端2021上外,使用上亦可盖往笔杆10 —端103上。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具有调整至较佳视野,让使用者得到舒适,而且造型新颖奇特,功能又健康舒适,可大弧增加学习乐趣及得到学习上的满足。而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可行的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等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精神所为之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申请中。
权利要求1 一种可变轴向之纤维笔,其特征在于包括 笔杆(10),笔杆(10)呈中空具有二端状;弯折总成(20),弯折总成00)由第一机构(201)和第二机构(202)组成,该第一机构 (201)和第二机构(202)上分别设有一凹一凸相互配合的弧状构造,该二构造分别衔接笔杆(10)的一端(102)及装入书写部(30);书写部(30),书写部(30)由纤维材料制作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其特征在于该笔杆(10)的中空内设有可蓄墨水机构,可蓄墨水机构与书写部(3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其特征在于该弯折总成的第一机构(201)和第二机构(202)上分别设有一凹一凸相互配合的弧状构造,该弧状构造呈圆球状, 第一机构(201)和第二机构(20 通过一凹一凸的弧状构造相互套合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其特征在于该弯折总成00)的第一机构O01)的一端Q011)与笔杆的一端(102)衔接锁合,另一端O012)的弧状构造设有呈三维正圆的圆弧凹槽(2013),该圆弧凹槽Q013)在设计上大于180度(Yl);弯折总成Q0) 的第二机构(20 上设有第一端O021)和第二端(2022),其中第二端^02 呈弧状构造, 弧状构造设有呈三维正圆的圆弧凸槽(2023),该圆弧凸槽Q023)在设计上也大于180度 (Y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其特征在于该书写部(30)穿透弯折总成00)中的第一机构O01)和第二机构(202)的内部后,再与笔杆(10)内的蓄墨纤维 (104)衔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其特征在于其中弯折总成00)的第二机构(20 上增设环状迫紧螺环(70),及在第二机构(20 外增设一配合该迫紧螺环(70) 的螺牙(201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其特征在于弯折总成00)第二机构(202)的一端的内部呈中空凹球状的开口处设计有数个缺口001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其特征在于该书写部(30)呈具有二端之条状,第二端穿透第一机构(201)和第二机构Q02)的内部后,再与笔杆(10)内的可蓄墨水机构衔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其特征在于该书写部(30)第一端再增设一记号工具(60),本记号工具(60)由具有曲绕特性的蓄墨材质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轴向之纤维笔,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笔杆(10)的中空内设有一可蓄墨水机构;该可蓄墨水机构由可蓄藏墨水的纤维构成,而其外围设有护环 (104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轴向之纤维笔,主要包括笔杆(10),笔杆(10)呈中空具有二端状;弯折总成(20),弯折总成(20)由第一机构(201)和第二机构(202)组成,该第一机构(201)和第二机构(202)上分别设有一凹一凸相互配合的弧状构造,该二构造分别衔接笔杆(10)的一端(103)及装入书写部(30);书写部(30),书写部(30)由纤维材料制作而成。本实用新型可供应不同场合及适用于各种使用姿势,而且便于生产。
文档编号B43K17/00GK201979868SQ20112004006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6日
发明者刘保伸 申请人:刘保伸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