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的驱动方法,特别是一种驱动集成电路的驱 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平板显示器市场中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的占有率越 来越高。TFT-LCD在尺寸、颜色数和分辨率方面正在向大尺寸、多颜色数及 高分辨率方向发展。现有TFT-LCD中驱动集成电路(Driver IC)仅提供相同的输出模式,与 极性的反转没有关系,由于在相同极性下驱动集成电路输出的波形和变换极 性后驱动集成电路输出的波形延迟程度不同,会产生暗线(dim line)现象。 图5a、图5b为现有技术2点反转方式驱动的示意图,图5a为第n帧的示意 图,图5b为第n+1帧的示意图。如图5a所示的第一列,第1行栅线Gl和 第2行栅线G2为正极性,第3行栅线G3和第4行栅线G4为负极性,当 第1行栅线Gl的栅极打开时,数据由负向电平向正向电平转换;当第2 行栅线G2的栅极打开时,数据由正向电平向正向电平转换;当第3行栅 线G3的栅极打开时,数据由正向电平向负向电平转换;当第4行栅线G4 的栅极打开时,数据由负向电平向负向电平转换。当极性变化时(如负变 为正或者正变为负),驱动区域相对变大,会造成输出波形的较大的延迟, 而当极性没变化时(如负变为负或者正变为正),会造成输出波形的较小的 延迟。输出波形延迟导致像素电极的充电差异,例如,由于第1行栅线Gl 和第3行栅线G3有极性变化,像素电极的充电程度较低,由于第2行栅线 G2和第4行栅线G4没有极性变化,像素电极的充电程度较高,这样就使得
相邻两行的像素充电程度存在差异,充电程度不一致。图6为现有技术驱动集成电路输出波形图,图中实线为第l行栅线的输 出波形,虚线为第2行栅线的输出波形。对于第l行栅线,驱动集成电路输 出极性改变,驱动区域的增加导致了充电程度较严重的延迟;对于第2行栅 线,驱动集成电路输出极性没有改变,驱动区域的减少导致了充电程度较轻 微的延迟。从图6中比较可以看出,第l行栅线输出的延迟要大于第2行栅 线输出的延迟,这种驱动集成电路输出转换速率(slew rate)的偏差,导致 暗线现象,降低了画面显示质量。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根据驱动集成电路 的极性改变情况采用不同的驱动模式,有效克服暗线现象,提高液晶显示装 置的画面显示质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包括 监测所驱动栅线的极性;当极性改变时,驱动集成电路以第一模式信号驱动 该栅线;当极性未改变时,驱动集成电路以第二模式信号驱动该栅线,所述 第 一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大于所述第二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所述第一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是第二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的1. 5 ~ 3. 5 倍,优选地,所述第一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是第二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的2. 5 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式信号为大功率模式信号,所述第二模式信号为 正常模式信号。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监测所驱动栅线的极性具体为在驱动集 成电路的驱动时刻,时序控制器判断所驱动栅线的极性是否改变。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监测所驱动栅线的极性具体为在驱动集 成电路的驱动时刻,驱动集成电路判断所驱动栅线的极性是否改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根据所驱动栅线的极性改 变情况,驱动集成电路以不同模式驱动栅线。具体地说,在驱动集成电路的 驱动时刻,当所驱动栅线的极性改变时,驱动集成电路以第一模式信号驱动 该栅线,当所驱动栅线的极性未变时,驱动集成电路以第二模式信号驱动该 栅线。由于第一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大于第二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使本发明能在2点反转方式驱动时,最小化二个相邻栅线上像素电极充电延迟的偏 差,改善了暗线现象。当栅线极性改变时,该栅线上像素电极充电延迟要大 于极性未改变时的栅线,所以当驱动集成电路以驱动电流较大的第一模式信 号驱动该栅线时,有利于减小该栅线上像素电极充电延迟,而当驱动集成电 路以驱动电流较小的第二模式信号驱动极性未改变的栅线时,有利于增加该 栅线上像素电极充电延迟,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二个栅线上像素电极充电 延迟的差距,使二个栅线上像素电极输出波形的偏差最小化,改善了暗线现 象。同时,与现有技术全部采用大功率模式信号驱动相比,本发明采用1/2 驱动区域为大功率模式信号,1/2驱动区域为正常模式信号,降低了使用功 率。进一步地,在面板尺寸增加导致面板负载增加情况下,通过本发明技术 方案还可以解决由此引发的暗线问题。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时序图;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输出波形图;图4为本发明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图5a、图5b为现有技术2点反转方式驱动的示意图;图6为现有技术驱动集成电路输出波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具体为监测所驱动栅线的极性;当极 性改变时,驱动集成电路以第一模式信号驱动;当极性未改变时,驱动集成 电路以第二模式信号驱动,所述第一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大于所述第二模式 信号的驱动电流。本发明突破了现有技术驱动集成电路以一种驱动模式驱动所有栅线的模 式,提出了一种根据所驱动栅线的极性改变情况以二种驱动模式驱动栅线的 技术方案。具体地说,在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时刻,当所驱动栅线的极性改 变时,驱动集成电路以第一模式信号驱动该栅线,当所驱动栅线的极性未变 时,驱动集成电路以第二模式信号驱动该栅线。由于第一模式信号的驱动电 流大于第二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使本发明能在2点反转方式驱动时,最小 化二个相邻栅线上像素电极充电延迟的偏差,改善了暗线现象。当栅线极性 改变时,该栅线上像素电极充电延迟要大于极性未改变时的栅线,所以当驱 动集成电路以驱动电流较大的第一模式信号驱动该栅线时,有利于减小该栅 线上像素电极充电延迟,而当驱动集成电路以驱动电流较小的第二模式信号 驱动极性未改变的栅线时,有利于增加该栅线上像素电极充电延迟,因此最 大限度地减小了二个栅线上像素电极充电延迟的差距,使二个栅线上像素电 极输出波形的偏差最小化,改善了暗线现象。在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可以是第二模式信 号的驱动电流的1. 5 ~ 3. 5倍,通过二个驱动模式驱动电流比值的调整,可以 调整二个栅线上像素电极充电延迟之间的差距,使二个栅线上像素电极输出 波形的偏差最小化,优选地,第一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是第二模式信号的驱 动电流的2. 5倍。进一步地,现有驱动集成电路的输出设有大功率模式信号 (Heavy mode)和正常模式信号(Normal mode),若面板的负载较大时,驱 动集成电路的输出设置为大功率模式信号,面板的负载较小时,驱动集成电 路的输出设置为正常模式信号。利用现有技术已有的驱动模式信号,本发明 技术方案的第一模式信号可以直接采用大功率模式信号,第二模式信号可以 直接采用正常模式信号,简化了控制方式,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控制资源。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本发明以二种驱动模式驱动栅线可以有多种实 现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第一实施例图1为本发明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具体为步骤ll、在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时刻,时序控制器判断所驱动栅线的极 性是否改变,当极性改变时,执行步骤12,当极性未变时,执行步骤13;步骤12、时序控制器向驱动集成电路发送第一模式信号,使驱动集成电 路以第一^f莫式信号驱动该栅线;步骤13、时序控制器向驱动集成电路发送第二模式信号,使驱动集成电 路以第二模式信号驱动该栅线。本实施例中,第一模式信号和第二模式信号可以分别为高电平和低电平, 也可以分别为低电平和高电平,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一模式信号可以采用 大功率模式信号,第二模式信号可以采用正常模式信号,驱动集成电路在控 制针为高电平时以大功率模式信号工作,在低电平时以正常模式信号工作。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时序图。面板中各栅线的极性以2点反转方 式周期变化,假定第n行栅线为极性变化(如负变为正或者正变为负),第 n+l行栅线为极性未变化(如负变为负或者正变为正),驱动集成电路的输 出模式包括大功率模式信号HM和正常模式信号NM,时序控制器的控制信号 包括第一模式信号Model和第二模式信号Mode2。如图2所示,在驱动集成 电路驱动第n行栅线的时刻,第n行栅线的极性正在改变,此时时序控制器 生成第一模式信号(高电平)并向驱动集成电路发送,驱动集成电路根据第 一模式信号以大功率模式信号HM驱动第n行栅线。在驱动集成电路驱动第 n+l行栅线的时刻,第n+l行栅线的极性没有改变,此时时序控制器生成第 二模式信号(低电平)并向驱动集成电路发送,驱动集成电路4艮据第二模式 信号以正常模式信号NM驱动第n+l行栅线。 由于极性改变时与极性未改变时驱动集成电路驱动栅线的输出转换速率有偏差,因此第n行栅线上像素电极的充电延迟要大于第n+l行栅线上像素 电极的充电延迟,所以当驱动集成电路以大功率模式信号HM驱动第n行栅线 时,有利于减小第n行栅线上像素电极的充电延迟,而当驱动集成电路以正 常模式信号NM驱动第n+l行栅线时,有利于增加第n+l行栅线上像素电极的 充电延迟,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两个延迟的差距,最小化两行栅线上像素 电极输出波形的偏差,改善了暗线现象。与现有技术全部采用大功率模式信 号驱动相比,本发明采用1/2驱动区域为大功率模式信号,1/2驱动区域为 正常模式信号,降低了使用功率。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输出波形图。如图3所示,虚线为大功率模 式信号HM的输出波形图,实线为正常模式信号NM的输出波形图。可以看出, 即使第n行栅线和第n+l行栅线均为大功率模式信号驱动,第n行栅线和第 n+l行栅线上像素电极的充电延迟的偏差依然很大,本发明将第n行栅线以 大功率模式信号工作(第n行栅线中的虛线)、第n+l行栅线以正常模式信 号工作(第n+l行栅线中的实线),两行栅线充电延迟的偏差最小,改善了 暗线,降低了使用功率。通过本发明方案还可以解决由面板尺寸增加导致面 板负载增加从而引发的暗线问题。 第二实施例图4为本发明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具体为步骤21、在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时刻,驱动集成电路判断所驱动栅线的 极性是否改变,当极性改变时,执行步骤22,当极性未变时,执行步骤23;步骤22、驱动集成电路以第一模式信号驱动该栅线;步骤23、驱动集成电路以第二模式信号驱动该栅线。与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判断所驱动栅线极性变化的工 作由驱动集成电路完成,驱动集成电路在驱动时刻判断极性是否改变,极性 改变时以第 一模式信号驱动该栅线,极性未变时以第二模式信号驱动该栅线。
这样,以二种驱动模式分别驱动栅线的过程全部在驱动集成电路内部完成, 简化的控制流程,有利于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本实施例中,第一模式信 号可以采用大功率模式信号,第二模式信号可以采用正常模式信号,作用和 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 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 的存储介质包括R0M、 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 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 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监测所驱动栅线的极性;当极性改变时,驱动集成电路以第一模式信号驱动该栅线;当极性未改变时,驱动集成电路以第二模式信号驱动该栅线,所述第一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大于所述第二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是第二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的1. 5 ~ 3. 5倍。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是第二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的2. 5倍。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模式信号为大功率模式信号,所述第二模式信号为正常模式信号。
5. 根据权利要求1 ~ 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所驱动栅线的极性具体为在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时 刻,时序控制器判断所驱动栅线的极性是否改变。
6. 根据权利要求1 ~ 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所驱动栅线的极性具体为在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时 刻,驱动集成电路判断所驱动栅线的极性是否改变。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包括监测所驱动栅线的极性;当极性改变时,驱动集成电路以第一模式信号驱动该栅线;当极性未改变时,驱动集成电路以第二模式信号驱动该栅线,所述第一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大于所述第二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本发明根据所驱动栅线的极性改变情况,驱动集成电路以不同模式驱动栅线,由于第一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大于第二模式信号的驱动电流,使本发明能最小化栅线间像素电极充电延迟的偏差,改善了暗线现象。
文档编号G09G3/36GK101398583SQ20071017520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7日
发明者金亨奎 申请人: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