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肝解毒乙肝丸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3  153

专利名称:强肝解毒乙肝丸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病的药物,具体地说,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中成药。
据《健康极》报导,我国有一亿的人感染乙肝病毒(HBV),近三千万人发病,其中有10-15%转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而且乙肝病毒是诱发肝癌的首要因素。由此可见,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顽固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对“乙肝”治疗的研究重点是消除或控制病毒的复剂,改善肝功能,修复损伤的肝细胞,防止慢性化等方面。虽然药物繁多,但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兼及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且毒副作用较多。中医中药治疗“乙肝”,虽然有从辩证施治、定法定方以及单味中药进行研究的成果,但在辩证分型,提高辩证准确性等方面,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因此,治愈率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中成药——强肝解毒乙肝丸,具有治愈率高,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中医学认为“乙型肝炎”病在肝,根据其传染性,属“湿热疫毒”范畴。《医部气录,温疫门》吴可又说疫者,感天地之厉气......邪自口鼻而入,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湿邪内侵,或情志因素,致肝郁气机不利,或饮食劳倦因素,致脾虚湿浊内生,湿邪留恋不化,影响脏腑气血和阴阳平衡。湿热疫毒久踞肝脏,肝失疏泄条达而致肝郁,脾失健运致湿浊不化,肝郁气滞,肝虚失运,化源不足,久则瘀阻络脉,气机不畅,故见肝区疼痛、纳呆乏力诸症出现。总之病因用“正虚邪恋”来概括。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系属机体正气不足,与肾虚密切相关,肾藏精以化元气,免疫活性细胞业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内经》指出,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元气足;肾弱精少,则元气虚,故治疗当中应注意“滋阴补肾”。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基于上述传统医学对乙型肝炎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借用了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学以及病理学的观点,从祖国医药室库中,精选有清热解毒、补脾养肝、滋阴益肾、养血化瘀的天然中草药,按中药辩证施治组方,使其发挥保肝、护肝、益肝、健脾、补肾之作用。
本发明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药物,按常规制剂方法制备茵 陈25-35份、藤梨根25-35份、白花蛇舌草25-35份、紫 草10-20份、木 瓜 5-15份、柴 胡 5-15份、贯 众 5-15份、半枝莲 5-15份、水灵芝10-20份、珍珠母 5-15份、黄 柏 5-15份、焦三仙 5-15份、蚕 砂 5-15份、虎 仗25-35份、党 参10-20份、黄 芪15-25份、山 药 5-15份、白 术 5-15份、扁 豆 5-15份、枸杞子10-20份、何首乌 5-15份、杜 仲10-20份、丹 皮 5-15份、鳖 甲10-20份、茜 草 5-15份、丹 参10-20份、当 归 5-15份、姜 黄 5-15份、女贞子 5-15份。
本发明药物的最佳重量配比是茵 陈30份、藤梨根30份、紫草15份、白花蛇舌草30份、木 瓜10份、柴 胡10份、贯众10份、半枝莲10份、水灵芝15份、珍珠母10份、黄柏10份、焦三仙10份、蚕 砂10份、虎 仗30份、党参15份、黄 芪20份、山 药10份、白 术10份、扁豆10份、枸杞子15份、何首乌10份、杜 仲15份、丹皮10份、鳖 甲15份、茜 草10份、丹 参15份、当归10份、姜 黄10份、女贞子10份。
本发明由上述29味中草药配伍而成,方中的菌陈、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珍珠母、丹皮、黄柏、姜黄、水灵芝、藤梨根、紫草、虎仗、柴胡、贯众以清肝经热为主,其性寒凉,有清热解毒作用,茵陈、白花蛇舌草、黄柏又能利水逐湿解毒,珍珠母又可镇静安神,姜黄、丹皮又有凉血化瘀解毒的作用。蚕砂、木瓜疏泄肝脾的湿热;杜仲、女贞子、何首乌均可养肝肾之阳;枸杞子为补阴壮水、补肝阴之首药,且能养血、润燥;当归、茜草、丹参均可活血化瘀,疏肝经瘀滞养肝血;党参、黄芪、扁豆、山药、白术均为补中益气之品,佐以焦三仙有健脾消食、行气和中化滞之用;鳖甲有养阴软坚作用,消除肝脾肿大之功。诸药配伍,有降胃气、升脾阳之效,而使肝之疏泄正常,疏肝经泄郁热,益肝阴、培脾气,则脾气壮、脾经浊邪得除,达到湿热祛、肝病自愈之功。
为表明本发明对乙型肝炎病的治疗效果,经300例临床观察,并选择同期西药治疗乙型肝炎患者100例进行对照,现将对照结果分析如下一、诊断标准1、血清学检查HBsAg阳性(“乙肝三系”检查HBsAgP/N值2.1以上者为阳性);采用酶标法。
2、血清学检查抗-HBs阴性者。
二、临床资料中药治疗组300例和西药治疗组100例,治疗前全部做过血清学检查,“乙肝三系”检查,HBsAg P/N值在2.1以上为阳性,抗-HBs 0.5以下为阴性,均采用美国Tecgnicon公司生产的aXT型全自动生化仪,使用北京生物工程技术公司生产的ACT试验盒。两对半采用上海实业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简型EIA(快速法)两对半试剂盒检测。患者主要症状是乏力、纳差、腹胀、肝大及肝区叩痛。中药组及西药对照组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病程长短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见附表一。
表一治疗组及对照组一般资料
三、治疗方法西药治疗组100例,采用干扰素,齐敦果酸,乙肝宁,维生素B1,维生素C,猪苓多糖等西药进行连续治疗,两月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复查肝功能及“乙肝三系”。中药治疗组用“强肝解毒乙肝丸”连续治疗,两个月为一疗程,每一疗程后复查“乙肝三系”,肝功能,部分病人检查B超。其中,中药治疗组接受第一个疗程者300例,占100%,接受第二疗程治疗者297例,占99%,接受第三个疗程治疗者294例,占98%。西药治疗组接受第一疗程治疗者100例,占100%,接受第二疗程者99例,占99%,接受第三疗程者98例,占98%。
四、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接受“强肝解毒乙肝丸”或西药治疗1-3个疗程,HBsAg、HBeSAg、HBcAb阳转阴,主要症状和体症消失,或出现HBsAb阴转阳,肝功能检查正常。
2、有效接受“强肝解毒乙肝丸”或西药治疗1-3个疗程,主要症状和体症消失,HBeSAg、HBcAb阳转阴,且HBsAgP/N值下降,肝功能,B超检查结果接近正常。
3、无效接受上药治疗,乙肝三系各项无改变,肝功能、B超检查结果无明显变化。
五、治疗结果中药治疗组300例,治愈272例,治愈率占90.7%,有效1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5%。
西药治疗组100例,治愈18例,治愈率占18%,有效35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为53%。见附表二。
表二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疗
果分析对中西药两细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对比乙肝三系阴转率,见附表三。
表三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学检查比
对比自觉症复常率,见表四。
表四两组症状体症变化比较
对比肝功能复常率见表五。
表五治疗组、对照组肝功能检查情况表
经统计学处理表明,中药组在乙肝三系阴转率、自觉症状复常率及肝功能复常率,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因此,本发明是治疗乙型肝炎的有效制剂,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较高的治愈率(90.7%)。
本发明由湖北省药品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药研究部,对其进行急性毒性动物试验,表明无毒副反应。
服用方法5克/次,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禁食牛肉、狗肉、雄鸡、鲤鱼、猪油、酒、辣椒、冷饮、茶叶。
实施例按下述配比称取中草药茵陈30g、藤梨根30g、紫草15g、木瓜10g、白花蛇舌草30g、
柴胡10g、贯 众10g、半枝莲10g、水灵芝15g、珍珠母10g、黄柏10g、焦三仙10g、蚕 砂10g、虎 仗30g、党 参15g、黄芪20g、山 药10g、白 术10g、扁 豆10g、枸杞子15g、杜仲15g、何首乌10g、丹 皮10g、鳖 甲15g、茜 草10g、丹参15g、当 归10g、姜 黄10g、女贞子10g。
按常规制剂方法制成丸剂。本领域的专业人员可按照本发明的药物配伍原则,对其进行组合、变化,这些组合、变化均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强肝解毒乙肝丸,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药物,按常规制剂方法制备茵 陈25-35份、藤梨根25-35份、白花蛇舌草25-35份、紫 草10-20份、木 瓜 5-15份、柴 胡 5-15份、贯 众 5-15份、半技莲 5-15份、水灵芝10-20份、珍珠母 5-15份、黄 柏 5-15份、焦三仙 5-15份、蚕 砂 5-15份、虎 仗25-35份、党 参10-20份、黄 芪15-25份、山 药 5-15份、白 术 5-15份、扁 豆 5-15份、枸杞子10-20份、何首乌 5-15份、杜 仲10-20份、丹 皮 5-15份、鳖 甲10-20份、茜 草 5-15份、丹 参10-20份、当 归 5-15份、姜 黄 5-15份、女贞子 5-15份。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强肝解毒乙肝丸,其特征在于药物的配比是茵 陈30份、藤梨根30份、紫草15份、白花蛇舌草30份、木 瓜10份、柴 胡10份、贯众10份、半枝莲10份、水灵芝15份、珍珠母10份、黄柏10份、焦三仙10份、蚕 砂10份、虎 仗30份、党参15份、黄 芪20份、山 药10份、白 术10份、扁豆10份、枸杞子15份、何首乌10份、杜 仲15份、丹皮10份、鳖 甲15份、茜 草10份、丹 参15份、当归10份、姜 黄10份、女贞子10份。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中成药——强肝解毒乙肝丸,它是由茵陈、白花蛇舌草、藤梨根、紫草、木瓜、柴胡、贯众、半枝莲、水灵芝、珍珠母、黄柏、焦三仙、蚕砂、虎杖、党参、黄芪、山药、白术、扁豆、枸杞子、何首乌、杜仲、丹皮、鳖甲、茜草、丹参、当归、姜黄、女贞子中草药配伍组合,按常规制剂方法制备。本发明具有治愈率高、无毒副作用的优点,是治疗乙型肝炎理想的中成药。
文档编号A61P1/16GK1265314SQ0010063
公开日2000年9月6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25日
发明者邓云飞 申请人:邓云飞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