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手持坚果破壳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坚果进行破壳的手动工具,尤其是一种去除澳洲坚果外壳的手持坚果破壳器。
背景技术:
澳洲坚果果仁香酥滑嫩可口,有独特的奶油香味,是世界上品质最佳的食用用果, 有“干果皇后”,“世界坚果之王”之美称,风味和口感极佳,除了制作干果外,还可制作高级糕点、高级巧克力、高级食用油、高级化妆品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澳洲坚果果壳坚硬,不易破壳,目前澳洲坚果普遍采用锤子、钳子破壳,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足1、劳动强度大,功效低,且力道难以控制,容易将果仁一同砸碎;2、壳果为圆形不容易夹持,用手拿住易伤手;3、砸碎过程中噪音大;4、砸碎过程中果壳飞溅,可能弹射伤人伤物。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上述之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成本低、省力、噪音小、整仁率高的手持坚果破壳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持坚果破壳器,它是由圆筒体和两个带有旋拧手柄的螺纹杆构成,所述两个螺纹杆旋拧在圆筒体两端的螺纹孔内;所述圆筒体表面设有坚果入口。所述两个螺纹杆的位于圆筒体内的一端分别设有相配合的坚果夹头,坚果夹头的端面周边设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的端面为齿形结构。所述手持坚果破壳器的材料均为不锈钢材料。所述坚果夹头的端面设有防滑花纹。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坚果破壳器所用材料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并且采用双旋拧手柄、双齿形夹头结构,可轻易破碎澳洲坚果果壳,容易控制果壳的破碎程度,保证果仁的完整无损,具有噪音小、省力、安全、期间磨损小、使用寿命长的特点;由于坚果破壳在圆筒体内进行,故可以防止破碎果壳的飞溅,避免了果壳碎屑弹射伤人伤物的现象发生,另外还可盛接果仁,故方便卫生。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
图1所示的圆筒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旋拧手柄;2、螺纹杆;3、螺纹孔;4、圆筒体;5、坚果夹头;6、环形凸台;7、
坚果入口 ;8、防滑花纹。
具体实施方式
如
图1、2所示,一种手持坚果破壳器,它是由圆筒体4和两个带有旋拧手柄1的螺纹杆2构成,所述两个螺纹杆2旋拧在圆筒体4两端的螺纹孔3内,所述两个螺纹杆2的位于圆筒体4内的一端分别设有相配合的坚果夹头5,坚果夹头5的端面周边设有环形凸台6,环形凸台6的端面为齿形结构,所述坚果夹头5的端面设有防滑花纹8。所述圆筒体 4表面设有坚果入口 7。所述手持坚果破壳器的材料均为不锈钢材料。工作原理手持澳洲坚果破壳器,是通过圆筒体4内两相对的坚果夹头5,同时对澳洲坚果进行挤压来实现破壳的,操作时,将澳洲坚果通过坚果入口 7放入圆筒体4内,双手同时开始转动两端的旋拧手柄1,使圆筒体两端的螺纹杆2向前推进,当两相对的坚果夹头5卡住坚果时,继续慢慢地转动旋拧手柄1,直到澳洲坚果破壳,此时,双手同时开始反向转动两端的旋拧手柄1,使两端螺纹杆2退回,最后将果仁、果壳从坚果入口 7倒出即可,操作简单,而且容易控制果壳的破碎程度。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作出各种变形或修改,只要不超过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描述的保护范围,都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手持坚果破壳器,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圆筒体(4)和两个带有旋拧手柄(1)的螺纹杆(2)构成,所述两个螺纹杆(2)旋拧在圆筒体(4)两端的螺纹孔(3)内;所述圆筒体(4) 表面设有坚果入口(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坚果破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螺纹杆(2)的位于圆筒体(4)内的一端分别设有相配合的坚果夹头(5),坚果夹头(5)的端面周边设有环形凸台 (6),环形凸台(6)的端面为齿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坚果破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坚果夹头(5)的端面设有防滑花纹(8)。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持坚果破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坚果破壳器的材料均采用不锈钢材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持坚果破壳器,它是由圆筒体和两个带有旋拧手柄的螺纹杆构成,所述两个螺纹杆旋拧在圆筒体两端的螺纹孔内;所述圆筒体表面设有坚果入口。所述两个螺纹杆的位于圆筒体内的一端分别设有相配合的坚果夹头,坚果夹头的端面周边设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的端面为齿形结构。由于坚果破壳器所用材料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并且采用双旋拧手柄、双齿形夹头结构,可轻易破碎澳洲坚果果壳,容易控制果壳的破碎程度,保证果仁的完整无损,具有噪音小、省力、安全、期间磨损小、使用寿命长的特点;由于坚果破壳在圆筒体内进行,故可以防止破碎果壳的飞溅,避免了果壳碎屑弹射伤人伤物的现象发生,另外还可盛接果仁,故方便卫生。
文档编号A47J43/26GK201958686SQ201120058399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8日
发明者何铣扬, 周婧, 唐君海, 徐健, 王文林, 蓝庆江, 覃振师, 覃杰凤, 赵大宣, 赵静, 邱文武, 郑树芳, 陆祖正, 韦优, 韦持章 申请人: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