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及其
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创伤性疾病或浅表感染性疾病,如烧烫伤、化学灼伤以及皮肤疮疡等疾病呈 明显上升的趋势。 治疗该类疾病的药物较多,包括西药、中药以及民间偏方,但疗效可能存在以下不 足 —、西医临床治疗常用各类抗生素,长期使用易使多种细菌产生抗药性且多数西 药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难以消灭超级病菌,因此对于该类疾病应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 用; 二、中医临床治疗所用的中成药大都由于疗效不十分明显而且导致疗程长,不仅 增加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痛苦,同时增加了患者家庭相应的经济负担; 三、民间用于治疗疮疡的偏方药多为流传的祖方,缺乏科学的论证,疗效亦不明 确,容易造成病程延误,甚至因药不对症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及其制备方
法。该中药软膏组方合理,制备过程科学便捷,中药软膏疗效显著,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的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及其制备方法为 1、原料药重量份组成为 大黄50 200g,地榆50 200g,黄连50 200g,丹皮30 120g,五倍子50 200g,三七15 60g,赤石脂50 200g,炉甘石50 200g,乳香10 40g,没药10 40g, 蜂蜡50 200g,冰片10 40g,麻油1000 4000g ;
优选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为 大黄100 160g,地榆100 160g,黄连100 160g,丹皮40 90g,五倍子100 160g,三七30 50g,赤石脂100 160g,炉甘石100 160g,乳香20 30g,没药20 30g,蜂蜡100 160g,冰片20 30g,麻油2000 3000 ;
最佳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为 大黄140g,地榆140g,黄连140g,丹皮50g,五倍子140g,三七50g,赤石脂140g,炉 甘石140g,乳香20g,没药20g,蜂蜡140g,冰片20g,麻油2500g。
n、制备方法 i、取黄连50 200g、丹皮30 120g、三七15 60g、赤石脂50 200g、炉甘石 50 200g、乳香10 40g和没药10 40g,混合在一起粉碎,过200 400目筛,制成药物
3A备用; ii、取大黄50 200g、地榆50 200g和五倍子50 200g,混合在一起粉碎,过 10目筛,制成药物B备用; 将药物B放在浓度为50 95%的乙醇溶液中浸泡5 12小时,然后用药物B重 量3 10倍的50 95%乙醇溶液进行渗漉,渗漉液回收乙醇,得药物B的稠膏备用;
iii、取麻油1000 4000g,加热至150 25(TC时控制油温熬制1 2. 5小时,待 油温降至100 ll(TC时依次加入蜂蜡50 200g、药物A和药物B的稠膏并不断搅拌,当 油温降至40 5(TC时加入冰片10 40g,继续搅拌24 48小时制成用于治疗烧伤或疮 疡的中药软膏。 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优越性 1、本发明的配方是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研制而成。该 配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止痛和生肌的药性,符合中医理论的合理用药,可以取得事 半功倍的效果。 2、本发明以中药为原料经科学提取配制,使药物有效成分释放更加迅速,起效时 间短,治愈周期縮短。 3、本发明对于各类的皮肤烧伤、创伤和疮疡均具有较好的疗效,简便易行,价格低 廉,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中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为 大黄50 200g,地榆50 200g,黄连50 200g,丹皮30 120g,五倍子50
200g,三七15 60g,赤石脂50 200g,炉甘石50 200g,乳香10 40g,没药10 40g,
蜂蜡50 200g,冰片10 40g,麻油1000 4000g。 优选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为 大黄100 160g,地榆100 160g,黄连100 160g,丹皮40 90g,五倍子100 160g,三七30 50g,赤石脂100 160g,炉甘石100 160g,乳香20 30g,没药20 30g,蜂蜡100 160g,冰片20 30g,麻油2000 3000g。
最佳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为 大黄140g,地榆140g,黄连140g,丹皮50g,五倍子140g,三七50g,赤石脂140g,炉 甘石140g,乳香20g,没药20g,蜂蜡140g,冰片20g,麻油2500g。 上述配方中大黄、地榆、五倍子、三七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收敛、生肌止痛的 功效,具吸湿抗渗出、减轻疼痛、防止伤口感染的作用。黄连有清热、解毒、燥湿的功效,有较 强的抗菌作用,能够较为明显地抑制绿脓杆菌和葡萄球菌的生长,加强抗感染作用。丹皮、 乳香、没药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赤石脂、炉甘石、冰片清热解毒,止痛,防腐止痒,收 敛,可吸收创面的分泌物,保持创面的干燥,又有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蜂蜡、麻 油可以减轻疼痛,保护伤口。上述原料药相互组合、共同作用,对烧伤或疮疡具有很好的疗 效。 本发明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制备方法如下 取黄连50 200g、丹皮30 120g、三七15 60g、赤石脂50 200g、炉甘石50 200g、乳香10 40g和没药10 40g,混合在一起粉碎,过200 400目筛,制成药物A备用。 取大黄50 200g、地榆50 200g和五倍子50 200g,混合在一起粉碎,过10 目筛,制成药物B备用。 将药物B放在浓度为50 95%的乙醇溶液中浸泡5 12小时,然后用药物B重 量3 10倍的50 95%乙醇溶液进行渗漉,渗漉液回收乙醇,得药物B的稠膏备用。
所述的渗漉是指将药物B置于乙醇溶剂浸泡一段时间后,再用一定量的乙醇溶 液渗过药物B,收集渗过乙醇液,回收乙醇,得药物B稠膏的一种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
取麻油1000 4000g,加热至150 25(TC时控制油温熬制1 2. 5小时,待油温 降至100 ll(TC时依次加入蜂蜡50 200g、药物A和药物B的稠膏并不断搅拌,当油温 降至40 5(TC时加入冰片10 40g,继续搅拌24 48小时制成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 中药软膏。 根据上述制备方法所制备的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
止痛、消肿排脓、收敛生肌之功效,针对烧伤或疮疡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掌握的技术对本发明中药软膏的制备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本发明的中药软膏适应症包括如下 1、烧烫伤包括热液(热水、热油等)、瓦斯、雷电、浓酸、强碱、蒸汽、高温气体、火 焰、炙热金属液体或固体引起的皮肤损害。
2、疮疡包括痈疽、疔疮、疥疮、流注等体表浅显的外科病患。
3 、外伤及其感染,如刀伤、冻伤、褥疮等。
本发明的中药软膏使用方法和临床使用效果如下 ①根据伤口或创面的大小,取本发明的中药软膏均匀摊涂于消毒纱布上,然后直 接贴敷于创面并用医用胶布固定好即可。摊涂的厚度不宜太薄也不宜太厚,以能看见纱布 底纹为宜,厚度约为lmm。 ②首次换药应在帖敷3天之后。换药时若油膏纱布粘着好而无明显分泌物时可不 予更换,对有小片状创面分泌物蓄积者,只需局部修剪引流换药即可,而对分泌物较多者, 开始每隔1 2天换药1次,以后根据分泌物多少,适当延长换药周期。换药以不出血为度。
③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2中的中药软膏临床对12例中小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削痂 后敷用。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7 40岁,平均25岁。12例中火焰烧伤6例,硫 酸烧伤4例,开水烫伤2例,其中烧伤总面积小于5%有4例,6 10%有5例,20%,24%, 54%各1例。削痂治疗情况12例中伤后2 6天削痂者9例,7天者2例,8天者1例。1 次削痂面积1 10% 。其中深II度削痂疗者8例共16个部位(手12、小腿2、前臂2), 混合度或浅III度4例共5个部位(手2、小腿1、前臂2)。对照观察自身对照组,取削痂 后创面基底组织情况相似的对侧部位或同侧肌体1/3 1/2面积共6个部位,采用凡士林 油纱布敷贴处理,换药方法同药膏纱布组。治疗标准(1)最佳10天内创面完全被新生上
皮覆盖。(2)优10 20天创面完全被新生上皮覆盖,或仅残留小点,片状创面。(3)良
20 30天内创面大部分自愈,遗留多处片状创面或愈合后起大水泡溃烂者。(4)差大于
30天大部分创面仍未愈或愈合后多处感染溃烂面积较大需植皮治疗者。结果深II度烧伤8例、16个部位中最佳部位13个,优1个,良2个部位;自身对照6个部位中,最佳2个 部位,优1个部位,良3个部位。另4例5个部位混合度和浅III度烧伤创面疗效为优。
④采用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中药软膏临床治疗褥疮患者60例,其中男22例,女38 例,年龄25 57岁,皮损面积lcmX2cm 6cmX8cm。疗效标准(1)优创面新鲜肉芽组 织生长,2周后创面愈合,结痂脱落;(2)良2周内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创面明显縮小干燥无
渗出液;(3)差创面仍有脓性分泌物,局部无好转。结果优41例;良19例。
实施例1 取黄连140g、丹皮50g、三七50g、赤石脂140g、炉甘石140g、乳香20g和没药20g 混合在一起粉碎并研成细末,再用300目筛子过筛,制成药物A备用。 取大黄140g、地榆140g和五倍子140g,混合在一起粉碎,过10目筛,制成药物B。
将药物B放在浓度为70%的乙醇溶液中浸泡8小时,然后用药物B重量7倍的乙醇溶液(乙
醇溶液浓度为70% )进行渗漉,渗漉液回收乙醇,得药物B的稠膏备用; 取麻油2500g,加热至20(TC时控制油温熬制2小时,待油温降至100 ll(TC时
依次加入蜂蜡125g、药物A和药物B的稠膏并不断搅拌,当油温降至40 50°C时加入冰片
25g,继续搅拌40小时制成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 实施例2 取黄连200g、丹皮120g、三七60g、赤石脂200g、炉甘石200g、乳香40g和没药40g 混合在一起粉碎并研成细末,再用400目筛子过筛,制成药物A备用。 取大黄200g、地榆200g和五倍子200g,混合在一起粉碎,过10目筛,制成药物B。
将药物B放在浓度为95%的乙醇溶液中浸泡5小时,然后用药物B重量3倍的乙醇溶液(乙
醇溶液浓度为95% )进行渗漉,渗漉液回收乙醇,得药物B的稠膏备用。 取麻油4000g,加热至25(TC时控制油温熬制1小时,待油温降至100 ll(TC时
依次加入蜂蜡200g、药物A和药物B的稠膏并不断搅拌,当油温降至40 50°C时加入冰片
40g,继续搅拌48小时制成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 实施例3 取黄连50g、丹皮30g、三七15g、赤石脂50g、炉甘石50g、乳香10g和没药10g混合 在一起粉碎并研成细末,再用200目筛子过筛,制成药物A备用。 取大黄50g、地榆50g和五倍子50g,混合在一起粉碎,过10目筛,制成药物B。将药 物B放在浓度为50%的乙醇溶液中浸泡12小时,然后用药物B重量10倍的乙醇溶液(乙 醇溶液浓度为50% )进行渗漉,渗漉液回收乙醇,得药物B的稠膏备用。
取麻油1000g,加热至15(TC时控制油温熬制2. 5小时,待油温降至100 ll(TC时 依次加入蜂蜡50g、药物A和药物B的稠膏并不断搅拌,当油温降至40 5(TC时加入冰片 10g,继续搅拌24小时制成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
权利要求
一种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其特征在于该中药软膏原料药重量份组成如下大黄50~200g,地榆50~200g,黄连50~200g,丹皮30~120g,五倍子50~200g,三七15~60g,赤石脂50~200g,炉甘石50~200g,乳香10~40g,没药10~40g,蜂蜡50~200g,冰片10~40g,麻油1000~4000g。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其特征在于该中药软膏优 选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如下大黄100 160g,地榆100 160g,黄连100 160g,丹皮40 90g,五倍子100 160g,三七30 50g,赤石脂100 160g,炉甘石100 160g,乳香20 30g,没药20 30g,蜂蜡100 160g,冰片20 30g,麻油2000 3000g。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其特征在于该中药软膏最 佳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如下大黄140g,地榆140g,黄连140g,丹皮50g,五倍子140g,三七50g,赤石脂140g,炉甘石 140g,乳香20g,没药20g,蜂蜡140g,冰片20g,麻油2500g。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其特征在于依据中药软膏 原料药的制备方法如下i、 取黄连50 200g、丹皮30 120g、三七15 60g、赤石脂50 200g、炉甘石50 200g、乳香10 40g和没药10 40g,混合在一起粉碎,过200 400目筛,制成药物A备 用;ii、 取大黄50 200g、地榆50 200g和五倍子50 200g,混合在一起粉碎,过10目 筛,制成药物B备用;将药物B放在浓度为50 95%的乙醇溶液中浸泡5 12小时,然后用药物B重量3 10倍的50 95%乙醇溶液进行渗漉,渗漉液回收乙醇,得药物B的稠膏备用;iii、 取麻油1000 4000g,加热至150 25(TC时控制油温熬制1 2. 5小时,待油温 降至100 ll(TC时依次加入蜂蜡50 200g、药物A和药物B的稠膏并不断搅拌,当油温 降至40 5(TC时加入冰片10 40g,继续搅拌24 48小时制成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 中药软膏。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治疗烧伤或疮疡的中药软膏及其制备方法。取黄连50~200g、丹皮30~120g、三七15~60g、赤石脂50~200g、炉甘石50~200g、乳香10~40g和没药10~40g,混在一起粉碎研末制成药物A。取大黄50~200g、地榆50~200g和五倍子50~200g混合在一起粉碎研末制成药物B。将药物B放在乙醇中浸泡再进行渗漉,回收乙醇得药物B稠膏。取麻油1000~4000g加热至150~250℃熬制1~2.5小时,温度降至100~110℃时依次加入蜂蜡50~200g、药物A和药物B的稠膏并搅拌,当降至40~50℃时再加入冰片10~40g搅拌制成中药软膏。
文档编号A61K35/64GK101703598SQ20091022727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4日
发明者姜华, 宗小郁, 李军, 杨秀婷, 雷万军 申请人:河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