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痒、灭菌、消炎的天然草药组合药物及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3  248

专利名称:一种止痒、灭菌、消炎的天然草药组合药物及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制法,确切地说是一种止痒、灭菌、消炎的天然草药组合药物及制作方法。
现有的用于治疗皮肤瘙痒,如痱子、各种皮炎、手足癣症奇痒的药物种类很多,有中药外用药剂,有西药外用药剂。有的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耐药性,有的药物在使用中止痒效果有限,有的药物在使用中显效慢。如中国专利CN1097138A公开了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制剂及其生产方法,该发明采用纯中草药原料配制,特征在于先将鱼腥草、夏枯草等4种中药用酒精密闭浸取药液;再将连翘、侧柏叶、桑叶、菊花等57种中药通过恒温水浴、升温、过滤去渣、浓缩制得药液;最后将提取到的两种药液进行混合制得中药制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药物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显效快、不产生耐药性的、治愈率高的对皮炎、湿疹、单纯疱疹等皮肤有止痒、灭菌、消炎作用的天然中草药组合药物及制作方法。
其发明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止痒、灭菌、消炎的天然草药组合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为原料制成的药剂,夏枯草8~12Kg,鸦胆子0.5~1Kg,水20~30Kg。上述的一种止痒、灭菌、消炎的天然草药组合药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夏枯草10Kg,鸦胆子1Kg,水20Kg,一种制作上述一种止痒、灭菌、消炎的天然草药组合药物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1)、按配方称取夏枯草、鸦胆子,并将鸦胆子连壳碾碎,将二者放入容器中;(2)、按配方量加入二分之一的水,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1小时;
(3)、滤取药液,留下药渣;(4)、在留下的药渣中再加入二分之一的水,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1小时;(5)、再滤取药液,并冷却;(6)、并将头汁、二汁滤液合并;(7)、将合并后的药液进行过滤除杂;(8)、将除杂后的药液置于容器中,温度100℃加热4~6小时,蒸去水份,即得褐色干燥块状药物。
本发明提出的治疗皮肤病的天然中草药组合药物及生产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本发明的产品为干燥不规则块状物,易于保存,保存期长,使用方便;二是对多种皮肤疾病伴生的痒症有迅速止痒的效果,并有消炎、灭菌作用,对各种皮炎、湿疹、阴部湿痒、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癣症、甲癣等有显著疗效;三是在使用中,该药显效快,疗程短,一般为一周左右,治愈率高;四是生产方法简单,价格低廉。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取夏枯草10Kg、鸦胆子1Kg、并将鸦胆子连壳碾碎,将二者放入容器中;加入水10Kg,煮沸后,需适当搅拌,用文火煎煮1小时;滤取药液,再在盛药渣的容器中加入水10Kg,煮沸后,用文火煎煮1小时;再滤取药液,并冷却;将头汁、二汁药液合并;将合并后的药液进一步经过滤除杂;将除杂后的药液置于容器中,加热经5小时煎煮,蒸去水份,即得褐色干燥不规则块状药物。
使用中,取干燥不规则块状药物,按30%~80%以上的浓度,加水溶解后即可进行涂擦。经实验,该组合药物,在高浓度即浓度为30%以上时,对一些微生物有杀灭作用,在低浓度时,浓度低于5%时,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因而具有抗生素的性质。
权利要求
1.一种止痒、灭菌、消炎的天然草药组合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为原料制成的药剂,夏枯草8~12Kg,鸦胆子0.5~1Kg,水20~30K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止痒、灭菌、消炎的天然草药组合药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夏枯草10Kg,鸦胆子1Kg,水20Kg,
3.一种制作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止痒、灭菌、消炎的天然草药组合药物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1)、按配方称取夏枯草、鸦胆子,并将鸦胆子连壳碾碎,将二者放入容器中;(2)、按配方量加入二分之一的水,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1小时;(3)、滤取药液,留下药渣;(4)、在留下的药渣中再加入二分之一的水,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1小时;(5)、再滤取药液,并冷却;(6)、并将头汁、二汁滤液合并;(7)、将合并后的药液进行过滤除杂;(8)、将除杂后的药液置于容器中,温度100℃加热4~6小时,蒸去水份,即得褐色干燥块状药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然中草药组合药物及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按下述原料制成的药剂,夏枯草,鸦胆子和水;其制作方法是:将所述原料煎煮取汁,再在留下的药渣中加水煎煮取汁,将头汁、二汁药汁合并,过滤除杂后,再进行加热蒸去水分,得干燥不规则块状药物。该药适于对多种皮肤疾病伴生的痒症有迅速止痒的效果,并有消炎作用,对各种皮炎、湿疹、阴部湿痒、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有显著疗效;该药显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
文档编号A61K31/04GK1265320SQ00112029
公开日2000年9月6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13日
发明者余徽 申请人:余徽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