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xiaoxiao2020-6-23  193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的药物,特别是一种在三伏天进行穴
位贴敷,以期冬病夏治的治疗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的中药药物。本发明还涉及该药物的制 备方法。
背景技术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性鼻炎等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属临床上的 疑难病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主要以咳、痰、喘三大症状为主,变态反应性 鼻炎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这类肺系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显著特点是多 于春秋冬寒冷之际发作或加重。 目前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性鼻炎等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的 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原体及对症治疗,大多是口服西药和中药汤剂。药物要经过肠胃吸收,达 到一定的循环浓度才能对病灶发挥作用,但是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其毒副作用对人体的 损害也在加大,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只能缓解症状,远期疗效差,大多数病人即使长期服药 也无法解决复发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穴位贴敷、冬病夏治的治疗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的药 物,该药物具有温肺化痰,润肺止咳,固肾平喘之功效,适应于春秋冬寒冷之际发作或加重
的慢 本发明制成的膏剂按照辨病取穴法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具体的贴敷穴位如下,每 组穴位交替使用。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第一组穴定喘、肺俞、中府、心俞、膈俞;
第二组穴大椎、风门、脾俞、天突、膻中;
第三组穴肺俞、膏肓俞、肾俞、气户。
变态反应性鼻炎 第一组穴大椎、风门、印堂、外关、脾俞;
第二组穴肺俞、曲池、迎香、列缺、厥阴俞;
第三组穴大杼、膈俞、印堂、关元、肾俞。 贴敷时间在农历初、中、末伏的前两天进行穴位贴敷,并在入伏前的农历夏至和 入伏前一周各进行加强贴一次,入伏后每伏连贴2天,每两伏之间间隔8天,每次贴药时间 4 6小时,治疗一个伏天为一疗程。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入 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脉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入"的 场所。根据中医脏腑_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 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剌激点。穴位贴敷治疗内外诸疾的理 论依据是"调节经脉、平衡阴阳",通过将不同的药物贴敷于适宜的穴位,使药物直接作用于 病所,作用原理归之有三 1.扶正祛邪。病从外入,六淫致病则邪入机体,正邪交争,正盛邪退、正虚邪进,甚 则伤正,故邪盛时须祛邪。病从内生,七情致病则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耗伤正气。正虚之时, 必须扶正,以发挥机体的调节作用,抗邪外出,邪去正安、正复邪却,贴敷疗法就有此作用。
2.平衡阴阳。经云"谨察阴阳所在以调之,以平为期",疾病发生的过程即是阴阳 失调的过程,健康人阴阳平衡,互相维系,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一旦失去平 衡,则会出现阴阳偏盛偏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因此,治疗疾病就是协调阴阳,使之 平衡。 3.升降复常。升降是人体脏腑气血运动的一种形式,如肝升肺降,水升火降,脾升 胃降。 一旦升降失常则产生病变,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升降不及;二是升降太过;三是升降 逆乱。贴敷之药可使升降复常。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咳嗽""喘证"范畴,支气管哮喘属"哮证"范畴,变态反 应性鼻炎属"鼻鼽"范畴,常因气候寒冷而诱发或加重。中医学认为,肺主宣发肃降,主气,司 呼吸,开窍于鼻。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导致肺宣降失司,气机升降, 出入失调,呼吸不利而致喘促;引动肺中宿痰,痰阻气道,肺气上逆则发为哮证;久病及肾, 肾不纳气,则出现少气不足以息;痰浊滞于鼻窍,则发为鼻鼽。治宜温肺化痰,润肺止咳,固 肾平喘。本发明组方中,白芥子辛散温通利气,能温化寒痰,通络散结,尤其能祛皮里膜外之 痰;细辛温肺化饮,镇咳祛痰;杏仁苦泄降气,止咳平喘;延胡索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功擅 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炙麻黄发汗平喘,润肺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止咳平喘;仙茅温肾壮
4阳,祛寒除湿;生姜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蜂蜜缓急补中,润肺止咳;以上诸药合 用,共奏温肺化痰,润肺止咳,固肾平喘之功,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变态反 应性鼻炎等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春秋冬寒冷之际发作或加重,疗效确切。
将本发明药物穴位贴敷治病之所以能收到上述三大治疗作用,主要依赖于药物剌 激穴位产生的局部剌激作用和经络的调节作用,即穴效和药效双重效应的结果。本发明药 物中使用生姜汁调和敷贴穴位,最易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激发经气,调整脏腑阴阳, 从而祛散伏痰,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另外,肺俞是肺之精气输注之处,可调理肺脏机能,止咳 平喘;风门、大杼祛邪宣肺平喘;大椎为诸阳之会,可宣通肺气、泄热降逆平喘;膻中为气之 会穴、心包经募穴、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与任脉的交会穴,能调理肺气、疏通经脉、宽胸 理气、化痰平喘;天突、气户降逆顺气、祛痰利肺;中府为肺之募穴,是诊断和治疗肺病的重 要穴位之一,具有宣肺理气,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的功效;定喘为止哮平喘之经验 穴;丰隆能和胃气,化痰湿;厥阴俞、心俞、膈俞均为膀胱经穴,能调整肺脏功能,治疗咳喘、 变应性鼻炎等肺系疾病;膏肓俞补虚益损,调理肺气、脾俞健脾和胃,利湿升清、肾俞益肾助 阳、关元大补元气,此四穴均为肺系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印堂、迎香为治疗鼻病要穴, 通鼻窍,利肺气;外关、曲池、列缺均为手三阳经穴,手三阳经上行于面部,根据经脉所行主 治所及,故鼻病常选此三穴。现代研究认为,针剌、艾灸或药物敷贴脊柱(胸段)两侧穴位, 能剌激人体于胸段的交感神经(椎旁节),降低迷走神经紧张度,兴奋交感神经,使气管及 鼻腔粘膜的血管收縮,炎性渗出物减少,解除支气管的痉挛状态,对气的阻力降低,改善通 气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发明利用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生物阳气
相接的这一有利时机,运用纯阳固本的纯中药制剂,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剌激,激发经络功
能,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调整
机体和外界环境的平衡,上宁肺气,下固肾阳,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本发明药物用于
治疗寒性疾病,能最大程度地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
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季时不易被严寒所伤。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依靠天地之气生存,随四时变化规律而成长。疾病的发生随
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而不同,其治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冬病之发生主要因为素体虚
寒,而又外受寒邪,其病因为"阳虚感寒",故"寒"为病之本。盛夏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
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借着天人之阳盛之时,趁疾病缓解之期,采用温热助阳药物对阳虚
之体进行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的优势,体现了中医"已病防变,未病先防"的治未
病思想,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
被严寒所伤。因此,本发明药物借助自然气候的有利条件,更好的发挥了药物的治疗作用,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进一步考察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选择280例肺系疾病患者对本发 明药物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 280例患者中,男151例,女129例,年龄18 65岁,病程3个月 IO年,其中慢 性支气管炎86例、支气管哮喘92例、变态反应性鼻炎102例,并分别与西药治疗的69例、 75例、91例病例进行对比观察。
治疗方法
治疗组使用本发明药物膏剂,按照前述贴敷时间选取前述穴位进行药物贴敷,每 个穴位3g药膏,治疗一个伏天为一疗程。 对照组采用常规给予抗生素及对症支持疗法。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 口服阿莫西林1 2片/次,每日3次;或琥乙红霉素1 2片/次,每日3次,发作期用氨 茶碱4 6mg/kg *次,1日3次口服。变态反应性鼻炎用1%麻黄素地塞米松液和2%色苷 酸钠液交替滴鼻,每日3次,四周为一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疗效标准 临床控制咳、痰、喘症状和肺部哮鸣音基本消失;显效咳、痰症状明显好转,喘 症基本平息,肺部哮鸣音明显减轻;有效咳、痰减轻减少,喘症稍平,肺部哮鸣音减轻;无 效咳、痰、喘症状及哮鸣音无改变或加重者。
变态反应性鼻炎疗效标准 临床控制治疗1个疗程症状消失,观察2年未见复发。显效1个疗程后症状明 显减轻,发作次数较少。有效l个疗程后症状减轻,但仍需配合其他药物治疗。无效l个 疗程后病情无变化。
治疗结果 表1各病症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n)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慢性支气治疗组86462112791. 8
管炎对照组69321271873. 9
支气管哮治疗组92522110990. 2
喘对照组75352131678, 6
变态反应治疗组102582551486. 2
性鼻炎对照组91411423462, 6
三种病症的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均为P < 0. 05。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有12%左右的病人会出现局部有水泡发生,取下药物并常规 处理防止感染后缓解,15%的病人会出现色素沉着,半年后逐渐消失。 本发明药物集针灸与药物治疗之所长,是穴位与药物的双重作用结果,疗效显著, 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 为适宜。通过药物直接剌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 用直接,"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 效。本发明药物用药安全,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上可宁肺下可固肾,起到标本同 治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生姜洗净,切片,绞汁过滤制成生姜汁。 取白芥子600g、延胡索400g、细辛400g、杏仁200g、炎麻黄200g、仙茅400g、五味 子200g混合均匀,于50 6(TC干燥后,粉碎成120目的药粉,加入生姜汁1800g、蜂蜜600g
调和均匀,装入带盖的容器内,灭菌消毒制得膏剂产品。
实施例2 将生姜洗净,切片,绞汁过滤制成生姜汁。取白芥子750g、延胡索500g、细辛500g、杏仁250g、炎麻黄250g、仙茅500g、五味 子250g混合均匀,于50 6(TC干燥后,粉碎成120目的药粉,加入生姜汁2250g、蜂蜜750g 调和均匀,装入带盖的容器内,灭菌消毒制得膏剂产品。
实施例3 将生姜洗净,切片,绞汁过滤制成生姜汁。 取白芥子900g、延胡索600g、细辛600g、杏仁300g、炎麻黄300g、仙茅600g、五味 子300g混合均匀,于50 6(TC干燥后,粉碎成120目的药粉,加入生姜汁2400g、蜂蜜900g 调和均匀,装入带盖的容器内,灭菌消毒制得膏剂产品。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药物为原料药制备获得白芥子 10~50 延胡索 8~30细辛8~30杏仁5~20炙麻黄 5~20仙茅8~30五味子 5~20生姜汁 60~120蜂蜜20~6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的药物,其特征是所述各组分的 重量份数为白芥子30延胡索20细辛20杏仁10炎麻黄10仙茅20五味子10生姜汁90蜂蜜30。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的药物,其特征是将所述药物制 成膏剂。
4. 权利要求1或2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是将生姜洗净,切片,绞汁过滤制成生姜汁备 用;将白芥子、延胡索、细辛、杏仁、炙麻黄、仙茅、五味子按所述重量份数混合均匀,于50 6(TC干燥后,粉碎成100 120目的药粉,加入所述重量份数的生姜汁和蜂蜜调和均匀,灭 菌消毒制得膏剂产品。
全文摘要
一种穴位贴敷、冬病夏治的治疗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的药物,是将白芥子、延胡索、细辛、杏仁、炙麻黄、仙茅、五味子混合粉碎成细粉,加入生姜汁和蜂蜜调和制成膏剂。将本发明药物在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冬性疾病疗效确切。本发明药物具有温肺化痰,润肺止咳,固肾平喘之功效,上可宁肺,下可固肾,起到标本同治的作用,并借助自然气候的有利条件,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慢性支气管炎86例、支气管哮喘92例、变态反应性鼻炎102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1.8%、90.2%和86.2%。
文档编号A61K35/64GK101703756SQ20091022791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5日
发明者关芳, 冀来喜, 吕玉娥, 张天生, 燕平, 郝重耀, 靳聪妮 申请人: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