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中心性桨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变,好发于20-45岁的中青年男性。病因至今不十分明了,与机体应激状态、性激素水平、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CSC以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色、眼前暗影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眼部检查可见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出现黄白色细小点状渗出、局限性黄斑水肿或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印ithelium,RPE)脱离。眼底荧光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本病虽有自愈倾向,但黄斑长期桨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细胞外节与RPE细胞绒毛突触的正常生理嵌合不可能恢复正常。病程越长,这种嵌合越不完善。感光细胞一旦脱离了RPE,将非常迅速地发生变性,造成视功能的不可逆损害。此外,CSC易反复发作,必然会导致中心视力遭受永久性损害,严重影响日常学习及工作。因此积极治疗十分必要。本病属中医眼科内障眼病范畴,其机理与机体内在的脏腑失调有关。该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书中载"视瞻有色证,非若荧虫、云雾二证之细点长条也,乃目凡视物有大片甚则通行(有色阴影)……"。《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当因其色而别其证以治之,若见青、绿、蓝、碧之色乃肝肾不足之病,由阴虚血少,精液衰耗,胆汁不足,气弱而散,……若见黄赤者,乃火土络有伤也,……"。大量临床研究证实,CSC发病病因与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等有较密切关系,因而根据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有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生为脾失健运所致,也有医家认为是肝郁气滞的结果。也有学者从现代体质学说的角度出发,分析本病易患年龄群体的生理病理特点,用朱丹溪"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来解释本病的病因,用相火旺盛、阴精亏虚、虚实并存来探讨它的病机。目前,中医对CSC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该病多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脏功能失调有关。肝开窍于目,视衣属肝;黄斑色黄位中土属脾;瞳神属肾。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能上通于目。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津液不能正常运行而湿浊内停,上泛于目,脾虚水湿不化,上犯目窍。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劳瞻竭视或房劳过度等致肾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所养。均可致本病的发生。西医药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目前方法较单一,尚无疗效确切的方法,而中医药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有独特的优势。但历代文献缺乏对上述导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面认识,多侧重于从痰、湿、虚、瘀等病理因素的一个方面论治,未能系统性综合治疗,疗效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治疗一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药制剂,其主要功效为燥湿化痰、健脾祛湿、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组分制成的白术1015份,桃仁1015份,红花1015份,黄芪1520份,杏仁310份,白蔻仁36份,半夏1015份,厚朴3IO份,菟丝子1015份,枸杞子1015份,熟地1015份,生薏仁1015份,茯苳1520份,猪苳1015份,丹参1015份,柴胡310份,甘草610份。优选的,是由以下组分制成的白术10g,桃仁10g,红花10g,黄芪15g,杏仁6g,白蔻仁6g,半夏10g,厚朴6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熟地10g,生薏仁10g,茯苓15g,猪苓10g,丹参10g,柴胡9g,甘草6g。治疗时,常规水煎服用,每日一剂(参考优选配方的用量即为一剂),1个月为1个疗程。可有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具有如下临床效果1.可以縮短CSC病程,提高CSC患者中心视力,明显改善眼部症状及眼底水肿、渗出、渗漏情况。有效增改善眼底微循环,有效促进视功能的恢复以促病愈。2.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复发。3.用药简便、用药量少,无明显副作用,是治疗脾虚湿滞型CSC较为实用的方剂。中心性桨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变,好发于20-45岁的中青年。病因至今不十分清楚与机体应激状态、性激素水平、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以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暗影为主要症状,眼部检查可见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出现黄白色细点状渗出、局限性黄斑水肿或者神经上皮脱离(retinalpigment印ithelium,RPE)。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有关,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方针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机与"痰、湿、虚、瘀"密切相关,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将燥湿化痰、健脾祛湿、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的综合治疗原则有机融为一体,精选常用中药,探索最佳剂量,组成治疗颈性眩晕的固定方剂。本发明的配方中,各药物的药理药性如下1.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运脾化湿以绝痰源。用于治疗脾虚痰饮眩悸,《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名医别录》载白术能"治风眩头痛"。2.桃仁,味苦、甘,性平,入肺、肝、大肠经。破血行瘀,《本经逢原》认为"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本草思辨录》"桃仁,主攻瘀血而为肝药"。3.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气香行散,入血分,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本草汇言》载"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药品化义》载"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4.黄芪,味甘,温。归肺、脾经。可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4.杏仁辛宣苦降,善开上焦肺气,"气化湿亦化";5.白蔻仁芳香苦温,醒脾和胃,转枢中焦而运湿;生薏仁甘淡微寒,渗利下焦而导湿下行。"三仁"各顾三焦,宣开上焦,芳燥中焦,渗利下焦。"三仁"使气畅湿行,脾气健旺,三焦通畅。6.半夏,味辛,性温,《本草再新》载其入肝、脾、肺经。能行水湿,降逆气,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既主治脾湿痰壅之痰多气逆,又治湿痰上犯之眩晕,还可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等症。《神农本草经》记载半夏能下气,治疗头眩胸胀等7.厚朴,苦辛,温。入脾、胃、大肠经。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8.菟丝子,辛甘,平。入肝、肾经。补肝肾,益精齓明目。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本品性柔润,平补肝肾而不燥。9.枸杞子,甘,平。入肝、肾经。滋肾,润肺,补肝,明目。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10.熟地,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本草纲目》载其"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11.生薏苡仁,甘淡,凉。入脾、肺、肾经。健脾,补肺,清热,利湿。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12.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世补斋医书》谓其"为治痰之主药"。13.猪苓,甘淡,平。入脾、肾、膀胱经。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14.丹参,味辛苦。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之功效。《本草汇言》称"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胜芍药,祛瘀生新,…"。唐容川《血证论》中说"血损既久,其水乃成",指出水病不离乎血的病理关系,因此,方中少佐治疗上以达"活血利水、血水同治"之效。15.柴胡,性味性微寒,味苦。主治疏散退热,升阳舒肝。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16.甘草,味甘,性平,归脾经。补脾益气,调和药性。17.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健脾祛湿,益卫固表,利水退肿。上述诸药合用,能燥湿化痰、健脾祛湿、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起到虚实兼顾,标本兼治的作用。本发明的治疗机理如下以白术、黄芪为君药,杏仁、白蔻仁、生薏仁、茯苓、猪苓为臣,丹参为佐,柴胡为使。诸药合用以达健脾、利水、活血之功效。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的功效,为补脾之要药。《本经逢源》云"盖白术得中宫冲和之气,补脾胃药以之为君,脾土旺而清气升精微上,浊气降而糟粕输"。《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唐本草》曰"白术利小便"。《日华子本草》亦曰"消痰,治水气,利小便"。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之功效。两药合用为君,体现了"健脾益气,培土制水"为本的理论思想。丹参性微寒,味辛苦。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之功效。《本草汇言》称"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胜芍药,祛瘀生新,…"。唐容川《血证论》中说"血损既久,其水乃成",指出水病不离乎血的病理关系,因此,方中少佐治疗上以达"活血利水、血水同治"之效。情绪剌激是诱发本病的常见原因之一,目为肝窍,肝气通于目,情绪剌激导致肝气不和或郁滞,则目中脉道阻滞。亦如《审视瑶函,目昏》曰"盖肝主目,肝重郁解,则目之玄府通利而明矣"。肝脾相乘,情致不遂,木不疏土,肝既不通疏泄条达,则脾又不能健运生化。柴胡微寒,归肝、胆经。有解表和里,疏肝,升阳之功。柴胡归肝经,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失望。故我们在健脾、利水、活血、之大法基础上中加用舒肝之药柴胡以达引经报使之效,使肝气调达,目能辨五色矣。三仁五苓汤纵观全方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优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正气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相类似。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机体内因的作用,即重视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以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目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健脾利水药,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水肿、渗出物吸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茯苓、猪苓、白术等药分别含有13茯苓聚糖、麦角甾醇、三萜类化合物泽泻醇、黏液质、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利尿作用。研究表明杏仁、白蔻仁、生薏仁有利尿作用,能调整人体水、电解质代谢。能增加正常大鼠的心房肌细胞中ANF颗粒数,并促进Na、K、Ca、Mg等电解质排泄。还能促进渗透压调定点的作用,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调节血管通透性、毛细血管内压、血浆蛋白渗透压,从而使体内水液分布趋于合理。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是微循环障碍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否抑制清除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是判定药物预防及治疗微循环障碍的指标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能扩张视网膜血管,解除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减少血管阻力,减轻炎性充血、水肿、渗出等作用。有研究表明丹参能扩张微动脉,使毛细血管网开放数量增多,加快血液流速、增加流量、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过氧化物的产生、抑制血管内白蛋白漏出和血管周围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白细胞与细静脉内皮黏附。增加血浆NO浓度,从而调节微循环障碍。此外丹参还可以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抑制抗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减少红细胞压积等作用来改善与CSC发病有关的血液流变。综合分析本发明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药理学机理,可能在于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调节血脂、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等方面。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临床试验数据和病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一种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药制剂配方为白术10g,桃仁10g,红花10g,黄芪15g,杏仁3g,白蔻仁3g,半夏10g,厚朴3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熟地10g,生薏仁10g,茯苓15g,猪苓10g,丹参10g,柴胡3g,甘草6g。治疗时,水煎服用,每日一剂,1个月为1个疗程。可有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实施例2—种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药制剂配方为白术15g,桃仁15g,红花15g,黄芪20g,杏仁10g,白蔻仁6g,半夏15g,厚朴10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熟地15g,生薏仁15g,茯苓20g,猪苓15g,丹参15g,柴胡10g,甘草10g。治疗时,水煎服用,每日一剂,1个月为1个疗程。可有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实施例3—种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药制剂配方为白术13g,桃仁13g,红花13g,黄芪18g,杏仁7g,白蔻仁5g,半夏13g,厚朴7g,菟丝子13g,枸杞子13g,熟地13g,生薏仁13g,茯苓18g,猪苓13g,丹参13g,柴胡7g,甘草8g。治疗时,同实施例l。实施例4一种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药制剂配方为白术llg,桃仁llg,红花14g,黄芪19g,杏仁5g,白蔻仁4g,半夏llg,厚朴5g,菟丝子14g,枸杞子14g,熟地1lg,生薏仁12g,茯苓16g,猪苓12g,丹参14g,柴胡5g,甘草9g。治疗时,同实施例l。实施例5—种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药制剂配方为白术14g,桃仁12g,红花12g,黄芪16g,杏仁9g,白蔻仁6g,半夏14g,厚朴8g,菟丝子12g,枸杞子1lg,熟地14g,生薏仁1lg,茯苓19g,猪苓14g,丹参12g,柴胡8g,甘草7g。治疗时,同实施例l。临床试验数据为验证本发明的治疗效果,于20052008年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对本发明进行了如下临床试验1.资料和方法1.1诊断标准1.1.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严密的《眼科学》的诊断标准视力减退或模糊,视物变形、变小、变色等。外眼检查正常。眼底检查黄斑区水肿,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反光环,中心凹光反射消失,黄斑区可见细小黄白色点状渗出物。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在黄斑区可见荧光素渗漏现象,在静脉期可见一个或数个高荧光渗漏点,随着时间推移,渗漏点逐渐扩。1.1.2中医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标准有典型视力昏朦,视物变形、变小、变色等。全身可见胸膈胀满,眩晕心悸,头疼失眠,面赤颧红等表现。1.1.3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医诊断标准;(2)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3)由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4)同时符合下述病例排除标准。1.1.4病例排除标准(l)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哺乳妇女、或精神疾患者。(2)不能行FFA者、对荧光素过敏者、过敏体质者。(3)治疗前已用过类似治疗药物影响其判断疗效者。(4)长期服用其他有关药物,不能停药者。(5)曾行激光治疗术者,或近两个月有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6)合并其他眼部疾患者如眼部急性感染、角膜炎、葡萄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病变、眼底出血、眼内肿瘤等患者。(7)患有其他疾病或合并症者,如恶性肿瘤、活动性结核、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等病或其他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原发性疾病者。(8)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1.2—般资料所有患者根据《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选择中性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变患者共60例,通过随机化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32眼,对照组30例31眼。两组治疗前对年龄,病程,中心视力经t检验,男女构成比经x2检验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齐同性好,具有可比性(如表1所示)。表1组别例数(眼)男女男女构年龄(岁)中心视力病程(天)成比治疗组30(32)23776.67:30,13土6。740,48±0.258,1土2,7023.33对照组30(31)21970:3031.57土5.620.49土0.216.7土2.97方法(1)治疗组30例,给予本药物(实施例2所制备的)。水煎,浓縮成400m1/齐U,每日l齐U,早晚各服200ml,连续服用20天为l个疗程,判定疗效。(2)常规西医治疗复方芦丁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每片含芦丁20mg;维生素C50mg,100片*1瓶。国药准字号H12020174。)、复合维生素B片(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片含主要成分维生素B^mg、维生素B21.5mg、维生素Be0.2mg、烟酰胺10mg、泛酸钙lmg。辅料为淀粉、糊精、微晶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硬脂酸镁。100片*1瓶。国药准字H33020587。)、ATP片(山东海山药业,20mg承12片。国药准字H45021189。)7天复诊1次,每7天为1疗程,每l疗程后停药l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任何中西药物。每l疗程均记录服药前后的中心视力、眼部症状、眼底变化情况,连续三疗程后复查FFA,作总体疗效评估,治愈后随访2年。1.3观察项目1.3.1中心视力治疗前后中心视力(包括矫正视力)。视力检查法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小数记录法。检查距离5m,视力表灯箱置于被检者坐位的后上方,或于视力表对面2.5m处放一平面镜,患者注视由镜内所反映的视力表,人工照明(500Lux)。常规先查右眼,后查左眼。1.3.2眼部自觉症状详细记录眼部自觉症状如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眼前黑影等。1.3.3眼底检查情况眼底黄斑区水肿消退、渗出吸收情况。1.3.4眼底荧光造影(FFA):造影方法检查前向病人详细介绍造影及注意事项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O.5%托吡卡胺+0.5盐酸去氧肾上腺)或O.5%托吡卡胺眼液(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公司)充分散瞳,20%荧光素钠(广州明兴有限公司生产)稀释后行荧光素过敏试验,如无不良反应,即可行造影,注射荧光素前先拍普通彩色眼底照片,通过肘前静脉注射荧光素3ml,速度以5-8秒注射完为宜,注射荧光素时候开始记时,每位患者至少动态观察10分钟。1.3.5治愈率据疗效判断标准对两组治疗治愈率进行比较。1.3.6复发率两组治愈后的患者均常规复查中心视力、眼部症状、裂隙灯、眼底情况,疑似复发者复查FFA以明确。随访日期为治愈后1月、3月、6月、1年及2年。1.3.7安全性观察所以病例均于治疗前后进行一般体检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若有不良反应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及采取的措施及转归。1.4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证候疗效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的疗效评定标准,结合临床自拟如下1.4.1疗效判定疗效判断标准(以治疗3疗程结束时为准)(1)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恢复至发病前视力,眼底病变完全消退,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未见渗漏。(2)显效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视力提高2行以上,黄斑水肿,渗出明显减轻,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有少许荧光素渗漏。(3)无效视力不提高或减退,视物变小、变形、变色无好转,眼底病变无改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有渗漏。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无改善。1.4.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forWindow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2治疗结果2.1中心视力比较两组治疗前中心视力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完成3个疗程治疗后分别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起效快,在治疗l疗程后中心视力即有明显提高(如表2)。表2视力变化表9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l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治疗3疗程后治疗组300,48±0.250,73±0.2"0.88±0.191.21±0,36*对照组300.49±0.210.54±0.270,76±0.130。89±0,12*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A与治疗前对比P<0.052.2眼部症状2.2.1眼部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如表3所示。表3症状积分表症状0分l分2分视物变色无较轻,可忽略严重影响学习生活视物变形变小无较轻范围局限明显范围大遍及眼前视野眼前黑影遮挡无范围局限范围大遍及眼前视野视野变暗无轻微变暗可忽视暗色较重感到明显不适2.2.2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情况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较性(如表4)。表4两组治疗前症状变化分值分布症状变化分值治疗组(%)对照组(%)00011(3。33%)1(3'33%)22(6,66%)3(10。00%)33(10.00%)4(13,34%)45(16,67%)7(23,33%)57(23.33%)6(20,00%)66(20.00%)5(16,67%)74(13.34%)3(10,00%)82(6。67%)1(3-33%)注两组间比较,P>0.052.2.3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经t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知,常规西药对改善眼部症状方面无确切疗效。本发明在消除眼部症状方面效果显著(如表5)。表5两组症状变化分值(X±S)11组别眼部症状改善变化分值治疗组1。06±0.23*对照组2.11±0,28注4与治疗前对比P〈0.052.3眼底情况比较2.3.1两组黄斑水肿情况2.3.1.1治疗前黄斑水肿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黄斑水肿情况资料经x2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齐同性好,具有可比性(如表6)。表6治疗前黄斑水肿情况黄斑水肿>2PD黄斑水肿〈2PD治疗组18例12例对照组16例14例注两组间比较,P>0.052.3.1.2治疗后黄斑水肿消退情况比较治疗组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3疗程后分别与其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起效快,在治疗1疗程后黄斑区水肿即有明显消退(如表7)。表7治疗后黄斑水肿消退情况12组别例数治疗l疗程治疗2疗程治疗3疗程合计24例*治疗组305例a7例12例17例*对照组302例7例8例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A与治疗前对比P<0.052.3.2眼底渗出情况比较经^检验,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本发明在改善眼底渗出方面有效,而对照组之常规西药无效(如表8)。表8治疗后眼底渗出吸收情况组别例数吸收减少未吸收总有效率治疗组3025例l例4例86。67%*对照组3013例5例12例56.67%注4与治疗前比较P〈0.052.4FFA情况比较2.4.1两组治疗前FFA比较两组治疗前FFA情况经x2检验,两组在治疗前渗漏情况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如表9)。表9治疗前FFA情况组别例数无渗漏轻度渗漏渗漏治疗组300例8例22例对照组300例9例21例2.4.2两组治疗后FFA比较经?检验,两组治疗后FFA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本发明在改善眼底渗漏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如表10)。表IO治疗后FFA情况组别例数无渗漏轻度渗漏渗漏无渗漏百分比治疗组30252383。33%*对照组30193863,33%*注4与治疗前比较,P〈0.052.5总体疗效比较两组治疗3疗程后以参照疗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疗效标准对总体疗效进行判断,经Ridit检验,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总疗效相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O.Ol),提示本发明治疗CSC疗效显著(如表11)。表ll治疗后总体疗效<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注4与治疗前比较,P〈0.052.6复发率比较对两组治愈者均常规复查中心视力、眼部症状、裂隙灯、眼底情况。若有疑似复发者复查FFA以明确。随访日期为治愈后1月、3月、6月、1年及2年。经?检验,两组治疗后复发率相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O.Ol),提示本发明在减少复发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表12)。表12治疗后复发率<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注**与对照组相比,?<0.012.7安全指标监测两组治疗前后均予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及心电图,治疗后未出现异常。两组在治疗过程中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表明本临床观察所用中、西药均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以下为本发明药物的使用相关病例。病例l:张某,男,48岁,教师,2006年8月初诊。右眼视物变形、变小2月余,胸闷、纳呆,大便稀溏。查视力右眼O.1左眼1.0;眼底视盘界清色可,静脉充盈,后极部网膜发光晕轮明显,黄斑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FFA检查示后极部可见荧光素渗漏点,逐渐呈墨汁样扩大。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给予本发明治疗,每日1齐U。服6剂后患者即感视物变形明显减轻视力右眼为0.5,眼底可见后极部水肿明显减轻。胸闷、纳呆,大便稀溏减轻。继服15剂后症状消失,FFA复查示未见异常。嘱患者少饮酒,少吃辛辣剌激食物。随访l年未复发。病例2:杨某,女,35岁,2007年6月14日初诊。左眼视力下降6天,伴有视物变小,脘闷痞满,舌质暗,苔薄自略腻,脉弦细。视力眼科检查视力左眼0.5右眼1.0,眼底左眼黄斑区水肿,可见黄白色细小渗出。FFA显示静脉期黄斑部数个渗漏点。给本发明治疗,每日1齐U,水煎早晚分服。服药3齐U,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症状减轻。继服5齐U,症状基本消失。左眼视力l.O,眼底恢复正常。又服5剂症状完全消失,继续服本药2周,诸症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权利要求一种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组分制成的白术10~15份,桃仁10~15份,红花10~15份,黄芪15~20份,杏仁3~10份,白蔻仁3~6份,半夏10~15份,厚朴3~10份,菟丝子10~15份,枸杞子10~15份,熟地10~15份,生薏仁10~15份,茯苓15~20份,猪苓10~15份,丹参10~15份,柴胡3~10份,甘草6~1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组分制成的白术10g,桃仁10g,红花10g,黄芪15g,杏仁6g,白蔻仁6g,半夏10g,厚朴6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熟地10g,生薏仁10g,茯苓15g,猪苓10g,丹参10g,柴胡9g,甘草6g。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药制剂,由白术、桃仁、红花、黄芪、杏仁、白蔻仁、半夏、厚朴、菟丝子、枸杞子、熟地、生薏仁、茯苓、猪苓、丹参、柴胡,甘草共17味中药组合而成。针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兼夹痰、湿、虚、瘀等病因病机,须标本兼治,经临床筛选和对照观察,将燥湿化痰、健脾祛湿、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的综合治疗原则有机融于一体,经临床症状、体征、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等多指标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复发率为4%。治疗组对缩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程,提高本病患者中心视力,明显改善眼部症状及眼底水肿、渗出、渗漏情况作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文档编号A61K36/9064GK101700379SQ20091022929公开日2010年5月5日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8日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8日发明者唐宏伟,房永红,李军,由新英,苏风军申请人: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