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帐篷吊床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帐篷吊床,包括床体,床体两端通过绳索连接有扣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周边设置有不锈钢条,不锈钢条的两端榫接在一不锈钢圈上,所述底板的一侧连接有可展开的帐篷,所述帐篷的展开口处设有磁铁棒,所述磁铁棒的两端与所述不锈钢圈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使用简单,将吊床的两端通过扣环固定在树上,形成一个凌空的睡床,吊床上的帐篷可以保证在野外住宿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磁铁棒和不锈钢圈采用榫接的方式,拆装方便。
【专利说明】一种帐篷吊床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床,特别涉及一种帐篷吊床。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旅游频繁的今天,我们已经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野营给我们带来的不方便,特别是在夜里或者是下雨天,潮湿的地面不适合搭建帐篷,而裸露的吊床又会将使用者置于一个毫无保护的外部环境中。通常的吊床仅仅适用于户外休闲时的短暂休憩,不能够起到足以保护人们进行睡眠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方便折叠,可闭合,能在户外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睡眠休闲空间的帐篷吊床。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帐篷吊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两端通过绳索连接有扣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周边设置有不锈钢条,所述不锈钢条的两端榫接在一不锈钢圈上,所述底板的一侧连接有可展开的帐篷,所述帐篷的展开口处设有磁铁棒,所述磁铁棒的两端与所述不锈钢圈活动连接。将吊床的两端通过扣环固定在树上,形成一个凌空的睡床,吊床上的帐篷可以保证在野外住宿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0005]本实用新型所述底板由藤条编织而成。夏天户外时可以选择藤条编织而成的底板,透气性好,能防暑。
[0006]本实用新型所述底板由太空棉材料制成。春秋冬天则可以使用太空棉制成的底板,柔软舒适,能保暖,防潮气。
[000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使用简单,将吊床的两端通过扣环固定在树上,形成一个凌空的睡床,吊床上的帐篷可以保证在野外住宿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磁铁棒和不锈钢圈采用榫接的方式,拆装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10]实施例。
[0011]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帐篷吊床包括床体,床体的两端通过绳索5连接有扣环6,通过扣环6可以将吊床的两端固定在树上,形成一个凌空的睡床,绳索5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能够解决人体重的问题。[0012]本实施例床体包括底板3,底板3的周边围有不锈钢条,不锈钢条的两端榫接为不锈钢圈4,不锈钢圈4能更好地固定底板3,确保其不易变形,并且收折时便于拆卸。底板3采用藤条编织而成或者采用太空棉材料制成,夏天户外时可以选择藤条编织而成的底板3,透气性好,能防暑,春秋冬天则可以使用太空棉制成的底板3,柔软舒适,能保暖,防潮气。底板3的面积较宽,能容纳两人,单人在里面会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0013]本实施例底板3的一侧连接有可展开的帐篷1,帐篷I的展开口处设有磁铁棒2,磁铁棒2的两端与不锈钢圈4铰接,使得磁铁棒2可以绕其与不锈钢圈4的连接处转动,从而收起或展开帐篷1,当帐篷I处于完全收折或者完全展开的状态时,磁铁棒2通过磁力吸附性与不锈钢圈4固定连接,从而固定帐篷I的完全收折或者完全展开的状态,操作方便且闭合效果好。
[0014]本实施例磁铁棒2弯成的弧度较大,使得帐篷I具有一定的高度,人在坐姿情况下不会碰到头。
[0015]本实施例帐篷I采用太空衣材料制成,由于太空衣材料具有良好的记忆性、防水性和防火防虫的特点,更利于在例如树林等户外环境中安置,并且,帐篷I的角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变换,可以使用户享受阳光,享受海风。不锈钢圈4利用了榫接的方式,拆下来更加方便,拆下后可以放入车的后备箱。
[0016]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而且本实用新型零部件所取的名称也可以不同,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帐篷吊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两端通过绳索连接有扣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周边设置有不锈钢条,所述不锈钢条的两端榫接在一不锈钢圈上,所述底板的一侧连接有可展开的帐篷,所述帐篷的展开口处设有磁铁棒,所述磁铁棒的两端与所述不锈钢圈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帐篷吊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由藤条编织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帐篷吊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由太空棉材料制成。
【文档编号】A45F3/22GK203563838SQ201320679755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1日
【发明者】聂江波, 王栋, 李梦龙 申请人: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