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鼻渊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治疗鼻渊的中药.
背景技术:
鼻渊多因外感风热邪毒,或风寒侵袭,久而化热,邪热循经上蒸,犯及鼻穷;或胆经 炎热,随经上犯,蒸灼鼻窍;或脾胃湿热,循胃经上扰等引起。常见证型有肺经风热型鼻渊, 症见鼻流黄涕或粘白量多,嗅觉减退,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多,舌红,苔微黄,脉浮数; 胆经郁热型鼻渊,症见鼻流浊涕,黄稠如脓样,嗅觉差,头痛,发热,口苦咽干,耳鸣,烦躁,舌 红,苔黄,脉弦数;脾经湿热型鼻渊,症见鼻流黄涕,浊而量多,鼻塞,嗅觉减退,头晕头重,胸 腔胀闷,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目前,对鼻渊治疗主要采用中药为主,例如苍耳子散、龙胆泻肝汤、加味四苓散等 方为治疗的主要用方,且效果不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现有治疗鼻渊不同的中药,该中药对人体无副作用、 治疗效果显著。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鼻渊的中药。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一种治疗慢性鼻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采用常规方法 制成的药剂桑叶10-20、辛夷10-20、苍耳子10-20、黄芩10-20、绿豆衣30_80、银花10-30。
本发明提供中药中的桑叶,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 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之功;辛夷,其性味辛,温,入肺、胃经,具有祛风,通窍之功,主治头 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等症;苍耳子,其性味甘,温,辛、苦,入肺、肝经,具有散风除湿,通 鼻窍之功,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等症治疗;黄芩,其性味苦,寒,归 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 恶,湿热痞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等症治疗;绿豆衣,其性味甘,寒,具 有解热毒,退目翳之功;银花,其性味寒、甘、微苦,归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之 功,用于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痹等症治疗。 本发明按照中医学说对鼻渊的认识机理对组成成分进行严格挑选,制成的中药疗 效好、疗程短,服用无副作用,所选药材取材方便,价格便宜,对患者而言具有极高的性价 比。该中药经过临床试验,有效率达92%以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种治疗慢性鼻炎的中药,取桑叶15g、辛夷15g、苍耳子15g、黄芩15g、绿豆衣 50g、银花20g作为一剂,按照常规方法煎熬成药剂,早晚饮用一次,每次200ml,每天一剂,三剂为一疗程。
实施例2 —种治疗慢性鼻炎的中药,取桑叶10g、辛夷20g、苍耳子10g、黄芩20g、绿豆衣 30g、银花30g作为一剂,按照常规方法煎熬成药剂,早晚饮用一次,每次200ml,每天一剂,
三剂为一疗程。
实施例3 —种治疗慢性鼻炎的中药,取桑叶20g、辛夷10g、苍耳子20g、黄芩10g、绿豆衣 80g、银花10g作为一剂,按照常规方法煎熬成药剂,早晚饮用一次,每次200ml,每天一剂,
三剂为一疗程。
实施例4 —种治疗慢性鼻炎的中药,取桑叶18g、辛夷12g、苍耳子18g、黄芩12g、绿豆衣 65g、银花25g作为一剂,按照常规方法煎熬成药剂,早晚饮用一次,每次200ml,每天一剂,
三剂为一疗程。
实施例5 —种治疗慢性鼻炎的中药,取桑叶12g、辛夷18g、苍耳子12g、黄芩18g、绿豆衣 40g、银花12g作为一剂,按照常规方法煎熬成药剂,早晚饮用一次,每次200ml,每天一剂, 三剂为一疗程。 本发明制得中药选取25例鼻渊患者进行临床试验,服用一个疗程后,20例患者症 状明显减轻,服用两个疗程后,18例患者鼻渊症状消失,服用3个疗程后,共计22例患者鼻 渊症状消失,1例症状减轻,2例无反应。经统计,本中药对治疗鼻渊的有效率达92%以上。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慢性鼻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采用常规方法制成的药剂桑叶10-20、辛夷10-20、苍耳子10-20、黄芩10-20、绿豆衣30-80、银花10-30。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治疗鼻渊的中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现有治疗鼻渊不同的中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慢性鼻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采用常规方法制成的药剂桑叶10-20、辛夷10-20、苍耳子10-20、黄芩10-20、绿豆衣30-80、银花10-30。本发明按照中医学说对鼻渊的认识机理对组成成分进行严格挑选,制成的中药疗效好、疗程短,服用无副作用,所选药材取材方便,价格便宜,对患者而言具有极高的性价比。该中药经过临床试验,有效率达92%以上
文档编号A61P11/02GK101695519SQ20091022971
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3日
发明者李蕾蕾 申请人:李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