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基础固定柱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4  15

专利名称:一种浅基础固定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浅基础固定柱,包括上面板、下面板、内筒体、外筒体和基础梁;所述的下面板设置在底面,所述的上面板设置在下面板的上方,所述的基础梁分别与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相接;所述的内筒体的下端穿过所述的上面板与所述的下面板相接,且内筒体与所述的上面板紧密配合;所述的外筒体套设在所述的内筒体外,外筒体下端顶住所述的上面板,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填充满混凝土。本实用新型施工简单,易于维护,应用范围广,抗撞击性能好。
【专利说明】一种浅基础固定柱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设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浅基础固定柱。

【背景技术】
[0002]固定柱,又称固定路粧,用以配合现有的传统街道设施及市政公建等需求,针对一些永久性的封闭区域,提供对行人、建筑、玻璃幕墙及特定设施的保护及景观的配套。现有浅基础固定柱为了在受到车辆撞击时,能够从大地获得足够的支撑力,而会将一种浅基础固定柱深埋。然而将浅基础固定柱深埋不仅土方开挖量大,施工成本高,而且无法应用在如:地下车库上方、地下有管线经过等不能深度开挖的场合;再从另一方面来说,将浅基础固定柱深埋并无益于提高一种浅基础固定柱自身的强度,浅基础固定柱的柱体自重过轻或同时采用单层结构都容易造成一种浅基础固定柱的损坏。
[0003]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浅基础固定柱,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上述状况存在的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 202913376 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其技术手段为“由防撞柱体和柱基础组成,所述柱基础包括基础混凝土体、横向型钢基础梁、纵向型钢基础梁、基础边梁和基础板筋,所述横向型钢基础梁、纵向型钢基础梁、基础边梁及基础板筋均设置在基础混凝土体内,其中,基础边梁和横向型钢基础梁平行设置,所述纵向型钢基础梁设置在基础边梁和横向型钢基础梁之间并与上述两者垂直相交,所述防撞柱体设置在横向型钢基础梁靠近纵向型钢基础梁的位置,其垂直贯穿横向型钢基础梁并与横向型钢基础梁底面固定连接。”采用这种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的优点在于无需深度开挖,减少施工成本。然而,采用这种方式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采用焊接手段耗时、耗工、耗资金;该方式在混凝土中设置横向基础梁、纵向基础梁、基础边梁,通过基础板筋粘连在一起,承受瞬间撞击能力差;从另一角度来看,单层柱桶自身强度并不高,柱桶表面受损后无法更换,且由于其内部、基础部分都使用混凝进行了浇筑,拆除时需要花费较大成本。
[0004]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柱仍然存在施工成本高,适用场合受局限的问题,或者施工维护复杂,抗撞击性能差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固定柱的局限性,提供一种施工简单,易于维护,应用范围广,抗撞击性能好的一种浅基础固定柱。
[0006]本实用新型包括上面板、下面板、内筒体、外筒体和基础梁;所述的下面板设置在底面,所述的上面板设置在下面板的上方,所述的基础梁分别与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相接;所述的内筒体的下端穿过所述的上面板与所述的下面板相接,且内筒体与所述的上面板紧密配合;所述的外筒体套设在所述的内筒体外,外筒体下端顶住所述的上面板,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填充满混凝土。
[0007]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0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固定柱采用上面板和下面板,且在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设置基础梁,只需浅层开挖预埋,施工简单成本低,适用范围广;所述的下面板设置在底面与地基相贴,以底面作为整体支撑,采用所述的上面板、下面板和基础梁,且在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填充混凝土,所述的内筒体与混凝土紧密配合,使整个结构更加牢固统一,受力科学,布局合理,在承受撞击时,本实用新型后方位置形成一个较大的受力面,可将撞击时所受到的冲量均匀快速的分散到大地中,承受瞬时撞击的能力强,抗撞击性能好。本实用新型采用内筒体和外筒体内外嵌套的方式,内筒采用高强度材质,外筒采用易于加工出精美表面、防锈、防腐蚀能力优秀的材料,发生撞击后,内筒一般不会受损,外筒受损,只需更换外筒,无需拆除系统整体,不仅提高抗撞击强度,而且易于维护,控制了成本。本实用新型施工简单,易于维护,应用范围广,抗撞击性能好。
[0009]作为改进,所述的内筒体分别与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焊接,结构强度好。
[0010]作为改进,所述的外筒体和内筒体同心设置,所述的外筒体下端设有内螺纹,所述的内筒体下端相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的内螺纹相互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的外筒体与内筒体可拆卸设置,易于安装维护,结构简单合理,设计科学。
[0011]作为改进,所述的基础梁包括横向设置的横向基础梁组和纵向设置的纵向基础梁组,横向基础梁组和纵向基础梁组垂直相交;所述的纵向基础梁组包括两根平行设置在所述的内筒体两侧的第一支撑梁,所述的第一支撑梁的两端与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的边缘对齐;所述的横向基础梁组包括两根平行设置在所述的内筒体两侧的第二支撑梁,所述的第二支撑梁的两端超出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的覆盖范围。所述的基础梁纵横交错,提高结构整体强度。所述的横向基础梁组超出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的覆盖范围,利于本实用新型组合使用,利于相互衔接,便于组合安装,提高整体强度。
[0012]作为改进,所述的第二支撑梁的一端分叉为相互平行的两根且在末端设置同轴的销孔,另一端末端设置相同的销孔。在组合使用的情况下,相邻两块所述的第二支撑梁的不同两端可实现相互配合,所述的第二支撑梁两端设有销孔,可采用销轴插装,固定连接,安装更方便,结构更加可靠。
[0013]作为改进,所述的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设有通孔。本实用新型在安装的过程中,所述的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通孔作为灌注混凝土的通道,使混凝土可充分填充,整个结构更加密闭紧实牢固。
[0014]作为改进,所述的基础梁与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焊接,结构强度好。
[0015]作为改进,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平行设置,且形状大小相同。
[0016]作为改进,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的形状为“T”字形、“L”字形或“一”字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的不同形状,可组合搭配使用,适用于更多元化的场合;所述的“T”形上面板和下面板的“T”字形下端部为内筒体后方留有较长支撑距离,增加后方受力面积,可将撞击时所受到的冲量均匀快速的分散到大地中去。所述的“L”字形上面板和下面板可设置在组合装置的两侧,所述的“T”字形或“一”字形上面板和下面板可设置在中央,多种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形灵活组合。
[0017]作为改进,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设有多处通孔。本实用新型在安装的过程中,先将上面板、下面板和基础梁等组成的整体框架安放在地表开挖空间中,再从上面板的通孔进行灌装填充,安装方便,步骤简单。设置多处通孔可使混凝土充分填充,整个结构牢固。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组合装置的主视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组合装置的俯视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组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所示1、上面板,2、下面板,3、内筒体,4、外筒体,5、基础梁,5.1、横向基础梁组,5.1.1、第二支撑梁,5.2、纵向基础梁组,5.2.1、第一支撑梁,6、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面板1、下面板2、内筒体3、外筒体4和基础梁5 ;所述的下面板2设置在底面,所述的上面板I设置在下面板2的上方,所述的基础梁5分别与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相接;所述的内筒体3的下端穿过所述的上面板I与所述的下面板2相接,且内筒体3与所述的上面板I紧密配合;所述的外筒体4套设在所述的内筒体3外,外筒体4下端顶住所述的上面板1,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之间填充满混凝土 6。所述的内筒体3分别与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焊接。所述的外筒体4和内筒体3同心设置,所述的外筒体4下端设有内螺纹,所述的内筒体3下端相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的内螺纹相互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的基础梁5包括横向设置的横向基础梁组5.1和纵向设置的纵向基础梁组5.2,横向基础梁组5.1和纵向基础梁组5.2垂直相交;所述的纵向基础梁组5.2包括两根平行设置在所述的内筒体3两侧的第一支撑梁5.2.1,所述的第一支撑梁5.2.1的两端与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的边缘对齐;所述的横向基础梁组5.1包括两根平行设置在所述的内筒体3两侧的第二支撑梁5.1.1,所述的第二支撑梁5.1.1的两端超出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的覆盖范围。所述的第二支撑梁5.1.1的一端分叉为相互平行的两根且在末端设置同轴的销孔,另一端末端设置相同的销孔。所述的第一支撑梁5.2.1和第二支撑梁5.1.1设有通孔。所述的基础梁5与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焊接。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平行设置,且形状大小相同。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的形状为“T”字形、“L”字形或“一”字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设有多处通孔。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浅基础固定柱的其中一种实施例加以说明,下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为让相关专业人员能够了解与实施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出限制。
[0025]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采用多种形状的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相互组合的方式,将“L”字形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设置在组合装置的两侧,中间部分依次轮流设置“T”字形和“一”字形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构成了明确的分隔区间。其“T”字形和“L”字形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的字形端部较长,该较长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的内筒体3的后方,与撞击方向相同侧。采用以上形状为内筒体3后方留有较长支撑距离,增加后方受力面积,可将撞击时所受到的冲量均匀快速的分散到大地中去。采用“T”字形和“一”字形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间隔衔接,且通过混凝土 6和基础梁5使整个组合装置形成一体,增加了整个结构的强度。
[0026]所述的下面板2、基础梁5和上面板I焊接成整体框架,与此同时,将所述的内筒体3的下端焊接在下面板2相应位置。
[0027]在实施过程中,事先进行地表浅层开挖,预留底面平整的开挖空间,将所述的整体框架安装在所述的开挖空间中,所述的下面板2的下表面与所述的开挖空间的地表面相互贴合。将混凝土通过所述的上面板I的通孔注入填充所述的开挖空间,构成致密的混凝土6,所述的混凝土 6填充满所述的开挖空间。将所述的外筒体4套设在所述的内筒体3外,通过螺纹拧紧。
[0028]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浅基础固定柱,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面板(1)、下面板(2)、内筒体(3)、外筒体(4)和基础梁(5);所述的下面板(2)设置在底面,所述的上面板(I)设置在下面板(2)的上方,所述的基础梁(5)分别与所述的上面板⑴和下面板(2)相接;所述的内筒体(3)的下端穿过所述的上面板(I)与所述的下面板(2)相接,且内筒体(3)与所述的上面板(I)紧密配合;所述的外筒体(4)套设在所述的内筒体(3)外,外筒体(4)下端顶住所述的上面板(I),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之间填充满混凝土(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固定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筒体(3)分别与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固定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体(4)和内筒体(3)同心设置,所述的外筒体(4)下端设有内螺纹,所述的内筒体(3)下端相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的内螺纹相互配合的外螺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固定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础梁(5)包括横向设置的横向基础梁组(5.1)和纵向设置的纵向基础梁组(5.2),横向基础梁组(5.1)和纵向基础梁组(5.2)垂直相交;所述的纵向基础梁组(5.2)包括两根平行设置在所述的内筒体(3)两侧的第一支撑梁(5.2.1),所述的第一支撑梁(5.2.1)的两端与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的边缘对齐;所述的横向基础梁组(5.1)包括两根平行设置在所述的内筒体(3)两侧的第二支撑梁(5.1.1),所述的第二支撑梁(5.1.1)的两端超出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的覆盖范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固定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支撑梁(5.1.1)的一端分叉为相互平行的两根且在末端设置同轴的销孔,另一端末端设置相同的销孔。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固定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撑梁(5.2.1)和第二支撑梁(5.1.1)设有通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固定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础梁(5)与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焊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固定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平行设置,且形状大小相同。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固定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的形状为“T”字形、“L”字形或“一”字形中的任意一种。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基础固定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面板(I)和下面板(2)设有多处通孔。
【文档编号】E02D27-42GK204282256SQ201420714530
【发明者】包剑炯 [申请人]杭州鼎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