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缓冲器的制造方法

xiaoxiao2021-3-7  120

重型缓冲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缓冲器,尤其涉及重型缓冲器。
【背景技术】
[0002]缓冲器,是在不影响工业设备运行性能前提下,消除为增大生产效率,提高运行速度产生的冲击、震动、噪音、保证安全,优化生产环境。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液压缓冲器,其结构复杂,通常将缸体的内壁面设计成台阶状结构,在缸体的内壁加工困难,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宄改进,提供一种重型缓冲器,其具有结构合理、加工简便、成本低的优点。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重型缓冲器包括缸体,在所述缸体内开设第一内腔体,在所述第一内腔体内安装振激管组件及轴承,所述振激管组件内部开设第二内腔体,所述振激管组件的一端与轴承配合,所述振激管组件的另一端通过垫圈与底座固接,在所述振激管组件上还开设多个用于将第一内腔体与第二内腔体连通的油孔,活塞杆的一端贯穿所述轴承并伸入第二内腔体中,在所述活塞杆伸入第二内腔体的一端通过内六角螺栓顺序固接活塞头和活塞,在所述活塞的外周套接内六角发黑螺栓,在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也通过内六角螺栓固接缸帽;气袋沿圆周方向布置于缸体的内壁与振激管组件的外周面之间。
[0006]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0007]所述内六角发黑螺栓的外周与所述振激管组件的内壁无缝抵接;
[0008]还包括一气袋螺栓,所述气袋螺栓的一端伸入第一内腔体并与气袋连通,所述气袋螺栓的另一端通过气袋螺母连接气嘴堵头,气嘴堵头盖与所述气嘴堵头连接,所述气嘴堵头通过组合垫圈与缸体配合,位于所述气嘴堵头盖与气嘴堵头之间,在所述气嘴堵头盖的外周还套接O型圈;
[0009]在所述缸体上还开有连通第一内腔体的开孔,油嘴堵头通过组合垫圈安装在所述开孔内;
[0010]在所述缸体的一端还通过紧定螺钉连接前法兰,所述缸体的另一端与底座配合,在所述底座的外周也套装O型圈;
[0011]位于所述轴承与活塞杆的连接处、于所述活塞杆的外周面还套接轴承隔套及多个无油轴承,各无油轴承分别位于轴承隔套的两端;
[0012]位于所述轴承与活塞杆的连接处、于所述轴承的内圈还分别安装尘封和油封。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缸体及振激管均为带有腔体的筒体结构,制造工艺简单,通过在振激管上开有油孔,同时在第一内腔体中设置气袋,当充满气体的气袋与液压油接触后能达到消除振动的目的,同时利用气袋的形变能使活塞杆复位,大大提高了缓冲器整体性能,工作平稳性高,提高操纵稳定性,减震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内六角螺栓;2、缸帽;3、活塞杆;4、尘封;5、油封;6、无油轴承;7、轴承隔套;8、轴承;9、内六角发黑螺栓;10、活塞头;11、活塞;12、振激管组件;1201、油孔;13、第一内腔体;14、缸体;15、第二内腔体;16、底座;17、垫圈;18、O型圈;19、组合垫圈;20、气嘴堵头盖;21、气袋螺母;22、气嘴堵头;23、油嘴堵头;24、前法兰;25、气袋;26、紧定螺钉;27、气嘴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图3所示,重型缓冲器包括缸体14,在缸体14内开设第一内腔体13,在第一内腔体13内安装振激管组件12及轴承8,振激管组件12内部开设第二内腔体15,振激管组件12的一端与轴承8配合,振激管组件12的另一端通过垫圈17与底座16固接,在振激管组件12上还开设多个用于将第一内腔体13与第二内腔体15连通的油孔1201,活塞杆3的一端贯穿轴承8并伸入第二内腔体15中,在活塞杆3伸入第二内腔体15的一端通过内六角螺栓I顺序固接活塞头10和活塞11,在活塞11的外周套接内六角发黑螺栓9,内六角发黑螺栓9的外周与振激管组件12的内壁无缝抵接。在活塞杆3的另一端也通过内六角螺栓I固接缸帽2 ;气袋25沿圆周方向布置于缸体14的内壁与振激管组件12的外周面之间。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气嘴组件27,气嘴组件27的一端伸入第一内腔体13并与气袋25连通,气嘴组件27的另一端通过气袋螺母21连接气嘴堵头22,气嘴堵头盖20与气嘴堵头22连接,气嘴堵头22通过组合垫圈19与缸体14配合,位于气嘴堵头盖20与气嘴堵头22之间,在气嘴堵头盖20的外周还套接O型圈18。在缸体14上还开有连通第一内腔体13的通孔,油嘴堵头23通过组合垫圈19安装在通孔内。如图1所示,缸体14的一端还通过紧定螺钉26连接前法兰24,缸体14的另一端与底座16配合,在底座16的外周也套装O型圈18。位于轴承8与活塞杆3的连接处、于活塞杆3的外周面还套接轴承隔套7及多个无油轴承6,各无油轴承6分别位于轴承隔套7的两端。位于轴承8与活塞杆3的连接处、于轴承8的内圈还分别安装尘封4和油封5,上述缸体14和振激管组件12均为空心筒体结构。
[0020]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0021]如图1、图2所示,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缸帽2受力后带动活塞杆3前进,活塞杆3通过无油轴承6及轴承隔套7在振激管组件12的第二内腔体15中作直线位移,由于活塞杆3的端部连接活塞11及活塞头10,使得活塞11及活塞头10也作直线位移,由于在第二内腔体15中充满液压油,该液压油受活塞杆3、活塞11及活塞头10挤压后从各油孔1201中流入至第一内腔体13中,此时上述液压油中带有动能,该带有动能的液压油进入第一内腔体13后与充满气体的气袋25接触并挤压气袋25,由于气袋25充满气体后具有弹性,因此在互相挤压的过程中将该动能抵消,从而达到减震降缓的目的,相反,当外界动力失去后,被挤压变形的气袋25恢复形变后使液压油通过油孔1201返至第二内腔体15中,同时使活塞杆、活塞头10及活塞11回退至初始位置,以此循环。
[0022]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主权项】
1.重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14),在所述缸体(14)内开设第一内腔体(13),在所述第一内腔体(13)内安装振激管组件(12)及轴承(8),所述振激管组件(12)内部开设第二内腔体(15),所述振激管组件(12)的一端与轴承(8)配合,所述振激管组件(12)的另一端通过垫圈(17)与底座(16)固接,在所述振激管组件(12)上还开设多个用于将第一内腔体(13)与第二内腔体(15)连通的油孔(1201),活塞杆(3)的一端贯穿所述轴承(8)并伸入第二内腔体(15)中,在所述活塞杆(3)伸入第二内腔体(15)的一端通过内六角螺栓(I)顺序固接活塞头(10)和活塞(11),在所述活塞(11)的外周套接内六角发黑螺栓(9),在所述活塞杆(3)的另一端也通过内六角螺栓(I)固接缸帽(2);气袋(25)沿圆周方向布置于缸体(14)的内壁与振激管组件(12)的外周面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六角发黑螺栓(9)的外周与所述振激管组件(12)的内壁无缝抵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气嘴组件(27),所述气嘴组件(27)的一端伸入第一内腔体(13)并与气袋(25)连通,所述气嘴组件(27)的另一端通过气袋螺母(21)连接气嘴堵头(22 ),气嘴堵头盖(20 )与所述气嘴堵头(22 )连接,所述气嘴堵头(22)通过组合垫圈(19)与缸体(14)配合,位于所述气嘴堵头盖(20)与气嘴堵头(22)之间,在所述气嘴堵头盖(20)的外周还套接O型圈(18)。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缸体(14)上还开有连通第一内腔体(13 )的通孔,油嘴堵头(23 )通过组合垫圈(19 )安装在所述通孔内。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14)的一端还通过紧定螺钉(26)连接前法兰(24),所述缸体(14)的另一端与底座(16)配合,在所述底座(16)的外周也套装O型圈(18)。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轴承(8)与活塞杆(3)的连接处、于所述活塞杆(3)的外周面还套接轴承隔套(7)及多个无油轴承(6),各无油轴承(6)分别位于轴承隔套(7)的两端。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轴承(8)与活塞杆(3)的连接处、于所述轴承(8)的内圈还分别安装尘封(4)和油封(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重型缓冲器,重型缓冲器包括缸体,在所述缸体内开设第一内腔体,在所述第一内腔体内安装振激管组件及轴承,所述振激管组件内部开设第二内腔体,活塞杆的一端贯穿所述轴承并伸入第二内腔体中,在所述活塞杆伸入第二内腔体的一端通过内六角螺栓顺序固接活塞头和活塞,在所述活塞的外周套接内六角发黑螺栓,在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也通过内六角螺栓固接缸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缸体及振激管均为带有腔体的筒体结构,制造工艺简单,通过在振激管上开有油孔,同时在第一内腔体中设置气袋,当充满气体的气袋与液压油接触后能达到消除振动的目的。
【IPC分类】F16F9/32, F16F9/06
【公开号】CN204647121
【申请号】CN201520253614
【发明人】孙勇, 朱亦清
【申请人】无锡比德希减震阻尼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4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