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空调器领域,尤其涉及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管翅式换热器作为一种常用的热交换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空调行业中。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空调器在超低温环境(室外温度为零下7°C?零下30°C)下的制热效果,一般都采取了在翅片表面做亲水处理的措施。现有的这种空调器虽然在超低温环境下可取得较佳的制热效果,但是,在低温环境(室外温度为4°C?零下7°C)下的制热效果并不理想,理由在于:这种空调器在低温环境下制热时,会在整个翅片表面上形成连续流动的冷凝水,从而会阻碍空气的流动顺畅性,进而会降低管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最终导致了空调器制热效果的降低。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不足之处,提供了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其解决了空调器无法在超低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下都获得较佳制热效果的技术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管翅式换热器,包括翅片组件和穿设安装于所述翅片组件上的换热管组件,所述翅片组件上设有至少一个亲水区域和至少一个疏水区域,所述换热管组件具有至少一个在该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供冷媒进入所述亲水区域内以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端口和至少一个在该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供冷媒从所述疏水区域内输出以结束热交换的第二端口。
[0005]可选地,各所述疏水区域和各所述亲水区域在所述翅片组件上的分布排列方向与所述换热管组件在所述翅片组件上的穿设安装方向相互垂直,且每一个所述疏水区域的下方都邻接有一个所述亲水区域。
[0006]可选地,每个所述疏水区域在所述翅片组件上的投影面积与位于其下方且与其邻接的所述亲水区域在所述翅片组件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都为7:3。
[0007]可选地,所述亲水区域的数量与所述第一端口的数量相同,所述疏水区域的数量与所述第二端口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第一端口分别位于一个所述亲水区域的旁侧,每个所述第二端口分别位于一个所述疏水区域的旁侧。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端口的数量、所述第二端口的数量、所述亲水区域的数量和所述疏水区域的数量都为一个,且所述亲水区域位于所述疏水区域的下方。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端口的数量、所述第二端口的数量、所述亲水区域的数量和所述疏水区域的数量都相同且都为至少两个,各所述疏水区域和各所述亲水区域沿沿其在所述翅片组件上的分布排列方向从上向下交替分布。
[0010]可选地,每一个所述疏水区域的下方都邻接有一个所述亲水区域,每个所述第二端口与位于其下方并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端口之间构成一个冷媒换热流程。[0011 ]可选地,各所述第一端口通过一位于所述翅片组件旁侧的第一连接管件连接汇集于第一汇聚口,各所述第二端口通过一位于所述翅片组件旁侧的第二连接管件连接汇集于第二汇聚口。
[0012]可选地,所述第二端口的数量、所述亲水区域的数量和所述疏水区域的数量都相同且都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端口的数量比所述第二端口的数量多一个,各所述疏水区域和数量与所述疏水区域数量相同的所述亲水区域沿其在所述翅片组件上的分布排列方向从上向下交替分布,剩余一个所述亲水区域位于前述数量相同的各所述疏水区域和各所述亲水区域的最下方。
[0013]可选地,定义位于最下方的一个所述第一端口为底部第一端口,定义除所述底部第一端口外的其余所述第一端口为顶部第一端口,每一个所述疏水区域的下方都邻接有一个所述亲水区域,且每个所述第二端口与位于其下方并与其相邻的所述顶部第一端口以及所述底部第一端部之间构成一个冷媒换热流程。
[0014]可选地,定义位于最下方的一个所述亲水区域为底部亲水区域,各所述顶部第一端口通过一第三连接管件连接汇集于所述底部第一端口,各所述第二端口通过一位于所述翅片组件旁侧的第四连接管件连接汇集于第三汇聚口,所述第三连接管件包括穿设于所述底部亲水区域内的换热部和位于所述翅片组件旁侧的连接部。
[0015]本发明提供的管翅式换热器,通过在翅片组件上同时设置亲水区域和疏水区域,并根据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冷媒在其内的流动特性进行优化设计亲水区域和疏水区域的分布,保证了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冷媒都是从第一端口进入亲水区域内进行换热的,且冷媒结束换热后都是从第二端口离开疏水区域的。由于在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工况下,刚进入管翅式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都比较低,故,使刚进入管翅式换热器内的冷媒进入翅片组件的亲水区域内,利于保证在亲水区域形成的冷凝水可快速流走,从而保证了亲水区域空气流动的顺畅性,进而保证了冷媒在亲水区域内的换热效果;而冷媒经过亲水区域换热后,其温度已经有所提高,此时使其进入疏水区域内进行换热,即使在疏水区域形成冷凝水,其冷凝水也不会快速流走,使得疏水区域形成的冷凝水不会连续流动至亲水区域,进而使得亲水区域与疏水区域之间不会形成连续的水流,极大程度地减小了疏水区域冷凝水对亲水区域空气流动性的影响,充分保证了冷媒在亲水区域的换热效果,使得无论是在超低温环境(室外温度为零下7°C?零下30°C)下还是在低温环境(室外温度为4°C?零下7°C)下,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其换热效果都比较佳。
[0016]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了空调器,其采用上述的管翅式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
[0017]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管翅式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故,使得空调器无论是在超低温环境下还是低温环境下进行制热,都能取得较佳的制热效果,提高了空调器的综合性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案一中管翅式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案一中管翅式换热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案二中管翅式换热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0021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案三中管翅式换热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4]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0025]如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翅式换热器,包括翅片组件1和穿设安装于翅片组件1上的换热管组件2,翅片组件1上设有至少一个亲水区域11和至少一个疏水区域12,换热管组件2具有至少一个在该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供冷媒进入亲水区域11内以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端口 21和至少一个在该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供冷媒从疏水区域12内输出以结束热交换的第二端口 2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翅式换热器,通过在翅片组件1上同时设置亲水区域11和疏水区域12,并根据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冷媒在其内的流动特性进行优化设计亲水区域11和疏水区域12的分布,保证了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冷媒都是从第一端口21进入亲水区域11内进行换热的,且冷媒结束换热后都是从第二端口 22离开疏水区域12的。由于在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工况下,刚进入管翅式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都比较低,故,此处将刚进入管翅式换热器内的冷媒设为进入翅片组件1的亲水区域11内,利于保证在亲水区域11形成的冷凝水可快速流走,从而保证了亲水区域11空气流动的顺畅性,进而保证了冷媒在亲水区域11内的换热效果;而冷媒经过亲水区域11换热后,其温度已经有所提高,此时使其进入疏水区域12内进行换热,即使在疏水区域12形成冷凝水,其冷凝水也不会快速流走,使得疏水区域12形成的冷凝水不会连续流动至亲水区域11,进而不会使亲水区域11与疏水区域12形成连续的水流,极大程度地减小了亲水区域11空气流动性受到疏水区域12冷凝水的影响,充分保证了冷媒在亲水区域11的换热效果,使得无论是在超低温环境(室外温度为零下7°C?零下30°C)下还是在低温环境(室外温度为4°C?零下7°C)下,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其换热效果都比较佳。
[0026]具体地,参照图1所示,翅片组件1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列的翅片13,每个翅片13都具有处于亲水区域11内的亲水部分和处于疏水区域12内的疏水部分,当翅片13的亲水部分上有冷凝水时,冷凝水可快速流走;而
当翅片13的疏水部分上有冷凝水时,冷凝水流走的速度会比较慢。为了使翅片13上可同时具有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实现:第一种方式是在翅片13不同部位分别进行表面亲水处理和表面疏水处理,以使翅片13的表面在不同部位分别形成有亲水层和疏水层,表面形成有亲水层的部分即为翅片13的亲水部分,表面形成有疏水层的部分即为翅片13的疏水部分;第二种方式是翅片13采用疏水材料制成,然后在翅片13的某些部位进行表面亲水处理,以使翅片13的表面在某些部位形成有亲水层,表面形成有亲水层的部分即为翅片13的亲水部分,未经过表面亲水处理的部分即为翅片13的疏水部分;第三种方式是翅片13采用亲水材料制成,然后在翅片13的某些部位进行表面疏水处理,以使翅片13的表面在某些部位形成有疏水层,表面形成有疏水层的部分即为翅片13的疏水部分,未经过表面疏水处理的部分即为翅片13的亲水部分。
[0027]具体地,参照图1所示,换热管组件2包括若干个垂直穿设安装于翅片13上的直管部分201和若干个位于翅片13旁侧并连接于相邻两直管部分201之间的弯管部分202,直管部分201与翅片13之间具体可通过胀紧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弯管部分202具体可呈半圆状或者其它弯曲形状。换热管组件2在翅片组件1上的穿设安装方向,具体为直管部分201穿设安装于翅片13上的方向。换热管组件2具体可由铜管等制成,这样利于保证换热管组件2良好的导热性能。
[0028]优选地,一并参照图1?4所示,各疏水区域12和各亲水区域11在翅片组件1上的分布排列方向与换热管组件2在翅片组件1上的穿设安装方向相互垂直,且每一个疏水区域12的下方都邻接有一个亲水区域11。在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冷媒是先经过亲水区域11进行换热后才进入疏水区域12内的,且冷媒经过亲水区域11换热后,其温度已经有所提高,此时使其进入疏水区域12内进行换热,即使在疏水区域12形成冷凝水,其冷凝水也不会快速滴落到其下方的亲水区域11内。此外,我们知道,管翅式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和冷凝器时,冷媒在其内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由于在管翅式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时,冷媒是从第一端口 21进入管翅式换热器、从第二端口 22离开管翅式换热器的,故,在管翅式换热器在作为冷凝器时,冷媒则应是从第二端口 22进入管翅式换热器、从第一端口 21离开管翅式换热器的。在空调器的除霜工况下,管翅式换热器即作为冷凝器使用,此时,温度较高的冷媒会从第二端口 22先进入翅片组件1的疏水区域12内进行换热,然后才进入亲水区域11内进行换热的,这样,在翅片组件1的疏水区域12会率先因化霜而产生大量的霜水,此处,将疏水区域12设置在亲水区域11的上方,可更利于疏水区域12的霜水在重力作用下往下滴落,从而提高了管翅式换热器的除霜排水速度,进而提高了空调器的除霜效率。
[0029]优选地,每个疏水区域12在翅片组件1上的投影面积与位于其下方且与其邻接的亲水区域11在翅片组件1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都为7:3,采用该比例值的疏水区域12和亲水区域11设计方式,在该管翅式换热器作为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时,既利于缩短空调器在制热工况下管翅式换热器的结霜周期,又利于加速除霜工况下的除霜排水效率,充分保证了管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0030]优选地,一并参照图1?4所示,亲水区域11的数量与第一端口21的数量相同,疏水区域12的数量与第二端口 22的数量相同,每个第一端口 21分别位于一个亲水区域11的旁侧,每个第二端口 22分别位于一个疏水区域12的旁侧。此处,通过对亲水区域11与第一端口21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以及疏水区域12与第二端口 22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进行优化设计,一方面达到了在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使冷媒都是从第一端口 21进入亲水区域11内进行换热、冷媒结束换热后都是从第二端口 22离开疏水区域12的设计目的;另一方面可利于在充分保证管翅式换热器高换热效果的前提下使管翅式换热器的体积最小化。具体应用中,可根据管翅式换热器的具体实际换热需求、尺寸大小需求,进行优化设计换热管组件2的第一端口 21数量和第二端口 22数量,然后对应匹配设计翅片组件1。
[003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翅式换热器,通过在翅片13表面采用亲水处理和疏水处理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并根据冷媒在管翅式换热器内的流动特性,优化设计亲水区域11和疏水区域12在翅片13表面上的排布规律,缩短了管翅式换热器在制热工况的结霜时间和在除霜工况下的除霜时间,保证了管翅式换热器在制热工况和除霜工况下都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使得管翅式换热器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工况下都能取得较佳的换热效果,有效强化了管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并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0032]根据换热管组件2上第一端口21数量和第二端口 22数量设计方式的不同,以下将结合三个具体实施方案分别介绍三种结构不同的管翅式换热器。
[0033]具体实施方案一:
[0034]一并参照图1和图2所示,该具体实施方案中,管翅式换热器为单流程换热器,即只具有一个冷媒换热流程的换热器(一进一出的换热器),第一端口 21的数量、第二端口 22的数量、亲水区域11的数量和疏水区域12的数量都为一个,且亲水区域11位于疏水区域12的下方。在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第一端口 21为冷媒入口,第二端口 22为冷媒出口,具体换热过程中,温度较低的冷媒从第一端口21进入翅片组件1的亲水区域11内进行换热,然后进入翅片组件1的疏水区域12内进行继续换热,最后从第二端口 22离开管翅式换热器,这样,即完成了冷媒在管翅式换热器内的一个换热流程。该实施方案的管翅式换热器,适用于对换热器换热需求量较小、换热器体型较小的场合。
[0035]具体实施方案二:
[0036]参照图3所示,该具体实施方案中,管翅式换热器为多流程换热器,其具有至少两个并行冷媒换热流程的换热器(多进多出的换热器),第一端口 21的数量、第二端口 22的数量、亲水区域11的数量和疏水区域12的数量都相同且都为至少两个,各疏水区域12和各亲水区域11沿其在翅片组件1上的分布排列方向从上向下交替分布。在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各第一端口21都为冷媒入口,各第二端口 22都为冷媒出口,具体换热过程中,温度较低的冷媒分别从各第一端口 21进入翅片组件1的各亲水区域11内进行换热,然后分别进入翅片组件1的各疏水区域12内进行继续换热,最后分别从各第二端口22离开管翅式换热器,这样,即完成了冷媒在管翅式换热器内的多个并行换热流程,每个换热流程中的冷媒都是依次经过一个第一端口 21、一个亲水区域11、一个疏水区域12、一个第二端口 22。该实施方案的管翅式换热器,适用于对换热器换热需求量较大、换热效果佳的场合。
[0037]优选地,每一个疏水区域12的下方都邻接有一个亲水区域11,每个第二端口22与位于其下方并与其相邻的第一端口 21之间构成一个冷媒换热流程。此处,将分别构成一个冷媒换热流程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的第一端口 21和第二端口 22设为上下相邻设置,可利于防止不同冷媒换热流程的换热管组件2部分相互产生干涉现象,并利于在达到相同换热效果的情形下最小化换热管组件2的管道长度。
[0038]优选地,参照图3所示,各第一端口21通过一位于翅片组件1旁侧的第一连接管件23连接汇集于第一汇聚口 24,各第二端口 22通过一位于翅片组件1旁侧的第二连接管件25连接汇集于第二汇聚口 26。第一汇聚口 24和第二汇聚口 26的设计,使得该实施方案中的管翅式换热器在具体应用中与外部冷媒输送管道的连接只需连接两个接口即可,从而利于简化管翅式换热器与外部冷媒输送管道的装配过程。在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温度较低的冷媒先进入第一汇聚口 24,然后经过第一连接管件23分支为多条支路分别从各第一端口 21进入各亲水区域11内进行换热后,再分别进入各疏水区域12内进行换热后,然后再分别从各第二端口22流出,最后再汇集于第二汇聚口26处流出管翅式换热器外。此方案中,冷媒是分成多条并行的支路分别在管翅式换热器内进行换热的,且各条支路都是分别经过一个单独的亲水区域11和一个单独的疏水区域12内进行换热的,其可实现的冷媒换热量大、换热效果佳。
[0039]具体地,本具体实施方案中,第一端口21的数量、第二端口22的数量、亲水区域11的数量和疏水区域12的数量都为两个,当然了,具体应用中,第一端口21的数量、第二端口22的数量、亲水区域11的数量和疏水区域12的数量不限于两个。
[0040]具体实施方案三:
[0041]参照图4所示,该具体实施方案中,管翅式换热器也为多流程换热器,然而其与上述具体实施方案二不同的是:参照图3所示,具体实施方案二中,冷媒进入管翅式换热器内后,就分支成多条支路,然后使多条支路分别进入翅片组件1的不同区域内进行换热;而参照
图4所示,本具体实施方案中,冷媒进入管翅式换热器内后,会先进入翅片组件1的一个区域内进行换热后,再分支成多条支路,然后使多条支路分别进入翅片组件1的其它不同区域内进行换热。具体地,第二端口 22的数量、亲水区域11的数量和疏水区域12的数量都相同且都为至少两个,第一端口 21的数量比第二端口 22的数量多一个,各疏水区域12和数量与疏水区域12数量相同的亲水区域11沿其在翅片组件1上的分布排列方向从上向下交替分布,剩余一个亲水区域11位于前述数量相同的各疏水区域12和各亲水区域11的最下方。在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各第一端口 21都为冷媒入口,各第二端口 22都为冷媒出口,具体换热过程中,温度较低的冷媒会先从位于最下方的第一端口21内进入位于最下方的亲水区域11内进行换热后,再分支成多路冷媒支路分别从各第一端口 21进入翅片组件1的各亲水区域11内进行换热,然后分别进入翅片组件1的各疏水区域12内进行继续换热,最后分别从各第二端口 22离开管翅式换热器,这样,即完成了冷媒在管翅式换热器内的多个并行换热流程。该实施方案的管翅式换热器,适用于对换热器换热需求量较大、节能效果要求大的场合。
[0042]优选地,参照图4所示,定义位于最下方的一个亲水区域11为底部亲水区域111,定义除底部亲水区域111外的其余亲水区域11为顶部亲水区域112,定义位于最下方的一个第一端口 21为底部第一端口 211,定义除底部第一端口 211外的其余第一端口 21为顶部第一端口 212,每一个疏水区域12的下方都邻接有一个亲水区域11,且每个第二端口 22与位于其下方并与其相邻的顶部第一端口 212以及底部第一端部之间构成一个冷媒换热流程,每个换热流程中的冷媒都是依次经过底部第一端口 211、底部亲水区域111、一个顶部第一端口212、一个顶部亲水区域112、一个疏水区域12、一个第二端口 22。此处,将分别构成一个冷媒换热流程的顶部第一端口212和第二端口 22设为上下相邻设置,可利于防止不同冷媒换热流程的换热管组件2部分相互产生干涉现象,并利于在达到相同换热效果的情形下最小化换热管组件2的管道长度。
[0043]优选地,参照图4所示,各顶部第一端口212通过一第三连接管件27连接汇集于底部第一端口 211,各第二端口 22通过一位于翅片组件1旁侧的第四连接管件28连接汇集于第三汇聚口 29,第三连接管件27包括穿设于底部亲水区域111内的换热部271和位于翅片组件1旁侧的连接部272。本实施方案中,管翅式换热器在与外部冷媒输送管道连接时,也只需连接两个接口(顶部第一端口 212和第三汇聚口 29)即可,从而也可利于简化管翅式换热器与外部冷媒输送管道的装配过程。在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温度较低的冷媒先进入位于最下方的底部第一端口 211内并经第三连接管件27的换热部271进入位于最下方的底部亲水区域111内进行换热后,再经过第三连接管件27的连接部272分支为多条支路分别从各顶部第一端口 212进入各顶部亲水区域112内进行换热后,再分别进入各疏水区域12内进行换热后,然后再分别从各第二端口 22流出,最后再汇集于第三汇聚口 29处流出管翅式换热器外。此方案中,在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冷媒是先在管翅式换热器的一个区域内经过一次换热后再分成多条并行的支路分别在管翅式换热器的其它区域内进行换热的,且分支后各条支路都是分别经过一个单独的亲水区域11和一个单独的疏水区域12内进行换热的,其可实现的冷媒换热量大、节能效果佳。
[0044]具体地,本具体实施方案中,第二端口22的数量、亲水区域11的数量和疏水区域12的数量都为两个,第一端口21的数量为三个;当然了,具体应用中,第一端口 21的数量、第二端口 22的数量、亲水区域11的数量和疏水区域12的数量不限于此。
[0045]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空调器,其采用上述的管翅式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具体还可包括室内换热器、节流部件和压缩机等,由于其采用了上述的管翅式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故,使得空调器无论是在超低温环境下还是低温环境下进行制热,都能取得较佳的制热效果,提高了空调器的综合性能。
[004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管翅式换热器,包括翅片组件和穿设安装于所述翅片组件上的换热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组件上设有至少一个亲水区域和至少一个疏水区域,所述换热管组件具有至少一个在该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供冷媒进入所述亲水区域内以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端口和至少一个在该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供冷媒从所述疏水区域内输出以结束热交换的第二端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疏水区域和各所述亲水区域在所述翅片组件上的分布排列方向与所述换热管组件在所述翅片组件上的穿设安装方向相互垂直,且每一个所述疏水区域的下方都邻接有一个所述亲水区域。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疏水区域在所述翅片组件上的投影面积与位于其下方且与其邻接的所述亲水区域在所述翅片组件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都为7:3。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管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区域的数量与所述第一端口的数量相同,所述疏水区域的数量与所述第二端口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第一端口分别位于一个所述亲水区域的旁侧,每个所述第二端口分别位于一个所述疏水区域的旁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的数量、所述第二端口的数量、所述亲水区域的数量和所述疏水区域的数量都为一个,且所述亲水区域位于所述疏水区域的下方。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的数量、所述第二端口的数量、所述亲水区域的数量和所述疏水区域的数量都相同且都为至少两个,各所述疏水区域和各所述亲水区域沿其在所述翅片组件上的分布排列方向从上向下交替分布。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疏水区域的下方都邻接有一个所述亲水区域,每个所述第二端口与位于其下方并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端口之间构成一个冷媒换热流程。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端口通过一位于所述翅片组件旁侧的第一连接管件连接汇集于第一汇聚口,各所述第二端口通过一位于所述翅片组件旁侧的第二连接管件连接汇集于第二汇聚口。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的数量、所述亲水区域的数量和所述疏水区域的数量都相同且都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端口的数量比所述第二端口的数量多一个,各所述疏水区域和数量与所述疏水区域数量相同的所述亲水区域沿其在所述翅片组件上的分布排列方向从上向下交替分布,剩余一个所述亲水区域位于前述数量相同的各所述疏水区域和各所述亲水区域的最下方。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位于最下方的一个所述第一端口为底部第一端口,定义除所述底部第一端口外的其余所述第一端口为顶部第一端口,每一个所述疏水区域的下方都邻接有一个所述亲水区域,且每个所述第二端口与位于其下方并与其相邻的所述顶部第一端口以及所述底部第一端部之间构成一个冷媒换热流程。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管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位于最下方的一个所述亲水区域为底部亲水区域,各所述顶部第一端口通过一第三连接管件连接汇集于所述底部第一端口,各所述第二端口通过一位于所述翅片组件旁侧的第四连接管件连接汇集于第三汇聚口,所述第三连接管件包括穿设于所述底部亲水区域内的换热部和位于所述翅片组件旁侧的连接部。12.空调器,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管翅式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
【专利摘要】本发明适用于空调器领域,公开了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其中,管翅式换热器包括翅片组件和穿设安装于所述翅片组件上的换热管组件,翅片组件上设有至少一个亲水区域和至少一个疏水区域,换热管组件具有至少一个在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供冷媒进入亲水区域内以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端口和至少一个在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供冷媒从疏水区域内输出以结束热交换的第二端口。本发明提供的管翅式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时,冷媒都是从第一端口进入亲水区域内进行换热的,且冷媒结束换热后都是从第二端口离开疏水区域的,这样,可使得管翅式换热器在不同温度环境和不同工况下都能取得较佳的换热效果。
【IPC分类】F25B39/02, F25B39/04
【公开号】CN105485971
【申请号】CN201610022548
【发明人】李丰
【申请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