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机及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大部分的空调系统中都设有气液分离器,设置这个部件的主要原因是:压缩机从吸气口吸入的气态冷媒中如果带有液态冷媒,就会造成压缩机带液压缩,这样极易损坏压缩机,从保护压缩机的角度考虑,通常会在压缩机的吸气口之前安装气液分离器,以保证压缩机吸气不带液。
[0003]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方案如图1所示,对空调系统中的压缩机la另外选配气液分离器2a,然后再将压缩机la的吸气口与气液分离器2a的出口连接,这种结构的装配过程较为繁琐。为了省去气液分离器2a选型的步骤,并且减少空调系统装配时管路连接的工作量,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方案如图2所不,该压缩机la自带气液分离器2a,且气液分离器2a外挂在压缩机la上,这两个部件结构相互独立,两者之间也是通过管路连接,只是管路连接环节在压缩机la制造的过程中就已经完成,这种结合方式使得压缩机自带气液分离功能。
[0004]但是,这两种方案中的压缩机la外加气液分离器2a的整体结构,都会占用较大的空间,不利于空调系统中各个部件的布局,同时也需要将管路布置的比较紧凑,而且压缩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对空调系统的品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能够减小压缩机的占用空间。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压缩部件和壳体,所述壳体至少部分包围所述压缩部件,在所述压缩部件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气液分离腔室,所述气液分离腔室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用于接收来自蒸发器的气液混合物,所述第二腔室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一腔室蒸发出的气体,所述压缩部件的吸气口和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压缩部件的底部设有润滑油存储区,所述壳体在所述润滑油存储区之外至少部分包围所述压缩部件。
[0008]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包围所述压缩部件。
[000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在圆周方向上部分包围所述压缩部件。
[0010]进一步地,所述吸气口和所述第二腔室通过吸气管连通,所述吸气管设有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回油孔,用于将所述气液混合物中的润滑油导入所述压缩部件。
[0011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设有吸气口,用于将所述气液混合物导入所述第一腔室内。
[00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压缩机。
[0013]进一步地,换热系统为空调系统。
[0014]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通过将壳体至少部分包围压缩部件,且压缩部件和壳体之间形成气液分离腔室,实现了压缩部件和气液分离部件的组合设置,能够使压缩机同时具备压缩气体和气液分离的功能,省去了现有技术中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之间的走管部分单独占用的空间,使得结合更加紧密,从而可以减小组合式压缩机的自身体积,进而减小占用空间;而且,压缩机占用空间的减小更方便换热系统的管路设计,且省去了气液分离器的选型;另外,壳体至少部分包围压缩部件的结构能减小压缩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为现有技术中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现有技术中自带气液分离器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a和图3b分别为本发明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和半剖结构示意图;
[0019]图4a和图4b分别为本发明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和半剖结构示意图;
[0020]图5a和图5b分别为本发明压缩机的第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和半剖结构示意图;
[0021]图6a和图6b分别为本发明压缩机的第四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和半剖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la 一压缩机;2a 一气液分离器;1 一压缩部件;2 一壳体;3 一压缩部件的吸气口;4 一吸气管;5—回油孔;6—壳体的吸气口; 7—排气口; 8 —隔板;9一排气管;A—第一腔室;B —
第二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
[0025]本发明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002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和“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7]为了减小压缩机及气液分离器整体占用的体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压缩机,如图3a、4a、5a、6a所示的工作原理图和图3b、4b、5b、6b所示的半剖结构图,包括:压缩部件1和壳体2,壳体2至少部分包围压缩部件1,压缩部件1可采用与常用压缩机类似的结构,其内部的空间定义为压缩腔室,在压缩部件1和壳体2之间形成气液分离腔室,气液分离腔室内有常用气液分离器的所有零部件,形成气液分离部件。气液分离腔室包括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液分离腔室被能够实现气体连通的隔板8分为位于下方的第一腔室A和位于上方的第二腔室B,第一腔室A用于接收来自蒸发器的气液混合物,第二腔室B用于接收从第一腔室A蒸发出的气体,压缩部件1的吸气口 3和第二腔室B连通,例如通过吸气管4连通,以保证压缩部件1吸入的气体中不带液体,压缩部件1用于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压缩。其中,该实施例中提到的部分包围涵盖了壳体2在任意方向上以任意面积包围压缩部件1的情况。
[0028]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通过将壳体至少部分包围压缩部件,且压缩部件和壳体之间形成气液分离腔室,实现了压缩部件和气液分离部件的组合设置,能够使压缩机同时具备压缩气体和气液分离的功能,省去了现有技术中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之间的走管部分单独占用的空间,使得结合更加紧密,从而可以减小组合式压缩机的自身体积,进而减小占用空间;而且,压缩机占用空间的减小更方便换热系统的管路设计,且省去了气液分离器的选型;另外,壳体至少部分包围压缩部件的结构能够减小压缩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0029]压缩部件1中设有润滑油存储区,在该区域内填充的润滑油能够在压缩机工作时对各部件进行润滑以保证压缩机可靠工作,一般来说,润滑油存储区位于压缩部件1的底部。
[0030]从压缩机的高度方向来考虑,在一种类型的实施例中,如图3a、图3b、图5a和图5b所示,壳体2可以在整个高度方向上包围压缩部件1,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尽量减小压缩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并带走压缩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润滑油的温度,防止润滑油在高温情况下分解或碳化,进而使润滑油的使用寿命更长,但是润滑油温度降低会使得油溶解度上升,对润滑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这种方式要求润滑油在溶解度比较高时仍有较好的润滑效果。
[0031]在另一种类型的实施例中,如图4a、图4
b、图6a和图6b所示,壳体2在润滑油存储区之外至少部分包围压缩部件1,这是壳体2在高度方向上部分包围压缩部件1的情况,且露出部分与润滑油存储区相对应,对于圆柱形的压缩部件1,润滑油存储区位于压缩部件1的底部,露出底部的目的是为了绑电加热带,使换热系统在低温状况下运行时通过电加热的方式为润滑油加热,从而保证润滑效果。
[0032]从压缩机的圆周方向来考虑,在一种类型的实施例中,如图3a、3b、4a和4b所示的实施例,壳体2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包围压缩部件1,这种设置形式能够在减少压缩机占用空间的同时,更大限度地降低压缩机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在另一种类型的实施例中,如图5a、5b、6a和6b所示的实施例,壳体2在圆周方向上部分包围压缩部件1,例如包围压缩部件1的半个圆周、少半个圆周或者多半个圆周,这种设置形式可进一步地减少压缩机的整体体积,特别适用于对安装尺寸要求较严的换热系统中。
[0033]下面将根据壳体2相对于压缩部件1在圆周和高度方向上可能存在的结合方式,给出四种不同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每种实施例的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0034]第一实施例如图3a和图3b所示,是壳体2在圆周和高度方向上将压缩部件1完全包围,壳体2与第一腔室A对应处设有吸气口 6,用于将气液混合物导入第一腔室A内进行气液分离,压缩部件1设有吸气口 3和排气口 7,压缩部件1的吸气口 3通过吸气管4与第二腔室B连通,排气口 7通过排气管9与换热系统中的其它部件连通。
[0035]由于在该实施例中,壳体2将压缩部件1全部包围,不仅能够减小压缩机的整体体积,还能最大程度降低噪音,绝大部分噪音被包围在压缩部件1外的气液分离腔室吸收。此夕卜,由于此种结合方式会降低压缩机润滑油温度,因而能防止润滑油在高温情况下分解或碳化,从而延长润滑油的寿命,但是油温在降低的同时溶解度上升,会降低润滑效果,所以要求润滑油在溶解度比较高时仍有较好的润滑效果。
[0036]第二实施例如图4a和图4b所示,壳体2在润滑油存储区之外在圆周方向上全部包围压缩部件1,即露出压缩部件1的底部,也就是露出润滑油存储区,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一致。露出底部的原因是为了绑电加热带,使得换热系统在低温工况下运行时使用电加热为润滑油加热,从而保证润滑效果。这种结合方式解决了第一实施例中对润滑油的特性存在特殊需求的问题,但由于压缩部件1的底部暴露在外,这部分未被第一腔室A包围,因而压缩机工作时的噪音相对较大。
[0037]第三实施例如图5a和图5b所示,壳体2在整个高度的圆周方向上部分包围压缩部件,优选为露出压缩部件1的半个侧面,但在高度方向上完全包裹。此种结合方式的压缩机由于侧面未被气液分离腔室全部包围,因而在工作时噪音较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大,对润滑油也有和第一实施例存在类似的要求,但是这种结构使得压缩部件1和气液分离部件的结合更加紧凑,能够将压缩机的占用空间最小化,特别适合于安装空间受到局限的情况。
[0038]第四实施例如图6a和图6b所示,壳体2在润滑油存储区之外的圆周方向上部分包围压缩部件,优选为露出压缩部件1的半个侧面,且压缩部件1的底部也露出。此种结合方式降噪效果稍弱,但占用空间最小,也无需对润滑油提出特殊的需求,而且在低温工况下可以在压缩部件1的底部绑电加热带对润滑油进行加热。
[0039]对于上述的实施例,还可在吸气管4上设置回油孔5,回油孔5位于壳体2的第一腔室A内,用于将气液混合物中的润滑油导入压缩部件1。优选地,如图4a、5a、6a和3a所示,回油孔5位于U形吸气管4的最底端,回油的原理是:气体从压缩机的排气口 7出来后会将润滑油带出来,最终会经过循环通过壳体2的吸气口6进入到壳体2的第一腔室A中,若无回油孔5,润滑油将不能回到压缩部件1中,因为润滑油不能通过吸气管4进入压缩部件1。
[0040]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压缩机。优选地,该组合式压缩机可以应用于空调系统或热栗系统等设备中。下面将以用在空调系统中为例进行说明,压缩机对外只有两个接口,包括:壳体2的吸气口 6和排气口 7,壳体2的吸气口 6与蒸发器端连接,排气口 7与冷凝器端连接。此种压缩机在空调系统中对外的接口较少,而且整体占用空间小,能够使空调系统的布局更加灵活,部件安装与管路连接也较为方便;而且由于空调系统中最大的噪音源是压缩机,因而压缩机工作时的噪音较小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也具备较高的产品品质和较好的用户体验;另外,压缩机自身集成了气液分离功能,在对空调系统设计时无需对气液分离器选型,而且能防止压缩机工作时吸气带液,从而更好地对压缩机进行保护,进而提高压缩机的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0041]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部件(1)和壳体(2),所述壳体(2)至少部分包围所述压缩部件(1),在所述压缩部件(1)和所述壳体(2)之间形成气液分离腔室,所述气液分离腔室包括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所述第一腔室(A)用于接收来自蒸发器的气液混合物,所述第二腔室(B)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一腔室(A)蒸发出的气体,所述压缩部件(1)的吸气口(3)和所述第二腔室(B)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部件(1)的底部设有润滑油存储区,所述壳体(2)在所述润滑油存储区之外至少部分包围所述压缩部件(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包围所述压缩部件(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在圆周方向上部分包围所述压缩部件(1)。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口(3)和所述第二腔室(B)通过吸气管(4)连通,所述吸气管(4)设有位于所述第一腔室(A)内的回油孔(5),用于将所述气液混合物中的润滑油导入所述压缩部件(1)。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设有吸气口(6),用于将所述气液混合物导入所述第一腔室(A)内。7.—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压缩机。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换热系统为空调系统。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压缩机及换热系统,压缩机包括压缩部件(1)和壳体(2),壳体(2)至少部分包围压缩部件(1),在压缩部件(1)和壳体(2)之间形成气液分离腔室,气液分离腔室包括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第一腔室(A)用于接收来自蒸发器的气液混合物,第二腔室(B)用于接收从第一腔室(A)蒸发出的气体,压缩部件(1)的吸气口(3)和第二腔室(B)连通。本发明的压缩机能够减小自身体积,从而减小占用空间;而且,压缩机占用空间的减小更方便换热系统的管路设计,且省去了气液分离器选型;另外,壳体将压缩部件部分包围能够降低压缩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IPC分类】F25B43/00, F25B31/00
【公开号】CN105485983
【申请号】CN201510919442
【发明人】李龙飞, 陈家永, 刘群波, 余凯, 傅英胜, 许克, 薛寒冬, 李耀东, 莫赤虎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0日